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精选9篇)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1

一、学校基本简介、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我校坐落在离县城25公里处的逊让乡逊布村,学校始建于1969年,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时,撤销原逊让教委,成立逊让乡中心学校,2010年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将庄头小学、八里小学、塘坊小学、后拉小学、武胜沟小学、逊布小学等6所学校撤并到中心学校,2013年3月初步形成了一乡一校布局调整的格局。目前全乡保留小学两所,其中兰家明德小学只设一、二年级,麻什藏小学本学期暂时完全保留,此校九月份保留一二年级,其它年级撤并到中心学校,这样中心学校将逐步建成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学校现占地4266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64平方米,全乡现有学生1690名,其中小学生1077名,中学生613名,中心学校合计学生1426名,设28个教学班,剩余两所小学合计学生272名,全乡现有教师95名。

我校校安工程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于2011年7月12日开工,2012年12月校安工程的竣工给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2013年3月1400多名学生全部都搬进了新教学楼内进行上课,解决了近3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共消除了“D”级危房1274平方米,目前,校内“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

二、布局调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家长不理解调整后带来教育教学效益,动员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经过政府与学校的的宣传动员后,家长也比较支持。

2、家长觉得负担加重,学生不能在家门口念书了,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校安工程的结束也就排除了这种疑惑,住宿生不但能保证一日三餐,而且还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3、家长担心因布局调整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校舍的闲置。布局调整后我乡的闲置小学办走教点和幼儿园,校舍得到了充分利用。

4、完成征地和农户搬迁的问题,刚开始村民不理解国家的政策,对此项工作持 1

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通过乡政府、学校的政策宣传宣传协调,顺利解决征地和搬迁问题。

整合后取得的成效:

1、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整合前村村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办学规模。学校合并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改善了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水平。

整合前,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没有专职的体、美、音等科目的教师,更谈不上优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教师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少,也没有机会。加上一人一班,听课、教研无从开展。

整合后,优化了教师队伍。学校成了规模,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教研教改的氛围不断形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显著增强。

3、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学校整合后,大部分学生都住校,解决了每天学生来回走几里路上学的困难,减轻了父母为子女服务的时间,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工作,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4、学生各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善,学生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集体就餐,学生的饮食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日三餐,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使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学风形成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文明教育扎实,学生文明礼仪已养成。

布局调整后,我们在教育教学、校园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

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为: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加大。整合并校后,从1—6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到中心校就读,寄宿生大幅度增加,学校承担了原先由社会、家庭承担的许多责任,如寄宿生的安全、生活、学习辅导、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又要对寄宿生实行全天候的管理,星期天至星期四晚上上晚自习,星期一早上至星期五早上早自习,教师的工作时间拉长,工作强度加大,心理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寄宿生的安全问题方面的压力更大。

建议布局调整后应加快我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学校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班子队伍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谐发展学生。

三、教学点的设置及师资配置、闲置校舍托管和利用情况。

我校结合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全乡实际并征求村民意见后保留了两所小学,其中兰家明德小学只设一、二年级,麻什藏小学暂时完全保留,教师配置齐全,各科目课程基本都能开展。我乡各小学合并后,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在后拉小学、尕漏小学、八里小学、麻什藏小学、庄头小学开设走教点,学前教育学生就近入学。武胜沟小学和逊布小学开设幼儿园,幼儿按划分区域入园,基本解决了各村幼儿入园的问题,塘坊小学因校舍的陈旧等原因交付于村支部管理。

四、根据上级部门对校车规范的要求,我校没有符合条件的校车接送学生,上学期校安工程中女生宿舍楼交付使用,学校服务半径均在3公里以外,低年级学生都安排了住校,在宿舍还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每间为8人的标准宿舍现在安排10人至12人住宿,本学期现有住校生756名。学校周密部署,住校生管理人员依符合住校条件的学生按中高低年级搭配统一安排学生住宿。由于我校教师缺少,专职的住宿生管理员不够,本学期白天配备了专职的住宿生管理员三名进行饭前排队、打水、课间出入等方面的管理,每天下晚自习后由晚自习值守教师组织学生排队带到住校生管理办公室进行点名签字交接,因夜间管理难度较高,另外安排学校校务会成员、两名教师协助管理,现有条件下确

保了住宿生的安全。

本学期住校生756名,生活补助下放按去年的459名学生为准下拨,共计24.6875万元,每周早饭鸡蛋汤和稀饭各两次,中午做两顿牛肉粉汤,两顿鸡肉粉汤,晚上三顿面食,一顿两菜的米饭。每星期伙食费生均达到20元,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专人负责管理,规范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的送接手续,建立发放台账,运行良好。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因依教学工作为中心,安排的管理老师年龄偏高,精力不足,按学校管理要求,有些差距。建议安排专职管理教师。

五、交通方面:

学校布局调整情况的汇报材料 篇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对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现将我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汇报如下。

一、校目前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成效:

由于学生就近入学,学生去离家较近的**读书,***教学点生源减少,导致学校资源严重浪费,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低下,导致教师比学生多的现象。所以在2003年我校规定村教学点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在中心小学就读的规定后,决定撤并***教学点,***

一、二年级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就读或在凤山就读),***只保留一所幼儿园。

自我校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基本解决了小学教学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规范、优化,极大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村校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投入,各个自然村已经完成教学点的修葺、重建工作,薄弱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在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布局调整后,我校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它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适龄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寄宿制学校首先解决了每天学生来回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难,给农村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善,学生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集体就餐,农村学生的饮食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日三餐,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使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更能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学校高质量的后勤服务,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支持。

二、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校布局调整实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撤点并校方面,撤并学校是符合调整学校的需要,但是,学校并校后,服务范围较大,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需要家长接送,增加了家长负担。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撤并后距离乡路途较远的村子,给学生的上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方面。我校缺乏专职生活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如,校医等}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

3、合班并校后,学校出现了闲置校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个别学校村子不重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议上级部门应重视幼儿教育的开设,这样不但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校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教师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学生安全责任压抑着教师的心理,使广大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生怕学生出事,心理包袱越来越沉重,加上农村学校编制紧张,一个教师白天要上课,早晨、晚上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用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边缘。

三、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3

导言

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优秀奖作品《农村学校布局: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煌、邵婧儿撰写,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指导修改成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了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中部地区劳务大省,安徽省农村人口外迁现象严重,农村“荒漠化”随处可见,农村学校撤并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走访和问卷调研,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撤并的已有实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在现有实践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提升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为统筹考虑城乡人口变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稳妥、慎重、规范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撤并基本要求。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问题。二是保证就近入学。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1至3年级原则上不寄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可以寄宿,初中生寄宿与否依具体情况而定,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三是撤并程序规范化。县政府制定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由省政府批准,学校撤并需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学校撤并听证会,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并意见。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寄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大班额等问题。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方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以上四点共同之处外,要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以应对当地实际情况。

(二)广泛调研,加强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农村学校开展撤并工作前,都有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以保障布局调整的合理性。通过对宿松县二郎乡某小学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78%的村民表示学校在被撤并前有说明;16%的村民表示没有说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对农村教师的调查中,100%的老师表示学校在撤并前,当地教育局、学校领导有开听证会汇报撤并相关事宜。由此可见,学校在调整前公开征求过群众意见,并通过各方反复斟酌调整,方将结果予以公布。

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当地教育局、乡政府在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服务半径、教育经费投入、学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于被撤销学校校产处理、教师的去向,合并后学校的扩建、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教师的人事编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以宿松县经开区为例,为了满足行政村调整和日益增长的开发区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12年拟在经开区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山小学)。通过前期充分调研经开区员工家庭分布情况,反复论证选址,最终决定了一个辐射范围广、方便快捷、满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筹集各渠道资金,加大教育资金基础建设投入,广泛吸收全县优质教师,2013年秋季学期一所现代化、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拔地而起。同时使经开区周边村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县城里的优质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对某村30位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4位村民对撤并结果表示非常满意,8位村民表示满意,7位村民表示较满意,仅有1位村民不满意,总体来看,较满意以上村民占97%.(二)打造“学区一体化”,提升布局调整的效益

为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安徽省2010年开始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联校做到了统一课程总表,统一开齐课程,统一开足课时,统一工作计划,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教研教改活动,统一财务开支,统一共享资源,彰显出刚柔渗透和有机联动的特色。

洪桥学区在建立学区之前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职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特别是非统考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知识相对老化;二是青年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三是各校青年教师分布不均,部分学校老教师仍然担任语数教学重担;四是村小没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肥西县采取学区教师资源“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师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人尽其责,才尽其能。一是统一分课,统一量化工作。学区中心校根据课时计划及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学期开学初,四所学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课,一起研究教师工作量,一起调配跑课教师人选,严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课头,村小一人两课头,杜绝跨学科和交叉授课现象。二是发挥专业特长,促进专业成长,走特色跑课道路。洪桥学区自2008年以来,除语数学科教师以外,纯粹的非统考科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由语数教师兼职,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得不到提高和培养。通过采取“上下交互,共同进步”的跑课模式,即村小的专业教师到校本部跑课,校本部的专业教师到村小跑课。学区基本实现非统考课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专业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整合学区硬件资源,加强学区教育设备装配、管理和使用一体化。开展多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提供高效课堂教学服务。

二、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队伍结构更为优化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一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师能够发挥主力作用。从本调研报告走访的宿松县、金寨县、固镇县、怀远县来看,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多集中在25-45年龄段,比例达88%,20-25岁刚毕业的教师比例为7%,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5%.而在撤并前,25-45岁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5%,4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55%,甚至某些地区45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60%.二是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在对学校规模进行调整时,将优质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被调整地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固镇县现有小学153所,学校教职工共2229人。其中小学教师中、专科毕业的人数比例为70%,大学本科毕业人数比例为16%,中师毕业人数比例为14%.使得布局调整后教师的学历结构水平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

(二)教学配套条件明显改善

在农村学校撤并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许多学校的教学配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在学生营养保障方面。燃灯小学是由前燃灯小学与村集中教学点合并形成的一所完小,于2013年调整完毕。撤并前集中教学点的学生每天只能吃腌菜、豆腐乳,荤菜几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并后随着“营养餐”补助计划的推进,学生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科学。二是在艺体类课程开设方面。许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场、琴房、游泳池等场馆。现期他们的艺体类课程虽然没有条件召开,但随着撤并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学期或是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学生将有机会开展专门的艺体类课程。

(三)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总量减少,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为增加,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业费和基建费所形成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显降低。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学生人数越多,分配到个人的固定成本就会降低,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调查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受访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安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2009年)与布局调整后(2013年)的学校平均规模比较来看,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

三、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调研发现,学校撤并前后,某中心校上学距离在2.5公里以内的学生人数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学距离在6公里以上的学生人数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小学生行走6公里须要45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小学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时左右上学,况且在农村,交通方便,路况较差,尤其在雨雪天气,上学危险隐患较大。可见,虽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学校布局调整的益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撤并后上学距离超过了6公里,撤并带来的上学路远问题凸显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虑到学生的上学远问题,有的家长让孩子乘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额外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有的家长购买家庭自行车或摩托车亲自接送学生,增加了额外花费和人力成本;还有许多家长只能选择让学生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此外,部分家长不放心孩子独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现了陪读现象。虽然税费改革及一费制的政策出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从学校布局调整后实际情况看,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对都在增加。调查发现,有87.5 %的教师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有86.1 %的学生表示调整加重了家庭经济的负担,而访谈的家长基本上都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

(三)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中小学撤并后中心学校规模陡然加大,相应的班级班额突增,很多班级从 40 人增加到 60至70 人,甚至出现 80 人以上的大班额。班额的陡增首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优质学校中教师的任课数增幅明显较大。其次,由于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寄宿管理,教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有86.4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工作负担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明显增加。此外,布局调整还给老师的生活起居带来诸多不便。撤并后中心学校的部分老师由于上班地点离家远,上下班花费时间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师为方便教学,甚至寄宿于学校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四)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通过缩减学校数量、减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达到追求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学校撤并数量过多、学校规模过大,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资金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龄期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

四、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改进建议

(一)多举措并举,妥善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难题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车管理制度。政府应将财政补助、立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出台规范校车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成立校车租赁公司,为无力独自购置车辆的学校提供租赁服务。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交通、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地,减免有关建设费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寄宿制学校资金倾斜;落实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三是适当保留农村地区教学点。建立中心学校带1—3个教学点的帮扶机制,以县乡级中心学校带动村寨教学点,通过远程“在线课堂”,实现中心学校与教学点同步授课;发展光盘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课程,刻录名师讲课光盘,使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远”难题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管理。通过建立县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全县教师调编、岗位设置、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待遇标准,完善“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教师集中管理体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师跑课制度;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适龄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适时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城乡、强弱学校、超编校与缺编校之间进行定期交流。二是创新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模式。由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完小,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城区名校+农村校区”的格局,在教学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建设“名校托管”、“城校村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实施专项财政计划,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4

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校走完了前三轮学校布局调整的路程,回顾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认为,平安县“高中、初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适度集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

一、我校目前中小学布局现状

我校在前三轮的学校布局调整中,把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办学规模、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相继撤并了(翻身、窑洞、帮业隆、瓦窑台)四个教学点、(仲家、新安、湾子、寺台、庄村)五所完全小学,经调整,本服务区内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3所、早教点1个。2011年秋季,又增设了三个早教点。在校学生701(小学生326人,中学生223人,学前早教幼儿148人)人,30个教学班,专任教师72名;早教志愿者8人;中心校住校生171人。

二、布局调整后所取得的成绩

第一,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就2011下半年到201

2年上半年近一年时间里,学校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10.6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这在布局调整以前是难以办到的。

第二,优化了教师队伍。调整前,由于教师结构性缺编,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甚至是一个教师包全年级的课程,没有专职的英、音、体、美教师,有的教学点的学生甚至没上过正规的音、体、美课,更谈不上享受什么优质教育了。调整后的学校首先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教学科目,保障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后优先聘用业务精、工作责任性强、教学理念新的优秀教师到教学一线任教,把年龄偏大的教师调整到后勤服务工作,优化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住校学生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为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后,有部分学生年龄偏小,并且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境,学校想方设法,安排171名学生住校。这些学生在住校以前,在家里被家人宠着惯着,是“小皇帝”,通过在学校里的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他们学会了洗漱、叠被子、扫地、打水、打饭、购物、打电话等等,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的心理品格得到了锻炼,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这段经历,他们将受益终身。

第四,村小合并后,减轻了村办学的负担。农民不必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校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孩子住校也让父母有了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第五,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秋季,中心校利用

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建了4个早教点,3—6周岁岁幼儿入园(校)人数为148人,幼儿入园(校)率在90%以上。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唱歌、做游戏、画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自理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问题一: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因为学生需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学,比起从前,农民现在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生活费以及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比如仲家村的孩子到寺台中心学校读书,学生每天早晚要走3公里路的路程,如搭车每天要二元钱,中餐要两元钱。一位初中生负担就更重了。如果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一名小学生就要花费近万元,这对有的农民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路途较远需要住校的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有的从6岁开始,离开父母,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又读3年高中,再读四年大学,一路走来,缺失的亲情,是无法弥补的。

对策:如果政府再给我校配备一辆校车,并落实校车运行的费用,对这些学生进行接送,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弥补了亲情的缺失,也降低了由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

问题二:住校学生增多,学校管理压力大。布局调整后,尽管学

校提供了寄宿服务,但是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

对策:其一,为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照管他们的生活;其二,配备专门的炊事员。目前我校171名住校学生,只有两名无资质的农民工为他们做饭,饭菜质量可想而知;其三,配备专职校医,为孩子们的卫生安全、医疗安全保驾护航。以上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四、对第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

通过前三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我中心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集中了优势资源,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比较突出,但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阵痛也不可避免。比如住校学生条件艰苦,食堂面积过小、设施不全,学生就餐不方便,用水存在一定困难,缺乏开水房与浴室;走读学生从家到学校路途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等。好在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现在正在解决。

在第四轮的学校布局调整中,我中心校计划把现有的三个教学点都合并到寺台中心校,把现有的四个早教点都合并到湾子早教点,成立中心幼儿园。但这个计划不是马上实施,而是要等到一切条件成熟,首先要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制度、设施、人员配备等,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和生活设施,设立专门的后勤管理人员,确

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最终在我校服务区内形成“一校一园”(一所中心学校,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学校布局。

教育局在这一轮的布局调整中,撤并乡镇初级中学时,也应考虑县城学校充分具有了接纳这些学生的条件之后,再行撤并,反之,建议暂缓撤并。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5

但是一些复杂情况还是难处理。

比如有一个界面需求,进度条上显示标签,这个需求不难,难的是显要在显示表格框内,在各种机型显示正常。

最初设定是垂直居中向上偏15个像素

这是iPhone 4S 显示效果,下面与滑块还有错位

但是在iPhone 6下显示,下面有错位,但是上面留空太多

但如果把偏移量设为21.则出现另一种情况。

大屏幕的手机显示完美。

但是iPhone 4S下就错位了

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6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九台市城子街中心学校

2013年3月

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家长追求优质教育,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12所村小,专任教师86人,在校学生423人,其中长岭小学规模较大,现有学生121人,朱家小学75人,柳溪小学71人,秀水小学30人,铜匠20人,王家岭小学18人,义合小学42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追求优质教育,我镇仅剩柳溪、朱家、长岭、样子边四所完整村小,秀水、义合、王家岭、铜匠小学仅剩几个教学班,七台、清泉、陈家、百合基本撤并,已经没有教师和学生。

二、情况分析

1.生源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一些农村小学在控辍保学方面殚精竭虑, 并且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仍显得薄弱。因此一些学生在入学后不时地选择转学或到城里的学校借读。此外,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的现象也很普遍, 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2.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较差。

部分村小校舍老化,没有围墙,时时存在安全隐患。村小各种设施不完备,“老三室”的设备大多已经老化、破损,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图书数量极少、体育器材匮乏,多数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

3、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滞后、陈旧

在村小86位专任教师当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70%以上,这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多次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但是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慢,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4、课程开设不全,制约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有的村小中,仅有5所小学有合格的音乐教师,其他小学因缺少音乐专任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课;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3位,其余小学因无专任教师而无法按要求上课;合格的美术教师也只有5人。合格的英语教师仅有1人,由于专任教师的极度欠缺,致使各小学开课科目五花八门,这样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5.师资配置不合理。

在现存的村小中师资配置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大部分村小学生少,班少,教师必须留守,不能正常调动,至此师资严重浪费。同时村小教师对所在学校能否撤并存在顾虑,思想不稳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不关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小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改进措施。

签于以上情况,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1.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结合我镇实际,确保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保留柳溪、朱家、样子边、长岭四所完整村小,逐步撤并其它村小。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村小布局调整政策,给予政策保障,使我们放手开展此项工作,使村小的布局科学、合理。

2、加大投入,促进村小稳步发展。

(1)加大对四所村小人、财、物的扶持力度,使之正常有序运转。并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加快实施村小校舍改造工程。对现有村小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争取社会各界的援助,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

3.逐步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调整师资配置,适时采取支教措施,保证村小健康稳定发展。

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篇7

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作者:张凤珍 张沛明

摘 要:为了逐步在我国建设起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除了要明确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基本方向外,还应当进一步研究各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一定要了解农业生产结构是具有多层次性的。表现为农、林、牧、副、渔的五业结构,这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在各业内部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一的各种生产项目: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的作物,畜牧业中包括役用牲畜和各种产品牲畜,林业中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等不同性质的林木,这些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以此类推,各种生产项目内部还有更加具体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各级农业生产结构,不仅要重视一级结构的合理化问题,也要注意二、三级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说,建立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向前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意义;原则与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尽量做到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合理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及其消费习惯的变化,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有时这一因素起支配作用,有时另外一些因素起支配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说,一定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结果。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不可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建立主观希望的农业生结构。但是也须看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它又会反过来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施以重要的影响,或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而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就会有一种惰性,因而常常会出现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象。于是便要求人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常注意去调整、改革过进的农业生产结构。这也就是之所以要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亦有不少地方,由于商品渠道不畅,为求自给,把一些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种到生态条件不适宜或不太适宜的地方,使布局更加分散,甚至造成损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在农业区域划分基础上,各地有计划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国家在高产粮区重点建设了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作物最适生长地区安排了一批集中产区县,并建立了不少林、牧、渔业生产基地,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率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已经开始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商品生产新时代。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正在突破原有的概念,出现了3个层次:种植业,即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进一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全面改革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向家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服务业综合经营转变,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相结合,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向着农业区域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合理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农业生产结构应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对农业生产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按比例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主要靠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以,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又必须经常地与这些变化相适应。

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要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地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农业生产结构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相适应,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使地无遗利。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做到人人充分就业、各展所长,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农业生产布局结构与资源情况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必须符合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要求。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8

进行调查统计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

为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2006年,酒泉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酒政办发〔2006〕187号),确定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以及实施步骤。各县(市、区)按照《意见》精神积极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截止今年底,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已经基本结束。为全面总结布局结构调整的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总结自2006年以来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经验,取得的成就。要认真开始分析布局调整以来城乡学校变化情况,城乡学生数量转移情况,乡镇学校变化情况,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变化情况。

二、认真统计分析五年来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学校建设和教育设施设备经费投入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生均占有量的变化情况。

三、要认真总结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经验,分析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今后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四、本通知所附统计表是为了准确了解五年来布局调整相关数据的真实情况,不作为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各县市区务必要按实际情况填写汇总。现有学校数按实有学校数填写,实际已经撤并但保留建制的学校要按照已经撤并学校统计。学校城乡分类要按照学校实际所在位置填写,不按照年报分类统计,例如酒泉三中、四中、五中,金塔四中等,均按照城区学校统计。统计时间按照今年年底布局调整全面落实后的数据填写,对年底竣工后即可撤并的学校,可按预算好的数据进行汇总填报。

五、各县(市、区)于9月25日前上报总结电子文本和统计表。

联系人:茹峰海***QQ427782181电子邮箱427782181@qq.com

布局调整调研汇报 篇9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常委会报告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县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高中2所,职校1所,初中12所,直属小学6所,特教学校1所,民办学校1所.农村共设8个学区,有完全小学50所(其中寄宿制小学34所),教学点163个(其中幼儿点43个).

正式教职工3798人,特岗教师311人,临时幼儿教师116人,代课教师85人,总计4310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59268人(其中小学生28222人,初中生11214人,高中(含职校)9959人,在校幼儿9873人).

二、四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上一次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是在208月的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多的时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布局调整工作的进展情况

年《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出台前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政策有较大调整,我县的布局调整工作的力度和进程也随之相应变化.

1、布局调整情况

20初中阶段黑山嘴中学与胡麻营中学合并组成窄岭中学(利用原窄岭高中校舍).

小学阶段主要涉及两处较大规模调整:

一是窄岭学区范围内的调整.黑山嘴镇利用原黑山嘴中学建起跨乡镇的寄宿制小学――窄岭实验小学,黑山嘴镇的厢黄旗小学、黑山嘴小学、窄岭小学、八间房小学,胡麻营乡的河东小学、塔前小学,石人沟乡头道营小学(部分)等六所小学并入窄岭实验小学;黑山嘴镇西两间房片的大兰营小学、小营子小学、三道沟门小学、五道沟门小学等四所小学合并到西两间房小学.石人沟乡头道营小学(部分)、东山神庙小学、官木山小学、凌营小学等四所小学合并到石人沟小学.上述合并的小学除厢黄旗和黑山嘴小学一至六年级合并到窄岭实验小学、本校建为幼儿园外,其它均为三至六年级合并,原小学变为含一、二年和学前的教学点.

二是大滩镇范围内的调整.大滩镇三扎拉、北梁小学五六年级合并到大滩小学,老羊圈、大下营、小北沟、南围子教学点全部撤并到大滩小学,二道河子、骆驼沟、大营子教学点一二年级以上撤并到大滩小学.

除上述两处较大调整外年还撤并学生数不足10人、校舍为危房的教学点6处:四岔口乡缸房营教学点,波罗诺镇文水沟教学点、汽海沟教学点,草原乡公宝同教学点、东窝铺教学点,五道营乡九道沟教学点.

2、2012年布局调整情况

2012年年初规划布局调整任务是:初中将黄旗中学撤并到扩建后的土城中学;小学将土城镇内除四间房以外其它各小学三至六年级合并到扩建后的土城小学.

2012年四、五月份网络和相关媒体开始报道和讨论一些地区由于过分强调集中办学,造成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情况,六月份教育部要求暂停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并开始了布局调整审计.九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文件下发.其主旨是布局调整要科学合理,兼顾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与以往要求最大不同有两点:一是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撤并方案要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二是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2012年的布局调整规划未能落实.

3、后的情况

(1)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的制定情况

20按要求制订并逐级上报到省政府批准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初中阶段保留450人以上的八所学校,撤并不足400人的四所初中――白塔中学、南关中学、黄旗中学、外沟门中学.具体方案是:三中整体搬迁到一中原校址,白塔中学、南关中学合并到三中;黄旗中学合并到土城中学;外沟门中学苏家店乡学生分流到土城中学、草原乡学生分流到平安堡中学、外沟门中学与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阶段继续完成土城片的布局调整原规划,凤山镇将小川小学整体搬迁至凤山一中,其他农村小学在2013至20期间暂时保持不变.农村教学点根据生源情况动态调整,生源达到20人以上、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恢复教学点.

(2)规划实施情况

2013、土城镇内通过组织村干部、学生、家长参观土城小学、观看土城小学学生主题班会和文艺表演,开会宣传规模办学对孩子培养的好处,并采取自愿原则,最终张百万、三间房两所小学以及千佛寺小学部分三至六年级学生陆续合并到土城小学,土城镇布局调整基本完成,避免了扩建后的土城小学校舍闲置.白塔中学、南关中学因三中搬迁计划屡次变动未做调整,黄旗中学、外沟门中学的撤并因群众不同意而未能实现.

年丰宁一中即将整体迁至新校园,学校容量增加,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城新建的2400人规模的第六小学即将开工建设,该小学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县城小学入学压力;在原电影院位置新建第四幼儿园即将开工,明年将再建一所公办幼儿园,使县城公办幼儿园达到五所.

4、教学点标准化建设情况

在撤并一些生源少、条件差的教学点的同时,为提高教学点的办学水平,我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教学点标准化工程”.2012年完成教学点标准化改造72处,2013年完成32处,到20全县危旧教学点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期间根据各地实际,恢复教学点(幼儿点)17处.中国教育报两次报道我县教学点标准化工作经验,省市媒体也都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取得的成效

我县的布局调整工作一直是将上级政策和本县实际紧密结合、持续稳步推进的,总体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通过国家审计,基本上不存在调整过度问题.

1、窄岭区域的调整中,高中撤并到县城,初中利用高中校舍加以扩建、完善实现区域内四乡镇集中.小学利用初中校舍建起跨乡镇寄宿制小学,利用小学建起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的厢黄旗幼儿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最小的投入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上档升级.大滩、土城的调整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全镇集中,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2、窄岭实验小学、土城小学、大滩小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管理规范精细,成为精品学校,在全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规模办学效益得到较好体现.一是集中后的学校能够开齐课程,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课得到强化,学校各项活动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学校教师配备比较整齐,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规模学校所在地的城镇化建设尚不到位,排污和垃圾处理成为较大规模学校的难题.

2、寄宿制学校使用校车后交通安全得到保证,但由于受校车运行周期制约,农村学校只能采用上10天课休4天假的作息方式且各区域错时休假,对正常教学秩序有一定影响,尤其走读生家长意见很大.

3、几所小规模初中经费紧张、运转困难.

4、布局调整还不到位,但推进难度很大.

50所农村小学中300人以上的有16所,200―300人的12所,100―200人的17所,100人以下有5所,达到两轨制以上的只有10所.单轨制小规模学校过多,一是有十多所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二是教育质量很难提高.教师只能是“包班制”,教研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体音美等学科难以正常开课,学校活动课程难以开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布局调整必须“先建设、后合并”,新政策下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有学校建好后却调整不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的风险.布局调整工作处于“不规划怕误事、做规划难落实”的尴尬境地.

5、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处理没有具体规定,造成部分教育资产流失.

三、下阶段布局调整工作的思路

尽管布局调整工作推进困难,但仍应按照《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兼顾提高质量和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谋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农村小学适度集中办学有利于办学条件的上档升级,有利于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我县实际,以每个乡镇设1至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三年级以上集中或五六年级集中,同时办好一二年级加幼儿的教学点为理想的布局模式.

下阶段主要是谋求解决布局调整尚未完成的几个区域的小学布局问题.

(一)凤山镇区的布局调整

凤山镇区内现有高中一所(凤山一中)、初中一所(凤山二中)、小学一所(小川小学)、公办幼儿园一所(小川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五所.各学校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办学困难.

凤山一中女生宿舍楼是危楼,男生宿舍楼是八十年代中期所建的教学楼改建的,伙房餐厅面积不够,没有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等,如果使其办学条件达标预计需要资金至少一亿元.小川小学现有在校生1260人,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均与省规定标准相差甚远.应当设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和体育器材室,而小川小学只有科学实验和体育器材室;应当有3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而学校只有60米长35米宽的操场,且校舍多为八、九十年代建的平房、破旧不堪.即使如此,也满足不了入学需要,13年暑期该校在校生为1180人,14年秋季开学已经增至1260人,15年秋季入学困难更大.公办幼儿园现有儿童430余人,在原来部队的破旧营房办,条件简陋,偏于一隅,接送孩子很不方便.另有5所民办幼儿园,共有340名儿童,在居民楼、普通民居内办园,不具备办园基本条件,安全隐患无法排除.凤山二中校园占地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但没有改造空间.凤山镇区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落后于全县各乡镇,落后于凤山镇内其它各村.

提高凤山的办学水平,必须先调整学校布局,而解决凤山镇区学校布局问题最佳方案是撤并凤山一中,整合教育资源,建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从当地的情况看,凤山镇区是老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重镇、大镇,特殊的历史和现实造成镇区内住宅密集、街道狭窄、寸土寸金.镇区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校址重建小学和幼儿园.国家的校舍建设和改造项目已接近收尾,如果不能尽快安排项目,将来即使解决了建校用地问题建设资金安排也可能出现困难,凤山的办学条件改善可能变得遥遥无期.另外,小川小学位于关帝庙西、凤山戏楼北,学校教学受相关活动干扰,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又受学校的限制.

从高中教育发展看,新一中容量为5000人,职校两校区容量可达6000至7000人,县城高中阶段总容量已经达到11000至1人.2015年初中毕业生总数为3387人,职教中心春季已招生341人,中考报名3034人,其中含职校幼师专业67人,实际高中生源还只有2967人.考虑到部分学生上中专、外地就读、不读高中等因素,光县城高中实际生源就已不足.根据现在初中、小学在校生数可以测算出,今后10年内县城高中规模都能满足需要.

另外,高中办学经费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转移支付.过去,高中学校的运转经费主要靠收费.随着国家收费政策的调整,收费越来越少,高中办学经费主要靠县财政解决.据初步测算,为维持学校运转丰宁一中每年需要县财政补贴经费1000万元左右;职教中心分校(原实验中学)每年需要县财政补贴经费350万元左右.凤山一中每年需要县财政补贴经费200万元左右.我县财政紧张,在能够满足基本入学需要的前提下,适度紧缩高中办学规模有利于高中整体发展.在此背景下,凤山一中继续办学将成为县财政的一个不小的而又不是十分必要的负担,其本身办学处于困境,勉强维持办学不会有好的前景,也势必拖累到高中的整体发展.

凤山一中校园现分为两个区域,教学楼、操场和男生宿舍楼为主校区,女生宿舍楼、伙房、运动场为另一个区域.小川小学除校园外和有一个六亩地的空闲地.如果将凤山一中撤并,其主校区足以满足小川小学办学需要.小川小学校园及空闲地加上凤山一中操场,除建两所高标准幼儿园外,经整合、置换还可用于扩大凤山二中校园,解决其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这样凤山镇的教育将迅速摆脱落后局面,人民群众将享受到优质教育.如果采取上述教育整体布局调整方案,经适当的土地调整、置换,也为凤山镇整体规划改造腾出了空间.

可见,凤山一中撤并问题,不仅是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凤山教育整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问题.凤山一中不撤整个凤山教育成为一个难解的“死局”,凤山一中撤并凤山教育“满盘皆活”.同时还影响到凤山镇的整体规划,可谓一举多得,一策多利!

(二)大阁镇南片布局调整

大阁镇南片有林营、满堂、南三营、南辛营、南岗子五所小学,除南三营六年级在南辛营就读外,均为完全小学.最大的南辛营小学200人,最小的南三营为70余人,其余为100多人.办学过于分散,没有成规模、够档次的学校,办学条件都不达标,办学水平与其城关镇的地位极不相称,特别是与高新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北京公交站的设立很不匹配.应考虑在南三通附近建一所四轨制寄宿制小学,使南片各小学中高年级集中,并准备承接未来园区发展带来的生源.还应在南二营建一所公办幼儿园,使特教中心彻底独立,并顺应县城向南发展趋势.

(三)其它几个乡镇的布局调整

1、胡麻营镇的布局调整

利用原胡麻营中学校园建一所寄宿制小学,将胡麻营南片的塔黄旗、塔前、塔沟中高年级学生集中.

2、黄旗镇的布局调整

将幼儿园从黄旗小学迁出,择址新建,扩建黄旗小学使其办学条件达标.

3、选营乡的布局调整

将幼儿园从选营小学迁出,择址新建,重新规划校园内建筑布局,扩建选营小学使其办学条件达标.

4、西官营乡的布局调整

在西官营乡北片何营小学、英首屯小学、千松沟小学三所小学中,选择一处合适的校址扩建,将这三所小学中高年级集中.

上一篇: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街舞协会章程下一篇:中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