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教案)(通用6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字词。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简介作者(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经历。展示课件
三、讲读课文
1.展示课件 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本课课后生字词语: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补充:烂熳 挟着 发 髻 芋梗
解剖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瞥见 2.展示课件补充多音形近字辨析 3.学生速读课文
问: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明确: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4.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并复习。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小组研讨 思考:
1.读第一部分说说我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展示课件)
2.研读第二部分探讨问题
(1)课文是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形象的?找出有关句子。(2)课文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明确并展示: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的品质: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3)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有哪几件事情?
明确并展示:(1)匿名信事件——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2)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 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3.研读第三部分探讨问题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行动有哪些?
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2.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握本文写作线索和顺序
2.弄懂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合作探讨本文线索和记叙顺序
1.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明确展示课件
2.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展示课件
小结本文线索: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强调: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
三、检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1.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学生自提)
(1)如:“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3)东京无非是这样。(“无非”什么意思?)(4)“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小结: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拓展研讨
1.作者离开仙台是,不仅对藤野先生说了谎,而且以后再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你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你有更好的做法吗?
2.文中写到藤野先生两次叹息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学习要点。2.作文片断练习
• 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 提示:从你熟悉的人中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哲学家他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却经常会忘了自己的姓名, 有一回他给一位姓陶的朋友打电话, 陶家的保姆问:“您是哪位?”他又忘记了自己的姓名, 张口结舌答不上, 又不好意思说忘了, 只好说:“你不要管, 请陶先生接电话就是了。”保姆说不行。他再三请求, 还是不行。只好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 谁知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 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别人都叫你金博士。”他听了, 高兴地说:“阿弥陀佛, 原来我姓‘金’!”
听了这个小故事, 大家猜出他是谁了吧。
二.介绍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 (1895—1984) , 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宗师, 著名教育家, 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金岳霖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 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 又去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游学。1926年回国后,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金岳霖是最早把西方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 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 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等。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能总领 (总括) 文章的关键语句。
(1)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全文的核心句, 总领全文。“有趣”为文眼。
(2) 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金先生的特点:
学术上博学多识, 生活中不谙世故, 处世上真诚坦率。
四.再读课文
思考: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 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 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 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 同其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 与小孩比赛。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 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 他都回答;开选修课, 师生平等对话, 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 旁若无人。
(4)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 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 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 又缺乏变通, 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面子。
(5) 对情义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 林国达死了, 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 别人都忘记她了, 可他还记得她的生日。
(6) 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老年时, 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 以示接触社会, 观察生活。
(视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教师做适当补充, 不用面面俱到。)
总结:“有趣”一词, 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好玩, 天真;还有一种是有值得研究的内涵。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给人的感觉是两者兼而有之, 既天真, 又有内涵。
五.深入探究
金岳霖先生的“有趣”有哪些内涵?
1. 这趣中“雅”的成分较多
金岳霖先生确实很有趣, 就看那副眼镜就够了, 一只镜片黑, 一只镜片白, 也亏他想得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 先生就这样一直戴着, 直到眼疾医好为止。就凭着这一趣味, 我们就可以赠他一个“特立独行”的外号。不过, 这一趣味还是表层的, 可模仿的, 真正能代表金岳霖先生趣味之内涵的是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形式逻辑很枯燥, 可金先生乐此不疲, 而不疲的原因竟然是“觉得它很好玩”。这一趣味是不可模仿的, 这是学者、文人的雅趣。
2.这趣中有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最显在的表现就是无视礼教, 不拘小节, 即个性意识的觉醒, 所以, 穷途之哭、扪虱而谈往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特征, 在金岳霖先生身上很显明地存在着, 黑白镜、扪虱而谈等等都是, 就不细说了。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细节。
细节 (1) :林徽因死后, 有一年, 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 老朋友收到通知, 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 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学生看这个细节, 看到的是“他追她”的世俗之爱, 我们从中读解出的却是一往情深, 是圣洁之爱。我以为文中这一段话很值得注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 十分欣赏。”如果说这是当年爱的基础, 那么在林徽因去世后, 它就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 或者说, 与其说金岳霖怀念林徽因, 倒不如说金岳霖是在追忆一种逝去的美好。这一情感是纯粹的, 高洁的。
由此, 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这一段文字:“兵家女有才色, 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 径往哭之, 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阮籍哭什么?非亲非故, 他有什么哀?这是常人的想法。然而, 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看到, 阮籍这一哭, 哭出了坦荡率真, 哭出了对美的珍惜与向往。这也是纯然审美的生活态度。而这, 与金岳霖纪念林徽因之举又是何其相似!
晋人自我标榜的“深情”在金岳霖先生身上随处可见。
细节 (2)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 说:“林国达死了, 很不幸。”这一堂课, 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这一细节不由令我们想起“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篇》)
六.自主合作, 讨论
1.文章题目为“金岳霖先生”, 文中却多次写到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 这些是否可以删掉的“闲笔”?
文章起首就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句话很值得琢磨。一般说来, 为传主作传, 都会把传主突出来, 以显示其与众不同。可这句话说得很清楚, “有趣”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的共同特征,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而不是“尤甚者”。这样, 金岳霖先生就是西南联大教授那一特殊群体中的一位, 于是也就成了他们的代表, 写了金岳霖, 也就是写出了西南联大诸位先生的群像。这样, 我们对文章时不时插入联大教授的故事就不至于奇怪, 因为作者本意就是如此。我的这一想法在文章结尾也得到了印证, 结尾说:“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就把目的说得更清楚了。
2. 从文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 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 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 他外貌、言行奇特, 无人干预。
(2) 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 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尽管战事频仍, 纷扰不断, 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 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 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 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补充介绍西南联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平津危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 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继而上海、南京陷落, 武汉震动, 1938年4月, 临大正式宣布迁往云南, 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于5月4日上课。直到1946年三校分别迁回平津, 联大历时整整8年。
当时在联大当教授, 生活极端贫困, 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西南联大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名乞丐在大街追逐朱自清乞讨, 朱自清被纠缠不过, 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 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 扭头就走。
尽管贫困潦倒, 联大的教授却从没有为金钱而污染为师的风范。周锦荪回忆, 当时昆明城中有位附庸风雅的商人, 辗转请朱自清为自己作一篇寿序, 好向亲友炫耀, 润笔费高达三千, 当时朱先生冬天连棉袍子都做不起一件, 但仍婉言谢绝……
七.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 读一读, 品一品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现代著名作家, 其散文别具一格, 语言平实而有韵味, 自然而然, 少做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 描述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 辞达而已, 不事夸张, 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 表达了作者的本意。
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 须细品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个插曲: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捉出了一个跳蚤, 捏在手指里看看, 甚为得意。”
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 作者只是照直说来, 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 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
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 坐定之后, 清茶一杯, 闲话片刻而已。”
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 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 但在平淡中泛着韵味, 平淡中见着真情。这便是此文取胜的关键。
八.总结
遨头小簇行春队[6],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7]。后不如今今非昔[8],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注释】
[1]履斋先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宣城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殿试第一。他是南宋词作较多的词人之一,有《履斋诗余》三卷,近二百六十首词。沧浪:沧浪亭,是苏州名胜,曾为韩世忠的别墅,在苏州府学东。[2]乔木:指梅树。[3]中兴英雄:指韩兴忠。[4]战舰东风悭借便:指韩世忠黄天荡之捷,金兀术掘新河逃走。[5]神州故里:指北宋沦陷领土。[6]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7]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8]后不如今今非昔: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阅读指津】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词人陪太守吴潜沧浪亭观梅,即景生情,抒发了词人缅怀英雄、感时忧国的情怀。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后人改名为“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因此有些书本也写作《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南宋著名词人。绍定五年(1232)年开始,他在苏州仓台任幕僚。嘉熙元年(1237)下半年,吴潜由庆元(宁波)改知平江府(苏州)。此时,吴文英还在苏州为仓台幕僚。嘉熙三年正月,二人相约沧浪亭赏梅。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花园,宋苏舜钦购为私人花园,并建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后以亭名园,称“沧浪亭”。后来成为韩世忠的别墅。所以吴潜称为“韩氏沧浪亭”。此次观梅,二吴皆有词作一唱一和。梦窗有《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吴潜和作是《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
上阕写作者与吴潜同游沧浪亭别墅,追忆韩世忠大败金兀术的英雄事迹,抒发悲伤之情。开头一句写入园所见,高耸挺拔的大树云气缭绕。“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两句直接交代观梅目的是景仰英雄韩世忠业绩,追思前朝的旧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两句语意双关,既是借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故来凸显现实,同时也是借东风这个意象来表达生不逢时、天不从人愿的感慨,暗示正是由于秦桧等奸臣的陷害,韩世忠等抗金名将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导致国破的悲剧。悭,是吝惜的意思。“华表月明归夜鹤”用的是丁令威化鹤重归辽东的典故。后四句想象英雄无奈回到故乡的情景,物是人非,昔日的繁花似锦,如今竟然还是叶落花飘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下阕写沧浪别墅观梅。“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六句,从出游赏梅写起,宋代知州被称为“遨头”,点明作者陪吴潜寻幽探春。问梅开否,唱曲催花,既点明题目,又语意双关,把催花开放,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奋图强的殷切希望。“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为下句“此心与东君同意”作了铺垫,东君是春神,此处借指知州吴潜,“此心与东君同意”,表明两人的思想基本一致,突出了词人梅花一样高洁的情操。后四句抒发今不如昔的愤慨,对南宋小朝廷进行婉讽。词人和吴潜看沧浪水逝去,默默无语,举起酒杯,借酒消愁。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归纳文章所写的几个主要事件。①
②
③
④
B、离开仙台、告别藤野、弃医从文源于哪两件事?①
②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三遍阅读:①将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内容勾画出来,思考分析,藤野先生具有那些美好的品质?
2、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3、学会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弄懂反语的意思和作用
二、合作探究目标:
1、小组内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重在落实)
2、合作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而文章第一段却没有写藤野先生,而是写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是不是离题?为什么?(在文中相应处批注)(2)初到仙台,颇受优待,对此,作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对这样的解释,你是怎样理解的?
(3)鲁迅去日本留学的动机是学医,他希望借助医学来医治中国人的疾病使之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不受人侮辱,可他为什么又要弃医从文呢?
(4)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件事都与谁有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人具有怎样的丑陋本质?
(5)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途中,所经之地应该很多,为什么二十多年后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说说你的理解
3、具体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遍阅读:①在文中给不认识的字注音,重点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②本文线索:;
③思
路:(提示:空间位置的变化)
,④结
构:(依据思路分析,简要概括)
(2)第二遍阅读:A、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②将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运用法语的句子标记出来,初步体会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③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三、检测反馈评价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教诲
瞥见
诘责
解剖
畸形
匿名
深恶痛疾
杳无音讯
出言不逊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值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们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马虎不讲究)
B、不及格的留级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了(关于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传说故事)
C、这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死在异国他乡)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讽刺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4、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你人
D、反语,比喻,对比
5、按要求填写:
(1)贯穿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2)本文组织材料的顺序是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三、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独学内容: 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绯红: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发髻:
杳:
瞥见:
美其名曰:
知识链接与问题引导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4、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群学)
5、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6、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7、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2)作者先是离开东京,后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3)藤野先生最值得作者怀念、尊重的品质是什么?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发生变化的是什么“意见”?
3、相关链接积累:(另查其他资料)
①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暗——旗手永叱右倾后卫,彷徨要迎日昼光明 ②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痛恨帮闲,干预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③依据《藤野先生》的一副对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反馈习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fēi()红
芦 huì()
不 xùn()
nì()名信
诘 责()
畸 形()
深 恶痛疾()
发人深 省().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1)深恶痛 疾:
(2)油光可 鉴:.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 标致极了”“问问 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二、阅读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概括。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5.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难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学法指导】
抓住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疏解疑难字词,给加粗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重要字词。绯红
驿站
解剖
油光可鉴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2.解释下列词语:
绯红:
不逊: 诘责:
匿名: 油光可鉴: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4.阅读全文,想想全文写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事情?以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以分为几段?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成果展示。(预习作业1、2、3)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求学变换了几个地点,按照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划分段落。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围绕什么线索来记叙的?
(三)研读课文
1.找出作者在仙台与藤野交往的相关部分,看看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课文除写藤野先生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11至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3.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5.“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精神。反馈助学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品格中,作者认为哪是他最为敬佩、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3.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三)探究补疑
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写了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吗?
2.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四)阅读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阅读该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表现了鲁迅的精神。4.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B、为“我”改正解剖图。()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
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四、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五、理解主题
1、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六、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一、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二、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三、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现在我们再学习一篇回忆录《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这篇回忆录与《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文章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指导预习
1.简介时代背景和藤野先生的有关情况。
鲁迅是在1902年去日本留学的,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理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一直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篇《藤野先生》中对弃医从文这件事情的原因也做了交代,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重点。
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2.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生字、词的读音和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三、研习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提示学生在分段时要抓住叙事线索。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作者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2.重点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章节:
●读§6-10。作者先主要从肖像入手写藤野。找出写藤野肖像(语言、语调)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活俭朴、严于治学(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严于治学的学者形象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是我们、也是作者对藤野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看作者主要为什么讲了有关藤野先生和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透过这些我们会更深入的了解藤野的内在品质。)
●读§11-23,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哪些事?
用简短的语句给每个事件拟小标题,并说说分别体现了藤野什么品质: 四件事:
①检查订正讲义 ——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高度重视,对教学极端负责)②纠正解剖图 —— 要求严格(也表现了事一的品质)③关心“我”教剖实习—— 热情诚恳 ④了解裹脚的事 —— 求实精神
(课文具体写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跳开没有直接写藤野的§24-31读§32-35与藤野告别。藤野的“悲哀”表明离别的痛苦,师生的情谊;
赠照片、题词表明对友谊的珍视,令作者终生难忘。可略讲:学了6-23,我们可以在写作上借鉴一些要领:
a.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不同品质。
b.叙事应该有详略。c.上下文注意过渡。
d.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3.读到此,我们更深的了解到藤野先生的为人,他真诚的关心这鲁迅,热情的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民族偏见。那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生回国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最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时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阅读的是直接些藤野先生的章节,文中还有一些内容事件是没有直接写到藤野先生的,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太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即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是由于强烈的爱国主义。
1.第一部分写作者在东京的哪些所见所感?(1)研讨分析明确:
①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
②“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代的是清国留学生盘辫子、散辫子、赏樱花、学跳舞,不图报国、醉生梦死的现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厌恶;作用是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③描写清国留学生时,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运用夸张“形成一座富士山”,反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等修辞手法对他们的辫子进行了形褒而实贬的描写,揭露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本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感。
(2)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语言鲜明的感情色彩。
原文借助反语用了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语言感情色彩鲜明,改过的文字就达不到这样的讽刺效果。
2.写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3.写初到仙台所受到的“优待”。此段内容可分两层:
第一层(1—3句)写“我”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即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食宿操心。
第二层(4—9句)具体写几个职员为我食宿操心。(认为我住的客店包办囚人的饭食,很不相宜,几次三番劝说,只好搬到别处。)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拓展延伸 1.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匿名信事件)。先写收到预谋的匿名信,再简介匿名信的内容及有人在黑板上写广告,含沙射影地讥讽鲁迅,最后写事情的结局:“终于这流言消灭了”“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尽管如此,作者在遭受凌辱后的辛酸和愤懑仍不可遏止,所以说,“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2.写看电影事件。(难点)
作者在看放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头,因愚昧麻木做围观的看客而实在可悲,在讲堂里还有一个看电影的“我”,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他的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当听到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时,更是火上浇油!不禁发出“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表达的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下决心弃医学文。(引导学生再看课文有关注释。)反馈检测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野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3)本文语言精炼准确,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试举例分析。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个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堂上完成)
知识与潜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述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述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好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这天,我们就一齐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之后放下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齐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资料,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之后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资料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述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述,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此刻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就应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忙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忙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资料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藏讲义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国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状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能够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述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群众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能够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潜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潜力所能到达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此刻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期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齐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好处。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简单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好处。学生用心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领会感情
【1、藤野先生(教案)】推荐阅读:
《藤野先生》教案11-07
阅读藤野先生心得体会09-21
藤野先生课内阅读10-24
藤野先生阅读题及答案09-15
藤野先生读后感800字初中06-30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06-22
《五柳先生传》 教案09-18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07-07
胆小先生及反思托班语言教案09-17
先生60寿辰庆典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