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调研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共8篇)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 篇1

松潘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全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辖2镇23个乡,总人口74166人(2010年),由22个民族构成。

随着2009年《人民调解法》的实施,标志着松潘县人民调解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凌乱到规范,逐渐走上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司法局是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是基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进行法制宣传和指导管理人民调解等职能。当前司法局在党委、政府,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帮助下,克服诸多困难、开拓进取、狠抓业务学习,勤奋工作,为我州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成兰铁路、工业园区、古城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导致我县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各级党委、政府应接不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要求全县各乡镇要突出人民调解的重要性,以案说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调解的手段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减少党委政府的压力。这一举措得到了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优势

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根据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目标,结合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性质和保障,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驻扎在各个乡镇,通过走村入户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亲情帮教大走访等司法行政工作,使得司法所最直接地和群众打交道,与广大农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对于社情民意更是相当的熟悉,平时收集矛盾纠纷情报就要容易一些,准确一些,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就会多元化一点,就能基本达到“一般矛盾不出村,大的矛盾不出乡镇,疑难复杂矛盾不出县”的工作目标。

(二)工作熟悉、业务精湛、法律素养较高。司法所九大职能中,一项是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另一项是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这就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平时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对此项工作熟悉,加之司法所无论在法律支持、信息筹备、宣传教育方面,还是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方面可能都更胜一筹,尤其是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招录起点高,法律知识相当于其他单位就普遍较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就更加专业化,同时司法所对适应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新办法、新需要,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双重管理、身份多元、所处位置特殊。司法局是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是基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司法局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履行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等职能。同时,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的诸多原因,导致我县司法所具有双重管理的性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由于司法助理员的身份多元,所处的位置特殊,更加便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突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二、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排头兵,是主力军;司法行政机关是教导员,是指挥官,担负着指导人们调解工作的重要职责,指导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调解的成功与否。目前,全县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80个,其中: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25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147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8个。司法行政机关下设司法所25个。但就全县总体的情况来看,虽然组织机构健全,但发展相对滞后,使其司法行政机关不能更好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结合司法行政机关的调研,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在乡镇有些同志甚至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党委和政府的事,人民调解工作是政法委大调解办的事,有没有乡镇司法所无所谓。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司法所建设的进程,也阻碍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更影响了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意识不到位的问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九大职能中的一项,是必要的,有益的。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司法体制的变革,司法行政职能日益增多,在完善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司法行政机关还兼职着党委政府的大量工作,在众多工作面前很难做到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面面俱到,具体工作中产生了行于表面、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文件、口头上的形式。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对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起的作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力度等几方面在思想上还未能完全重视到位。

三、司法所用房紧张的问题。由于诸多原因,我县绝大多数乡镇司法所办公用房紧张,严重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需要独立的专门的办公场所(人民调解室),很多制度需要上墙,很多档案材料要完备,但司法所不具备条件,很多乡镇只能依托乡镇政府把会议室变成调解室,来开展此项工作。

四、人员配备少的问题。县局基层股一直肩负着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的职责,但就人员配备上看,县局基层股只有三人,还承担着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司法所建设和其他的工作职能,少数几个人很难以胜任全县全部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往往事倍功半。

五、调解员水平不高的问题。调解员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作用以及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我县属于半牧半农区,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虽然我县司法局先后组织全县人民调解员培训了三次,也要求各乡镇司法所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但总体来看,人民调解员在业务上不熟不精的状况仍然突出,加之基层人民调解员更换频繁,每一次换届,每一次局部人事变动等因素都使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掌握上跟不上需要,导致调解员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三、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建议对策 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有着诸多的优势,更是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主力军和主角。要适应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新办法、新需求,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服务大局,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支持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的法定职责。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重视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优势和作用,克服唯案办案的局限思维,积极投入大调解格局的创建工作。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坚持长期指导,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本职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指导作用意义重大。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直接关系到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好坏。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坚持“依托大调解,构建大格局,营造大和谐”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各项工作机制,加强指导,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有序开展。

三、坚持提升素质,充实司法行政机关工作队伍。松潘县处于半农半牧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现有调解员素质不高,在处理纠纷时,往往依据道德和简单的法律常识作出片面的判断,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把握,调解工作不着重点,不能合理分配当事人责任,调解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为进一步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那么,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实司法所人员,只有充实了司法所人员,通过司法所对调解工作的指导与培训,才能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他们从业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为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四、坚持互通有无,加强三大调解的衔接配合。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解调的衔接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机制,是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必要要求,也是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形成民间纠纷大联合、大调解格局。建立协作制度,定期研究,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坚持考评问效,夯实人民调解基础工作。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重在实事求是,切实将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切忌行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考评问效机制,对工作开展好,效果明显的,均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者调离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岗位。这样才能夯实人民调解基础工作,使广大参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司法干警从思想上对人民调解工作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更是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主力军和主角。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就要求广大司法干警应当切实履行好人民调解的工作职责,切实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人民调解这支“东洋之花”开的更加灿烂。

(单位:松潘县司法局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 篇2

一、郑州等市县仲裁工作基本情况

1.仲裁院实体化建设成效明显, 具有较好的案件处理能力。郑州等四市及其所属的45个县 (市、区) 全部建立了仲裁院, 分别比2012年、2013年的仲裁院数量增加了137%和12.5% (如图1) , 实现了市县建院全覆盖的目标。同时仲裁院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基本完善, 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2014年, 四市 (含市本级、所辖县区, 下同)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案件8944件, 当期结案8730件, 结案率97.6%, 其中调解结案5015件, 占结案总数的56.1%。与2012、2013年相比, 劳动人事争议数量、结案数量、结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2012年四市劳动人事争议总量8822件、结案数量8381件、结案率分别为95%, 2013年四市劳动人事争议总量是8921件、结案数量8657件、结案率分别为97%, (如图2) 。2014年三项指标分别比2012年提升了1.4、4.2、2.6个百分点, 比2013年提升了0.3、0.8、0.6个百分点。

2.仲裁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仲裁员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14年年底, 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302人, 分别比2012年、2013年增长了48.8%和31.8% (图3)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208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8.9%,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212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70.2% (图4) ;2012年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203人,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25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1.6%,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129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3.5%;2013年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229人,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49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5.1%,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156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8.1%。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仲裁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通过近些年的聘前培训、业务轮训、案例研讨等活动, 仲裁员的办案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案件处理质量明显提高, 调解仲裁处理结果不满上诉率不到10%, 通过法院改判率不到5%。

3.调解仲裁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 群众满意度提高。去年以来, 四市调解仲裁系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了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通过实行“五制” (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 “四公开” (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 , “三亮明” (亮明身份、亮明承诺、亮明标准) 、实施“阳光仲裁”, 全面提升了仲裁服务水平。对涉及农民工、女职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争议案件, 开辟“绿色通道”, 做到优先受理、优先调处、快速结案。群众普遍反映, 活动开展后工作人员态度更好, 服务更规范, 环境更舒适, 人文关怀更多, 办事更方便, 群众对调解仲裁、简便、程序规范、办案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树立起了调解仲裁的优质服务品牌。

4.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好, 全省联网条件基本具备。四市仲裁院都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 有规范的仲裁庭、调解室、案件分析讨论室、档案室, 仲裁庭建设基本已配备有庭审活动数字化必须的计算机、打印机、证据展示仪、摄录和监视系统等设备, 局域网建设已实现全覆盖。这些都为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四市调解仲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仲裁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方存在有牌子, 但场所不达标, 有编制, 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 与仲裁效能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有些地方为了完成组建目标, 只好先成立后建设, 导致这些地方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虽然形式上实体化了, 但事实上仍然承担着行政职能, 仲裁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2.仲裁员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一些地区的基层仲裁机构仍然突出, 多数仲裁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疲于应付, 这既影响了办案效率, 也影响了办案质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属于法律专业性很强、业务相对复杂的工作领域, 仲裁员应该熟悉劳动政策和法律法规, 同时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熟悉办案规程和技巧。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在岗的专职仲裁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法律常识, 从而影响了仲裁工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3.调解仲裁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方仍存在终局裁决规定落实不到位、诉讼化倾向明显、裁审衔接不畅等问题, 影响了仲裁的公信力。四市在办案程序方面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进一步完善立案、庭审、送达等重点环节的制度规范, 搞好各环节的有机衔接,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尺度。

4.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快。四市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硬件基础, 但由于缺乏经费保证, 办案设施、设备老化, 数据端口对接困难, 距人社部今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调解仲裁的进一步开展。

三、几点意见

1.加快仲裁效能建设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见精神, 建标准院、规范院, 改变仲裁院硬件设施滞后的现状, 逐步提高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要保证有专门仲裁庭、调解室、立案室、档案室, 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加大投入, 切实解决好仲裁办案经费保障和办案车辆等问题。要将仲裁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确保仲裁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 应逐步提高专、兼职仲裁员办案补助标准。

2.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要解决好仲裁队伍建设问题, 确保人员素质的提高。当前的任务是尽快充实合理配备仲裁员队伍, 编制部门已经批准的仲裁院编制要尽快到岗。要优化仲裁员结构, 严格进入条件, 采取公开选拔方式, 把好专职仲裁员入口关, 充实具有法律背景的人员, 提高仲裁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 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落实分级培训责任,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 不断完善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和纪律要求, 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改进办案方式, 规范办案程序, 加强对办案的管理和监督, 努力实现多立案、快办案、办好案。要研究改革庭审方式, 简化办案程序, 缩短审理时间, 提高办案效率;要规范仲裁程序, 健全案件受理、立案、庭审、调解、裁决和送达等环节的操作流程, 完善庭审规范和仲裁文书, 提高办案质量;要加强对仲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案件归档管理、案件通报、案例分析、工作考评、内部监督纠错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仲裁委员会上下级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 提高办案权威性和公信度。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 篇3

刘少奇;1957年;人民内部矛盾;调研

1956年下半年,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原有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而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又逐渐产生和突出出来。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在我们的领导机关中还存在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病,加上苏共二十大全盘批判斯大林和波匈事件在社会上造成的波动,使社会上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在激化起来,出现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据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半年时间内,全国发生数十起罢工、请愿事件,每起事件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甚至近千人。在农村,1956年夏收以后,不少地方连续发生闹缺粮、闹退社的风潮。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殴打、哄闹等事件1000多起。广东省农村到年底先后退社的有7万余户[1]。如何认识社会上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地加以解决,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

1957年2月18日,刘少奇和调查组一行从北京出发,先后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五省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状况进行调查,4月14日返回北京,历时近两个月。在调查中,刘少奇紧紧抓住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和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方面听取沿途各省市领导人的汇报,同他们交换意见;另一方面深入到工厂、学校和农村,通过实地考察、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调查的同时,他认真研究群众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在沿途向干部和群众宣传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解答干部群众中存在的许多模糊的或不正确的认识。

在保定、石家庄、新乡、郑州等地,刘少奇先后听取一些工厂工人罢工和学校学生罢课情况的汇报,同工人代表和师生代表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情况后,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现在群众中出现的闹事几乎都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的,基本上没有带有政治目的的活动,因此,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说服教育加以调解的。在谈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群众中存在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外,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领导机关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造成的。因此,闹事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坏事,又是好事。要使群众不闹事或少闹事,除了要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他要求各级干部,“应当善于深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克服了官僚主义,问题就解决了。

坏事变好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问题中找解决方法这一思想贯穿于刘少奇的调研过程之中。其间,他围绕四对关系提出一些具有改革意义的主张和设想。

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即勇于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调查时刘少奇了解到,一些农业社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办大社,造成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闹退社,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某些生产关系同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应该注意生产关系的调整。他提出:“大社现在是办多了。生产单位、分配单位、经营单位小一点,这与生产力是手工生产相适合,社太大了与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只是那么个水平,就适宜于生产单位小一点,特别是分配单位小一点好,太大了则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3]由此,他对河南新乡地区实行的包工包产到队、固定三年不变、超产奖励的办法十分赞赏。

分配问题,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少奇在调查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上层建筑跟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所有制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分配问题就大量地、突出地产生出来了。”分配问题不仅包括在群众中很敏感的工资问题、住房问题、生活待遇问题,也包括带有全局性的诸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国家预算中国防费、行政费、文教费和经济建设费的分配比例,各地区之间的投资比例等等。他指出:“在基本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基本上确立以后,就要花很大的力量去注意解决分配当中的问题,不能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高高兴兴,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如果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严重错误,搞得一部分人不高兴或党内的团结不那么好,情绪不那么高,那就损害了经济基础。”[4]所以,必须按照按劳付酬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人们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促进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在当时的情况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提出疑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刘少奇秉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提出降低公有化程度,通过包产到户和合理分配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科学的。

二是计划市场与自由市场。即发展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刘少奇在调查时了解到,自由市场问题是在干部和群众中议论得比较多的问题,个体商贩在同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竞争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商业部门的某些干部为了减少矛盾,主张关闭自由市场。刘少奇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给现实经济生活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性,是计划经济,但是实际社会经济生活,包括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有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国家计划不可能计划那么几千、几万、几十万种,只能计划那么多少类,结果就把社会经济生活搞得简单了,呆板了。这在苏联已经有经验教训,计划经济是实现了,但把多样性、灵活性搞掉了,经济生活搞得简单、呆板。”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接受教训。他提出:“如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又有灵活性,这就要利用自由市场。一方面自由市场可以补充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上搞多样性和灵活性。”[5]简言之,自由市场对我们有利,可以暴露我们的缺点,补充不足,方便人民。

在提出利用自由市场的同时,刘少奇还提出,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必须增加地方和企业的自治权利,以及在一定的限度内允许个人的经济活动,甚至允许有个人的经济发展计划。他说:“地方、企业以及个人必须有一定范围的经济活动的自由,没有这个自由,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有多样性和灵活性。”[6]

刘少奇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生产力的角度,要求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允许个人自由经营活动。这既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突破,也是他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

三是人民需求与社会现实。即从人民切身需要出发,调整国家政策。从1956年开始,全国出现学生升学难的问题。要求上学和升学的人越来越多,而国家由于经费有限,不可能增办很多学校,因此很多适龄青少年不能继续升初中、升高中或是升大学,群众意见很大。到1957年,这个矛盾更加尖锐,一些地方出现学生上访请愿。刘少奇在调查时十分注意这个问题,逐渐形成提倡多种办学形式的主张。他在湖南听取省委汇报文教工作时提出:“对人民群众自己办学采取禁止态度是不对的,应该放手让群众办学。在农村,是社员办学,而不是合作社办学。在工厂,是工人办学,而不是工厂办学”[7]。在广东听取省委汇报文教工作时他又提出:“办学有几种办法:第一是国家办学,要搞得正规一些;第二是合作办学、集体办学,城乡都可以办,可以叫教育合作社;第三是私人办学,个体办学”[8]。总之,要多种形式一起上,才能解决学校不足的问题。

然而,即使学校增多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也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升不了学。这部分学生怎么办?刘少奇认为,国家对这些学生不能不管,应当采取负责的态度,做好统筹安排。在湖北、湖南等省召开的中小学代表座谈会上,刘少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问题。他说,在中小学毕业生中,应当有两种思想准备,首先是努力学习,争取升学,而一旦升不了学,就要准备就业。“就什么业呢?大家知道,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和企业单位现在都在精简机构,调整人员,一两年内,这些机关和单位虽然可能从复员军人、中等专业学校和一部分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一些职工,一部分企业可能招收一些学徒,但是数量不会很多,而是很少。此外,某些城市里的服务行业(例如理发、成衣、饮食等)和某些手工业,还需要增加一小部分学徒和职工。但是,就全国说来,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9]刘少奇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转变观念。在一些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的思想上存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感到下乡种地“没出息”、“没有前途”。他在同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座谈中鼓励他们,“农村迫切需要有文化的人,文化知识愈多,对农村的用处就愈大”[10]。而且“在参加生产以后,也要利用业余时间和农闲时间,继续进行学习……生产好、学习好的还可能进大学”[11]。他同时告诫学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自己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是真有理想,能够站得住脚、能够得到人民信任的人”[12]。

四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即要重视干群关系,防止官僚主义产生。刘少奇在调查中感到,人民内部矛盾,现在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的矛盾上,这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警觉。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关键在领导方面。他多次对各地的领导干部说:“我们是在领导国家,站在领导的地位,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13]他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信任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

针对一些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把自己摆在和群众对立的地位、站在群众之上、指责群众、命令群众的现象,他严肃地指出:“恩格斯讲过,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我们党、政府、国家、经济机关的领导人,本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社会的公仆。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已经变为老爷,把人民群众当作仆人,自己还不自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权利当老爷。因为不这样,他就不能把群众当作跟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的事情,就不能把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学生与我们党员和干部一样看待。我们要信任群众,群众才会信任我们。不信任群众,群众是不会信任我们的。”[14]刘少奇这些语重心长的告诫,及时地向全党干部敲了警钟。

1957年4月27日,刘少奇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报告。这个报告是对他南下五省调研的比较系统的总结。报告中,他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论点。矛盾的性质变了,我们解决矛盾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即“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讲来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处理对抗性矛盾那样的方法。如果采用处理对抗性矛盾那样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那是在根本方针上面犯错误”[15]。他强调,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配问题,是经济利益问题。所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仅要从思想工作入手,也要从物质利益入手,研究分配问题,解决物质利益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刘少奇在这一时期的积极探索与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26.

[2][9][10][11][12][13][14][15]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3.279-280.288.289.293.303.307.301.

[3][4]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28.329.336.337.341.

[5][6]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M].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191-192.193.

[7][8]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90.394.

作者邢浩系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干部;罗鑫鑫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助理研究员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成效

1、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全县建1个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8个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04个,人民调解员1353人。目前,人民调解网络在全县已全部形成。乡镇、社区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2、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城关镇“百人百日进万家,矛盾纠纷大排查”模式。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辖区内的村组治调干部、部分行政干部、派出所、法庭和司法所等单位干警以及聘请专职调解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集中时间、集中人力、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大排查、大调处,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店子镇开展“巡村入户,矛盾纠纷调处双签”模式,要求乡镇干部(包括乡直单位干部)每月必须进村入户不少于一次,对辖区内所有的常驻人口、临时户口和流动人口都要一户不漏地访查。做到“三访”、“四送”,即访查治安隐患、访查群众生产生活、访查生育状况;送法律、送技术、送温暖、送政策。巡村入户干部每访查完一户,户主要在干部访查表上签名或盖章,干部要在农户保管的“干部巡村日历本”上签名。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实行定时定人承包解决。

为防止走过场,乡镇还要建立抽检制和责任追究等机制;羊尾镇开展“警治联调”模式。就是村、组治调干部与乡镇政法干警通力协作,对矛盾纠纷予以调处。村、组调解组织无力调处的及时上报乡镇,并由综治办牵头组织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单位进行“会诊”予以调处;六郎乡开展“疑难纠纷听证”模式。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纠纷、调解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邀请当地具有一定威信的人士参加进行公开调处,达到调处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涧池乡开展矛盾纠纷“三卡”模式。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卡、交办卡和回报卡;观音、湖北口等乡镇开展“联防联调”模式。县、乡、村每年都要与周边地区签订联访联调协议,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置、物业管理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着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一些难点问题。人民调解工作不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实践工作中都还存在着一些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调解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对人民调解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充分,以致多年没有召开过地域性调解工作会议;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以致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地方长期听不到宣传人民调解的声音或宣传力度不足,以致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还有不少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以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诉讼就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一些部门没有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以致调解人员孤军作战,难以处理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2、调解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村级调解员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少基层调解员还留在传统的“劝架员”水平,法律知识贫乏,政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连制作调解记录和调解文书都有困难,工作力不从心,以致调解效果事与愿违者不乏其数。

3、调解经费严重不足,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挫伤了调解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重打轻防”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激化中的作用缺乏认识,人民调解在纠纷当事人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出现纠纷,当事人大都希望政府解决和诉讼解决。

三、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奖惩。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营造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2、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镇社区建设,巩固和完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指导村(社区)调解组织开展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建设的新路子,加强跨区域性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重点项目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在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等建立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3、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5

人民调解工作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简便、节省时间、减少诉讼、减少纠纷当事人的费用,因其程序的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被国际上称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借鉴的法律制度,有的国家也在尝试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做法。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层出不穷,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矛盾类型发生变化,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

以笔者所在区为例,近年来,在排查出各类纠纷案件中,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去做到化解矛盾纠纷,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种种事实足以说明,在街道、村(社区)二级,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疑难化、涉及人数多、纠纷性质变化等趋势。资源权属、环境生态、土地承包、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不再是民间的主要矛盾纠纷。二是群体性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主要有农民建房、土地纠纷、征地补偿、安置房分配等问题。三是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言行发生重大变化,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现象明显。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运行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问题,新特点,要求各级调委会在区司法局和司法所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需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区拥有人民调解员4000人(含专职调解员2人),网格化信息员共16 00人,由此组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档的信息网络;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已经形成,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去年以来,全区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司法所建设薄弱,工作开展不平衡。

基层司法所是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管部门,起着“一线指挥部”的作用,任务重、人员少,而当前司法所办公条件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力量严重不足,致使基层调解组织的日常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只能面对和应付做好日常工作,由于人员力量的不足,致使很多工作不能认真做好。

2.经费保障不到位,调解作用发挥不好。

目前,农业税已被取消,村(社区)级基本无收费来源,因没有经费,调解员培训办不了,必须的学习资料和报刊订购不了,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也开不了,调解员的误工补贴更谈不上。所以,有的村(社区)调解委员会主任便不设专人,而大都由村委会副书记或副主任兼职,许多人觉得干调解工作不如做别的事情实惠,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开拓精神。

3.调解员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制约调解的质量和水平。

从统计的情况看,全区有三分之二的调解员是高中左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从目前调解队伍的现状看,相当一部分调解员的法制观念和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拍,主要凭借老经验、老观念来开展调解工作,而不是靠法律、政策,调解纠纷有时表面上平息事态,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三、对完善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三点建议

1.深化认识,摆正人民调解工作的位置。

人民调解组织多处在最基层,分布面广,遇到的人,财,物等实际困难比较突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应给予重视与支持,充分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循序渐进逐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企业等全部建立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

2.公开选任,建立与工作相适应的人民调解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矛盾纠纷增多,难度增大,对从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员的法律与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后,调解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趋势,文化程度、法律与调解业务素质已成为人民调解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一支与工作相适应的能调善调、坚强有力的调解队伍迫在眉睫。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聘任调解员的渠道,创新举措,在街道和村(社区)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街道首席人民调解员应由街道聘用,所在地区司法局对人员的学历、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审查,村(社区)首席调解员实行公开选聘,即在每个辖区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聘,将本辖区内退休的法官、检察官、法律工作者和热爱调解事业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选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他们的工资福利、组织人事关系等方面实行司法局为主、街道、村(社区)管理。首席人民调解员由区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给“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3.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强与改进人民调解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部分领导把人民调解当成软任务,可抓可不抓,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多大作用,有了纠纷找法院,发生案子有公安。这些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规范化建设,规范调解工作制度。

建立学习、例会、纠纷管理登记、回访与档案管理五项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杜绝调解纠纷的无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五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

为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区、街道两级政府将人民调解工作业务经费按一定数额列为财政预算。司法行政机关积极运作,尽快建立人民调解基金。对于公开选任的调解员实行月工资报酬制,由区、街道两级财政负担。

调解工作调研文章 篇6

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应当更加重视并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实现新的发展。人民调解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兵”,我就“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专题谈谈初浅的认识。

一要明确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调解民间纠纷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大力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在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损害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的同时,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围绕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把着力点放在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和及时调处化解上,特别是对一些多发性、群体性、易激化的民间纠纷,对复杂、疑难民间纠纷,要做为重点,加大力量调解,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及其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要把握重点,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切实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准确了解掌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及时处置。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作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预防,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基层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依法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依

据。

三要加强宣传,切实强化人民调解的宣传教育功能。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人民调解始终,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做好宣传工作中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调解和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修复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要强化措施,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要坚持质量为本,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矛盾纠纷的调解率、调解的成功率和调解协议的履行率。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引导人民群众更多地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不断提高矛盾纠纷的调解率。进一步强化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意识,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的衔接,强化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率要进一步加大调解力度,确保社会稳定。不断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根据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掌握主动权,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事端要及时梳理,深入排查、不留死角和隐患。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激化”,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做到“小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社区),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积压”。

五要创新理念,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创新。当前,我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我们必须清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会不断增多;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格局中,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效方法,积极推进人民调解理念创新,切实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的理念,把服务群众、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手段和方法创新,善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调解工作,善于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调解工作,善于运用法、理、情结合的方法开展调解工作,善于依托司法行政资源和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调解工作。要不断建立完善大调解机制,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并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效力和增强调解效力,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六要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立足人民调解的性质和特点,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流程,明确受理、调解、履行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岗位责任制、督办责任制、民情分析报告制、定期回访制等各项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员行为规范,严格人民调解工作纪律。七要完善网络,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居)人民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化解疑难复杂纠纷、指导村(居)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调解组织。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的自律性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毗邻接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建立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八要充实力量,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坚持人民调解员选任制度,不断调整、充实、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改善调解员队

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要把懂法律、懂政策、年富力强的人充实进来,把政策知识水平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各界人士吸收进来,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把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切实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人民调解员队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增强大局观念、群众观念、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宣传表彰先进人民调解组织和优秀人民调解员,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

九要落实政策,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要按上级政策精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切实解决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经费、人员培训费,落实好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解决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

人民调解是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化解民间纠纷的有效手段,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为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部门,全力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谐是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音西司法所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 篇7

一、全省民生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7年12月29日, 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 首次提出了民生档案的概念。在此之前, 我省已相继了开展了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工作, 如社保档案、信用档案、农村劳动力档案、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等。2008年, 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 省档案局局长于佩常同志提出了“三个突破”, 首要就是抓好民生领域中的档案工作。省档案局及时将《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印发到各市地档案局及省 (中) 直各单位, 并针对我省实际情况, 提出四条贯彻意见。各级档案部门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民生领域档案工作的基础上, 又从没有涉及的领域着眼, 围绕服务民生制定发展目标, 部署工作任务, 积极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发展, 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一) 以完善法规和制度体系为重点, 加强了民生档案宏观管理

民生档案涉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们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 包括各类与民生有关的专门档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 联合制定相关档案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体系。省档案局单独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就社保档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最低保障档案、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农村劳动力档案、信用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等工作印发了规范性文件, 并结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情况, 对这部分民生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做好民生档案管理、落实惠民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排解群众忧难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市地县区档案局也相继转发了相关文件, 有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专门制定了管理办法, 如牡丹江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 全面概括了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要求各县 (市) 、区及涉民单位做好民生档案工作, 并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了各县 (市) 、区目标管理考核中。近期, 他们还与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牡丹江市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正在签发中。鹤岗市档案局起草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 从巩固社区建档成果入手, 指导社区建立民生档案和档案规范化管理。目前, 兴安区兴安路街道办事处兴欣社区和兴山区岭南街道办事处东华社区已对“关心下一代活动记录、创建平安街巷记录、青年‘一帮一’结对、特困生、特殊家庭 (单亲家庭, 体现对单亲子女的关怀) 、献爱心捐赠”等总计39种民生档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管理。双鸭山市档案局已会同市民政局联合转发了《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伊春市档案局与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规范》, 着力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二) 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 夯实了民生档案业务基础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深入有关行业和部门, 做好调研, 摸清情况, 当前重点围绕医疗、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积极指导建立了民生档案。省档案局先后就社保档案、民营档案、新农村建设档案等工作召开专题会议, 总结经验, 布置工作, 有效地推进全省这部分民生档案工作走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牡丹江市档案局邀请各涉民单位到产权市场管理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单位参观学习, 介绍档案管理经验和做法, 使各涉民单位学有目标, 找有差距。同时, 各级档案行政部门加大了民生档案检查指导力度, 针对民政、社保、医保、农业等部门的具体情况, 把有关民生文件材料的收集是否齐全完整, 整理是否科学合理, 管理是否规范, 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检查指导, 对未建立民生档案的尽快指导建立, 对已建立的抓紧时间完善。齐齐哈尔市档案局把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年度执法检查内容, 并已为丢失档案的企业职工补办档案800人, 解决了百姓所需所急。截止2007年底, 哈尔滨市各级档案部门配合有关部门, 为214.7万农民工建立了外出务工档案, 为111.3万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 为173.1万人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档案, 为46万人建立了生育保险档案, 为55万人建立工伤保险档案, 总计建立民生档案30余种。目前, 绥滨县档案局已经指导建立了社保档案、再就业档案、保险档案、教学档案、医疗档案。萝北县档案局还立足本地兴建家庭档案的需求, 面向广大群众, 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人、农民、教师、医生、个体户等, 着手建立家庭档案, 计划年底前将1 000户家庭档案建立起来。

(三) 以档案资源整合为依托, 丰富了民生档案内涵

《黑龙江省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馆藏年增长量10%的目标。2007年, 省档案局专门召开全省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座谈会, 指出档案资源建设要向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百姓生活延伸, 逐步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档案馆藏体系。各级档案馆纷纷行动起来, 着力调整馆藏档案收集范围, 整合民生档案资源, 积极做好民生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鹤岗、双鸭山等档案馆分别加大对婚姻档案、工人招收合同存根、职称档案、调配档案、纪检档案、重大活动 (事件) 档案等收集力度, 大庆市接收了民生档案12 854卷 (件) , 牡丹江市2008年已接收了2 301卷 (件) 民生档案。七台河市下发了《关于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的通知》, 逐步将与百姓、与民生有关的档案纳入建档范围和进馆范围, 仅2008年上半年已接收档案近1 000卷。保存在机关档案室的档案是民生档案资源的最原始积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从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入手, 积极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修订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 对其中涉及到与公民权益有关的档案进行重点审批, 确保合理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科学鉴定档案保管价值, 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为档案服务民生打下坚实基础。省档案局还将现行文件报送工作作为年度省中直机关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内容之一, 从源头上保证了现行文件的齐全完整, 方便群众利用。

(四) 以贴近民生为宗旨, 深化了民生档案服务工作

各级档案馆认真梳理馆藏民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 结合民生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保守各种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 优先进行整理、编目、划控、数字化工作。目前, 各级档案馆开放的民生档案已有职称档案、调配档案、婚姻档案、计生档案、死亡干部档案等类别。各级档案馆还主动改善服务方式, 变被动等待利用者上门为主动出击, 采取多种措施, 如档案进社区、乡镇、村、网络查询、电话查询、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将民生档案宣传出去, 营造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环境和氛围。佳木斯市档案局面向全市下发《关于收集档案工作利用实例的通知》, 收集整理档案应用实例, 以编撰《档案利用实例汇编》, 旨在宣传档案工作在民生领域发挥的具体作用, 目前已收集实例30例, 预计年底完成。牡丹江市档案局在“牡丹江档案信息网”上公布了档案馆藏查档指南,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了解档案馆, 知道查阅档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截至目前, 牡丹江市档案馆已接待查档者630人次, 提供利用档案1 986卷 (件) , 为查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条件的档案馆还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对民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并已将馆藏121 368卷 (件) 档案全部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哈尔滨市建立了现行档案数据库、婚姻档案数据库、优抚档案数据库、重要文件数据库、工商档案数据库、已公开现行文件数据库等, 并实现计算机联网, 方便群众查阅。

二、存在问题

(一) 思想观念还不够更新, 工作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如果观念不转变、体制不突破, 民生档案工作就没有发展后劲, 只有被边缘化。目前, 有的档案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满足于既有成绩, 有“等、靠、拖”的想法, 态度不积极, 工作不主动, 仅满足于听从上级的工作布置完成民生档案工作任务。有的档案部门思维方式陈旧, 仍然沿用旧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已与民生档案工作发展不相适应。还有部分档案部门对民生档案工作发展还没有一个整体清晰的工作思路, 急于求成, 工作效率不高。纵观全省民生档案工作发展, 总体还不平衡, 全省民生档案工作覆盖面还不够广, 民生档案种类还比较集中。

(二) 档案资源管理网络还不完善, 民生档案资源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没有完整系统的民生档案, 民生档案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服务民生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基层档案室是民生档案资源体系的主体, 他们共同承担着服务民生的任务和责任。我省各级档案部门尽管做了许多工作, 但以各级各类档案馆、基层档案室为基础, 覆盖乡镇、村、社区的民生档案资源管理网络还未完全建成, 各类民生档案资源体系还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为:

一是对基层档案室民生档案的监管还不到位。民生档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档案,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经国家档案局同意,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这部分专业档案在制度上存在缺失, 疏于监管, 致使这部分专业档案多年游离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执法范围之外, 对其具体管理情况不甚了解。目前, 还有部分单位民生档案没有纳入集中统一管理, 部分民生档案还没有纳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

二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馆藏资源还不丰富。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馆藏档案中有涉及民生的内容, 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造成馆内文书档案与其他档案比例严重失调, 使得馆藏档案中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多, 反映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百姓生活的内容少, 已不能满足民生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

(三) 档案服务水平还不够高, 民生档案利用服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民生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只有群众满意了, 民生档案的价值才得以体现。目前, 主动提供民生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的还是以各级各类档案馆为主, 基层档案室的提供利用工作多限于机关内部人员, 对于普通群众的利用门槛还比较高。而我省各级档案馆, 尤其是县区级档案馆, 多数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硬件设施还不健全、深层次开发力度还不够大, 使得民生档案利用渠道和方式还比较单一, 已不能满足群众利用的需要。同时, 民生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大、宣传范围还不够广, 尤其是社区、乡、镇、村等基层, 档案利用群体的信息来源还比较窄, 民生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民生档案的利用体系还有所欠缺。

三、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 开阔思路, 确保民生档案工作科学发展

服务民生是时代对档案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档案部门提升自身地位、发展服务功能的必然体现。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 开辟新视野, 提出新思路, 采取新措施, 牢牢抓住服务民生不动摇。民生档案是一个新领域, 在档案史上没有先例,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照。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 立足解决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突破传统观念, 拓展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速度, 提高发展质量, 找到发展民生档案的突破口。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公众的服务理念, 在管理理念上破除过分强调档案服务机要性、保密性的要求, 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公益性、公共性的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民生档案工作涉及面广, 内容繁杂, 不能一蹴而就。各级档案部门要立足自身, 充分做好调研, 全面了解情况, 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方针,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各类民生档案管理的机制和体制, 将阶段性与长远性、服务民生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紧贴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丰富发展民生档案内容, 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激活档案服务热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做细、做实民生档案工作。

(二) 进一步抓好机制建设, 科学指导, 逐步加强全社会民生档案监管

民生档案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诸多领域, 需要各方的支持配合。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 与各有关主管部门密切配合, 加大对基层档案室民生档案的监管力度, 通过建立分工协作的联系机制, 营造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层层落实、合力推进的民生档案工作氛围。各级档案部门要摸清有关行业和部门的具体情况, 做好民生档案调查和登记工作, 特别要把街道、社区、乡、镇、村的涉民档案纳入到调查中来, 全面科学界定民生档案种类, 确定其归属及流向, 为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体系打下基础。要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 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 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待, 把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部门形成的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纳入民生档案归档范围, 采取有力的监控手段, 明确其分布及保管状况。要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逐步将室藏各类民生档案的管理纳入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 进一步加强档案执法指导工作力度, 提出管理标准, 明确管理要求, 强化监管措施, 切实做到与民生有关的文件材料得以及时收集与归档, 有效管理, 不流失、不散失, 保证各个行业或部门形成的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 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要通过执法检查, 发现并查处民生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违法现象, 增加依法管理民生档案的意识, 推动民生档案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各级档案部门要认真研究抓好落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争取早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生档案接收、征集、管理、利用的法规和制度, 为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性依据, 把民生档案工作的触角逐步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 为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三) 进一步推进馆藏资源建设, 加大接收征集力度, 逐步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馆藏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民生档案资源是民生档案工作的基础, 必须认真抓实抓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群众利用档案的领域越来越宽, 促使民生档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对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档案馆要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手段, 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 建立健全馆藏民生档案资源管理体系。要继续加大民生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力度。我省档案馆资源建设工作已经开展起来, 各级档案馆在调整档案接收范围的时候, 要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已公开现行文件和专门档案、有关基层单位档案, 把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纳入进馆范围, 有意识地加强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婚姻、户籍、医疗、保险、家谱、兵役、劳模、人事、“上山下乡”、合同、公证、财产等方面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 使更多的民生档案资源向国家综合档案馆集聚。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将那些未到进馆期限、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关系民生的档案按时或提前接收进馆。

(四) 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 提升服务质量, 逐步完善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之思考 篇8

在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思考:

调解协议书的效力缺乏强制性。调解以自愿参与为前提,一方当事人拒绝调解,则调解不能进行。调解协议书签订后,只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不具备法律上强制性的执行效力。当事人一方可以随时反悔,不遵守调解协议,而对方当事人无法追究。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去法院起诉。法院的判决书是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但调解协议无此效力。矛盾纠纷调解的本意就是通过非诉手段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调解协议书强制性的缺乏,却使得这种矛盾纠纷的解决手段非常乏力。各方面工作人员耗时耗力调解完毕,签订了协议书,当事人一方随时可以反悔,另一方当事人还要去起诉,这样既浪费了国家的公共资源,又使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同时,调解的公信力也会下降。

调解员的工作缺乏专一性。人民调解工作在现实中由街道司法所和各社区的专职、兼职调解员具体实施。专职调解员包括司法所长,司法所工作人员,各社区治保主任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由街道劳服,计生,民政,安检,综治,信访等科室的负责人以及各社区上述工作的专干人员担任。就专职人民调解员来说,司法所长、司法所工作人员、各社区治保主任是专职人民调解员,但是,调解工作却是他们负责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而已。以W司法所为例,司法所长一人,司法所工作三人,其中一人是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四个人要完成司法所的所有日常工作,包括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同时还有配合完成街道办事处综治,法制,信访,稳控等等工作。他们能有多少精力投入到调解工作中。社区的专职调解员为各社区治保主任,一个社区的治保主任为一人,他们的工作就更加繁杂了。兼职调解员为街道各部门负责人,社区各项工作的专干,他们本身就要负责一个部门或者一块业务的工作,又能有多少精力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缺乏专一的调解员,使调解工作得不到人力上的保障。

调解经费缺乏保障。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适当的调解补助,既是调解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的保障。调解分为主动调解和依申请调解。主动调解以深入群众进行排查为基础。到群众中去,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解矛盾,第一时间化解矛盾,这是调解工作最好的方式。但是,现实情况是,连路费都没保障。所以主动调解,现实中,基本无从谈起。依申请进行的调解,都是矛盾纠纷已经产生,甚至激化之后而进行的调解,失去了矛盾纠纷刚产生时进行调解的最佳时机。经费的缺乏,使得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下列方式予以解决:

通过立法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人民调解协议,是在调解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自愿订立的协议书。当事人双方签字按指纹的同时,即表示调解协议成立,当事人自愿按照协议内容履行相关义务,享受相关权利。事后一方当事人反悔,致使另一方当事人无法享受其应得权利时,应该有相应法律条款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这种保障方式,就应该是申请强制执行。只要调解协议书是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并且协议相关事宜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性规定,那么,此调解协议就应该被赋予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性,是确保协议内容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是确保协议双方当事人权利的必要手段,是确保调解协议书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设立真正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市司法局、区政法委、区司法局以及街道办事处,应该协同配合,尽快制定措施,要么招聘,要么在现有工作人员中确定,在各街道司法所以及各社区设立专岗专干的人民调解员。一方面,此举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排查化解。现实情况中,主动调解很少,大多是依申请调解,其原因就是因为调解员无法做到专岗专干。调解员岗位的专岗,能够使得调解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入户走访,排查矛盾纠纷;能够使得调解员在知道纠纷的第一时间,能够上门调解;能够使得调解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调解当中去。第二方面,此举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调解员培训。法律法规的熟悉,调解技巧的提高都离不开义务培训。现实中,无专岗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治保主任,都是轮流去参加培训,结果就是大家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通;遇到了矛盾纠纷,谁有空谁去调解;谁都可以调解,但是,都不能调到最好。为避免种尴尬情况,设置专岗调解员,统一由他们参加培训,熟悉法律法规,掌握调解技巧,遇到矛盾纠纷统一由他们去调解。在培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磨练技巧,这样才能让调解工作越来越好。

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加大调解员调解补助。调解员排查走访,入户化解矛盾,首先就牵扯到路费和误餐费。制定相应的标准,给予适当的补助,无疑对促进工作的开展和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加大调解室的建设投入。可仿照法庭的布置来布置调解室,使得当事人进入调解室,就直觉的感受到人民调解是神圣、公正、庄严的事情。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做好审计工作。各司法所应当按照季度上报调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列请明细,附带发票,以供纪委和审计部门审核,要做到每分钱都用在实处。

人民调解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举措,笔者坚信,人民调解工作会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下一站一定会幸福下一篇:环境设计简历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