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变速器设计课程设计(精选12篇)
图1传动系统的总轮廓图
一、轴的材料选择及最小直径估算
根据工作条件,小齿轮的直径较小(选用45钢,正火,硬度HB=
。),采用齿轮轴结构,按扭转强度法进行最小直径估算,即
直径轴段开有键槽,还要考虑键槽对轴的强度影响。
值由表26—3确定:
1、高速轴最小直径的确定
=112
初算轴径,若最小由轴器,设有一个键槽。则,因高速轴最小直径处安装联,由于减速器输入轴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轴相联结,则外伸段轴径与电动机轴径不得相差太大,否则难以选择合适的联轴器,取,为电动机轴直径,由前以选电动机查表6-166:,综合考虑各因素,取
2、中间轴最小直径的确定
。,因中间轴最小直径处安装滚动轴承,取为标准值
3、低速轴最小直径的确定
。,因低速轴最小直径处安装联轴器,设有一键槽,则见联轴器的选择,查表6-96,就近取联轴器孔径的标准值,参。
二、轴的结构设计
1、高速轴的结构设计
图2(1)、各轴段的直径的确定
:最小直径,安装联轴器
:密封处轴段,根据联轴器轴向定位要求,以及密封圈的标准查表6-85(采用毡圈密封),:滚动轴承处轴段,:过渡轴段,取 :滚动轴承处轴段,滚动轴承选取30208。(2)、各轴段长度的确定
:由联轴器长度查表6-96得,取
:由箱体结构、轴承端盖、装配关系确定 :由滚动轴承确定
:由装配关系及箱体结构等确定 :由滚动轴承、挡油盘及装配关系确定 :由小齿轮宽度
2、中间轴的结构设计
确定,取
图3(1)、各轴段的直径的确定 :最小直径,滚动轴承处轴段,:低速级小齿轮轴段,滚动轴承选30206 :轴环,根据齿轮的轴向定位要求 :高速级大齿轮轴段 :滚动轴承处轴段(2)、各轴段长度的确定 :由滚动轴承、装配关系确定 :由低速级小齿轮的毂孔宽度:轴环宽度
确定
确定
:由高速级大齿轮的毂孔宽度 :由滚动轴承、挡油盘及装配关系等确定
3、低速轴的结构设计
图4(1)、各轴段的直径的确定 :滚动轴承处轴段 :低速级大齿轮轴段,滚动轴承选取30210
:轴环,根据齿轮的轴向定位要求 :过渡轴段,考虑挡油盘的轴向定位 :滚动轴承处轴段
:密封处轴段,根据联轴器的轴向定位要求,以及密封圈的标准(采用毡圈密封)
:最小直径,安装联轴器的外伸轴段(2)、各轴段长度的确定
:由滚动轴承、挡油盘及装配关系确定 :由低速级大齿轮的毂孔宽:轴环宽度
确定
:由装配关系、箱体结构确定 :由滚动轴承、挡油盘及装配关系确定
:由箱体结构、轴承端盖、装配关系确定 :由联轴器的毂孔宽
确定
轴的校核
一、校核高速轴
1、轴上力的作用点位置和支点跨距的确定
齿轮对轴的力作用点按简化原则应在齿轮宽度的中点,轴上安装的30208轴承,从表6-67可知它的负荷作用中心到轴承外端面的距离为,支点跨距速级小齿轮作用点到右支点,距B,高的距离为A
为
图5
2、计算轴上的作用力
如图4—1,求
:
;
3、计算支反力并绘制转矩、弯矩图(1)、垂直面
图6
;
图7(2)、水平面
图8
; ;
;
图9(3)、求支反力,作轴的合成弯矩图、转矩图
图10
1轴的弯矩图
图11
1轴的转矩图
(4)、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扭矩的截面(即危险截面C)的强度,因为是单向回转轴,所以扭转应力视为脉动循环应力,折算系数。
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正火处理,由表26-4查得因此,严重富裕。,二、校核中间轴
1、轴上力的作用点位置和支点跨距的确定
轴上安装30206轴承,它的负荷作用中心到轴承外端面距离为,跨距,高速级大齿轮的力作用点C到左支点A的距离,低速级小齿轮的力作用点D到右支点B的距离用点之间的距离轴的受力简图为:。
。两齿轮力作
图12
2、计算轴上作用力
齿轮2:
;
齿轮3:;
3、计算支反力
(1)、垂直面支反力
图13 由,得
由,得
由轴上合力校核:,计算无误
(2)、水平面支反力
图14 由,得
由,得
由轴上合力校核:,计算无误
(3)、总支反力为
(4)、绘制转矩、弯矩图
a、垂直面内弯矩图 C处弯矩
D处弯矩
图15
b、水平面内弯矩图 C处弯矩
D处弯矩
图16 c、合成弯矩图
图17 d、转矩图
图18(5)、弯扭合成校核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转矩的截面(即截面D)的强度。去折算系数为
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正火处理,由表26-4查得。,因此
三、校核低速轴
1、轴上力的作用点位置和支点跨距的确定
齿轮对轴的力作用点按简化原则应在齿轮宽度的中点,轴上安装的30210轴承,从表12—6可知它的负荷作用中心到轴承外端面的距离为,支点跨距,低速级大齿轮作用点到右支点B的距离为A为,距
图19
2、计算轴上的作用力
如图4—15,求
: ;
3、计算支反力并绘制转矩、弯矩图(1)、垂直面
图20
;
图21(2)、水平面
图22
; ;
;
图23(3)、求支反力,作轴的合成弯矩图、转矩图
图24
图25(4)、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
校核危险截面C的强度,因为是单向回转轴,所以扭转应力视为脉动循环应力,折算系数。
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正火处理,由表26-4查得因此,强度足够。,则传动系统轮廓图为
关键词:减速器,试验台架,优化设计,节能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 所有的矿用减速器都必须经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的认证才能进入煤矿市场。安标证就是减速器进入煤矿市场的通行证。而在认证中, 减速器的加载试验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除此之外, 企业为了对自己生产的减速器做到心中有数, 加载试验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在加载试验中必然会涉及到试验台架的设计, 传统的台架弊端较多, 浪费严重, 占地空间大。而我们在设计时, 充分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 本着“减少基本件, 增加通用件”的中心思想进行设计, 在节能降耗、方便存放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刮板输送机用减速器传统的加载试验台架
图1为通用电封闭减速器试验方案, 在减速器安装过程中, 需将两台减速器侧挂安装在台架两侧, 两台减速器的输出轴用联轴器连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 输送机用减速器规格从JS90~JS200, 地脚安装孔大小、位置尺寸各不相同, 从常规的思路出发, 对应的试验台架也各不相同, 从JS90~JS200都应有各自对应的专用试验台架。
这样的试验台架虽然能行, 而且大多的厂家也都是这样操作的, 但存在的弊端较多, 首先:成本投入比较高, JS90、JS110、JS132、JS160、JS200每种减速器对应一种台架, 需做5种台架。其次:占地面积大, 各台架存放在一起需要占用很大的存放空间。在如今节约化的市场经济时代, 这样的台架显然是不经济的。
3 新型的组合式刮板输送机用减速器试验台架
鉴于以往试验台架存在的弊端, 我们萌发了图2所示的设计思路, 在我厂进行JS90-JS200输送机用减速器安标认证期间, 我们自行设计的新型组合式试验台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种台架围绕“减少基本件, 增加通用件”的中心思想进行设计。主试验台架只有一个, 其余由过渡联结板来完成, 每一种规格的减速器与主试验台架联结只要更换过渡板就可以实现。各个过渡板与试验台架联结尺寸是一样的, 过渡板与减速器连接却随减速器地脚孔的不同而不同, 过渡板与对应的减速器联结后, 再与主台架联结, 相当于给不同的减速器安装了统一的地脚孔, 这种主台架与过渡板配合使用的组合式试验台架, 既节约制造成本又节约了存放空间,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试验台架。
4 台架与过渡板的基本构造
4.1 台架
台架的结构如图3所示, 本台架与过渡板联结时, 靠准500的止口与2-准25柱销孔定位, 准33的过孔配M30的螺栓将过渡板与台架夹紧。
4.2 过渡板
过渡板一侧与台架相联结, 另一侧与减速器的地脚孔相联结。本文仅以JS110的过渡板为例介绍过渡板的结构:
从图4中我们看出, 此过渡板主视图正面为与台架相连的一侧, 有准500的凸起止口、定位柱销孔、有10-准33的过孔, 与台架的连接尺寸相对应。
此过渡板的背面则是与减速器地脚孔相连的一侧。有定位用的键 (见图4B-B视图, 可用2-准45小圆柱代替) , 凹止口准356与减速器输出轴端盖凸止口相配合, 4-M36的螺纹孔与减速器的地脚孔用螺栓紧固, 正好与JS110的安装尺寸相吻合。
另外, 由于JS110四个地脚安装孔不在一个平面上, 所以在过渡板的连接孔处有两处垫高了40mm, 如图4C-C视图所示。
其它规格减速器的过渡板可参照此思路进行设计。
4.3 加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台架的两侧板应与底板相垂直, 两侧板应互相平行, 两准500的止口应有一定的同轴度要求, 不要偏差太大。
(2) 过渡板与试验台架联结后, 一起上镗床加工与减速器联结的键槽、止口与地脚孔。保证减速器安装后输入轴的平行度以及输出轴的同轴度等。
(3) 为了避免过渡板与试验台架联结的混乱, 应在加工完后, 在试验台架上柱销定位处做对应标识。保证拆卸后再次安装时各个过渡板顺利联结在台架上。
5 结语
实践证明, 我们设计的此类组合式加载试验台架, 在刮板输送机用减速器的加载试验中, 性能稳定, 安装方便。符合“减少基本件, 增加通用件”的主题思想。对节约制造成本、节约存放空间, 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符合节约化的市场经济潮流, 值得在同行业中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JB/T9050.3-1999.圆柱齿轮减速器加载试验方法[S].
[2]许洪基, 陶燕光, 雷光.齿轮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3]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政治观点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了要以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利用网络及新媒体手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而混合式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策略,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概述
“混合式学习”的英文是 “Blended learning”,在国内也被翻译成“混合学习”、“融合式学习”或“混成学习”。目前,学界对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比较著名的有学者Singh和Reed提出的5R定义, 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黎加厚教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即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通过前端分析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以及技术,以期使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学习方式。
三、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的教育政策在制定时常常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忽视了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沿袭着中国传统教育的“讲授”模式,也就是教师只注重讲课本身,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学生上课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存在一定的思辨性和实践性,学生因为自身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根本不可能只靠听老师讲就完全掌握课程所有的知识点。
(二)媒体选择不当
当今社会,教育技术手段已经从“黑板配粉笔”的时代来到了“新媒体、互联网”的时代,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存在媒体素养缺乏、教育技术能力有限、教学媒体使用意识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需要思辨和实践方面的内容通过微课及慕课等方法呈现出来可以更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习者的切实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三)效果评价欠缺
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束后,教师都会用笔试作为评判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但是,思想政治类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理论、政策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笔试考试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和某些方面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却无法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也不能有效地验证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笔试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无法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
四、混合式高校思政课程设计模式
(一)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和教学环境分析。进行前端分析是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其中,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情况、认知能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风格;学习需求分析则是参照社会需求或既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学习目标;教学环境分析是建立在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从中选择更适合呈现教学内容的情境,如:物理环境、教学媒体及人际环境等。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要根据前端分析的结果来完成,也就是把前端分析的结果作为指导,再进行下一步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媒体进行呈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要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
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既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也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即在评价的过程中加入了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环节,并且通过这些评价和反馈使教师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并及时与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逐步调整教学策略。边评边教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最终通过总结性评价,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微课、慕课等新教学媒体和手段的出现已经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掀开了序幕。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課也势必会发生新的变化,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再设计也成为了变化中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相信随着更多老师的勇敢尝试与科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
设计内容——(二级齿轮减速器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 1201 班
姓 名 : 闫佳荣
学 号 : 20121804141 指导老师 : 马利云
吕梁学院学院 矿业工程系
完成时间 : 2015 年
月日)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3)
第二章 减速器零部件三维造型设计.........................................(3)
2.1 箱座建模主要参数及主要过程.....................................(3)
2.2 大端盖建模主要参数及主要过程...................................(7)
2.3轴及轴上零件建模主要参数及主要过程.............................(8)
第三章 虚拟装配..........................................................(11)
3.1制作装配图.....................................................(11)
第四章 心得体会..........................................................(13)第五章 参考文献..........................................................(1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第一章 前言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设计技术之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技术。UG作为中高端三维CAD软件,具有功能强大、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应此被认为是具有统一力的中高端设计解决方案。
UG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设计。还可以调用系统的附加模块或者使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工作。下面介绍UG集成环境中的四个主要CAD模块。
1.基础环境 基础环境是UG启动后自动运行的第一个模块,是其他应用模块运行的公共平台。
2.建模模块 建模模块用于创建三维模型,是UG中的核心模块。UG软件所擅长的曲线功能和曲面功能在该模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自由地表达设计思想和进行创造性的改进设计,从而获得良好的造型效果和造型速度。3.装配模块 使用UG的装配模块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所有零件的装配工作。在组装过程中,可以采用自顶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装配方法,可以快速跨越装配层来直接访问任何组件或子装配图的设计模型。
4.制图模块 使用UG三维模型生成工程图简单方便,只需对自动生成的视图进行简单的修改或标注就可以完成工程图的绘制。同时,如果在实体模型或工程图二者之一做任何修改,其修改结果就会立即反应到另一个中,使得工程图的绘制更加轻松快捷。
这次二级减速器造型设计能够使我们学习机械产品UG设计基本方法,巩固课程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造型及装配设计、工程图绘制方面的能力,了解软件间的数据传递交换等运用。
第二章
减速器零部件三维造型设计
2.1 箱座建模主要参数及主要过程
1、绘制箱座底座,如图2.1-1所示
利用草图和拉伸操作完成箱座大至尺寸的建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1-1
2、箱体的壁厚取12,如图2.1-2所示
图2.1-2
3、利用腔体操作完成箱座内腔、布尔操作将箱座的组成单元求和、求差如图2.1-3 2.1-4 2.1-5
图2.1-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1-4
图2.1-5
4、箱体通过拉伸打孔等特征操作最后箱体如图2.1-6
图2.1-6
5、利用孔、螺纹特征工具制作油塞孔、视孔、通气器孔及吊环孔,如图2.1-7所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1-7
8、油塞螺纹孔的创建参数如图2.1-8所示
图2.1-8
9、倒圆角、倒斜角操作完善箱座建模
图2.1-9
9、用到的其他特征和操作:插入垫块,建立平面和基准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1-10 2.2 大端盖建模主要过程
1、建立草图、拉伸完成箱盖大至外形建模2.2-1
图2.2-1
4、运用拉伸、利用孔完成凸台上螺栓沉头孔的建模如图2.2-2
图2.2-2
5、运用镜像操作,完成箱盖主体建模即完成大端盖建模如图2.2-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2-3
6、建立草图、拉伸、布尔操作,完成箱座顶部透气盖板处的建模;孔操作和矩形阵列完成透气盖板安装螺栓孔如图2.2-4
图 2.2-4
7、利用倒斜角、倒圆角完善箱盖建模,完成效果图如图2.2-5
图 2.2-5
2.3轴及轴上零件建模主要参数及主要过程
1、轴的建模:建立草图、回转(台阶轴)——草图,拉伸、布尔操作(键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倒斜角如图2.3-1
图2.3-1
2、利用UG斜齿轮建模插件,输入参数,自动生成斜齿轮
图2.3-2
3、运用键特征生成键如图2.3-3
图2.3-3
4、运用拉伸和倒角特征完成最后零件如图2.3-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2.3-4
5、轴承端盖:草图——回转——孔——倒斜角、倒圆角如图2.3-5
图 2.3-5
6、通气盖板 草图——拉伸——孔——矩形阵列——倒圆角
图 2.3-6
7、通气塞
图 2.3-7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8、螺栓和起盖螺钉
图 2.3-8
9、轴承的建模
轴承是标准件,利用UG软件插件获得轴承模型
图 2.3-9
10、轴套按照实际尺寸,建立草图——回转获得
图 2.3-10 第三章虚拟装配
3.1制作装配图
1)新建文件设置如图并打开,开始-装配如图3.1-
1、3.1-2所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3.1-1 图3.1-2 2)以轴为基础,将轴承、斜齿轮、健、套筒装配成三个部件——以箱座为基础,装配已装配完成的三个部件、箱盖、通气盖板、通气塞、轴承端盖、螺栓等
3)点击“添加组件”以绝对原点的方式添加零件如图3.1-3
图3.1-3 4)点击“添加组件”以通过约束的方式添加其它组件,如图3.1-4所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3.1-4 5)分别添加零部件最后装配图渲染效果如下图3.1-5
图3.1-5
第四章 心得体会
虽然课程设计要求的内容都有完成,不过因为水平有限并且在所难免的无法顾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该项课程设计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利用课程设计之后的时间慢慢将它完善,做到做好。再次感谢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我会更加努力的
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到上课时的内容虽然已经很很丰富,但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学习再多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就像用到的各种符号,往往就同其它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的一些符号相混,结果往往是张冠李戴。但如果书上的知识没有掌握,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就像有许多公式记不起来,结果是弄得自己手忙脚乱,只好再从书上查找;通过这次设计,我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的三维造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个二级减速器造型设计过程中,我的UG制图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还知道了许多的技巧。例如,箱体上螺纹孔的创建。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查资料来解决问题,我本来不知道圆柱直齿轮是怎么建模的,于是我到图书馆找了几本书回来看,最后,我才懂得用扫掠的方法来画斜齿轮。所以,我应该感谢这次课程设计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次的设计,使我也懂得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必须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要勤于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参考文献
究
[摘 要]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与课程本身的特点相符合。论文通过对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挖掘出其使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势,提出了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将课程的能力体系分解为三部分,并针对这三部分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混合式教学流程。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图像设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020-03
一、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使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势
混合式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已经被运用于许多课程的教学当中[1],该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体系构建,这种构建的过程需要线上活动(课外学习)与线下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机混合来实现。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混合,也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混合[2]。
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不适合用在所有课程,要想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势,这些课程应该符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课程本身的教学资源基本上可以数字化,以便于网上学习使用。二是课程的面授教学环境应该以机房、多媒体教室为主,这样不至于生硬地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分割成两块,体现不出混合的优势。三是教学活动的成果便于在线上展示、讨论,以利于探究学习的开展[3]。
Photoshop图像设计是通过学习Photoshop软件,构建数字图像设计能力的课程[4]。该课程非常符合上述三个特点:首先,课程的素材、作品、教学视频、图文教程等都可以且必须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其次,课程的上课地点多在机房当中进行。最后,教学活动的成果即图像作品也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展示。
所以,在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可行的,但还需要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教学效果更好的模式。
二、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构建使用PS进行图像设计的能力[5]。可围绕这个核心将课程的能力体系分解成三个部分,即基本技能、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基本技能指的是PS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等,是PS能力体系的砖石。自学能力指的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自学能力,即探究??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PS能力体系的建造师。设计能力指的是PS图像设计能力,是PS能力体系的具体表现[6]。这三个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任何一个教学单元当中都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内容。但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或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对这三个能力目标有所侧重。
基于此,我们为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设计了三个模块,即“基本技能”模块、“综合作品”模块、“创新创意”模块。“基本技能”模块的重点在于PS基本技能的学习,兼顾自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式为主;“综合作品”模块主要是培养自学能力,完善基本技能并兼顾设计能力,学习方式以探究式为主;“创新创意”模块主要培养PS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技能及自学能力,学习方式以协同学习为主 [7]。我们针对这三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及内涵设计出相应的混合式教学流程。
三、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一)“基本技能”模块的教学流程
这个课程模块针对的是初学者,初学者的学习目标是基本功的培养,并克服入门者的学习障碍。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和模仿开始,通过实践掌握基本工具的运用技能。因此,“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是:1.为每个单元确立明确的技能目标,这个目标一般是掌握一项基本技能,而这个技能会包含几个相关的基本工具,如技能目标是分区选择,则包含圆矩形选区、多边形套索、磁性套索、魔棒工具、快速选择工具等,教师围绕这个技能目标设计图像作品进行线上展示。这个作品既可以让学生在线上观看,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分析的样例。2.教师录制好该作品的制作视频放到线上,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观看视频进行自学。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视频更多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只有在课堂中边听讲解边练习,并浸入学习环境中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学生如果课上实在搞不懂,还能在课下利用这些视频进行学习。3.学生通过自学或教师的指导完成该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并思考相关工具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4.教师布置一个作业作品,要求运用本单元的技能来完成,并在思路上进行引领,学生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本单元的基本工具,也会培养一些自学能力及设计能力。5.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在线上进行展示,与同学互相欣赏、交流,教师对这些作品进行评分之后和学生共同鉴赏分析,并通过赞赏激励学生进步。
(二)“综合作品”模块的教学流程
这个课程模块针对的是已经具备了PS基本操作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在提高自学能力时进一步完善技能和积累作品制作经验。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因此,“综合作品”模块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1.教师选择一个合适的综合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进行线上展示,这个案例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设计感,同时也要包含一些新知识新技能。2.教师在线上分享该案例作品的图文教程及重点新知的视频教程,学生通过自学图文教程迅速把握作品的整体制作过程,在巩固内化旧知的同时学习新知,而重点新知的视频教程可以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并掌握新知。这个自学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3.教师基于教学案例中出现的新知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例如配色的分析、技能的运用场合等,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共同探究,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探究能力、沟通能力,并促进能力体系的自我构建。4.学生运用新知进行作品的创意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并扩展知识技能体系,提高创作设计能力。5.学生在线上展示设计的创意作品,教师与学生共同鉴赏并提出各自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开阔眼界,也能互相学习设计思路。
(三)“创新创意”模块的教学流程
这个课程模块针对的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操作技能并形成了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的培养和提高。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对主题作品进行总结,领悟出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眼界和设计思路,从而能够构建设计能力。所以“创新创意”模块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1.教师选定一个图像设计中的主题进行探究,这些主题包括展板设计、海报设计、BANNER设计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基于这些主题的优秀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并得出基于这些主题的设计原则。2.教师在线上收集这几个小组探究出来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符合主题设定的设计原则,并和学生共同分析,使学生对这些原则能够很好理解并形成主题作品的基本设计思路。3.学生基于该主题设计相应的主题作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意和设计感,并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对设计原则的运用及设计思路。4.学生在线上展示所设计的作品并给出设计思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这些作品提出鉴赏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激励,并一步步地培养提高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四、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P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两个学期中使用上述混合式教学设计对220名学生的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以下几方面可以支撑这个结论:一是作业作品质量得到提高。与教改之前相比,学生的作品技能操作更纯熟,设计感更突出,特别是一些学习主动性强、有潜质的学生,明显体现出其能力构建的完善[8]。学生的总体期评平均分提高了9.7分。二是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也可以体现出教学效果的提升。有93.8%的学生认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认为得到较大提升的方面是基本技能(100%)、自学能力(31%)、设计能力(36.1%)。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能有更自主的学习空间(42.3%),教学活动能驱使自己去学习(30.1%),能培养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2.9%),能对自己的设计能力进行训练(49.5%)。如图4所示。三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也能看出学生对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情况及教学效果。(1)学生平均每节课会登录3次网络平台,表明学生至少课内登录1次,课外登录2次,在课程内外都在使用平台,体现出混合式的学习特点。(2)每个主题讨论参与的学生占到学生数的85%,说明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比较主动,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3)每次课程作业的提交率超过95%,说明线上交作业的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同时因为作业能够评选出优秀作业,使学生能向好的作品学习,对学生是极大的激励,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见,混合式学习模式在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起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锻炼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增强线上资源与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参 考 文 献 ]
机自082班刘旭彪200810301242 时光如流水,两周时间转眼即逝,为期两周是实习给我的体会是:
1.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毛-----零件的主要成型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 用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在毛肧到零件的主要机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3、在了解、熟悉和把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通过培养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践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劳动观点、产品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划和爱护公共财产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5、这次实习,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使我们拥有了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放弃的毅力。
6、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更加强调了保持车间环境卫生、下班前要清理
机床及遵守各工序过程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我们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Wiki概述
Wiki作为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 由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首先开发。容许任何造访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地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 而且通常连登入都不必, 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因此受到教师的关注, 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 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 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 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区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二混合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手段, “网络化学习”不会取代大学的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 (Blended Learning) 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基于Web的技术混合使用,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将各种形式的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相结合;是在线学习 (On-line) 与面对面学习 (Off-line) 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 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 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 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
三构建基于Wiki的混合式课程
1. 搭建Wiki平台
HDwiki是专为中文用户设计和开发, 程序源代码完全开放, 采用PHP和My SQL数据库构建Wiki系统。程序内置的可视化编辑器可以让录入与编辑方便快捷, 对于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支持良好, 而且学生不用学习Wiki语法, 就能快捷方便地使用。
新浪云商店的云应用系统配置了标准的PHP环境, 可以运行HDwiki程序, 并且拥有独立域名, 能够支持很高的访问量。采用新浪云商店-HDWiki系统避免了复杂繁琐的域名申请认证、服务器搭建及代码调试过程, 方便快捷且安全可靠。
2. 平台内容架设, 确定学习主题
由于Wiki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如果不加任何引导的引入教学过程, 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所以将Wiki系统作为课程学习平台, 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按照课程要求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我们按照“热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设立了6个一级目录和30个二级目录。与传统的静态教学网站相似, 我们也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信息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供学生浏览。
3. 整合学习资源, 更新平台内容
课程实施时,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控制在4~6人。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教师选择了部分问题, 作为“待完善词条”, 发布在网络平台, 要求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认领、编辑、修改及完善。
教师将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发布在Wiki平台, 同时也将作业发布在网站上。学生通过搜索、分析、小组讨论, 将最终的结果以词条的形式发布在Wiki平台上。除了自己发布的信息外, 学生还可以浏览他人发表的词条, 编辑、修改进行完善, 也可以通过添加评论的方式进行评价。
在某一章节内容结束后, 教师和指定的管理员 (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 将对信息进行删改, 或者进行锁定等操作, 这样就保证了Wiki平台发布内容的正确和完整。
四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通过Wiki平台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有机整合在一起, 为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 其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都具有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组织的方式具有交互、开放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分析讨论重点难点。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Wiki平台, 阅读、编辑修改学生发布的作业, 而且改动的每个版本都可以保存下来。学生之间也可以浏览、修改和评价他人发布的作业, 弥补了课堂交流互动的不足。
传统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的形式呈现,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然而通过Wiki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 和老师、同学讨论, 并将学习的成果发布在网络平台上。随着课程的不断进行, Wiki平台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当课程结束后, 留下的是一本由教师和所有学生相互协作, 在Wiki上写成的一本“教科书”。这种发展性的、团队生成的学习内容建构过程, 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同步完成的。
与传统学习过程几乎完全独立的被动学习方式不同, 基于Wiki平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合作化的特点。学生登录Wiki平台, 了解课程学习任务。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 独立自主的查阅资料, 不断思索和探讨, 并把获得的知识发布在网络平台, 与其他同学共享。除了教师之外, 还聘请了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管理员, 修改、管理学生发布的内容, 最终获得满意的答案。
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而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任务, 上传的每一个词条, 都会获得老师、同学和管理员的反馈和评论, 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2) 每一个学生被评价的同时, 也可以评价别人。通过相互评价, 不断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 促进相互学习, 达成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合作。 (3) 评价的结果不是固定的分数, 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反思, 作用于学习过程, 最终形成学习方式。
五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线学习工具的更新迅速。但是, 网络学习始终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在网络工具的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 同时强调教师的集中指导与交流, 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Wiki平台的支持下, 开展混合式教学,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对于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Wiki是一个开放的交互式平台, 并被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将基于Wiki平台的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整合, 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 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热学课程为例, 阐述了如何构建基于Wiki平台的混合式课程, 并从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Wiki,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凯、滕道祥.开源LCMS网络平台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 (4)
[2]Bo Leuf&Ward Cunningham.The Wiki way:Quick Collaboration of the Web[M].UK:Addison-Wesley, 2001
[3]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 2005 (1)
【关键词】汽车变速箱 轴承 装配
1 变速器轴承压装系统结构及原理
1.1 压装系统组成
压装系统主要由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组成。机械系统包括线体“升降小车”弯板“顶板夹紧装置“顶升油缸和压装油缸等,液压系统主要由推进油缸回路、顶升油缸回路组成。
1.2 压装系统工作原理
轴承压装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轨道小车将变速器箱体送至压装机工作位置$顶升油缸举升,利用定位装置使轴承承孔轴线和压装油缸轴线平行并夹紧,操作人员将齿轮轴或合件放入箱体内相应位置,启动推进油缸,顶尖伸出将齿轮轴顶起定位,准备压装;压装油缸将轴承压入齿轮轴及承孔;压装结束,压装油缸活塞退回;轴承压装过程结束。
1.3 技术术要求
该压装机必须要满足的技术要求为:
(l)压装机能同时满足 同档箱中壳的中间轴、二轴锥轴承外圈的压装。
(2) 压装机能适应不同档箱体中壳的中间轴、二轴锥轴承外圈的压装。
(3) 压装过程满足基本动作且不产生偏差现象,稳定可靠,能将压力消耗在压机内部,
地面不承受压力。
(4)配备相应的上下料结构,保证起吊设备不与压装设备产生干涉。
(5)在进行品种切换时,保证该压机的调整时间符合节拍要求。
(6)设备在使用时具有足够的刚性、行程可调、环保、维修简单等。
通过分析发现,要实现该装配线中中壳轴承外圈装配的自动化工 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中实现中间轴、二轴轴承外圈同时压装,同时满足两品种不同的中心距和压差,适应产品的柔性化装配线,这些都成了制约自动化装配的关键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也没有出现能满足需求的设备出现。
2 轴承装配说明
变速器后盖总成轴承装配工序如下:a副箱中间轴总成(2件)放在装配胎具定位孔内;b安放同步器;c装副箱主轴、副箱减速齿轮等附件;d装后盖壳体;e装配轴承。3个轴承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成“凸”字形,组合轴承 ’ 高出,轴承 "(2个)低,且在一个平面上。手工装配是先装两侧两个轴承(起定位作用),再装中间组合轴承。压装可以采用先压两侧两个轴承再压中间组合轴承或是3 个轴承同时压装的方式。
3 变速器关键轴承压装分析
3.1 变速器装配的关键过程
速器生产线由三十多个生产工序组成,对其实施 SPC,首先要识别关键生产工序及关键控制变量。变速器装配过程中的关键轴承压装,关键螺栓拧紧及垫片厚度选择等都是关键过程。
轴承是变速器的重要零件,为了实现齿轮配合严格定位及旋转要求,高速滚动轴承与轴及轴承座孔需采用过盈配合。当轴承过盈量过小,轴承会发生蠕变以致失效,当轴承过盈量过大,采用液力压装机冷压装时会划伤工件。要提高变速器装配生产线的装配质量,必需对关键轴承的装配严格把关,对其装配情况进行在线监控。可以确定,变速器轴承装配过程,是变速器装配生产线上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关键轴承装配主要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轴承的压装,差速器轴承的压装等。
实施 SPC 控制图时,轴承压装力,螺栓拧紧力和垫片厚度可作为控制变量。在监控计算机中,这些数据都可通过设备层现场总线从设备控制器中采集,各个设备控制一般由 PLC 实现,PLC通过压力传感器或位移传感器来获取相应变量值。统计过程控制要求控制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这是对变量应用控制图的基础。所以必须对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建立其数学模型,分析其变化规律。这对下一步控制图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2 轴承最大压装力分析
常用的轴承装配方法有温差法、冷压法以及温差与压装结合法。冷压法常见的有手锤配合套筒敲击法、螺旋加压法、液力压装机以及伺服压装机。变速器装配线上重要轴承的压装,压装力比较大,装配要求比较高,都使用专门设计的液力压装机,以保证轴承压装质量。液力压装机可以采集位移压力数据,并显示一次压装过程中的位移压力曲线和时间压力曲线。
由材料力学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通过简化模型分析可计算出轴承压装力和过盈量的关系。对于轴颈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产生的轴向摩擦力,可套用材料力学厚壁圆筒的处理方法。
3.3 轴承压装曲线
在实际压装过程中,将轴承压到与轴颈贴合时要保持数秒,此时的保持压力也就是贴合压力,贴合压力远大于最大压装力,这由工艺设计决定。到达最大压装力后瞬间即达到贴合压力。
液力压装机 PLC 一般采集贴合压力时间点前,与贴合压力时间点有一小段固定时间间隔的时间点的压力,作为轴承压装的最大压装力。监控计算机可采集 PLC 中此压力值,进行统计分析。以监控生产线上的轴承压装情况。
4 压装夹具的设计
压装采用下定位的方式,要求压机上压头与下面举升装置的定位顶杆有较高的位置度要求。工作时,压机自动初定位装配小车,举升装置油缸抬升,定位顶杆通过压装夹具的两个下定位孔二次定位压装夹具,压装夹具上的3个定位孔定位两根副箱中间轴和副箱主轴,这样保证了3根轴及其轴承分别与3个上压头有一定的同轴度,3个上压头内孔留有较大间隙以保证压装时与轴不发生干涉。压装时,压装夹具被抬起,与装配小车脱离,下工装板承受压力,小车不受压力。
【参考文献】
[1]蒋双庆.拖拉机汽车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王树梅, 孙林, 童燕.滚动轴承工作游隙的计算方法[J] .轴承, 1994, (2).
[3]张祖隆, 徐志伟, 高清海, 等.货车变速器滚动轴承的可靠性计算[ J] .汽车工程,1997, 19(4):240-245.
分析了汽车行驶工况,根据汽车发动机的瞬态工况计算出机械式手动变速器的动态载荷,以此设计出加载试验台控制系统.试验台利用工业PC进行现场数据采集,监视系统运行状态,通过CT-NET总线实现工业PC与CT变频器之间的.通讯,CT变频器软PLC进行电机实时控制,模拟动态载荷并实时加载.
作 者:任永强 陈清红 景兴淇 REN Yong-qiang CHEN Qing-hong JING Xing-qi 作者单位:任永强,陈清红,REN Yong-qiang,CHEN Qing-hong(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景兴淇,JING Xing-qi(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郑州,450007)
为使小户型住宅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组合式家具成为延伸小户型住宅空间必不可少的用具。组合式家具是根据板式家具的特点,将其所有的高度、宽度、深度等结合起来,柜子和箱子等各种具有储存功能的家具组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家具[3]。组合式家具具有占地面积小、功能齐全、简洁新颖等特点。它能根据面积大小以及使用者的情况进行拉伸、折叠、组合、旋转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更加灵活,而且经济适用。组合式家具还结合了人体工程学,满足人在使用某种功能时肢体能够达到的活动范围。以下是组合式家具的几种类型:(1)拼合式家具:传统的家具体型大,且不能拆卸,制作时所用的材料不便于搬运、打理。而拼合式家具,适合大小户型,可以自由组合,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2)隐藏式家具:对于小户型来说,怎样合理利用空间是最重要的问题。而隐藏式的家具在使用时将其进行拉伸就能满足使用。隐藏式家具一般都配有折叠桌椅、折叠沙发、折叠梳妆台等,使用时只需将其进行拉伸,使用结束之后将其折叠,只需占用很小的面积,制作简单、方便搬运,既满足了人们在功能上的要求,又为小户型的居住节省了更多的空间。(3)多功能式家具:多功能式家具将零散的家具用一整套家具代替,且功能齐全,占地面积小。例如榻榻米床,近几年来榻榻米床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榻榻米床可以大大节省空间,床下面可以容纳大量的物品,且不会影响其正常使用,起到了睡觉与储物功能兼具的作用。(4)个性化组合式家具:根据户型的不同,对组合式家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市场上的组合式家具大多根据普遍的居住情况制作,是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而有的住宅造型奇特,根据不同的居住情况,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自己所需要的组合式家具。
2.2组合式家具的使用材料
在适合人们正常的起居生活中,床、衣柜、沙发、餐桌等家具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家具占地面积比较大。对于小户型住宅而言,由于其面积小,会造成空间拥挤不堪,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我国传统的老式家具主要以榫眼结构的框式结构,框式结构虽然坚固,但是使用材料巨大,制作麻烦,占地面积较大,已经不太适合现代家具的发展趋势[5]。组合式家具变换形式多样在空间上带给了人们无限延展的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常用一些连接用的金属构件,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材料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使用节能又环保的新型材料,例如太空记忆棉、中密度纤维板、记忆金属等。根据顾客对于家具的普遍要求,制作迎合大众喜爱的家具。且制作方式易于标准化流水线生产,节省了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大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组合式家具使用的材料大多是节能环保型材料。例如制作沙发的材料,基本是布艺、皮质、实木、藤艺,可方便拆卸洗涤。组合式家具大多是实木框架,实木家具天然、环保,且使用时间长,其原料来源于天然木材,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当代的设计中,使家具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既节约了资源,符合工业发展的趋势,又将科学技术和组合式家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3组合式家具的模数化设计
家具设计就好比是在一个大盒子里的“魔方”游戏,房子就是具有一定空间的“盒子”,而家具就是供我们研究的“魔方”,每一次的组合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6]。目前市场上的家具都价格不菲、造型固定、功能单一且缺乏设计乐趣。因此,模数化家具设计应时而生。模数化设计是指建立一个标准,对其部件的制作、使用等做出统一的规范。模数化家具设计是指将若干个通用模版和个性化模版,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制造出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家具。模数化家具设计便于拆卸,方便搬运,是组合式家具的一种新的类型。它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设计和生产的时间,方便模块的运输和储存,既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成本。家具设计中运用“模数化”理念设计,可以提高家具的质量,延长家具的使用时间。用“模数化”理念设计出来的模块,可以实现模版之间的一致性。由于各个模块都具有独立性,改变某一个模块可以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保留共性,提炼个性。运用模数化设计理念,实现组合式家具的多功能化,满足顾客对于家具不同功能的需求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喜爱的家具,顺应了家具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合理地选材、装配的选择,人性化的尺寸设计,使得家具的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实现。且模块化家具设计方便家具损坏之后进行替换,提高了使用率,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结语
家具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组合式家具的外观、技术等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着改变[7]。它既能够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又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小空间这类的背景里,适合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极大地满足人们对于家具的需求,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方便。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对家具设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目前我国的组合式家具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很多功能还不够齐全,划分不够细,但其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其发展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8]。
参考文献
[1]陈增弼.家具设计与市场竞争[J].家具与室内装饰,(06).
[2]刘树老.住宅户型与室内设计的新发展[J].家具,(01).
[3]杨中强.家具设计的继承与创新[J].家具与室内装饰,(04).
[4]张丹翔,郭琼.基于小户型的多功能变形家具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10).
[5]柯用叨.多功能家具产品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7(02).
[6]张昱宏,辛一杰,叶喜.组合式多功能家具唤醒居家的“四维时空”[J].家具,(02).
[7]杨寅秋,张春艳.基于狭小居住空间改良的家具设计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03).
关键词: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牵引结构机理;生产规模改进
前言:拖拉机进行实地作业操作环节中,面临不同环境因素和外界负荷的频繁危机影响,必须深度掌握内部发动机机理和变速结构的适时变更转换原理,适当控制扭矩适应负荷程度和行驶活动过程中的阻力效果,充分发挥机械运转制动质量,保证内部油气的合理消耗,满足经济效果的科学补充要求。传统拖拉机变速系统中的换挡机制自由掌控标准有限,对于一些连续性的无级操控处理无法全面掌控,即便适当增加档位结构,也会造成变速箱机械结构的严重负担。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在利用机械功率新型传动制备装置的机理条件下,配合变量泵和单排内部部件进行马达制动结构范围的拓展,促进先进科技校正后的机械整改工作质量得到完善和提高。
1.相关机械传动方案的原理内容整理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拖拉机变速箱既定样本格式主要是(6+2)档,在一定传动结构必要模式的控制范围下,这种拖拉机在对速比机制的调整工作上没有过高的主观定义效果,实际工作有效区段把握范围不够宽泛。透过传统工艺的潜在继承要求和整体机械配套的固化样式因素进行保留意见的阐述,这种原始机型总体尺寸和结构效应参数规模基本可以保持不变,只要全力对变速箱结构进行整改即可[1]。由于这类样品的中央传动设备和尾端制动占总体动力比例值约为22.134,实际驱动支持轮部分的动力扩展范围在0.437米左右,加上发动机机械的基本转速可以维持在每分钟2200转的前提因素下,这种对机械原理内容的总结工作还是利用现实生产工业活动中的机械适应状况进行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的武装、补充,并根据同类型的内部质量拓展机能进行最高车速每小时30千米的扩充,同时尽量保证倒车最高车速上升到每小时10千米上下。为了具体满足上述样本整改方案的要求,在进行机械液压传动结构整改的环节中,需要配合利用分流输出形式进行适应性考察。实际输入分流调整计划下的高速段情境下,机械部件容易导致功率循环堆积的现象,因此这种手段还是主要应用在低速车辆传动环节中。面对高速状态下的大功率重载拖拉机设备,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多段结构的输出分流传动控制形式,利用这种手段可以轻易完善不同高效率整改段的制备水准。
液压式传动控制系统包括三个基本类型,依据定量、变量因素在泵—马达设备的转换式搭配计划指标实现溢流调控。特别是在定量状态下的传动活动中,液压实际系统能源损耗量较高,并且难以落实自动化的制备要求,但是机体的实际结构分布规模比较简单,有进行改善的利用价值[2]。而面对变量泵和定量马达传动环节样式的方案设计环节,主要适应变量泵机械的容积调速标准,配合大范围整编技巧进行简单的差动轮系连接,满足合理规模的调速段分布要求,从而完善大范围的无级变速控制质量,但是液压元件的成本价值不菲,后期结构调整方案仍有待考察。
2.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应用方案设计
2.1.液压泵和马达结构的调整
由于轴向柱塞样式的液压泵和马达中心制备结构对车辆液压传动规模质量有着一定的辅助功效,因此在进行变量泵和定量马达装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变量泵实际最大排量与马达结构维持在持衡的效果基准水平上[3]。正是在起步阶段下的纯液压传动设备已经定型的前提下,变量泵装置的参数选择应该满足维持发动机参数合理匹配的现实条件,在转矩吸收过程中利用发动机最佳工作点的基础数据模式进行比对校验。经过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尤其是在选取高效泵—马达变量规模搭配的环节中,适当的参数匹配原理设计要求如下:
表1 变量泵和定量马达之间的参数结构分析
参数排量额定压力最高压力 最低转速额定转速最高转速
变量泵42434549041804500
定量马达424345041804500
2.2.拖拉机牵引效应分析
在进行牵引要论内涵阐述环节中,把握传动系统、行走机构和整体系统装置内涵的参数标准值进行合理搭配,其中重要的指标样式已经确定。将拖拉机和工作部件结构中的装置制备参数进行良性要素匹配,展现各项牵引特性和燃油经济指标的综合曲线模型的转化,并结合反馈中心进行总体评估方案的阐述[4]。经过长期试验结果验证,改进后的机械无级变速器适应效果良好,并且获得连续无级中转的优势力量,其牵引特性下的曲线包络线基本维持原设备的布局状态,省去大规模整改的工序;在整体牵引力作用下,发动机都能进行满负荷点工作质量的补充,进而全面提高相关生产效率,促进内部经济战略价值意义的全面拓展。
结语:
在液压式无级变速器中心系统控制的拖拉机能够实现行驶速度的自由调整,同时在任何牵引力下能够实现接近满负荷点工作的标准绩效,进而全面掌握生产规模效益和燃油标准的经济要领,促进不同行业应用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价值的有效发挥。后期在全面完善宽泛面积的传动要求过程中,配合部件机理的大功率传递,维持平稳负荷效果的良性覆盖,尽量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环境,促进现实生产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魏超.基于AMESIM的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换段过程建模与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9,11(10).
[2]王清.功率分流液压调速技术介绍及其基本特性分析[J].专用汽车,2010,15(03).
[3]李林.基于分功率传动原理的旋转机械调速技术与装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其思想理念已经存在多年,目前大家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就是混合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好处。无可否认,混合式学习在理论上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但我们却很少看到成功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要么混合策略过于简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混合内容太复杂,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教师对混合式学习还没有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E-learning与传统学习混合的单一认识层面,从而很难构建出有效的混合式学习模型。因此,设计相应框架模型显得尤为必要。
1 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
1.1 混合式学习的形式
混合式学习形式上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上包括了基于多种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混合,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虚拟课堂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混合等。其核心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过程中不同情境、不同问题、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1.2 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手段
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手段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一种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这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能实现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以期达到最佳学习目标的目的,实现培养具有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
2 混合式学习下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众多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中都要用到数据结构。因此,学好《数据结构》可以为日后进行软件开发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1 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框架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提出相应课程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这一框架,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分析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和教学评价设计阶段。
2.1.1 分析阶段
在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等进行具体设计之前,必须先分析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以便确定该课程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式学习。分析阶段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评估学习者的预备知识、学习能力等,掌握学习者的相关特征,为确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本次学习者为10级计算机教育专科班学生,学生已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技术基础与应用等课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大多习惯于教师讲授为主,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后续研究和制定学习计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将任务细化,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以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知识体系的分解,将该课程按照逻辑结构分成八个教学活动单元,依次是线性表、栈、队列、稀疏矩阵、广义表、树、二叉树和图,每个单元都需要掌握其物理结构和主要算法。按照上述三个阶段完成混合式学习。(3)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掌握教学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我校教学楼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宿舍楼也全部能上网。
2.1.2 教学设计阶段
教学设计阶段的工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整体设计。此环节中教师应当在明确课程整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相应教学活动的顺序做出部署。整体设计应将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教学活动设计阶段和资源构建阶段工作确定思路。在此阶段中对课程目标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也为课程评价奠定基础。(2)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阶段教师要规划整个教学活动,这是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条件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知识来源等。(3)资源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因此,在资源构建中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1)课件资源,教学课件是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学习或复习。当前已有完整的制作精良的课件9个,全部按章节内容呈现。(2)试题库资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和在线测验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是试题库。在资源构建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数据结构》课程相关试题并按章节知识点整理归类,建立起了按知识点划分的较完整的试题库,并提供详细完善的解答。(3)教学素材资源,除了上述资源以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教学素材资源,包括书后习题答案、教学参考大纲、配套实验指导、配套课程实践及部分参考书中类C算法的CPP源文件等。
2.1.3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是课程设计的第三个阶段,包括师生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部分。这些评价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知识的测试(如在线测试)和组织学习活动情况评定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2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具体设计
我们可以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框架中看出,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应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和任务,才能完成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根据学习资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师的课堂应包括“知识点导入”、“制定学习方案”、“实施计划”和“总结与评价”四个环节。
“知识点导入”是起始环节,先由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学习资源并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通过学习最终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本案例以线性表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线性表,它的物理结构有哪些,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有选择的着重讲解部分算法(如插入元素、合并和查找算法),然后让学生完成剩余算法的学习,最终让学生掌握线性表的物理结构及相关算法。
“制定学习方案”是混合式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解学习任务,制定相应学习计划。教师将任务分成几个部分,要求学生是独立或分组完成。这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果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则要求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计划以及解决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实施计划”,是由学生或小组按学习计划逐步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已学习到的知识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查找,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生交流沟通,最终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案例中,学生通过教师对顺序表的插入操作的讲解结合学习资源和收集的信息资源可以较容易的完成删除操作的学习。
在第四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总结与评价”来补充知识的学习。学生和教师共享学习成果,以获得未掌握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做报告的形式展示其学习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使知识得到巩固。最后,教师给予反馈评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学习成果对比,作出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展示成果,接受他人意见,总结经验,形成学生互评。
3 结束语
混合式学习就是将各种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合理的混合。在学习理念上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地位也都发生改变。通过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应用性强的课程中实践混合式学习,既可以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对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自我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及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尝试构建一个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模型,综合以往相关混合式学习的论述和研究,对《数据结构》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作了初步研究与实践,并给出相关课程设计。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数据结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2]解文明,黄少敏.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3]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
【组合式变速器设计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美术《形体的组合》教案设计10-12
组合发言材料06-12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09-22
提成组合销售方案09-25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讲解05-28
排列组合习题及答案06-21
基金投资组合分析06-22
行测排列组合问题06-29
武术组合拳教案11-04
教学课例《简单组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