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实施方案(精选7篇)
为加快改善全体居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建“和谐云龙社区”,按照政府《关于加强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为重要内容,以治理村组“脏、乱、差、散”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规划、重点支持、村组互动、建管并重、滚动推进,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2、总体目标
力争三年内达到“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溪边无暴露垃圾”的基本要求,率先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基本建成环境洁化、建筑美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村组绿化、亮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整治标准
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即:有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房前屋后有绿化美化,有稳定保洁队伍,有行之有效的卫生管理长效制度,有公民道德规范宣传牌和“三讲一改 一树”宣传牌。“五无”即: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露天粪坑,无漂浮物,无乱搭乱建乱摆。
二、工作重点
1、治理卫生环境。每年春冬两季,集中开展以清垃圾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发动群众全面清除暴露垃圾、河塘漂浮物、渠道淤泥、违规张贴物。严禁向渠道倾倒垃圾或其它废弃物,坚持污水达标排放。结合沼气“一池三改”,取缔或改造目视范围内的露天粪坑(缸)和旱厕,实现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结合部、闲置地块管理,消灭环卫管理盲区。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环卫设施和保洁队伍。设立垃圾中转站,建立环卫专业队;设立垃圾箱(桶),聘用1-2名专职或兼职保洁员。
2、整治乱搭乱建。整治乱搭乱建,严格按规划有序建设,坚决制止新建违章建筑。对残墙断壁、破旧房屋,动员群众自行改造或拆除。建筑工地必须按照安全文明施工标准 进行施工,按规定设置隔离围栏,建筑垃圾随产随清,废水、泥浆不得随意外排。农户房前屋后柴禾草垛、农机家具要堆放整齐。
3、规范市场秩序。公路两旁的店面、店门、橱窗美观整洁,门前不得乱堆乱放。广告标语不得影响村容村貌。取缔马路市场和马路停车场,主干道路禁止摆摊设点、占道经 营。主干道两侧店面必须入室经营,经营场地和摊位周围保持整洁。
4、绿化美化。以村主要出入口绿化为重点,建成规划合理、面积充足、配置自然、感官舒适的标志性景观绿化带。村主干道两侧栽植行道树,渠道两侧基本绿化。充分利用 村闲置地块建设公共绿地和花园,配置相应的娱乐、健身、休闲设施。农户房前屋后栽植本地绿化树种、经济林木和草本花木。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 率达到20%以上。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绿化带的管理养护,确保主干道两侧行道树无缺株死株,公共绿地的绿化苗木修剪及时、整齐美观。
5、创建文明。深入开展评选“星级户、清洁户、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操作、长期坚持的文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设立公民道德宣传墙(牌)、宣传栏、公德榜,宣传倡导勤劳致富、遵纪守法、乡邻和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引导居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讲和谐”生活方式。通过文明创建“五讲农家”活动,基本做到文明诚信,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遵纪守法,社会稳定,社会风尚良好,禁毒、禁赌、禁黄、禁家庭暴力;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社区今文化生活健康丰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云龙街社区村庄整治创建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支部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组成。
2、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利用文化宣传墙、公益广告牌、宣传橱窗等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宣传整治活动的意 义和作用,宣传整治活动的标准和要求,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充分认识搞好环境整治活动重大意义的同时,认识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全社区开成“服从全局齐参与、人人动手搞整治”的浓厚氛围。要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镇村同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知识的教育,鼓励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党员环境整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建设与经济水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以不减少耕地、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基本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决定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土地的竞争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矛盾。在很多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伴以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耕地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又引起了村庄空心化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在超标准占地、一户多宅等现象普遍的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相结合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此外,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村庄整治已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开展,称谓可能不同,如重庆的 “地票交易”、天津的 “宅基地换房”等,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河南省在村庄整治方面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有着尤为突出的迫切需求和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河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责任。2013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6.5%和8.2%。另一方面,河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截至201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38.8%,大幅低于全国49.9%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将给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持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经济区,并将探索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
河南省的村庄整治,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空前。截至2012年7月,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达631.5亿元。〔1〕在此过程中,虽然村庄整治对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显现,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梳理和总结这些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以及正确发挥村庄整治积极作用所需的条件,这对于村庄整治的继续推进以及在其他同类地区的推广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基于2012年4~7月对河南省14个县25个社区及365个农户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梳理、分析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成效
根据调查,河南省村庄整治在保护与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显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
1.节地效果明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调查村庄占地面积普遍超过实际需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调查村庄农户居住分散,户均住房及庭院占地面积普遍超过标准,少的在半亩左右,多的则在1亩以上。按宅院计算平均每宗宅基地面积达到260.8平方米。相对于城市居民和居住实际需求来说,这都是很大的。另外,一户多宅情况也很常见,12.6%的调查农户中在本村有2处或2处以上的宅院。如果考虑一户多宅情况,户均宅基地面积将达到294平方米。在最高的兰考县和新乡县,户均达到457.7和453.1平方米。
表1反映了6个调查村庄(社区)在村庄整治前后的(规划)占地、节地情况。整治前村庄户均占地面积都超过1.5亩,最高的达到2.59亩。根据村庄整治的新社区建设规划,整治后村庄户均占地都降至1亩以内。其中,河南省夏邑县蔡河村整治前村庄占地达到742.35亩,户均占地(包括公共用地)1.55亩, 整治后户均占地将降至0.63亩,整治后村庄占地比原来减少438.9亩地,节地率达到59.1%。在调查村庄中,节地率最高的达到了87.3%,另外有4个村庄的节地率在60%以上。
如果结余的村庄占地全部复垦为耕地,并且相应的建设地指标没有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那么复垦所得就全部是新增耕地。以蔡河村为例,结余出的438.9亩旧村占地复垦为耕地后,按照当地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各1000斤/亩的单产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87.8万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即使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有一半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最终净增的耕地也能带来40多万斤粮食的生产能力。按照夏邑县对23个乡镇的社区整合规划,村庄建设地占地面积将从21441.77公顷减少到8722.5公顷,节约出12448.27公顷的建设用地,假设其中一半成为净增的耕地面积,那么仅夏邑一个县因村庄整治增加的耕地就能带来1.87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同步改善
在调查地区,村庄整治过程通常配套实施了土地整理,通过对耕地实施连片整理,并完善灌溉、田间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能够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以鹤壁浚县王庄镇为例,该镇计划通过村庄整治建设“中鹤新城社区”,实现全镇6万人集中居住。项目一期建设获得政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3620万元,其中包括土地整理资金1800万元、农业投资860万元、水利投资1200万元和气象投资500万元。这些投资对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村庄整治建设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效果。土地整理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耕地的连片,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积极性。1通过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缩小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分割。
3.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村庄整治过程中,县乡政府或村集体往往也着力推动土地流转,耕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公司集中,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速度加快。在调查的村庄,已经建成并且入住农户较多的社区都统一组织了土地流转,其中一些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得到调整提升。例如,在调查的江湾村,村庄整治始于2007年,2009年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流转土地3300亩,94.7% 的土地流转后实现了规模经营。土地信用合作社又购买10余台大型农机设备,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江湾村还进一步建立了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和小麦高产示范基地。
调查数据显示,村庄整治前就将全部或部分耕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20.5%,整治前没有流转出耕地、整治后流转出耕地的占18%。整治前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15.9%,整治后新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3.7%。进入集中居住社区与未进入社区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集中居住后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8.6亩,而未进入社区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6亩,比前者低了30%。
三、村庄整治面临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展现了很大潜力,但实际效果仍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实践情况看,潜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耕地数量增加难以落到实处
村庄整治在节约村庄占地、增加耕地面积方面虽有很大潜力,但是,因为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通常被等量挂钩用于城市开发,使得中央政策强调的耕地数量有增加难以落到实处。客观地说,这是由于中央政策文件本身含糊其辞,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约束力。作为指导增减挂钩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国土资源部2008年第138号文规定,用于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复垦耕地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2〕这些规定的模棱两可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保证。在各调查地区,通过村庄整治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或者通过增减挂钩,或者入储备库用于占补平衡,通常等面积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使耕地数量有增加成为一句空话。
2.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也面临挑战
在等量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数量能否保持不变、不减少,取决于村庄整治中的拆旧复垦情况。村庄整治是一个拆旧房、建新房的过程,建新房基本上所有农户都愿意,除了个别农户因能力限制而放弃。拆旧房复垦却是多数农户所不愿意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进入新建社区的农户中,48.8%的农户认为旧宅基地应该全部复垦,另有3.4%的认为应该部分复垦,还有44.7%的农户认为不需要复垦。在认为应该全部复垦的农户中,已经全部复垦的占43.1%,完全未复垦的占了53.5%。在18个调查的村庄,全都没有完成复垦目标,其中8个村部分进行了复垦,另外10个村完全没有复垦。在其中的J村,截至调查时,计划复垦的800亩旧村宅基地仅完成120亩宅地的复垦。对于增减挂钩项目来说,在完成拆旧复垦前,项目区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有减少,出现新的土地浪费。即使复垦最终都能完成,大范围开展村庄整治导致耕地减少的短期冲击也是不能忽视的。
3.复垦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有冲击
即使拆旧复垦顺利完成,村庄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总量没有变化或有少量增加,耕地质量的降低也会引起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定,增减挂钩拆旧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并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实施水、路、林配套建设,确保复垦的耕地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有条件的还应积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拆旧通常不能一次性完成,验收的复垦耕地不乏呈小块散落在原来村庄中间的情况,更多的则是未验收的由农户零散地、简单地复垦,复垦出的耕地质量较低,也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即使将来能够全部完成拆旧复垦,也面临二次整理的问题,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生产作用,更达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另外,复垦所得的新耕地肥沃程度通常低于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单产水平低了20%~30%,需要经过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提高到正常水平。
4.伴随土地规模流转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在调查的社区,规模流转与土地利用的非粮化、非农化呈现出很大关联性。如在某个调查的乡镇,约有5000亩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全部用于蔬菜和苗木生产,而不是种粮食。在某个村,村里统一流转耕地后对耕地进行平整,并改善灌溉等生产条件,但这些耕地除了小部分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和种子基地,其他都种上了苗木。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流转土地的农户中38.9%表示流转后用途没有变化,22.2%表示从种植粮食转向非粮农业生产,30.2%从种植粮食转向非农业生产,另外部分农户表示不知道耕地流转以后的用途。可见,耕地流转,特别是规模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还是客观存在的。
5.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
村庄整治带来的居住形态变化与农民的就业转变是分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居住作为社会形态的一个表现,应服从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需要。农户如果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那么对于农具的堆放、粮食的收储都还会有基本的需求,集中居住的农户,特别是 “上楼”的农户,在这些方面都将面临困难。农户居住地与田地的距离也会增加,并影响农业生产管理。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 近50%的农户表示与最远地块的距离增加了,最大的增加了7公里,平均增加了1.4公里,只有不到10%的农户表示距离缩短了。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缺乏就业转变支撑的村庄整治项目,农民会存在一定的抵触,而入住新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会因为生产便利性的下降,对农业生产采取更加粗放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方面投入的下降。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发挥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拆旧复垦顺利完成,并真正确保耕地和农业生产能力实际增加;二是确保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过程中,耕地用途的保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村庄整治推动机制,尊重农民主体意愿
拆旧复垦是决定村庄整治目标能否实现、 “三化”能否真正协调的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要健全村庄整治的推动机制,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与需求。推动居住形态转变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虽然政府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但是运动式地推进集中居住也不能脱离农民居住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村庄整治既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城镇化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与城镇化规律,就是在强调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更加坚持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管理体制来保障,这一过程必须与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等的转变相协调。一是生活方式依赖于经济基础,需要将集中居住过程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建立结合,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可以脱离农业、脱离对传统分散村落生活的依赖;二是只有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对现代社会生活、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成为农民自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内在动力,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社区建设并不必然能够满足农民对城镇化生活的需求,只有将集中居住形式与现代的社区管理方式相结合,才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质量,也才能激发农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意愿,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民主推进机制。
2.多举措推动拆旧复垦
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性的基础,也是推动拆旧复垦的主要手段。村庄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实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对增值收益的分配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就农民来说,可能的补偿范围包括拆旧房补偿、建新房补偿、附属物补偿、先拆后建农户的过渡期住房补贴、节约的建设地补偿等。实践中各地、各社区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差距。在拆旧方面,个别社区做到了逐户评估确定补偿标准,部分社区能够按照房屋类别给予农户统一标准的补偿,更多的社区则完全没有补偿。在节约的建设地方面,因为实现转移和增值的是这部分指标,所以正是这部分补偿体现了农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个别社区对节约建设地的补偿可以高达30万元/亩,但在大多数社区农民完全没有得到这部分补偿,对增值也毫不知情。因为补偿方案的差异,个别地方的农民几乎可以零成本入住新社区,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民则得不到任何补偿,村庄整治的成本完全由农民负担。从政府角度看,村庄整治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成本显然不能完全由农民负担。构建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利益分配格局,用利益去引导农民参与村庄整治,而不是依赖行政强力去推动,将有利于避免村庄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与农民、村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与困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
在补偿方面,还要探索将当期补偿与远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补偿形式,允许农民以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开发收益的持续回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当期补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发挥远期补偿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通过解决老年人安置问题、为困难户提供资金融通等多种举措,推动集中居住与拆旧复垦的开展。
3.节约指标实行差额挂钩,对放宽增减挂钩的范围应该审慎
考虑到拆旧复垦及复垦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为将耕地数量有增加落到实处,并确保农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对节约指标的增减挂钩应限制比例,实行差额增减挂钩政策。另外,允许跨区域(县)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果放开限制,不仅仅是耕地数量可能面临损失,耕地质量也一定会出现下降。2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区位条件不外乎交通、地形地貌、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地势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经济增长也快,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如果允许异地占补或增减挂钩,结果可想而知。对于粮食主产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补偿。在国家宏观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区域内探索与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跨区域补偿政策。
4.正确认识农业平均收益,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村庄整治过程中个别地方耕地因规模流转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趋势,通常被归咎于农业(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并认为随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会提高,当农业得到平均回报时就可以保证其稳定发展。实际上,用部门平均收益看待农业是不准确的。农业的弱势地位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土地。从调查情况看,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低。只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的单位产出价值及土地获得的要素报酬(租金)相对于用在非粮或非农经济活动而言会很低,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消除。正由于这个原因,在大量资本愿意进入农业(粮食)生产或很多专业农户希望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出现了耕地的快速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如耕地保护与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强化,这个趋势是不会减缓的。归根结底,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只能通过对土地的保护与土地用途的限制来缓解。现实中,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税,使得地方政府在保持耕地面积方面缺乏积极性,往往以“遵循利益引导”为由回避其在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的职责,这也是农业弱势的原因。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的举措不能是限制土地流转,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加强对土地流转前后土地用途的管制与监督,确保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大户或投资者能够获得土地,而那些有能力获得土地的资本即使获得土地也不能将其转为他用。
5.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连片是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收益的重要条件。但在土地流转中,因涉及农户众多,往往因为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出现无法连片的情况,进而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此情况的普遍出现,甚至导致了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发展现代农业关系的广泛质疑。正因如此,土地规模流转中行政力量的干预普遍存在,这种干预侵害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可能对部分农户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规模流转难以连片与租金内在形成机制有直接关系。对农户来说,流转或不流转是一种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其核心就是租金的需求。符合农户经济利益的最低租金水平是其自己耕作土地与弃耕相比的净增收益,可称为保留租金,当租金低于这个水平时,农户选择自营是符合利益最大原则的。除了必要的物质投入和机械作业投入外,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是影响保留租金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农户因为投工的机会成本不同,保留租金也是不同的。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因为投入的农业劳动具有市场价值(机会成本),所以其保留租金是农业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与自己投工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而对人口为老年人的家庭来说,劳动投入没有机会成本(或较低),保留租金则是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后的净收益。按亩均4个工计算,当前劳动力价格下,老年农户经营耕地每亩的净增收益相对于青壮年农户来说要高出四五百元,即两类家庭的保留租金就要相差四五百元。在此情况下,对保留租金较高的老年农户支付更高的实际租金是流转其土地的必然要求。由于实际的规模流转中不能因人而异地支付租金,实际租金须在片区内向上看齐并保持一致。在这个租金形成机制下,一个重要的结果是:流转土地涉及的农户越多、农户分化越大、个别农户保留租金越高,实现连片流转需要支付的租金也就越高。当然,对规模经营者来说,能够负担的租金也有上限,保留租金高于这个临界值的农户的地不能流转,连片流转的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在行政力量干预的规模流转中,租金往往参照机会成本较高、经济租金较低的青壮年农户的净增收入,并且认为所设定租金已很好地满足,甚至提高了农户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户间的差异。对于那些老年农户来说,所得租金低于其保留租金。如果强行流转,对这些农户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就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推进规模流转中,要减少行政干预及相应的负面效应,关键在于降低对更高租金有内在需求的农户的保留租金。具体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安排提高其农业投工的机会成本,二是针对流转土地的老年农户定向提供补贴。
6.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述复垦不到位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亦有体现。当前应加大投入力度,与村庄整治相衔接,同步推进农田整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两方面项目在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潜力。同时,要瞄准粮食主产区域,以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加大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也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综合考虑储备、潜力、能力与农业布局等因素,要避免简单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为导向或以跨区域占补平衡为导向安排土地整理资金和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的研究发现,村庄整治在促进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大量问题: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政策约束力,难以落到实处;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面临挑战;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有过程,短期内冲击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流转后有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编制滞后,村庄建设盲目扩张
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自然条件的局限等,河南省部分村庄无规划或者规划滞后,造成村民随意、盲目建房,村庄规模无限制向外扩张,占用大量耕地。由于缺少规划指导,村庄内民居布局较为凌乱。
(二)空心村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建设用地“内空外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河南省重点农区典型村庄空心化演进态势来看,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内部生活空间拥挤、自然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往往构成农户外迁和农村空心化的离心力,而村庄周边的开阔空间和相对丰裕的土地资源成为空心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村容村貌较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部分村庄内建筑质量较好且可以保留的民居仅占少数,大多民居建筑质量较差。村内节点景观缺失,没有设置中心活动广场,村庄入口景观不明显。
(四)道路交通问题严重,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
多数村庄内主干道多为土路,硬化率低。同时,多数村庄还存在现有道路网系统不完善,尽端式道路过多,道路普遍偏窄,不能满足消防需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停放无序等问题。加之河南省多数地区乡镇、村庄固定时间有集市,在赶集期间,村内道路被临时商铺占据,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五)农用地格局凌乱
农田细碎零散,田块面积小,大面积耕地少,这样不仅不利于规模经营,也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整洁。多数村庄内存在坟地,长期占用耕地。另外,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将厂房建在自家田地内,也造成了占用耕地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规划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实施村庄整治要与规划编制工作相结合,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引领建设。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强调指导性,做到规划先行,要与小城镇紧密结合。
(二)加快空心村改造进程
推进空心化村庄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以村庄规划为契机,推进农村地域系统的空间重构、组织重建和产业重塑,形成统一空间格局,实现城镇与村庄的功能衔接,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与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促进宅基地合理流转;对村庄内部废弃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新建民居或者设置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村庄内部居住环境,加快对空心村的改造。
(三)推行村庄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对村庄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挖掘不同村庄不同的历史风貌,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建筑风格,形成各有特色的农村新风貌,避免千村一面;对村庄现有建筑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不同质量类别的建筑进行分类处理,及时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协助整修危房,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四)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各类规范标准,完善村庄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等级。根据实际情况,铺设新道路,或者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硬化等,改善道路质量。在村庄内设置集中停车场,避免车辆在村内无序停放。村庄内的活动广场在赶集期间可作为集贸场地,避免村民沿街搭建临时商铺,占用道路。
(五)开展农田整治
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在村庄内设置集中墓地,将原有坟地进行迁移。做好村庄产业规划,在村庄内预留产业发展用地,避免村民随意建设厂房,占用耕地。通过土地整治使村庄的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道路用地、林网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更加合理。
村庄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更多经验。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村庄规划的主要切入点。目前河南省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是推进村落整治,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建设现代新村;促进城乡互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真正实现村庄规划的良性发展。
村庄整治工作方案
**镇位于**市南部,距市区27公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墨(冲)平(塘)县道穿镇而过,**河绕城流淌。2000年**镇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2010再次列为全州“185工程”示范镇、**市产业聚集区以及全州重点打造的5个镇区人口发展为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之一。新坪村位于**镇北面,距集镇仅2公里。劳动力和水源充沛,社会稳定,群众积极,有较好的种植基础和发展意识。该区涉及3个村民小组,260户,1451人,耕地面积848.57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在黔南州“185”工程、村庄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基础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等方面成效显著。现将我们在村庄整治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是抓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农民自觉加入到村庄整治行动中来。
以全州“185”工程、村庄整治示范点为契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只有把农村经济搞**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上去了,才能增强农民加入到村庄整治行动的信心。全村2010年发展大葱、玫瑰花种植示范区建设250亩,辐射带动1500亩。近年来先后成立了以种植玫瑰花、大葱、养兔等5个特色种养殖合作社,直接带动群众500余人,2010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 元,比上年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上年增长 %。2010年以来全村自愿报名参加村庄整治的有182户,占总户数的70%。全村上下形成了政府在政策、技术、资金和物质上予以指导、支持,村民自发组织,投劳投资参与“村庄整治”的新热潮。
二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按照“先规划后整治,先设计后施工”原则,高标准、高起点策划方案,我们委托**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镇新坪村村庄整治规划》,经论证审批后作为新坪村村庄整治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深入调研把布依族建筑元素引入到房屋包装改建中来,确保了示范点改建风格户户有不同、家家有特色、整体有看头,凸显布依民居特色。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布依民居风格特色、乡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为准则,寻求不同模式整体推进,量力而行搞建设、先易后难干工作,切实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房的实用性。首先对全村现有建筑物质量进行调查,分为三类,一类是建筑质量较好的,包括砖房和在建房,该类建筑占总数的90.8%;二类建筑建筑质量一般,以石房为主,**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该类建筑总数占总数的4.6%;三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或很差,以木房和破损房屋为主,占总数的4.6%。分类后作为整治方案的依据,有效地避免村庄整治的大拆大建。
四是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突出推进“五网”建设
全面提速新坪村路网、水利设施、高产农田、安全饮水、电网改造、“一建三改”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路网”建设。2010年利用“一事一议”项目投入近90万元,改造通组主干公路6.5公里,村域内公路基本实现通组达户。
2、加快“田网”建设。2010年,投入资金20万元,整理土地面积300多亩,修建机耕道3.5公里。
3、加快“水网”建设。投入10万元,疏挖沟渠5.2公里,从**镇区新建、改建及管网延伸至新坪村3.5公里,解决全村人口安全饮水。
4、加快“电网”建设。启动了农村电网新一轮升级改造工程,覆盖率达98%。
5、加快“气网”建设。建户用沼气池200余口,完成并配套建成1座村级服务点。
五是大力实施垃圾收集填埋处理、填土平坑、立面改造、门前绿化、路灯亮化等工程建设,使得公路沿线村庄村容村**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5处,垃圾转运站1座。建成关上组太阳能路灯13盏,修建200米绿化长廊,500米排污沟渠。
六是整合各部门项目,提高新坪村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整合教育项目。完成2个村级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2、抓好卫生项目。2010年完成2个村级卫生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改厕200余口。
3、发展文化项目。建成250平方米村级办公楼,集党建、计生、综治为一体。新建500平方米农民文化家园、农村书屋各1处,修建了戏台、篮球场、宣传栏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4、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投入30万元,完成40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低保人口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75%。
5、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村级便民服务室已建成,把方便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6、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今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用户35户。**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五是建立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村庄环境整治奖补办法,建卫生保洁运行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坚持逐月检查评比排名通报制度,确保了常抓不懈、长治久洁。
为了加快改善全镇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积极
推进美好城乡建设,建成生态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结合市、镇关于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推进的会议精神要求,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成生态镇为目标,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党委政府组织、农民广泛参与。通过镇党委、镇政府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各村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突出整治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
用1年时间对全镇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装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
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三、实施计划
(一)宣传部署、启动实施阶段(2012.3—2012.12)
1、3月底前,村要按照上级要求对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主要出入口和周边村庄环境整治点进行摸排及墙体出新工作。
2、3月底,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组织机构,组织制定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完成全镇村庄数量、分布调查汇总,举办村庄环境整治业务培训。
3、4月至6月,贯彻落实省、市、镇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推进会会议精神,部署全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启动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村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村党支书记领导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按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整治措施。重点对窗口单位的自然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包括河道疏浚及筑石驳岸。
4、下半年针对全村环境进行整治,争取全村做到环境达到“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溪边无暴露垃圾”的基本要求,率先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基本建成环境洁化、建筑美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村组绿化、亮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初见成效阶段(2012.3—2012.12)
1、3月初,从全村的14个自然村中的4个窗口单位作为示范整治村,组织人员进行摸底调查。
2、3月底前,完成示范整治村设计方案并实施,按照市制定的考评办法,开展技术指导,按照村庄规模、整治难度等确定整治计划并实施。
3、6月底前,完成庄里、俞家浜。酸醋浜、曹长浜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按照市制定的考评办法开展考评,迎接市、镇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观摩。
4、2012年底,全面完成村内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迎接上级考察。
四、整治要求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2年底,全村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二)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
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三)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对未经审批的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上报有关部门,坚决依法取缔、关闭。取缔村内废品回收站,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整治农业废弃物。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
(五)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影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到2013年,全镇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
(六)推进康居乡村建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康居乡村建设。
各位领导:
省委、省政府9月12日至13日在常州召开了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全省用3至5年的时间使全省村庄环境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省委、省政府同时下发了《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苏发[2011]28号),为扎实有效推进全省的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办发[2011]40号),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两个文件精神,我们草拟了《镇江市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讨论稿)》,我现在向各位领导就《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整治内容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普遍改善村庄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利用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结合开展康居乡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 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二、基本原则:村庄整治的原则有4条,一是党委政府组织、村民广泛参与。村庄整治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实施、负总责,村两委班子具体实施,村民广泛参与。二是规划先行,科学整治。坚持“先规划、后整治”,依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以“保留特色,完善设施,规范庭院,清除杂乱,拆破出新,清理水系,畅通道路,美化绿化,植物自然,乡土浓郁”为原则,把村庄出入口、村内水系、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所、村委行政中心、商业卫生中心、学校幼儿园、主次干道两侧、名人名居、公共停车场、生活污水处理站以及其它重要场地等作为村庄整治的节点和重点,挖掘地方特色,科学制定整治方案,编制整治规划,引导村庄整治。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根据村庄目前状况,按照城镇型、城郊型、乡村型、平原型、丘陵型、岗坡型、农业生产型、乡村旅游型、工业型、新建新、整治型、保护型等不同类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别进行指导。对规划布点村庄进行重点整治,达到“六整治”、“六提升”要求,对非规划布点村庄,主要以清理生活垃圾、乱推乱放、建筑 立面出新等环境卫生整治。四是健全机制,协同推进。村庄整治坚持以块为主,建立市、辖市(区)、镇(街)、村四级联动机制和政府各涉农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
三、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要求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2013年底前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根据我市实际,我们建议京口区、润州区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茅山老区的句容市、丹徒区2013年底前完成85%的整治任务,2014年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公共服务更加配套,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到2015年全市建成60个以上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15%的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四、实施步骤: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开展试点阶段”,时间从2011年10月-2012年春节前。主要工作是:全面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开展调查摸底,编制实施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开展技术培训。2011底前,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要完成3个以上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附近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012年春节前,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 新区要完成1条境内高速公路两侧部分村庄整治任务。各地通过整治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指导本地区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进行。第二阶段“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时间从2012年1月-12月底前。主要工作是: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要全面完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城镇、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省级以上(含省级)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等地区力争完成5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句容市、丹徒区力争完成3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京口区、润州区力争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第三阶段“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时间从2013年1月-12月底。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2013年底,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句容市、丹徒区力争完成85%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014年底前,句容市、丹徒区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五、整治内容和要求:村庄整治内容主要是“六整治”、“六提升”,具体要求是:
1、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靠近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村庄应优先考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规模较大、居住集中,距城 镇污水收集系统较远,且规划布点村庄的生活污水应建设小型微动力或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到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确保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
3、整治乱堆乱放。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清除露天粪坑,整治畜禽散养。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构筑物和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并杆架设。
4、整治工业污染源。开展“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加工点,要依法取缔、关闭。
5、整治农业废弃物。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到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6、整治疏浚河道沟塘。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 和自净能力。到2013年,全市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7、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按照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对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
8、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和破墙透绿、拆违补绿、退硬还绿、借景增绿等形式,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到2015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9、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10、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并合理配套节能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2015年,全市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11、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保持村庄现有肌理,注重山水田宅的自然融合性和地域风土人文特色,引导促进 农村民居建筑外形、高度、颜色等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保护修缮传统民居和古迹古建。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12、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各项长效管理制度,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关键词:新农村,整治规划,道路,院落,绿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积累, 地处苏北的宿迁市探索出了依托现有老村庄以“整治为主, 适当扩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之路。村庄整治规划的科学合理,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以宿迁市为例, 从整治重点, 协调近远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笔者认为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主体是村民自己, 村民对其家园建设的标准和进度要求上也不一致, 整治规划编制时应抓住村民共同关心、涉及各家各户切身利益的道路、建筑立面、围墙、厕所、垃圾、草垛、菜园、排水、路障、绿化、河塘、架空线路等项目为整治重点, 才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1 道路整治
村内道路整治时要体现乡村特色, 能土路的, 就不要砂石化。能砂石化的, 就不要搞水泥路面。村内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宅前路三类。路面宽度分别为5 m左右、3.5 m和2 m~2.5 m。主次道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 宅前路承担交通量较小, 但临近住户并衔接户内, 宜注重路面效果, 路面宜铺装砂石、青砖以及预制混凝土方砖。
交通安全:在规划中要告诉村民不要在村庄道路建筑限界内堆放杂物、垃圾, 还要拆除违章搭建的建筑物, 以保证交通安全。
停车场地:可将村庄中零散分布的空地、村庄的边缘开辟为停车场, 供车辆集中停放。既减少对村民生活干扰, 还可以“一场多用”, 农忙时晒稻谷、麦子, 农闲时节停放车辆。
2 住宅风貌整治
规划重点对保留住宅的外墙、院墙风貌进行包装整治。
1) 住宅外墙:侧重于对整治区内的住宅外墙及院墙的色彩亮化包装, 将原先的灰红杂色墙体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刷白、淡粉等色彩;对水泥砂浆找平后的窗体内外框刷12 cm宽的青灰色墙线, 墙基踢脚线部位刷高度为50 cm的青灰色墙线。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 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 以优美、文明的村 (居) 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2) 院墙材质、建造形式:就地取材, 可用砖砌、石砌, 也可用水泥制作的条板、铁栅与砖柱装配、粉刷, 把它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 力求大方淡雅, 不落俗套, 坚固实用。与农宅建筑物的形式、风格、色彩、周边环境、当地的民俗习惯等要素匹配。再栽一些如丝瓜、南瓜、葡萄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绿色藤蔓植物, 这样设计建造的院门院墙, 田园味足, 还能推动家庭副业的发展, 节省日常生活开支。
3 院落环境卫生整治
规划重点对宅前院后空间的环境卫生提出整治规划方案。
1) 草垛、猪圈:按照方便使用、环保卫生和安全生产的要求, 规划选择在位于居住区用地的下风向、河渠的下游并距居住区不少于50 m的地方配置晒场、草垛堆场等作业场地、猪圈集中饲养及堆肥等用地, 户均占地在50 m2左右。2) 厕所:院外路边的露天茅厕移入院内、室内建水冲式厕所。推广三格化粪池, 规划每户农户设三格化粪池, 彻底消灭露天粪坑。3) 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理方式:村庄收集、乡镇集中运输、县域内定点集中处理的方式。垃圾点设置:每5户~7户门前设置一只垃圾箱, 每周收集1次~2次。村庄按规模大小设置一定数量的保洁员, 负责整个村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以及相应设备的维护。建筑垃圾处理:砖、瓦、石块、渣土等无机垃圾宜作为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未能回收利用的无机垃圾可在土地整理时回填使用。4) 菜地:重新对宅前菜园、果园的篱笆进行改造, 以竹类、木质篱笆或以木槿等灌木密植为主;对菜园内部及周边边坡进行梳理, 确保园内排水通畅。
4 公共活动空间整治
1) 村口空间规划:村口是村庄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或最为便捷的地方;也是村庄的标志, 村口标志性景物是提示村庄的位置。着重对村口选址、包装, 使村庄居民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 体现村庄的历史与文化, 尽可能利用或保留其原始自然形态。村口的设计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建筑、构筑物等手法营造村口空间。2) 街道空间:规划时要针对街道不同功能的特点、位置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形态, 侧重于对现有沿街建筑立面整饰、广告标牌、道路、停车场地、街灯、绿化、公厕、垃圾收集、排水、消防设施等方面的梳理整治, 营造村庄街区氛围, 保证现有村庄街道的本质特点、活力与生气。3) 村中心:除必须的公建项目投资建设或完善之外, 在村中心还应因地制宜地设置铺地、花架、葡萄架、置石桌石凳、儿童游玩、健身器材、科普宣传栏及阅报栏等设施提高综合使用功能。4) 邻里交往空间:对村内道路交叉口、池塘边、林地、打谷场、商店以及住宅组群围合等空间进行梳理, 形成邻里交往空间。对其间的水塘、林地、场地以及绿化景观环境整治, 形成自然景观。
5 绿化整治
1) 村旁:环村绿化应该多栽树, 栽大树, 栽乡土树种速生杨为主。2) 宅旁: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 见缝插绿, 不留裸土。选择耐阴树种、攀缘植物、在短期内具有经济收益的品种, 特别要选用那些不需施大肥、管理简便的果、蔬、药材等经济作物, 如苹果梨、桃、葡萄、枣、无花果等。3) 水旁:水旁绿化应充分结合亲水设施安排, 形成具有特色的滨水绿化空间。主要植物种类:河柳、木槿、紫穗槐、迎春等。4) 路旁:路旁绿化根据道路等级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路面较宽且路边距建筑物较远:可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 以杨树为主, 中间栽一株花灌木, 下层栽植金叶女贞小叶黄杨、草木花卉。路面较窄或路边距建筑物距离较小:宜用乔、灌两层绿化。主栽乔木, 宜选用窄冠树种, 如速生柳等, 下层选用迎春、木槿季等小型花灌木。5) 庭院绿化:庭院绿化既要生态, 又要经济、美化效果。可种植果木, 也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等庭院绿化应在保证邻里和谐的前提下, 以利形成绿化的多样性适宜庭院栽植的果树品种有桃、杏、李、葡萄、枣、柿、石榴等。
6河塘整治
1) 在保证坑塘原有旱涝调节功能的基础上, 对沟塘进行梳理沟通, 变死水为活水, 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还可栽植菖蒲、莲藕、芦苇、菱角、慈姑等水生植物增加村民收入。2) 村内或临近村庄的水体可结合村庄布局进行景观建设, 包括修建水边步道、开辟滨水活动场所、局部设置亲水平台及修整岸边植物等, 水体护坡宜采用自然护坡、适度采用硬质护砌。
7防灾减灾
公用工程设施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设突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凡存在火灾隐患的农宅或公共建筑, 应根据民用建筑消防规范进行整治改造;设置消火栓, 其间距不大于120 m, 将水塘作为备用水源, 并设置不小于4 m的消防通道。
8传统建筑文化保护
1) 对于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2) 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要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充分论证, 确定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 不得随意整治。3) 对古树名木不得砍伐、移植、出售。不得在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外5 m范围内进行影响其正常生长的各类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泉, 王晖, 梅耀林, 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维山.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下的地方城市规划与实施[J].城市规划学刊, 2008 (5) :3.
【村庄整治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实施方案09-29
村庄环境整治06-08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07-24
最新村庄规划方案10-11
绿色村庄标准07-04
示范村庄07-11
村庄规划合同09-29
村庄情况简介11-01
村庄规划总结11-23
秋天,村庄的记忆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