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曹培英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讲解: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框架;
三、核心素养的主要功能;
四、核心素养的演变与反思。
通过这一次的培训让我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羡慕这些特级们,他们用心去上每一节课,无论成败;他们会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写下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达出来。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验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数学核心素养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解读数学核心素养,这直接关系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案例1】A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一个直角三角形, 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 斜边长10厘米, 求斜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应该说这道题设计得十分巧妙, 不仅巩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可是, 只要具备初中数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勾股定理” (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而此题“5+8≠10”。显然, 教师在设计这一道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勾股定理”这一隐含条件, 信手写上数据, 导致出题错误。
【案例2】B老师在教学“奇数和偶数”时,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有学生说:“奇数和偶数个数一样多, 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的2倍。因为自然数是按一个偶数一个奇数, 又一个偶数一个奇数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偶数与奇数的个数一样多, 所以说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的2倍。”老师夸学生真聪明, 并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可是学过师范《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应该知道:偶数集和自然数集都是无限集合, 自然数和偶数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0→0、1→2、2→4……可见, 对于每一个自然数, 都有一个偶数与之相对应, 怎么能说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的2倍?这位老师显然是把有限集合范围积累起来的经验, 盲目地应用于无限集合, 误导了学生。
【案例3】C校进行了一次数学教师解题能力测试, 测试内容50%为毕业考试题, 50%为数学书本上的拓展题, 数学考卷满分100分。测试结果, 全校38名数学教师中, 仅有5人得满分, 有12人80分以下, 还有1人不及格。看到这个结果, 教师们开玩笑说, 自己教哪个年级数学水平就停留在哪个年级上。有些时候就比学生多学了一堂课。以己昏昏, 岂能使人昭昭?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 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确实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如果对有的东西一知半解, 缺乏较好的训练与培养, 那么即使有良好的愿望, 有兴趣, 有教学方法, 甚至还有其他手段也无济于事, 因为他连把内容讲得一清二楚这种起码的事都做不到。”“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一位教师某方面素质的缺失, 就会影响他全部能力的发挥。那么, 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呢?弗赖登塔尔说:“当前教育与未来教育最强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师资培训。”为了让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探索一条有效的培训途径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 加强校本化培训不失为一种良策, 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多订一些数学教学期刊, 如《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 可以买一些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学专著, 如《数学教育哲学》《怎样解题》等。教师间可以互相推荐,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 分享读书成果。交流时, 教师也可就一个或几个细小的数学知识问题进行交流, 如“为什么最小质数不定为1”。当然, 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多读文学、哲学类书籍, 因为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只有广博, 才有精深。
二、观看名家教学课例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名师课例, 因为名师设计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拓展或补充。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走进圆的世界》一课, 讲到的“圆, 一中同长也”, 就是很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数学发展史上的内容;华应龙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拓展教师见识, 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三、实行课堂互诊、自诊
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学科素养的“试金石”。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 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校要求同一年级组每周开设一节公开课, 上完后所有教师进行点评, 对其中的学科知识错误尤其要重点指出, 保证不上错课, 误人子弟。课堂互诊让每位教师感受到了适度的压力, 产生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动力。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自我诊断, 不少教师买了录音笔, 课后反复听, 找出课堂语言、学科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四、举行学科基本功竞赛
比赛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同考毕业测试卷或拓展卷;可以是现场抽签说说抽到的数学问题该怎样教学, 要说清算理或方法;可以是自己出一份数学试卷, 并说明出每一道题的理由。
[关键词] 学科素养;培养;认识
背景介绍
数学学科素养是教师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总和,体现了教师对本学科的基本把握情况和认识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精华所在,体现了数学学科独有的价值和取向. 日常越是常见的内容,往往越是体现了浓厚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味道. 下面笔者从一节最常见的《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入手,阐述一下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与认识,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培养真正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展开的,探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本课以如下的思路进行构建:首先确立一个条件,然后逐次增加条件数量,依次进行辨别和探究,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维,概括出“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以后,进一步研究这一判定方法,为以后进行后续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探索的思路是设计的重点,需要进行明确,在这里渗透数学学科素养必不可少,在平时中显现数学的力量. 更深的一层是,基于以上的理解,进行学科素养的渗透教学.
教学设计
1. 问题情境引入——学科素养的眼睛
复习引入:(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1,已知△ABC≌△A′B′C′,试说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摇
2. 探究过程指引——学科素养的双手
探究新知:两个三角形中,如果对应边、对应角都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能否从这六个条件中选择部分条件,从而更加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出示探究1:满足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动手和思考,从最简单的情境进行思考,探究满足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的一个条件可以先从一个角相等或者一条边对应相等入手.
通过思考、画图探究出满足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能全等.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满足两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此时,可以增加条件的个数,让学生判断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了呢?这种情况要进行分类说明:可以使两条边对应相等或者一边一角对应相等,也可以是两个角对应相等. 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内容进行探究,通过画图探究和思考过程来判断满足两个条件时三角形全等能否成立.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得出结论:只给出两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也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3: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条件有四种情况: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一条边两个角对应相等,一个角两条边对应相等.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三边分别相等的情况. 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剪纸操作,剪出两个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出来,重叠以后观察交流,并表述自己的观点.
此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困惑,教师为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正确的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的作图,让学生更加明晰和清楚. 在学生看完演示之后,对作图就会有一些了解,也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作图.
待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 思维过程引路——学科素养的大脑
运用新知:
例1:如图2,△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BD ≌ △ACD.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首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体现学生思维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进行逐步引导,补充说明,并写出已知和求证的过程,顺次把书写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 学生口述推理过程,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此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写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顺着推理的思路一步步写出来,同时要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例2: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求作:∠A′O′B′=∠AOB.
此环节大部分学生不易想到作法,教师可先演示尺规作图过程,但要求学生要带着一个问题去观察整个作图过程,即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步骤作好的角与已知角相等?待演示结束后,学生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根据刚刚演示的过程,自己叙述一次作法,学生边叙述,教师边用多媒体再演示一次作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尺规作出两个相等的角.
4. 教学环节完善——学科素养的双脚
正所谓课堂素养体现重点,同时也要追求平稳,这双脚的作用必不可少. 回顾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分类讨论是本节课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从头到尾都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 这节课学生除了要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关键还要学会如何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也为后面的探究判定方法找到解决策略.
认识与反思
1. 学科素养的实现——从“真的”到“好的”
数学需要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容和进展. 在学习“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线段、角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对如何进行证明也有所知晓,这些知识都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了有效的铺垫作用. 但在构建探究得出“边边边”判定方法的思路时,学生是不易想到的,需要教师引导. 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以及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学生也不易想到作图的方法,这里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并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有部分学生分析不出题中缺少的条件,没有提前去证明这些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就直接证明全等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判定的过程. “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的渗透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节的难点. 从“真的”学懂到“好的”体现,实现了学科素养的第一次飞跃.
2. 学科素养的探究——从“懂了”到“会了”
本节课环节如下:确定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思路,确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并用所学习的方法进行识别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开放新问题入手的第一环节,从开放性问题入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而产生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学生首先需要接触的东西. 如何让学生自我探索并发现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逐渐增加条件的数量的方法进行探索,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环节,“边边边”判定方法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和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画图、剪图、比较图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基本事实的正确性,并能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概括出“边边边”的判定方法,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为后续探讨其他方法提供了思路. 第三个环节,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个探究,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积累,真正做到了从“懂数学”到“会数学”的第二次飞跃.
3. 数学素养的提升——从“完善”到“完美”
教学的过程是从完善向完美不断接近的过程,整个过程教师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路探索,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逻辑性强,教师通过准确到位的提出或者追问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步步递进地研究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路. 在这个环节,学生体验到探索思路、探索策略、探索方法是怎样形成的,数学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可见,通过过程的实施,不断让学生体会课堂的乐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科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做到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实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也真正实现了学科素养的再次腾飞.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方针政策,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访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观念,面向教学改革的前沿,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实施方案;
1.更新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多写勤练,多听勤讲,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多练、多算、多讲、多写,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积极性,使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让研究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知识面,增加数学的人文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不同的问题来调动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2.踏实备课上课
认真钻研教材,尽管这套教材我已经教学过一遍,但仍然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欠缺,加上这套人教版教材所渗透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认真按学校规定的要求书写教案,做到不备课不进入课堂,同事备课积极参与,教案修改要切合实际,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合理,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精讲、少讲,传授知识要准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打好基础,逐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
3.认真批改作业
每课要有基础的作业,每单元有测验,批改要及时认真,内容与要求同学校一致。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评价,方式要灵活有针对性。每单元都有测试,每讲完一课都有对应的小考,同时布置有对应的拓展性练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4.潜心教学研究
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业务学习,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素质,争取做到业务精,理论强,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赴北戴河学习有感
武玉香 张黎辉名师工作室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 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 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 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 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习总书记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 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综合素养力培训心得
通过今天上午的学习培训,我深深体会到传统的教肓观念和教肓方法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肓发展的阻力。教师学习,提高教肓教学能力是一项永不间断的工作。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肓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肓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已,以求教好每一个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地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肓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我要以此为目标,不断的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小学生被动地学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此只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正确的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所以,要想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教师要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另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所以,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专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思想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根据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形成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同时,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活跃思维的促进和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位数学家必备的数学品质。
2. 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所具有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点中去,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解答问题的学习方法。
3. 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不被成见所束缚,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条件”,分析问题,从“条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可以初步培养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学有法,思有路,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开启数学探索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就应当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再结合小学生善于学习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数学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学科素养 ; 培养 ; 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27-01
学科素养形成是针对学科建设和学生综合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以改变以教学为主、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在素质教育号召的影响下,将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学科素养培养,不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数学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改革的意义,分析培养小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因素,对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学科素养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模式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教师需要接受并且适应这些变化;二是因为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并未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没有进行准确定位,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不能很好的把握,使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无法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将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仔细研读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共同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小学数学的改革主体和目标均是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单一的考试成绩逐渐轉化为综合素质,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有效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体现学科素养培养的意义。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抱有很大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立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内在与外在一起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一,学生需要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数学学科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方便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其二,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究,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性很强,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只有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勇于探究问题,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学科素养,提高其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学科素养培养的策略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对小学生的心理变化、认知需求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体系,将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
首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语文、英语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有语感的说法,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建立最初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世界的感知大多是通过直接思维或者是形象思维获得的,而且很难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获得感知能力的必经阶段是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从而对数学知识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计算相比,感知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客观认识获得的,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学生具备较好的感知能力,可以更好的分析数学问题,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得到更多的锻炼。
其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给学生讲到融会贯通的能力。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同等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都具有共性,且不会产生矛盾,所以,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共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引申到其他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跳跃性,培养其思维素质的过程中,要结合已获得的数学知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善于思考问题,并且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最后,提高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变通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敢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数学教学可指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分析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还能够克服其惰性思维,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会采用分析综合法即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试着让小学生采用分析综合法解决问题,可初步提高其变通思维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初期要建立基本的数学意识,使其对数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然后再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时,要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征,合理安排数学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军伟.加强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5).
[2]彭良春.浅议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19).
套用上述对白,我们也可以说,学生以解题为功夫,习万题之法,从有招到无招,习万题之变,才能自创一家,它揭示了学习是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悟”呢?
其一,数学的学习是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沉下心来琢磨琢磨,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听课时要边听边思考,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思考教师的思路,并与自己的比较。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着先判断、下结论,看看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并找出错误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其二,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反复练习正是为了达到悟的结果及培养对数学的理解和感觉。训练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一个无形无状的过程。当然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的过程和量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为解题而解题”。
其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把握数学精神的过程。数学的精神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对数学无论怎样练习,也始终难以找到对数学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问题解决形成一般的结论,领悟问题解决中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应用。这个过程单凭老师教将很难使学生达到理念的升华。当然,这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体现学生悟的重要性,将所理解的知识嵌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四,自信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自信源于对数学的热情、对自我的认可、对数学契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以及坚实的数学基本功。曾经有位学生在阐述他对基本功的理解时说:“从今天起我所做的每一道题高考肯定不考,高考的每一题会做,并不保证都能做对,要关注对,而不仅仅是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反复,不要因为这题简单而不去做,不要因为这题做过三遍而不去做,可为难题放弃,绝不可为简单题而放弃,这些就是基本功”。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育心得体会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等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本册教材中“黄河掠影”、“高速山东”展现了保护江河、祖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又如,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1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而难以落实或深入到一定的学科知识本质。而目前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自己去认真仔细地阅读生物知识,即使阅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式进行的阅读;或是阅读生物学科教材和阅读小说、故事一样跳读和浏览性阅读;或是直奔主题式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喜欢带着问题直接找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不重视阅读,没有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意识,只注重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认为与其在阅读上浪费时间,不如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自主对教材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现象不解决,那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则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指导学生在生物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知识前提就是学会阅读生物文本资料,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如伴性遗传,学生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阅读,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能应用于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否则只是表面内容的识记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识的自主学习,也达不到生物学科发展对学生的应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带有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素养。
2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锻炼学生学科思维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和各地模拟试卷的质量分析表明,构成一些学生感到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的学科阅读素养的不足,往往导致题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图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转化,知识不能有效地整合和迁移。按照认知学习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生物学科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流程图、示意图、表格等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样需要相应的学科思维的阅读才能理解、转化新知。因此,带有生物学科特点的阅读是生物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生物学科思维构建的基础。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有效的阅读是建立生物学科知识模型和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语言基础。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有助于学生生物文本阅读技巧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形成与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很多课本生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能很好得体现生物学科思维,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阅读这些资料的本身就能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科思维的过程有了一定的思考。这样的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掌握生物学科方法,锻炼学生生物学科思维。
3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压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时间进行学科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影响学生的学科阅读活动。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在任务的驱动下,使阅读更有效。
如在教学中教师随教学进程可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① 什么样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② 什么时候发生减数分裂?③ 减数分裂的结果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④ 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在第几次分裂?⑤ 除数量变化外染色体种类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促进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提高。
4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实现生物知识的高效建构
具备一定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建构效率。
比如在学生生物知识建构中,往往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较易混淆。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通过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对比阅读素养,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等。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高效建构知识。
再如生物学科许多知识点都有相关的表格、插图、图解。不少同学在生物阅读相关资料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资料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这些插图、图解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往往是说明生物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要图文结合,图文并重,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生物知识的高效建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图文转换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习的“催化剂”, 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在玩中学, 诱发学习兴趣。
化学理论抽象深奥、化学方程枯燥无味, 使不少学生头晕怕学。教师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创设问题情境, 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 引导学生在“玩”中感受化学, 这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化学知识。
2. 在做中学, 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做实验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 需要学生用脑子思考、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双手操作、用嘴巴叙述。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感悟化学, 兴趣高、劲头足, 学科素养自然得以培养。
(1) 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将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实验、修改设计方案、收集实验资料、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原理等, 指导学生在“做中学”, 把“做”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2) 注重对比型实验分析,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比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笔者将教材中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 转变为较为直观的知识情景, 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
3. 在思中学, 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对问题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 全面而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一些探究性实验现象, 使学生在探究中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来促进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参与的本领。
1.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反过来, 思维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2011年《江苏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 并与已有知识整合,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可见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高考中是不会取胜的, 而阅读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的。对此, 笔者教学中的操作程序是:阅读→思考→归纳→应用→提高→小结。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要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以避免学生学而不思, 不过所提问题必须以书本知识为信息源, 这样边阅读边思考, 可大大提高阅读质量,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设疑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但设疑要讲究艺术和技巧。巧问善诱是创设良好思考情景的关键, 即要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何时问, 何处问, 怎样问, 怎样导, 都要在事前精心设计好。设疑时, 如果问题思维跨度较大, 就会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争论, 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比如上文提到的在“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知识点的教学中, 把设疑问题分化设置成以下四个“渐进性”的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就可以各抒己见,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探究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的探究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
4. 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从而掌握化学基本规律。
三、重视STS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数学学科素养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数学学科概论学习心得07-27
数学学科 德育纲要学习体会09-23
学科初中数学12-15
中考数学学科分析07-09
经典的数学学科谜语07-23
数学学科有效学习策略07-27
小学数学学科阅读计划12-25
选调考试数学学科知识01-14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06-15
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