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共9篇)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蕴涵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算太难,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情感和文章蕴含的生活情趣,这便是本设计的入手点和着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并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三段,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鸭蛋,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探讨)
提示: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②为高邮鸭蛋广告词时可以借鉴已知广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探究高邮鸭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是缘于其热爱家乡的爱屋及乌之情的。)
2.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童年端午的趣事,照应文题‚端午的鸭蛋‛;并在作者对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追忆中,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㈡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美读等方式,探究、体会作者那镶嵌在字里行间的热爱家乡、怀恋童年的情感,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2.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探讨作者家乡的风俗的目的,旨在引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
㈢评说“鸭蛋”,质疑探究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
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想之情。)
五、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画蛋黄时擦去“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以突出“热爱家乡、怀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丰富的端午风俗, 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 表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章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而且灌注了作者的深情, 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写得趣味盎然。不仅让读者品尝到鸭蛋的原汁美味, 还能品读出鸭蛋的味外之味——民俗风味、生活趣味、思乡情味和语言韵味。
一、品鸭蛋之原汁美味
“不识高邮人, 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以其独特的口味、多样的吃法、良好的口碑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熟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质细油多, 因为“筷子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苏北有一道名菜, 叫做‘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法多样, 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 “可以用筷子挖着吃”, “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蛋白“鲜、细、嫩”, 蛋黄“红、沙、油”, 最特别的是多为双黄蛋——声名远扬, 因为“我在苏南、浙江,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鸭蛋是“老品牌”、“老字号”——历史悠久, 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
如此特别的鸭蛋:质细油多, 吃法多样, 一蛋双黄, 红白相间, 珠联璧合, 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何况名声远扬, 历史悠久, 难怪汪老会对它难以忘怀。感谢散文大师汪曾祺, 是他通过作品让我们品尝到高邮鸭蛋的原汁美味。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 修炼成老精。”汪老作为一代文狐, 以超脱的平常心态描写出闲情逸致来, 内涵看似单一, 其实常有味外之味。
二、品鸭蛋之民俗风味
民俗风味表现在对高邮独特端午风俗的描写。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差不多。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有的地方还有系百索子、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 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有何独特之处呢?
作者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 这是全国各地差不多的风俗, 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却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越是有特色的风俗, 就越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越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其余的都记不清, 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 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而且, 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为什么要吃“十二红”呢?吃十二红代表着老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因为红是红火的意思,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咸鸭蛋越红, 就越能成为十二红, 越能代表老百姓希望过上红红火火生活的美好心愿。十二红把咸鸭蛋与高邮紧紧的连在一起。
作者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 使人顿觉仿佛有酒香扑面而来, 这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民俗美酒的醇香令人心醉神驰, 回味无穷。鸭蛋是高邮的特产, 也是高邮的招牌, 更是高邮的文化, 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的内涵和品质。原来一枚小小的鸭蛋居然包含着这么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们品到的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民俗风味, 还从平淡语言中读到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一颗思乡之心。
三、品鸭蛋之生活趣味
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最好读, 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 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 看似无招, 实为至招。”文品如人品,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 汪老抛下身份, 丢掉架子, 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有关鸭蛋的生活趣事, 热切、痴心, 仿佛一切都是美的, 都是有趣的。
打, 打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手巧之极, 宠爱之极) 。”
挑, 挑鸭蛋。“端午一早 (心情之急) , 鸭蛋煮熟了 (勤劳之极) ,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郑重之极) ,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自信之极)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慎重之极) 。”
挂, 挂襟上。“挑好了, 装在络子里, 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心爱之极) 。”
吃, 吃白嘴。“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 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美味之极) 。”
玩, 玩萤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 不把蛋壳碰破 (小心之极) 。蛋黄蛋白吃光了, 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 装在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有趣之极) !”
高邮孩子的心中, 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 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 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于是, 端午的鸭蛋自然充满了童年生活趣味, 成为汪老特别的回忆, 成了他记忆中一块乐土, 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泉。
四、品鸭蛋之思乡情味
本文以端午的民俗、人情、活动为主线, 以故乡的咸鸭蛋为情感载体, 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
“端午节, 我们那里盛行孩子挂‘鸭蛋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从这我们读到了姑姑、姐姐对侄子、弟弟的疼爱。“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还有两把小纸扇。”虽是寄名的干爹, 他对我的关爱很深厚, 每年都坚持不懈地在端午节前派小道士送符来, 确实很难能可贵。作为道士, 他当然也会给其他孩子送去, 送符的目的只有一个:避邪。“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样没有贫富差别, 人人都能过节, 都能去五毒和祈求吉祥平安。家乡处处充满人情味, 人情就是这么简单却很温暖。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放黄烟子”的民俗不见得有多高雅, 而“咸鸭蛋”再怎么好吃也就是个咸鸭蛋!只是作者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乡, 这些民俗活动就有了特别的记忆, 这枚咸鸭蛋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形成了特有的故乡情结,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思乡情味。
五、品鸭蛋之语言韵味
汪老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角切入, 写凡人小事, 记乡情民俗, 谈花鸟虫鱼, 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 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他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
1. 淡而有味
“汪曾祺的‘淡’, 欣赏起来是‘浓’。这‘浓’又不是到了嘴里化不开。好比‘茶道’, 第一道爽口, 第二道出味儿, 第三道透通……那‘淡’是‘方法’, 那‘浓’是‘真意’。” (林斤澜语) 笔者认为, 汪老“淡而有味”的语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淡淡的书卷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多矣”, 有文言文的书卷味道, 一种骄傲的语气——自己是高邮人, 足以成为评价鸭蛋优劣的权威人士了;若改成“吃的鸭蛋很多”, 则韵味全无。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雅俗共赏, 增添了书卷韵味。
(2) 淡淡的情味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形象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用一个“吱”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有情有趣, 如闻其声, 如观其状, 如闻其香, 蠢蠢欲吃之感跃然纸上, 既写出了鸭蛋的特点“油多”“美味”, 同时还把儿童吃蛋时的动感与快感的体验所带来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可谓一词绘声。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形象地描绘出对方知道家乡后的敬佩、羡慕神态, 调侃之中能看出作者的得意自豪以及对家乡的满腔深情, 可谓一词传情。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就”——有些嗔怒, 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作者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 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 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可谓一词道破心理。
(3) 淡淡的趣味
“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干脆利落的一个“有”, 石破天惊的一个“!”, 让人不由想起童年的种种趣事, 王安忆评价此句:“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 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2.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平常食用, 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方言即乡音, 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总是夹杂着些许乡音, 信口而出, 自然而然, 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他作品的风格之一, 也是他思念家乡的一种表现。
3. 淡淡的幽默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反问语气, 言过其实的评价, 通过对比表现出作者看不上其他地方的鸭蛋, 只钟情于家乡鸭蛋, 淡淡的幽默里饱含浓浓的深情啊。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 褒贬之情十分突出。“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型的“大词小用”, 一般用在爱情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或重大的场面上。鸭蛋既非他所爱的人, 又非大场面, 只为爱鸭蛋, 只为爱家乡。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 很有幽默感, 又富有情趣、文味。
【关键词】端午节;鸭蛋;感悟;品味;多元解读;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其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在简简单单的鸭蛋中发现到诗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教学思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 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 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作者简介:付楠,女,1968年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专注于初中语文作文和阅读的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精彩的词句。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能理清行文思路。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感受文中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简介作者。(口头叙述,参照页脚注释)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2、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1)积累字词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作者感情
(3)品味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幻灯片展示)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听说读写”训练。看字词读出或写出拼音;听读音,写出相应的字词;让学生说出一些字词的含义。
字词: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问题)
1.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1.课文第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三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四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五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六段是补笔。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得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教师板书: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高邮独有的?
(明确:文章开头写了端午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热爱)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的鸭蛋”而要先写端午的风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学生研讨)
(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写到“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起到“铺垫”作用。这是“铺垫”的写作手法。铺垫的手法以前我们也学过了。比如,《社戏》一文真正写看社戏的内容还不及整篇的四分之一,全文以社戏为线,在层层铺垫中凸显中心。
四、品味语言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艺术上的追求有三种:(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试着在文中二三自然段找找,看看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以上的这些特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出了来,认真品品其中的“味”,想一想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齐读)(教师学生一起品评)我们先找出一个句子,一起来试着品评一下。请大家看到这一句(幻灯片展示):“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提问同学,先读,后品评。)本来只要它是腌制咸味的鸭蛋,无论好的坏的都能叫咸鸭蛋吧?可是,在这里,作者却认为北京的咸鸭蛋连叫做“咸鸭蛋”都不配!不算是“咸鸭蛋”!听起来有些孩子气,是不是啊?(是)作者对北京咸鸭蛋是带着“鄙视”“看不上眼”的,那么他认为哪里的咸鸭蛋才称得上是“咸鸭蛋”?(高邮咸鸭蛋)在作者眼中,只有家乡的咸鸭蛋才能称之为咸鸭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因为他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喜爱,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认为自己家乡的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不能比的。)
这样的句子,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一些孩子气,有着淡淡的幽默和趣味,由此更深一层地我们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后,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取一个句子进行品评。我们一起品评之后,现在就请大家试着自己来品评一下。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取一个句子进行品评。稍后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的品评成果。先来自由朗读一遍二三自然段,开始。
3、小组展示品评成果:先读,后品评。
4、品评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味”:味就是情——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
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另外平淡有味的语言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情趣,让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五、拓展延伸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味文章蕴涵的怀乡情感和生活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感受文本内在的韵味。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相关链接:
一、话端午 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屈原是楚国楚怀王时的大臣,处理政事极有才能,深受国君器重,百姓爱戴。引起奸臣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后来怀石投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渔夫拿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老医师则拿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学习过程:
1、解决生字词
粽子城隍庙门楣苋菜腌鸭蛋络子囊萤映雪车胤
三、赏鸭蛋
1、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
2、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二、品情感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很常见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三、赏语言
1、试以“我最喜欢。”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⑤“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特色。
三、吐乡情
写小作文:美食我来赏。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 , 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 ,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 , 进行拓展延伸 , 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话说:“未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汪曾祺对此不大高兴,“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只出鸭蛋似的!”不过他也承认,走过那么多地方,高邮咸鸭蛋确是最好。但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线的包围下,以纯手工方式制作咸鸭蛋的人已鲜少能找到,而高邮镇上的房友斌算是最典型的一家。
高邮鸭蛋独一出
房友斌的作坊在镇上一所矮房子里,说到咸鸭蛋,他有烂熟于心的诀窍:只挑选个头大的鸭蛋用来腌制。普通鸭蛋每枚重量大约在60克左右,而高邮鸭蛋平均每枚重量有100克左右,有的更达到130克。这得益于高邮地区沟壑多、水网密、水草肥美,高邮的大麻鸭平时都以小鱼、小虾、螺蛳为食,营养丰富,所以产的蛋也特别大。高邮鸭蛋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双黄蛋多,“水草好的地方养出来的鸭子,产的蛋每十个当中,就能有一个双黄蛋。”房友斌说。事实上在高邮,“三黄蛋”、“四黄蛋”也是屡有出现。
那么,评判咸鸭蛋好坏的标准是怎样的呢?筷子头扎下去,“吱”——红油就顺着筷子冒了出来。必须有油,这已经成为高邮人评判咸鸭蛋的共识。但在高邮人眼里,还不够。纯正地道的高邮鸭蛋,还讲究红彤彤的色泽以及入口的绵沙感。汪曾祺在北京吃咸鸭蛋,切开一看淡黄色,当即不高兴:“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有专家考证说,高邮鸭蛋的色泽可能跟扬州本地才有的一种藻草有关,麻鸭吃了这种藻草,产的鸭蛋蛋黄就格外红润。
高邮做鸭蛋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主要有盐水法、滚盐法、黄泥法等几种腌制方法。而现在,高邮的企业做咸鸭蛋,主要采用大缸盐水腌制,因为周期短,适合大批量生产;但高邮的老百姓,还是习惯取用家乡河里的塘泥,虽然周期慢,但更入味流油出沙。
土法鸭蛋数高邮
房友斌用“土法”腌鸭蛋的过程看着很简单:选个大的鸭蛋,以蛋壳为淡青色为最佳。在附近的河塘里现挖半桶黄泥,挖来后必须立刻拌匀,如果黄泥失去水分,便不能附着在鸭蛋上。按照1:1的比例,放入食盐,与黄泥搅拌均匀。另将稻草烧成草灰,备用。
房友斌的“操作台”,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约两三米长的斜坡。腌制咸鸭蛋时,先将装有黄泥的桶放在斜坡的上方,斜坡的木板上则撒满一层稻草灰。房友斌的妻子坐在木板旁,将准备好的鸭蛋,分批放入黄泥桶中拌匀,使每颗鸭蛋上都均匀地沾上黄泥,然后一个一个从斜坡上方滚下来。房友斌则在下方准确接住鸭蛋,用塑料袋快速包好。“鸭蛋在滚动过程中,沾满了稻草灰,一方面草灰可以防止鸭蛋破损,另一方面草灰中的碱也会慢慢渗透进鸭蛋,增强腌制的效果。”房友斌说。
几十年来,房友斌夫妻就这样“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一天最多可腌制近千枚鸭蛋。“一般来说,腌制好的鸭蛋,等30天左右,就可以煮熟食用了。至于腌制的效果,与腌制的时间、当时的天气状况有很大关系,端午前后腌制出来的鸭蛋最好吃。”房友斌专门叮嘱说。
关于咸鸭蛋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留有记载:“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不过,身为高邮人的汪曾祺有自己的吃法,他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中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传承中华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1、通过整理文章结构、学会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孩子对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一定的认知,对语言的品味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本节主要是用“学案导学”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能力并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在课前将本节的学习方案交给孩子们,让他能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用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针对重点、难点,采用情景激励法,多媒体的运用,朗读法,点拨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法流程:学案导学——阅读指导——拓展练习
三、说学法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方式为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语言启迪法导入新课(板书: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二)检查学生利用学案的情况 1、对端午的了解 2、对作者的了解
3、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三)课堂学习研讨 1、知内容看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你觉得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呢?
(板书:端午的风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2)抓关键字词阅读第1段,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呢?(学生找出后用多媒体显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板书: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4)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留恋之情)
根据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清本文的结构,小结课文结构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如果有欠佳之处可以让学生相互补充来达到较好效果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采用学案加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让学生能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来分析文中包含的情与趣,最终让学生学会理清文章结构)
2、品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语言特点有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教师示例“平淡而有味”的例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色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点语言特色学生难理解,适时拿出两个鸭蛋:淡青色和白色,一个修长,一个扁圆,相比之后学生可以理解)
学生找找其它具有特点的句子,品一品。
师生共同美读这些句子,总结这种语言的好处。(板书:语言
平淡有味
典雅幽默)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语言特色)
(四)课内练习话佳节 学生说说其它的传统佳节
学习本文一种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用来让大家保护中国节,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写完之后学生自评,互评所写文章)
(这个环节将学生关注点迁移到传统佳节中来了,唤醒学生保护中国节,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同时让学生能把学习的语言特色进行运用并学习欣赏、品评文章)
(五)课后拓展 完善课内练习与同学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用“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并结合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这才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品味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情
感
语言特点
端午的风俗
平
典 家乡的鸭蛋
热爱、自豪
淡
雅
有
幽 端午的鸭蛋
怀想留恋
味
【端午的鸭蛋】推荐阅读: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11-19
筋急转弯3:鸭蛋一打有多少个?06-13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感怀》06-09
端午节的文章故乡的端午节10-19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幽默的端午节短信,端午节搞笑短信06-10
端午的古诗09-27
作文:无聊的端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