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好文章赏析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节俭好文章赏析(共10篇)

节俭好文章赏析 篇1

生活之中,其实我们个人的喜恶并不重要,因为你喜的或恶的,未必都能随你心。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包容。人,都会有心情,因为心一直跳动着。学会放下一些个人感受,是另外一种幸福。人,也都会有情绪,学着理解,试着迁就,就是一种洒脱。其实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你太迷恋你自己了。我们能原谅我们讨厌的人,但却不能原谅讨厌我们的人;人开始时往往为梦想而忙,后来却因忙碌失去梦想;你越是担心的事,越是有可能成真;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喜欢下大赌注;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人最理智的时候,往往是别无选择的时候。

快乐是树缝里的阳光,斑驳地洒落在生活中;烦忧是屋外的微风,从窗户悄无声息地溜进来。我们无须为了阳光而砍伐树木,也不必为了宁静而紧闭窗棂。我们是在快乐与烦忧的缠绕中前行的,再大的快乐,也会沉淀为过往,再大的烦忧,只能点缀成碎片,得志不得意,失败不失态,才是智慧的抉择。 因此生活中我们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于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人一生中也许会经历许多种爱,但千万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缘分,缘聚缘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与其许诺一个没有结果的未来,不如选择一个没有开始的结束;如果不能给他一个温情的小屋,不如送他一个翱翔的天空;如果不能给他一个避风的港湾,不如送一张启航的船票;如果不能给他一个幸福的归宿,不如送他一个放飞的起点;如果不能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不如留下远去的背影;如果不能给他……

因为善良,有时会多一些劳碌,但一定会少一点浮躁,有时会多一些奉献,但一定会少一点冷漠,有时会多受一些别人的白眼,但一定会少一点丑陋,有时会让自己多吃点苦,但一定会让自己活得坦然。善良会教给人奉献、理解、宽容、纯洁,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为自己保存一份充满阳光的纯真之心。我们要学会妥协,退一步是为了形成合力。学会释怀,从容的忽略胜过愤慨的回击。学会宽容,宽容像春天的阳光,照耀别人也温暖自己。学会隐忍,隐而不发不是不发。学会简单,美丽和幸福都是简单的,把握了简单就是不简单。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世界就会大不相同。

向往淡淡的感情,不需刻骨铭心,不需激情荡漾。向往能够拥有一份平凡活着的人生,淡淡的生活。只需静静的相依相伴,淡淡笑容对视的目光里有柔情万般在缠绕。如同饮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就能满足于人对水份的需求一样。静静相拥,静静感受,就能感觉爱在心中流动,心将会为之提升而跳动。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就会成为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很多时候,使你疲劳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放下背上的包袱,倒掉鞋子里的沙子,继续赶路。

励志好文章赏析:路遥千里行,且行且坚强

许多人也许都在思考,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到底何为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勇敢和坚强。

记得我的微博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勇敢和坚强,并不是不流泪,而是流过泪之后的继续前行。人生会有许多的无奈时刻,甚至时常会觉得无法继续了,看不清楚前路,不知道还能怎么进行。整个世界,仿佛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般孤寂。

我也记得很多时候,哭得满脸泪水,压得心里喘不过气的时候,要违背自己的心去强颜欢笑的时候...可是后来想想,当时的自己怎么就那么可爱。谁能比谁更清高,什么能比什么更重要?说白了,人就是为了生存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所以,改变自己根深蒂固,已经融入血液中的恪守,才会那么不容易吧。其实,很多时候觉得痛苦,是因为和之前的那个自己争执的痛苦,成长,就是有意愿慢慢学着改善自己。

生活,确实是,给你希望,绝望,再希望的周而复始,一直继续。告诉周围的人要学得通达,很容易。可是要做到,却要难得多。

如果你来问我,我会说,这个世界很不容易,如果觉得累了,大哭一场,哭完了,擦干眼泪,该干嘛还是干嘛。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坚强,不是压抑情绪,不是强行咬紧牙关,而是发泄,休息,之后再站起来面对。

有许多东西,你跑不掉。说不定,现在你以为你逃离开了,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你还是会遇到相似的情况,最好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面对,经历,痛苦,坚强。再然后...我会告诉你,依然是周而复始。

所以,我选择了面对。

没办法。当我明白了,我不得不站出来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从心底长大成熟的时候了。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其实都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没有谁天生比谁的心更坚硬,谁生来就比谁更理智。如果有,也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得太多,已经麻木。

所以,亲爱的,当你的心门开始慢慢开启,世界开始渐渐的扩大,将心里那个过分理想化的自己渐渐的放回到地面上,当你双脚踏上厚厚的大地,发现世界原来并不是非黑既白的时候,你的勇敢和快乐也会慢慢的多起来。

世界之大,无处可逃,不如不逃。

可是我仍然不会吝惜我的眼泪,可是我仍然不会让自己的心冷却。一定会有更多心痛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更多让我痛苦得无法呼吸的时刻,又会有更多会想让自己扼腕结束的念头,可是我相信,亲爱的自己会挺过来的。就像,世界总是会在我失望的时候,让我遇到天使,TA会给我希望,让我看到光芒。

你的天使会是我么?而我的天使,会是谁?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当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或许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学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着妥协,学着善待,学着给自己另一条路走,学着接受,学着快乐和勇敢。只想和自己说这些话。这些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的东西。

我突然觉得,对于很难有安全感的自己而言,安全感是需要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是需要自己去体验而渐渐积累起来的,除此之外,别人的一切都不重要。记住:重要的,是我自己,是我的世界,是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就明白我需要的是什么。

励志好文章赏析:得与失,福祸相依也

得到与失去、追求与放弃,是人生当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她从小聪明过人,但在19个月的时候,一场暴病残酷地夺去了她视、听、说的全部能力。后来她在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奋力拼搏,不但学会了读书、写作、说话,而且上了大学,并最终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名举世瞩目的大作家,许多国家授予了她荣誉学位和勋章。她的著作不仅被译成了盲文,而且还译成了其他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她的事迹不但鼓舞了全球的残疾人而且也鼓舞着无数健全的人。

海伦是不幸的,但这种不幸,使得她更渴望得到一种承认。所以,可以说苦难给了她不幸同时也教给了她微笑面对生活让自己创造奇迹的勇气。相对于海伦而言,我们多数人是幸运的,而我们没有做出太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心理惰性。当然,也不是说因为有了类似海伦的经历就是好的,而是说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在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生活让你失去了一部分就必然会在另一部分中给你补偿。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为师,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些其他招法?”师傅回答说:“不,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他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关键时刻,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了,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手,最终获得了冠军。

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能仅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据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节俭好文章赏析 篇2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怎样赏析文章 篇3

一、语言特色的赏析

1、从修辞入手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 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物)的„„特点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 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2,从句式入手

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 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3,从词语入手

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 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4,从思想感情入手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 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5,从语言特点入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 朴、深刻等;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 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 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 6,从蕴含的哲理入手

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 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 匪浅。

二、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

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 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2,对比: 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 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 出„„。例,《范进中举》 3,象征:

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 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例,《白杨 礼赞》 4,巧合: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 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例,《麦琪 的礼物》 本文运用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例,《白杨礼赞》 6,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 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 的表现力。例,《白杨礼赞》《爱莲说》 7,烘托: 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的写作手法,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 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例,《孤独之旅》(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 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8、托物言志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 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

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10,悬念: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 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 己主题的目的。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 景物)。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 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 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 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 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 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 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 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也是如此。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 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 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 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 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 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 的气氛。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 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 “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 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 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 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 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 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 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

四、其他

1、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2、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 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 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课外文章赏析课 篇4

【赏析内容】

《理想的阶梯》

【赏析目的】

1、 能够正确理解议论文。

2、 能够正确理解并列结构,以及分论点论述。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赏析重、难点】

1、 重点:能够正确理解并列结构,以及分论点论述。

2、 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赏析方法】

阅读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

70份打印好的有关内容、打印图片、实景照片、自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实现的。

由学生回答后导入文章学习。

二、合作与探究

互动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

互动2:理解文中的中心论点,以及文章的论证结构。

明确:见课本。

互动3:让学生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

互动4:本文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谈谈。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

三、拓展延伸

思考:现如今,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那又该如何去做?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理想的阶梯》,并理解了议论文中的并列结构中分论点论证。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事例充分的议论文,希望我们认真阅读,并把它当作写作范文。

五、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理想》。

课后记:准备特别充分,人手一份,都能参与到课文的阅读。只是在理解本文的并列结构时,有点小困难,但由于课文结构非常严谨,所以问题不大。只是在谈自己的理想时,学生表现的不太好,需要加强。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⑦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在通往四化的路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岗位平凡。这也可能是事实。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里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是平凡的吗?可见根本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一个有理想有报复的青年,决不能让苦难吓倒,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一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定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情感文章赏析 篇5

等到一个时间,找了个地点,等你半世柔情。

四个年月,谢谢你陪着我一起走过。

初恋永远都是最让人难忘的,分分合合那么多次。

我以为时间会抚平一切,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

却不知道,你还是我不愿放手的那个永远。

2.

时间风化了誓言,却依旧没有阻隔我们之间的思念。

我庆幸的是,现在我的身边依然还是你。

这个世界太无奈,我的心狠乱,只希望不再分离。

都说天气能左右一个人的心情,不知为什么。

我的情绪却全由你一个人在主导,我知道那是我太在乎你。

3.

来越久,心里有一个幻想,希望陪我走上红地毯的是你。

每天可以看见你的笑容,给约定上了一把锁。

钥匙在我们的手中,风景再美,也美不过你给我的微笑。

虽然很清楚的知道我和你没有以后,可我依旧憧憬着。

时间再长,也忘不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4.

我的平静,起伏了我的心情,就这样一直下去。

远处天边的微光,瞬间的默契,就让我等你,直到永远。

不是我对我们的未来失去信心,只是我还不够自信。

我只想现在好好地和你在一起,如果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我希望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所以不要轻易离开我。

骨科护理优秀文章赏析 篇6

骨科护理文章赏析:关于疼痛患者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骨科创伤患者,由于骨折同时伴有软组织和神经的损伤,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失眠、情绪低落、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甚至影响了手术的预期进行和术后康复。目前医护人员更加重视住院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采取了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笔者调查了患者住院期间对疼痛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以随机抽样法选择我院骨科3个创伤病区的102例围术期患者。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16?68岁?,平均(36士4.7)岁;高中及以上学历者55人,占53.92%;已婚者77人,占75.49%;未经历手术者77人,占75.49%;参加医疗保险者69人,占67.45%;排除不合作者。1.2方法骨科论文代写代发编辑老师微信1066360330 1.2.1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患者的一般情况,共8项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类似受伤经历和住院手术经历。(2)患者对目前疼痛护理的了解和需求,共有15项内容,包括:患者对疼痛治疗的了解,疼痛知识的获得,疼痛程度的表述,对待疼痛的态度,获得护士帮助的情况等。

1.2.2资料收集由受过相关培训的研究小组成员负责,在床旁协助患者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102份,全部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一般资料、患者对疼痛护理的了解和需求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2结果

2.1患者及家属对疼痛护理的了解(1)患者对疼痛治疗方法的了解情况:10.8%的患者对疼痛的治疗方法很了解,50.0%的患者了解一些,21.6%的患者不太了解,17.7%的患者不了解。(2)患者对疼痛的态度:40.2%的患者疼痛时会自己尽量忍耐;55.9%的患者会告诉医生或护士;3.9%的患者会自行服用止痛药。(3)患者疼痛时首先倾诉对象的情况:患者疼痛时首先会告诉医生的占23.5%,告诉护士的占51.0%,首先告诉家人的占24.5%,首先告诉朋友的占1.0%。(4)患者对使用镇痛泵的认知:当医生建议手术后使用加人吗啡镇痛泵时,52.0%的患者会接受,40.2%的患者接受但有顾虑,6.9%的患者担心成瘾而拒绝,1.0%的患者担心影响记忆而拒绝。(5)护士对患者介绍疼痛知识情况:37.3%的患者认为护士详细介绍了疼痛知识,49.0%的患者认为护士一般介绍了疼痛知识,3.9%的患者认为护士很少介绍疼痛知识,9.8%的患者认为护士没有介绍疼痛知识。(6)患者获得疼痛知识的途径:从医护人员那儿获得的占77.5%,从家人那儿获得的占9.8%,从朋友那儿获得的占2.0%,其他的占10.8%。(7)患者认为引起疼痛的原因:18.6%的患者认为固定包扎太紧,16.7%的患者认为牵引位置不适,46.8%的患者认为患肢活动会引起疼痛,其他原因的占18.6%。(8)患者家属对疼痛治疗知识的了解:7.8%的家属很了解疼痛治疗知识,47.1%的家属了解一些,31.4%的家属不太了解,13.7%的家属不了解。(9)护士对患者疼痛主诉的反应63.7%的患者认为护士主动关心患者疼痛主诉,32.4%的患者认为护士一般关心,2.9%的患者认为护士不太关心,1.0%的患者认为护士毫不关心。(10)患者对疼痛程度判断方法的认识:13.7%的患者很了解判断方法,49.0%的患者了解一些,22.6%的患者不太了解,14.7%的患者不了解。(11)患者对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程度方法的认知:24.5%的患者很清楚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程度的方法,58.8%的患者比较清楚,11.8%的患者不太清楚,4.9%的患者不清楚。(12)患者对脸谱评估疼痛程度方法的认知=7.8%的患者很了解脸谱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42.2%的患者了解一些,25.5%的患者不太了解,24.5%的患者不了解。

2.2患者对疼痛护理的需求(1)患者对获得知识途径的需求:63.7%的患者希望从医生那儿获得疼痛知识,32.4%的患者希望从护士那儿获得知识,2.9%的患者希望从病友那儿获得知识,1.0%的患者希望从家人那儿获得疼痛知识。(2)患者对家属了解疼痛护理知识的需求:58.8%的患者很希望护士向家属介绍疼痛护理知识,30.4%的患者比较希望,6.9%的患者一般希望,3.9%的患者无所谓。(3)家属了解疼痛护理知识对功能锻炼的影响:40.2%的患者认为家属了解疼痛护理知识对出院后功能锻炼有很大的帮助,43.1%的患者认为有帮助,15.7%的患者认为有一些帮助,1.0%的患者认为没有帮助。3讨论

3.1患者对疼痛治疗和护理知识的获得与受伤及手术的经历有关随着受伤次数和获得相应疼痛治疗、护理的经历增加,患者对疼痛知识的认知度也增加,包括镇痛药物尤其是吗啡的使用、镇痛栗的使用、疼痛护理的方法、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等。因此,护士应加强对首次住院患者的相关疼痛知识宣教。

3.2不断提高对患者疼痛症状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反映出医护人员能够主动向患者与家属介绍疼痛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方法、知识,患者在感到疼痛时,也能够主动向医护人员反映,并能获得相应的帮助。

3.3加强疼痛治疗和护理知识的宣教工作有63.7%的患者认为疼痛治疗的相关知识应该来自医生,13.7%的患者没有得到床位护士的及时介绍,反映了护士对相关疼痛宣教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及时性仍然不够。因此,在对护士的在职教育中,应

加强对护士疼痛基础知识及镇痛方法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的镇痛护理技能和水平,更好地为骨折疼痛患者服务。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疼痛护理知识宣教及疼痛护理方法的指导,以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加舒适度。

3.4经常、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护理效果患者经过固定包扎、牵引、抬高患肢、按摩肿胀患肢、给予镇痛药物等方法,仍会有疼痛与不适主诉,说明医疗护理行为与患者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距离,经常、及时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了解疼痛控制的效果,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有效的服务。

3.5注重并加强对患者家属疼痛护理的指导和适当培训w患者术后大多在家里康复,患者家属能够了解和熟悉相关疼痛护理知识,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有助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

文章赏析(教师中心稿) 篇7

一,语言特色的赏析

1,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二,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哨子》《帆》《萤火虫》。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例,《范进中举》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例,《白杨礼赞》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例,《麦琪的礼物》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例,《白杨礼赞》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白杨礼赞》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孤独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好的文章摘抄加赏析 篇8

赏析:

有时不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今年的秋天,有人会写一个温暖潮湿的气息,她写的晦暗,招让人觉得冷,打了一个寒颤。

摘抄好文章 篇9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1、教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2、教育是孩子们体验幸福成长、奠基一生幸福的过程

二、幸福教育是多样、公平、优质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

1、幸福教育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幸福教育的特征是多样

3、幸福教育的取向是公平

4、幸福教育的属性是优质

三、办好幸福教育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1、加快转变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摘抄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刘自成文章能力

2、加快转变教育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服务人民

3、加快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观。

好句摘抄:一个人只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参与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精神疆域,最大可能地获取幸福来源。

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十大期盼的第一个期盼就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蔡元培认为现代学生至少应该具备三项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

感动心灵好文章 篇10

——读马云写给公司内部员工的一封信有感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针对B2B公司的中国供应商部分签约客户有欺诈嫌疑,并有迹象表明直销团队的一些员工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等问题,在致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 :对于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马云称,这是一个好时代,这是一个谁都不愿错过的时代!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能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中的时代!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即是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集团所坚持的信仰,是支撑阿里巴巴集团要做102年的梦想和使命的力量源泉。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当代中国的检察官,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

那就是信仰!

近日,在院里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观看了2014反腐大片——《破局》。该片以一群战斗在反腐一线的检察官顾长风、张芸等为主人公,通过一个由拆迁引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将国家检察执法人员对行贿受贿的商人和高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行为开展法律监督的过程描述得真实生动接地气,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和纪实性,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电影。

影片中,房地产公司“金玉华庭”老板金玉庭和反渎局局长顾长风的几次对话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时候是医生一边收着红包一边累到在手术台上;官员一边收着贿赂一边为百姓干着实事。对错、好坏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早就模糊成了灰色概念。无数上层结构的人受着金钱的驱动,构成了这个只有钱没有信仰的世界。”这是金玉庭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番感慨,真实地反应了一些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迷失了人生方向,冲破了道德底线,丧失了职业信仰,抛弃了忠诚本色。诚然,在当下这个充满金钱诱惑的时代,信仰是多么重要,信仰是多么可贵。

有一种忠诚,它来自信仰的领航。假如没有信仰,顾长风不可能在金玉庭的金钱诱惑面前淡定的说出“社会就像一艘船,总不能所有人都站在一边。需要保持平衡,不能被同流合污”这番发人深省的话,充分展现了检察官“忠诚可靠”的威严形象。假如没有信仰,张芸不可能把村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顾生命危险,全心全意的帮助含冤的常青查清犯罪事实,常青“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正是因她的严格把关,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才被无罪释放,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执法为民”。假如没有信仰,影片中的检察官们也不可能在犯罪分子的威胁恐吓面前淡定自若、无所畏惧,在朋友的请托帮忙声中正义凛然、胸怀坦荡,真正彰显了“公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究竟何谓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检察官的职业信仰,就是必须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当前,司法权力在社会权力配置中作用不断增大,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检察官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导致手中的权力发生错用和扭曲,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给检察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将这种职业信仰建立在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法律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才能在充斥着利益诱惑的社会中,正确认识价值问题和对待个人利益,才能真正做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铮铮誓言,勇敢地担负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的确,信仰是一种行为,只有当它真真切切地表现出对党、国家、人民、法律和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时,才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刚踏进检察机关不久的青年干警来说,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利益诱惑的面前,丝毫不为之动摇;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执法办案中竭力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永葆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这样的坚守,这样的执着,必将让我们的青春在检察事业中熠熠闪光!

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富有启发的正义与真理的召唤,是不屈不挠拨云见日的指引,是万物灵长的归依。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信仰多元,无需强求。当代中国的法官,胸前那架华表与麦穗支起的“天平”就是他们最基本的信仰。她昭示着法律的威严,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人民的期盼。

温家宝总理曾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当代中国,法官群体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仰望星空,是对道德法则的凛然敬畏,是对心灵境界的执著坚守。康德曾将星空和道德法则联系在一起,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若时常反复的加以思考,它们就给人心灌注入与时俱进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摆放在法官面前的是执法的权力,而权力这柄双刃剑,充满了诱惑,面对着种种诱惑,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而没有一丝的躁动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宋鱼水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名法官如果在人情关、关系关上失守,也许会得到一些看得到的东西,但失去的却是作为一名法官最神圣的公正和尊严。”严守法官职业道德的防线,恪守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办案的原则,抵挡住权钱、人情、关系的洪流,这是法官信仰应有的内涵。人们常说“公生明,廉生威”,司法工作的性质、法律人的信仰,决定了廉洁本为人民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也许,法官每走一步,都有人关注,每做一件事,都有人品头论足,每做出一份裁判,都会有毁誉参半,天天面对着各种矛盾、种种对抗,这更需要我们法官修炼平和淡雅的风度,平和的目光里没有喷涌燃烧的激情,但它蕴含的是睿智;平和的举止中没有挥舞出慷慨激昂,但它贯穿的是通达;高耸的雕像是平和的,但它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乃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作为法官的詹红荔做到了,她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卓越风采。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她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她看来,那些失足少年都是“折了翼的天使”,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正是詹红荔这种长期把审判事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态度,才使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样是少年庭的法官,我深深体会到,在她一个个事迹背后是坚定的信仰和不悔的坚持。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分内分外,如果需要,都义无反顾;一个人民法官,不论庭内庭外,如果需要,都责无旁贷”的承诺,她怀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少年审判工作的始终。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是她坚守的信仰。她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忠于职守,为民司法,公正办案,用真心贴近群众,真情化解纠纷,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国与家、法与情、廉与贪、荣与辱、善与恶的选择上,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公正廉洁、司法为民”是她坚守的信仰。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开开心心生活是她的座右铭,要用一颗清爽的心创造着多彩的人生,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远离违法犯罪的温床。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有一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但是,人民法官本质上依然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王侯将相”。成为人民法官就意味着要抵得住诱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要学会清心寡欲和“享受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是她坚守的信仰。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对新时期下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詹红荔的事迹,平常而普通,但平凡之中见伟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能动司法、为民司法,怎么样才能“案结事了人和”,又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做事与做人相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总结出的“三三九不工作法”,是她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社会、掌握民情、依法办案的工作技巧的升华,每一个审判人员都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去认真思考和体会。而她在工作中把对失足少年的慈母关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融入实践,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所有有过诉讼经历的群众真正充分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尤其值得我们效仿和推广。

“爱”是她的信仰。人之生命生生不息,是爱让生命延续,也是爱让人类更加团结,詹法官践行自己爱的哲学,用自己的爱心,做着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感化工作。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具有叛逆思维,这时候,对未成年人来说,犯罪后意味着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假如仅仅强调惩罚,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受不到人间柔情,心态进一步扭曲,就不会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詹法官的工作法,始终把“爱”作为“起点”,让失足少年能感受到“爱”的真谛,明白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伤害他人就会付出代价,只有“爱”才能既不伤害他人,也可保护自己。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能使冰融于水,让知足少年迷途知返,而且可以让世界充满温情,让爱的哲学在人际间传递,促进社会的和谐。爱优秀少年易,爱失足少年难,这似乎是人之常情。而她打破了这一常规。她不抛弃,不放弃,把失足少年作为转化和关爱的对象。她知道,世界上没有甘心落后的人,即便现在是落后的少年,将来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为了爱,她始终坚持微笑、鼓励、温暖和友善;为了爱,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执著。在她爱的感召和呵护下,那些失足少年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来之不易的荣誉和欢乐,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这种理解的、宽容的、认真的、忘我的、唤醒的爱,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一种大爱。

那架以华表和麦穗架起的天平,不仅仅嵌在每一个审判法庭里,不仅仅别在每一件制服前,而且还深深地镶在每一位法官的心中。这个小小的天平,昭示着法律的权威,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亿万群众的殷切期望。这个小小的天平,就是每一位法官的信仰,时刻提醒他们把“公正、廉洁、为民”当作人生追求,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牢记“三个至上”,坚定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信念。要深入学习,把握詹红荔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詹红荔竭尽心力为人民司法,把党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的每个环节。她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其精神值得各条战线党员干部学习。要学习她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自觉做到政治上始终坚定,工作上始终尽责,积极主动干事创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学习她以人为本、全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学习她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自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她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自觉做到坚持职业操守,注重道德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法官,我们要以詹红荔同志为榜样,树立新时期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司法形象;要把学习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新的动力;要把学习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抓好当前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与协调推进当前法院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新的动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

法律的理想与作用

孙曙生

理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创造完美生活的原动力。作为安邦治国的法律,更有自己的理想,它不仅引领着法学的发展,而且这种理想的因子已经内化为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在柏拉图看来:“法律不是只为谋求某一阶级公民的幸福,而是寻求全国的幸福。”纵观中国的法制历史,古人对法律理想的描述更为精彩,有人认为“刑期无刑”是法律的最高理想,如书经大禹谟篇说:“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无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在孔子看来,“讼期不讼”为法律的理想,所以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整个思想繁荣的先秦时期,集法家之大成的法学理论家韩非对法律理想的概括代表了法律理想的最高境界:“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蔽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盤盂,记年之牒空虚。”(大体篇)在这短短的七十二个字来看,不仅内容非常充实,而且意境无比崇高伟大,充分表达了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法律最高理想。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法律理想的认识有一个渐进升华的过程。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中国人民民主法制的先行者董必武提出了法制的主题思想是“有法可依”,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在2010年终于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法律理想经历了从法律体系的构建到法治体系创立的变化;从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到2011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法治的精神归纳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法治的精神、实质也是法律的理想的成熟性认识,实现了对法律理想认识的历史性跨越。公平、正义、和平、安乐、自由与幸福成为了法律的最高理想。这种理想作用体现为: 其一,是型塑社会文明的力量。法律的理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并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这主要表现为它摒除人性之恶,发展着人性之善。16世纪的英国大法官爱德华·柯克坚持司法独立的法律理想,奉守“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的英谚,坚决否定国王拥有的司法审判权,为克服专制、通过司法保障人类自由实现的理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世纪以来的美国法学家们正是坚持人类平等的法律理想,使美国的“黑奴”变成了美国的公民,使种族隔离的制度变成了历史的遗迹,更使美国的历史成为“平等的历史、自由的历史”(埃德加·方纳语);20世纪的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是法律正义理想的胜利,它使下列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国家的制定法与正义的理想有极度冲突的时候,制定法就不再是有约束力的法律了,法律也因此失去了合法性的效力。历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法律性的事件,法律的理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现代文明的化身,是现代文明的评判标准,同时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向着更高阶层迈进。

第二,推动法学本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是法律的本体要素,追寻理想目标,担当价值责任,是法理学题中应有的本原之义。从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伟大的法律理想一直是法律的眼睛,引领着法律的前路,在法学的发展中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自觉的、目的明确的历史驱动力。罗马法因注入了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理念,乃成为人类千古法律的典范;布莱克斯通为英格兰法注入理性主义精神,终使支离破碎的普通法技艺成为傲立世界的伟大法系;萨维尼凭借着对德意志历史中“民族精神”的发现,成为历史法学派的奠基者,把康德的权利公式变成了一种法律,从而确立了每个个人的行动自由机会受到保护的范围;而当代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出于“认真对待权利”的理想,实现了自然法学在20世纪的复兴,等等。这种发展的规律,当代德国著名的法哲学家德拉布鲁赫把其总结为:由人的意志向国家意志的发展,由习惯法向制定法的发展,由法律的“有机增长”向“目的在于法律”和“为权利而斗争”(耶林语)的发展。

(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可以开出璀璨之花,也会生出许多的迷茫和困惑,其中充斥了理念、功利、道德和人性。我们究竟该修正我们的理想,还是该批判我们的现实?

去年夏天,我在台北做访问学者数月,虽然走马观花,但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岛内审、检、辩、学诸多法律人士,对台湾法律人的生存状况有了真切的观察。今年夏天,我从法学院走出去,跟随某课题组在祖国大陆几个省的基层司法机关调研,倾听最富审判经验的法官的述说与牢骚。两岸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在理论与实务交流的脑力激荡中让我记忆犹新。

但凡学习法律之人,大多怀抱法治的浪漫主义。“公平”、“正义”等大词醍醐灌顶,法言法语如春风拂面,使得以法为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法学教授会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英国的李尔本是如何视死如归,为大众赢得“任何人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德国的磨房主是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维护其私有财产的神圣权利,美国的黑人领袖又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种族平等的权利。于是,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成为法律学子最常引用的口号。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由哲学王统治一样,法律系的学生也憧憬着将来由法律人来治理国家。我们曾经想象如苏格拉底一样,在必要时为法律献身;也曾想象如贝卡利亚一样,决心向人类发明的酷刑宣战,我们甚至想象德沃金一样,发誓要把法律当做自己一生的主宰。的确,西方法治恢弘的历史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精致而思辨的法理,挑战着我们的智识,无数鲜活的案例激发着我们对法律的兴趣,培养了我们对法律的信念。然而,法律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法学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有时真的很无奈。不管我们是揣着法学硕士、博士的文凭,也不管我们是攥着律师证或公检法的通行证,走出法学院的那刻起,我们就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练。社会的现实让很多人一夜之间长大。初出茅庐的我们,渐渐懂得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所谓的“潜规则”,那些永远不可能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原来,私有财产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刑讯逼供获得的证据并不是都被排除的,证人不出庭法官也是没辙的。在成长中,我们明白了有时法律也是多么的软弱,理解了司法独立何以任重道远,深深体会了我们的前辈承受的压力。平常当做口头禅的“权利”、“公正”、“证据”,有时不得不被“信访”、“稳定”、“效果”所取代;法律条文规定的效力,有时会被某位领导的讲话所取代;本该坚持的正确判决,有时会被各种利益关系所左右。在司法机关待了几年的人,见到还在法学院念书的师弟师妹,言谈中不经意会流露出不屑的神色,似乎学校只是幼稚者的避风港。现实犹如一把利刃,已经刺穿了他们心中美丽的肥皂泡——虽然夜深人静时,心会挣扎:我还坚守着对法律的信仰吗?

上一篇:二年级第一学期健康课教案下一篇:诗经最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