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共9篇)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资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的声音,多象()一样()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达成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学逐渐陷入了瓶颈之中,导致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質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瓶颈入手展开了分析,然后针对突破瓶颈的方法作了阐述,希望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瓶颈 突破
语文是培养学生母语能力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出现了瓶颈,对语文教学形成了制约。所以,必须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打破制约瓶颈,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分析
(一)教学理念陷入瓶颈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陷入到一个困境,难以实现突破,导致教学活动的展开难以达成预期成效。比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促使教学活动要做出改变。但是部分教师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产生了认识偏差,陷入到刻板执行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的窘境,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混乱。具体说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在不同理念下实现的行为融合,并非是按照单一理念进行教育活动。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出现了陷入单一理念的怪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方法存在制约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方法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目前,板书式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分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存在清晰的理解,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没有将这些教学方法切实运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对新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没有确切理解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重点,导致实际应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进而回归到板书式教学当中。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教师还是以板书式教学为主。
(三)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存在,需要贴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之中,课外拓展及其有限。这一问题就导致学生思维锻炼桎梏在书本上,没有对更多的语文知识产生认知。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说,其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升华,所以教学内容需要立足课本,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拓展,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初中语文教学瓶颈的突破
(一)革新教学理念
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革新,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将其当作课程教育,更不能将其当作一项工作。而是应该认识到语文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培养作用,以此作为展开语文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延展性。任何一项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延展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不同教学理念的融合,打破其局限性,拓展其延展性。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若是要彻底贯彻,必将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出现一些新变化,出现新问题。因此,可以将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体,指导教学活动展开。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展开语文教学。比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在教学鄂教版《最后一片藤叶》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所刻画的最后一片藤叶在实际生活中代表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这样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而言相当于一个期限,即其死亡到来的期限。当藤叶掉落,则说明其死期已至;若藤叶未掉,则说明其还有生存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最后一片藤叶象征了希望,其是绝境中人们的指路明灯,能够给人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文中通过对藤叶的描画,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希望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希望的存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含义,提升教学效果。
(三)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展,对于提升教学活动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主推作用。通过拓展内容,学生可以对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拓展教学内容一般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比如,在教学《最后一片藤叶》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就可以引入欧亨利的其他优秀短篇小说,进行纵向对比,然后再通过分析文章的异同以及作者的创作经历,对文章实现深度拓展。比如可以引入《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对课文进行横向拓展,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方式。然后,从作者的创作经历出发,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差异进行辨别,再以《麦琪的礼物》的写作方式和内涵思想反观《最后一片藤叶》,以此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当前存在的瓶颈使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成为了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当前存在的瓶颈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拓展教学内容等途径,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04)
1、“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这句话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词语有(攀)、(冒)、(冲)等进行描写;“弹雨”、“火网”的(比喻)恰当,形象地再现红军血战沙场的场面,歌颂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与( )进行了对比,(
)与“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也进行了( )。
3、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该陈述句)
4、小红军倔强表现了(3)次,分别在(我的体力比你强,我同你的马比赛);(我还要等我的同伴);(我的干粮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最后说服陈赓上马。
5、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的小脸,( )大眼睛,( )嘴唇,鼻子( ),两脚穿着( ),冻得( )。这些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小红军是个小孩,历尽千辛万苦,饥寒交迫,和陈赓一样疲惫不堪)。
二近义词:
回顾—回忆 疲倦---疲倦 口吻----口气 激烈---猛烈 商量-----商讨 凶恶----凶狠 可惜----惋惜
三解释: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不知怎么办为好。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
(五)》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什么都好,就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让人恨得牙痒痒!每次鄂教版的习作就是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完全看不到训练的序列性,这也就罢了!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写人,一会儿写景,一会儿叙事,一会儿想象,这也罢了!最怕其“看图写话”!整个一“挪威森林”——让人绝对找不着北!
比如这个《桥》:写说明文吧,不像!几幅粗制滥造的电脑“水版”画,怎么去细致说明这种并每天接触的“建筑”,还别说是要写出历史变迁的味道。
说是写想象作文吧,这四幅图又是什么?“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看到的不是实实在在要写“看图说明”吗?
独木桥?天哪!城里的孩子们几个见过?更别说走过?立交倒是见的多,但如何描写也不生动吧:我们课上努力挖掘,也就“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而以,充其量写出“像中国结”“像莲花”等并不高明的比喻俗套——那么多可以写的自然美景,那么多可以发现的新鲜事物,这“立交桥”算什么?
也真难为孩子们!难为教这课的老师了!
要有哪位大师来上上这节课,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们把这样的文章写生动,写得入情入理,嘿嘿,真要好好听一听,学一学!
口语交际也够呛,讲了一课时,布置“生活点滴”写一写,还是干涩得连流水账都不算。不怪孩子们,若是换成《父与子》那样的经典,孩子们一定能写得更好——这样的拙劣漫画(能算漫画吗?存疑!)——我都说不好,写不好,何况孩子?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
(五)》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什么都好,就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让人恨得牙痒痒!每次鄂教版的习作就是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完全看不到训练的序列性,这也就罢了!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写人,一会儿写景,一会儿叙事,一会儿想象,这也罢了!最怕其“看图写话”!整个一“挪威森林”——让人绝对找不着北!
比如这个《桥》:写说明文吧,不像!几幅粗制滥造的电脑“水版”画,怎么去细致说明这种并每天接触的“建筑”,还别说是要写出历史变迁的味道。
说是写想象作文吧,这四幅图又是什么?“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看到的不是实实在在要写“看图说明”吗?
独木桥?天哪!城里的孩子们几个见过?更别说走过?立交倒是见的多,但如何描写也不生动吧:我们课上努力挖掘,也就“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而以,充其量写出“像中国结”“像莲花”等并不高明的比喻俗套——那么多可以写的自然美景,那么多可以发现的新鲜事物,这“立交桥”算什么?
也真难为孩子们!难为教这课的老师了!
要有哪位大师来上上这节课,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们把这样的文章写生动,写得入情入理,嘿嘿,真要好好听一听,学一学!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文章学到这儿,孩子们好像鸟儿一样在嬉戏,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于是,让他们读了最后一段,再回到前文,细细赏析,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yuán quán jiāo nèn áo xiáng rǔ zhī chōng zhuàng mó liàn náo yǎng yɑng
dāo rèn wèi lái ǎi xiǎo mó gu jīng qí yàn lì fēi yuè diū qì xiá zhǎi
liáo kuò zhòu yè wán shuǎ é luǎn shí mō suǒ piāo fú pí fá qiáng liè
xiá cháng diū shī kùn juàn yuán tóu fěn nèn liáo yuǎn xiān yàn liè huǒ
fēi xiáng rǔ pǐn pèng zhuàng mó mò rèn jù huá xiáng zhuàng chē lì rèn
xiāng gū ǎi qiáng chāo yuè wèi bì qí tè bái zhòu kǎo lǜ shuǎ shǒu yì
fǔ mō piāo liú yàn juàn rè liè gù lǜ sǎng yīn mù zhuāng chōng pèi
diàn fěn lǎn hàn kǒng hè zhá mén tiào wàng zhàn lán xióng yīng qí guài
yǐn shuǐ sī yuán héng chōng zhí zhuàng chū qí zhì shèng gé xuē sāo yǎng
zhēng qí dòu yàn wèi pǔ xiān zhī yǐ luǎn jī shí jīn pí lì jìn zhuó zhuàng
shā jī qǔ luǎn bù zhī pí juàn zhòu yè bù tíng tóng yún mì bù fā láo sāo
二、比较组词:
翔( ) 童( ) 委( ) 姑( ) 摸( )
翱( ) 撞( ) 矮( ) 菇( ) 模( )
庄( ) 定( ) 湛( ) 甲( ) 懒( )
桩( ) 淀( ) 堪( ) 闸( ) 嫩( )
痒( ) 去( ) 耍( ) 艳( ) 越( )
疲( ) 丢( ) 要( ) 绝( ) 起( )
源( ) 乳( ) 磨( ) 刃( ) 未( )
原( ) 孔( ) 蘑( ) 忍( ) 末( )
愿( ) 乱( ) 魔( ) 仞( ) 来( )
飘( ) 峡( ) 圈( ) 虚( ) 裂( )
票( ) 夹( ) 卷( ) 虑( ) 列( )
漂( ) 狭( ) 倦( ) 虎( ) 烈( )
跳( ) 倍( ) 桑( ) 蚤( ) 沛( )
眺( ) 蓓( ) 嗓( ) 骚( ) 柿( )
三、多音字组词:
冲 ( ) 磨 ( ) 重 ( ) 兴 ( )
( ) ( ) ( ) ( )
模 ( ) 校 ( ) 肖 ( ) 更 ( )
( ) ( ) ( ) ( )
发 ( ) 觉 ( ) 吓 ( ) 应 ( )
( ) ( ) ( ) ( )
奔 ( ) 转 ( ) 漂 ( ) 累 ( )
( ) ( ) ( ) ( )
四、近义词:
翱翔—( ) 希望—( ) 未来—( ) 满足—( )
宽广—( ) 辽阔—( ) 发觉—( ) 寻思—( )
兴奋—( ) 阻止—( ) 疲倦—( ) 忧愁—( )
汇合—( ) 孤独—( ) 匆忙—( ) 恐吓—( )
考虑—( ) 合适—( ) 清亮—( ) 茁壮—( )
英秀—( ) 狭—( ) 兴致勃勃—( )
五、反义词:
高山—( ) 希望—( ) 古老—( ) 活跃—( )
忧愁—( ) 汇集—( ) 宽广—( ) 矮—( )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推荐阅读: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09-29
鄂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0-19
三年级语文习题鄂教版07-02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07-06
六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07-23
四年级语文鄂教版复习09-19
三年级上鄂教版语文09-20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23课11-24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反思06-21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一》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