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2025-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英语教材分析(精选8篇)

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1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的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教新课标这套教材每一个模块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九个部分。“热身”(warming up)---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读前”(Pre-reading)---设置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阅读”(Reading)---为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承载该单元的话题重要信息,以及大部分词汇和主要的语法结构。“理解”(Comprehending)---用以检测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找出书中的重要语言项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围绕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包括了Listening and speaking & Reading and writing。“小结”(Summing Up)---要求学生自己小结从各单元中学到的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培养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拓展性。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Ⅰ、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Unit 1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含义、由来与民俗;

(二)学习有关节日和民俗的词汇,如:have fun with , custom , religious 等;

(三)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

(四)进一步复习、巩固运用请求及感谢的表达法;

(五)掌握一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些中外节日的主题进行。“热身”(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填充。学生要在表格中的三个空行里填充中国的三个节日名称,日期(时间)、庆祝的内容。“读前”(Pre-reading)部分通过若干个问题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识。“阅读”(Reading)部分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的节日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四项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容,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同时还设置了组内讨论练习,要求学生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讨论“那些节日最重要,哪些最有趣”然后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对节日的个人理解,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部分练习1通过词的后缀训练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转换提倡学生使用词典。练习2选词填空练习,利用语篇集中训练本单元的一些重点词汇的用法。练习3是单句填空,而且所选的十个句子或是引文或是谚语。“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情态动词的用法,共有三项练习。“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训练。“听与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是听前准备活动。听的内容集中在参加狂欢节的一些具体情景上,完成综合创造性活动。“读与写”(Reading and writing)主要设计是:阅读内容主要讲述发生在情人节的一个伤心的爱情故事。故事中又穿插一个“乞巧节”的故事。短文后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写的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上面阅读文章的内容续写一个文章结尾,让学生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做法,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教材提供给学生一些写作时要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写作构思。“小结”(Summing Up)部分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对所学各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主要建议学生看英语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查阅百科全书或上网收集世界各地有关节

日的信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资源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供了一首有关圣诞老人的小诗。

Unit 2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合理饮食、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

(二)如何给予劝告、提出建议;表达同意与不同意以及如何就医;

(三)掌握情态动词ought to 的用法;

(四)本单元所出现的词汇的用法;

(五)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教材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这样的编排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分类说明的介绍方式,读起来引人入胜,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养成热爱钻研的好习惯。王鹏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学生用书之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文章,王鹏和雍慧为吸引客源展开竞争,用菜肴的功效来做宣传;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王鹏为研究膳食平衡,向专家请教;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王鹏和雍慧合作,共同为顾客提供均衡的健康饮食,最后他俩喜结良缘。

“热身”(Warming Up)部分的安排为后面的阅读和听力理解提供了背景知识,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和语言障碍。“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讨论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深入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做铺垫。“阅读”(Reading)部分主要讲述了王鹏和雍慧开餐馆竞争的故事。文章结尾一句话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兴趣,使学生有继续读故事的欲望。“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六个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的内容和对细节信息的掌握。“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情态动词的功能和用法。语法练习使学生不仅复习了情态动词的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笔.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克服那种单纯学习语法结构的弊病。“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听力材料是主体阅读文章内容的继续。“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阅读部分继续讲述故事。整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改变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阅读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再次阅读并通过练习动手、动脑,丰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让学生就如何经营餐馆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用英文写一篇短文宣传介绍新开的餐馆以及提供的服务。这个部分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其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健康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内容;2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的均衡营养。学生在研究这些食品的同时也可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件了八个与食物相关的习语及其英文释义。

Unit 3单元所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戏剧体裁的特点,学习和理解戏剧语言,尝试表演戏剧,提高文学修养和欣赏水平;

(二)学习《 百万英镑》 的故事,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探讨金钱和人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学会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请求,懂得如何用英语点餐和购物;

(四)掌握名词性从句作宾语和表语的用法;

(五)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改编的戏剧剧本。教材的学生用书和练习册的阅读和听力中的剧本片断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英语必修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剧本,戏剧体裁在后续选修阶段的其他模块还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情节的发展,了解英语戏剧的特点和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等。同时,还可利用剧本的朗诵和表演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语调。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高或对戏剧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他们解读剧本,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动作和语言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挖掘和品味英语戏剧语言的魅力。

“热身”(Warming Up)部分提供了一小段马克·吐温的简介,并要求学生谈谈所知道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有个初浅的了解。“读前”(Pre-reading)部分揭开了本单元戏剧故事的序幕,为随后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阅读”(Reading)部分是剧本中第一幕的第三场。这一场描述了故事的开端。“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共有六个练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中的信息。“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部分组成。“词汇学习”部分锻炼了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认知策略。“语法学习”部分练

习要求学生将“阅读”部分的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找出来,复习了名词性从句。练习的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训练语法结构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将所学的语法知识内化到运用到日常交际中去。“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中的“读、演与说”(Reading , acting and speaking)介绍了第一幕的第四场。作者用诙谐的笔调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者的丑陋嘴脸。“听、写与演”(Listening,writing and acting)中介绍了第一幕的第五场,该部分要求学生听前要预测故事将如何发展,然后在理解听力短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沿着听力短文最后所给的线索设想将发生的故事,并编写剧本。教材最后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示场景,供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戏剧题材和剧本的内容;2 .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鼓励学生要想练习好口语,就要敢于学做戏剧家,广泛搜集素材,自编自演。“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独具特色,这里列举的马克·吐温的名言都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诙谐和幽默,令人捧腹。教师可布置学生翻译这几个句子,让他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享受语言带来的快乐。

Unit 4本单元所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宇宙科学、地球生命的起源,了解万有引力、黑洞和太空旅游等天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四)学会在日常交际中正确运用指示语;

(五)掌握名词性从句中主语从句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应等,主要内容是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的。教材通过对宇宙大爆炸理论进行科学性分析,推断出地球上生命的由来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另外通过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介绍了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不同,同时对“黑洞”效应的描写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的。这样的写法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仅仅以地球引力或月球引力为主题来介绍天文知识,读起来却更有趣味,引人入胜,还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仿佛置身于其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篇章,也是本单元的亮点,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通过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对地球引力的阐释,讲述了有关地球引力理论变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虚构的故事的同时能够意识到那些虚构的故事也是有科学实证作为基础的;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虚构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

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两个人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有关月球引力的画面,使读者在轻松自如之中就了解了相应的有关天文学的知识。

“热身”(Warming Up)部分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说出八大行星并看图指出各个行星的名称,并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文学哪些方面感兴趣以及天文学家所关注的方面。“读前”(Pre-reading)部分的问题铺垫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课文的话题,并通过读标题、看图来预测阅读文章的内容。“阅读”(Reading)部分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所使用的文体是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地球的形成以及地球上生命的出现的过程,文章最后讲述的现象发人深省:„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它关系到地球上生命的未来。“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通过五个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文核心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大意的概括和细节信息的掌握,以及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推断能力。特别是练习4和练习5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词缀扩大词汇量的积累也同时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已学单词的熟悉程度并加以利用。“语法学习”部分采用先发现后应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并初步掌握名词性从句做主语的用法。“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听力内容涉及三位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是如何对地心引力这个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读”(Reading)部分题为“登月之旅”,是一个科幻小故事,通过“我”和“我的朋友——一名天文学家”乘宇宙飞船登月球的经历,介绍了重量、失重、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等科学常识。“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讨论并列出登月球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运用所给出的功能项目用语说出最佳解决方案。再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小结”(summing Up)部分涉及两项内容:1.让学生小结所学到的关于地球的形成以及太空旅行方面的主要信息;2 .要求学生就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即就是观察、处理、分析和归纳信息的学习方法。“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提供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一首小诗,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和朗读。

Unit 5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

(一)了解加拿大的概括——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等;了解多元文化现象和多元文化国家的特点;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三)学会方向和位置的表达法;

(四)掌握同位语从句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加拿大——李黛予等人在加拿大的旅游经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加拿大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地理环境、各大城市特点以及人文活动等。“热身”(Warming Up)部分是一个小测验,看看学生对加拿大这个国家了解多少。“读前(Pre-reading)部分是三个问题,涉及自身的旅行经历和对加拿大的了解,这些问题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谈论这些问题,为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打好铺垫。“阅读”(Reading)部分是篇游记,记述了李黛予和刘倩去加拿大看望表兄妹的旅途见闻。包括面积、地貌、城市、人口、生态环境以及加拿大的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有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考查找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第二个练习需要学生抓住文章要点,对信息进行重组或概括完成填写有关加拿大的概况的信息。第三个是开放型的练习,学生不必拘泥文章而自由谈论自己的想法。“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包括“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这两部分内容。“词汇学习”部分首先介绍构词法,加前缀或后缀而组成派生词;然后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和运用单词。“语法学习”部分呈现了大量例子,让学生归纳同位语从句的特点。“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各种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加拿大的知识——加拿大的居民、语言等。“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口语训练与写作相结合,说是为写作做准备。“小结”(Summing Up)部分让学生归纳、梳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有关加拿大的信息、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内容。语言知识又包括单元重点词汇及其表达法等。“学习建议(Learning Tip)部分又一次提到构词法,加强学生对构词法的理解。通过对前缀后缀的学习,了解掌握英语的构词规律,以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部分是一首咏叹自然美景的诗歌。通过有韵律的美的语言,可让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的意境.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熏陶。

Ⅱ、横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必修3包含了5个单元。话题范围广泛,如科技,航天,地理,健康,环保,自然等方面。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阅读语篇的篇幅在400-500子之间。每个单元又各自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9个部分,各部分教学

目的明确,内容互有联接,所以教师在每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重组。必修3所涉及的语法项目有:1.情态动词 1)can,could 2)may,might 3)must,have to 4)shall,should 5)will,would 6)ought

2.名词性从句1)宾语从句2)表语从句3)主语从句4)同位语从句。

按照课标的要求及每一单元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每个单元进行了六个课时的划分。教材重组如下:

Unit1

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2

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

31st

period

2nd period

3rd period

4th period

5th period

6th period

7th

period

Unit4

1st period

2nd period

Speaking and Listening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Grammar Listening and Reading Task Extensive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Listening and warming up Reading Language points Grammar Using language Writing Revision

Warming up and reading

Language focus

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Acting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Workbook: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mmar and Practice Revision

Warming up and intensive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3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Grammar 4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extensive reading 5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task 6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Speaking and writing Unit5

1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2nd period

Reading 3rd period

Language Study

4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5th period

Listening, Reading Task and Grammar 6th period

Speaking and Writing 7th

period

Summing Up and Learning Tip Ⅲ、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宏观上来讲,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微观上来讲,必修3模块内容:(1)倡导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从编排和呈现的内容来看,都力求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各单元的习题、任务和项目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多种互动。Using language, Writing等的设置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要求,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Talking, Comprehending和Checking yourself的设置体现的是学生与教材中语言材料的互动。这些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模块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及融合。模块内容选题丰富,如科技,航天,地理,健康,环保,自然等方面,通过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4)模块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体现了时代性。所选的语言材料真实、地道、自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Ⅳ、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下面就以Unit2 Healthy eating为例简要说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重难点的突破。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学生用书之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文章,王鹏和雍慧为吸引客源展开竞争,用菜肴的功效来做宣传;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王鹏为研究膳食平衡,向专家请教;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王鹏和雍慧合作,共同为顾客提供均衡的健康饮食,最后他俩喜结良缘。话题虽贴近日常生活,但因为缺乏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在热身部分的观点表述止于表面。因此我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workbook中的 listening以背景材料的形式与“热身”整合到一起,先听完“听力”对“健康饮食”稍作了解之后在进入到“热身”部分通过图片和表格向学生展示食物的分类法,探讨各种食物对人体的作用,然后通过询问学生的个人饮食习惯来引导学生关注膳食平衡为后面的阅读和Using Language中的听力理解提供了背景知识,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和语言障碍。“阅读”(Reading)部分主要讲述了王鹏和雍慧开餐馆竞争的故事。教师可以先让引导学生描述文章中的两幅配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要求学生通过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方法对文章主旨大意及细节信息做到充分的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话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兴趣,使学生有继续读故事的欲望。同时为下

面的听力埋下伏笔。“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设置了六个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阅读课文的内容。练习1 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判断句子的正误。这个练习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内容的理解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互相评价。练习2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里的句子。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也可能理解意思但不能准确的表述出来,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练习3 要求学生完成四个句子,使学生了解王鹏和雍慧经营的两个饭店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个练习在授课过程中建议改成图表的形式呈现,更加简洁明了。练习4 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这个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情况。教师在前面几个练习的基础上设计好板书,体现出文章的框架并将关键词呈现出来,学生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就能顺利完成复述的任务。否则,这个活动将流于形式。练习5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讨论问题:你认为王鹏会用什么办法把顾客吸引回来?你认为故事会怎样结束?让学生写下要点,和同伴比较。这个练习的设置也是在位后面的故事发展做好铺垫。练习6 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提到得烹调种类列出来,并描述。“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本单元的“词汇学习”部分有四个练习: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英文释义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词语、进而过渡到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练习2 是一篇短文填空,要求学生用左边方框里的单词完成短文填空,用右边方框里的词组解释文中斜线部分的单词或词组,所以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要复习这些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练习3 要求学生对四组单词进行辨音辨义练习;练习4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对话,谈论各自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训练学生使用表达喜好的句型,以及一些食物的英文表达。“语法学习”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情态动词的功能和用法。有三个练习:练习l 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并标出其功能;练习2 要求学生使用方框中情态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来补全对话;练习3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问答,问句和答句都使用含情态动词的句子。这三个语法练习使学生不仅复习了情态动词的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笔.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克服那种单纯学习语法结构的弊病。教师可以在学生探求之后做适当的补充和总结,并适当辅以练习巩固掌握效果。“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有三项内容:1.“听”(Listening);2.“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3.“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听”(Listening):听力材料是主体阅读文章内容的继续。所以在听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故事进行回顾,并检查作业---学生自己对故事发展的展望,然后

再进入到听力内容中检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与故事的发展一致。听力共有四个练习:练习l让学生练习三个表示疾病的英文单词的发音,并弄清楚它们所指代的疾病,为听力理解扫除难词障碍。练习2 要求学生听录音,把方框中的疾病名称和其病因连起来。练习3 要求学生写出录音内容的大意。练习4 要求学生再听录音,比较王鹏和雍慧餐馆提供的食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所需补充的食物。在听的环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同学听的效果,在教室里适当走动以便了解学生听的程度,适时调整听的节奏。如:在学生听的过程中困难比较大的句子上可以停顿或重复播放已达到听的目的。“读与讨论”(Reading and discussing):阅读部分继续讲述故事。所以在教学安排山应紧承听的内容而来。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完成整个故事。阅读后设计了两个练习:练习1 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就阅读内容讨论三个问题。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练习2 是让学生再次阅读,并在“Said ”的所有替换表达词下面画线。这个练习通过动手、动脑,丰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3 “说与写”(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就如何经营餐馆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先口头呈现结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课后再用英文写一篇短文宣传介绍新开的餐馆以及提供的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英语 必修三 教师用书

网站:

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2

一、内容分析

本章的教学, 应在实例的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概念后, 着重研究了所谓古典概型———随机试验下的结果数有限且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概率模型, 使学生懂得一些最简单的概率计算, 并由此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为了扩大所能计算的概率的范围, 又研究了事件的加、乘运算, 提出了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 最后通过计算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使前面所学知识在这里得到综合运用, 形成本章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收尾.

本章还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了—篇阅读材料《抽签有先有后, 对各人公平吗?》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些人存在着“先抽有利”的心理, 这篇阅读材料运用概率计算的方法, 说明了先后抽签的公平性

二、考点诠释

1.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

首先, 对于每一个随机实验来说, 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有限的;其次, 所有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一定要在等可能的前提下计算基本事件的个数, 只有在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概率都相同的前提下, 计算出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才是正确的, 才能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 (A) =m/n来进行计算.

2. 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求解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给定的命题背景下, 先判断事件之间是否互斥, 并理解“和事件”的意义, 计算出每个简单事件的概率, 然后再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进行加法运算, 特别要注意的是, 若事件A与B不是互斥事件而是相互独立事件, 那么在计算P (A+B) 的值时, 绝对不可以使用P (A+B) =P (A) +P (B) 这个公式, 只能从对立事件的角度出发, 运用进行计算.

3.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事件间的“互斥”与“相互独立”是理解的一个难点, 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 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同一随机实验中, 两事件互斥是指两个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两事件相互独立是指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能力足以体现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正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目的, 另外要理解“积事件”的意义, 特别要注意:若事件A与B不是相互独立事件而是互斥事件, 那么在计算P (AB) 的值时绝对不可以使用P (A·B) =P (A) P (B) 这个公式, 只能从对立事件的角度出发, 运用进行计算.

4. 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好有k次发生的概率

要求掌握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好有k次发生的概率计算公式, 对这个公式, 不能死记硬背, 要真正理解它所表示的含义, 特别要理解其中的意义, 此公式是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应用, 也为处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般高考不单独考这个知识点, 经常是和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或者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综合起来考查.

三、教学建议

概率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学生很难用已获得的解决确定性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去求得“活”的概率问题的解, 这就决定了概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不能沿用传统的记忆加形成性训练的机械学习方法去学习, 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给予加示范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去教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概率模型的构建过程和模型的应用过程, 从中获得问题情境性的情境体验和感悟, 才能应对“活”的概率问题.为此, 在概率教学中,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 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

概率涉及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 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 学习经验, 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 发现计算的法则.

2. 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 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 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因此, 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3. 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 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

《大学体验英语》教材分析 篇3

1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交流的需要。”2002年,《大学体验英语》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立项教材。经过多年的使用,笔者对此套教材的总体感觉是,“体验英语”完全展现出了“体验”的特点(体验英语的学习乐趣,体验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体现了体验英语“加强听说,加强表达,加强实用”的三项原则。体验教材内容多样,形式灵活,适合语言的学习。

2 《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构成

介绍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作为这套教材的核心部分,共由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设有听说(Listen and talk)、阅读(Read and explore)、写作(Write and produce)和文化沙龙(Culture salon)4个部分。

1)Listen and talk,用简短的引导语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语中的内容展示了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就此展开联想,两个紧扣主题的对话加上两个交际任务的提示,为学生提供了谈话的话题、谈话惯用的语言,学生边学边应用,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2)在Read and explore部分,教材设计了3个层次的学习任务:阅读理解训练的read about、口头表达训练的talk about it和书面表达训练的write about it。

3)Write and produce,此部分分为一般写作和使用写作两部分。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essay-writing的能力,后者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在交际环境下的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前两册以纠正写作中的句子层面的结构错误为主,后两册以段落篇章为主,以培养学生在清楚表达意思、整体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4)Culture salon,选配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的文章,侧重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体验、欣赏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

这四个部分把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囊括其中,充分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各方面,贯彻了当今社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从基础到提高直到最后的英语升华阶段,环环紧扣,把英语学习完全融入实际应用当中。

3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的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本套教材特点鲜明,形式多样,选材新颖,图文并茂,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综合教程》中的文章覆盖面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来源于当代英语书籍与报纸杂志原文或电影、电视和电台报道片段,让英语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层面。书中有大量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语言操练提供了形象的训练场景,增强了学生使用英语的真实体验。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英语的学习已经面向社会,走入生活的各个角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英语学习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哑巴英语学习者”。这些文章的选取贴近生活,拉近学生和英语学习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三册中选取的关于保护地球、诺贝尔奖、品牌、克隆等话题,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源于现实的事情使学生感同身受,学习讨论的时候自然有话可说,而且避免了书本脱离现实的现象。

其次,本套教材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本套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的一个主要区别。《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充分体现出“使用”和“实用”英语的特点。每个环节都利用相关主题,设置不同的练习和语境,使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自然地结合为一体,这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交际的能力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本套教材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师讲授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性化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学中提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教材设置内容全面独立,比如,第四册后面有关翻译技巧内容的设置,可以为那些希望在翻译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发挥很好指引作用;之前几册的语法训练也为语法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此套教材配备的其他教材,如《大学体验英语扩展教程》满足了学生“课上吃不饱”的需求,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大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外延性和主动性。所以,笔者认为,本套教材,尤其是《综合教程》,在英语知识和选材内容覆盖上都做到了从不同角度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通过本套教材的指引,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根据书中的指引弥补学习中存在的漏洞。

第四,本套教材重视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本套教材在强调英语知识本身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注意语言内容与文化的结合,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注重把两种文化的学习,尤其是英语文化带到语言学习中来。课后设置的文化沙龙更是专门把本单元相关的西方文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接受英语的能力。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长时间使用该教材,笔者认为《大学体验英语》确实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本套教材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原则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教材人文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在注重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侧重培养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它真正做到对英语的“活学活用”。但在选择使用对象方面,笔者认为选用者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水平,因为本套教材无论在词汇选择还是语言选择上,都体现出英语使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不宜直接接触此套教材,尤其是后几册,因为体验英语注重的是英语的实际操作而非严格死板的語法形式;而对于那些英语水平已经达到通常标准(达到四、六级水平)的学生,笔者建议使用此套教材来进一步提升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对于那些英语水平薄弱,又急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笔者认为本套教材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效果好,至少在词汇方面不及后者的词汇集中。《新视野大学英语》以其工整的布局、系统的知识安排、循序渐进的难易递进,迎合了现阶段大学生备考四、六级的要求。《大学体验英语》的前两册难度系数相对较低,但从第三册开始,难度系数迅速增大,如果用于还在苦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身上,似乎不是很好的选择。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认为本套教材不适合大学生使用,而是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高校的本科生都使用这套教材,这也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英语水平不错的学生,本套教材不失为学习英语的好材料,因为它是一套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更“活”的教材,是一套真正能把英语学“活”的教材。

八年级仁爱英语教材分析 篇4

一、教材结构分析

我们现行使用的是《仁爱英语》。它是由北京仁爱英语研究所和加拿大联合主办的零起点适合山区学生使用的英语课本。它以Mike, KangKang, Maria, and Jane四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话题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活跃的思维及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八年级教材以运动、健康、爱好、我们的世界、快乐、旅游、美食、服装八个话题让学生掌握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感叹句、反义疑问句、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主语+系动词+表语,两种从句(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三种词汇(系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套教材就是通过不断出现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手段生动的与他人交流,并开展课题探究。

Unit 1的三个话题围绕运动与游戏展开,第一话题(Are you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描述和谈论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及自己梦想的职业。其语法项目是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 +do sth.第二话题(Would you mind teaching me ?)通过篮球的起源引出本话题功能项目:向他人提出请求和建议——would 和will 表示意愿的用法。第三话题(Which sport will you take part in ?)通过谈论参加学校的体育项目引出语法:一般将来时will+do sth.Unit 2 三个话题主要围绕健康展开。第一话题(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谈论身体各部位不舒适的感觉,以及提建议的表达方式。第二话题(I must ask him to give up smoking.)进一步通过两人的对话来谈论健康问题,主要围绕健康的生活习惯展开话题。第三话题(What should we do to fight SARS?)讨论哪些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设打电话的情景,学会电话交际用语。

Unit 3 本单元主要围绕谈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第一部分(What hobbies did you use to have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某事、某人感兴趣”,“喜欢做某事”等,如何得知他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感受。主要语法used to 贯穿整个话题。第二部分(What sweet music!)主要介绍了音乐的分类,在这一话题中,感叹句是重要语法。第三部分(What were you doing from seven to nine yesterday?)通过询问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某人正在干什么,使用“过去进行时”这个重要语法。

Unit4本单元三个话题紧紧围绕当今世界的环境、科技和文化三大主题展开。第一部分(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时重点语法项目。第二部分(I am sure there are no UFOs)向学生介绍了当代科技的流行话题——UFOs,Robots and Internet ,让学生掌握be sure 结构。第三部分(The builders used live models, didn’t they ?)主要学习文化遗迹,引入语法“反义疑问句”。本单元与世界现状联系紧密,很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崇尚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Unit 5的三个话题紧紧围绕情感这个主题展开。第一话题(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通过 Kang Kang,Maria, Jane和 Michael 四个同学谈论话题《音乐之声》以及与Mr.Lee 的谈话自然的引出了高兴和快乐,失望和安慰的情感。第二话题(I fell better now.)由 Li Hong 的哭泣引出伤心的感情,进而由教师的出现引出安慰剂建议等用语。第三个话题(Mang things can allect our feelings.)围绕 Michael 的病情映出对事物对情感的影响。本单元主要以活动的形式,联系实际生活,把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Unit 6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旅游和交通方面的话题张开。第一话题(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谈论旅游。用英语进行预订车票、预订房间等。动词不定式是本部分的重点语法项目。第二话题(How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 Tombs ?)向学生介绍了去明十三陵的探险经历,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遗留的古迹。时间状语从句和方位词的用法是该部分的语法重点。第三话题(Bicycles are popular.)介绍了骑自行车旅游,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而引出交通安全以及交通规则。由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式本部分的语法重点。

Unit 7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饮食的话题展开,融入了功能项目里社会交往中“邀请”(lnvitation)、“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和“就餐”(Having meals)等目标语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饮食习俗。具体分析如下:

Topic1由 Jane 和 KangKang 谈论 Daniel meals 想在家乡建立一所学校,为帮助Danie lgali , KangKang他们决定举办一个“国际美食节”。围绕“美食节”,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通过网络了解 Daniel 的情况,打邀请电话,写邀请函并制作海报等。语法重点是宾语从句的运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过程,要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Topic2是Kangkang他们切实为“美食节”做准备。Kangkang跟妈妈学做炒米饭,引出中餐的炒饭和面条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接着又推出西餐中三明治的做法,自然引出如何进食西餐,接下来具体介绍日本、美国、中国、印度、泰国、法国等国家的饮食习惯、健康饮食及餐桌礼仪等,比较中西方饮食方面的差异,为下一个话题“国际美食节”的召开作准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在生活中接触英语并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使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乐于接触外国文化。

Topic3开门见山地描述了“国际美食节”召开的热闹情景,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描写人们点菜的场景,大量运用课本上学过的点菜进餐的语言表达,补充说明了餐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侧重于在做完一件事后,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初步树立“国际大家庭”的概念及仁爱的思想。

Unit8主要围绕服装方面的话题展开,谈论服装的名称、质地、人类穿衣的由来、不同场合的得体着装及世界服装文化等内容,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展开讨论。

Topic1主要围绕班级内的一个小型服装秀展开。四个主人公和其他小朋友为了使自己更加漂亮和英俊,分别选择不同质地和样式的服装,从而学习多种服装的名称以及分类等知识。

Topic2通过教师和同学们对“是否穿校服”发表观点以及同学们做调查等,介绍了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的必要性及得体性;还从审美的角度谈到了不同体形的着装情况。同时还介绍了不同职业的不同服装。

Topic3通过观看服装秀,谈论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及异国传统服装文化。同时复习并总结本单元所学服装名称。

教材共分上下两册.上下册均包括四个单元,以单元为模块,以话题为线索引出了本话题的语言目标、功能项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侧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听说训练中教材采用了Look, ask and answer / Look, listen and say/Work alone等环节,图文并茂,以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呈现课标中的功能意念和话题项目,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品质。在读写训练中本教材又设计了Read and understand /Look, read and match/Written work/Pair work /Project 等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内容广泛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拓展视野,而且鼓励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和感悟语言功能,并展开综合探究活动,把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进一步展开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每单元三个小话题,每话题有四个section:sectionA是新内容的整体呈现,sectionB是新内容的分散呈现,难度增加,强调对学生的听说训练,由浅入深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知识。sectoinC知识难度增加,以学生阅读为主,对本话题综合和提高。sectionD是A,B.C的总结归纳和整合。由此看出AB是对知识的输入,而CD是知识的产出。四个部分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教材有些许地方也缺乏严谨。同一个句子,今年和去年的版本表述不一:八年级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 篇5

齐洪波

(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257051)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8755(2004)0438

2004年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省区实行高中生物新课程试点,作为课程改革的试验省份,山东省今年除了济南、泰安和德州选择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其他的市地均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

一、高中生物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核心思想:

不同学生要有共同基础,也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高中生物要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规划人生的平台,要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中间学会选择人生(实质上体现了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

(二)实现改革的措施:

1、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好八大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八大领域下又包括科目,而科目下又包括模块,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由选修一和选修二。

2、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但是这个学分管理要和学分制分开,课程可以开在任何一个年级,但是必须注意科目的内容的衔接关系。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学分,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级,但应该注意每个学分18学时,比如生物必修共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六学分。这样必修116学分,学生还必须在选修1中获得22学分,选修2中获得6学分。高中毕业必须获得144学分才能毕业。

3、任何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

(三)生物课程的解决办法:

6学分必修,共108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每学段十周),一个学段学习完一个模块,9周学习,每周4课时,这样在一个学段中的第十周复习考试。这样一个学期可以完成两个模块,在高一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结束必修学习,剩余的一个学段和高二的时间可以开设选修。在开设选修时要让学生明确每门选修的适用范围: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用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

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应用,较全面的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用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生选择课程时并不要严格选择,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2、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专门设计了生物科技与社会一书。

4、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努力体现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体现了生物科学的联系)。

模块:(1)教育价值:每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2)核心概念:每模块都应有一组核心概念(3)观念思想:每模块都应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4)学习情境:每模块都应有符合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境。(5)逻辑体系:每模块都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和明确的。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个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

(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系统论观点)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

(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在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分析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分析

1、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

(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体会和领悟科学过程没有重点,现代生物科学生机勃勃;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但是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试验和探究。

(4)在现实生活的冰晶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件内容体系(3)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3、本模块教学应注意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收稿日期:2004-9-14)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二)遗传和进化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在本章中有明确的价值和意义。

2、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1)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在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稳态和环境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①在知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

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科学方法教育侧重点在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

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④其他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

2、注意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3、要尊重教材,发扬教材优点,创造性应用教材,弥补教材缺陷。

4、重视核心概念教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5、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的。

6、要重视基础,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

7、贯彻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篇6

摘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论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篇7

要做好教材的评价工作, 首先要了解教材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的构建过程中, 国外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了解他们对教材评价的划分方法与评价标准, 尤其是了解最近20年来国外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对我国英语教师增强教材评价意识、提高教材评价能力均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对提高我国的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和促进英语教材的繁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 教材评价标准是与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的发展相呼应的,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教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对教材的选择将会愈来愈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 评价的标准也会更趋于合理与科学, 一些重要的原则与标准将会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一、英语教材

1. 教材的定义

英语教材一般是指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或“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要而编写、供学校师生实施课堂教学使用的英语教学用书, 也称作英语教科书。目前, 英语教材的概念已扩展为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英语教学材料。比如, 课本、练习册、教师用书、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卡片、教学实物等。

2. 教材的功能

第一, 英语教材是实施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受到高度重视, 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 教材的编写往往反映了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都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大成才的关键期, 要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指针, 具体体现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果教材的编写能够灵活地灌输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材的运用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 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系统安排, 给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基础知识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系统而合理的内容安排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借助课本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英语教材, 有利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既然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和编排的, 它必然要符合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且要将学习任务按照难易进行分级, 从而使内容安排能够循序渐进、增强可接受性。适合于某一特定群体的教材, 对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 它还规范了教学步骤, 使教学有章可循。

第三, 教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又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一套好的英语教材包容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世界和中外文化的窗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 教材涉及的本族文化不仅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且也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的文化与我国本族文化差异很大, 批判性地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还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的内涵, 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融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第四, 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教材, 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习。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既可营造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也可提供十分灵活的其他教学任务, 使整个教学处于一种和谐的、令人兴奋的、不时受到鼓舞的过程之中, 从而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而这种教学环境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为他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保障。

第五, 好的教材还可为教师在职培训提供有利的条件。教材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学法指导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探索的广阔天地, 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课题 (孙平华, 2004a;2005;2007b) , 而这种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研究成果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3. 教材编写的原则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得以颁布, 该《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特别重视对教材编写提供指导性原则。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 (1) 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思想性原则; (4) 趣味性原则; (5) 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也提出了相同的原则, 只是顺序稍有不同, 论证略有差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程晓堂教授所依据的就是《标准》提供的原则, 在论证和措辞方面,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有关部分是对《标准》的修订。本文将《标准》中有关教材编写原则部分摘录如下。

(1) 关于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标准》的论述比较好。它认为:“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 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视野,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并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课标》第48页) 其实, 本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性原则, 另一个是拓展性原则。笔者认为, 后面并列的拓展性原则可以隐含在发展性原则的论述之中, 标题中采用“发展性原则”与其他原则是对应的, 这样从行文的主题来看仅有一个主题, 便于论证。另外, 还可以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展开论证, 如有利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既照顾到学生发展的暂时需要, 也要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 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等。

(2) 关于科学性原则, 《标准》花了两倍于其他原则的篇幅来加以论述, 共包括两段内容。其中第一段论述较为严谨, 但为了论证的严谨性, 也可以作出如下一些修改:“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低龄阶段或初级阶段的教材要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高级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应根据不同阶段学习者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侧重, 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原则。”《标准》中科学性原则的第二段包括四个句子。其中第一个句子是强调教材内容、目标和要求的系统性, 这是值得商榷的措辞, 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学性的一面, 而对目标采取“完整的系统”来论证科学性是有牵强附会之嫌的。因此, 不妨从目标的明确性、适当性和可行性方面来加以论证教材的科学性。第四个句子中“教材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似乎与教材内容的真实性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一个要求, 虽然它要求科学性的一面, 但还有一些内容与教材编写科学性更为密切, 如教材的入口和出口的设定、教材内容的分级和组织问题等。

(3) 关于思想性原则, 《标准》的论述显得比较薄弱, 仅仅提出了一个论点:“英语教材应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后的论证中, 仅提到“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后就得出如下结论:“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 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从论证的逻辑来看显然有失严谨。严谨的结论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外国文化的重要性的阐述之后确立。在对教材思想性原则的论证中, 程晓堂教授在其《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进行了修正:“教材的编写要以国家或地方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的和要求为指导思想, 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材编写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首先要在语言材料中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引导学生对涉及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行讨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涉及世界文化的材料, 要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鉴别良莠, 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 提高文化素质。” (程晓堂, 2002:86) 在这里, 程晓堂教授将教材的思想性原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在他的论述中, 世界文化则退居到较为次要的地位, 笔者认为这与《标准》相比是较为适当的。

(4) 关于趣味性原则, 《标准》共提供了三个句子, 认为“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此, 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 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 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 (见《标准》第49页)

(5) 关于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 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 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 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 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见《标准》第49页) 。编写教材的灵活性原则是与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相一致的。正是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灵活性以合理的关注, 才可能在教材使用时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标准》对教材使用所提出的建议, 调整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 (应为“或”) 删减; (2) 替换教学内容和 (应为“或”) 活动; (3) 扩充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4) 调整教学顺序; (5) 调整教学方法; (6) 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二、教材分析与评价

1.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材

选择最为理想的适合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实际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选择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实验新教材,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收集数据, 探索教材的主要优缺点, 以确定是否选用某种教材进行大面积的教学活动,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选择教材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在比较实验中更是如此。选择教材还可以征求使用过所需教材的教师的意见, 因为他们使用过, 对教材比较熟悉, 他们的意见来自于教学实际,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种方法对教师选择教材来说, 毕竟是间接反映教材的好坏。

再一种方法, 就是调查学生使用教材的意见, 学生的某些观点可以反映出教材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 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因为使用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教材是否感到满意也是衡量教材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 一个外语教师既不具备实验新教材的条件, 也无法知道谁在使用新教材, 也就无法从教师或学生那里获得相关信息。那么, 系统而科学的分析教材则是最好的方法, 这种系统而又科学的分析教材的方法就是教材评价的核心部分。

2. 教材评价的必要性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一旦选择了某套教材, 就很难轻易再改来改去, 因为教材自身有连续性和彼此衔接性。从这一点上来考虑, 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最好的和最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材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Cunningsworth, 1995) , 因为一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终生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外语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了解教材评价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材评价能力, 尽力为学生选好教材。

在我国, 有50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各类教材, 其中不乏优秀教材, 但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教材。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材走向市场。但是, 选择最好的和最为适合的教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加上不仅教材种类繁多, 而且某些教材将自身说得几乎是完美无缺。另外, 某些编写者或出版社为了促销而大势宣传其教材的优点, 而对教材自身的缺点或者缺乏认识或者隐而不谈, 给教材的正确评价增加了难度。

另外, 随着教材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教材也被源源不断地引进过来, 如何引进和改编这些教材、教师如何选取这些教材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解教材评价标准是做好教材评价的基础, 而教材的选择又是在教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教材评价的基本标准

在教材评价中, 我们决不可忽视下列因素:现行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大纲或标准的要求、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评价、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环境等。

首先, 教材应该反映先进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孙平华, 2006b, 2008) 等。因为现行的教学理论和思潮极大地影响并最终决定着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订。而大纲或课程标准又是国家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孙平华, 2004b) , 并提供明确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另外, 它们还可以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任务和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提供鲜明的指导性意见。而教材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媒体, 是由教学和教育专家严格按照国家大纲或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科学的内容。教材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语言教育的质量。

其次, 学习者因素总是英语语言教学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因素主要有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现有语言水平、兴趣、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同样, 教师因素也是很有意义的。教材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教材能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推理和决策能力、情景知识的发展?教材能否使教师最大限度地投入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这些方面也是教材评价的重要部分。同时, 教学评价被看作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工具。其中,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再次,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语言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学资源 (如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 、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等。其中, 课堂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教学的大部分活动和任务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外活动和作业布置对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力的补充。所有这些都是教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曾经从10个方面探讨过我国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孙平华, 2006a) :

◎教材应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

◎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应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

◎教材应平衡发展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教材内容应科学的组织、分级和排列

◎教材应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

◎教材应考虑学习者个性差异

◎教材应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材应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

◎教材应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读者可以参考笔者发表在2006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论文《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或参考笔者2007年出版的《聚焦英语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孙平华, 2003;2007a) 。

4. 理想教材的必要条件 (1) 先进的教学理念

随着人们对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认识的深入, 整个教学理论或理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语法层面上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在此基础上, 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 心理语言学理论开始影响语言教学实践。其后, 教育理论异军突起。近年来, 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成为热门话题。Nunan (1999:5) 指出:“交际语言教学、学生中心指导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过去20年对英语语言教学影响重大的三个概念。”同时, 人本主义思想对语言教学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新的教材要能够反映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 正确地认识语言的实质、语言学习的特征、语言教学的本质, 并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正确的教学方向的前提, 是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就很难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 也就很难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因此,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十分有帮助。但就教学目标而论, 它又可分为总体教学目标 (general goals) 和具体教学目标 (specific objectives) 。总体教学目标指年度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目标指每单元或模块、每节课等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 它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同时,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最大, 也最能使教师受到教益。

(3) 系统的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教师教学有直接影响。一般语言教学都很难离开教材, 在很多情况下, 教材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唯一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 一般分为基础语言知识和四项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本知识、概念和功能、交际情景、活动和任务等;四项技能包括听、说、读、写, 其中听和读是接受能力 (receptive skills) , 说和写是产出能力 (productive skills) (Widdowson, 1978) 。《课标》对学习策略、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材应该系统地安排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确保教师可靠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4)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对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又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Prabhu (1987:46-47) 将课堂活动分为三种:信息差活动 (information-gap activity) 、推理差活动 (reasoning-gap activity) 、观点差活动 (opinion-gap activity)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140) 认为, 正是这些差别或缺少的成分“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人们的思维过程”。同时, 不同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兴趣, 还涉及到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的投入。笔者曾经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做过研究, 而这几种学习也涉及多种教学活动 (孙平华, 2007c;2007d;2007e) 。

(5)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总是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ichards (2001:2-3) 认为, 过去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史就是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的历史。许多教学方法的产生和过时, 每种方法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段, 这种现象被Brown (1994:51) 风趣地称之为“变幻的风和移动的沙 (changing winds and shifting sands) ”。但是, 应该看到, 各种教学方法的产生都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 都有其科学的一面可供借鉴, 很难说某一种教学方法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某一种方法好。另外, 具体教学中也不可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 正如俗话所说“教学有方, 但教无定法”。如果教材中通过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话, 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也要受到很大影响。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影响是积极的。

(6) 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测试和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材中如果能够包括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 将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 还可培养学生的成果意识或成就感。但如果设计不当, 也可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某种意义上讲, 教材中所设计的评价手段一定要切合教学实践。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手段有:水平测试 (proficiency tests) 、学业测试 (achievement texts) 、诊断测试 (diagnostic tests) 、分班测试 (placement tests) (Hughes, 1989:9-14) 。这些测试是相对于不同的目的而设计的。近年来, 我国不少学者 (如, 罗少茜, 2002) 对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些新的教材 (如, 人教社和外研社新教材) 开始配备教学评价手册, 有些内容的设计还是有特色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教材;实用性;创新性

新编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很受学生的喜爱。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上的实用性,二是编排上的创新性。高中英语新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突破了传统教材的以阅读为主、以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听、说、写英语能力的培养。

一、实用性

第一,高中英语新教材在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如在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上)UNIT 1 GOOD FRIENDS中WARMING UP部分就是对新生入学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学生既能在课堂上通过听与说,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句型,同时又能了解新同学。又如在UNIT9 TECHNOLOGY 中SPEAKING部分,联系到目前“中学生是否应该持有手机以及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的问题,通过模拟家庭讨论,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决定JANE是否应该拥有手机。通过课堂中积极的讨论,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从而最终得到结论, 可以辩证地分析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其次,高中英语新教材文章内容选配中,有不少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上)自始至终贯穿着英美文化的气息。如在UNIT 1 INTEGRATING SKILLS部分的 READING AND WRITING中,通过介绍有关如何在网上交友, 如何发英语征友邮件等问题,同时包括了近几年产生的一些时尚词汇。在UNIT 6 GOOD MANNERS 的课文TABLE MANNERS中,向学生们介绍西餐餐桌刀、叉、碟、勺等的摆放位置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怎样才能礼貌进餐等文化常识。其中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以外,课文中还不时提到中国本土餐桌礼仪,中西方两者进行比较,加深印象。

二、创新性

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总体形式编排上颇具创新意识,打破了传统教材以阅读为主的模式。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分为:(1)WARMING UP;(2)LISTENING; (3)SPEAKING; (4) READING;(5)INTEGRATING SKILLS;(6)WORK BOOK等六部分,主要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兼顾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情景法和交际法都认为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这是符合语言习得的过程的。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人们一旦掌握了语言能力,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新英语教材每篇文章前后的练习包括内容理解、 口头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是以先输入(IMPUT)后输出(OUTPUT)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感觉由简入难,逐步深入。每单元有时设置了多篇阅读文章来增加输入量,但每单元主次依然分明。其主要阅读文章本身从内容上就很有富有时代气息,而且教师还可以从文章本身进行拓展,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设置一些閱读技巧练习,譬如:FINDING THE MAIN IDEAS, MAJOR SUPPORTING DETAILS 。诸如这样的技巧训练使学生能清晰地分析出文章结构,增强语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另外,写作部分有时结合课文, 如UNIT 5 SILVER SCREEN中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影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电影,并阐述喜欢的种种理由。还有一些写作要求则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文练习。如征友电子邮件、感谢信等,学生对这部分反响也还不错。

总的来说,高中英语新教材对于听、说、读、写语言四要素分别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且各个部分之间也建立了联系,并不是孤立生硬的组合。尽管新教材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点,然而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如:教材虽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可是难以驾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太多,涉及阅读训练、知识点讲解、语法学习、听力训练、写作练习,等等,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匆匆忙忙,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没有讲完的内容。再者,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进,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语法知识不系统,语言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上一篇:正弦和余弦下一篇:康县集中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