教师的挑战心得体会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的挑战心得体会(推荐9篇)

教师的挑战心得体会 篇1

中年级级部 田云丽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品读,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教师也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那么我们教师到底凭借什么去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呢?

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里佐藤学先生强调是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而不是绝大部分学生。像我们学生,每个班基本在45名学生左右,这些学生的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应该拿出我们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师生关系也可以更和谐。

教师的挑战心得体会 篇2

一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源泉、学生的灌输者。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研究者, 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 但是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 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不仅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有了新的挑战, 这就给深陷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带来了危机。一系列的实践证明, 翻转课堂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 挑战最大的是教师。

1. 信息技术水平的挑战

创建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变得可行。美国萨尔曼·汗创造了网络视频学习新形式, 他制作的视频没有讲课人出现, 但是牢牢抓住视觉感应与思维关联的特性, 以点、线的移动配合声音引导思维, 并且渗透趣味性、学科方法和哲学思考。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 能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 即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 随意地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内容刻录成视频传到网上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这种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信息,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目前适合翻转课堂的微课程资源不多, 需要教师自己去制作, 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死板、单调的教学视频学生是不愿意去看的, 更不用说提高教学效果了。

所以说翻转课堂中多种信息技术的使用, 对教师来说是难以掌握的, 但是这也是未来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危机。

2. 教学水平的挑战

翻转课堂里的教学内容是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的, 微课短小精悍, 互动性强, 所以教师在选取制作视频的内容时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在翻转课堂里, 教师除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 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 要因材施教, 为学生做选择、取舍。教授方法除了讲究科学、精准外, 还必须注重多样和适切。接受者的基础和需求各异, 学习注意力的有限、课外时空的控制等因素, 要求教师的教授方法适合学生的实际、适合视频课堂的要求、适合课外学习的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里,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几乎没时间去思考、质疑, 双向交流可有可无, 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讲授的知识都是课前准备好的, 教师只要熟悉教材, 教案确当, 逻辑清晰, 语言通达, 一个教学方案就可以循环使用, 而在翻转教学的课堂里, 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答疑解惑、知识运用、交流互动的场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质疑, 教师能否应对自如呢?教师现有的知识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呢?

3. 教育理念的挑战

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 以尊重学生的发展为理念, 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有了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用这种教育观去分析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节课, 才会不断地学习、获取、接纳新的思想和观点, 把握教改动向, 在课改的海洋里大刀阔斧, 勇往直前。

二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 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课改的需求呢?

第一, 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武装自己, 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和创造, 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二,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 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 还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 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学习更新知识体系。

第三, 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这有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而更好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挑战;转变

中图分类号:a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7-01

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1新课程目标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体现着课程编制者的意图,同时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以往我国基础教育目标仅仅关注认知性目标,教师只看到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结果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的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是完整的、开放的,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新课程内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至高点上,既能在宏观上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关系,又能在微观上把握所任科的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充分的开发校外资源。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施展个人才华的良好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3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基础教育课程对这种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它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

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应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挑战。

2教师角色的转变

2.1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往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学生本来就需要教师管,不管不成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遵守纪律,老师说一不二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是坏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活跃。记忆力会大大提高,想象力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

2.2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所谓引导者,就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强制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点拔,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途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遇到困难,在其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和体验之前,教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不可取的。而应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对陷于绝境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使学生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综上所述,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完成新课程的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能在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Challenge that New Course Puts Forward to the Teacher

Wang Haiyu

Abstract: New course goal, content and challenging the teacher, enable the teacher’s role’s turning from administrator into an organizer, turn into the persons who guide by the leader.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4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范文篇1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教授说道。这让我想起了书中介绍的一个教学场景:

这是以一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如果我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我肯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这样做,就是不想影响上课节奏。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至他明白为止。本应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让我产生了疑问。

但再往下阅读,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范文篇2

读完《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要属倾听。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现在教育改革经常会提到构建和谐课堂,而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懂得倾听。

也许有人会认为倾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认真听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倾听教学应该是相互的,而并非是我们教师一味地命令、要求学生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思路来回答。现在我们教师所进行的倾听教学,多半是让学生倾听自己的话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在教学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到底凭借什么去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呢?

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和大家说说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带的第一届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泼,语文课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也比较轻松、活跃、和谐。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课后,我发现有个学生不管我上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抑或是其他类型的教学,他总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这种情况我时常会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课时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当时也很诧异,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

我当时尴尬级了。因为在我想来,高一新生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惧怕老师的,他们就算是应付老师也会说一些的,可这位学生的答案着实让我吃惊了不少。后来我课后又找这位学生交流了一下,他说,他从初中开始上课就一直睡觉的,老师也习惯了,不去理他的,他也习惯了。所以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也吃惊了一下,也的确不知道。虽然他一再说自己习惯了老师对他不闻不问,可是我听来却很不是滋味。其实像这样情况的学生每个班都会有。他们往往成绩不怎么样,经常违纪违规,作业不及时完成。我们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师刚开始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单独找这些学生交流,当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事后没有什么长进后,长时间下来我们就容易把这部分学生边缘化,而这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会觉得难以融入这个集体中。师生关系就这么恶性循环着。

《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里佐藤学先生强调是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而不是绝大部分学生。像我们中国的中学,每个班基本在45名学生左右,这些学生的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到这一点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师生关系一定可以更和谐。

其次我觉得一切教学的展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虽然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可我觉得我们这点做得并不是那么地号。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往往会倾向于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答案往往会更接近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老师就可以更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真正好的课堂应当是生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真正地想学生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山崎老是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这点。他的话语都是恳请与感谢的,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语。在山崎老师的课堂中,学习是同教科书的对话,是同他人的对话,是同自身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话语都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他的每一个话语都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他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

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要自身甘愿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要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习。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课堂再怎么热闹,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原地,最初与最后的发言内容很难发生变化。而经历了倾听阶段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内容会更加真实,并且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合作学习。这样也才能创设一个真正的宁静课堂啊!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范文篇3

《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所提到的先进的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1.课堂形式变化

宁静的课堂革命发展方向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2.倾听式学习

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3.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开始,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教学创造很大程度上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息息相关。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记录。老师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们一同探究解决。倾听时还要注意语言与体态,例如要靠近需要帮助的儿童,应站在其触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观察孩子,从眼神以及表情判断他们是否理解问题,同时鼓励那些没有自信发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将的探究问题串起来,把教材内容串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学为中心,围绕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主要以提问和解决问题为主,课堂的形式多养化,可以以实验,故事会,辩论,游戏,小组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探究主题后会生成高质量的作品。

二.学校改革

1.学习参与的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家长不应是参观者,他们也要参与到教与学中,成为孩子的辅助教师。我们可以给家长一封信,告知该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长会协助孩子查资料,调查、参观某地,拍照,做实验等,促使孩子对主题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他们也会在网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我们的家长会实际上也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和家长有更多的沟通学习机会,我还申请了我们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所以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2.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信任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互相信任。信任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说出了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担心他们说不出而出现空堂的表现,而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错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会使他取得很大的进步。

3.评价方式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以分数和等级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应孩子的表现,我们最好选择文章记录式评价。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学校情况给出一个全方位评价,指出优缺点,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本书还提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方便评价,这方面我们也正在做,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教师的挑战心得体会 篇5

备着

——独立主持“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会

期中考试过后,学校为了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全校举办了家长会。上周五下午,全校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参加了家长会,各班班主任都提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我的见习班主任老师选定了家长会主题“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让我准备,家长签到表等材料并且让我主持这次班会。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不小的挑战。

在家长会举行的前一周,我就开始了准备工作。通过询问有经验的老师,上网查找资料,并且和我的指导老师讨论,我确定了家长会的流程和制作包括哪些内容。首先,制作一份家长签到表,让每位家长签字,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哪位家长缺席。其次,因为走读生在餐厅集合,住宿生去了宿舍,为了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座位,我安排两位学生帮我在每张桌子上贴上学生的名字,安排一名学生帮助家长找座位。再次,布置教室。我和班级的文艺委员合作,在黑板上写下有关班会主题的艺术字,并简单装饰点缀。最后,打印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打印家长意见征集单。我与班里的同学们共同合作,共同布置,事半功倍。

在家长会举行的当天,艳阳高照,天公作美。我的心情既期待又紧张。学校先举行了期中考试全校标准大会,创新的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颁奖。并且为全校的“阅读之星”“美德少年”颁奖,颁奖的家长脸上浮现了由衷的喜悦之情,在下面观看的家长也羡慕,并且期待自己的孩子会站上主席台。全校大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几名同学先回到教室布置。不一会儿,家长们陆续的上来了,在班长的帮助下组织家长签到并找到座位。我迈着紧张又期待的步伐走上了讲台。首先,感谢家长们在百忙中来参加家长会,并且简单提了几点要求。这次家长会包括几个方面:介绍班级总体情况,介绍学校纪律要求,重点介绍期中考试的情况,针对考试提出几点建议,任课老师代表发言。

在家长会的最后,我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出席,还有几位家长找我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平时的表现。家长会结束后我反思,总体来说,家长会流程比较完整,但是我在旁听班主任发言和任课老师代表发言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成熟。和这两位老师相比,他们在发言时更自然,更有说服力,强调老师都是尽心尽力,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位学生。并且要求家长在家里多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多与老师沟通联系。

教师的挑战[最终版] 篇6

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 孙长伟

假期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著作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受益匪浅。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什么模式的教学改革,其目的都是更加有效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对自己终身有用的知识,即有效教学。下面就我自己的两点感触谈一谈。

一. 课堂中宁静的革命——课堂的重建

我上课时,总是有学生吵吵闹闹,我不停地说“安静,不要说话了”,可是作用却不大,学生还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注意听讲和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经常看到老教师轻声细语就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认真地学习,我感到很神奇,很佩服。但是却不得要领。当我读到《教师的挑战》第15页,我感到了启发和指引。这个例子是这样的。(点击幻灯片)

三年前,八木老师的课堂可谓“风生水起”,虽然看起来有活跃的意见交锋,技巧的提问,戏剧性的高潮,但是课堂上教师言行明显粗俗,学生的发言听起来像是一种对老师独白的应付,这是一种思维浅薄的课堂展开方式。在研讨会上八木老师说“我们班吵吵闹闹,真没办法”,此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当时真想不逊地回敬他一句“你才是吵吵闹闹,没有办法”。

三年后,作者又重新观摩八木老师的课。那是五年级的社会科学《汽车工业》的教学。走进课堂,令人惊叹不已。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配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与三年前的课堂相比,八木老师为重构课堂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点击幻灯片)

再来说说我的课堂。从这个例子中,我觉得我以后上课可以尝试着改变。比如制作风筝课,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制作,制作好可以直接尝试放飞。比在教室内做风筝,吵吵闹闹要好很多。再比如上画文物的课,以前我是弄个文物的照片,让学生比着照片画,以后我觉得我可以考虑把学生带到平原博物馆去实地考察写生。

以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现在读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同样有句话使我反复思量: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

二 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学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都是因为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信任造成的。

通常的所谓教育是因为儿童“不能”,因此要以成人的“教”为中心来展开。而爱护养护学校是让“儿童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情”,以“儿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学校生活”,这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中心。能与不能为尺度的成人社会的偏见威胁了儿童尊严,让儿童对成人缺乏信任。

对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契约社会的成年人来说,往往只有在对方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对方回应自己的要求时,才会对人尊重和信任。但是,如果本着这个原则,就难以对以“能”为基础挑战不能的儿童们产生尊重。

比如,我在上美术课时,有个低年级的男生,无论我教什么内容,他都在画恐龙,剪恐龙,粘恐龙,很像小猪佩奇里的乔治,我反复试图纠正他按照我的内容来学习,但是他对我教的课本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仍然乐此不疲地做着自己的恐龙梦。我见他画得恐龙非常好,很有意思,剪贴的恐龙也栩栩如生,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尊重他在美术课上的学习探索形式。

我们再来看书上第86页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最深。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俊一,每天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玩蹦床,不一会停下来上厕所,然后会把水龙头打开,任水流出。志愿者反复制止他,但是他很倔强,志愿者只能败下阵来。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我当时的反应是有打他屁股两巴掌的冲动。

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解释。(点击幻灯片)

当志愿者败下阵来,接受了俊一这种不可理解的行为时,她忽然理解了俊一这一行动所包含的内部认知过程。也许俊一打开水龙头时,就会安心地生活,从而构建起自己的行动空间。

人在某个空间建立了行动关系,感到自己是被允许的,感到自己的行动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丧失存在感的人,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都是疏离的。俊一到处打开水龙头,20分钟后,他又回到蹦床上快乐地游戏了。班主任板野昌义在一旁看到了这一情景,他知道俊一打开和关闭水龙头是在确认“水停了,安静了”,于是谅解了俊一的做法。板野老师说“不仅是孩子,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能够被他人所接受,这种感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我再来讲讲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一个案例。她也是咱们学校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她从四五岁开始,喜欢彩纸,我开始是比较乐意给她买的,可是她很快就把一小包彩纸叠完了,又要第二包,第三包„„家里到处都是她叠的飞机,红心,小篮子等等,刚开始我还有兴趣教她,可是她对用彩纸叠东西这件事情上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我却做不到。给她买了本叠纸书,让她自己学,不要再来找我教。甚至她要彩纸时,我心情不好,还会数落她几句:“买买买,就不能给妈妈省点钱吗?”每次打扫卫生时,我都会偷偷把她叠的东西扔掉一些,因为家里堆得到处都是,我是不胜其烦。直到前天,我女儿送我一大束彩纸叠的花,我惊叹了!(点击幻灯片)我问她:“谁教你的?”她说她自己想着叠的。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能叠成这个水平,让我赞叹不已。

我总是用大人的视线来看她,她其实只是对彩纸感兴趣,热爱叠纸。她从不会关心彩纸多少钱,贵不贵。我也有过童年,可是当我长大了,我却忘记了我的童年。现在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把我再变回童年,我也许就理解了现在的孩子在物质这么丰富,信息这么发达的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努力去想儿童所想,教儿童所需。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孩子们今天喜欢,成年后依然想念的老师,今后我会不断地为此努力。

初中生物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健康教育,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物学与健康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为将初中生物学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多年来,我做为一名一线生物教师,创造出多种有效的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下的分析可以使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供大家借鉴。

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活泼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施行素质教育,向课堂要效率,归根结底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何在初中生物课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一、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迷人的生物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诱人的科学前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学生眼里觉得高深莫测,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耐心地、通俗易懂地加以解释,同时表扬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使学生为自己的独到观点和看法感到光荣和自豪。生物课上有各种模型、标本、挂图等,生物更是一门探究课,有很多活动和实验。如:“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我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独立完成时,学生饶有兴致地操作。如此学生既调动了主动性,得出了确切结论,又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再如:在学习感觉器官的知识时结合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在学习骨胳的知识时让学生理解坚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柱的道理;在呼吸系统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吸烟的危害,等等。

二、提供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背”中解救出来。只有学生想学了,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满腔热情、恰到好处地宣传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从绪论课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满腔热情地向学生讲明生命科学的现状和前景;讲明生命科学在工农业、医学等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讲明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物学的研究;讲明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时代,使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使学生充分感知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会问题即可,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总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根本不理解,学习时只凭死记硬背,负担很重,效果也不佳。教师要甘当导演,搞好教学过程设计,准备好充分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不知结论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和自主的实验、探索、讨论、研究,最后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自然会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学生还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科学探索感觉,从而培养科学素质。当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但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能用上的一定要上。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如制订出三口之家一周符合营养标准的食谱。学习教材中有关合理膳食的知识,食物的营养成分的知识,以及合理膳食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制订合理的食谱,使活动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了解社会,最终使学生愿意接受合理的膳食。有些学生在活动之后改变了不吃胡萝卜的偏食习惯。这个活动最终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使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课时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看懂一些常见的化验单,校园内各种花草树木的识别,克隆羊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使他们体会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该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下列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糖尿病的防治;呼吸系统的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细胞的癌变;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运动与保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知识的学习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新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与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有: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热量;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检查视力;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的状况。健康教育就可以教这方面的内容。摆在每位生物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是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设计与组织活动。

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而且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2]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面对美学教育所接受的挑战 篇8

关键词:美学教育教师考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71-02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学校均在努力地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条件去贯彻及落实由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这是将艺术教育、美学教育寓于素质教育中的措施,对于当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纪以来,鉴于教育的主管部门对美学教育的重视,各地高校普遍地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力度,美学教育实施力度也随之加大,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虽然如此,但个别学校仍然存在着把仍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却仍将应试教育置于较高地位,忽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而且其教师美育水平满足不了学生对美育的需要。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网络化程度日益加深,教育信息化得以迅速发展。面对这一局势,学校在教育方面遇到了全新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育教学在当前教育中的至高地位。

1 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结合了教育与审美活动,并传承和发扬审美文化同时启发创新的教育活动,亦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作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不仅因为其表现了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同时完善道德并深化了认识。特别表现在文化人格的完善过程中。它的这些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

2 教师实施美学教育观能力的现状

教师实施美育观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美学课程只在本科汉语言专业开设,其他学科的师范专业并没有设置该课程或相关课程,又或者开设了该课程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教授;而中师层次更是难以接触到美学课程。所以目前教师的美育知识和审美素养不够深厚,美学理论基础薄弱,而中小学教师尤为明显。美育观能否顺利实施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素养,教师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掘美,传授美和实现美;才能培育出具备一定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其次,目前我国教师的培训工作多流于形式。由于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设置深度不够,空谈理论而缺少实质性的东西。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如重视度不够,时间不合,人际关系复杂等,这就大大减少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而参加的教师综合素质有高有低,常常出现走场造势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淡薄。常常表现在只满足于本学科知识内容,对本学科的知识理解和认识陈旧,不愿意自学以提高认识理解,视野过于狭隘。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禁锢,教学压力的影响以及心态上的浮夸。就是因为这些,很难培养出大批具备美学教育观能力的教师,实施美育实属空谈罢了。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和实践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提高教师实施美育的能力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立美育人的教育道路上继续进行创造,同时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3 教师应提高自身美育素养

教师在各种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美育素养是美育效果的重要支持和保障。

3.1 加强自身审美修养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者,连线员,是美的缔造者,传播者。因此教师是美誉的首选对象,教师是美育真正传播并融入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所在。当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们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求。那些全面发展的创造型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审美素质,而且善于学习和消化吸收新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观、个性特点、知识框架和管理与教学艺术。只有这样的全面发展的创造型教师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但事实上我国现有高校教师中存在很多知识理论不够稳固,自身综合素养不够完善的现象。要改变此种境况,就要将教师作为美誉的第一对象,并施以有效地培养和指导,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师审美素养,才能加强美学教育。

3.2 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和美化自己仪表,做到仪表端庄得体,服饰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工作场合;同时要美化自己的内在,做到心胸开阔,自尊自爱,爱岗敬业;要美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注意和保持其整洁卫生。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审美的生活态度,才能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和传授美;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化学生,而影响教化并不局限于授业答疑,而是以教师本身具备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在回忆藤野先生以其无私而严格的师道给自己一生以重要影响时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具备独立思維能力及有效辨析洞察能力的青年,并具有相当强的吸收和模仿能力,而教师的兴趣爱好、举止言行、为人处事以及人品气质等都会直接的影响和教化他们,那些具有无比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将会被学生接受、钦佩与遵从。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的生活态度,以此感染和教化学生,充分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

3.3 树立美学教育意识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我们均要从思想教育及知识教育角度出发去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在美这一角度,去给学生影响。教学应为一门艺术,应追求其美。教师从美的角度去实现教学目标,可达到三个层次的效果:首先其可提高学生在其学科上的能力,其次还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是审美能力,再者还可以挺高其整体素质。教师不应是课本知识的讲授工具,而是个有个性及思想的教育者,其应努力营造美的授课氛围,让学生能满载而回、乐此不疲。如此,不仅可顺利了却教学任务,还可以教书育人,教师在实践中还能体会到课堂美,学生亦能被美而熏陶,这样由赞赏教师人格修养、教学能力升华到热爱学科,进而激发其追求人格美。由此可见,课堂亦有美的价值,由美学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对培养、提高创新意识、能力有特殊效用。所以,美学教育是将美融入到各育中,以美去载德、启智、健体及解劳使得美学教育跟各育能相互促进,互补优势。

3.4 提高美学教育的能力

(1)提高对教材的审美能力

审美的因素在不同学科广泛存在,唯有充分地挖掘出各各学科里审美因素,方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培养其创造力。教育者首先得要对人类的优秀文化热爱,对科学及艺术崇尚,还得具有美学的基本知识及敏锐审美能力与良好感知审美能力,同时具备对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文学、戏剧等基本欣赏能力,并对其中一种或多种感兴趣及有表达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其所教科目有着深刻理解,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了却知识产生背景及过程、弄懂蕴含在知识的美学意义。唯有具备这些,其才能敏锐地感知教材里的美的因素,提炼出其所教课程的美的因素,并以一定形式表达给学生,将美学教育融入至教育教学中。

(2)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学生是审美教育的对象,教师了解、理解其学生是美育基础。正如知识教学前先得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及认知结构一般,教师在进行美学教育时,得先对其学生的审美素养、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就大学生年龄及受教育的特征而言,其通常有关注艺术、追求时尚、变化大、信息快的特征。所以,教师需对流行艺术、新时尚、学生审美情趣有所了解,能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指导其,要善于把握住学生审美的热点,懂得利用其周围实践及其感兴趣话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周遭的美,并且还能顺课堂教学之势,帮助其正确地认识身边现象,辩证看问题,唯有如此方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及保持学校美学教育高格调,提高美学教育的实施成效。

(3)提高营造美学教育氛围的能力

美学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及感性教育,其要求尽可能扫除教育环境里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实施美学教育时,应当营造出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彻底摒弃掉片面的价值取向,于课堂中营造出自由、宽松的美育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探索教学艺术,创造出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达到师生间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定的评价及建议,对于其错误及失败,应当是引导、分析、帮助,尽量避免对其批评指责,加大鼓励其大胆设想、捕捉灵感、独立学习及张扬个性的力度,给他们营造一美的氛围,并激发其积极的创造性。渗透美育的教学氛围就是将情感体验、评价渗入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过程,如此,方可调动其感知、想象、情感、个性、直觉与创造性等因素,实现其全面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下,美学教育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美学教育不同程度加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教师对其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亦为培养青少年健美懂得目标开拓宽广的道路。于美学教育正在回归的情况下,身为教师,应尽可能把美学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日常教学环节中去。總而言之,教师应具备有良好审美的修养、生活态度与较强的美育能力、高雅气质、渊博知识,方能适应于21世纪的美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土钟庆.精神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立农.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修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

[4]曾繁仁,等著.现代美育理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篇9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习的家”。这些看似平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近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习、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习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近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展示的课例,都能让我们看到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联系的理解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滨之乡小学的西冈老师所说的那样,他所在的班级构筑的合作学习关系,是两年来不断反复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习”的结果。即便如此,儿童为什么能够完全记住10小时之中同伴的发言呢?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位儿童都成了班级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变样,学习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开展,令学生们乐此不疲,学习种菜与卖菜,走进微生物世界……这些活动人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原田老师和她班上的儿童们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以新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开展实现了当下的学习,这正是在为明天的希望做准备。而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则是日本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习,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习。不仅家长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这是家长们理解儿童的现实、理解教师的思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上一篇:林业工作人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备煤车间安全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