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思考结尾(共10篇)
不一会儿,饭就端上来了,唔,真香!我仔细看了看饭,啊!饭呀菜啊都被炒出了细细的油,里外散发着一种诱人的香气,哎!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大大赞美了厨师们惊人的手艺,妈妈却在一旁发牢骚:“真是!什么东西嘛!牛肉那么少!”我问道:“老妈,你看看多么经典的咖喱饭,这么香,你发什么牢骚呢!”老妈振振有词地说;“你要知道,我花钱不是买这饭的,而是买牛肉的!”听了这话我平静的说:“牛肉是有的,只是少了,生意人多少有些吝啬,这样多就够了,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或许会更好。”妈妈听了我的话呆了一会儿,又说道:“唉,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我抬头看了看妈妈,她的脸上写着的分明是不屑,我摇摇头:“是,现在人是非常坏,为了金钱和利益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你不可以从这些人的角度去看那些好人。”妈妈不再说什么,只是看着那些在店中不停忙碌的店员,笑了:“他们真是卖力,不停地工作。”我也笑了:“是啊!他们是美好的,世上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只不过,需要换一个角度看看!”
妈妈点点头微笑着重复我的话:“世上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只不过,需要换一个角度看看!”我也点点头,我好开心,虽说只不过只有几句话,几次微笑,可就是这些让我更加确信——换一个角度看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它的表面, 有些事情, 表面上看起来不怎么好, 其实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有些事情, 看起来特别的好, 让人羡慕, 其实事实不是那么回事……
糖尿病亦是如此。有的人在发现糖尿病后变得少言寡语, 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报废;有的人在发现糖尿病后变得消极颓废, 整天抱怨上天的不公平;也有的人在发现糖尿病后变得乐观向上, 快乐的走在人生的路上。
有很多糖友, 看到的只是糖尿病的缺点, 而没有注意到糖尿病的好;其实不要把糖尿病看做是多么复杂的事情, 就像成功一样, 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么复杂, 有时越简单越容易成功——尽管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有时我们应该让心态简单一些, 把复杂的事用简单的方法去做,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一定会成功的走在抗糖的路上。
糖友们, 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 也许事实不是您想的那样。得了糖尿病后, 我们的生活比以前规律了;我们家里储存的垃圾食品减少了;我们的饭菜变得健康了, 我们的心态比以前乐观了……
再看看这个“盗”字。我们通常称那些偷别人财物的行为为“盗”,而普罗米修斯这位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神,我们也用“盗”来形容他。普罗米修斯是为他人而“盗”,为他人的幸福而“盗”,这样的“盗”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你看,同一个“盗”字,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意义就完全不一样!
写到这里,我想起《花与刺》这个故事。在一个玫瑰花园里,玫瑰花竞相开放,白的似雪,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所有的过路人都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可是,一个小女孩从这儿路过,她说这一切并不美,因为她只看到了刺。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不正是大文豪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
(指导老师林俐)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既勇敢又善良的神,他为人类盗取天火,受到了惩罚,因为宙斯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勇敢、善良、有正义感的天神,受到无数人的敬仰。你看,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再看看这个“盗”字。我们通常称那些偷别人财物的行为为“盗”,而普罗米修斯这位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神,我们也用“盗”来形容他。普罗米修斯是为他人而“盗”,为他人的幸福而“盗”,这样的“盗”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你看,同一个“盗”字,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意义就完全不一样!
写到这里,我想起《花与刺》这个故事。在一个玫瑰花园里,玫瑰花竞相开放,白的似雪,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所有的过路人都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可是,一个小女孩从这儿路过,她说这一切并不美,因为她只看到了刺。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不正是大文豪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
让学生的心灵说话首先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充实的路”,让他们在平时养成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通常情况下我向学生推荐《杂文报》、《小小说》、《语文报》、《作文报》、《参考消息》等报刊,使他们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时常组织学生做采访和调查,让他们深层次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或者组织他们观看优秀的影视,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其次要注重亲身体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在真实的阅读中积累情感,又要让学生“观于山川,鱼虫,鸟兽”而“有所得”。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和社会,可以拉近他们和书本的距离,做到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只有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笔下的事物才可能有生气,“假”、“大”、“空”才有可能从学生的作文中彻底消失。
体验评价,真实评价。
长期以来,批改作文犹如大山压在每个语文教师身上,许多教师都把批改作文视为最苦的差事。然而,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学生并不领情,往往是作文发下去,学生看看分数,瞟一眼评语,就终结了。我认为,让学生参与评改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本学期我在自己所执教的.三个班推行作文互评办法。评改前我先根据作文的要求制订出几条大的评改原则,然后指定评改组长,每六个学生为一组,作文用抽签或者散发的形式指定给每个学生,然后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是个人评改,规定在8分钟内完成错别字、病句、评语、分数等阅批工作。其次是小组交流,通过大家共同评议,选出最高分数的作文,这个环节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最后进入全班评议的阶段,各个小组上报最高分,由各个选送组的评议组长在全班宣读该文,再由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给文章挑刺、鼓励或者可以对评议进行质疑,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最后由教师简短小结课堂特征。
说狼狡猾,不如说它聪明,虽然它们是动物,但已动的围攻,偷袭的策略,如两你只狼看到一只兔子,它们不会打架也不会马上行动,它们会让一只狼抄近路围堵在兔子的前面,另一只会在后面悄悄地追赶直到抓住那只兔子为止,又如它们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它直到马最脆弱的地方时肚子,它们会在马睡觉时划破它们的肚子,再把里面的东西吃掉。怪不得连成吉思汗都向狼学习呢!
说狼狠毒,不如说它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大孝子,比如一群年轻的狼偷袭完一群马后,会先把马心和肠吃掉,再把一些留给后面的老弱病残,因心和肠一旦时间一久会坏的,所以它不得不吃掉心与肠。
狼还对爱情十分忠心,如一只母狼被人打死了,那公狼会怎么样?会不管母狼,继续自己的生活?不,他会与母狼一起死!
我想我们应该对狼的看法有所改观!
名师点评: 文章说理充分,条理清楚,富有哲理。作为一篇驳论文,先抑后扬,举例说明十分精彩。文章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文章的立意推翻了一般的看法,推陈出新,令人眼前一亮。这样的文章特别容易因为论据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幸好小作者避免了这一点。
文中有一些错别字,如第二段中,“它直到马最脆弱的地方时肚子”应该是“它知道马最脆弱的地方是肚子”。“已动的围攻”一词中的形容词让人不解,不明白小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两你只狼”中间多了一个“你”。这些问题都需要小作者用细心来克服。
民主文明说说而已,其实也没什么用,想不说嘛又不得不说两句。国家提倡讲文明讲道德,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专门欺压老百姓是历史的倒退。做事首先要懂得做人,适者生存才是历史发展的硬道理,腐败也要与时俱进,跟大家说个真实的例子吧。
腐败与时俱进,“现在是文明社会,国家提倡为民办事,我们做官的什么时候都要想着为民办点事,实实在在的事。现在国家有的是钱,只要是为民办的事,就一定能办得好,为民项目做得少就不是好领导”。这里面有个规则,只要你做了领导这规则就一定要知道,假如向市里面申请一个项目20万,是利民的项目市里面肯定会批准,因为这是为民办事,国家的宗旨。国家的项目要按规则来办,20万的项目关系费5万(是给市领导的),但千万不要说是给市领导的,给就代表是贪污受贿,只能说是关系费,走关系是中国人的特色,为了子女为了一些其他一些利益每个人都会走关系,这是中国的国情。另劳务费5万(地方领导的),为民办事应得的,事办得好不好,地方领导也付出了很多,适当得点利益,利己利民,这是双赢的项目。项目申请下来了,开始项目招标,绝对公平公正,20万的项目顺利开始,顺利完工,利国利民,有实实在在的实物为证,国家和人民都看得到。贫福差距拉大点也没什么问题,是有点不公平,反正是无法根治腐败行为,国家有钱怕什么,比起那些无作为专门欺压老百姓的贪官强多了。
巢居虽然有很多优点, 通风良好, 凉爽, 安全, 地面不易浸潮, 但也有先天不足, 如巢空隙过大, 不易阻挡风寒;夏天雨季来临时, “外面大雨, 巢内小雨”容易渗水等, 这种自然环境,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生存, 我们的祖先总结岩洞时代洞居的生存经验, 开始了穴居时代。穴居时代迄今约30万年至2万年前, 历时28万年之久。
穴居时代不同于本文前述之洞居时代。虽然“洞”、“穴”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 但洞即岩洞乃自然形成之岩洞, 包括野兽之洞, 而“穴”则是人工之穴。我们的祖先利用进化的石器, 采取人工方式, 在自然环境之中, 合适的土质里挖掘出洞穴作住屋, 这无疑是我们人类为求生存顺应环境, 适应环境的又一大进步。
穴居的形式有多种, 主要有横穴、复穴、袋穴。横穴即在丘陵山峦的直立岩面上, 进行和岩面垂直却和地面平行的挖掘的洞穴, 有点像现在的隧道工程, 不过隧道是两端相通的, 而横穴只是挖至能住人即止;袋穴是在平坦的地形中, 以垂直地面的角度, 直接向下挖土而成, 其形如同一只布袋, 故曰袋穴;而复穴则是一种与进俱进的、与现在建筑有渊源之穴, 其制作是完全以人工的方式, 先在自然界中采集粘土, 捏成砖形, 待其干燥后, 再寻找一合适的地面在其上逐层堆砌, 形成圆锥形土堆, 内空外锥, 留有一门, 供人居住出入, 酷似现时专供游客的“焢窑”。三种穴居形式, 我们的祖先为了避免穴居之穴进水, 渗水影响居住安全, 都“逐高寻地”, “定居高地。”只有逐高寻地, 定居高地, 才能避开大雨暴雨造成的倒灌, 才能避开大雨暴雨造成的洪水对“穴”的冲毁, 淹没, 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生的安全。
“择高寻地”、“定居高地”与我们古人的“逐高而居”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两个法则都是古人之生存法则, 虽然在“择地而居”这一风水源头法则上, 都有一个“高”字, 但“高”有“高”的不同, 这个不同, 就在“逐”和“定”这两字上, “逐”有“追逐”之意, “追逐”, 当然不固定, 且追逐一地, 抛弃一地, 当然不稳定;而“定”, 则有固定、稳定之意, 固定、稳定就是不动, 固定、稳定, 就有利于发展、壮大, 更好地生存, 而“追逐”、“抛弃”, 不固定, 不稳定, 就不利于发展, 壮大, 相对生存的效果就要差些。由逐高而居到定居高地, 这既是我们祖先在求生存的过程中, 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生存法则, 也是我们的祖先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没有石器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只有逐高了, 有了石器的文明, 我们的祖先才有可能定高了。对我们祖先的这一生存经验, 后世之人给其加入了“气”的因素, 赞誉有加。《管氏地理指蒙》说:“土愈高, 其气愈厚。”《葬经》称:“地有吉气, 土随之而起。”认为, 高亢的地势, 其内必定蕴藏丰富的生气, 否则, 该地是不会隆起的, 而这种丰富的生气之地, 久住之, 则人畜兴旺。“乘生气”之风水理论随之而出:“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 (《管子·枢言》) “土愈高, 其气愈厚。” (《管氏地理指蒙》) “不问坐山与来水, 但无死气皆无取。” (《地理辨正疏》) 。所以, “高亢”之处的宅地, 亘古以来, 一直被中国风水视为极佳的“风水宝地”, 其来源即在此。
“择高寻地, 定居高地”之生存法则, 刚开始, 主要实施于丘陵山地, 随着人口的繁衍, 深山峡谷、盆地掌心、林木中心之地已经不够用, 为了生存, 人类开始向平原地区转移。长江、黄河中下游区域, 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物产丰富, 气候宜人, 是可居之地。但是无山无岭, 这不仅对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形成的逐高而居的生存法则是一个挑战, 而且也是对近百万年“择高寻地, 定居高地”之生存法则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 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 他们顺应这种山水自然环境, 从上千万年的生存法则中, 结合平原地区的环境现实中, 于低处选高, 摸索出了平阳之地寻高地的生存法则。正是由于这一生存法则, 延伸出了后世所谓“平阳龙穴”的风水理论, 于是便有《葬书》中“地贵平夷, 土贵有支……观支之法, 隐隐隆隆, 微妙玄通, 吉在其中”、“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所终, 气随以钟”之说, 有了《管氏地理指蒙》“平原得一突, 为奇”, 有了《淮南子》“高者为生, 下者为死”之说。既然定居高地, 高地为有气 (前文已述) , 那么地处低处, 特别平洋最低之处, 河渠沟溪之中, 则为无气, “气界水而止”之风水名言出矣, 相应“高一处为山, 低一寸为水”之风水名言亦出矣。由上, 我们可以得出, 这些“出矣”“生矣”等风水之说, 无疑也是古人生存法则的延伸, 即从高地峻岭到平阳之地的延伸, 也是数十万年百万年乃至数百万年以至千万年我们的祖先“顺”、“适”、“逆”山水自然环境之生存法则的延伸。虽为后世所“加”, 所“出”, 但将“气”与“高处”、“凸地”联系起来, 而“高处”“凸地”在当时有利人类之生存、定居、繁衍、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处“高处发”也不能说是后世风水之牵强附会。“气”也是我们祖先“生存法则”之“总结”。
五、“八卦风水”的提出
岩洞、巢居、穴居, 在人类历史上, 有数百万年上千万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的长河中, 猿人的生存主要是靠采集水果、渔猎动物来谋生的。这时, 我们的祖先到森林里采水果, 到草原上捕猎野鹿、野兔、山猪;到水溪边抓鱼虾、蚌蛤来进食。到了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更是利用精致琢磨的石器, 如石斧、石铲、石刀等, 克服人类体力的极限, 获取更多的水果与野兽来维持生存。但是, 历经漫长的岁月, 掌握生存法则的人类, 人口日益增加, 而自然界的动物, 却随着人类的大肆狩猎而日益减少。人类的食物日益不足, 饥荒开始出现, 食物危机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 为了生存, 有的人另谋出路, 远走他乡, 有的人则苦守家园, 静静等待, 这时又一项“伟大文明”出现了, 这项文明就是“畜牧经济”。
大约在距今2万年~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 中国境内出现了一个具有极高智慧的部落领袖伏羲氏, 伏羲氏在总结前人生存法则的基础上, 发明了绳子并用绳子编织成网, 教导民众用网网飞禽、捕动物、捞鱼虾, 自此, 水底的游鱼、空中的飞鸟、陆上的动物, 皆能用网轻易捕取。这样, 两种情况出现了:一是网猎使人类不必花太多太大的精力甚至用宝贵的生命来和野兽激烈博斗来获取食物, 有效地保护了人类;二是网猎的成果是活生生的, 不像以往用尖锐的石器捕猎的动物大多奄奄一息, 不马上吃掉, 就会很快腐烂变质, 再吃很容易引起疾病, 只好丢掉。当时, 食物紧缺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猎物腐烂不能食用而引起的。怎么办呢, 只好喂起来, 待需要时再吃。如何喂呢?就是将捕猎一时吃不完的动物, 用栅栏围起来, 定点, 采集附近的野草、果实, 喂起来, 加以饲养, 于是畜牧时代开始了。但这样, 日子一久, 又一个矛盾出现了。喂养的家畜繁殖增多, 但被吃野草的生长速度却供应不及, 怎么办, 只有找有水草的地方去喂养, 于是,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开始了。逐水草而居, 这种生活形态, 以是否有水草即水草地为主要条件, 主要是用于饲养“过剩”的动物, 与本文前述的逐水而居, 是两个不同的生存法则。
为了“逐水草而居”, 我们祖先中, 大部分离开了洞居老巢, 开始了四处游荡的搭篷而居的居住生活, 篷居时代也随之开启了, 于是, 蒙古包式的, 帐篷式的, 斗篷式的篷在水草地大量出现了。
水草地的篷居生活, 虽然带来了捕猎动物的饲养之便, 使人类生存状况大为改观。但水草地之水草, 也非取之不尽, 用之不揭。且水草地水草, 也有春荣冬枯之时, 又必须到新地去寻找。寻找水草地, 路途遥远, 加之中途野兽袭击, 生命时刻存在危险, 且无有目的地寻, 一下子又难寻到, 即使寻得到, 四周又说不定无畜可牧等一系列问题, 都困扰着人类。
这时, 聪明的伏羲氏, 在现甘肃省天水县谓南乡内成纪之北约三十里, 曰三阳川的西北方, 选择了一个高台, 高山峥嵘, 渭水环绕, 山水奇特, 视野开阔。一代圣王伏羲氏就站在这个高台上, 日观万物, 夜视星辰, 仰观天象、俯察地理, 在长期的观察中, 悟出了万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及寻找农物与生活必需物的途径。于是近取诸物,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八卦生焉。
伏羲通过观、视、察, 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中, 要捕捉天空之鸟, 吃到鸟肉, 一定要在天空结网, 要吃到树上的水果, 必须爬上树头往高处才能摘取, 于是乾卦出现了, 因为上为天, 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乾’为天, 为木果”, 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通过“观”、“视”“察”, 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中, 要猎食鱼、虾、青蛙等水生动物, 必须在“沼泽”中捕捉, 要捕捉山羊, 可在沼泽边守候, 等他们到沼泽边喝水时, 一举擒获。于是, 兑卦出现了, 因为, 鱼、青蛙, 山羊的捕捉, 都与“水”有密切联系, 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兑’为泽 (沼泽) , 为羊”, 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通过观、视、察, 发现在当时环境下, 捕获的动物要进食, 须先置于火焰上烧烤, 肉鲜味美, 且能避开病毒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于是, “离”卦出现了, 故《易经·说卦传》曰:“‘离’, 为火也”。同时, 伏羲还发现, 当游牧到某一陌生环境, 当夜幕降临时, 为防止野兽、毒蛇侵袭, 可在“篷”旁点燃柴火, 作为警戒、防卫之用, 故《易经·说卦传》又曰:“‘离’, 为甲胃, 为戈兵”, 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 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下, 有些地方虽然历经多次的放牧, 土地日渐贫瘠, 水草生长速度越来越慢, 但只要该地区经历一场“雷电交加”的大雨后, 受雷雨滋润的水草, 就好像瞬时精力充沛, 生长茂盛, 又能作为游牧之场, 于是“震卦”出现了, 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震’, 为雷, 为苍度竹, 为健, 为蕃鲜。”《易经》也认为“万物出乎震,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 特别是总结先辈的生存法则, 对风也有深刻的体验, 认为择居在轻风徐来, 日丽温湿, 林木茂密的地方放牧, 牛羊生长健康, 形壮体硕, 在初期的以物换物的经济中, 能给主人带来一笔财富, 于是“巽卦”出现了。《易经·说卦传》曰“‘巽’为木, 为风, 为近利市三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 伏羲氏还发现, 长期居住在“清风徐来”的树木边, 在中午烈日高照之时, 在绿树荫下休息, 很奇妙地能使人变得聪明, 智商也得到提高, 于是就有了《易经·说卦传》之记录:“‘巽’为木, 为风, 其于人也, 为广颡。”这实际上是现代科学之氧化作用能释放“活氧”之原故, 不过当时没发现罢了。同时, 伏羲还发现:风也有负面作用, 旷野之风, 风头之风能使人畜受损, 故《易经·说卦传》又曰:“‘巽’为木, 为风, 为不果 (长不出果实来) , 为寒发 (头发稀少) ”, 这实质上是本文前述之忌风法则。伏羲在观、视、察中还发现, 山鸡, 野鸡生活在林木茂盛处, 要想获得, 必须到林木间去猎取, 故“巽”又为“鸡”。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 还发现并总结出, 要吃鱼, 捕鱼, 就要到有水的地方, 要暂居, 一定要找靠近水源地方, 同时, 篷居时代, 选篷址, 要选在群山环抱的地势高亢的地方, 使敌人, 野兽, 洪水难以侵犯, 于是“坎卦”出现了。故《易经·说卦传》曰:“‘坎’为水, 为盗, 其于人也, 其加忧, 为心病。”《易进·传》也曰:“‘坎’重险也!”, 就是这个意思。
伏羲通过视、观、察, 发现并告诫民众, 要生存, 当要摘水果;吃狗肉, 或可将野狗驯养为家犬饲养;抓老鼠时, 必须山区猎取。因为, 山区是它们的大本营, 可以较轻易地抓到。如“逐水草”而居, 尽可能找有山陵做屏障的地区安营扎寨, 而山陵在居篷的北侧最好, 不仅可以遮挡北方严寒, 而且, 石器时代的石料来源, 大多为山区“土石”, 故石料的寻找, 一定要从山陵里寻找才可得, 这些求生存的告诫, 引出了“艮卦”的法则, 故《易经·说卦传》曰:“‘艮’为山, 为果瓜, 为狗, 为鼠”, “艮为山, 为门阙, 艮为山, 为小石”。《易经·传》也曰:“‘艮’, 止其所也!”“‘艮’, 艮其背”, 就是这个意思。
伏羲通过视、观、察, 还发现并告诫民众, 要生存, 就要捕猎或饲养更大的牲畜野牛。要捕获野牛, 就要到广阔的平原去捕猎。而要食用野牛, 先前的火烤已远远不够, 还要用锅煮, 当时的锅不叫锅, 叫“釜”, 釜是金属, 金属哪里去找, 要到土壤里去找。而篷居的朝向, 尽可能朝西南, 不朝东北, 背东北朝西南, 可以减少寒风侵袭。人类生活得愉快、舒适, 于是“坤卦”出现了。故有后世有:“‘坤’为土, 为牛, 坤为地, 为釜”之说。《易经·说卦传》、《易经·辞》有;“‘坤’元亨, 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之说。
在此基础上, 伏羲还在成纪之北三十里, 曰三阳川西北的高台上, 登高望远, 日观夜视, 观察, 根据天空中鸟的飞向, 地面上牛羊出没的方位, 金出土的地方等山水环境, 分别给八卦赋予了方向, 教导人们循什么方位, 到什么区域, 可以找到何种赖以食用的物质, 于是八卦定焉, 八卦的八方及其物象也定焉。
由上, 我们不难看出, 八卦, 是伏羲对千百万年来人类生存经验生存法则的总结及完善。是当时人类生产实践、生存实践、生活实践的根本法则, 是当时和在这之前人类求生存实践的结晶。
无疑, 八卦生存法则, 是伏羲对中国风水的最大贡献。但伏羲时代, 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 水源在这个时代, 无疑是生存的第一要素, 因此, 择地而居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法则, 在伏羲氏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择水草而居完善为“得水为上”, 相应的湖畔、河岸、海、江左右, 凡可以开辟为篷居之地, 都为当时之风水宝地, 故有了本文前引述的《葬书》云:“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更有了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未有山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之言。
伏羲氏不仅重视水, 还注重何地之水更好。他告诫民众:择水源区篷居, 除宁静的湖畔外, 若为一般流动的溪水, 一定要选择水体清澈, 流速缓慢河边方可, “屈曲环绕, 聚注深缓”为佳。“水势湍激, 悲泣有声”的水源区, 为“重险”不宜居;同时发现并告诫民众, 溪河右边的水草, 通常比较青秀茂盛, 在该地区放牛牧羊, 牛羊一般膘肥体硕, 不易生病, 江右居住为吉, “江右为吉”这一游牧时代建立的风水法则, 经后风水专家进一步肯定, 成为日后“建都择地”的标准。关于这一点, 古风水书有如下记载:“江水边潮人爱惜”, “江右”英雄由此出;“江右”秀气在潮水, 潮来之时多富贵。朝水一勺能救贫, 逆水一寸可致富。这里有一点要补充的是, 即何谓江右。江右者, 以水流方向确定, 人站在江河、溪涧边, 面向水流方向, 右手的位置为右岸, 左手的位置为左岸, 左岸为江左, 右岸为江右, 同时, 伏羲氏通过俯察地理, 仰观天象, 还发现了河流转弯时, 位于“内弯环抱”的凸出区域草木茂盛, 生气丰富, 极适合人类生存, 而“外弯反弓”的凹进地方, 则水流湍急, 地质严重浸损, 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 于是有了居江河凸岸、不居凹岸之生存法则。这一生存法则, 成就了现在上海、南京、西安、天津、台北、台
六、依河阶台地而居风水法则的发展
本文前述之风水法则, 虽然也谈及单个的住宅, 但从总体上来说, 还是以群居为主。到了迄今8000年~6000年的神农时代, 由于农业经济的出现, 人类文明进入了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并存的社会, 相应的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半穴居、平栏屋成为居住的主要形式, 人类之“居”也由“群居”向以“一家人居住的屋”转变, 农业经济也随着个体经济的出现而发展, 加之人口的增长, 导致耕地资源不足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难题。这时, 人类祖先为了生存, 既要寻觅兴旺农作物之地, 又相应要寻觅建屋久居之地, 同时满足这两个需要的, 只有河阶台地如现已发现如半坡城文化。“河阶台地”与前述“冲积扇”原理一样, 也有泥沙累积;沃土不断“推陈置新”的自然现象, 极适合农作物生长。为了生存, 神农时代人类居住, 耕作就尽是选择在河阶台地, 而且结合人类千万年来之生存法则, 选址一般选择在北方有高山峻岭的河阶的二阶和三阶地上。这样的河阶二阶地、三阶地, 既符合临水而居, 逐高而居, 是居高地、忌风的生存法则, 又融通了左右岸、凹凸岸风水原理, 于是“龙”“穴”的概念出现了, 北方高山为入首龙, “龙”前河阶地为“穴”。这样就有了后世“大干龙结穴之地, 必居江湖河海之傍;若小干小枝, 龙多结于溪涧之间, 是溪涧之水, 不可不察, 其水, 必以屈曲环绕, 聚注深缓为佳……故滨河二边多结美穴”之说。 (《地理大全》)
既然寻地要寻肥沃能生作物之地, 那么, “草木不生”之地就不宜居住了。所以居住建房择址就必须择在草木茂盛的地方。草木尚且茂盛, 人居自然兴旺, 人兴物茂, 自然富贵。《青乌子葬经》说“草木郁茂, 吉气相随”, 《葬书》郭璞则更直言:“郁郁青青, 贵贵若千乘, 富如万金。”《黄帝内经》更总结为:“地沃, 苗茂盛;宅吉, 人兴隆!”
至此, 风水由群落, 群聚进入了“宅”, 这也是生存法则之必然!
“宅”风水出现, 择地问题解决了, 即河阶的二阶地。“宅”的朝向如何呢?神农氏在长期观察中发现, 种在山坡, 向阳的作物 (注意, 当时之向阳, 是向阳光, 日照多的一方) , 通常长得硕大茂盛, 少病虫害产量又高, 且容易管理, 反之, 种在向阴山坡的农作物, 不仅矮小, 瘦弱, 产量低, 且容易得病虫害, 管理起来倍感辛苦, 于是模仿向阳花木成了当时的生存的经验及法则。以物类宅, 将农作物比作居家之宅, 就有了只有居住在“阳气兴旺”的地方, 才容易使人类兴旺富贵的生存法则, 这一千古向阳经验的流传, 就有后世《雪心赋》说的“要明分合之势, 须审向背之宜”, “向”、“背”者, 既然向为阳, 背则为阴, 风水阴阳便由此而出。
哪一方“日照”最多, 时间最长, 我们的古人通过观察发现, 只有东方、东南方日照最长, 尤其是东方, 可为向。于是, 宅之坐向风水理论随之而生。风水名著《宅经》对宅之大门立向于阳方推崇备至。该书对向东 (阳方) 三个坐度甲、卯、乙之风水应用, 诠释得十分清楚。
《宅经》说:
甲 (67.5~82.5) , 宅德, 安门 (适合造门) , 开拓、连接、壮观, 吉;清净, 灾殃自消。
卯 (82.5~97.5) 大德, 客舍 (适合筑舍) , 《经》曰:治大德, 富贵资财成万亿。
乙 (97.5~112.5) 金贵, 天井 (适合设天井) , 宜置高楼大合, 常令清洁, 勤修泥, 犹增喜庆。
《管氏地理指蒙》更曰:“择向之法, 取日月临照之象”。
宅之坐向之说, 是当今风水之重要理论, 其源于神农时代, 不居向阴背阳之生存法则。
七、左青龙右白虎风水观的出现
神农时期有了居屋、居宅的概念, 但当时之宅屋, 还只是半穴居和干栏屋, 是穴或巢的进化, 还不完全是地面上的房屋, 到了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时代, 我们祖先居住开始发生变化, 即将土壤中的“半穴居”, 树木上的“干栏屋”, 开始落地成了以地面为载体的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 从此, 人类开始有了真正房屋, 虽然当时宫室还仅限帝王家。对此《白虎通》记曰:“黄帝, 作宫室以避寒暑, 此‘宫宅’之始也。“《轩辕黄帝传》记曰:“帝始作屋, 筑‘宫室’, 以避寒暑燥湿!”《新语》更曰, “天下人民野居穴处, 未有室屋, 常与鸟兽同城;于是, 黄帝乃伐木构材, 筑作宫室。”由此可见, 黄帝为建筑房屋的第一人。
黄帝发明并建筑房屋, 开始只是限于宫室, 对一般百姓的住屋, 则继承在这之前之生存法则, 即背山面水, 坐北朝南, 接近水源, 依高而居。但作为宫室都城的选址, 却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 黄帝治国初期, 定都于涿鹿一带, 其适逢统治不久, 各地臣服的诸候与聚落, 有些人仍虎视眈眈, 图谋造反, 加之黄帝治国期间, 中国境内发生了大地震, 造成了很大的灾难, 于是黄帝在当时的生存需求下, 逐渐发展出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生存观。一是环湖而居的环境观, 将城邑建在湖潭中的小岛上, “水环宫垣, 上有楼, 从西南入”, “四方有水, 自灉成池”以御敌, 防地震。二是依水井择地观, 非水源区穿井。农耕技术的进步, 人口大增, 光靠河源两边的耕地, 渐感不足, 已“生齿日繁, 地不加盖”, 向非水源区发展, 已是大势所趋, 生存所系, 解决水源缺乏已是重中之重。聪明的黄帝在这种强烈的生存需求下, 以高明的智慧发明了穿井法, 平地打井, 人类围井而居。从此, 人类居住环境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再不四处逐水草而居了。可依自己的意愿, 在内陆活动、定居, 内地的林产、矿产, 也随之开始大量开发, 这是择地法则的又一重大进步, 从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了更大空间。三是青龙、白虎风水。黄帝在充分总结前人生存法则基础上, 结合各法则之精髓, 在北方有峻山的基础上, 提出了左青虎、右白虎这一生存风水法则, 即是说住家要平安兴旺, 瑞气云集, 房子两边一定要左有山峦, 右有小丘, 加上北边有山峦, 形成北有峦挡北风, 拒兽拒盗, 左右两边有龙, 虎警戒, 守卫, 既藏风聚气, 又安全, 最适合居住, 以利生存, 这一风水法则, 不仅体现在生人的居住上, 也体现在死人的墓葬中, 河南濮阳西北坡古墓遗址就是黄帝时期之墓葬选址。
不得不说,以一般的眼光看来,高铭的这一番关乎“世界”的言论太过疯狂。但或许真的就像这段疯狂的话所说,这个世界的虚与实,就像天才和疯子一样,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看到更多的世界
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高铭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从少年时代沉溺于唐诗宋词元曲开始,到想要了解诗词作者,再到进一步对作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兴趣,由此引发的阅读一发不可收拾,从人文到经济、社会结构、政治、宗教,到哲学,高铭扫荡般地读过去,正如他自己所说,“学科什么的不重要,能看懂,好看就成,我对书不分类”。而真正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应该是近四五年的事,“之前看过一些相关的书,不过只是觉得它们好看,并没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理学书籍。后来在为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译《梦的解析》的过程中,我看了大量心理学书籍,等交稿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这类书。”
2004~2008年,在一些医生朋友的帮助下,高铭有机会接触到了一百多名精神病人。仅仅是出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好奇心,高铭并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便开始了与精神病人的接触和对话,这才发现,其实精神病人没那么可怕,“相对来说很多患者都很安静,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我们无关。也正因如此,我才会更加好奇,我想知道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高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位病患问我,你是谁?我告诉他我的名字。他立刻否定了我的回答,并且强调:我不是问你的名字,我是问,你,是谁?我当时陷入了短暂的迷茫状态,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深,于是我试着回答了自己的身份、工作职位,都被他一一否定。最后我反问他:你觉得我是谁?他笑得很狡猾:你,是人类。就是这么简单的答案,没有多深奥,可我就是被问蒙了。出于报复心理,我反问他:那你是谁?他很干净利落地说:我是埃菲尔铁塔。”
很无厘头的问答,却给了高铭很深的触动。精神病患的答案,颠覆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自我认知,又颠覆了我们对于客体的认知,“他们能够轻易地否定我们认知的一切,没有限制,没有规则,也无视常识。也就是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的思维被自己禁锢了。”
在此之前,高铭曾经读过非常多领域的书籍,甚至包括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等等,企图解答心中对于世界的质疑,效果却适得其反。而这次的触动,给他带来了观念上的极大改变,“也许有时候我们考虑某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像个精神病人那样思考才会有突破,那就是——放弃自我。”这无异于为高铭开启了一扇窗,让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努力看到更多的世界,也就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脑子里沉淀了好几年,我就想表达点儿什么。”2009年,高铭正好忙完周期性的紧张工作,得以有一段闲暇时间,于是决定在网络上连载那些与精神病患接触的经历,“没想到一开始写就没停下来,40多天一口气写了二十多万字,后来自己回头看也吓了一跳。”这篇署名为“精神病人的世界”的连载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疯狂关注,4天内点击率突破300万,半年后即成书出版,国内第一部关注精神病人的作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由此诞生。
探究内心的最深处
7月份,高铭刚刚推出了他的新书《催眠师手记》,虽然同样是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关注重点从精神病患转移到了催眠师。两本书的出版时间相隔三年之久,但事实上,书中的内容原型来自于同一时期。
早在开始接触精神病人的时候,高铭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催眠师和心理医师。想要写一本有关催眠的书,是因为,他发现催眠和心理分析能够让一些人从某种困境中解脱出来,而这些困境往往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在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高铭说起过自己接受催眠的感受,它让他了解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于是当时“哭得非常惨”。而在听过催眠师讲述的各种案例之后,高铭更惊讶于催眠所能直抵人内心的程度之深,“我很惊讶于事情的结论和动机,有时候那么小的一点(事件或经历),居然经过时间的推移,能放大到那么大,简直是匪夷所思!”一向对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探求欲的他,当下就想到:“有机会,应该写下来,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写下来。”
《催眠师手记》中的案例是通过催眠师的帮助而搜集到的,所以在获得这些素材方面并没什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把这些案例写出来。摆在高铭眼前的素材有许多,他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去选择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我指的是保护个人隐私。我不希望读者可以轻易搜索、查阅到案例中的原型,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看,这样非常不好。所以我决定,假如在表述时无法隐藏患者的真实身份,那我必须放弃这个案例。”这就是高铭最终选择在书中呈现的15个案例时,所坚持的选择导向,也正因为取舍的艰难,才让原始素材来源于同一时期的《催眠师手记》,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迟问世了三年。
与前一部作品单纯以文字呈现不同,《催眠师手记》别出心裁地在书页中添加了几张插画,多是以书中所记载的案例为素材,色彩阴暗,画面吊诡,反映出了人内心深处的那种灰暗和不为人知的记忆,多看几次,甚至会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这种强烈的场景感,或许就是这些插画的目的。高铭说,加入插画是出版社的意见,由插画师挑选自己比较有感觉的章节来画,“出草稿后我和编辑都过目,然后修正,但总体上就是让他自由发挥,不过多干涉。”
除了插画的尝试,在出版模式上,这本书也算是开创了先河。诚然,即使舍弃了一些不宜写成书的案例,高铭搜集到的也绝对不仅仅是书中的15个故事而已,但是他和出版社沟通后,决定按照美剧或日剧的模式来走,先拍一两集播放,反馈好就接下去,反馈不好就直接结束,“图书出版目前还没这么做过,所以我们决定尝试一下。”把影视的要素带入图书出版,这种尝试是否跟高铭曾经从事影视制作的经历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催眠师手记》的高人气来看,至少这部作品的“第二季”是指日可待了。
nlc202309011853
把自己定位为“观察者”
正如高铭的书中所呈现的,不少精神病患或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观点即使不一定能够经得住现有科学理论的推敲,但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读罢甚至有种分不清虚实的感觉。笔者就曾经在连续读了《时间的尽头》和《迷失的旅行者》两篇文章后,不得不暂时把书放下,走到窗边一边看着室外的阳光一边做深呼吸。因为书中有关时间、空间的理论,彻底颠覆了个人一直以来的认识,但精神病患的理论又看似头头是道,读来让人心生怀疑,因而不得不暂时停止阅读,以行动来确认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只是读过一两篇文章尚有如此的感觉,而之前接触过一百多位精神病患的高铭,当初是否也有过动摇?
“动摇?真没有。”高铭不假思索地说,“一方面,从那时候起,我就基本上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了‘观察者’上,从旁观的角度来看待,比较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原因,也许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铭自己“一直就在质疑现在的世界”,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你也无法动摇一个本就摇摆着的人,“对于这个世界,当你接触得足够多、认识得足够深、知识面足够广阔、庞杂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问题的,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对劲,总是有一些疑惑,总是有那么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总是有那么多困扰和迷茫,总是会有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些,在高铭看来,都是不需要接触精神病患就会有的感受,所以在大量接触各种颠覆性的言论时,反而能够把握住自己而不受影响。
通过旁观者的眼光,高铭得以一窥患者们的内心,并从个案中收获美好生活的技巧和经验,“我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把这些案例)写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我们所造成的困扰。毕竟,我们每个人关注自己太少,和自己谈得太少,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和自己好好谈谈。”
连续几部作品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但是高铭从没想过深造心理学专业,“我觉得这事儿一牵扯到考试或职称就没劲了,我做感兴趣的事情,不是为了亮出个什么证书来显摆,只是纯粹喜欢而已。”或许就像他在搜集案例时给自己定下的“观察者”的身份一样,在心理学领域,他更希望也只是当一个观察者,冷静地看待各种人心、人性,然后将其中的精彩和深刻呈现给我们。
心理学题材一直都备受大荧幕青睐,像《搏击俱乐部》、《穆赫兰道》等都可称得上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而高铭的作品也没有逃过电影制片方的关注,“《谋杀记忆》正在谈,应该会拍成电影;《催眠师手记》还没上架就有制片方来约谈了,甚至包括海外的公司;而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想暂时搁置,两年后再说,现在再大的制作公司也不谈。”
兴趣广泛的高铭显然也不会甘心只专注于心理类的写作,他说自己手头有一部跟心理学无关的作品,而且已经筹备了十年,“目前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还在等时机,因为它太长了——正题部分拼命压缩也有六七十万字,所以每次想起来我都会又激动又绝望,激动是因为我很喜欢它,绝望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并且出版。”
神秘的高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无从知晓,但或许,就像他的作品中写到的多种人性一样,他也会为我们展现“高铭”的多种可能。
:当我们人生不如意时,当我们的低头忙碌时,当我们迷茫的徘徊时,也许这些句子能够为你带来一丝光明,换个角度看待人生,人生会更加美丽。
1、与其等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如果今天的你没有比昨天更喜欢自己,那明天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2、关于明天的事,后天就能知道了;关于后天的事,我今天还不想知道…… ????
3、有价值-没体现=零,有进步-没耐心=零,有任务-没沟通=零,有能力-没发挥=零,有创造-没推销=零,有知识-没应用=零,有目标-没胆量=零, 有付出-没效益=零,有原则-没坚持=零。 ????
4、不要刻意考验人性:一个聪明的女人,不会妄图去证明自己的男人坐怀不乱,而是让男人习惯拒绝除自己以外的女人来坐怀;一个聪明的朋友,不会让友人在自己与利益中做选择,而是竭力创造彼此共同的利益;只有愚蠢的人,才去考验别人的人性,然后,两败俱伤。 ????
5、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
6、不管你现在多恨上学,离开的时候还是会有些不舍的。 ????
7、我们每个人都曾无数次的徘徊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曾迷茫过、等待过、乞求过、选择过也放弃过。选择不忍放弃的,放弃无法选择的。人生不能重新来过,每个人也不可能重复站在同一个路口。但请不要害怕选择,因为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种选择都会为你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别样的精彩。 ????
8、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
9、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和地点。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人有权力去追求幸福,一个肯于认清这个事实的人,是智慧,而且是进取的。
10、我过得还可以,不好不坏,不惊不喜,一切只是还可以。 ????
11、生命很短暂,别把那些重要的话憋着,会没有时间说的。 ????
12、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我们挣扎、哭泣,有时甚至放弃。但内心始终充满爱。 ????
13、一句话出口前,你是它的主人,出口后他是你的主人。钉子可以从木头板中拔出来,说出去的话却无法收回。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
14、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斩断自己退路的勇气。因为身后有退路,我们就会心存侥幸和安逸,前行的脚步也会放慢;如果身后无退路,我们才能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为自己赢得出路。 ????
15、如果你想要某样东西,别等着有人某天会送给你。生命太短,等不得。 ????
16、越是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你的愚蠢越会暴露无疑。越是当你洗耳恭听的时候,你的智慧越会快乐生长。聆听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方;聆听是沟通双方,尊重对方的桥梁;聆听是抛弃错误,远离懊悔的法宝。沉默能省去许多烦恼,倾听是最大的智慧。学会倾听,你会发现世界也在跟着你笑。
17、有时侯,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的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 ????
春游,多么让人欣喜的字眼,在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毕竟只有一二次。盼了一个学期,终于迎来了这个日子。交唱着动人的歌,食物的香味四溢,同学们互相共享着各自的幸福,我们向中国渔村出发了!
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歌声飘荡在车上,彼此享受着友谊的幸福。转眼间,我们到了渔村,多美的风景,真像一幅充满自然气息的名画。
举目远望,摩天轮缓缓地在旋转,一种熟悉的感觉怡然而生,我细细回味起了童年时爸爸将我举起时的滋味。今天爸爸不在身边,而且我也长大了。让我再享受一次一览众山小的滋味吧。我上了台阶与另两名同学一起做上了摩天轮,我望着四周,远离了地面,心跳就这样加速,仿佛在一点一滴地离开地球表面,同伴握着我的手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虽然还磨灭不了我的恐惧但已让我心安。忽然,作为剧烈摇摆一阵后停了下来,风吹过我的耳边,这一刻我相信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们来到了最高处。广阔的海面让我忘却了恐惧。为了这样的美景就是走得艰难一点又有什么呢?
相比之下,令我印象更深的时海盗船。
虽然不是第一次坐了,以前我也曾尝试过它的惊心动魄的滋味,但执着的我还向去尝尝中国渔村号的风味。上了船,开始了轻轻摇摆,起先,我还望着蓝天白云享受着美好春光。速度却在几秒后加剧了,为安全起见只有低下了头,剧烈的风吹着我的.头发,让我感受到了凌空飞起了的滋味,自有无束,欢乐并存。到了高潮时,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在以一起一落中感受心脏一阵紧一阵松的滋味。耳边时一阵接一阵的尖叫声。起伏越来越激切,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身边环境似乎有如天堂。摇摆幅度在慢慢变小,结束之际
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欢声,听到了同学们的笑语。一个同学说:“简直是死去活来啊!”大家都松了口气下得船来。这又时一种美。
【换一个角度思考结尾】推荐阅读:
换一个角度 周记05-23
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作文06-20
角度看人生06-18
人生角度作文07-27
自我评价老师角度05-26
角度:我评鲁迅10-14
家庭教育的角度06-05
换个角度的作文07-20
写作巧取角度10-03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