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共12篇)

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 篇1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是教师,都希望把课讲好,把工作做好。我校老教师张子锷先生讲,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那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

中国刚刚设立教师节的时候,我还是个年轻教师。那时我们主要是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授课。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再加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教学,学校教育呈现出典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在那时,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而非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今天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我听了几百上千节课,从大家的课堂上吸取了许多营养;我也阅读了许多有关课堂评价的文章,分析过许多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表。但无论拿着哪一张量表去听课,我都觉得很难按照量表上的指标给老师的课逐项打分。没有一堂课能与量表上的指标完全对应。

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我想,也许评价标准主要是原则性的,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半个世纪以前,俞汝霖先生提出的“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就是很好的课堂评价标准。

好课是有共性的。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评教,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我认为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

首先是“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是“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我们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第三是“有生活”。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什么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第四是“有境界”。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以境界提升境界。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前不久我听一节起始课。教师在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爱读书、爱自由、爱校园、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不爱每三年的离别,等等。他的自我介绍几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

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刘葵老师说: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不放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

——北京四中原教学校长俞汝霖

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 篇2

覃秋明老师在文章《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中对“一堂好课”定义为: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这里的“真实”有两个涵义:一是不作秀;二是有待完善。即一堂好课, 必须是师生经历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 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必定是有待完善的课, 需要教师去反思、重建。

好课同时还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点要求:一堂好课, 必定是目标完整而全面的;必定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科学的学习过程;必定是师生在教与学当中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必定是学生各得其所的过程。

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为教育工作者评职晋级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们决定组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第五套著述。由国家出版社分册出版, 欢迎全国教育工作者投稿、荐稿。

一、征稿内容与要求:1.教育理论、各科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班主任工作等内容;2.优秀说课稿、教坛随笔、教学心得、教育经验总结等。同时, 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大赛评奖活动, 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创新课件、书画作品和在教师辅导下的学生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及小论文等。一般不超过2200字为宜, 尽量用E-mail发送到我委的电子邮箱。题目下面依次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与个人简介。辅导作品另请注明辅导教师姓名及学生年级。

二、有关事项:1.来稿必复;2.欢迎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荐稿, 推荐优秀稿件10篇以上者将被聘为组稿编辑;3.作者订书优惠;4.作者来稿都有机会参加一、二、三等奖的评定, 优秀作品可在《教育文摘周报》上刊载。

三、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约两个月出版一册。来稿请寄:102209北京昌平6379信箱《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编委会

E-m a il:zh js w e n cu n@vip.s in a.co m

电话:010-69757148联系人:于老师

优惠出版教师个人专著、集体专辑、地方教材、学校校本教材等, 免费赠送样书, 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教育文摘周报》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科所主办, 国内刊号:CN11-0180邮发代号:81-11

《教育文摘周报》提供师生互动平台, 欢迎具有真知灼见、短小精悍的稿件, 并在文章的右上角标明“文摘稿”三字。

《全国优秀教育科研论文选集》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 面向全国发行, 应征作者凭文章参编, 参编作品有参加等级评审的资格并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全国敬业杯教育论文有奖评优活动的参评论文, 将由此次评优活动组委会组成的专门班子评审, 获奖作品, 可获得相应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盖全国敬业杯教育论文评优活动组委会印章。应征作品须在其信封和文章首页右上角注明“敬业杯”字样。

一、征稿内容及要求:有关教育教学诸方面的科研论文均可。每篇限2100字左右;题目下依次注明邮编、单位、姓名、联系电话, 并附作者简介。

二、有关事项: (1) .来稿必复。随时可来电来函查询; (2) .订书自愿, 作者购书优惠; (3) .优稿可优先在全国发行的杂志《人民教师》 (青年心理下半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573;国内统一刊号:CN11-4850/R。邮发代号:80-589) 或《教育教学》杂志刊发。获奖作者名单及获奖等级在其杂志上公布, 并可获得当期期刊一本。

特告:有特殊需求在『核心期刊』上刊登论文的作者, 请您在稿件右上方注明“期刊”二字

三、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分册出版。约两个月出一册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100012-02信箱书刊编委会

邮编:100012电话:010-84966439联系人:莫老师

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好课”的标准,人们有着个性化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从课堂教学的宏观层面上看,依然存在着很多共性。在此,笔者把“一堂好课”定义为“一堂家常好课”,即既是公开课也是日常课。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一堂家常好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这里的“真实”有两个涵义:一是不作秀;二是有待完善。

一堂家常好课,必须是师生经历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新课程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缺乏推广价值。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进行表演,或进行讨论。第四步,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第五步,教师先找班级试教,请同科组的老师听课,提建议,进行全面调整后再试教、再调整。第六步,公开课展示。

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已经在不同的班级上过数遍了。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可能就具备了如下特点: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提问恰当、课件精美、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气氛活跃、实现了师生互动……。从讲课本身来说,似乎无可非议,但是细细想来,我们就会发现,课的每个环节更多的不是上给学生的,而是上给听课老师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出来的课是非常态的。

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课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识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通过课例研讨、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教改成果是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途径,但应该追求平实,而不是作秀。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应该是:不仅在公开观摩时可以上,而且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仅对着自己的学生可以上,而且换了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上。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有待完善的课,需要教师去反思、重建。

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老师要上公开课,往往追求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真实的课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值得反思,需要重建。反思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对话。通过反思,我们看问题就会有新的视角与新的理解;通过反思,我们就能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反思,会减少我们行为中的盲目和冲动,增强我们行为中的目的性和正确性;通过反思,会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我们获得教育最本质的意义。由于自己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反思的缺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比如,有的老师由于思维僵化,固守着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出了“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感叹。拿着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唱着“涛声依旧”的歌。这样怎么能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呢?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成为一个时时反思者,时时行动者。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教学工作。

好课同时还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点要求: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目标完整而全面的。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落实这“三维”目标时必须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渗透。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科学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应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原则,从教学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能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而学生该做什么,必定是教师课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发展规律、学科知识规律等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师生在教与学当中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

所谓“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已经设想了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在创造性的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学生各得其所的过程。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明白,学生没有“活”起来或“动”起来的课肯定不是好课,但是“活”起来“动”起来的课是不是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

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全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篇4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在接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锻炼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求知、求新的基础,一堂扎实的课才是有意义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力争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明白,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篇5

学校:夏造中心小学 姓名:赖招娣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堂好课应有它的一些常规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一些见闻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堂好课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参与,允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大胆交流,老师应给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和老师同学平等的一个主体,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首先老师应有一种平等意识;其次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激情,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提问时说“胆子大点,不要怕,谁来回答”,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解除顾虑。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恰当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来对待学生与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参与,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一堂有意义课,即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第三,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第四,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第五,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一堂好课标准心得体会 2 篇6

体育组:陈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过程中情感和策略的调整,让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以此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带着事先精心备好的教案走进课堂,依据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为老师们忘记了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动的、有差异性的活的个体。要使教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成为生气勃勃、极富动态和真实教育效果的过程,就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习以后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但是这些都是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教师没预想到的有价值的想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但是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如果我们教师坚持在每节课留出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主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在其中点拨、帮助,巧妙地进行资源的调配。那么,才会有学生放松的心灵,才会有学生自觉地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基础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成功教师的课堂亮点就是和学生的有效交流。

第二,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尽量是开放式的。也就是一个问题下去,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不是让学生觉得:怎么我想说的答案被别人说了,那我还说什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还有另外一种回答方法了。想说的内容有了,那么学生要说的欲望也就产生了。

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 篇7

关键词:评价标准,科学性,艺术化,散文化,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论教”。评价一堂课的效果, 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 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 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新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 更应关注学生, 特别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为其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鉴于此, 我想结合《项链》这篇小说从课堂审美境界的四个层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层次:科学性

科学性可以称之为技术美, 主要从科学知识、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最新教学理念着手。考查的点又可细分为:

1.教学点的选择

既要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又要考虑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关系。如《项链》这篇文章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玛蒂尔德前后的性格变化。除此之外, 还需要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出人意料的结尾。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目前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找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之间的平衡点, 本质就是要遵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刻意的求奇、求异、哗众取宠的教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适合教学点, 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3.选择的这些点是否有效

对语言文字的最好解读要用绘画来呈现吗?应该说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 来检测选取的这些点是否有效。对处理《项链》这篇文章, 应该侧重学生的思维活跃, 多让其想象、发言, 培养其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还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

问题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 理由是什么?

(1) 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2) 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 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3) 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问题二:“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 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关于本文的结局, 有人认为是悲剧, 有人认为是喜剧, 你认为呢?

问题三:有人说:对现状不满, 渴求改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人类不断前进。因此, 玛蒂尔德对梦想的追求无可厚非。

有人说:爱慕虚荣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 它又何尝不是拴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锁链呢?

你的看法怎样?

以上选取的这些点, 都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以讨论形式展开便于活跃气氛。

第二个层次:艺术化

侧重于美的层面, 可以从教师的语言、形象、课堂氛围以及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品味文字的美着手。张定远先生认为:“教出‘语文味’, 就要引导学生读, 反复读, 绝不只一遍、两遍。”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 而语感的产生就是靠品味语言。尤其是小说阅读, 除了赏析语言之美外, 还可通过语言的品味, 加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1.节奏美

教学中存在着隐性的节奏和显性的节奏, 需要二者合理搭配随学生的反映做出必要的调整。这种节奏美呈现的是一种层次感, 具体反映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上:如《项链》这篇文章, 可以采取这种提问方式:

(1) 你发现了这篇小说写作的哪些规律?

(2) 用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小说来验证这些规律。

(3) 你读过的现代、外国小说符合这些规律吗?

这样便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意识地养成他们多读书、广泛阅读的兴趣。

2.风格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 在自己的性格中找优点, 注意用适合自己性格的语言, 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无论哪一种语言, 都应保有生活化, 丰富多彩。

3.氛围

课堂氛围的营造比较重要, 主张学生能够动起来, 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教师在此可起引导作用, 随着不同的教材安排, 营造不同的氛围。

第三个层次:散文化

最主要的方向是让课堂张力得到扩展, 发散学生的思维, 不仅仅限制在书本上。在处理《项链》这篇小说时, 最好安排两个课时, 这样比较从容, 若片面强调一堂课的整体效果, 将两堂课的内容放进一堂课内, 且教学要点未能进行充分调整。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效果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 教师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 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展开和落实, 比如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本堂课学习的目标, 显然也要进行分析。倘若这堂课一分为二, 集中审视人物形象和探讨主题, 那么课堂节奏则更为从容, 学生的参与面更为广泛, 思考讨论的问题则更为深入。

第四个层次:生活化

最高的生活准则是中庸,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试图找到突破点, 有新的创造, 但所有的创造全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创造, 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绝对的创新。如在《项链》的探讨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角色要能充分显现, 教师所讲的东西不要过多。否则, 就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会被动地接受某些观点, 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会有伪参与之嫌。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研究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人性化教育 创设情境

一、让知识在体验中自然生成

现象学大师艾德蒙德·胡赛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①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所以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比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我带去了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告诉他们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分类回收,学生很自然地将其中的金属制品与塑料等物品分开,既让学生体会到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再利用的节约意识。进而引发学生探究金属材料性质的欲望,然后让他们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并根据需要选择仪器进行实验,同时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记录,经过反思概括出金属的性质,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整个过程轻松而愉悦,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需求,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体验。

二、创设情境,提升课堂的艺术性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授课的方式和理念也应不断更新,为课堂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此课堂设计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新。除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外,还需适时创设情境,提升课堂的艺术性。比如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分子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知识的抽象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今天要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你们,这份礼物数量庞大却看不到摸不着。"学生们立刻兴致盎然,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把事先准备好的香水向空中喷了些,很快前面的学生就闻到了香味,继而后面的学生也闻到了,然后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看不到,摸不着,却能闻到香水的气味,从而引入分子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周围弥漫着大量的香水的分子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大海的图片,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以"海边断想"为题完成两分钟的口头作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而生动,学生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

三、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堂课就是一个剧本,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要想使剧本有感染力,就需要一个好的导演去创设情境进行演绎。这就对教师的基本功提出了挑战,首先情境中应包含课堂主体知识,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应难易得当、层次分明,太过于肤浅或深奥都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只有深入浅出、层层推进才有助于引人入境后发人深思;将情与理巧妙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当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后,求知欲望会将他们锤炼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学者。再就是教学语言方面,应做到清楚、得当、艺术,用词准确,用语恰当,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明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课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语言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不经意间的一切都可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除了注重提升内在的修养,还应注意外在形象,比如通过着装、上课风范、优雅的肢体语言等都可渗透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当教师的个人魅力争服了学生时,也许一个微笑可以成为点燃学生希望的火把,一句真诚的话语鼓舞无数个亟待求知的学生。进而"信其师,听其道"。使课堂随着教师的激情而生动,学生的精神也在教师的熏陶和知识的探究下而升华。

四、高效永远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尺码

"求新"是为"求实"服务的。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要高,即知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知识点要落实,这个要求与高考选拔人才的评价机制是密切相关的。新课标是让我们摒弃过去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习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

五、平常教学中的好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平时中有创新,平时中见功夫,平时中才能有效率。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老老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必须能够经常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一、两次的"作秀"。经常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为自己的一堂公开课,动员学生花2--3周查资料,准备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不会高,而且成为了教师上课的道具,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那么这种课上的再精彩也是失败的。真正的好课应像一首精典老歌,让人百听不厌。

评价一节化学好课的标准 篇9

[文字:本站编辑 点击数:3489 更新时间:2012-05-10 17:22:08]

一节好课应是有意义的课,一节好课应是有效率的课,一节好课应是有活力的课。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还应该是凸显探索性和实验性的课。为此,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五有”:

1.有目标和精心的课堂设计

有科学、合理、全面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目标素质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体现现代教学策略理论的课堂设计设计。(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自主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有探究性和启发性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对问题阐述深入浅出,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注重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研究化学问题方法和程序自己设计、探索、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技巧、思维方法。这超越任何一门课程,而又寓于每一门课程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门课程的共同任务,训练思维能力又是在每一门课程之中来表现。所以启发式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时机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借题发挥,点到为止,自然地引导学生去领悟,开放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

3、有热情,精神饱满,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采取兴趣教学“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的教学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的参与,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根据教学内容选材时,尽可能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讲课是一种视听艺术,要想感动学生,首先讲课要有激情,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声形并茂,亲切诚恳,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吸引全班同学全神贯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对所讲的学科的热爱,还可以采用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必然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没有兴趣,这课就失败了。

4、有重点和突破口,凸显化学学科的实验性

对问题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东西,当然应该精挑细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这里牵扯到一个背景问题,要精挑细选,要重点突出,老师的备课必然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厚积而薄发,也就是说看了很多,收集了很多资料,在讲课的时候,就是其中的精华,课堂教学时间很少,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东西。就是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或者是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向学生提供21世纪所必需的知识,可以灵活地、简明扼要地引用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来说明基本概念的外延、基本原理的应用、基本技术的拓展。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归纳小结实验的能力。训练课前认真预习——设计实验方案——课堂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有师生的互动,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及时的反馈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真正凸显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过程。

1)特别关注:

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反应。

②学生是否乐于思考、讨论、争辩及动手操作。

③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提问,有创新思维的火花。

④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学习过程:

①教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②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③动口、动手、动脑如何,是否达到动脑思考有方向、动手操作知要领、动口回答思路清。

④有无创新的亮点,知识掌握是否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捕捉学生学习障碍或思维亮点及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基创新能力。

高中英语英语听说课好课标准 篇10

(一)是否紧密结合现行教材

采用听说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开口参与练习。通过这样的听说训练,学生有了自己练习的机会,逐渐就会获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

(二)是否充分体现教师的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

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同步进行。在教师中大力提倡进修学习,尤其是听说能力方面的进修。

(三)教学气氛是否轻松、愉悦,适宜学生学习

听说训练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听敢说。因此,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首先从降低学生焦虑感入手,充分理解学生作为外语初学者的学习困难,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其学习兴趣,避免动辄指责批评。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四)是否潜移默化传授解题方法

1.听前预览。指导学生在做题前首先预览选项,预测要听的对话或短文,指导他们特别注意人名、地名、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2.注意所提问题。做听力题时,搞清问题能抓住关键。平时训练时让学生熟悉尽可能多的提问形式。

3.理解内涵。要求学生听时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含内容等。要求学生能体会说话者的口气,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4.边听边记。测试题往往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对话或一篇小短文,学生要记住每一个细节肯定有难度,所以平时就应要求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特别要记数字类信息,并要懂得根据信息数据进行推算。

(五)是否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进行听说整合多听多说是搞好听说训练的首要条件。那么充分挖掘、利用现行教材的听说因素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浅谈我对一堂好课的思考 篇11

从多年的课堂教学历程中作比较,旧的课堂教学展现了教师的讲授功底,以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为主,只要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考出好的成绩,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可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在慢慢转变,我们发现学生只会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在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争奇斗艳的今天,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好课呢?下面我结合我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将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堂好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该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但有一部分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师生对答如流,气氛热烈,却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演戏。一节好课应该是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有高效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课堂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不要急于替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考、讨论、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三、在课堂上能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

上一堂好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应视差异为正常,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能强求学生都取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企图让所有学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多给予针对性指导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在课改中我们更加倡导从后进生抓起,一个都不放弃,教师要眼中有人,而不是眼中只有成绩和优等生。

总之,无论我们探索的是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一堂好课应该都是追求高效的,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师应满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宽容对待学生的差错,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点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巩固知识注重应用意识,能力培养着眼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一堂好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融入学生的讨论、合作中,分享学生的喜悦和收获,体验育人与教学带来的幸福。让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學生还是一头雾水的老样子;而是在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上都获得实现,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其实是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的时空。

参考文献:

苏秀莲.如何上好一堂课[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5).

浅谈语文好课的标准 篇12

一、从识字教学角度来说, 要适当地渗透字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20日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强调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 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 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识字教学实践亦证明, 只有“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 依据字理, 析形索义、因义记形, 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 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如“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由上下的草 (十) 和“日”、“月”组成, 意思是太阳从草间升起, 而月亮还挂在天边的清晨。《趵突泉》中的“趵”和“突”的字理各是什么?由此想到当时“趵突泉”的水势是怎样的……都体现了字理析词的特色。但是要娴熟地依据字理识字析词, 教师必先夯实自身的文字学基础。

二、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 应凸显“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1.“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1)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文本。因此, 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句的比较、揣摩, 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式。如《丰碑》一课中“吼”字换成“喊”字的比较。通过比较揣摩加深体验,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置换比较是品词品句的基本方法, 此外还有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

(2) 品读就是品味性地读,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最经典的教例就是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所上的《第一场雪》了, 品读的功用主要是加深对词语、文意的理解和感悟。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以读代讲, 进而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2.“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

(1) 感悟即是有所感触而领悟, 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 情有所感, 理有所悟。“感悟”注重“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2) 积累就是要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国家新近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由“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这的确是药石之言。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不懂得“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 应很好地凭借这个“例子”进行语言积累和开展语言的训练, 一味地把精力放在划分段落、逐句串讲、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上, 效果并不好。

诵读是积累的好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谈到:“诵读是反复朗读, 自然成诵, 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 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 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认为诵读有三个特点:其一, 诵读注重一个“熟”字, 熟读成诵。其二, 注重读书时的抑扬顿挫。其三, 声像是同步的, 边读书边浮现画面, 可以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曾谈到诵读有四个好处:一是可以记住一些语言材料。学生记住的不是一大堆零碎的词和语言规则, 而是感性的语言材料。二是可以用经典作品在头脑里建成字词句篇的语言模型。三是可以让学生从头脑到发音器官连成一个完整的反应机制。四是可以让学生经受文化的熏陶。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抓住了诵读, 就找到了一条让学生通向文本的捷径。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只有加强“运用”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三境界”———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 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自然等学科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学科间互相渗透和融合, 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因而, 语文课要抛弃以前“职责分明,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 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学《乌鸦喝水》,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实验, 再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读《火烧云》, 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 用彩笔画一画, 并配上一段话。这样,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发展。

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姓“语”, 所以要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语文姓“语”名“文”, 正如山就是“山”, 水就是“水”一样, 个性非常鲜明。但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 要体现各科整合的综合性, 让学生适当的时候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 当然就不像语文课了, 然而我们的唱、蹈、画指向清楚, 同时又围绕着学习语文这个中心, 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如在理解《荷花》一课中“挨挨挤挤”、“冒”等词语时, 通过画画的方式, 这样山环水绕之后, “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通过画画让同学们感悟词语, 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综合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上一篇:异地情侣生日祝福语下一篇: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