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共9篇)

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1

刘建

《网络世界》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工业化时代企业客户管理、计划、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消费者开始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及最快的速度获得产品。企业不得不为满足这样的需求而调整客户服务驱动的物流运作流程和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为企业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平台,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企业的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

企业运作中的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来自客户和有关客户的信息,通过销售活动、预测及其它各种形式传遍整个企业,然后这种信息被提炼成具体的制造和采购计划。材料和半成品经过生产过程的增值,最终以产成品的方式转移给客户。一个企业的物流是企业一种综合的努力,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按最低的总成本创造客户价值。物流的能力是通过物流网络设计、物流信息合成、运输管理、存货管理、仓储管理等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物流的管理涉及到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和存储。它开始于从供应商那里装运材料或零部件,而终止于将产成品或加工产品交付给客户。企业通过存货的移动(存货流)使物流过程增值。这同时对应着价值链的概念。材料在转化为产成品存货的每一步骤中都能获得增值。而当产品的最终所有权转移到特定的客户时,所增加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物流作业可以分成三个领域:配送、制造和采购。实物配送是将产品交付给客户的过程。在生产制造阶段,物流的责任是参与制订生产计划,并安排材料、零部件及半成品的及时可用性。制造所关心的不仅是生产如何进行,更重要是何时、何地要制造何种产品。采购涉及到购买和安排材料、零件或产成品存货从供应商处转移到制造或装配工厂或从仓库到商店的内向配送。其关心的是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所期望的材料的可用性。物流过程中这三个领域的结合,使在特定位置和地点、供应源和客户之间进行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运输的综合管理成为可能。

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2

1.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网链结构式。

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 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 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 并使总成本最小。

1.2 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企业之间不仅在产品市场上有竞争, 而且在要素市场上也存在竞争;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虽然在产品市场上不构成竞争关系, 但是在要素市场上却存在竞争。比如对人力资源的竞争, 企业竞争力是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个地方和存在于公司的某个方面, 而是充斥于公司的不同的环节, 从研发、生产、采购、产品储存到产品营销, 直至产品售后服务各个部门。它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综合素质, 是竞争对手无法完全模仿的企业的无形资源。

1.3 供应链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通过供应链上多个合作企业的信息分享, 可以全方位地对市场情况做出响应, 因此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 由于各个企业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优势, 可以减少产品或零部件的加工时间, 减少物流时间, 实现供应链的及时销售、及时生产和及时供应, 将消费者的订货提前期降低到最低限度。

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根据市场机会来寻找那些在不同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组成, 核心企业可以很好地整合供应链资源, 在供应链管理中进行较好的同步协作。核心企业将承载供应链组织者与协调者的功能, 他们选择供应链成员伙伴, 协调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企业间的行为, 挖掘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企业集中于自己核心业务, 而不擅长业务采取外包, 集中精力和资源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 从而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是顾客需求确定后由核心企业组建的。因此, 整个供应链的活动都是围绕顾客的需求来运转的, 最终产品的库存降到最低限度甚至没有库存。

通过对供应链整体的合作与协调, 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 减少各个环节库存数量, 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因此, 避免了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从整体上降低了成本, 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产品的开发与市场的开拓上, 为整个供应链带来了更多市场机会。加入供应链后, 企业很多业务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策略, 精简一些不必要或者实力不强的部门,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

2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机遇和作用

2.1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机遇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由供应商卖方主导变成了顾客买方主导,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复杂激烈的特征。面对竞争环境变化, 企业会去寻求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 又能整合利用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经营管理新模式。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 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 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在资源范围与竞争的着眼点上分析, 供应链包含了原材料、半成品的供应, 生产过程的加工、销售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中物流系统, 直到产品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分析, 使各环节有效控制和合作, 通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资源共享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活动能有效进行和总成本最低, 以便能适时满足顾客的需要, 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在资源扩张与生存形态方面, 供应链是最大化地发挥整体资源效益, 使处于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更密切的合作、更便捷的信息共享, 形成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 使企业共同发展壮大。

在管理经营方面, 供应链是提高效益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是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的一场革命。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 建立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 使企业达到管理信息化。

2.2 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 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可以提高节点企业信息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使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接近实时及最终消费者, 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 加快交货速度, 保证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 大幅度地缩短从订货到完成交货的周期, 实现即时生产、即时交货和即时配送,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整体合作和协调, 从而实现物流畅通, 促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快速流动, 在加快物流的同时避免盲目生产, 有效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量,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 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业务都不是大而全, 而是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 提供其业务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自己的优势。至于非核心业务, 则转包给业务伙伴。这种合作竞争使每一个成员企业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 又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 享用联盟中的其他资源, 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实现核心竞争优势集成和资源共享, 共生出强大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总之, 供应链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 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使资源在供应链上合理流动, 缩短物流周期, 降低库存, 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物流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的竞争, 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单体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 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快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企业必须引入JIT (即时服务) 、QR (快速反应) 、ECR (有效客户反应) 、ERP (企业资源计划) 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方式。如QR是在J IT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它是为了获得基于时间上的竞争优势, 必须开发敏感快捷的系统。因此, 它的目标是在信息系统与JIT物流系统的联合下, 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提供适当的产品。ECR是一种可以促进分销商和供应商密切合作, 并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 从而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上生产、库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成本。要实施以上管理方式, 支持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引进管理体系及方式的同时, 还要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支持技术, 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

(2) 企业应建立核心业务, 建立核心竞争力, 明确定位,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要对其核心业务在供应链上进行定位, 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的企业, 生产出更符合经济效益并减少企业管理成本的产品。通过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 在供应链上进行规划,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以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各企业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 从供应原料到最终用户, 都看作一个整体, 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自身的利益外, 还应该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最终客户选择一件产品, 整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得益;如果最终客户不要这件产品, 则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都会受损失。因此, 供应链内的成员需要高度合作, 减少环节间的浪费, 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着重整体, 目标是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企业要有战略地管理各个供应源, 通过与主要供货商的合作, 减少企业在采购和原料库存的成本。把供货商与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让所有供应链上的成员有机地配合, 分工合作, 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最大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其中一个要点是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信任, 企业通过共享信息, 共担风险, 在工作流程的上高度集成, 达到生产和流通的均衡化和同步化、时间和成本上的最优化, 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机地结合, 令整个供应链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4 结语

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 必须实施供应链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目前企业只简单考虑设计和生产过程本身, 各企业的活动基本上是离散的, 相互脱节,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终端缺乏密切的联系和战略合作关系。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降低库存、后勤成本、单位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 企业必须面对现实, 提高信息化程度, 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战略, 打造企业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对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述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彩霞, 文世武.浅析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J].2006, (7) .

[2]张红梅.利用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08.

[3]廖作鸿, 刘勋章, 李晓昭.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4]陈功玉, 阳明明.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 2003, (6) .

[5]郝梅瑞.供应链:企业竞争力新要素[J].2004, (6) .

供应链管理,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 篇3

那么供应链是什么?它如何取代企业及个人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体的?为解答这些问题,《经济》杂志专访了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亚洲物流与供应链协会首席顾问丁俊发。

《经济》:目前全球的企业都在提倡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那么它能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呢?

丁俊发:大力推进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阶段,是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经常讲到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近5年一直在18%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国民经济的结构有关,但与供应链管理的落后关系极大。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计算,如果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从目前的18%下降到13%(发达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经验比率),则可节省物流成本2万亿元;如降到发达国家8%左右的水平,则可节约物流费用4.8万亿元。这反映出中国国民经济粗放经营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或者说问题依然严重。

比如,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率为9.4%,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如果把中国工业产品库存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则可节约库存占用资本9100亿元。

目前,中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致使企业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从2005年就提出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即把第二产业中的大部分服务业分离出来,特别是把物流服务分离出来,同时延伸制造服务业,这样可以迅速增加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中国工业企业、流通企业流动资产的年周转率为3次左右,发达国家为10次以上。中国工业与批发零售业的物流费用率为9.2%,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

中国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但由于没有形成综合运输体系,致使综合效率不高。目前,在中国市场,海铁联运仅占2.6%,而国际上平均为20%。载重汽车空载率仍高达20%左右。构成物流总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占GDP的比率中国高于美、日1.76倍,保管费用高于美、日2.2倍,管理费用高于美、日5倍以上。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绝对不是物流业本身能完全解决的,而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去考虑而推进物流业的现代化,特别是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这是一剂创新驱动的良方,是“制造业2025”的强大推进器,是“互联网+”的另一只翅膀。

《经济》:提到供应链,很多人都会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物流,那么请您谈谈物流和供应链这二者的关系?

丁俊发: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概念而来的。什么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仅仅是供应链的一个环节。

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开始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它最初是由物流管理逐步发展的产物,到20世纪末,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开始将物流定义为供应链的一部分,使得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得以发展。随着对现代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化,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5年年初将协会的名称改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并颁布了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即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以及全部物流管理活动。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种系统优化思想,即将相关的企业,以及生产、流通等过程视为一个系统,以外部最终需求为特定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实现系统运行的最优化。并且在实现这种优化的前提下,系统内的资金、人力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达到最优。

《经济》:您之前提到,将来我国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甚至是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化,那么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供应链管理在第三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丁俊发:在发达国家,服务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知识型服务行业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高附加值的,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服务和其他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在我国,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由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和服务再到提供服务解决方案,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主要工业国家,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已达50%以上。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主营业务也已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服务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拿IBM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IBM开始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到2001年服务收入达到349亿美元,占总收入的42%,首次超过硬件,成为IBM的第一收入来源。2005年IBM公司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超过50%,利润连年增长高达10%以上。目前IBM已是全球最大的IT服务厂商,远远超过传统的服务咨询企业,不论从企业经营状况,还是从外界的形象,IBM均已从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过渡,一方面,从重视产品转向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或改进、制造、营销、服务等。具体体现在,制造业将服务业进行“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商将在前期、中期或产后的服务职能转由其他公司来完成。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也能提供更加专业的优良服务,这样做,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是一举两得的事。比如美国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其最为核心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而其余全部業务几乎都是由外部公司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以20%的年递增率增长。在过去几年,耐克公司为股东赚取了超过30%的利润。而这些就是供应链的价值体现。

《经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兴起,大数据、云平台等新的信息化手段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大数据的出现会为供应管理带来了哪些进步呢?

丁俊发:应该说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的高级分析,来预知供应链运作状态。传统的业务分析用于回答供应链管理者知道去问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问题对企业很重要,但是管理者不知道去问怎么办?这就需要诸如文本挖掘等大数据技术,来帮助企业建立聆听能力,以尽早获知和尽快减轻供应链风险。

再比如,大数据可以多种形式判断市场的反应。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企业能以评级与评审、博客评论、社交媒体反馈等形式来了解客户并直接得到反馈,这些数据的形式大多是非结构的。当数字化营销变成数字化业务时,企业正寻求跨职能部门来聆听客户意见,并利用高级分析从外部来测试和了解市场反应。再比如大数据可增强供应链灵活性,驱动新的供应链渠道等。

说到底,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支撑下的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在各种创新中,对传统模式最具颠覆性和最具冲击力。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运作模式。

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篇4

竞争优势是评估信息技术投资收益的一个指标。信息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及如何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呢?本文以资源基础论为理论基础,从四个方面:信息技术类型、信息系统类型、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和信息化项目团队资源束,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企业深入认识信息技术是如何创造竞争优势的,及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论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执行一项价值创造战略时,其他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并没有执行类似战略。持续竞争优势是指竞争者当前及以后不能复制的一项价值创造战略。资源基础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巴尼(Barney,1991)指出企业资源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的特点,才能为企业产生竞争优势,即有价值、稀缺性、不完全模仿(如独特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有价值是指一项资源只有在它有价值时,才可能带来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稀缺性是指当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能被大量竞争企业拥有时,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完全模仿是指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只有不易被竞争者模仿时,才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不可替代是指不存在战略相当的替代品,使竞争者可以执行相类似的战略。本文将以巴尼提出的四个特点为基础,从信息系统类型、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和信息化项目团队资源束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计算机软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计算机硬件不易产生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与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与通信设备没有稀缺性特点,不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计算机软件能够满足不完全模仿的特点,易于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计算机硬件与通信设备是企业有形资源的一部分,竞争者可以从市场中购买这些有形的信息技术产品。由于这些有形信息技术资源不满足稀缺条件,所以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计算机软件是企业无形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完全被模仿的特点。企业管理软件不是用户企业购买的标准化软件包,而是软件公司根据用户企业的需要进行过再设计的软件包。BEA(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将软件分为三种:标准化软件(prepackaged software)、客户化软件(custom software)和自主化软件(own-account software)。标准化软件是指软件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出售或授权,并且以一种打包/捆绑的方式传递或通过因特网下载。客户化软件是指根据用户的特定应用修改软件,并且通过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分析、设计与编程服务等活动来传递软件。自主化软件是指根据某个用户的特定应用编写的软件。标准化软件,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等,是任何企业都可以买到的软件,它不满足稀缺条件,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用户化软件由于进行了个性化再设计,所以不同用户企业的软件是异质的,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自主化软件是为某个特定企业的特定需要而量身定制的软件,它满足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不易替代性,可以为用户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软件属于用户化软件,不同企业的管理软件是异质的,其异质程度取决于个性化再设计的程度。显然简单的个性化再设计易于被模仿,而复杂的个性化再设计不易被模仿。另外,每个企业的管理软件主要是适用于特定企业的经营环境,而不能够完全适用于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者企业,所以,管理软件有不完全模仿特点,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二、新信息系统易产生竞争优势,成熟的信息系统不易产生竞争优势

新信息系统是具有稀缺性、不完全被模仿、不可替代的特点,而成熟的信息系统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稀缺性特点、不完全被模仿的能力与不可替代的特点。因为对成熟的信息系统来说,竞争者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领先企业信息系统与其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既使竞争者不能完全认识领先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竞争者也可以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出与领先企业有类似功能的信息系统,即找到替代品。同时,信息系统供应商在长期经营中,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生产效率,增加市场供应量,使信息系统失去稀缺性。所以,相对于成熟的系统来说,新系统更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ERP相对于 MRP、MRPII来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EIS相对于TSP、MIS、DSS来说,容易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上世纪末出现的SCM、CRM也容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新系统不断出现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一大特点,未来领先企业能否从新系统应用中获得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两因素。一,竞争者开始模仿的时间。竞争者开始模仿的时间可能变长,也可能变短。因为,一方面,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有机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因此,会对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更快速的反应,使领先者进行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的开始时间与竞争者开始模仿领先者创造性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风险比较大。当容易存在领先者劣势时,竞争者将会推迟模仿的开始时间。等领先企业获得一定的成功时,才开始应用新系统。这样竞争者可以借鉴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提高项目成功率。例如,管理者与员工对新事物的抵抗是企业信息化项目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早期信息化建设中形成的一些经验:信息化项目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信息化不仅是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等等,将使竞争者的管理者与员工预先产生一个预期,即信息化成功需要企业生产模式变革、战略变革与人力资源政策变革的配套投资。管理者与员工的这种预期,可以帮助竞争者克服管理者与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抵抗情绪。因此,竞争者的开始模仿时间将取决于竞争者对风险的偏好。二,竞争者的模仿周期。未来信息系统的模仿周期将更长,因为未来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将不断增加,例如集成的部门更多、集成的企业更多、支持的决策也更复杂,竞争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领先企业信息系统与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领先企业更容易获得时间压力下的规模经济性。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比信息技术本身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的资源束,可能会比信息技术本身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例如,如果信息技术能够与企业独有的资源相结合,由于企业特有的资源不能完全被模仿,那么信息技术与企业特有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就具有了不完全模仿的特点。根据巴尼的定义,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既可能是某项资源,也可能是一束资源。当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存在互补关系时,那么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就大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各自独立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总和。巴尼在他那篇经典的文章中专门谈到了信息系统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首先,他认为信息技术本身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因为信息技术是有形技术,易于被模仿。其次,巴尼认为信息技术如果嵌入企业正式或非正式的管理决策制定流程中,那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产生的收益与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总额并没有相关性,而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程度与企业收益有相关性。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说明企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即使信息技术本身易于被复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不易复制,特别是当管理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时。因为管理具有复杂性,不易被模仿,所以信息技术与管理组成的资源束也能够产生不完全被模仿的特点,从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许多工作正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企业资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如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变革的融合。从企业信息化项目团队的组建模式就可以看出管理变革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个典型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团队一般由软件公司、咨询公司和用户企业三方组成的。例如,联想集团的ERP项目团队包括联想集团、德勤咨询公司与SAP软件公司。许多软件公司与咨询公司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存在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如IBM对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收购,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软件公司与咨询公司更好的战略合作。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总投资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先进的信息技术,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先进的管理实践经验。信息化过程既是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更是引入管理变革的过程,而企业从信息化中获得的竞争优势,就既来自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也来自企业在管理变革方面的投资。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组成的资源束,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能力、信息和知识等。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挖掘信息技术的生产潜力,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是比较新的技术,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尚未被挖掘出来。持续创新使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竞争者相比,能够保持稀缺性和不完全模仿能力。当竞争者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领先者不断自我超越,使得竞争者完成模仿时,领先企业又产生了更新的信息系统。如果竞争者不具有创新能力,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完全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企业综合资源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水平。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或者招聘新的技能型员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其次,企业员工挖掘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积极主动性,还取决于企业激励政策、企业创新文化、人际关系等企业资源。例如,信息系统发展目标之一是部门间更深层次的融合,包括流程的融合与决策规划的融合。在项目建设期间,激进式的变革比较容易被接受,在项目结束后,渐进式的变革是主要的。渐进式的变革受到信息技术部门、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内团体正式与非正式关系、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等资源状况。建立在这些复杂资源束基础上的企业持续挖掘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能力就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由于这些资源束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存在因果模糊性与社会复杂性,不易被竞争者企业模仿,所以持续的信息技术生产潜力挖掘能力就是一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D Aveni认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是一种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1994),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因此,在当前超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四、用户企业内部资源投入比外部技术资源与管理资源更易产生竞争优势

真正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是用户企业利用软件公司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利用咨询公司管理经验资源的能力,这种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隐性资源投入。用户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将投入巨大的隐性资源,例如,用户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的能力和制定既明确又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的能力;用户企业落实业务流程重组方案的能力;用户企业员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转变工作态度的能力和适应新工作模式的能力;在项目完成之后的日常工作中,员工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持续创新的能力。不同企业信息系统资源的异质性是由不同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如某类编程语言,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竞争者可以购买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所以软件公司的信息技术资源不存在稀缺性。同样,咨询公司提供的管理咨询也不具有稀缺性,竞争者也可以购买到这些服务。造成不同企业信息系统竞争优势差异的是不同的企业利用软件公司资源与咨询公司资源的能力差异。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经验只有与企业特定的资源相融合,才能充分实现对企业经营效率与经营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用户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越强,越容易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如果用户企业不能很好地消化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经验,信息系统建设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劣势,如信息系统虚设与资金支出浪费、管理变革失败破坏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信息化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形象损失和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损失等。所以,信息系统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企业利用其他企业资源的能力。用户企业应该在信息化项目团队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外部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几个特点,即,软件技术比硬件技术容易带来竞争优势,新信息系统比老的系统容易带来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比信息技术本身更易带来竞争优势,而在信息化团队中,用户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比软件企业资源和咨询企业的资源更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软件投资而不是硬件投资,及时应用新信息系统而不是老系统,积极将信息技术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结合,而不是仅注重信息技术投资,主动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依赖于软件企业与咨询企业。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投资,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加强燃料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5

燃料是发电企业的最大成本构成部分,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以上,是左右经营状况好与坏的决对因素。因此,持续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不仅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公司始终把提升燃料全过程管理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在燃料管理中始终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灵活机动的工作方法,紧抓煤炭的量质价、进耗存和采制化的全过程管理,不仅从人员配臵、机构设臵上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来构建,还从设备配备、场地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使燃料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纵观近年燃料管理工作,我们主要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

一、狠抓燃料量、质、价管理,加强燃料成本控制,降低燃料成本

量质价管理是降低燃料成本的基础,公司始终把量质价控制作为燃料管理好坏的评价依据,采购中积极开辟价低、质高、量大的优质煤源,根据量质价每月对供应商进行信誉评价,优胜劣汰,逐步净化了供应环境,为降低燃料成本,近几年中公司积极开辟重点合同计划,2008年完成了铁路专用线建设为增加重点合同计划提供了条件,随着电力行业与煤炭行业重点合同的签定,这些重点煤炭计划定会为今年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争取重点量的同时,还加强了量质价的分析核算工作,根据燃料核算管理办法,加大了估收管理,减少了估收对燃料成本的影

响,提高了成本估收的准确率。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分析燃料成本变化,及时掌握燃料量、质、价变化情况,准确反映了燃煤路耗、水分差、场损、热值差等对燃料成本的影响,对下一步的燃料供应、价格制定和优化进煤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狠抓燃料供、耗、存管理,确保厂内燃料管理高效有序 量质价是评价燃料管理各环节好坏的标准,而供耗存则是燃料管理的主线,高效有序的供耗存管理是保证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在供耗存管理中,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化燃料体制改革,通过燃料管理网络,不断提升燃料管理水平

为适应煤炭市场变化,切实抓好供耗存管理,公司上下树立起“大燃料”管理的观念,将原来的燃料分理处、燃料运行分场、燃料检修班合并成为燃料公司,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提高供耗存管理效率,加强内部协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了燃料管理网络建设,制定了燃料管理网络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职责,从思想上树立大燃料管理观念,通过燃料管理网络公司上下及时掌握了当前燃料管理情况,对燃料供耗存全过程管理起到了指导、监督作用,有效提高了厂内燃料管理水平。

(二)优化进煤结构,确保燃料供应

公司始终把优化供煤结构作为抓好燃料管理的基础,面对煤炭市场的压力,只有优化供煤才能为厂内燃料管理减压,所以优化进煤结构一直是公司燃料供耗存工作的中心。在优化进煤结构降低燃料成本方面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定期召开优化协调会。二

是加强沟通,注重诚信。三是加强调运,注重催装催运工作,确保合同兑现率。

(三)加强煤场管理,降低煤场损耗,保证入炉煤质稳定性 耗用及存储管理能充分体现公司挖潜增效的成效,在供应稳定的情况下,加强耗用及存储管理能有效降低厂内燃料成本,工作中公司按照煤场“分堆存放、定期倒垛、定期测温”的管理原则,做好煤场管理工作,减少了煤场损耗,加大了入炉煤掺配力度,充分发挥煤场大型机械的作用,确保入炉煤的稳定。近年来完成了挡风逆沉墙、三期煤场建设等工程建设。

(四)积极开展效能检察,确保厂内燃料管理的政治安全 为加强燃料供耗存全过程管控工作,公司积极开展了燃料管理效能监察和燃料管理专项审计,从监督角度保证了燃料管理的高效运转。近年来燃料管理中未发生违法违纪等案件。

三、狠抓燃料采、制、化管理,确保燃料指标准确,防止煤场亏损

采制化作为燃料管理重要控制环节,对燃料管理绩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公司始终把采制化管理作为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采制化水平。

(一)关口前移严把入厂煤采制化关

在铁路专用线开通前,针对公司当地煤场较多的现状,公司在煤炭调运中加强了煤炭源头管理,成立由管理科室人员组成的煤质监督小组,对周边煤场供煤进行监装,确保了源头煤质稳定。同时加强了运输过程的监督,严格执行封条制度,加强随货通行单管理,所有发货单都有监装人员签字,安排专车进行运输监督,不定时在运输道路上进行巡视,特别是火车短倒煤,防止偷煤、盗煤、换煤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公司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强采制化接口控制,提高采制化机械水平

公司加强采制化制度建设,提出厂内燃料管理要向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注重采、制、化过程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关键环节交接制度,实行两次编码对采制化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工作中坚持“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质检策略,对燃料采、制、化等管理环节,加强设备维护,按规定校对、检验,提高设备投入率,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采制化人员业务水平。按照 “人才强企”的目标,重点加强燃料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厂内技术比武、持证上岗培训、到兄弟单位学习等形式,培养出一批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职业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员工队伍。多年来始终保持了燃料采制化人员上岗持证率100%。

(四)加强对标管理,提高采制化水平

采制化工作中大力推行对标管理,不同采样员之间对比,入厂入炉煤指标对比,化验指标与外单位化验对比,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标,找出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同时起到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目的,形成了“瞄准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的良性循环管理机制。

燃料管理系统图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篇6

摘要: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形成的变化,不断重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运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深层次的强化企业的管理,来提高和培育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关键字:企业管理竞争力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好一个企业使每个职员都尽职尽责,各扬起长.首先,一个企业是由很多个人组成的,是一个系统。所以治企也就是治人。只有将每个职员都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为企业的利益而努力,才能使企业取得最大利益。

古语有云:“善武重,兵者也;善用兵者,将者也;善将将者,王者也。”首先你要以身作则,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起到表率作用,你的员工才能够信服你,不应该想我是经理我可以随便,不遵守纪律;其次你要关心你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发现员工的问题和需要(工作范围内),并尽力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团结大多数员工是重要的一件事,不论你是否真的只对个别员工有好感,都要想到你带领的是一个团对,你团结员工的目的是让公司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在对待员工上要一切以工作为准,少加入个人的一些因素;只有做好工作使公司经营良好,所有员工的收入和待遇才能够提高,这个道理要让每个员工能够真正的明白并为此去努力工作;当然,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只要你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就能够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打造企业文化,创建特色文化

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成功的企业文化

1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出现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这也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内在驱动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在这种竞争中,企业的信誉、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已经成为企业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产品竞争,而且也是文化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实际上也是隐含在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广告宣传及社会公关活动背后的文化竞争,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良好的企业效益。企业必须重视文化战略,以文化决胜于市场,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

3、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

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

企业应注重提高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认识,把应用先进信息化管理纳入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工作中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成本。企业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企业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装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管理费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把财务和资金的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企业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程序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加强收入、支出管理,促进资金流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率;要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要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

化合同订单执行,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货款回收,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企业在产业、产品、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7

随着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CM)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CIS) 运行机制的研究, 需要从基于单一企业, 扩展到基于企业供应链。SCM在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着问题, CIS擅长处理和分析企业的内外综合信息, 可以在SCM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给予支持。在SCM的发展阶段, 企业还要关注由SCM带来更多的新问题, 如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企业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分析如何获得供应链竞争情报的数据, 并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做什么?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分析

2.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与功能框架

2.1.1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竞争情报需求。SCM战略和CIS存在着情报需求和供应的关系。SCM战略规划情报需求, 首先是供应链环境的分析, 包含所有能够影响供应链总体战略收益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情报需求, 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项环节。供应链战略控制中的情报需求中, 供应链绩效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情报需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1]。

2.1.2 为SCM战略服务的CIS功能框架。结合SCM战略, 分析基于SCM战略的CIS功能, CIS在SCM战略过程中的服务和支持作用。

2.2 基于SCM的CIS的运行机制与边界确定

SCM的实施阶段中, 链中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单独的企业, 到和供应链中各企业有着紧密关系, 形成可扩展企业 (Extended Enterprise) 模式, 最后在供应链动态联盟中形成了虚拟企业。SCM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应着企业不同的组织模式, 要求有相应的CIS运行机制。

2.2.1 可扩展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单个企业的CIS运行机制是研究的基础, 也是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CIS的基础。研究可扩展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控制, 与可扩展企业匹配的CIS机制。研究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对CIS的影响, 企业的相关信息共享对CIS的影响和推动, 并研究CIS在信息收集上的技术支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

2.2.2 虚拟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因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产生信息收集、分析、传播以及控制的问题, 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成效。研究CIS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建共享的支持, 在虚拟企业的SCM、虚拟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虚拟企业、敏捷供应链、产业集群等企业或组织的CIS情报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

2.3 基于SCM的CIS框架及信息自动获取机理及其转换途径

2.3.1 研究CIS在战略层面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作用。

分析CIS以企业资源计划为主要数据基础、以商业智能为分析工具, 在企业应用系统中, CIS在企业的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中的作用和机制, 进而研究基于SCM技术的企业CIS框架[3]。

2.3.2 研究CIS和SCM之间的作用和关联、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关系。

CIS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两部分:第一, 为企业及其供应链节点上其他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经过商业智能分析, 提供情报服务, 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及情报的过程。第二, 主要是来自供应链内外的非结构化信息和一手信息, 研究企业CIS整合来自企业内外信息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 并研究其独特的信息处理流程, 如图1所示。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型, 参考其他战略层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 综合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据竞争情报循环和关键情报课题等研究成果, 分析CIS的业务流程模块, 利用内容管理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对CIS框架进行验证[4]。

3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主要问题

3.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定性与定量结合

归纳SCM战略后, 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分析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中的竞争情报需求。如供应链设计中的基于产品设计的情报定性需求和基于成本设计的情报定量需求及其结合, 基于产品设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情报需求Ip为: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现状、供应链组成、新旧供应链的比较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 根据供应链的总成本函数 (tc) , 其情报需求为: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等。其情报需求函数表达如下:

式中:Mit、Lit、Tit、Uit分别为物料成本函数、劳动力成本函数、运输成本函数、设备和其他变动成本函数, eit为i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汇率, pvit为i节点企业在t年的现值折扣率, k为一个节点组合序列。在这里, 研究Ip与Itc的结合成为关键问题。

3.2 基于超模块组织设计的供应链CIS运行机制

基于不同组织模式, 如可扩展企业、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的CIS运行机制。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的CIS研究中, 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种信息系统和CIS的信息联系和情报实现的方法, 以及电子商务和CIS的内在联系。在“金字塔型分割”联系规则, 即“A模式”的CIS运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信息同化型”, 即“J模式”和“信息异化型、进化型联系”模式的CIS运行机制。“J模式”供应链系统下的CIS研究内容, 如图2所示。

其中, ES为系统信息或“看得见的信息”, E1、E2为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信息, CI为竞争情报, CIS为竞争情报系统。关键问题在于ES、E1 和E2、CI之间的转换机制, 以及构成的CIS模式和机制。在超模块组织中, 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以及将各节点企业连接成超模块组织状态的多个关系维度之间也可能是互依和非线性的关系。VMI (制造商代管零售商库存) 策略, 或渠道装配策略下的CIS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基于“全信息”论的SCM的CIS信息到情报生成与激活算法表示

对需求信息进行综合的梳理和汇总, 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传播, 以及信息的智能关联。信息系统中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对于CIS中的信息规划、信息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服务的集成的支持。关键问题在于信息到情报生成的理论表达和知识中间量的理论形成。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 具有形式 (语法信息) 、含义 (语义信息) 和价值 (语用信息) 三种要素。在SCM中, 相关信息到情报的过程, 需要经过知识这一中间量的存在。因此, 信息→知识→情报的生成与激活算法成为关键问题。由信息生成形态型知识Kc, 由信息生成效用型知识为Ku, 由知识生成效用型情报为Iu, 则要研究的问题, 就是Iu、Kc、Ku的关系, 此种关系的表达初步为:

CONT: Kc|→Ku|→Iu。

知识到情报的过程, 由于归纳型知识和演绎型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同, 因此, 归纳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和演绎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 在SCM中也有不同的反映, 如供应链竞争对手分析则有过去的、较为固有的竞争状况和将来的、可能发生的竞争反应。

4结语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研究主要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导致组织模式变化对应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和运行机制需求的问题。解决CIS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 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转换途径、方式、方法及其边界关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背景下, 明确CIS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 尤其是与其他综合性信息系统的关系, 确定CIS和其他系统之间相关数据或信息之间的运行和转换等关系。从竞争情报的角度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协调和预测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方式和解决办法。竞争情报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 进行信息的规划、收集、存储、分析和服务工作。综合借鉴和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CIS框架。该理论框架以竞争情报循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以SCM系统为外部系统模型参考, 以信息交流和分析为手段, 以实现情报效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岳修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案例分析[J].情报科学, 2011 (1) :42-46、54.

[2]史新.面向汽车制造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以神龙汽车公司为例[J].情报杂志.2010 (7) :173-178.

[3]陈君.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31) :28-29.

坚持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8

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组织结构调整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战略的调整而得到相应的理顺。未来的市场是多层次的,施工企业必须对未来的市场进行细分,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战略,推进建筑企业组织体制的改革,扬长避短,力求在新的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几年来,亚泰公司在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狠抓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总的思路是:以专业分公司为主体,加快向建筑装饰、古建修缮、建筑安装、物资、机械租赁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等市场的延伸,提高对接市场的能力。同时,建立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的新机制,增强整体调控能力和辐射作用,强化公司的资产管理功能,提高承揽任务和施工生产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促进各分公司快速发展,亚泰公司积极建立和培育各分公司自找市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并提倡分公司大胆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实技术管理力量,逐渐实现设计和施工一体化。

2002年,亚泰公司对物资管理体制和动力设备系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成立了物资管理部、物资供应分公司;将动力部、机械租赁分公司、吊运分公司进行了整编合并,成立了机械设备租赁分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和机械租赁分公司实行全面经营承包,在公司母体"断奶"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运转,独立市场运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自负盈亏。2003年3月,亚泰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承揽了全长16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了建好该项工程,进一步开拓天然气工程市场,公司专门成立了天然气工程分公司。

亚泰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工程成本管理部、工程承包部和设计部。成本管理部会同有关部室,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成本费用管理系统文件,加强项目核算管理力度,对近期完工的工程项目进行了成本核实,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锁定,确定了项目的债权债务,推动了结算工作。成本管理部还对在施工程进行了成本预测和跟踪核算,使工程成本时刻处在受控状态,避免了以往"死后验尸"的作法,对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程承包部成立后,公司将小栋号和利润较低的施工项目交由工程承包部进行管理,使其成为对外输出管理、输出技术的窗口。两年来,共承建了33项工程,合同总金额1.7亿元。这种经营管理形式不但缓解了业务人员紧张的矛盾,也减少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盈利能力。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几年来,公司开复工面积、施工产值、人均收入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逐年递增,施工领域已从本市拓展到辽宁、河南、重庆、山西和内蒙等地,还承建了加蓬国民议会大厦工程。目前,亚泰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家房建、市政工程总承包、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三个一级资质的企业,具备了房建、市政、装饰、高速公路、古建和水电安装等多种施工生产能力,企业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没有好的职工队伍,没有好的技术素质,再先进的设备、再好的材料也盖不出好的楼房。作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企业,亚泰公司比过去更加看重员工的价值,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才任用制度和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2001年7月中旬,公司进行了劳动分配及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实行了岗位工资制,体现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用人原则,增强了大家的竞争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2003年7月,结合企业实际,公司又对通讯费、交通费、人才培训费、劳保费用、工龄津贴做了进一步调整。这次调整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企业留住人才、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公司还十分注重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在施工一线开展师徒帮教活动,并及时进行岗位轮换,促使其早日成才。近几年招收的26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被安排在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习。他们在老员工的带领下,从基础工作干起,思想素质、工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公司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每年都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德、才、能、绩进行全面考察。几年来,共有126名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占中层以上干部总数的61%。这批年轻干部业绩突出,普遍受到群众的好评。公司还努力改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投资300多万元为他们修建了大学生公寓。2002年,公司开展了首届"十佳青年知识分子" 评选活动,向每位当选者颁发10000元奖金,组织他们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出国旅游,中央电视台、北京城建报等媒体广泛宣传了他们的事迹,极大地调动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管理再造

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亚泰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实现了企业信息共享,促进了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公司共投入近600万元用于配备各种信息化设备。2000年为物资管理部建立了物资管理系统;2002年给市场营销部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部门内部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营销能力;2003年公司机关局域网建成,开通宽带网络,使公司机关各部门实现了管理信息的高效沟通。

今后公司还将继续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方面的培训力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员队伍;完善内部网络建设,大力推广网络办公,逐步建立起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工程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投标报价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风险索赔管理系统、投资控制管理系统在内的网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所有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各类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增强对项目各方面的监控,从而完成对企业原有管理流程的再造。

加快体制创新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亚泰公司今后将根据经营环境、市场需求和政府宏观政策的变化,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尽快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用人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公司将继续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站稳首都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培育国际市场”的经营方针,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亚泰公司将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解经营风险,拓宽融资渠道,构建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此相适应,还将进一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通过调整和组建分公司,形成以工民建、装饰、市政工程、高速公路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以仿古建筑、钢结构制作安装及深化设计、玻璃幕墙、水电设备安装、商品砼搅拌、建材设备供应租赁等关联度高、业绩好的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形成以公司为龙头,以若干具有综合实力的专业分公司为主体,以部分参股公司和生产协作企业为补充的组织结构;营造不同层次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公司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9

1、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机电设备及工程材料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工程总承包方式为未来建筑施工工程的发展方向,它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策略及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赢利能力。所谓工程总承包,顾名思义,就是把工程的设计、发包、施工的工作委托给一个公司全权负责。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是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进步,由“施工”越升为工程,“工程”二字扩大了“施工”的范围,这个扩大的范围就是设计与施工紧密相连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这是一个关节点。过去建筑施工的传统作业情况通常为: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无法与专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充分沟通,所做出的设计通常没有从施工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往往发生所做出的设计不容易施工的情形;但是如果能够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来做规划与设计,在设计阶段除了能将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灯光等设计做水平整合的外,更可让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等原本需要垂直作业的工项在设计阶段即能事先做好垂直整合,使工程能够规划的更完善,设计和施工准备得以同步进行。由于总承包公司有施工经验及技术,提早介入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设计,并减少不同阶段衔接的时间,有助于大幅节省工期,工程质量与建筑施工成本也因施工单位的提早介入而能更加改善。工程总承包模式反映了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和业主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必将得到业主和市场的认同,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一种重要的承包模式。1.1 需要加强咨询服务、设计和融资功能建设(1)咨询服务。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回收期长、涉及面广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增加咨

询功能对施工企业打造总承包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承包商尽早参与项目提供了机会。

(2)设计。如果没有相应的设计能力,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是不可能的。施工企业

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功能可以通过修改其组织结构,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部门来实现。

(3)融资功能。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特别是承揽国际工程,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如何建立宽泛的融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体制我国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服务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所以,施工企业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程总承包组织结构形态,形成对接市场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工作手册等方面都要健全并形成体系。1.3 完善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程度工程总承包更为重视的是总包协调和整合能力,对市场资源的掌握以及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是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很高的标准化水平,才能保证企业高层能够对很大的管理幅度进

行有效监控。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编码体系和定额体系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基础竞争力的体现,这是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必然选择。1.4 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采用先进、实用和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总包管理是一项基本举措。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总承包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吸引和招聘社会上优秀人才的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培养制度,并形成长期性、根本性的解决人才的制度。培育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2、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过去建筑施工行业的工作环境给人脏乱的印象,而脏乱不仅会遮盖质量且会制造危险,因此,提供安全文明施工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地现场发生事故的风险外,对提高施工质量与工作者的劳动条件,有显著的作用;再者,产品质量的优劣,与企业整体形象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更是会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保障,只有坚持“安全文明施工”与“质量”,才是建筑施工业基本的生存法则。建筑施工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有两大要求:一是提供安全的环境。二是严禁不安全的动作。要拥有一个安全的建筑施工工作环境,首先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文明施工规章制度与设施并落实要求,而要避免不安全的动作则要严格要求,对违反者予以严厉处罚,让施工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宁可多流一点汗、少流一点血”的道理。另外,加强工地现场文明施工,除了保持施工环境的整洁,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和良好操作环境外,还可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实践证明,良好的建筑施工环境,对施工效率提高可达 15%.因此,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仅无须额外花费成本,还可对降低成本支出。

要确保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方能保持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持续改善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并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使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达到适时沟通、迅速应变的目的。另外安全文明施工的教育,应通过公司文化传达到每一个职工,使全体职工都具有安全文明施工的知识与意识,并赋予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绝对权力与责任,使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政策认真彻底落实。

3、不断创新与研发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从创新与研发着手,才能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不断的创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与研发关系到企业的根本竞争力,良好的管理可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但要拉大与竞争者的差距则只有加强创新与研发。过去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投入创新与研发者较少,但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对创新与研发较为重视的企业,就可显示出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领先的经济价值。目前创新与研发的方向可朝自动化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工法创新着手。同时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主要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及设计项目上加大应用“四新”的力度,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将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技术保持成本上的优势。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将技术服务、合作承包等作为国际引进的重点。创新与研发最终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

4、加强信息科技的应用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日,各行业无不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以达到有效管理、快速沟通的目的。信息科技的运用可将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可以即时有效沟通,大幅缩短以往文件传递所需要的冗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可将人员和各类其它资源作最有效率的调度,充分的运用企业资源,进而大幅度提高自身竞争力与获利能力。4.1 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使用了计算机进行办公管理,包括日常文件管理、财务管理、投标报价和标书的制作等,有的企业还建立有人员、材料等数据库,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统计。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企业管

理的科学化、正规化。但这里仅仅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在使用,并没有体现出管理的功能。

4.2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出现了以下的趋势:(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应用,主要包括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合同管理4 个子系统,这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基础的应用。(2)基于局域网(LAN)的工程项目管理。利用局域网和计算机,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调

配资源和人力,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可以自动流动,效率得以提高。

4.3 三维施工布置图的应用所谓三维施工布置图,就是利用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将

施工的构件和工序顺序立体的呈现出来,形成直观的图像,便于复杂工程的施工安排和配合。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可视为一个大型的现场生产及组装工厂,在任何时刻都有数

十、甚至数百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是串联式的想法,将工程井然有序的一项一项完成,工期的快慢与否决定在单一项目的施工速度,以及前后工作的衔接。这种过时的建筑施工观念应予以改进,新一代的工序安排是平行化处理,或是重叠化、并联化,可大幅度节省施工时间。若要发挥同步工程的效益,就必须在施工组织时,经过严密的事先计划和周密安排,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土建、安装、装饰等工作的三维空间组织安排变得相当的重要,利用三维施工布置图,使得施工效果完全以图像展现,各工种与班组在施工时能有所依循,可同步作业。对水电配管而言,更可以通过三维施工布置图,布置出最佳配管线路,对管线质量提高与成本的降低,有显著效益。4.4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普遍采用定单生产与全球化运作模式,此时企业需将资源予以整合,其中包括公司的人事、财务、物料、技术、信息、生产,并结合上下游企业成为完整的供应链模式,于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应运而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绩效,提供及时性的整合及最佳企业流程来拟定策略并提出整合解决方案。ERP 系统的使用除了与其它领域接轨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提供给管理者作资源应用的参考,而整合资源形成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只是工具、是硬件,关键是靠各类管理软件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它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是每个企业都不能没有的分析决策系统,其重要职能是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流程化和现代化。

5、提高服务水平任何产品都需有顾客消费,产品才会有市场需求,而任何企业想要达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满足顾客(业主)的需求,而提高服务水平就是使产品达到顾客满意的最佳手段。良好的服务必须以诚恳方式解决顾客投诉的问题,对于客户的反映,要承担责任,要及时处理。同时,检查自己让客户不满意的产品或流程,找出自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以后的生产中,改进工作,以长期让用户满意为依据与准则。提高服务水平还在于在工程的进行过

程中以用户目标为施工管理方向,做到维护用户利益的同时实现施工企业的长远利益。对于建筑施工产品而言,质量可分为看得见的质量与看不见的质量,如何让顾客对看不见的质量有充分认知,是取得顾客认同的重要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向业主进行汇报,包括例会、书面报告报表等,就属于服务的重要工作。工程汇报可满足顾客的四大权力:安全、被告知、选择和表达意见。通过汇报向业主说明施工情况可满足顾客被告知的权利,使业主了解其并认可所购买的产品(工程)的真实质量,及其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绝对可以符合安全的要求,而在工地会议中与业主交流,可使业主充分地表达意见,对建筑施工工作有进一步认知与认同,对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帮助。结束语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提高产品质量是必经之路。提高建筑施工

企业竞争力,首先,需培养工程总承包能力,建立水平与垂直整合的模式与架构。再次,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施工环境提高施工环境安全性与效率。再次,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研发,从设计到施工,从工法到材料,从技术到管理,从空间到时间,都要进行研发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最后,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业主的提出问题,并将相关问题的解决反馈到工作中去。以上是未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所需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 华 夏,王 宁。“入世”后中国建筑业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信息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3(2):4-5。[2] 丁小燕,李里丁。建筑业企业总承包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取向[J].建筑经济,2003(8)。[3] 阚常明。浅谈优化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J].建筑安全,200

3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来综合规划的,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将面临新的变革。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认同。尤其当前,我国政府正在狠抓解决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问题,对建筑业实施结构性调整,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与必要性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

建筑企业具有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生产的单件性和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在资金筹措、产品价格的形成,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成本的预算及考核等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企业有许多不同之处。其财务管理牵涉工程投标、建筑生产、材料采购、竣工结算等多个环节。通过核算、分析、对比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日常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堵塞漏洞,降低成本费用。从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来综合规划的,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

(二)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本质就是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则是基于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令和财经制度,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合理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本质的必然要求。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加强管理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方针,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

二、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会部门应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果财会部门只“记账、算账、报账”,那么财会部门的“财务管理”只能是“理而不管”,财务监督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还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益为核心,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应按《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的财务制度,为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企业财务人员有章可循。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企业要在“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大力强化财务管理工作,首先是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强化财务管理与控制提供组织保证。在公司设置总会计师的基础上,分公司设置主任会计师,项目部设置主管会计师。总会计师、主任会计师、主管会计师分别为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班子成员,参与各级经营决策。主任会计师由总会计师提名,经公司考察合格后由公司聘任;工作不称职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由公司调查处理或解聘。公司对主任会计师和主管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实行授权管理,直接对企业法人负责。

(四)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费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工程施工成本一般比较高,各种物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总成本30%,有的甚至更高。因此,必须有效控制材料费用的支出,这对降低工程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施工企业耗用材料品种较多,除主要用于工程主体施工的钢筋、水泥、木材外,还有用于临时设施、福利设施建设的其他非主体工程的耗费,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对材料物资的管理,严把材料采购、入库、管理,出库、耗用五关,做到材料采购有计划,质量有保证,管理有办法,消耗有定额。材料消耗不得超过内部消耗定额,对超出定额的一定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进行奖罚。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避免停工待料现象发生;材料的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随时掌握实际消耗和工程进度的对比数据;抓好工程质量,避免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对于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应及时退场,这样有利于周转使用和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施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拥有若干施工项目部。但是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流动程度大等特点,容易导致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加之一些工程项目资金到位情况不同,使资金协调运作比较困难。只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资金运行监控力度,保证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为此施工企业要建立资金核算制度,把好工程资金控制关。推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收入都必须先打入施工企业开户银行,然后转入其内部银行账户。然后由财务部门扣除应交管理费、税金以及代垫费用后视工程实际已完成工程量进度情况和资金使用计划,分期分批拨付资金。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的集中调控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在制定了适应施工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务制度后,重要的是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道德的财务人员,这也是施工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石,以确保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及时、完整、准确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在提高财务素质方面,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招聘中,要注意选对人,选择那些掌握新会计准则技能,吃苦耐劳,而且有进取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二是在工作中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学习,及时掌握更新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促使会计人员能主动更新相关知识;三是管理考核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与考核,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

总之,加强财务管理,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此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更要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资金的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

上一篇:黄果树大瀑布六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寒假德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