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篇1

(3)蓦然:突然,猛然。(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2)嗔视:生气地看。

(3)叱咤:形容威力极大。(4)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1)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2)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1)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2)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1)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2)孜孜不倦:勤恳不知疲倦。

(3)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1)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2)悲怆:非常悲伤

(3)娴熟:熟练。(4)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1)剽悍:勇猛,强健。(2)慷慨以赴: 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3)窥伺:暗中观察情况。(4)疮痍:创伤。

(5)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6)遒劲:雄健有力。(7)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8)相得益彰: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3)芸芸众生(4)筛糠

三、《社戏》选自鲁迅《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11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作者是沈石溪。《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3.《人类的大地》法圣埃克絮佩里《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第20课 口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hōu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曳yâ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先走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2)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抚:抚摸,安慰。乳:喂奶。(6)众妙毕备毕:全、都。

(7)未几:不久。(8)意少舒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0)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2)奋袖出臂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股:大腿。(14)几欲先走几:几乎。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三、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盘盂yú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逐走:竞跑,赛跑。(2)见两小儿辩斗辩斗:争辩,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4)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5)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6)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迫到太阳落下的地方。2.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文章主题: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夸父逐日: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借助神话解释了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勇于挑战的精神

第30课 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苫shàn眈dān瞑míng尻kāo黠xiá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4)屠大窘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9)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瞑:闭眼。(11)意暇甚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洞: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狼亦黠矣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本文以狼为主线,通过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着力表现狼的狡猾,最后一段议论点明主旨:狼无论多么狡诈阴险,最终还是要初机智勇敢的人战胜。1.主要内容: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2.启示:(1)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抗争到底

(2)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害人终害己。

29、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篇2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篇3

( )1. —How does Mr. Brown look like?

—He a medium build, and he has brown hair.

A. has B. is C. looks D. likes

( )2. —I hear you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 Who is it?

—The young man a pair of sunglasses is.

A. wears B. with C. has D. gets

( )3. —Why didnt Jim come to your party?

—I dont think he know my address. I just there last week.

A. decided B. put C. agreed D. moved

( )4.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

—Yes. Id like some apple juice.

A. eat B. drink C. read D. play

( )5.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 .

A. Not at allB. Yes, please C. Yes, I would D. I dont like it

( )6. —Why do you look so unhappy, Mike?

—Im hungry, mom. I would like a large bowl of dumplings with eggs and tomatoes.

A. to have B. have C. having D. had

( )7.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to visit my friend Lin Tao the morning of last Sunday.

A. on B. in C. for D. at

( )8. —Did you watch the kids on the playground this afternoon?

—No, I was in my office all the afternoon.

A. to play B. plays C. play D. played

( )9. —Whats Jim doing over there?

—He is his lost keys.

A. looking forB. finding C. looking at D. looking after

( )10. —Did you enjoy your trip?

—Yes, it was !

A. awful B. terrible C. boring D. great

( )11. —Is the boy ?

—Yes, he cant find his way home.

A. happy B. late C. cool D. lost

( )12. —Your words made me feel again. Thank you.

—Im happy I can give some help.

A. tired B. nice C. sorry D. sad

( )13. They are too tired. They decide now.

A. to go longer B. to stop to work

C. not to have a rest D. to stop working

( )14. Oh dear!The shop is .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here.

A. empty B. sunny C. crowded D. big

( )15. —I dont like mutton beef.

—I dont like mutton, I like beef a lot.

A. and; but B. and; and C. or; but D. or; and

二、完形填空。

There was a little poor boy in a small village. He lived 1 his mother. His mother had to

work all day. In the morning she 2 cakes. In the evening she was back home with some

3 .

One day she was ill in bed, 4 she gave the box to her son and said, “There are one

hundred cakes in the box. Go to the park with these cakes and sell them all. Now 5 , come back early 6 you sell them.”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The boy got to the 7 , opened the box and cried, “Cakes! Cakes! The most delicious cakes in the world.” A woman had a cake. “Oh, its really 8 !” Then many people near came to 9 them. Some wanted three and others wanted five. After a little time, there were not any cakes in the box, but one hundred 10 in it. How happy the boy was!

( )1. A. with B. like C. at D. from

( )2. A. had B. ate C. made D. got

( )3. A. cakes B. food C. children D. money

( )4. A. because B. so C. but D. after

( )5. A. look B. see C. listen D. hear

( )6. A. and B. so C. after D. before

( )7. A. park B. street C. village D. cakes

( )8. A. bad B. terrible C. awful D. delicious

( )9. A. eat B. buy C. sell D. take

( )10. A. coins B. cakes C. boxes D. people

三、阅读理解。

A

[The Ant Bully

Actors: Julia Roberts (voice), Nicolas Cage (voice)

Language: English

Running time: 1 hour 25 minutes

Price: Weekdays——$ 30 $ 15 (children under 7)

Weekends——$ 40 $ 20 (children under 7)]

I really enjoyed this movie. Its a fun movie for the whole family. I had really good laughs and enjoyed being there. —James

I would recommend (推荐) this movie to everyone. Whether you go with family or friends, I honestly think this movie has something you will really enjoy! —Sam

Ive seen several movies of this kind, but this one is the best. It is so well made—some of the scenes are so beautiful. —John

I went to see this movie with my 9-year-old daughter this Tuesday, really without knowing too much about it. My daughter and I were pleasantly surprised at how funny it was. We just couldnt help laughing. I would recommend this movie to the whole family. —Mary

( )1.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tell that is spoken in the movie.

A. Chinese B. English C. Japanese D. French

( )2. The poster shows that the movie lasts .

A. 25 minutes B. 60 minutes C. 85 minutes D. 125 minutes

( )3. John likes the movie because of .

A. the funny actors B. the wonderful music

C. the sweet voices D. the beautiful scenes

( )4. Mary and her daughter spent watching the movie.

A. $ 30 B. $ 40 C. $ 45 D. $ 60

(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ovie most probably tells a story.

A. funny B. sad C. terrible D. true

B

Here is a form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平均气温) of four American cities.

( )6.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hicago in winter is .

A. 24℃ B. 13℃ C. -3℃ D. 9℃

( )7. What is the weather of San Francisco like in autumn?

A. It is cold. B. It is cool. C. It is hot. D. It is warm.

( )8. Which citys temperature is usually about 11℃ in spring?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 )9. Which city is the hottest (最热的) in July?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 )10. Which city has the best weather all the year round?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C

No Car Day was first started by 34 cities in France on September 22, 1998. It was start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now, more than 1,000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had a No Car Day.

The first No Car Day in China was in Chengdu in 2001. Other cities, including Taipai, Shanghai and Wuhan, also support (支持) the day.

In Beij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joining the campaign (运动). It asks drivers to leave their cars at home for one day each month and walk or ride a bike to work. It also calls on Beijing people not to use cars on June 5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 slogan for the day is, “If we drive for one less day, we can have one more nice day.”

So far, more than 200,000 drivers have shown their support. “We cant control the weather, but we can choose not to drive,” said Wu Zonghua, a car club chairman. Beijing is trying to have 238 blue sky days this year.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2, Beijing only had 52 blue sky days. This was 11 days less than the number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11. Much of the dust comes from the desert, but cars cause most of the air pollution. We must do more for No Car Day.

( )11. The first No Car Day is on _______.

A. February 2nd B. June 5th C. July 5th D. September 22nd

( )12. _______ was the first city to have No Car Day in China.

A. Beijing B. Chengdu C. Shanghai D. Wuhan

( )13.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logan” mean in Chinese?

A. 目的 B. 原因 C. 意义 D. 口号

( )14. How many blue sky days did Beijing hav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1?

A. 63. B. 52. C. 41. D. 238.

(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start No Car Day.

B. No Car Day is World Environment Day.

C. No Car Day has been supported by over 1,000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so far.

D. Much of the dust in the air comes from cars.

四、阅读理解填词。

Spring is coming. The w 1 gets warm. Its still a little cold and w 2 these days. But we can find spring everywhere.

Look at the trees. The l 3 on the trees are green now. They are growing (生长) well.

Some flowers are c 4 out. They are so b 5 . Listen, 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y are happy to come b 6 . Spring is a good time for outdoor(户外的) a 7 . Children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Some are flying kites; others are taking p 8 ; still others are playing football. They wear sweaters and j 9 . Spring is a comfortable season. Its not too cold or too h 10 . I like it.

1. w 2. w 3. l 4. c 5. b

七年级语文试题之二答案 篇4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3分,每空0.5分)瘁suìkàng幻砭piāo

2.(2分,每题0.5分)勿—毋眬—胧祥—详只—止

3.(2分,每题1分)修改病句:(1)删去“首先”或把“首先”放在“是”后。(2)在“我爱读书”后加“的活动”。

4.(5分,每题1分,每题错一字即不得分)①②弃其杖,化为邓林。③江山代有才认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④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2分)D

6.(3题。①题1分,错一个即不得分;②题2分,答对一个给1分)生旦净丑粤剧 越剧 黄梅戏 昆剧

7.(3分)示例:网络恶搞是对传统与经典的轻视和歪曲,模糊了是非、美丑,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多读经典。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8.(2分)悠闲恬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3分)D

(一)10.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意:神情洞:打洞、钻洞(4分,各1分)

11.①才明白前一条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办法来引诱对方。②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2分,各1分)

12.屠夫杀狼;高潮、结局(2分,每空1分))

13.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子野心(2分,各1分)

(二)14.曾经;跑;(2分,各1分)

15.①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1 分)

16.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7.(2分)朦胧形容词作动词用,“变得朦胧”的意思,踊跃,化静为动,写船行速度之快,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

18.(3分)比喻、拟人,化静为动,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

19.(2分)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二)20.(2分)(1)表现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1.(2分)强调了小乌龟“犟”的性格,突出主题。

22.(4分)(1)表现了它坚定的信心。(2分)(2)表现在A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

B、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腿,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C。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D。越过种种障碍,日夜不停地赶路。(2分)(能写出两点即可)

23.(4分)(1)是成功的喜悦战胜自我的欢愉。(2分)(2)略。

24.(3分)略。

(三)25.(2分)动作和语言描写(1分)善良,同情弱者,慷慨大方(1分)

26.(2分)克服突然失明的痛苦和障碍,在生活与工作中追求独立、自强,勤奋、踏实地工作,不怨天尤人。

27.(3分)盲人只会听从命运的摆布,生活在哀怨之中;而威尔逊敢于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

28.(3分)略。

四.写作(50分)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篇5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读方面的重点词汇注解和重点句子翻译。4.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性 5.巩固背诵。

6.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复习重点:目标1、2、3、5三、复习难点:目标4、5

二、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1)《往事依旧》的作者是著名特级教师

(2)《幼时记趣》的作者是

,字,朝人,本文选自他的(3)《十三岁的际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

岁。

2.重点字词:根据拼音写汉字 , 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áng yáng()

chán()娟

浩miǎo()

xī()利

雕lòu()

juān()刻

安tián()

怪pì()自xǔ()

时máo()

荟cuì()

童 zhì()

lì()()云端

凹者为hè()

藐()小

凹凸()()

土砾()庞()然大物 3.补全下面成语

记忆

无路

美不

其貌不

谈笑风

塞顿开

过隙

然若失

不屈不

无动于

扬扬

小心

道听

祸首

其妙

心旷神

明察秋

雀无声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

。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

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

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5.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与

,精神壮态的。

6.《往事依依》中作者写出了多少含有季节和色彩的诗句?你能写出下面的句吗?(1)咏草

(2)咏风

(3)咏花

(4)咏雨

7.熟记《幼时记趣》重点词汇注解

余(我)

稚(幼小)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纹理(泛指花纹)

藐(小)

心之所向(心中想象的景观)

项为之强(脖颈)(“强”同“僵”,僵硬)

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慢慢的)鹤唳(高亢的叫)云端

怡然(喜悦的样子)自乐 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样子)8.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

(2)《幼时记趣》中表现“我”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的语句是。

(3)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幼时记趣》中“,”一句表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

9.把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写出来。

(1)群鹤舞()空

(2)使()与台齐(3)见二虫斗()草间

(4)二虫尽为()所吞(5)鞭()数十()

(6)驱之()别院(1)于(2)之(3)于(4)之(5)之

下(6)

于 10.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项为之强 :

②以土砾凸者为邱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名句积累(会背,理解意思,能活用)(1)《千家诗》中描写四季风光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绿树阴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2)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田汉的《南归》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4)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5)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6)《伟人细胞》爸爸的话: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7)年华似流水

徜徉于山水之间

三、自主复习:

(一)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

(二)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合作探究

(一)“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想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比喻。“北大”是本体,“河流”是喻体,比喻词“是”,这个补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大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对北大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品读下列人物语言,想想作者刻画了他们这样的性格。

A “我要去大工厂打工。”贾里宣布道。B “你疯了!”鲁智胜不死不活地说,“人家大工厂不是慈善机构,什么人都照顾。” C 邱士力笑的咧开了嘴,当然,他根本不知道贾里心里的宿怨:“少说话,多干事,你会吹小号吗?” 【指破迷津】: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人物需要认真研读人物的语言,要抓住人物语言中的重点语句,从而概括出性格特征。参考答案: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又充满稚气,容易一时冲动;鲁智胜:理智、稳健;邱士力:沉着、足智多谋。

(三)阅读《幼时记趣》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或词释义。

(1)童稚()

(2)藐小微物()

(3)项为之强()

(4)鹤唳云端()

(5)庞然大物()

(6)凹者为壑()(7)秋毫()

(8)私拟:()

(9)素帐()

(10)怡然称快()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余”忆童稚时的特异之处如何?

(2)作者小时侯善于观察,常常得到怎样的妙处?(3)把蚊子记作鹤时,作者下自己入神的语句有哪些?(4)在观察土墙、花台时,作者有何感受?

(5)在观察二虫争斗时,癞蛤蟆搅局,“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接着有何举动?

3.文章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1)

(2)

(3)

4.“夏蚊成雷”运用了什么修辞?“蚊”与“雷”“鹤”有何联系? 5.“夏蚊成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写出文中三处表现“我”神游其间的心理描写。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

8、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的吗?(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⑵时有物外之趣⑶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⑸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3.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⑵又留蚊于素长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夸张和比喻。“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现,长足与鹤相像,这里运用了联想。5.写出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既照应前文,又为下文铺垫。6.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7.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概括:观察仔细、想想奇特;用原文回答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纹理)

第二课时(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如白驹()过隙,充满惆()怅;有的人的少年时代五彩纷呈(),乐趣荟cuì();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徜()徉在浩淼的书海中xié()取最美的果实„„愿我们的少年时代都juān()刻着最美的记忆。mò()然回首,年华无限。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在下表,然后改正。(4分)危言耸听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半明半味

心旷神怡 庞然大物

茅塞顿开

相题并论

道听途说

一视同人 错别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二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B、《伟人细胞》这篇文章情节安排巧妙,四次失败的经过、结局及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最后一次不经意而获得的成功,产生了喜剧效果。C、《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作者选用纸船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依恋,一波三折,情致摇曳。D、《繁星》围绕着看繁星,依次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繁星表现得形象而富有情趣,书写了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4.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问题,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3分)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丽丰富的色彩。”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 小孩说:“

病人说:“

5.默写(5分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潮平两岸阔。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谁道人生无再少。(4)

,松间沙路净无泥。(5),铜雀春深锁二乔。6.填空。(4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

国作家的作品,它和<<

>>是两部及相关又独立的小说。《洞中历险》一文描写了汤姆在历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精神,以及汤姆和蓓姬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在今天仍有无穷的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10分)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肖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本语段第1节概述________,引出对________的美好回忆。(2分)2.本语段第1节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3.本语段第2节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________________,饱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激情。(2分)4.“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请补充完整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5.回忆所学过的诗歌,写出带有“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千家诗》“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作者引用的诗句中,写夏日的有(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

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校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五十六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五十六位同学变成了五十七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作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小憩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2分)

3.文中划线“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4.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5.概括分析文中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2分)

6.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①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②给美丽做到加法。

三.古诗文阅读,完成1-6题(14分)

(一)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必细察其纹理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素帐中

(4)果如鹤唳云端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3.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画面的内容(2分)

4.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二)赏析古诗,完成文后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写北固山冬末的美丽景色,并由此抒发诗人

的情怀。(2分)6.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理由。(2分)

四.第三部分

作文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些,我们正在感受着,老师、父母、长辈,甚至陌生人的爱;有些,我们正在期盼着,无私、真诚、深沉,甚至永恒的爱„„

请以《________的爱》为题作文。(40分)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二答案 篇6

七年级语文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翩然(piān)

.B.聆听(líng).C.恬静(tián).

顷刻(qīng).

洗濯(zhuó).颠簸(bǒ)

.玷污(diàn).

孕育(yùn)

亨誉(xiǎng).跻身(jī).欺侮(wǔ).

神采涣发(huàn).消声匿迹(xiāo).

无动于衷(zhōng).司空见贯(guàn)D.蒙骗(méng)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②你规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人们对过度行为引起警惕。你

人们遵守规则,发挥人类最大能力而无损健康的肌体。

③总有个别捣乱分子

别家的窝,死乞白赖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这时候,往往就要动武,需及时把它

回去。A.反映

B.反应

C.反映

D.反应

告诫 告诫 告诉 告诉

占据 占居 占据 占居

遣送 遣送 护送 护送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产自鄂州市梁子湖区的梁道品牌大米,荣获第十一届武汉农博会金奖。

B.汉江,连贯东西的黄金水道,曾经绘出“万里风帆水着天,千帆秋水下襄樊”。C.割皮救父的武汉孝心兄弟刘培、刘洋,荣膺“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荣誉称号。D.本学期,做饭、洗衣、为父母捶一次背等内容成为人民中学学生的“特别家庭作业”。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1420年建成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帝居住的宫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当然是禁域;而天上的紫薇星位于中天,特别明亮,旁边群星环拱,于是皇宫就被称作了“紫禁城”。B.据报道,喜庆90寿诞的国家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立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预计不久该项工程即可起动。

C.管得不严的医院,家属提着保温桶、拎着饭盒,直奔病房;管得严的,家属们则好说歹说,软磨硬泡,怎么也得把饭送进去。

D.林肯在入主白宫以前,一直奔波于颠沛困顿之中,加上其貌不扬,又一贯不修边幅,常穿一双粗绒线的蓝袜子、一双大拖鞋,甚至连领带都不打,因此他初到白宫任职时,阁员中的阔佬没有一个瞧得起他。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②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压于路面等。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而全世界60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③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地被压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置。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④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3000多名员工身体所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10座大楼取暖之用。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作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⑤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让人体也能发电》李津军)

5.下列对“人体能”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

B.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

C.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能够把与自身体重相等的水由0℃加热到 50℃。D.60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6.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B.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C.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转运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

7.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B.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

C.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

D.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世说新语》三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尝与诸小儿游

.C.母问其故

.D.母甚异之

拟:相比。尝:曾经。故:原因。

异:惊异。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殷夫人自成之 .A.子将安之

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

D.西蜀之去南海 ..10.下列是对三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评价,其中,三人都符合的一项是 A.想象贴切

B.善于推理

C.聪明伶俐

D.富有孝心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10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12.填空。(6分,每空2分)

(1)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十一号楼的猫

燕 子

我住在二十五层,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样子,那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也梳过毛,毛色油亮有色泽,有时候我往下走的时候,会按一下三层的按钮过去看它一眼到了三层,“叮”一声电梯门打开,它就对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中央坐得很端正特别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的墙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也会有直接走入电梯的时候。进来后就跟所有乘电梯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就慢慢走出去,也不赶时间的样子。在所有人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一起走出居民楼,往楼下社区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一觉。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三。三楼一到,门一开,它又不急不慢走出去,重新坐在电梯口正对面。

它刚来的时候,我经常加班到次日凌晨,也就经常和它一起坐电梯上来。有一次在工作室里结束工作,导演又出差,我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走回南区的家里。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只能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都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顶了我自己的楼层,又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一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得前仰后合。它出去的时候,还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它是三层住户们一起养的流浪猫,听楼下大厅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进楼里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发炎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当时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了它,心生怜悯,就把它抱回了家,养了伤洗了澡,也下定决心收养它了。这个刘奶奶是楼里的风云人物,楼下广场舞军团的“头目”。

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缺席了很久的广场舞。在刘奶奶的照顾下,它很快恢复体力,也脱胎换骨,以至于后来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它完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后来伤好以后,大约是它自由自在流浪的时间太久,实在不习惯这样被禁锢在一方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喵喵呜呜地惨叫。刘奶奶觉得它是想外面了,就打开门把它又放了出去。它也不犹豫,就直接奔向了自由的广阔天地。

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还会坐电梯,回到三层就安静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除了刘奶奶,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开始没事就往外面放点儿吃的,喝的,有时候甚至还有猫玩具。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现在一天一回,比上班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大家无论是怎样的生活作息,在这几年里,都或多或少地见过它,或者和它一起搭过同班电梯。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也会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

我回家的时候,不止一次听到别人问保安,怎么总能见到那只猫。保安头也不抬地说,噢,那是十一号楼的猫,出来溜达溜达,听得我差点儿当场笑出来。十一号楼的猫,这真是个好名字,听起来就很文艺。超市里买了太多东西拿不回来,留下地址拜托工作人员用推车送回去,一说楼号,那边就直接说,噢,就总有只猫在楼里转悠的那幢,我知道我知道。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我算是见识到了。”他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太神奇了!因为它的到来,这些原本互相陌生的人的人生突然都多了一条,十一号楼的猫的主人们。

十一号楼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所有灵魂的交集点。它把人们从快餐而淡漠的城市文化里拯救出来,让每个人都不再是冷静的路人甲乙丙丁,成了生动饱满的男女主角,演着一出叫生活的戏。刘奶奶作为这只猫的原始救命恩人,也很欢喜,跟我们说,孙子知道她养了一只这么有灵性的猫,一到假期就住过来看它。原本搭救了一只猫,结果还让宝贝孙子成了常客,简直就是节日大酬宾。说话间喜气洋洋,仿佛不是她给了它新生,倒是它带动了她的幸福生活。

这只猫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亮点。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人们关注它,进而发现原来生活里有这么多小事值得被看到。它们都充满了爱与柔软,缓慢而有效地治愈了很多纠结。而且它把家变得更像家,我们集体养了一只小动物,我们都成了别人生命的依靠,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而乐观?

有了这样的底气,就慢慢活得更有力气。除了应付好所有的人情冷暖和生活压力,还有多余的力气去向陌生人绽开笑脸。毕竟是租的房子,也许以后我会搬走,到那时候我肯定会想念十一号楼的猫,和养着它的十一号楼的所有人。

13.“渐渐地,它从三层楼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请你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14.“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请你阅读⑧~⑩段,概括“变得格外有意思"的三件事情,(要求:每件事:概括不超过18个字。)(6分)

15.请你阅读十一、十二两段,简要概括“喂饱自己的心”在文中的含义。(6分)16.请你结合文章主旨,概括第心段中“底气”“力气”在文中的语意。(6分)

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建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对气候变化的支持。为支持这一行动,江城中学举办了以“关注地球一小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7.你们小组决定在社区进行民众对“地球一小时”活动发表的调查,请你设计2个调查问题。(4分)

18.当你在班上发出倡议邀请全部同学一起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时,有的同学反对说:“‘地球一小时’只不过是个熄灯仪式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我不想作秀。”对此,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对他说几句话,让他认识到这项活动的意义,愿意参加这项活动。(100—120字)(4分)

七、(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和成绩让人兴奋和喜悦,失败和挫折让人沮丧和失望,生活就是由这样的酸甜苦辣构成的,时过境迁,每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一次哭泣、第一次收获、遭遇委屈、获得成功、被人误解、获得宽容、老师的处罚、父母的责骂……

上一篇:自我认识之兴趣分析下一篇:内控合规深化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