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精选9篇)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湖北安格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被告人罗文家属的委托,在征得被告人罗文本人的同意后,指派我们担任其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一审辩护人。在本次庭审之前,辩护人详细查阅了本案的卷宗,并多次会见了被告人,对本案的事实有了全面的了解。现结合今天的庭审情况,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采纳:
第一、本案中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罗文主观上具有运输假烟的故意,罗文对运输的货物是假烟并不明知。
检察院的公诉书称被告人罗文在明知是非法卷烟的情况下,为他人将非法卷烟提供运输,而本案指控的罗文涉嫌犯罪的金额达311万元。本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罗文可能知道的系非法卷烟的部分仅是十几件香烟,被告人罗文仅应对部分的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承担责任。分析如下:
1、货源联系过程中罗文仅了解有十几件香烟要运输。
本案被告人多次供述中均表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2010年10月中旬,被告人罗文送货从重庆到昆明,然后又从昆明送货到广州。到广州后本案另一被告人江铧问罗文愿不愿意送货从福建云霄到重庆,货物是一些食品,运费12000元。后来在去福建云霄途中,江铧说要带十几件烟。所以我们认为:在整个货源联系过程中,被告人罗文知道的是货源是小食品,至多也只是知道附带上十几件烟草,而完全不是明知全车的香烟。
2、在装货过程中罗文并没有了解到运输的是香烟。
被告人罗文在他人带领下到达装货地点后,被告人罗文所见的是几十箱方便面纸箱、几百箱喜之郞果冻低箱和十几个编织贷包装,与他们事先所述的小食品相符。并且在装货过程中,货主也没有让被告人了解货物的情况,还让罗文在驾驶室休息。罗文只是在他们把货物全部装好了,把车厢后门关好、车顶篷布系好后通知其已装好,于是罗文下车检查车厢后门和篷布后就发车了。所以我们认为:在整个装货过程中,被告人罗文无论从事先了解的情况即要运的主要是小食品,还是到达现场后所观察的情况即方便面、喜之郞果冻,都只是明知运输的系食品,根据不应当也不可能知道是香烟。
3、从运输的惯例来讲,被告人罗文也不可能去完全了解运输货物的全部真实情况,缺乏主观明知的条件。
根据我国的运输市场的实际状况及习惯,在普通运输服务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托运的业主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承运人,其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运人在承运货物时,只可能根据业主提供的基本信息,从外观上判断货物是否为违禁品,不可能要求业主将每箱、每件、每瓶货物都打开检查是否与托运物相符。而本案中的实际情况完全如此,作为承运人的罗文主观上认为是食品,观察到的也是食品的包装,其不可能去要求查验货物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认为从运输的惯例来讲,被告人罗文也不可能去完全了解运输货物的全部真实情况,缺乏主观明知的条件。
第二、罗文的运输行为仅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中的辅助的次要的作用,系从犯,应当比照相关主犯的量刑,从轻处罚。
本案中罗文帮助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货主运输该批伪劣烟草制品,其与货主属共同犯罪,但其仅为货主提供运输服务,获取报酬,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是从犯。虽然本案中的真正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犯并未归案,但不能应当其没有到案,就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要罪行推到本案被告人罗文的头上,因为无论货主是否到案,都不影响罗文在整个犯罪环节中的地位。被告人罗文只是销售伪劣产品中的一个运输环节,并非真正的生产、销售的人员,社会危害性相关对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及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考虑到本案罗文的犯罪的具体情况,在适用法律时应当比照相关主犯的量刑,从轻处罚。所以恳请法院在对罗文量刑时考虑到罗文犯罪的辅助性作用,对其能比相关主犯的量刑,从轻处罚。
第三、被告人罗文在该宗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具有立功表现,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武汉市公安局巡警处的本案《破案经过》、《抓获经过》及武汉市公安局的《起诉意书》,被告人罗文在归案后,在如实供述案件的事实的同时,供认了同伙江铧及进货的上线同案犯郭庆祥,对本案件的侦破起了重要的作用,有立功表现,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被告人罗文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本案的情况,该批货物从福建出发,目的地为重庆,而该批货物尚未到达目的地,即在武汉外环被查扣,并未有实际的销售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被告人罗文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被告人罗文具有可酌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1、被告人罗文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这在《刑事侦查卷宗》对罗文的讯问笔录中有详细的记载。
2、被告人罗文属于初犯、偶犯,被告人罗文因生意不景气,一时贪财而误入歧途,之前并无违法犯罪记录
综上,请求法庭在量刑时,本着宽严相济的原则,充分考虑被告人罗文具体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以及其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准确适用法律,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湖北安格律师事务所
律师:
2011年4月10日
常年免费法律咨询电话:***(08:00------24:00),并可提供预约上门办案。肖律师
我国《刑法》第140条到第150条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进行了规定, 对普通产品和特殊产品进行了划分, 分别确定了相应的罪名。通过《刑法修正案 (八) 》的修改,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圈在扩大, 处罚范围更宽, 将生产、销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罪改为行为犯, 将原来的部分实害犯改为具体危险犯, 这些都表明我国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规制更加严格, 打击范围呈现扩张的趋势。因此, 《刑法修正案 (八) 》的出台, 对于该类罪的完善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在犯罪圈的划定上、对相关犯罪中的销售金额的认定以及刑罚的处罚方式和力度上仍然存在可以加以完善的空间。
二、我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销售金额的计算标准
《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销售伪劣产品的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 没有标价的, 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 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在现实生活中, 这几种定价标准显然难以适各种特殊情况, 就算勉强适用, 也会造成不合理的结果。
(二) 犯罪圈的划定存在有缺口, 处罚范围不协调
我国《刑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惩罚标准作出了规定, 除了危险犯、行为犯, 结果犯外, 还存在数额犯。针对数额犯, 《刑法》第140条规定的是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 司法解释规定的是未销售的, 销售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 按未遂犯处理。这样的规定看似很全面, 涵盖了未遂犯和既遂犯的情况, 也涵盖了已售出和未售出的情形, 但是也有难以解决的尴尬, 比如, 已经出售部分的销售金额不足5万元不处罚, 而未售出的达到15万元的要处罚, 从实际危害性来说, 这就是明显的处罚失衡。
(三) 刑罚的方式设置单一, 不足以预防和威慑该类犯罪
我国《刑法》对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所设置的刑罚有两大类 (四种) :自由刑 (拘役、有期徒刑) 和财产刑 (没收财产、罚金刑) 。而对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拘役、有期徒刑、和罚金刑都是事后规制的刑罚, 用于处罚罪犯效果明显, 但是从预防再次犯罪的角度来分析, 现行的刑种并不足以防止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再次犯同样的罪。所以, 我国目前对该类罪的刑罚的设置上, 对于防止再次犯罪的处罚手段、方式还是欠缺的。
三、我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完善建议
(一) 销售金额的计算标准完善
我国现在对销售金额的计算存在几个标准:销售价格、标价、市场中间价、指定评估机构确定的金额。这样的计算标准过于单一, 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应该分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 要让销售金额的计算标准实现公正的严密性。要严格区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大小, 将销售数量也作为定罪量刑的一个考量因素。此外, 还要根据时间、地区的差异对同等销售金额的行为人做区别对待, 分析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差异。
其次, 要不断丰富、完善销售金额的计算标准, 明确特殊情况下计算方法。比如, 以比真品价格低很多的价格出售的, 应该以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在销售部分与没销售部分并存的情况下;对于存货应该按照实际销售货品的平均收回货款计算;对于混杂销售, 合格与不合格产品能区分开的, 各自独立计算, 不能分来的, 就按整体计算销售金额。[1]
(二) 对处罚失衡情况的处理办法
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处罚失衡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该反思司法解释中关于未遂犯的处罚标准。其次, 对于第140条所规定的成罪标准是否可以多元化, 或者可以参考1998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6条第1款规定的“盗窃公私财产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 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 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模式进行完善。
(三) 丰富刑罚种类, 增加资格刑的配置, 增加禁止令的适用
针对我国《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所规定的刑罚种类, 应该在自由刑和财产刑外, 增加资格刑的配置。一来可以有效的防止再犯罪, 同时也会对生产者、销售者形成一种威慑, 因为这些市场主体一旦失去相应的生产资格和销售资格就会慢慢消亡, 也失去了市场主体资格。除此之外, 可以借鉴越南《刑法》中的相当于我国刑法中的禁止令的规定, 在对行为人判处财产刑或者自由刑的同时, 可以限制行为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进入某些产所, 禁止进行特定活动等。[2]
参考文献
[1]秦雪娜.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重要问题探析[J].法治研究, 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伪劣产品;销售金额
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不少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践踏道德底线,做出违法甚至是犯罪的勾当。为了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生产者及经营者的法律约束显得尤为必要,在这一层面,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仍具有很大的适用空间。但是对于本罪而言,仍有许多极具争议的问题,使得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司法适用上存在疑难,为使本罪更好適用于司法实践,本文拟论几个典型的疑难问题。
一、对于伪劣产品的认定问题
伪劣产品是本罪的犯罪对象,对其正确界定是适用本罪的首要问题。对刑法条文中的特定术语的界定应当依据刑法条文为之,如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解释存在冲突时,应由有权机关依据其他方法解释之。因此,伪劣产品仅包括“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型产品四种。
二、本罪的行为认定问题
本罪的犯罪行为当然是伪劣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行为,但这只是大方面的概括,本罪的客观行为具体表现为: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一)“掺杂、掺假”行为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4月9日公布的《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伪劣商品解释》)对“掺杂、掺假”行为做了定义,据此解释,“掺杂”就是在产品中掺入杂质的行为,“掺假”即在产品中掺入异物的行为。
(二)“以假充真”行为的认定
《伪劣商品解释》对“以假充真”也做了具体做了定义。以假充真其实就是以彼产品冒充此产品的行为,如将柴油冒充桐油出售,将当归冒充人参售出。该行为与掺假行为的不同在于:以假充真以全部假产品替代原产品,而掺假是以假产品部分替代原产品。
(三)“以次充好”行为的认定
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以次充好”行为是指以次的或差的产品冒充好的或者优质产品。对此,《伪劣商品解释》做出了完善。“以次充好”现实中常见的是以低档酒冒充高档酒销售。违法组合、拼装所生产的产品实质上也属于次产品,该行为实质上是“以次充好”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的认定
对该行为的认定关键是把握对“合格”的定义,《伪劣商品解释》规定,“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据此,“不合格产品”分为三类。“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就是将上述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或者将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之目的的产品冒充具备该种使用目的而进行生产、销售的行为。
三、销售金额的认定问题
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本罪的具体犯罪数额,并且依据不同的犯罪数额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刑事责任,但是我国刑法引用的是“销售金额”这一概念。
(一)销售金额的范围
对于何为“销售金额”,《伪劣商品解释》第二条作出明确规定。据此,销售金额包括:
1.出售伪劣产品所得的违法收入
所谓所得的违法收入,是指在实然状态下实际取得的收入,包括买方实际支付的货款、预付款以及定金等。此种情形下,并不包括未售出产品可能带来的收入,只能是因销售行为所实际获取的一切不合法收入。
2. 出售伪劣产品应得的违法收入
所谓应得的违法收入,指的是依据订立的合同所应该得到的不合法收入。在合同双方履行合同交付货物的情况下,买方应付货款自然属于应得的违法收入。但卖方未交付合同项下的标的就被抓获,此时合同所约定的对价是否属于应得收入呢?笔者认为,销售行为是一个行为过程,必然包括缔约、合同成立、履行合同等一系列行为,应得的违法收入自然是销售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应得收入的计算无需要以货物实际交付为标准。
(二)销售金额的计算1.伪劣产品价格的确定
伪劣产品价格的确定主要适用于违法收入尚未取得的情况。笔者认为,伪劣产品价格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顺序:①合同约定的价格;②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③合同订立时履行地的市场中间价;④估价。
2.伪劣产品与非伪劣产品混同情况下销售金额的计算
伪劣产品与非伪劣产品混合之后如能再分辨开,则只需依照上述规则计算伪劣产品部分的销售金额。若混同后难以辨别,除非伪劣产品的本应具有的性能并未受伪劣产品影响的外,被告能够证明非伪劣产品部分的销售符合法律规定,否则伪劣产品与非伪劣产品成为一个整体,变成另一形式的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自然以伪劣产品与非伪劣产品为整体来衡量。
3.货值金额与销售金额共存时销售金额的计算
司法实务所遇犯罪情形可谓五花八门,经常遇到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在销售部分后被查获的情况,此时,就出现货值金额与销售金额并存的情况。根据《伪劣商品解释》的规定,以两者3∶1的比例计算。
四、本罪的未遂犯认定问题
根据《伪劣商品解释》的规定,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本罪的未遂定罪处罚。这一规定的出台解决了长期以来本罪是否具有未遂状态的理论分歧,但同时,司法解释的新规定产生了新的问题:假若行为人只有伪劣产品的生产行为,而无销售行为,即使货值金额再大,也只能构成本罪的未遂。这似乎与立法本意相背离,本罪是选择罪名,自然也应当惩罚伪劣产品的生产行为。因此,立法应当予以完善,但目前而言,只能依照此解释追究本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翟中东.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陈立.经济犯罪理论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许珂(1992.08~),女,安徽宿州人 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一、概念及其构成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国家为了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如《产品质量法》规定“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国务院发布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必须保证质量,确保安全有效”;“兽药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规定:“经营的种子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的种子质量标准,并附有种子检验、验收合格证书”;“经营种子严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等。针对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先后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发出了《关于整顿和加强兽药管理,取缔假劣兽药的通知》、《关于加强农药管理坚决制止和取缔生产、经销假劣化肥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农药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伪劣农药活动的通知》。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制度,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对农业危害很大,应受刑法打击。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所谓农药,是指用于防治药、虫、草、鼠害、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农用化学药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所谓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功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兽用药品。
所谓化肥,是指经化学或者机械加工制成的各种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用于为农业、林业生产提供一种或者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或者兼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物质。化肥的范围包括:化学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其他肥料(上述列举以外的其他化学肥料)。
所谓种子,是指用于农业、林业生产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芽等繁殖材料。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农、林、牧、渔等生产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致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所谓假,是指农药、化肥、兽药的成份名称不符合有关标准所规定的应当含有的成份名称,或用非农药、非兽药、非化肥冒充农药、兽药、化肥,或用此种农药、兽药、化肥代替另一种农药、兽药或化肥,以及其他应按假的来处理的农药、兽药和化肥,如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或者国务院农牧业行政管理机关明文规定禁止生产或销售的兽药等。
2、销售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与价值。失去使用效能,则就是指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因过期、受潮、变质等原因已经丧失其有利的作用及价值。使用它已无法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如农药已无法防治病、虫、害,化肥已不能给植物养分而促使其生产等等。
3、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和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及种子。所谓不合格,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次品、劣品,其虽有一定的使用效能,但无法达到合格产品所应有的使用效能,如农药、兽药、化肥的成份与产品质量标准不相符合,超过有效期尚未完全丧失效用等。这点与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上述物品不同,后者是对于所要防治的或应该达到的目的是毫无效果。
无论行为人实施的是生产、销售哪一种行为,针对的是何种对象,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只要出于故意,并达到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使即可构成本罪。
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必须造成了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结果才能构成本罪,这就是说,本罪为结果犯。如果只有生产、销售行为而没有危害结果,或者虽有危害结果,但致使生产损失没有达到损失较大的程度,也不能构成本罪,但这不排除可以构成他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任何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本节第150条之规定,单位也能构成本罪之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其故意的内容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故意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二是明知是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而故意予以销售;三是故意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过失行为,如在不明知的情况下销售了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农约、兽药、化肥、种子,不能构成本罪。
本罪的犯罪目的,大多都是为了谋利。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使生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是本罪的后果,不是本罪的目的。
二、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依本条之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只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才构成本罪。如果没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就不构成本罪。另外,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虽没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但销售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二)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了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后者则侵犯了国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对象是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后者犯罪对象的范围很广泛。
3、构成犯罪的标准不同。前者的犯罪构成要求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才构成本罪。而后者则是数额犯、其犯罪构成要求“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
依本节第149条之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不构成本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处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同时又构成生产、销笛伪劣产品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
(三)本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界限
认定本罪要注意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区别。其主要是:(1)本罪一般是出于非法牟利的目的,后罪则是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2)本罪在客观方面一现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并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非直接相连,而是通过消费者购买并使用了所生产、销售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后才发生危害结果的。生产、销售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后罪则是采用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等直接方法破坏生产经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直接相连,没有被害人从中介人这一因素;(3)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有关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的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对象具有不特定性,后罪的客体则是某一单位的生产经营,对象具有特定性;(4)本罪的主体不仅限于自然人,而且还包括单位;而后罪的主体则只有自然人才能构成。
三、处罚
犯本条之罪,依其情节分别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1、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2、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3、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条 为禁止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保障商品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商品生产、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由市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医药、商检、文化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
第四条 禁止生产、销售下列假冒伪劣商品:
(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产地、厂名、厂址的;
(二)失效、变质的;
(三)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要求的;
(四)明示的指标、含量与实际不符的;
(五)伪造或冒用名优标志、认证标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免检标志、标准编号、商品条码以及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编号的;
(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七)国家明令淘汰的;
(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其他不准生产、销售的。
第五条 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提供场地、设备,代印代制商标、包装物、认证标志,代制铭牌、标识,代出证明,代订合同及提供其他方便条件。
禁止传授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
禁止伪造、篡改或冒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结论以及其他质量证明。
第六条 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商品从事服务性经营。
第二章 生产者的责任
第七条 商品生产者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品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组织生产。没有产品标准或合同没有规定质量要求的,不得组织生产。
第八条 对国家实行生产(制造)许可证制度的产品,凡未取得生产(制造)许可证或虽曾取得但已失效的,一律禁止生产。
第九条 产品出厂,必须具有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签证的产品检验合格证。未经检验的产品,不得出厂。
按照国家规定可作“处理品”、“次品”、“等外品”的,应在产品的显著部位相应地标明“处理品”、“次品”或“等外品”字样。
第十条 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标准编号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应予以标明;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标明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
(五)实行生产(制造)许可证制度的产品,必须在产品的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明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
(六)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有警示标志和中文使用说明书。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名优标志、认证标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免检标志等,应符合国家规定并与产品的实际质量相符。
第三章 销售者的责任
第十一条 销售者应严格执行进货质量验收制度,购进的商品必须有合格证明,如发现商品质量与合格证不相符的,应进行抽样检验或委托法定检验机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准出售;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
销售者要定期对未出售的商品进行检查,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应按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销售者销售的商品,其标识必须符合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
第十三条 有质量保证期的商品,在质量保证期内,非因用户、消费者使用或保管不当而出现质量问题的,销售者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商品负责包修、包换、包退。
因产品质量给用户和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人身损害时,销售者应先承担责任,赔偿实际经济损失。属于供方或储运方责任的,由销售者向有关责任方索赔。
第四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 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有计划地对产品进行抽查,定期对重点产品进行检验,对经检查证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依法予以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对市场和商标、广告进行严格管理。
第十五条 对涉及安全或人身健康或对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商品,实行出厂前质量报验制度,未经报验的商品不得销售。
报验办法和报验目录,由市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六条 对质量稳定的产品,实行质量监督产品免检制度。免检产品质量考核条件由市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负责考核。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免检产品证书的产品,在有效期内免予监督检验,企业可在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免检标志。
第十七条 生产、销售者必须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样品和有关书证、物证,不得拒绝或隐瞒,不得提供伪证,不得转移财物或毁灭证据。
第十八条 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袒护、包庇、纵容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时,有权行使《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第二十四条所规定的职权。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权时,有关当事人必须予以协助。
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有两人以上参加,并出示证件。
第二十条 经县级以上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封存或扣押有严重质量问题或有严重假冒伪劣嫌疑的商品、有关物品和凭据,必要时可按规定通知银行冻结其相应的银行存款,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
第二十一条 封存、扣押商品、有关物品和凭据时,应作出书面决定或通知并送达当事人,对封存或扣押的物品应同时列具清单,并由执法人员、当事人或见证人签名。
第二十二条 对实施封存或扣押的商品,应自封存、扣押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因办案需延长封存、扣押期限的,应当在期满前,经上一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延长,并通知被封存、扣押商品的单位或个人。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因案情复杂,需再延长期限的,应报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法定检测机构需增加必要的仪器、设备所需经费,报同级政府批准,财政拨款。
第二十四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应向社会公开举报机构、举报电话和设立举报箱,接受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举报。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当为其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受理部门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对查实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七条 新闻单位有责任对产品质量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宣传产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揭露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全部生产、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用作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有关设备工具和物品,处以该批假冒伪劣商品货物总值的一至五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对单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责任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视情节轻重,建议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第一款规定的,没收全部违法所得以及有关设备、物品,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五倍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二款规定的,没收全部违法所得以及有关设备、物品,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五倍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三款规定的,处以该批商品货物总值的一至三倍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使用假冒伪劣商品从事服务性经营的,比照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处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该批商品货物总值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现场罚款,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重犯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处以该批商品货物总值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其中对销售关系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凡未附中文说明书的,责令停止销售,处以销售该批商品货物总值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对责任人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不履行“三包”义务和赔偿损失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该商品总值一至五倍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销售,补办报验,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对应接受监督检查而拒绝检查的产品,视为不合格品,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处理。
拒不提供有关资料,或执法人员有证据证实被监督检查的单位或个人有意提供伪证,或隐匿、转移、毁灭有关资料的,对单位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对擅自处理,擅自启封或转移已被封存的商品、物品的,处以该批商品、物品货物总值的一至五倍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被处罚者,应当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交清款项。逾期不交的,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该款项加收1%的滞纳金。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天内,向其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又不执行的,由作出处罚的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四十条 本条例规定的处罚,不免除因当事人侵权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纵容包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违法乱纪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执法人员在封存、扣押产品时滥用职权,使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并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检举人、证人打击报复,或拒绝、阻碍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不适用于建设工程,但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以及在建筑物内使用的能保持其原有特性和用途的商品,适用本条例的规定。
甲方:________有限公司 乙方: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甲、乙双方特签订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责任书。
一、甲方责任
1、宣传有关工商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
2、及时办理发放《营业执照》、《进场交易证》,使经营主体合法,以保障其合法经营。
3、加强监督检查,协助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查处制假、售假等违法经营活动。
4、不断加强市场硬、软件建设,搞好各项服务工作,为经营商户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乙方责任
1、进入本市场先办理《营业执照》、《进场交易证》,并做到亮证经营。
2、出售废旧金属要按质论价,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不短斤缺两,做到明码标价、货真价实。
3、不擅自张贴店堂广告及在市场内悬挂布幅,如确有需要,须报甲方备案审查同意。
4、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不恶语辱骂顾客。
5、不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不占道经营,不抢拉生意,不损害、贬低其他经营商户。
6、按时交纳工商管理费、税务等依法规定应交纳的各项费用。
7、不得擅自出租、转让摊位,确须出租、转让摊位的,应经甲方同意,并办理一切相关手续。
上述各项条款,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执行。本责任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
乙方: 电话:
签订日期:
1行为人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还是构成诈骗罪?关键是看犯罪中使用的物是否是伪劣产品
为了更形象、简便地对两种罪的区分关键予以呈现, 笔者以一个自拟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行为人在油瓶中倒入95%的水、5% 的菜油, 然后冒充 菜油到农 村去销售。该行为是诈骗, 还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人在油瓶中倒入50%的水、50%的菜油, 然后冒充菜油到农村去销售。该行为是诈骗, 还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人在油瓶中倒入95%的油、5%的水, 然后冒充菜油去农村销售。该行为是诈骗, 还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一般认为:第一个案件的行为当然是诈骗, 第三个案件的行为当然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何故?原因如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 95%油、5%水的油水混合物是伪劣的菜油, 而95%水、5%菜油的油水混合物不是伪劣的菜油, 是诈骗的工具。就是说, 犯罪中使用的物是否是伪劣产品是区分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关键。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是否是伪劣产品呢?刑法理论界对此意见不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伪劣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存在以及人身, 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不符合产品质量安全, 卫生标准以及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1]。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伪劣产品是指以假产品冒充真产品[2]。第三种观点认为伪劣产品之伪劣, 是指质量没有达到国家质量管理法规所规定的标准[3]。第四种观点认为, “作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对象的伪劣产品只能是现行刑法第140条明确规定的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4]。第一、三两种观点是具体罗列各种伪劣产品情况, 有失全面性, 而且, 它们都离开刑法第140条等规定来界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对象, 有失法定性。第二种观点将具有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排列在外也是不正确的。笔者比较同意第四种观点, 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来讲, 作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的伪劣产品只能是刑法第140条明确规定的情况:1掺杂、掺假的产品;2以假充真的产品;3以次充好的产品;4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产品。因此伪产品是指以假充真的产品;劣产品就是掺杂、掺假的产品, 以及以次充好的产品和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产品。但是第四种观点缺乏可操作性, 不能区分严格伪劣产品与诈骗工具。
2判断犯罪中使用的物是否是伪劣产品关键是看该物是否是比 较靠近合 格产品 (或真产品, 以下相同) 的物
伪劣产品应该是比较靠近合格产品的物, 与合格产品相去甚远的物不是伪劣产品, 而是诈骗中使用的工具。伪劣产品从性能上说, 是不具备某种性能而说成具备某种性的产品;从组成上说, 不含有某种成分而说含有某种成分。实践中,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此物冒充彼物, 扣用人造冒充皮革, 以自来水冒充矿泉水等;二是产品的主要组成、性能各不符实。当然此物与彼物绝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产品的主要组成、性能非绝对完全不符[5]。即用人造革冒充真皮革, 人造皮革是伪劣产品, 然而用一箱稻草冒充真皮革;一箱石头冒充仪器, 石头、稻草就不是伪劣产品, 而是诈骗工具。因为稻草与真皮革相去甚远;因为石头与仪器革相去甚远。所以说伪劣产品比较靠近合格产品, 而诈骗中使用的工具与合格产品风马牛不相及, 性能绝对完全不符。此观点是有理论依据的, 因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客体是国家产品管理和市场管理制度, 犯罪对象应当具有市场流通功能。如果不具有流通功能, 就不是该罪的犯罪对象。而犯罪中使用的物具不具有市场流通功能, 关键是看它是否某一物品与合格产品相去甚远。如果某一物品与合格产品相去甚远, 那么经过转手以后, 就不能再转手, 就不能流通, 就不能进入市场, 既然不能流通, 不能进入市场, 就不会侵犯市场管理制度, 不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只会侵犯财产, 只可能构成诈骗罪, 该物品就不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 而是诈骗罪的犯罪工具。相反, 如果某一物品与合格产品比较靠近, 那么经过转手以后, 就能再转手, 就能流通, 就能进入市场, 既然能流通, 能进入市场, 就会侵犯市场管理制度, 就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该物品就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 罪对象———伪劣 产品。例如, 一瓶水冒充白酒出卖, 买主发现后不大可能再把“白酒”作为产品卖给他人, “白酒”就不能再流通, 就不能再进入市场, 以一瓶水冒充白酒出卖的行为就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白酒”就不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伪劣产品。相反, 酒里掺少量水冒充白酒出卖, 买主发现后可以再把这种酒水作为产品卖给他人, 这种酒水就能再流通, 就能再进入市场, 酒里掺少量水冒充白酒出卖的行为就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这种酒水就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伪劣产品。从实质上讲, 笔者认为, 根据刑法的立法意图, 伪劣产品不同于与合格产品相去甚远的非产品, 逻辑上讲, 应当也是产品, 只不过是有瑕疵的产品罢了;只不过与合格产品较近但不能算合格产品罢了。
既然伪劣产品是比较靠近合格产品的物, 那么, 如何判断是否是比较靠近合格产品呢?判断是否比较靠近合格产品, 判断使用的物是否是伪劣产品必然涉及质、量和度问题, 必然需要运用哲学质量互变规律。
3判断犯罪中使用的物是否是比较靠近合格产品的物, 是否是伪劣产品, 就必然需要运用哲学质量互变规律
那么, 何为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6], 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那么, 如何运用呢?
首先, 根据质量互变规律, 物的量超过“度”就会出现质的转化。是否是比较靠近合格产品的物, 是否是伪劣产品关键在于量。当案件中使用的物接近合格产品的量达到一定的“度”, 引起了质变, 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就应将之界定为伪劣产品。相反, 当案件中使用的物接近合格产品的量没有达到一定的“度”, 就不发生质变, 就不应将之界定为产品或伪劣产品。那么这个量具体是指什么?也即如何判断是否接近呢?笔者认为:量具体应是指物的价值 (或价格) 上的量。当案件中使用的物在价值 (或价格) 上接近合格产品的价值 (或价格) 达到一定的“度”, 引起了质变, 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就应将之界定为伪劣产品。当案件中使用的物在价值 (或价格) 上接近合格产品的价值 (或价格) 没有达到一定的“度”, 就不发生质变, 就不应将之界定为伪劣产品。例如, 冒充高档香皂的肥皂是伪劣产品, 而冒充黄金的肥皂却不是伪劣产品, 因为价格悬殊太大。至于为何量具体应是指物的价值 (或价格) 上的量, 而不是其他, 是因为物的价值 (或价格) 上的量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而且以价值 (或价格) 为准也便于司法机关操作, 有利于司法机关准确定罪量刑, 打击罪犯。
参考文献
[1]高西江.刑法的修订与适用[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397.
[2]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66.
[3]陈兴良.刑法疏议[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258.
[4]黄京平.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85.
[5]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3.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
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
(法〔2001〕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自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以来,各地人民法院陆续受理了一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假冒商标和非法经营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此类案件中涉及的生产、销售的产品,有的纯属伪劣产品,有的则只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由于涉案产品是否“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直接影响到对被告人的定罪及处刑,为准确适用 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严惩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不放纵和轻纵犯罪分子,现就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假冒商标和非法经营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中可能涉及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有关鉴定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于提起公诉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假冒商标、非法经营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所涉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属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难以确定的,应当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五款的规定,由公诉机关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二、根据《解释》第三条和第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生产、销售假药犯罪案件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犯罪案件,均需有“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
三、经鉴定确系伪劣商品,被告人的行为既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又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其他犯罪的,根据 刑法第 一百四十九条第二款和《解释》第 十条的规定,应当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摘要:本文构造了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于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分析,得出了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降低消费者打假成本、加大反暴利力度等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博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为了清除这一公害,广大消费者、正品厂商以及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譬如,颁布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决定;组织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以及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打假”专项斗争;成立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万里行”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等。但时至今日,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之势远未得到扼制,“打假”活动不得不继续深入下去。本文借助一个简单的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在围绕假冒伪劣商品而展开的博弈活动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为此,可构造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
1、模型的假定
(1)厂商因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发生扩散而付出的代价(如销售受阻、被处以罚款或被没收财产)为零;
(2)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效用损失等于他的货币损失;
(3)只要消费者支付足够的打假成本,那么,要求厂商退货,或调换正品,或支付赔偿金总是可能的;
(4)假定厂商x和消费者y为某一博弈格局中的两个局中人,根据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厂商x和消费者y在进行博弈时,都将按照使自身利益(报酬函数)最大化的准则作出各自的策略选择。
其中,可供厂商x选择的策略是:“售假”和“不售假”;可供消费者y选择的策略是:“打假”和“不打假”。于是,厂商x和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都有四种可能:
关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矩阵形式表达图如下所示
消费者y
打假(q)不打假
(1q)
G,L
(0,0)售假(p)厂商x 不售假
(1p)D,DU 0,V
矩阵形式表达图
(1)若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D(D为厂商x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被迫支付给消费者y的赔偿金,不包括商品退款),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D-U(U为消费者y的打假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投诉成本和信息搜寻及投诉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2)若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不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G(G为厂商x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额外收益),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L(L为消费者y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损失的货币额);
(3)若厂商x选择“不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零,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V(V亦为消费者y的打假成本,但它只包括信息成本及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故V
(4)厂商x选择“不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不打假”,则厂商x和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都为零。
2、模型的求解和结论
政府或立法机构在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售厂商一经被查处,除无条件退款或调换正品外,还必须向受害消费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即D>0。这时,博弈的结果将取决于消费者的打假成本U与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损失的货币额L及可得赔偿金D之间的对比关系:
(1)当U≥L+D时,博弈(在纯策略意义下)的唯一纳什均衡解是:(售假,不打假),即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放弃打假。可以看出,(售假,不打假)也是帕累托最优解。
(2)当U 假设厂商的混合战略为p1=(p,1-p),即厂商以概率p选择售假,以概率1-p选择“不售假”;消费者的混合战略为p2=(q,1-q),即纳税人以概率q选择打假,以概率1-q选择不打假。收益矩阵如上图所示: 对厂商x来说,期望收益函数是: v1(p1,p2)pq(D)p(1q)G(1p)q*0(1p)(1q)*0(DG)pqpG 对于消费者来说,期望收益函数是: v2(p1,p2)pq(DU)p(1q)(L)(1p)q(V)(1p)(1q)*0 (DULV)pqLpVq 这样,寻求混合策略纳什均衡(p1*,p2*),即为求解最优化问题 maxv1(p1,p2*)max[(DG)pq*pG]0p1p1P1 maxv2(p1*,p2)max[(DULV)p*qLp*Vq]0q1p2P2 用微积分求极值的方法,最优化的一阶微分条件为 v1p(DG)q*G0 v2(DULV)p*V0q Vp*DULV 解得Gq*DG 由此得到该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p*(p1*,p2*),其中 VLDU,)DULVDULV DGp2*,GDGDp1*(结果的解释:厂商x以V/(L+D-U+V)的概率采取“售假”的策略,以(L+D-U)/(L+D-U+V)的概率采取“不售假”的策略;消费者y以G/(G+D)的概率采取“打假”的策略,以D/(G+D)的概率采取“不打假”的策略。即:现实中存V 在许多个消费者,厂商随机地按DULV的比例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其中,GGD比例的消费者选择打假,而另外1比例(即)的消费者选择不打GDGDGD 假。有 由综合以上讨论可得到这样几点结论: 第一,消费者打假的成本越高,厂商选择售假的概率越大。 第二,当有关法规规定的赔偿金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比如相当于它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且足以补偿消费者的打假净成本(U-L)时,消费者打假的概率却降低了。可见,高额赔偿金并不能成为消费者打假的重要诱因,高额赔偿金的主要作用在于威慑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 第三,当法定的赔偿金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容易被识别,均衡的结果将趋近节省社会成本的理想状态:厂商不售假,消费者 也不打假。 三、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政策建议 由上面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提出以下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和建议: (1)努力降低消费者打假成本 信息成本方面1)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广大消费者大力宣传介绍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和方法;2)开发各种简便实用的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具和仪器;3)国家商品质量检测部门应经常公布商品质量检测结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将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及其制售厂商予以曝光,并扩大曝光的范围,增加曝光的频率;4)鼓励正品厂商向消费者提供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免费服务。 投诉成本方面要加强消费者协会的组织建设,提高其运作效率,降低消费者的投诉成本。消费者协会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门社会团体,它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消费者协会人员不足、效率不高的现象客观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投诉成本,挫伤了消费者打假的积极性,甚至不少消费者对消费者协会还缺乏了解,投诉无门成为这些消费者的一大困惑。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消费者协会会员制,提高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以及打假的积极性。 (2)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立法机构或政府应颁布一项具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强可操作性的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门法规,在这一法规中,明确规定假冒伪劣商品制售厂商向受害消费者支付赔偿金的数额、方式及时间等,赔偿金的数额应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或厂商售假的非法所得。为了保证高额赔偿金制度的有效实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技术监督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设立索赔代理机构,监督、代理消费者的索赔事项,厂商开户银行及业务往来单位也应承担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消费者或索赔代理机构的索赔。 (3)加大针对厂商的反暴利力度。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正品如高档服装存在暴利,正是这种暴利的诱惑,使一部分厂商包括大厂商走上了制假、售假的道路。因此,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加大反暴利的力度,把反暴利作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张理智.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其治理.经济研究.1994(1):51~57 [2]李萍.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3(5) [3]康乐.石宏长.假冒伪劣商品的博弈分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推荐阅读: 实习商品销售心得体会05-30 限价商品房销售方案06-08 商品房销售方案表06-18 商品房销售纠纷预案07-12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新07-16 销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09-15 销售技巧销售流程10-14 钢材销售销售技巧10-21 009-销售人员销售报告制度07-16 《销售数据分析--销售业绩》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