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共9篇)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篇1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县根据国家、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2007年前期准备,2008年12月开始招标,xx处承担了此项工作。至2009年3月外业调查结束,完成了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的外业工作。并于2009年10月完成了完成了内业转绘工作。

第一章 调查成果

这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是:1、2、3、4、5、6、7、8、9、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乡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县、乡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统计表; 县、乡国有、集体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耕地面积汇总表;

县、乡、村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县、乡土地权属界线图; 各乡(镇)土地资源调查说明书; 稷山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10、其他资料;

以上成果资料对我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新、最科学的依据‘对强化我县土地科学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保证.(附表)

第二章 成果分析

一、核准了全县境内土地总面积

我县近年来沿用的土地总面积是686平方公里。这次我们采用航片调绘量算结果为686.2平方公里。我们认为这次详查取得的数据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686.2平方公里等于 亩,除去飞地 亩,实际全县土地总面积 亩

二、澄清了xx县各乡(镇)耕地面积

通过分类量算,按规程要求平差,逐块级汇总,最后汇总出全县耕地面积。08年全县实纯有耕地面积567059.6亩。

附: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

三、查清了全县各类土地面积

按全国技术规程的一级分类12个和xx省规定的二级分类57个的地类划分标准,我县共有一级分类8个和二级地类25个

附: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第三章 权属界线调查

确权定界是土地调查的重要环节,行政权属界线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土地管理,我们在外业调绘时,就十分重视权属界线的调绘。遇到纠纷,立即召开双方领导人,知情人会议,现场解决。同时再三申明:土地调查部是重新划界,而是对沿用的权属界线重新明确、完善和规范化,为地藉管理提供依据,防止因确权定界引起新的矛盾,解决纠纷时坚持“一尊重二维护三有利”原则,即尊重历史沿用界线;维护各级人民政府已作出的争议界线的裁决,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界线的文件及证明材料;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生产建设,有利于安定团结。由于领导重视,方法对头,全县权属纠纷在较短时间内都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全县土地权属界线调查顺利完成。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123456公顷。其中耕地为2893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园地为6785.52公顷,占10%,林地为7901.06公顷,占12%,草地为8856.38公顷,占1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972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交通用地为1815.21公顷,占3%,水利设施为1940.79公顷,占3%;未利用土地为268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不足。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65959.82公顷,土地利用率达96.%。在已利用的土地中,耕地所占比重最大,面积为28930.2公顷,土地垦殖率达41%,未利用土地仅有2687.67公顷,可供利用的未利用土地更少,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集约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

尽管全县总的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在利用程度及深度开发的水平上较低。风沙、盐碱和背河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0%以上,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57963.2公顷,占总耕地的71.71%;随着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农业“四低”土地的改造,农业总产值将会得到较快的增长。与之同时,境内还存在着大量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的园地、林地、水产养殖用地,可见农业增产潜力还是较大的。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本县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耕地利用限制因素多,产出低。

2008年全县中低产田总面积为57963.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1.71%,耕地面积亩产值平均达482.70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060.00元差距较大。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肥力低、耕地质量较差和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等原因造成的。

(二)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日见突出。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尤为主要的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生产、生活用地逐渐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人均耕地量的锐减。人口从1949年的12.33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2.31万人,而同时期耕地从1949年的42970公顷锐减到2008年的28930.2公顷,即从1949年人均耕地0.34公顷锐减到1996年的0.089公顷。加上本县可开发的后备资源极少,人地矛盾将日益加剧。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城乡建设布局不尽合理。

1996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6584.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37%,高于全省9.00%的平均水平。人均居民点占地197平方米,户均857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居民点中,平房占绝对优势,并且布局松散,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新建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多是争先占用村外耕地,形成“空心村”,外紧内松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城乡建设布局也不尽合理。

(四)各业用地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业用地不断增加,部门之间用地矛盾十分尖锐,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多按期行为严重。如各地发展园地,不是利用质量较差的五、六等耕地,而是把质量较好的一、二等耕地和采地栽上了果树;在城乡建设中,建设用地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特别是居民点和一些乡镇、村兴办企业及其一些砖瓦窑场,缺乏规划和严格管理,随意占用大量的耕地良田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耕地资源严重浪费。在发展农田林网中,不合理地增加林木株树,使粮食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耕地重用轻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养分比例失调,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后劲不足。

(五)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用地中,耕地偏少,林地不足、牧地短缺、渔业用地不足,结构比例失调,而大面积的宜林、宜牧地、宜水产养殖地没有利用,许多已有林区和“四旁”、沟渠、滩涂用于造林、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的潜力还很大。在非农业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约占75.81%,而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3.99%,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对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建设农村美好家园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人均耕地仅为0.089公顷,土地资源与农村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珍惜土地,爱护土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十一五”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彰显特色”的原则,抓紧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重点、目标,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思路,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行一县一规划,一乡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引导农民自觉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建好房。

三、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本着节约优先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制定完善村庄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一是明确建房的对象、条件、建设标准,严格禁止超面积建房,防止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脱离实际的村庄建设高潮;二是加快旧房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闲置土地和宅基地;三是严格控制征用耕地、自留地新建住房;四是停止非农人口回原籍建房,或以出让形式征地建房,防止圈地行为发生;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统筹规划,严格审批程序。

四、加快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供水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堆放点,加强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露天粪坑,治理人畜杂居环境,大力发展沼气池、太阳能、液化气,解决好农民生活能源问题。把住宅建设与改路、改厩、改厕、改灶、改水和牲畜厩舍标准化、厕所卫生化、人畜清洁化、生活用能无柴化结合起来,使村庄房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围绕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把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农村植树绿化工作步伐,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面山、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形成城乡绿化、美化的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提升生态县建设的内涵,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五、认真抓好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新模式,开展村庄整治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发展。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篇2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南连湖北,东临安徽,总面积达18 915 平方公里。该市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宜于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四大红麻生产基地,信阳毛尖茶叶饮誉海内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信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土地调查成果已难全面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客观需要。信阳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于2008 年5 月启动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至2009 年5 月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信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信阳市土地利用状况,满足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调查成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2009 年信阳市共有土地1 891 561.36 公顷,信阳市的土地结构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其中耕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39%,林地面积占22.8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占11.3%,园地面积占3.56%,草地面积占3.14%,交通运输用地占2.06%。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信阳市集体土地较多,有1 750 307.01 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2.53%。国有土地只有141 254.35 公顷,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全市没有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土地。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从区域分布规律看,耕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39%,分布在全市广大农村;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镇、村庄和独立工矿所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园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地区;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85%,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山区;交通运输用地主要是农村道路、高速和各级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沟渠。

(四)地类变化趋势分析

地类变化分析是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个大类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标准发生变化的地类,对比分析无意义,在此不做统计分析。

2008 年的变更数据与2009 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可知信阳市的地类变化趋势,农用地增加17 679.04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5 708.99 公顷,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0 795.32 公顷。各地类的具体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如下。

1.农用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信阳市2008年变更数据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农用地总数增加了17 679.04 公顷。其中,耕地增加48 120.87 公顷,园地增加26 972.34 公顷,林地减少23 808.89 公顷,草地减少7 438.75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26 166.53 公顷。在其他农用地中,农村道路增加6 065.18 公顷,坑塘水面增加5 195.38 公顷,沟渠减少4 483.1 公顷,设施农用地减少4 856.87 公顷,田坎减少28 087.12 公顷。(2)农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信阳市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田坎系数减少。信阳市耕地系数比一次调查减少约3%左右;第二,由于种粮直补等原因,由农民自发开垦荒山荒地而成的耕地大面积的增加;第三,信阳市大部分县区属丘陵、山区地貌,图斑破碎,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较多,由于对零星地物在此次调查没有硬性要求必须调查,这样就造成很多细小的零星地物和线状地物流入耕地里,无形中增加了耕地的面积;第四,农民自发的农业结构调整,将产量低下的园地及枯死的林地整理成耕地,由此增加的耕地也不在少数。

信阳市园地面积增加是因为茶叶在信阳市园地面积增加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其主要原因是信阳市为“信阳毛尖”主产地,信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各地种茶积极性很高,浅山丘陵地带均种植茶叶,从而导致林地减少而园地大量增加。

信阳市林地面积减少,原因是由于林木林地的流转政策,改变了林地的结构。不合理的退耕还林林地重新调绘为耕地是林地减少的一个原因。

信阳市草地面积(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减少,主要原因为大量的其他草地被农民自发开垦为耕地或园地。

其他农用地中,农村道路面积增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设所致;坑塘水面增加是因建筑业的发展使砖瓦窑厂普遍增多,后改造为淡水养殖用的渔塘;信阳市沟渠用地面积减少,原因是用于旱涝保收的沟渠系统随着农村道路的完善其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设施农用地减少是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田坎用地减少是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新的田坎系数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详查与这次调查对田坎定义的不同,导致田坎地类消失。

2.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和原因。(1)趋势分析。信阳市2008年变更数据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信阳市建设用地增加25 708.99 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8 072.1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减少474.27 公顷,水库水面减少230.2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减少1 658.72 公顷。(2)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总体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信阳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了信阳市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5 708.99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都有所减少。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原因在于:城镇建设规模扩大;村庄外扩张严重,信阳市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村庄用地上,增加原因一是小集镇的发展致使乡政府所在地急剧扩张,二是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同时,村庄用地面积增加也说明近年来信阳市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

采矿用地量在减少,一是因为20 世纪80 年代末期至90年代,作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砖瓦窑在各地大量兴建,侵蚀大量耕地,随着矿产资源枯竭,部分采矿用地被废弃,砖瓦窑停产后没有及时复垦;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粗放发展以后生存困难,逐步被淘汰,土地废弃现象突出。近年来“三项整治”等项目,把原有的砖瓦窑厂及工矿废弃地整理成耕地,造成了采矿用地的减少。

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公路用地减少了476.21 公顷,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用地都有所减少。而铁路用地增加13.68 公顷,主要是高铁的开工建设;调查规程中对现状地物宽度丈量的规定也是导致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减少的一个方面。

水库水面及水工建筑用地共减少1 888.92 公顷。耕地中陈旧的农田水利设施失去原有功能也是减少的原因之一;信阳市民们注意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减少人为工程建设对水资源的污染。

3.未利用地变化情况和原因。(1)趋势分析。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信阳市的未利用土地没有盐碱地;信阳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气候温和,气温垂直分布差异不明显,其他土地中没有冰川及永久积雪。由于2009 年地类中没有荒草地和苇地分类,地类标准变化的对比分析无意义,因此在该分析中不作考虑。信阳市未利用地减少30 795.32 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增加1 766.97 公顷,湖泊水面减少1 302.41 公顷,滩涂减少7 031 公顷,沼泽地减少222.19 公顷,沙地减少2 031.9 公顷,裸土地减少21 974.69公顷。(2)未利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信阳地处淮河流域,河流水面占地面积大,淮河在信阳地区的干流长300 多千米,流经信阳地区数十条支流。第二次土地调查与2008 年相比的河流水面的增加是与降水有关。

湖泊水面减少了1 302.41 公顷,自然衰退、枯竭是其用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裸地减少32.96 万亩。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来视为裸地的地类实际是开垦的荒地,现在已经被确定为耕地;二是被农民自发开垦为果园或者其他林地。

地类发生变化,除了极个别地类是因详查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的认定不一致导致外,多数变化的主要共同原因是2008 年面积计算采用的平面面积,而2009 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面积计算采用的椭球面积,其次是因为年度变更调查不到位所致。

三、结论与建议

信阳市土地资源潜力匮乏,信阳市的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62%;除去不具开发潜力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及开发成果很高、潜力有限的城镇村和工矿用地,市辖区内最具土地数量开发整理潜力的只有农村居民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中的路、沟、埂等非耕地所占比重很低,数量潜力极少。

十问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篇3

答: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严格把关各个环节,来保障数据真实准确。首先,我们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实际,制定了《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实施细则》、《湖南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预检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统一了全省调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第二,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查和考试,确定承担调查任务的技术单位。并且要求调查人员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此项工作。第三,专门成立了质量检查组开展过程检查,同时,调查成果实行技术单位自查、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预检验收四级质量控制制度,层层把关,每一阶段成果必须检查合格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自2009年8月开始,全国土地调查办先后7次对湖南省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外业抽查,实地核实2536个图斑,成果质量全部符合国家要求。

问:都说二次土地调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重大成果。请问到底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果?成果的应用价值有多大?

答: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共投入经费约6亿多元,投入人员2.5万,配备约350台GPS接收机、600台全站仪、5000台电脑、400套专业软件,累计投入工作日约430万个,行车220万公里。经过近4年的努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全省21.18万平方公里的农村土地调查和2901平方公里的城镇土地调查任务;建立了集影像、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于一体的全省土地利用数据成果,数据量约5TB,相当于500万本50万字的图书。全面摸清了湖南省土地资源家底,做到了土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变更,实现了土地利用现状的常态化更新。全省建成了以二次土地调查影像数据为本底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充分实现了国土资源数据的共享应用。目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用地项目审批、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等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多次提出了成果共享的愿望和需求。此次数据成果正式发布后,可以为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依据。今后,我们将及时进行数据更新维护,并结合各相关部门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成果,推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深化应用。

问:二次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末全省耕地413.50万公顷(6202.5万亩),比基于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34.56万公顷(518.5万亩),请问耕地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对湖南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有没有影响?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两次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相应的调查精度、控制面积、田坎系数等不一致。二是两次调查时期的税赋不同。一次调查时,耕地要交农业税,存在一定的瞒报;二次调查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国家还有种粮补贴,促进地方如实上报耕地。三是近年部分区域种粮者积极性提高,个人或单位开荒,增加了部分耕地,但没有纳入历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中。四是生态退耕的土地,后因条件改善,又恢复了耕种。如三峡大坝蓄水后,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的部分原已退耕(“双退”或“单退”)的土地,重新又进行了耕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现状调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规程规范要求,以现状认定地类,对耕地的质量并没有开展调查和评价。湖南省耕地从数量上看是多了一些,但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全省有26.67万公顷(约400万亩)耕地位于大湘西地区、洞庭湖地区的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和25度以上陡坡,其中,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这些耕地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已影响正常耕种。客观上湖南省优质耕地的数量并没有增加。此外,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耕地撂荒现象较多,复种指数降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中大量耕地不再用于种植粮食。所以说湖南省粮食生产和安全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要继续加强耕地保护。

问:第二次土地调查对湖南省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一是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促进农村繁荣和发展;三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根据中央要求,湖南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于2011年7月启动,要求3年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工程浩大,时间紧迫,必须依托第二次土地调查等重大项目的基础调查资料开展。我们知道一本土地证书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地类(用途)、面积、位置等。对于土地权属,二次调查核定的权属界线,经复核无误的,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直接利用。基于该数据的权威性,对于土地用途,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查,直接利用二次调查及基于此逐年变更后的地类调查成果,套合权属界线成果,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制作,进行宗地的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可以说二次调查成果是按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本保障。

问:公报公布的是2009年数据,但是土地利用是在不断变化。请问你们是怎样保证土地调查数据与当前现状相符合?

答:公报发布的数据是反映2009年12月31日那一个时点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湖南省每年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沿用二次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及时更新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确保了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nlc202309031624

问:据了解,林业部门也对林地进行了调查。湖南省二次调查中林地面积与林业部门的数据是否一致?

答:二次调查工作完成后,我们专门将二次调查成果中各地类面积进行了分析。二次调查显示,湖南省林地面积为1229.65万公顷;同期省统计局公布的林地面积1257.17万公顷,两者面积相差近28万公顷,这个误差在3%以内,应该说在合理的范围内。造成这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调查手段和口径的差异(部分园地林业部门认定为林地)。

问: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对于即将开展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有什么意义?

答:土地具有固定性、永续性,是草原、林地、房屋等地上定着物的基础,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具有全覆盖、兼容性强等优势。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建立了集影像、土地利用、土地权属于一体的全省土地利用数据成果,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仍不明确。考虑到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一个大事,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同时不动产统一登记涉及方方面面,也是个难事,湖南省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2014年1月22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目前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要求,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积极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问:这几年建设用地增量有多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市县的建设用地报批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些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每年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有30万亩左右,审批的项目多达上千个。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各县市区要提交许多的纸质资料,审查费时费力,资料的修改完善也很麻烦,影响了审批效率。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我们在调查数据库基础上,叠加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数据,形成了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构建了覆盖土地“批、供、用、补、查”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年检、资质管理、矿山环境监管、矿山土复垦利用、地质灾害监测等内容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国土资源监管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各县市区在建设用地报批时,只需要通过系统远程提交电子数据。

问:第二次土地调查对权属做了哪些工作?以后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答:大家知道,二次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土地权属作为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二次调查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第一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查成果,实地进行核实确认和上图入库,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建立了土地权属专题图层,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城镇地籍调查过程中,对全省122个县市区县级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及部分其他建制镇开展了地籍调查,采用1∶5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实地开展权属调查,查清了每宗地的坐落、用途、权利人名称、权属性质等土地权属信息,并在数据库中建立了与宗地的对应关系。

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湖南省全面获取了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登记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主要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土地权属调查只调查到村一级土地的所有权,这与当前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下一步,重点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精神,针对城镇地区已经整装成形、农村地区亟待发展的土地权属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现土地权属调查的全覆盖,为构建以土地登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创造技术条件和实践基础。

问:据了解,土地分类有多种,如三大类、八大类、十二大类等。请问第二次土地调查到底是以哪种分类标准开展调查的?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又是以哪种标准为准?

答:在我国土地管理的不同历史时期,确实存在你所说的这几种土地分类标准。1984年,我国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为耕地、园地、林地等8大类。第一次土地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变更调查就是采用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2002年1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等15大类。自2002年以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

2007年国家出台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采用新国标,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时,将有些地类按规则进行了一些归并。

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已全面采用新国标,但是在某些具体工作中,为了满足工作的连续性,将新国标中的地类按规则归并到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大类中进行统计。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纪实 篇4

从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至今,××省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夯实国土资源基础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机构、组建专班、落实经费、制定措施,主要领导把二次土地调查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通过强化“五个结合”,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大文章”。

把争取领导重视与营造舆论氛围结合 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正式启动。××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文件统一部署,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听取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准确掌握全旗农村新增国有农用地资源现状,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按照旗委、旗政府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在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镇机关站所的大力配合下,亚东镇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二调”工作基本情况

亚东镇土地“二调”工作于2010年11月全面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外业调查、内业复核、主管部门验收、局部整改等主体工作。现进入新增国有农用地公开出让、违法用地罚没阶段.此次落实新增国有农用地具体情况如下:全镇2007年碎部面积704893.2亩,在册耕地面积536358.41亩,误判面积22355.37亩,调入面积1908.18亩,调出面积105895.67,新增43253.35亩。

二、土地“二调”工作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土地“二调”工作全面铺开后,我镇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制定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亚东镇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成立了土地“二调”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组长,20个行政村也都配备了得力能干的联络员,为二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制定工作规则,提高责任意识

在“二调”工作过程中,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业务骨干全程跟踪,逐地块、逐地类的进行外业调查;镇领导班子带头加班加点,工作人员全部要到一线,测量单位做到现场调查,现场量测、现场标绘,并认真填写工作记录簿,做到精确无误。

(三)强化监督,完善制度

加强对作业队伍的动态管理,确保按要求不走样地完成好“二调”工作,“二调”领导小组定期对各村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同时建立和落实三项工作制度:

第一是建立和落实工作计划和汇报制度,要求工作组要报每天的工作安排;工作组每天要主动向“二调”办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每天进行一次总结,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发现、解决问题。

第二是建立和落实跟班作业制度,工作组每到一个行政村调查,由村支书和村主任跟班,一方面可现场核对地类,做到不遗漏,一方面还可对作业队伍进行监督。

第三是建立和落实工作督查检查制度,要求作业队伍要建立自检制度,二调办也建立督查检查制度,坚持一边作业一边检查,一边检查一边纠正,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确保调查资料不出现重大返工现象。

(四)队伍过硬,调查科学

邀请旗国土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镇的丈量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聘请专业测绘队伍采用了先进的GpS定位技术和设备,进行外业测量。为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精准,调查小组力争走到每个图斑、过遍每处山沟角落,看清判准每块土地地类,记全每组数据,绘准每个图斑的位置,问明行政村权属界址变动情况。为避免出现漏斑、错斑及权属界线不准确等情况,每完成一个村,调查小组对全部调查成果都要进行一次“回头看”,确保外业调查的准确性。对照航摄影像图,对可疑地类进行实地核实,实地拍照。使得调查成果详细、准确,图面清晰,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和统一。

(五)编制形成了各种文字资料

在外业调查和内外业整理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亚东镇新增国有农用地落实进度表、落实明系表、复核验收统计表、新增农用地误绘误判统计表、自检工作报告、验收报告等文字资料。

(六)公开出让、合理处罚

各村通过测量核实后将每幅新增地块都分解确认到户,详细登记“新增国有农用地台帐”由当事人签字后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制定《公开出让工作方案》,公开出让时间、地点、地块位置、面积、有偿使用费缴纳方式、承包人范围等,经镇领导小组审核后公示。土地出让收取新增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费,并签订有偿使用合同。同时对私开滥垦等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合理罚没。

三、在落实新增国有农用地工作中发现的几点问题

(一)灭荒造林、退耕还林、五荒承包地块,现已开垦成耕地种植农作物的,有灭荒造林证、退耕还林证和五荒承包合同,但造林未成活,未按“五荒”治理。

建议解决办法:

1、尊重原证件和合同

2、灭荒造林和“五荒”承包的未达到造林要求,未按“五荒”方案治理开发的取缔合同和证件,收回承包权,按新增国有农用地进行发包,签订合同。

3、退耕还林的地块征求个人和林业局意见,如果保持退耕地的恢复植被,达到造林成活标准,若同意农用地的废止证件合同,交罚款和年地租。

(二)2002年瞒报、漏报、下蹲、误差2%的老地板没有得到粮补,此次是否缴纳罚款和年地租?(其中有的已多年一直缴纳农业税和上返三年农业税,但有的上缴政府,有的未上缴政府,被村截留,有的一直未缴任何费用)

建议解决办法:

1、根据旗委、旗政府的意见,应该交年地租,不予罚款,因未破坏生态。

2、交农业税的须看台账,谁的责任谁承担。

3、未交农业税的更应该交年地租。

(三)收取罚款时,持原罚款收据是否可抵现在罚款?顶账标准是否可降低或是维持原处罚标准(1000元∕亩)顶账后剩余的面积是否可按现行标准处罚。

建议解决办法:

可顶罚款,但是只能顶原罚款标准、额度、面积。不可降低原标准,剩余面积可按现处罚标准。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县第二次文代会上的讲话 篇6

在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时刻,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次大会,既是对全县文艺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对我县文艺工作美好前景的展望和描绘,更是团结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挥优势,再接再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次盛会。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区、市宣传部、文联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刚才,自治区文联郭刚副主席、吴忠市文联杨金龙主席分别作了很好的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发展繁荣我县文化艺术事业,借此机会,我提三点希望: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每一个民族都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每一个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曲折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有维系全民族命运的文化认同、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早在开国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重申这一重要论断时强调:“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七大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奋力推进宁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赋予了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者新的历史任务。吴忠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委全委会和人代会上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应该说,我们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艺事业,机遇难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年来,县委、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自治区的号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切实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申报项目,多方争取资金,兴建了**县宣传文化中心、**文馆所、**文化广场、红军西征纪念园、预旺红军西征纪念碑、诗园、明礼园、豫海游乐园等一系列文化工程,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拓展了物质空间、搭建了有效平台;积极鼓励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放手工作、大胆创新,全县成长起了以李进祥为代表的一支相当活跃的文艺人才队伍,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收集文艺素材,主动加强与外界文艺高层的联系,全力配合摄制发行了自治区50大庆献礼影片《**》,使我县的县名和特色文化第一次以影视作品的方式走向了全国,在国家层面上提高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本着对文艺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默默耕耘、艰辛探索,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续写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传奇,在文学、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民间文艺等各个领域都成绩喜人,使**文艺的名声成功地走向了全国甚至远播海外。应该说,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经济落后县,相对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而言,我们的文化建设走在了前面。这些成绩包含了文联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相比,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相比,与全国上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兄弟市县你追我赶的新形势相比,我县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正确把握形势,保持清醒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担当起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在建设文化阵地上更加全力以赴,在发挥文化优势上更加积极主动,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上更加开拓进取,努力营造我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的发展、家乡的富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07年

11月份,我们在进一步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召开了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规划了近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具有浓郁回族风情生态商贸县的奋斗目标。四次全委会召开的一年多以来,我们科学决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务实苦干,全面启动并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找到了一条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问题的成功之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初步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系列老问题;成功培育并发展壮大了**圆枣产业,填补了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没有农业品牌产业的空白;全面启动了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大力实施了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市政建设工程,结束了**半个城的历史,“大**”的框架初步拉开;广泛深入地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树立良好形象”等一系列主题教育,为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不久我们又召开了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明确任务,形成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圆枣产业和羊绒产业,全面推进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的科学发展思路。应该说,一年多来,我们的很多工作虽然成就很小,但意义重大;虽然对当前发展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包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内的我们大家有幸亲身经历并参与了这一过程,见证了**建设发展关键时期的波澜壮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为文艺工作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讲话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积极投身讴歌时代发展的创造活动,是时代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文艺工作者真正能够施展才华、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的必然要求。文艺工作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紧紧围绕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这个大局和中心,牢牢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体验人民群众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家乡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现实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更加优秀的艺术精品,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具有浓郁回族风情的生态商贸县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这里,我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要充分利用好**的特色文化资源。我县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又是一块富有魅力的土地,长期以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块热土上积淀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实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神奇瑰丽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传奇总兵金国正、民族英雄马和福、红色教主洪寿林、经学大师虎嵩山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涌现出了“公家人”金占林、大山深处“计生人”马存国、“感动宁夏人物”马俊、杨开飞、贺生福、“禁毒英雄”苗卫民等一大批新时代先锋,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独特文化资源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价值,把文化软实力当作硬设施来经营,把无形的工作有形化,积极搭建**特色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桥梁和平台,努力使文化资源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要努力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充分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优良传统、树立**良好形象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情操,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劲头更加十足,推动家乡建设发展的活力更加充沛。二要注重挖掘**的文化潜力。自治区党委杨春光常委在深入研究宁夏文化的历史源渊和现实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宁夏文化的九种类型: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成果文化,值得自豪的是,这九大文化类型在我县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特别是九种文化中,除丝绸之路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和西夏遗存文化三种外,其它六种在我县都非常典型。如此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此鲜明的文化特征、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突出的文化成果,集聚于同一个县,实在是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地区的幸运。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文艺工作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潜力的重大意义,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硬件与软件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视野、大手笔、大作为,认真研究谋划、深入挖掘整理,努力建设和创作出一批体现**特色、展示**成就、具有**风格、彰显**气派的文艺精品,不断提高**人、**地和**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高度重视**清真大寺、丁家二沟古生物化石遗址、古长城、韦州明庆王陵、王团倒墩子匈奴墓、下马关红城水娘娘庙、预旺城隍庙暨西征红军总指挥部等历史文化遗址和“回族服饰”、“回族花儿”、“回族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切实增加**文化的厚度和深度,使**的文化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我县的文艺事业跻身于全区先进行列,有些在全国有影响。

三、协力**,不断开创我县文艺事业新局面

县委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文艺事业。要把文艺事业纳入全局工作中,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我县文艺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真研究解决文艺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要加强全县文艺界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县文艺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要制定文艺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文艺政策,优化文艺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多同文艺界联系,多向文艺家学习,多与文艺工作者交朋友,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创作上热情支持他们,生活上真诚关怀他们,努力成为他们的知音和贴心人。政府要加大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争取每年都能办成几件实事好事,为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各级党政组织都一定要站在历史的、民族的高度,用战略的、发展的眼光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我县深厚文化底蕴的价值,彻底改变那种贫困地区没有文化、经济落后不能发展文化的落后思想和陈腐理念,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就业、抓文化就是抓地方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全民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切实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者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使文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延伸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行业,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特色文化的普及工作,大力倡导干部群众读**人写的书、宾馆饭店挂**人作的画、大街小巷唱响**的歌、逢年过节演**人编的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文化、促进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系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联组织是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切实发挥好党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文艺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生活、服务群众,在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开展文艺活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竭诚为文艺工作者服务,坚持在服务中推动创作、凝聚人心、树立形象,依法维护文艺工作者的权益,把文联及各文艺工作者协会办成文艺工作者之家。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风成化习,果行育德,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努力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要注重维护文艺工作队伍自身的和谐与团结,提倡文人互勉,反对文人相轻,形成前贤奖掖后进、新人尊重前辈、同仁相互切磋的和谐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加强文化建设,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相信,沐浴着中央和自治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踩踏着我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铿锵鼓点,经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够不断谱写我县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篇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及各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其中建立互联共享、全覆盖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数据采集是建立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前端工作,也是核心工作,开发满足调查需要的数据采集软件是其中的重点。Aut o CAD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制图行业软件,Ar c GI S在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处于领先地位,前者在制图方面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后者在管理海量数据、空间分析等方面优势明显。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具有开发效率高、可移植性强等优点。目前各地大多先采用Aut o CAD完成数据制作,然后采用Ar c GI S建立数据库,工作环节多,效率不高,同时易出错。如何把数据采集与数据建库整合为一体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为提高数据采集工作效率,建立既满足制图要求,又满足地理信息系统要求的数据采集手段,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将Aut o CAD和Ar c GI S无缝衔接,形成集数据制作和数据建库整合为一体的数据采集整体架构,而如何有效解决图形属性录入、拓扑构面、数据自动转换等问题是其中的核心难点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实现了图形绘制、属性录入一体化、拓扑构面自动化和数据转换自动化,对有效提高数据采集工作效率和统一数据格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图形绘制、属性录入一体化技术

为了满足二次土地调查对属性数据录入的需求,我们将GI S中属性表的概念引入到采集软件的设计中,让每个要素符号都能对应一个属性表。采用Aut o CAD中扩展属性(XDATA)技术,以应用程序名记录符号对应的属性表名称(属性表名称是唯一的),扩展属性类型与属性表中字段类型一一对应(如“1000”代表字符型、“1005”代表句柄等),扩展属性按照属性表顺序记录相应属性信息,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属性对话框的形式实现属性显示和编辑。当属性数据录入完成之后,关闭对话框自动将属性存入图形的扩展属性中,保证了图形绘制和属性录入的一体化。

以权属单位的“界址线”绘制为例,界址线实体扩展属性(XDATA)列表第一行记录了属性表名称“JZD”,从第二行开始记录界址线属性信息(属性信息与字段名称是一一对应关系,如第三行表示界址线的要素代码为“2006020100”),具体信息如表1界址线属性存储结构表所示。通过读取扩展属性中属性表名称“JZX”,进入标准中读取界址线属性定义表,将Aut o CAD扩展属性中信息与标准中字段名挂接形成属性文件。

图形绘制、属性录入一体化技术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存放在一起,减少了图形与属性采集不同步导致的大量错误。同时,利用外置的数据标准进行属性信息描述,减少了代码的编写量、增强了采集软件的扩展性。

3 自动拓扑构面技术

利用Aut o CAD绘制面状符号,必须绘制闭合面,即公共边线需要重复绘制。利用Aut o CAD MAP绘制面状符号,可以绘制单线,再利用拓扑功能进行构面,但Aut o CAD MAP的拓扑精度只能达到0.01米,不符合0.0001米(二次调查要求)的精度要求。而利用Arc GIS绘制面状符号精度能够达到,但符号绘制操作复杂。

按照数据管理的要求,数据之间必须具有相应的关系,以支持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因此,多数采集软件采用闭合面画法进行面状符号的绘制,即相邻实体独立构面,相邻边重复描述。闭合面画法导致的问题一是增加了工作量,需要重复地绘制共用边。二是数据质量难以保障,面状符号接边问题突出。

我们在研究中抛弃这种常规做法,创造性地采用单线拓扑构面的方式进行面状地物描述,即相邻边只绘制一次,将面符号的属性放在面内部点上,引用GIS中的拓扑概念建立线的关联,从而形成完整的面。同时,充分利用GIS空间信息管理能力强,空间数据处理严谨的优点进行面状符号的分析与处理。面状符号画法见图1所示。

为检查面符号绘制的正确性,我们充分利用GIS的点与面的空间关系管理接口,对面内部点与面进行“点面唯一性”判断,即每个面内都必须有且仅有一个内部点,每个内部点都必须有对应的面。如检查结果“面内多点”,则可能是构线的面不能首尾相接,形成了悬挂线;如检查结果是“面内无点”,则可能是面与面之间产生了缝隙,经过构面之后形成了新的面;如检查结果“有点无面”,则可能是形成面的单线不是首尾相接(可能是悬挂线、过头线等)或点在该位置是多余的。

采用自动拓扑构面技术可极大减少作业人员工作量,特别是采用点面唯一性判断技术,可极大提高面状符号绘制质量,自动拓扑构面技术的应用是数据采集技术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下面以权属单位即宗地自动拓扑为例,说明自动拓扑构面技术的实现方法。

采用Arc GIS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在AutoCad环境下拓扑构面技术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4 数据自动转换入库技术

基于Auto Cad制作数据,除了解决好拓扑构面问题外,还需要解决好建库数据自动生成问题,也即数据自动转换问题。在数据转换入库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CAD技术、GIS技术,实现了一键式的快速数据转换,同时完成了面状要素数据的拓扑检查。数据自动转换入库流程见图2。按照GIS中管理要素理念,数据转换过程中通过读取CAD源数据要素编码对数据类型进行判断,将源数据分为点、线、面三层。利用cad中IPolyline、Ipoint等接口将源数据读取出来,并利用GIS中相应接口,对图形进行重新构造,形成GIS下的目标数据。同时,利用要素编码读取相关标准,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扩展属性与标准挂接,形成属性数据。最后,利用关键字将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关联。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数据自动转换入库技术的主要思路,面状数据的自动转换入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技术实现的难点。

为减少数据冗余,采用单线构面的方式进行面状符号绘制,所有面状要素的源数据均以“单线”进行构造。因此,数据转换过程中充分利用GIS中拓扑技术,对要素类型为“POLYGON”的面状要素进行自动拓扑构面,形成GIS下带有空间关系的面。同时,源数据中将面状要素的属性存放在内部点上,数据转换过程中通过读取内部点数据及相关面状数据,利用GIS中空间管理技术进行点与面是否一致判断面状数据的质量。同时,为了便于用户检查,我们实现了“点面唯一性”转换错误提示功能,例如如果某个面内不存在内部点或多了内部点或有内部点没相应的面,转换过程中均形成相应的错误文件,错误文件中描述了源数据错误的具体位置,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严谨的检查,作业员对所有错误修改完毕后,即可一键实现数据自动转换入库。数据自动转换入库节省了用户制作数据时间,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了数据制作质量及效率。为充分说明自动转换入库技术的实用与快捷,我们以权属单位即宗地为例,简述数据自动转换入库的基本过程。

(1)从CAD中提取界址线数据(编码为2006020100)、宗地内部点(编码为“2006010103”)。

(2)读取“BMB”中要素代码为“2006020100”记录的信息,获取其要素类型为“Polyline”、图层代码为“53”;读取“BMB”中要素代码为“2006010103”记录的信息,获取其要素类型为“Point”、图层代码为“51”。

(3)读取“TCB”中图层代码为“51”的记录,获取其属性表名为“ZD”,接着搜索“ZD”属性表获取ZD的属性定义。鉴于宗地属性的特殊性,我们同时获取ZD_QLR、ZD_QSDC、ZD_QSLYZM、ZD_QSSP、ZD_SQDJ、ZD_TXQLDJ、ZD_ZCDJ属性表,并最终形成属性表文件。

(4)读取宗地内部点数据的扩展数据,将扩展数据拷贝给属性文件,形成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下的宗地内部点(带属性)。

(5)读取界址线的类型及起始点坐标,利用组件开发技术构建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下的界址线。

(6)利用拓扑技术将界址线直接拓扑构成宗地面。

(7)进行点面一致性检查,判断点与面是否一一对应。如果有点无面则形成相应的错误信息提示文件;此外也会相应形成有面无点、面内多点等错误信息提示文件。

(8)将没有错误的宗地内部点属性拷贝至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的宗地面,最终形成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格式的宗地数据。

(9)查看错误文件,利用错误文件记录信息检查源数据并进行改正。最终,利用改正完成的源数据再进行转换,实现数据入库。

图2:数据转换流程

在Auto Cad环境下,采用Arc GIS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数据自动转换入库技术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5 结语

在Auto CAD环境下,我们充分发挥了传统制图软件编辑功能强的优点,同时集成了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和Arc GIS管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长处,实现了图形绘制、属性录入一体化技术、拓扑构面技术、自动转换入库技术,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信息化采集,建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这些技术的实现,规范了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采集,统一了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标准,特别是将数据采集和数据建库统一在一个平台下,实现了即看即得,避免了作业环节,减少了由于数据制作和数据建库分离造成错误不易发现、发现错误不易修改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极大提高了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采集的作业效率和成果质量,为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打好了基础。同时这些技术的实现对房屋管理、规划管理、违法用地管理等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建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摘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全国标准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是二次调查的一项重点任务,而数据采集是建立数据库的前期重点工作,因此对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采集过程中图形属性录入、拓扑构面、数据转换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土地调查数据采集工作效率、统一数据成果标准,规范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勘测定界测量、房产测量等业务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调查,数据采集,图形绘制,属性录入,拓扑构面,数据转换

参考文献

[1].Esri ArcGIS Desktop Help9.2[EB/OL].ESRI Com-pany:USA2008

[2].陈伯雄冯伟.VisualLISP程序设计——技巧与范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精度;数据更新;数据共享

第二次土地调查(下文简称二调)农村部分数据库建设已经完成好几年,接着又经历了数次数据年度更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但最近两年随着各方面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对土地调查的数据要求也不断提高,二调数据本身及其应用上出现了不少局限性。在国土部门,相继开展了后备资源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以及接着要进行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调查,虽然这些工作都充分利用了二调成果,但在使用过程中衔接不是很理想。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与二调数据要实现整合,就更加困难。在二调数据的具体应用业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情况作出分析说明。

1 数据问题分析

1.1 数据精度问题

影像分辨率是影响二调数据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如广州市),采用高分辨率(0.5米)影像调查和更新,这些地区的数据精度相对较高;而在一般地区,采用2.5米、5米分辨率的影像调查,精度相对较低。影像分辨率低,室内解译存在偏差,许多地物、地类界线在图上看似正确,与实地偏差较大。连片村庄只能识别外部范围,无法对内部的房屋、道路、沟渠、空闲地、农用地等进行细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用地面积的统计,使得统计的建设用地面积远大于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低分辨率的影像制作正射影像时会产生一定的校正误差,很多线状地物,在与高清影像套合时偏差较大。底图影像的分辨率和校正误差影响了二调数据的精度。

此外二调相关规程规定,建设用地最小上图面积为400平方米,造成了很多细节无法显示,损失了精度。二调以县为基本单元调查,没有开展县与县之间接边,在市级数据整合工作中发现县与县之间地类无法接边。

数据精度不高,对各种应用的影响较大。在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结合二调数据制作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图,其方法为利用实测的1∶2000地形图来局部更新二调数据,并将实测图中的细部地物、地形落到二调数据中。在工作中发现,基本上所有二调数据中的线状地物(道路、沟渠、田坎等)都会与实测图有较大偏差,双线河的边界与实测图差别很大,其他地类也有出入,如村庄。这种情况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图的制作难度很大;在其他的项目应用中,要用到二调数据库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如目前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套合1∶1万土地地类符号、地类界线和线状地物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底图,发现偏差较大,所有村级权属界线及部分线状地物均需移位。地类界线的偏差对以后的确权数据建库工作、宗地地类面积统计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其他部门对二调数据的应用,影响数据的共享。

1.2 数据更新问题

二调数据当前实施的更新周期为一年,以每年的12月31日为数据更新的统一时点。国土资源部将提取年度变化的疑问图斑下发到地方,结合地方的实地调查确定疑问图斑中应当变更的部分,再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变更资料,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上报国土资源部后,经过几轮的内外业核查、执法监察,最终确定数据的更新范围。在这个工作程序中,每年的年度更新过程漫长。如在2011年1月产生的变化,至年底才能初步变更到库体,再经过几轮检查、审核,要到2012年三四季度才能最终确定,实际上数据库的更新周期接近两年,由此导致2011年变更数据库在2012年的国土业务工作中如建设用地报地时派不上用场。

在实际操作中,提取疑问图斑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前后年度的影像,提取一定面积以上的各类变化地类,而少采用数据库与最新影像对比,一些最初调绘错误的地块和小面积的变化不在变更之列,没有在数据库内得到更新,不少地方对疑问图斑以外的变化不作变更,而国家对疑问图斑以外的变化也不作检查,是影响变更完整性的最大因素。这种主观性的、有选择性的变更,会影响变更数据的正确性及现势性。

现有的土地政策对数据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对建设用地的变更,对于实地已平整因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尚未建设的土地,一些地方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或逃避,用地不办手续,查出后推拒处理,而某些地方为避免程序上的麻烦,对这种情况判定为影像伪变化不作变更,而最后这块地是恢复不了的。这样一些因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而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少见的。

1.3 数据信息化及共享问题

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为单位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DOM数据、元数据。目前在县、市、省、国家四级数据库上均实现了上述各类数据的整合,实现了数据分析、统计、查询、输出等功能,但更高级的应用功能还有待加强。这几年农业部门进行了农业普查,民政部门有人口普查,林业部门有林权调查,其他的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目前的土地调查成果及权威准确的基础信息没有与国家资产管理、农业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市政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相关行业和部门信息共享,浪费了资源。

2 几点建议

2.1 提高数据精度

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航空遥感影像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管理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在下一轮土地调查中,建议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用合适分辨率的高清影像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同时要实现更为精细化的调查,为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翔实的基础数据。

2.2 加强动态监测

已有的调查方法、更新周期已跟不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变化。要尽快提高遥感图像计算机技术,建立和规范动态监测,随时监测,随时变更到库。建立专门的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数据的现势性才能连续得以保障。

2.3 加强技术研究

目前,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比如疑问图斑(预变更图斑)的提取,还须由人工参与大部分的工作;获取变化范围后,对数据库进行更新还不能自动处理,应用过程中各类图件还不能自动生成(或效果不理想),需要人工再加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图斑、线状地物等的处理技术规程还有待优化,数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功能有待加强。

2.4 加强数据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要素已被确定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新形势下,土地调查要充分考虑与城建、规划、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调查成果及其他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与衔接,以便为各级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3 结 语

二调在一定尺度上查清了调查县域内土地的地类、面积、位置、权属、范围,在近几年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下一次土地大调查中,势必要考虑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考虑更多方面的应用,克服现有土地调查数据的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产生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 1014-2007.

[2]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TD/T1016-2007.

[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篇9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体现了MAPGIS软件在右玉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前期采集、处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MAPGIS如何应用于右玉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包括从前期准备,到外业调查数据矢量化,然后进行数据入库前的检查,分析数据的.精度.并讨论了在应用该软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 者:杜菲菲 作者单位:山西金瓯土地矿产咨询服务公司,山西,太原,030001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2009“”(3)分类号:P27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 MAPGIS 应用 右玉县

上一篇:读《雷锋回忆录》有感初中作文下一篇:奖励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