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题(精选8篇)
1.“鸿雁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2.“黔驴技穷”这一寓言故事的作者是()A.庄子 B.柳宗元 C.韩愈 D.荀子
3.“叹为观止”本意是赞美什么尽善尽美,无以复加?()A.文章 B.风景 C.音乐与舞蹈 D.建筑物 4.“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5.曾使“洛阳纸贵”的是下列哪一部作品?()
A.司马相如《子虚赋》 B.曹植《洛神赋》 C.左思《三都赋》 D.张衡《归田赋》 6.在“网开一面”的典故中,“网”是用来做什么的?()A.捕鸟 B.捕鱼 C.捕兽 D.捕虫
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记载,例如东晋诗人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它在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8.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A.教育界 B.医学界
9.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10.一对恋人毕业以后要各奔东西了,下列哪句话可以表达出他们崇高的爱情境界?()A.执子之手,与子偕老。B.生得相亲,死亦何恨。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1.下面哪个诗句描写的不是古琴?()
A.欲把心事付瑶琴 B.一弦一柱思华年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1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13.诗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是古时学子的服装,“衿”指的是衣服上的哪一部分?()A.衣袖 B.衣领 C.衣襟
14.下列词语中,“雀”字用错的是哪一项?()A.雀巢鸠占 B.欢呼雀跃 C.鸦雀无声
15.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A.黄河 B.长江 C.淮河
1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17.平常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收官之战”一词,其中“收官”二字最初是()术语。A.书法 B.围棋 C.绘画 D.音律
18.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配对错误的是哪一项?()
A.举案齐眉——孟光 B.囊萤映雪—孙敬 C.击楫中流—祖逖 D.枕戈待旦—刘琨 19.“狸猫换太子”说的是宋朝的哪个皇帝?()A.宋真宗赵恒 B.宋仁宗赵祯 C.宋徽宗赵佶
20.元代有一位著名散曲家、杂剧家,他自命为浪子,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人是()。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高 明
21.王菲《幽兰操》中一句歌词是“文王梦熊”,周文王梦到熊,预示着他会遇到()。A.姬 昌 B.姜太公 C.南宫适
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与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将苏武的情况告知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射得一只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牧羊。单于听后,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2.B【解析】“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3.C【解析】“叹为观止”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C【解析】“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形容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5.C【解析】“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作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6.A【解析】“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意为: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7.C【解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历史上传说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是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在蹬坡和泥泞中使用,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名之“谢公屐”。
8.B【解析】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症病人,在他家附近栽五株杏树,轻症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
9.C【解析】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出处《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10.D【解析】D项为庄子名句。水干涸的时候,两条鱼在一块吐着沫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水涨回来了,鱼被冲散到江水湖水里,再也找不到对方了。这样的情景令人感动,有时候,忘记也是一种爱。
11.B【解析】B项描写的是古瑟,而非古琴,诗出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古瑟弦为五十,后演变为二十五,此处为古制。
12.B【解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即心宿,从西方落下去。
13.B【解析】“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引自《诗经》,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子矜”的字面意思是“穿着青领服装的学子”。
14.A【解析】“鹊巢鸠占”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为: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欢呼雀跃”出自《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意为: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雀儿一样跳跃游乐。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宋·苏轼《绝句三首》之三:“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后多用“鸦雀无声”形容十分寂静。也作“鸦鹊无声”。
15.B【解析】“一衣带水”是指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语出《南史·陈本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朝末年,陈国在长江以南,隋文帝杨坚住在长江以北。那时候,隋文帝杨坚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由于江水浩浩荡荡,杨坚的军队不能过河到江南,因此无法攻打陈国。但是,隋文帝并不因此感到气馁,他望着江南,果断地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一样的江水,就阻挡我不去解救他们吗?”因此,杨坚下令造船,最后消灭了陈国,统一了全国。
16.B【解析】“反戈一击”指调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比喻恩将仇报陷害自己的朋友或盟友的行为。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答案选。
17.B【解析】“收官”是围棋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一局棋,从进程看,大致可分为布局、中盘和收官三个阶段。经过中盘战斗,双方所占地域基本确定,此时,彼此交界处的空位尚属公共领域,等待下子。这时双方继续轮流落子,叫“收官”、“收官子”。“官子”一词始于明代著名棋谱《官子谱》,有学者对该棋谱进行研究,结合方言用字得出了结论:官子意思就是“肯定的、应该的、最稳当的”落子方法。棋谱作者标榜“官子谱”,意为按自己的棋谱行棋,棋子的效率最高。
18.B【解析】“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夫妻十分恩爱。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囊萤映雪”出自《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氏世录》载,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击楫中流”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枕戈待旦”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意为: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19.B【解析】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有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讲述阴险狠毒的刘德妃用剥了皮的狸猫替换了李宸妃刚生的太子,导致李妃被贬入冷宫、太子和亲生母亲分离的事。最终太子长大成人,当上皇帝后,在包公的策划下与亲生母亲李妃相认,刘妃则惊惧而亡。故事中所描写的被换的太子正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他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史》称赞他是一位“恭俭仁恕”的好皇帝。
20.C【解析】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首,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一、探究题的内涵
2009江苏《考试说明》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能力的金字塔结构中,它是一种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层次能力。“探究”不是简单地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意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点探究
“考试说明”对“探究”有三条要求。
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文本的丰富意蕴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政治、道德方面,有现实、历史方面,也有心理、情感方面。它是作家的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发掘文本的意蕴,要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作品语言的表层意义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蕴含的深层意思。
所谓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主要指作品中人物、人情、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时代特色等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例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等等。高考考查作品内涵的民族心理特征较多,所以要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概括、储备。如2009浙江卷中的《魔盒》要求赏析贝格斯太太的形象,就有一定的“民族心理”意味。人文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的民主、自由,人的尊严和权利,人的平等、博爱等方面的思想行为,都是人文精神的内容。命题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命题要求考生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例如2008浙江卷《乌米》第21题: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此题要求对文中“我”的形象准确把握,并对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行追探,从而探究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经历、阅历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想象、推断都不尽相同。命题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如2009安徽卷第14题(2)题:请结合背景,谈谈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可以允许考生有独到的见解,从做人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学会适应生存,寻求自然本质等方面都可以。
三、题型探究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探究题,我认为探究题的命题一般有以下一些角度。
1. 要求对文本观点、态度和内容作总体概括或分析评论。
如2009安徽卷第14题(1)题: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2009重庆卷第17题: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雅俗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这些题目都要联系文本,概括归纳要点或结合文本多角度评价作者的观点。
2. 命题人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提出问题,呈现几种理解,问你同意哪一种,说明理由。
或直接提供一种见解,问你这种见解是否合理。如2009浙江卷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2009辽宁卷第11题:小说最后描写一帮年轻人炸掉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这些题目都属开放性试题,主要让考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就文中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2007山东卷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2009山东卷第22题: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这些题目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去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
4. 命题人注重考查考生多角度分析探究能力, 有时涉及文本的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时要求写赏析性的文字。
如2009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2009湖南卷第20题: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这些题目需综合运用多种语文知识,才可能更深层地理解文章。
三、应对策略
探究题的命题方式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方式灵活多样,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面对这种探究题,在教学中应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1.审题策略。
在阅读试题时一定要加强“题干意识”,明确重心。找准重心,弄清题意就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或提示性词语,特别是词性、修饰成分、句式等,它们常常是解题的钥匙。例如2008宁夏海南卷《二十年以后》第14题: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该题题干中“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就是很有价值的提示语,要求我们对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如果认为题干中的四种观点都对,并且依据这四种观点一一从文本中找出理由,就会违背题目的意思。其实这四种观点之间是有矛盾的,承认某个观点,就意味着否定另一个观点。只有着眼于题干中关键性词语,深层次去思考,才会保证做题的质量。
2.注重文本策略。
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于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关键句,去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有关信息作答。例如20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认识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第一问,要从文本第四段找出中心句“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分析作者对题干中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第二问,回答似乎自由,但要联系文章主旨答题,即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心中点亮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勇于进取。切不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必须有个“度”。
3.多元思维策略。
探究问题,需要考生去个性化解读,而个性化解读要对问题做深层次、多元化的思考。深层次、多元化思考就是要从文本的结构安排、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角度探究,要多点开花。例如2008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多向探究。角度一,可从结构安排、行文技巧上看,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这样写重点突出,避免平铺直叙。角度二,可从小说艺术手法上看,正面描写侯菊,侧面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角度三,可从乡土文学的主旨上看,较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从答题思路上说,所有的探究题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探讨。
4.程序规范策略。
开放性试题,大多有字数限制,不可能洋洋洒洒地写上一大篇。应采取提纲挈领式,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要做到有理有据、层次分明。行文结构一般有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表明论点要正确鲜明,正面反面都可以。论据可以分条列出,结合文本或示例合理分析。总结论题要回应开头。同时还要注意语言通顺流畅、书写工整。例如2007山东卷第22题: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时首先明确观点,我认为奥蒂是英雄。其次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再次结合文本分析,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战屡败,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最后总结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四、结语
总之,只要明确“探究”的内涵,“探究”的考查要点,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且辅助以适当的练习,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高考语文探究题是近年来为适应高中语文课改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方式。本文试从探究题的内涵、考点探究、命题分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考文学阅读,探究题,考点探究,题型探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A.春秋战国时期,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B.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有的写游牧民族的生活,有的写战乱中人民的疾苦,其中《木兰辞》《敕勒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C.由“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鲁迅的《阿Q正传》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D.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法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农村三部曲”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里、托尔斯泰、莫泊桑。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比较自由的曲子形式。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家。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志》《柳河东集》《边城》的作者分别是陈寿、柳宗元、沈从文。
B.李贺、李煜、李清照三位分别是我国唐代、南唐、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词人。
C.剧本《奥赛罗》和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分别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法国的罗曼·罗兰。
D.小说《红岩》《红与黑》和《伤逝》的主人公分别是许云峰、于连、涓生和子君。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B.明清时期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C.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有多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D.在我国,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话剧是其中的主体。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C.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写的自传体三部曲。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以极大的影响。
C.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11.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尉的女儿》——莱蒙托夫——俄国——小说
B.《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英国——小说
C.《原野》——万家宝——当代——剧本
D.《复活》——屠格涅夫——俄国——小说
【参考答案】
1.D(“法国”改为“美国”)
2.C(A项中《李有才板话》的作者是赵树理, B项中《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的历史,D项中《悲惨世界》的作者是雨果)
3.C(《围城》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一批知识分子虚荣、自私、短见等弱点,无成长描写)
4.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有套曲和小令两种形式)
5.D(莫泊桑除写短篇小说外,还写过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中篇小说《羊脂球》,契诃夫还写过戏剧《万尼亚舅舅》,他们都不是“只写短篇小说”)
6.B(李煜是五代南唐诗人,李清照是南宋词人)
7.B(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不应包括施耐庵的《水浒传》,因为《水浒传》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
8.B(B项中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的作品)
9.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作品)
10.B(归有光是明代人,“桐城派”是清代的散文流派)
一、知识问答
1.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情诗”的上古歌谣是()。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语见于先秦史书《 》。
3.《论语》各篇之间没有内容或者结构上的联系,为典型的()散文。4.“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贷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此语出自《 》。
5.“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此语的出自《论语》中的《 篇》。6.《上山采蘼芜》向来被列入“古诗”,其实是属于()的民歌。7.举出西洲曲中双关和顶针的用例()。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之句是出自()的《 》。
9. “一览众山小”句出自杜甫《 》诗,句意取自《 》“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
10.杜甫为何被称为杜少陵?()
11.《生民》一诗中叙述的周人始祖是()
12.《离骚》第11自然段写“三次求女”的经历。此处的“三女”分别是()、()、()。
13.《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是出自史书《 》。
14.解释成语“道路以目”()。15.枚乘《七发》是就七件事展开讽谏,请举出其中的一件事()。16.被誉为“西汉鸿文”的篇目是()。
17.请列举出建安诗坛四位主要作家()。
18.列举出3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
19.白居易,字(),晚居香山,自号()居士。
20.首开传统诗歌“悲秋主题”之先河的作品是()。
21.《诗经》作品产生的时间范围是()。
22.“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与这句歌词有关的人物是()。
23.《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章,共()字。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自《孟子》的《 》篇。25.《离骚》第11自然段写“三次求女”的经历。此处的“三女”分别是()、()、()
二、名句识记
1.池塘生春草,()。2.(),不尽长江滚滚来。
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吾将上下而求索。5.惟草木之零落兮,(); 6.余霞散成绮,()。7.自古逢秋悲寂寥,()。8.(),心有灵犀一点通 9.既莫足与美政兮,()!10.宁为百夫长,()
三、内容理解
1.简答《黍离》的思想主题 2.简答《离骚》主题的要点
3.论析杜甫《登高》诗的抒情风格。4.列举2篇原始神话,并简述其故事梗概。
5.翻译谢灵运《登池上楼》句尾四句:“索居易永久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⒆,无闷征在今”。
6.简述鲍照《代出自蕲北门行》一诗的题旨
7.《湘君》与《湘夫人》是怎样的神灵?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8.《洛神赋》的主题是什么?
四、艺术析论
1.论析《离骚》运用比兴手法的特点。
2.举例说明吴均《赠王桂阳》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3.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谈李白歌行的重要特点。
4.简述《七月》的写法特点。5.《陌上桑》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6.论析《将进酒》的写作艺术。7.论析《氓》诗中的比喻艺术。
8.简析曹操《短歌行》的抒情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练习题二
一、知识问答
1.列举中国四大神话传说()。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语见于先秦史书《 》。
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此语的出自《论语》中的《 篇》。4.最早给《楚辞》注释的人是();其注本名称为《 》。
5.最早记载屈原事迹的史书是《 》。6.《吕氏春秋》是秦相()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
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出处是()。8.钟嵘《诗品序》“皆平典似道德论”语,所评的是()。
9.沈佺期与()齐名,世称“沈宋”。
10.列举三篇以上描写音乐的唐诗作品:《 》、《 》、《 》。11.上古歌谣与原始神话产生的时间,哪个更早?()。
12.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贷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此语出自《 13. “非攻”是反对战争,“兼爱”是主张()的爱。这是(张。
14.请列举出三位以上《楚辞》作家()。15.“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这句话所指的是历史时期是()。16.被誉为“西汉鸿文”的篇目是()。17.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的作品是《 》。18.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诗人是()。
19. 《在狱咏蝉》的作者是()。
20.晚唐写词最多、影响最大的词家是()。
21.项籍,字(),下相人。其本传被司马迁列在《史记· 》。22.唐诗素有“诗史”之称的诗人是()。
23.列举两部中唐时期爱情小说的代表作《 》、《 》。
24.初唐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是《 》。
25.词是()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是应歌而作的配乐诗。
二、名句识记
1.大军之后,()。(老子 章30)2.莫愁前路无知己,()。
》。)的主
3.(),美人帐下犹歌舞。4.吴丝蜀桐张高秋,()。
5.祸兮,福之所倚;()。(老子 章58)6.惟草木之零落兮,()。7.丈夫不作儿女别,()。8.(),欲回天地入扁舟。9.马上相逢无纸笔,()。
10.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三、内容理解
1.描述《关雎》诗中的爱情故事。2.《兰亭集序》的感情发展脉络。3.高适《燕歌行》一诗的主旨。4.简答《黍离》的思想主题。
5.宋之问诗中的 “恨长沙”有何深意? 6.指出以下六句中使用的典故: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7.《遣悲怀》的抒情艺术特点是什么?
四、艺术析论
1.论析《离骚》运用比兴手法的特点。2.(论析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抒情艺术。3.论析杜甫《月夜》的写法特点。4.论析《九辨》首段的笔法。
5.清末王闓运是怎样评价《春江花月夜》的? 6.吴均《与宋元思书》的写作特点。7.论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2.《女神》郭沫若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全诗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女神》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女神》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这种自由体。P87
3.新感觉派小说
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面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初期曾轰动一时。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P175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造特色: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4.艾青诗歌的主体思想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从思想内容上看,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5.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一,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1,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2,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2,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6.五四文学的特征
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7.为什么说《围城》是新儒林外史
第一,描写的都是读书人这一阶层,所谓的“儒生”。
第二,特殊的时代背景,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一个是抗战时期。都是很有特点的背景。第三,《围城》的好多比喻都是非常精妙的,讽刺的意味十分明显,和儒林外史丰富的讽刺手法有可比性。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
8.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9.《野草》鲁迅
《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10.分析祥子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优秀代表作,而且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骆驼祥子》真是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这能怨谁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终变的和其它的车夫一样,不再要强,养成了烟酒等他过去从来不肯沾染的东西,也就让人觉得可以原谅了,所有的恶习似乎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了。可是祥子过去是一个怎样要强的人啊!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强座,没命的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愿喝——虽然像他这样的高等车夫喝点好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拼命攒钱„„事情却常常不如人愿,所有的意外都与愿望悖道相驰。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了另外一个人——与过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养自己,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就这样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11.对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描写的看法
颓废的气息,对色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郁达夫小说中对色与欲的描写,与低俗的色情描写有本质区别。它是作者自觉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惊世骇俗之举,对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国人身心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宣战和勇敢的挑衅。这类笔墨,并非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和官能刺激。他力图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奥秘。其次,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向往却求之而不得的结果。再次,郁达夫在描写人物的性饥渴、性变态以及狎妓嫖娼时,总是不能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压迫,严厉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自我批判、向善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有冲动而尚思克制,主人公总能在内心的搏战之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总之,郁达夫对于青年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说,体现了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文学创作上说,则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对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2.《呐喊》《彷徨》的主题思想
作品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的:中国政治革命运动的低潮期和歇期,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活跃期和高潮期。作品的现实性很强,鲁迅在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深刻而又全面,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对国民的思想毒害。小说中写到的很多人物都是在封建旧势力的残酷迫害中无辜地死去。因此,《呐喊》和《彷徨》思想内容的核心应该说是揭露国民性的弱点或“攻打国民性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3.《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题思想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凌吉士):思想: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通过莎菲的背叛、追求、幻灭、彷徨、矛盾。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带有病态的反抗。艺术:细腻、大胆而又感情饱满的人物复杂心理刻画。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
14.京派小说特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京派小说”的特色:
(1)鲜明的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各自追求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对于城市的描写只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而存在的。
(2)审美特征:诚实、从容和宽厚。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的纯良。
文化保守主义,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直接的功利目的,采取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
抒情体: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纯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如《边城》。
讽刺体: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等。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将“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并整合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15.徐志摩诗歌的成就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四)“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徐志摩的诗歌是白话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首先是在诗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现代诗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在一些方面,让后辈是无法企及的,在当时倡导诗歌的格律对于防止诗歌的散文化,寻求新诗歌的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还有他的诗歌的优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的遗产,他有才华,他的诗歌充满着性灵,但是他并不放纵自己的才华,他只是尽情的去展示,并且有节制,放开但又不放纵。他就是这样创造着美的遗产,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这样如溪流般的不经意间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诗歌一定还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近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16.巴金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完整描述了封建大家庭在时代风雨中崩溃灭亡的历史。
(2)以呜风、梅、瑞珏等人的系列悲剧,来对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礼教道德的腐朽罪恶进行深刻揭露、批判。
(3)塑造了觉慧、觉民、淑英等一批青年叛逆者的形象,表现他们在时代潮流影响下的觉醒和在反抗封建专制家庭斗争中的成长,以及离开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反叛行为。(4)成功塑造了富有思想意义的觉新的形象,借以批判在反建斗争中的懦夫思想与退让行为。P210
17.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18.赵树理小说在现代小说民族化上的贡献
1在塑造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方面,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尽管人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携带着向前进步的。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形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2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是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之事。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画了变化的中国农村的民主改革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3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4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物,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艺术风格。
19.戴望舒现代诗的创造特色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而由于诗人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熏陶,又使得他的诗歌意象散发着古典诗词韵味。另外,戴望舒的诗歌音节优美、整齐而富有节奏,语言和诗形都呈现出追求现代性的倾向。这些艺术特色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主要表现在:
1、在诗歌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
2、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深深陶冶
3、诗歌音节优美
4、语言和诗形的现代性追求
20.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2.唐宋诗词研究授课ppt(谢琰)3.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谢琰)4.西昆体介绍 5.金初诗人的诗
6.宋元之际的遗民诗人
7.方岳、叶绍翁等江湖诗人的诗作 8.姜夔的诗作
9.陈与义的诗学观点与诗歌创作 10.北宋末年诗歌的两点重要的变化 11.韩驹的诗
12.苏门诗人中的几个代表 13.王禹偁的诗歌
14.宋代诗歌与论诗概说 15.辽诗中汉人的创作 16.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17.宋末诗人
18.戴复古的诗作及特色 19.刘克庄的诗作及特色 20.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21.尤袤的诗作 22.陆游的影响
23.陆游的诗歌渊源 24.陆游的生平25.南宋中兴诗坛
26.陈与义和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27.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8.陈与义和曾几的爱国主题诗 29.西昆体的艺术特征及衰微 30.辽金文学的成就 31.中兴四大诗人 32.清江三孔 33.黄陈 34.欧梅 35.欧 梅 36.中州三杰 37.尤杨范陆 38.九 僧 39.二苏
40.一祖三宗 41.苏黄 42.苏梅 43.江湖派 44.江西诗派 45.永嘉四灵 46.月泉吟社 47.元佑体
48.陆游的爱情诗
49.陆游的山水田园诗
50.陈与义的诗歌艺术特色
51.靖康之难后陈与义的咏物诗 52.活法论
53.黄庭坚的诗歌特色与成就 54.黄庭坚的亲情诗与友情诗 55.黄庭坚的交游赠答诗 56.苏轼的诗歌成就 57.苏轼的和陶诗
58.苏轼的题画诗与题花诗 59.苏轼的生活诗与景物诗 60.苏轼的感时抒怀之诗 61.苏轼的讽时刺世之诗 62.王安石的诗歌成就
63.欧阳修与北宋诗风革新 64.宋初诗坛的晚唐体
65.欧阳修与北宋文风革新 66.宋初三体的创作成就 67.宋初诗坛的西昆体 68.宋初诗坛的白体 69.元好问的诗论 70.元好问的诗作
71.金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72.《醉义歌》
73.辽皇后萧观音的诗 74.耶律倍的《海上诗》 75.辽代诗歌 76.林景熙的诗 77.汪元量的诗 78.谢翱的诗 79.郑思肖的诗 80.文天祥的诗 81.江湖诗派
82.永嘉四灵的诗作及影响 83.南宋后期诗歌 84.范成大的诗作
85.陆游的诗歌艺术特色 86.杨万里与诚斋体 87.陆游的爱国诗 88.曾几的诗 89.靖康之难后陈与义的感事诗 90.陈与义前期的诗歌 91.江西诗派的演变 92.江西诗派的形成 93.张耒的诗作及特色 94.晁补之的诗作及特色 95.秦观的诗作及特色 96.陈师道的诗 97.黄庭坚的诗 98.苏轼的影响 99.苏轼的诗
100.苏舜钦的诗歌成就及贡献 101.梅尧臣的诗歌成就及贡献 102.欧阳修诗文对后世的影响 103.欧阳修的诗歌成就
104.宋诗的成就与文学史地位
105.柳开、穆修及王禹偁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106.南宋理学家的文论
107.南宋编刊散文选集的风气 108.岳飞、胡铨等人的政论文 109.南宋散文的成就 110.曾巩的散文创作 111.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112.柳开、穆修等宋初文人的文学理论 113.王禹偁的散文
114.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115.韩海苏潮 116.韩徐
117.韩柳欧苏 118.韩苏
119.唐宋八大家 120.唐宋七大家 121.唐宋十大家 122.欧苏 123.欧 苏 124.三 杰 125.三沈
126.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杂文 127.叶适的散文 128.陈亮的散文 129.苏轼的影响
130.王安石的散文成就
131.欧阳修诗文对后世的影响 132.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133.欧阳修与北宋文风革新 134.朱熹的散文
135.宋代散文的成就与文学史地位 136.苏轼的散文
137.吴敬梓与《儒林外史》ppt 138.《西游记》ppt 139.《水浒传》ppt
140.《三国志演义》ppt
141.章回小说的形成与演变ppt
142.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资料 143.《西游记》研究资料 144.《水浒传》研究资料
145.《三国志演义》研究资料
146.章回小说的形成与演变研究资料
147.《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形象比较研究。148.《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149.《西游记》“大闹天宫”故事论析。
150.《水浒传》第七回至第九回鲁智深、林冲形象比较研究。151.《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故事论析。
152.《三国志演义》“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司马懿形象比较研究。153.《三国志演义》“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诸葛亮形象比较研究。
154.《三国志演义》“三顾茅庐”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形象比较研究。155.比较嘉靖本《三国志演义》与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156.吴楠:《三国志演义》“三顾茅庐”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形象比较研究
157.诸雨辰:一时瑜亮,万古销沉——《三国志演义》“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形象比较
158.“赤壁之战”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159.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160.比较《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与刘备形象。161.《三国志演义》的“演义”思想是什么?
162.《西游记》共分几个部分?试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关联? 163.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概述 164.《醒世姻缘传》的艺术成就 165.《醒世姻缘传》的内容 166.《醒世姻缘传》的创作 167.《镜花缘》的内容和艺术
168.《镜花缘》的创作背景和李汝珍生平169.《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70.《水浒传》的市民意识 171.清代长篇小说 172.时事小说
173.从《水浒传》里宋江形象的三个绰号看其性格特点。174.分析《水浒传》里的林冲形象和李逵形象。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如何看待《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故事? 简述《水浒传》的版本情况。
分析《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形象和唐僧形象。从《西游记》看宗教与文学之关系。分析《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
分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描写及其意义。
试比较《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形象和薛宝钗形象。你怎样看待《红楼梦》所体现的生命观? 试从性别的角度解析《红楼梦》。公案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 其他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金瓶梅》的影响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金瓶梅》的故事梗概 《金瓶梅》的版本和作者
《金瓶梅》和明后期其他长篇小说 《西游记》的艺术风格 《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的神魔世界 《西游记》的作者和版本 《西游记》成书过程 唐僧取经传说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水浒传》的宋江形象 “忠义”思想的悲剧 “官逼民反”的内容 《水浒传》的版本 《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明代文学的成就
分析《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怎么描写士人与科举之关系的? 《镜花缘》 清中期小说
《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演义”思想 《三国演义》的版本 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三国演义》的作者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讲史小说的演进
讲史小说与《三国演义》 《镜花缘》和清中期小说
《红楼梦》的影响与“红学”小史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的结构 王熙凤形象分析 薛宝钗形象分析 林黛玉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分析 宝黛爱情悲剧 贾府的崩溃
《红楼梦》的版本和高鹗的续书 《儒林外史》的正面形象 《儒林外史》的反面形象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清代中期小说戏曲概述 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 清初历史演义小说
英雄传奇《说岳全传》 英雄传奇《水浒后传》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 清前期长篇白话小说
陶翰的诗 祖咏的诗
初唐四杰的五律 隋代的边塞诗 韩愈的记叙文 白居易的乐府诗 岑参边塞诗的用韵 王之涣与王翰
初唐四杰艺术成就 隋代三诗人 李益的诗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 崔颢的边塞诗 李颀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边塞诗 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王昌龄的边塞诗 高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派繁荣的原因 盛唐边塞诗派的繁荣
王维的边塞诗、游侠诗及其他小诗 早期文人词 陈子昂的诗 陶韦 唐四家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韦刘
王孟韦柳 王孟 王韦
禅宗思想与山水田园诗 隐逸之风与山水田园诗 晚唐后期的主流诗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刘禹锡的山水诗 刘长卿的诗 大历诗人概述 杜甫的山水诗 张九龄的山水诗 柳宗元的古文
大历十才子的山水诗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图经 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生平与思想 王维诗的影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生平与思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兴起的社会基础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 早期文人词
初唐四杰的写景咏物诗 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范仲淹对词境的开拓 高明与《琵琶记》ppt 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白朴和马致远ppt
王实甫与《西厢记》ppt
高则诚与《琵琶记》研究资料 白朴研究资料
王实甫与《西厢记》研究资料
从人物性格和曲词风格两方面,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娇红记》的艺术成就
《娇红记》的流传情况与年代断定 宋元话本的总体特征 《琵琶记》的双线结构 曾瑞的散曲创作特色
马致远的杂剧《荐福碑》与《青衫泪》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西厢记》的戏剧语言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
元杂剧爱情剧的创作主题 现存宋元小说话本
萨都剌的生平及诗词创作特色 杨维桢的诗歌创作特色 卢挚的散曲创作特色 贯云石的散曲创作特色
元代后期其他散曲作家创作特色 元前期爱情婚姻剧创作概况 元后期爱情婚姻剧创作概况 郑光祖《梅香》的创作特色
《汉宫秋》昭君故事的新变与主题 《汉宫秋》与昭君故事 《拜月亭记》的创作特色
《刘知远白兔记》的创作特色 《荆钗记》的创作特色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形象 《救风尘》创作概况 《望江亭》创作概况
关汉卿喜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王实甫其人其作
《西厢记》中莺莺故事的题旨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 红娘形象的发展
《梧桐雨》对李、杨故事的改造 《梧桐雨》的戏剧艺术
《墙头马上》素材的来源与演变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形象 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形象 杨显之《潇湘雨》的创作特色 石子章《竹屋听琴》的创作特色 尚仲贤《柳毅传书》的创作特色 李好古《张生煮海》的创作特色 石君宝《秋胡戏妻》的创作特色 石君宝《曲江池》的创作特色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创作特色 乔吉《两世姻缘》的创作特色 乔吉《金钱记》的创作特色 乔吉《扬州梦》的创作特色 高明《琵琶记》的题材主题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形象 关汉卿的散曲创作特色 白朴的散曲创作特色 姚燧的散曲创作特色
《西厢记诸宫调》的基本情况 宋元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 元代散曲总体风貌 元代南方戏剧圈 元代戏剧的繁荣 李玉与苏州派作家 《三侠五义》的创作
俞万春与《荡寇志》创作
文康与《儿女英雄传》的创作 晚清小说的兴起特点 清中期小说 荡寇志
目录
[隐藏] 1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学原著精读 2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 4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唐宋诗词研究 5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唐宋散文研究 6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元明清戏曲研究 7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元明清小说研究 8 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代作家研究 9 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10 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 11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研究 13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 14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唐宋文学史研究 15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元明清文学史研究 16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元明清文学史研究 17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18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19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20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1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化史研究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学原著精读
中国古典文学原著精读(陈惠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辅修)(李小龙)中国古典文学原著精读(李小龙)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3)元明清文学(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史(3)元明清文学(李小龙)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过常宝)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唐宋诗词研究
唐宋诗词研究(马东瑶)唐宋诗词研究(谢琰)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唐宋散文研究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元明清戏曲研究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元明清小说研究
元明清小说研究(莎日娜)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代作家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研究(谢琰)
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本科生任意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李小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研究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唐宋文学史研究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元明清文学史研究
元明清文学史研究(郭英德)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元明清文学史研究
元明清文学史研究(李真瑜)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马东瑶)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过常宝)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郭英德)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化史研究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传奇如今已经家喻户晓, 但是《白蛇传》的故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才呈现出今天的样貌。白蛇传故事屡见于文人传奇、市井话本、民间说唱、戏剧戏曲当中, 这些作品的文本, 为研究白蛇传故事的源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萌芽到至今定型,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均有与之对应的文学文本。 即萌芽阶段:唐代, 代表作品是唐人谷神子所撰笔记小说集《博异志》中的《李黄》 (又名《白蛇记》) ;雏形阶段:宋代, 代表作品是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和洪迈所撰《夷坚志》中的几则蛇妻故事;基本成型阶段:明代, 代表作品是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成熟阶段:近代, 代表作品是1955年出版的田汉戏曲剧本《白蛇传》。 在这四个阶段中, 构成白蛇传故事的母题在变化中有着相似之处, 到今天, 这一故事基本定型。 本文将尝试对不同阶段故事中的母题分为“形象”、“情节”、“情景”三个类型进行梳理, 并通过对母题的提炼和分析, 探寻最终定型的白蛇传故事中沉淀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白蛇传故事四个演变阶段的主要母题梳理
(一) 萌芽时期———《李黄》主要母题梳理
《李黄》 (又名《白蛇记》) , 载《博异志》, 唐人谷神子撰, 记了两则故事。 一则写青年李黄在长安东市遇见牛车中着孝服的美女袁氏, 青年慕色讨好, 并随车去其家中。 到了庄严寺左侧一宅邸。 宅中有一青服老女郎, 自称白衣之姨, 言李黄若能替他们偿还债务, 白衣女子就“愿侍左右”, 李欣然应允。 李在府中与白衣女同居饮乐三日, 归后觉得身体不适。最终身体化为水, 只有头存。 家人去寻那宅邸, 只见一座空园, 园中一颗皂荚树, 树上树下各有钱十五千。 并有邻居告知, 树下常有白蛇缠绕。 另一则写凤翔节度使李听从子李琯在安化门外遇一豪华牛车, 从二素衣女奴, 为其异香吸引, 与一美丽的素衣少女相识, 回家后头痛, 后脑裂而死。 家人去看, 但见枯槐树中有大蛇蟠屈之迹, 发掘后, 已无大蛇, 尽杀小蛇而归。
故事中主要母题见于下表:
这一阶段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化身为女性的蛇精和青年士子, 作为异类的蛇精与她的仆从纯然是戟害人的妖怪, 是将“情欲”妖魔化的具象表达, 而男子则是好色愚懦的被害人。二者的性格都很片面, 故事的情节也较为单一, 无非是相遇、交欢、被害, 最后发现女子是蛇所变的典型民间口头传说式的故事架构。而故事中的情景因为满足了受众猎奇、迷信心理的需要, 继承了古代传说的记述习惯, 从而弥漫着奇幻、诡谲与不安的氛围。
(二) 雏形阶段———《西湖三塔记》和《夷坚志》所载几则故事的主要母题梳理
《西湖三塔记》载于《清平山堂话本》, 明钱塘人洪梗编, 故事大约产生在宋末元初。临安府统制奚宣赞偶然救了迷路少女白卯奴, 因而见到她穿黑衣的祖母, 应邀来到她们家中, 并见到了卯奴美丽的着白衣的母亲, 席间目睹白衣娘娘与黑衣祖母取人心肝而食。后宣赞被留下, 与白衣娘娘作了数日夫妻。后来又有新的后生被掳来, 宣赞几乎被杀害, 但被白卯奴救出。后来由道士收伏了这三怪, 原来卯奴是乌鸡, 白衣妇是白蛇, 黑衣妇是獭, 都被镇压在西湖三塔之下。
《西湖三塔记》中主要母题见于下表:
南宋洪迈撰《夷坚志》中也记载了几则人蛇婚配故事, (如《钱炎书生》、《历阳丽人》、《衡州司户妻》、《孙知县妻》等) 不过其中的蛇妻大多温婉贤良, 重情重义, 与人无害。
《夷坚志》所载蛇妻故事主要母题见于下表:
在这一阶段, 出现了两种蛇女的形象, 《西湖三塔记》中的蛇女与《李黄》中的一样, 都是引诱人的妖魔, 而《夷坚志》中的蛇妻形象则弃恶从善, 善良忠贞, 看重情谊, “人性”更加明显。 这两种相反个性的出现, 表明蛇女作为异类形象, 有了不同的发展可能。 妖魔性与人性在故事的敷衍中, 渐渐聚集在一个主体的身上, 依照文本的需要安排两种个性的强弱。 故事中的男性仍然是相对弱化的受害者, 女强男弱的性格比重和男权社会的叙述环境, 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在情节上, 首次出现了蛇女受孕、男子疑心、蛇精现形、法师镇妖等情节, 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和人情味, 为后来的故事沿用。 此外, 《西湖三塔记》是在杭州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 吸收以往白蛇故事中的内容创造出来的, 这为后来的白蛇故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生地, 随之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风俗内涵。
(三) 基本成型阶段———《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主要母题梳理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载于明冯梦龙所编 《警世通言 》, 在宋元旧作及说话艺人的底本上有编者的创作, 故事虽然比较粗糙, 但是已经构成了白蛇传故事的基本框架。 故事描写南宋时药铺主管许宣清明祭祖回来, 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白衣美貌妇人及青衣丫鬟, 心生爱慕。 经过了借伞还伞后, 白娘子要与许宣结为夫妇, 又叫丫鬟青青赠银十两。 然此银为官府库银, 许宣因此被发配苏州。 又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 二人结为连理。 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 许再次发配至镇江, 二人又于镇江相遇复合。 法海识出此白娘子是蛇精, 向许宣告知真相, 许宣惊恐万分。 后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青鱼精。 许宣化缘盖雷峰塔, 镇压青白二精, 修禅数年, 留警世之言后坐化。
故事中主要母题见于下表:
此时, 白蛇故事已经有了相当复杂、完整的脉络,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成为充满矛盾的独立个体。这里的白娘子身上的妖性仍然明显, 譬如她与青青盗窃银钱以供享用、以水漫全城威胁许宣等等。然而她对爱情的自主与坚持, 不得所爱必不罢休的死心塌地, 以及与许宣相聚时发自内心的幸福感都表明她身上已经具有完整的、生动的人性光辉。许宣此时虽然仍旧懦弱犹疑, 但他的自主性高了很多, 具有自己的怀疑、尝试以及决断。此外, 白蛇的女伴青青的形象也稳定下来, 也有了她的性格和对情爱的渴望。作品中出现的道士和禅师则表明宗教力量渗入故事, 成为解决矛盾和表达思想的通道。清明祭祖、雨中西湖、借伞还伞、盗库银、开药铺等情节以及渡船、端午节、雄黄酒、钵、金山寺、雷峰塔等场景道具, 进一步完善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并且充当了当时杭州城社会风貌的具象载体。
(四) 成熟阶段———《白蛇传》主要母题梳理
《白蛇传》的故事被广泛流传, 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戏剧舞台。乾隆三年刻的黄图泌《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伶人陈嘉言父女据其改编的“梨园抄本”和水竹居本 (方成培本) 《雷峰塔传奇》都是比较成熟的戏曲改编本。1955年, 田汉先生根据《金钵记》改编出版的戏曲剧本《白蛇传》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删减, 可以说是白蛇传故事的成熟形态, 后来的文学改编和重述, 都以《白蛇传》所述故事为底本。剧本共分16场:《游湖》、《结亲》、《查白》、《说许》、《酒变》、《守山》、《盗草》、《释疑》、《上山》、《渡江》《索夫》、《水斗》、《逃山》、《断桥》、《合钵》、《倒塔》。故事情节这里不再赘述。
《白蛇传》中的主要母题见于下表:
《白蛇传》戏曲剧本是建国后50年代初创作的, 田汉先生精心谨慎地在形象、情节和内涵上做了编排。 作品中白蛇由青衣扮演的人性份量大大加重, 她美貌贤德、善良隐忍、同时又崇尚自由、坚贞不渝, 是散发着光辉的“女神”。比之白素贞, 蛇的灵活矫捷和妖的直爽泼辣在花旦应工的小青身上更为明显。她更像一个“女侠”, 重义、冲动、嫉恶如仇。许仙的形象则继承了书生和市民的软弱, 但是不再贪色好淫, 他对待爱情的真诚以及最后寻妻、 反抗的勇气让这一形象更有力度, 也使整个故事更加激动人心。 在这部作品中, 各类场景道具被纯熟的嵌在故事当中, 为烘托人物个性、表达情绪气氛、表达戏剧美感做了重要贡献。 至此, 白蛇传的故事最终成熟, 并被不断搬演、改编, 故事中的各类母题在继续的被重释和重组。
二、白蛇传故事中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到, 白蛇传故事的形象、情节、情景母题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 并基本定型, 而故事背后的文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则是使这个故事经久不衰, 成为中国经典民间传说的支柱。
从文学意义上来看, 首先白蛇传故事中的情节与环境具有高度融合的特点。 异类男女相爱的纠葛与缠绵;妖、仙、人、佛共存的奇幻碰撞;夫妇持家的人间烟火;江水漶漫的复仇激情; 桥断情不断的爱恨牵连……这些牵动人心的情节, 都在杭州西湖边推演开来。 西湖的烟雨迷濛中主人公情意绵绵、欲言又止的相遇, 将“景”和“情”结合的恰到好处, 完成了中国文学中“境”的创造, 成为了经典的文学场景。 渡船相遇暗合“十年修得同船渡, 百年修得共枕眠”的俗谚。 狭小摇晃的环境为男女主人公的浪漫邂逅提供了极巧妙的机缘; 纸伞的一借一还为主人公的姻缘牵线, 其挡风遮雨的日常功用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两人未来同渡风雨的命运; 金山寺和雷峰塔影射着佛法与伦理世俗对自由的压力; 断桥则表达着爱情的美丽和苦闷。 这些重要的场景道具在故事中起到极大的完善情节、表达情感思想的作用, 同时它们又是江南水乡的真实风物, 这使得传奇故事有了令人着迷的可信成分, 也使故事的背后沉淀了苏杭美丽风光和厚重历史, 更给人间美景增添了奇幻色彩, 作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重要意象, 为文本增添了美学内涵。
其次, 白蛇传故事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生命力, 也因为这个故事适宜于多种文学体裁。 故事中包含各类独特而多面的人物形象, 如敢爱敢恨而又变化多端的蛇女、胆怯多情而徘徊不定的青年、固执而不通情理的禅师等等, 都是有极大挖掘空间的。 除了人物, 故事中也有多对矛盾, 如白蛇与禅师的矛盾、白蛇与许仙的矛盾、白蛇与青蛇的矛盾、许仙与禅师的矛盾、许仙与青蛇的矛盾, 以及抽象出来的情与理的矛盾、爱与恨的矛盾、欲望与道德的矛盾, 这都为制造戏剧冲突提供了极佳的土壤。 以上两个特点使得这个故事极适宜进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 此外, 故事中隐藏的各类情绪, 如甜蜜、痛苦、信任、背叛、绝望、引诱、反抗等等, 不但为戏剧小说注入血肉, 还能够生发出诗歌的咏唱。此外仙山盗草、白蛇现形、水漫金山、宝塔镇妖等内嵌的传奇故事, 是白蛇故事神话性的重要体现, 给故事的再创造提供了极大空间。
从文化内涵上看, 首先, 作为主角的女性“蛇”形象的不断嬗变到最终定型, 反映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女性地位、两性关系的不断变更。 “蛇”在上古是多个民族的图腾, 兼具有繁衍、气候、行进、阴阳等多种意涵, 其蜿蜒柔软的体态, 更是与女性、情欲联系在一起。 由于蛇本身害人的属性以及早期作为图腾崇拜的神性, 蛇形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同时具有“女神”和“女妖”两种对立的文化内涵。在《李黄》等早期作品中, 蛇女完全作为邪魅的“妖”出现, 表达的是男权话语对女性美的渴望和对情欲的抵制以及惧怕。 后来, 蛇女形象中人性成分的增加, 体现了男性叙述者对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美好女性的记录以及在理想中对他们的向往。 在这些故事中, 由于叙述重心在女性身上, 蛇女形象比男性更有光辉。虽然叙述者的目的大多是“记异”或“警世”, 但是这样的故事往往投射出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微妙作用, 并且在文学上, 为创造更具色彩的蛇女形象做了铺垫。 进入现代叙事以后, 蛇女的神性和妖性被有意识的和谐, 女性地位的提高和两性关系的正常化使蛇女理所当然的成为光芒四射的主角, 并承担起一系列的美好愿景。
其次, 故事中人物的组合、情节的搭配, 隐含着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白蛇和青蛇身上兼具蛇女形象的神、妖两性, 在后期的发展中, 白蛇更加沉静温婉, 类神;青蛇则聪慧泼辣, 类妖。 这两个可爱的“异类”的组合成为了一种妥帖的模式, 符合中国文化中崇尚方圆相称, 动静相宜的传统。 例如田汉《白蛇传》的《游湖》一场, 三人初遇, 白蛇沉稳大方, 青蛇机灵主动, 加上许仙中正平和之风以及船夫的调笑应和, 整体极为圆转和美。 随着母题的不断丰富和增加, 中国传统故事崇尚“圆”的原则也有明显体现, 白蛇与许仙圆房生子, 其子的中状元, 白蛇被救出雷峰塔等等圆满结局, 就是极好证明。
另外, 故事中母题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变迁。 男主人公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身份由书生官吏变为药店商人, 是社会商品经济繁荣, 商人阶层崛起的写照。田汉《白蛇传》中, 许仙作为药商出现, 但是宋元时期加在“青年男子”这一形象母题中的小市民成分被减少, 身上融入了士子的风雅痴情和懦弱多疑。 身为卫道士的法海, 则从一个降妖救人的普渡者变为固执不通人情, 易嗔易怒的反面角色。 这背后隐含的是宗教地位的下降、 自由爱情旗帜的高举以及人们心中日渐强烈的叛逆的呐喊。
形成课堂教学中文学缺位现象的原因或许很多,其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失当,当属极为重要的一条。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有效活动的策划落实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而完善的思考,不能紧扣住文本的文学属性来设计问题、组织活动,便必然形成肢解文本、只见试题不见文学的怪现状。下面,笔者结合一节散文文本复习课中“作用分析类题型”知识点讲与练的案例,从四个角度对文学鉴赏题复习中的应注意事项和应有方法进行剖析。
一、忌概念堆叠,宜案例引领
名词概念的价值,在于借助约定俗成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意义。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时,适当运用一定量的名词概念,可以将原本零散的、感性的认知聚合起来,形成表意明晰的、有逻辑的表述。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绝大多数的高三复习课上,教师总是偏好于将一堆堆的名词概念灌输给学生,似乎只要有了这些概念,便拥有了战无不胜的解题利器。为了强化这些名词概念在答题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当然还会结合一道道具体的高考试题进行解析。高考试题所提供的严谨且唯一的“参考答案”,确实能够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威压,让学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关注并牢牢记下这些,以期在未来的高考中,可以借助这些概念而获得理想的分数。于是乎,熟记名词概念,然后将其罗列到相关试题中,便成了应对文学鉴赏题的一个法宝。
例如,此节散文文本“作用分析类题型”复习课的教学,课堂的前15分钟时间,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文章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作用时,就利用PPT展示了数十个名词概念。开头段有“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挑明写作缘由,激发阅读兴趣”“奠定情感基调,丰富思想内涵”“总领下文,预示行文机构”“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氛围,铺垫下文”“凸显细节,与下文作对比”等;中间段有“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渲染”“烘托”等,结尾段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等。这些概念中,相当数量的内容,学生们从小学阶段便已接触。也有一些内容,尽管对概念早已熟悉,但学生从未明白,教师也极少能够区分清楚。如铺垫、烘托和渲染这三种手法间的差异,虽然可以借助词典准确了解释义,一放到具体语段中,便无法判定。
概念的狂轰滥炸,带来的必然是概念堆砌的结果。因而,当堂检测时,学生呈现出的答案,便总会出现若干与题无关的名词概念。如在完成2009年江苏高考卷《上善若水》的作用分析题时,几个学生对开头一节中的三个问句的作用的概括,几乎用完了教师在PPT中传递给学生的有关开头段作用的各个概念。这样的概念堆砌,说到底,是未能真正读懂文本,未能从写作学的角度,思考文章起承转合间的逻辑关系。
要更好地完成此项教学任务,与其堆砌概念,不如从学生作文中寻找若干典型案例,借助于案例的引领,在学以致用中掌握相关内容。比如,将某次作文中有特色的开头段汇总起来,让作者现身说法,谈他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如此,学生才会明白,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必然是完整构思的一个部分,必然承载着一定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开头段的作用就不同,运用的写作技法也不同。当同学们能够将阅读鉴赏和自身的认知经验结合在一起时,他们的理解,才能走出被动接受的窠臼,步入理性认知的道路。
二、忌断章取义,宜融会贯通
文学鉴赏题复习时,还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做法,即“断章取义”。或许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具体试题的解题技法时,往往只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中与题相关的有限文字,并不要求学生将问题放到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中。这样的阅读,自然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
有很多教师会说,全文的阅读,已经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完成了。这样的说法,当然成立,因为,几乎每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都会依照教学计划而布置学生完成该完成的课外作业。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学生只热衷于做具体的试题,对于阅读,则并未当作作业而认真完成。
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缺乏完整性思考和认知时,任何一道只针对某一局部内容而设置的试题,都极可能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且不论词句意义理解这一类必须结合全文进行探究的内容,即使是语段作用分析的试题,也无法只依靠一个独立的段落而完成鉴赏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是,要概括出某个开头段的“凸显细节,与下文作对比”,除了需要明白该段落描写时确实采用了细节描绘的手法,必然还要能在下文的某个段落中确实存在着与之形成对比的相关情节。
此节公开课的师生交流对话活动中,学生针对2007江苏高考卷第16小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的解答,就存在着脱离全文、断章取义的问题。学生只能够从给定语段中读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突出生活的艰辛”等内容方面的作用,却发现不了这段文字,既可以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又可以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还可以为下文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于是,他们的答题,便只能依照教师传授的表述中间段的作用的相关名词,以空洞而抽象的“呼应上文”“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等含糊话语完成答题任务。
要破解“断章取义”的难题,就必须培养立足全篇解读细节的阅读习惯。实现这一目标时,第一步就要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总会有教师,担心教学内容过多,时间过紧,花费数分钟时间组织阅读的教学成本过高。此种想法,显然缺乏文本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这一问题,下文的第四点将作详细解析。
第二步是交流点拨。阅读一篇文章后,不要急不可耐地进行解题指导,不妨再用几分钟时间,就文章的整体鉴赏,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点拨。教师至少需要引领学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三个角度,对文章内容和技法进行综合性探究。如果能够更深入一步,再探究一下“这样写好不好”,则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将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完成了这两步后,再回头研究具体的试题,学生便已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了。置身于山谷中看山谷,与置身山巅观察山谷,宏观上的感受,自然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学生已然站在文本的山巅之上时,阅读的实际收获,必然远超断章取义中一鳞半爪的感悟。
三、忌静态展示,宜动态生成
高三复习课上,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形: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用时,教师将需要在课堂内完成的板演任务,前置到课间休息时。这样,当需要结合学生的练习分析讲解相关知识时,便可以立刻利用这些板演内容,节省下数分钟的板书时间。
如果板演的内容,在教学中充当着检查上一课时学习成果,同时领起本课时学习内容的任务,那么,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倘若板演的内容,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则这样的安排,便值得商榷了。
本节公开课上,教师安排学生提前将2007江苏高考卷第16小题和2009江苏高考卷第11小题的答案写在了黑板上,每一小题安排了两位学生。在15分钟的理论阐释后,教师又用了十多分钟时间,以周练习中的一道试题为例,围绕解题思路的提炼,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并针对交流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点拨。如此,使用到板演内容时,一节课已经用去了一大半的时间。
处理板演内容时,教师先是要求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针对一位学生的答题进行研究,要求找出答题中的不规范之处,并依照高考评分标准,打出相应的分数。在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又要求各小组针对答题中的问题,分析形成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利用PPT展示“正确”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详细解读。
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安排,似乎紧扣了学生的认知错误而展开教学,针对性强,训练扎实有效。然而,变化一下思考角度,便可以发现,学生板演的内容,形成于尚未对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之前,代表的只是学生未经训练的原初认知,这样的认知,不过是教学的一个起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的一个有效参考,并不代表学生学习了这个知识后可能形成的认知局限。故而,以此板演内容作为诊疗问题的案例,便难免形成误判,不能真实检测出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样分析时,并不意味着课前板演没有价值。实际情况是,课前板演如果运用适宜,则完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在运用该板演内容组织教学前,安排这四位学生结合本课时所学知识,对板演进行修订,并让其阐述出修订理由,则原本静态呈现的四个答案,便转化成了能够体现思维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的内容。我们知道,课堂教学需要追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而这最大化,又集中体现在“最近发展区”内在张力的最大化上。倘若学生课前完成的答案,和修订的答案间形成了巨大的变化,且修改后的答案基本符合答题要求,则本课时的教学,就满足了“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反之,如果学生课前完成的答案,在经过近一节课的学习后,依旧未能修改成符合答题要求的内容,则这节课的教学,显然低效或无效。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即学生课前板演的答案已完全正确,确无修改的必要。如果这样,则表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问题。随意抽查的四个学生,均已很好掌握的知识,为什么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呢?
四、忌能力隔断,宜读写同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开头段的作用,教师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曾安排了一位学生口述2009年高考江苏卷散文《上善若水》的行文思路。学生的回答,杂乱无章。教师干脆越俎代庖,自己将文章结构陈述了一遍。
学生为什么概括不出《上善若水》的行文思路呢?表面上看,是学生阅读能力匮乏;实际上看,则是写作能力缺失。学生不会写作类似的文章,不了解该类型文章的结构特征,自然也就无法从材料的相互关系中找寻到关联点。
《上善若水》的结构,是议论性散文常见的一种套路。这种结构,先是用有限的文字,概述相关事件,切入正文;然后针对该事件展开适当地评价,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再由这意义与价值展开联想,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地展开分析阐释;最后收拢全文,总结点题。
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类似结构的散文鉴赏题时,能够针对该类散文的结构特征,从写作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之,那么,学生面对《上善若水》这一文本时,便能够立刻勾连起相关的写作知识,并同时知晓该类文章第一段落的总领作用。同时,学生在遇到适宜的作文命题时,也可以利用这样的结构,写作出高水平的考场作文。2011年的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中,那篇以“风沙渡”小吃店为缘起的作品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不正是在于它采用了和《上善若水》相同的结构形式,写出了由浅入深的人生哲理吗?
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学作品鉴赏题中的若干名词概念,也都来自写作学。如果复习阅读鉴赏的知识点,便隔断了阅读和写作的关联,那么,这样的阅读鉴赏训练,便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当然,阅读鉴赏题的训练课,毕竟不是写作课。如何实现阅读技法指导和写作技法指导的高度融合,是值得认真探究的一个教研课题。我以为,研究此课题的关键,依旧应该体现在文本的研读中。教师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意识:花费时间静读涵泳,绝不意味着时间上的浪费。
不妨进行这样的尝试:进行阅读鉴赏题的定向训练时,先暂时丢下具体的知识点,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带着相关问题研读文本。这些问题,无需针对具体的内容而设定,只需把握住“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三大块而展开。完成阅读任务后,组织交流,谈谈对这三大块问题的个性化认识。然后,教师针对该文本的结构特征,从写作学角度,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仿写指导,并安排适量的课后仿写作业。最后,结合课时学习内容,重点突破相关知识点。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依旧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经验而进行。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分析可见,文学文本鉴赏题复习中,确实存在着若干值得语文教师深刻探究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这些问题,并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解决这些问题,是走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必然路径,是实现教学高效化目标的关键。
【文学题】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文学常识题11-07
古代文学史二填空题12-14
母亲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09-15
怎么做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11-10
中考文学常识填空题及答案11-27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12-01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06-29
武大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11-06
唐朝文学06-16
文学唯美句子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