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精选8篇)

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 篇1

一绪论

1.试述您对大地测量学的理解?

2.大地测量的定义、作用与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大地测量学的发展概况?大地测量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简述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测卫(SLR)、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IBL)、惯性测量系统(INS)的基本概念?

二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1.简述什么是开普勒三大行星定律?

2.什么是岁差与章动?什么是极移?

3.什么是国际协议原点 CIO?

4.时间的计量包含哪两大元素?作为计量时间的方法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5.恒星时、世界时、历书时与协调时是如何定义的?其关系如何?

6.什么是大地测量基准?

7.什么是天球?天轴、天极、天球赤道、天球赤道面与天球子午面是如何定义的 ?

8.什么是时圈、黄道与春分点?什么是天球坐标系的基准点与基准面?

9.如何理解大地测量坐标参考框架?

10.什么是椭球的定位与定向?椭球的定向一般应该满足那些条件?

11.什么是参考椭球?什么是总地球椭球?

12.什么是惯性坐标系?什么协议天球坐标系、瞬时平天球坐标系、瞬时真天球坐标系?

13.试写出协议天球坐标系与瞬时平天球坐标系之间,瞬时平天球坐标系与瞬时真天球坐标系的转换数学关系式。

14.什么是地固坐标系、地心地固坐标系与参心地固坐标系?

15.什么协议地球坐标系与瞬时地球坐标系?如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16.如何建立协议地球坐标系与协议天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写出其详细的数学关系式。

17.简述一点定与多点定位的基本原理。

18.什么是大地原点?大地起算数据是如何描述的?

19.简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新北京54坐标系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20.什么是国际地球自传服务(IERS)、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ITRS的建立包含了那些大地测量技术,请加以简要说明?

21.站心坐标系如何定义的?试导出站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22.试写出不同平面直角坐标换算、不同空间直角坐标换算的关系式?试写出上述两种坐标转换的误差方程式?

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 篇2

1 现代大地测量学的六大特点

经典大地测量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几何定位数据, 如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 确定点的位置等; (2) 求定地球重力场; (3) 测定地球自转 (章动、极移和周日长) 。简而言之, 经典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 并关注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在过去的20年中,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 使经典大地测量学所涉及的上述三个方面注入了新的内容, 形成了现代大地测量学, 它具有不同于经典大地测量学的六大特点。

1.1 长距离

大范围现代大地测量学所量测的范围和间距, 已可以从原来的几十公里扩展到几千公里, 不再受经典大地测量中“视线”长度的制约, 现代大地测量学能提供协调一致的全球性大地测量数据, 例如测定全球的板块运动, 冰原和冰川的流动, 洋流和海平面的变化等等, 因此过去总在局部地域中进行的大地测量现在已扩展为洲际的、全球的和星际的。

1.2 高精度

现代大地测量的量测精度相对于经典大地测量而言, 已提高了2到3个数量级。例如我国天文大地网是中国60年代大地测量的最高精度, 其相对精度约为3ppm, 而目前GPS定位的相对精度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做到0.1ppm。

1.3 实时

快速经典大地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是在有相当时间间隔内完成的两个不同的工序。而现代大地测量的这两个工序, 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即实时或准实时地完成。例如对静态或动态目标的实时定位 (导航) , 对形变的实时监测, 可以准实时测定由于大气和海洋角动量的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最近升空的GRACE卫星能准实时测定由于大气质量的再分布和雪、冰、地下水变化所引起的地球重力场的短暂性变化等等。

1.4“时间维”

现代大地测量的第四维是时间或历元。现代大地测量能提供在合理复测周期内有时间序列的, 高于10-7精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成果, 必然或必须要以“时间”作为大地测量学数据中的第四个坐标 (第四维) , 否则高精度和实时测定在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大地测量学原来的三个方面的静态内容, 在当前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 必须与它们所相应的时间 (历元) 相联系。这是现代大地测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2 我国大地测量学工作的回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大地测量工作已经在下列几个方面作出了巨大成绩。

2.1 平面基准

建立了独立的大地定位, 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5万个点) , 具有3ppm的相对精度, 确立了中国的二维坐标系统, 是80年代初期经典大地测量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

2.2 高程基准

确立了更符合实际的黄海8 5高程基准, 完成了全国二期一等水准网的布设和计算 (100环, 近10万km) 。

2.3 重力基准

在中国多点 (14点) 多次用不同类型绝对重仪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 从而在中国直接确立了重力基准。消除了波茨坦重力原点起始误差及其长距离的传算误差。完成了重力85基准网和一等网的布测和计算。

2.4 空间大地网

建立了国家卫星多普勒网 (35个点, ±2~3精度) , 建成了VLBI站两个 (上海和乌鲁木齐) , SLR站四个 (上海、武汉、北京、长春) , 完成了国家A级GPS网和B级GPS网 (近2300个点) 的布设和计算。

2.5 野外基线长度基准

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最高精度的野外基线长度基准;建立了分布全国的十余个EDM长度检定场。

2.6 天文基准

完成了全国天文经度基准网的布设和计算。

3 我国大地测量的展望

80年代的大地测量工作, 其特点是按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对50至60年代所建立的大地测量基准进行的更新、换代、改造和发展。在21世纪, 我国大地测量应该逐步进入精确、动态、实时的数据获取、数据贮存、数据分发的现代化体系, 以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3.1 完善国家三维空间大地网, 建立G P S综合服务体系

在“九五”期间应将现有的三个全国性的GPS网, 以GPS固定追踪站、VLBI站和SLR站为骨干, 联合平差, 建成一个有统一坐标体系、历元和运动速率的国家高精度三维空间大地网。在这一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GPS固定追踪站数量, 由此发展成为我国GPS综合性服务系统, 使我国大地测量逐步进入精确、动态、实时定位的现代化体系。这一体系的任务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1) GPS永久性跟踪站数据的采集、处理, 提供GPS信息等服务; (2) 为空间气象预报提供服务, 即提供大气可降水份和电离层电子浓度服务; (3) 提供地壳形变信息。这种集GPS追踪、GPS数据采集、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提供GPS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 是一种集成式的系统工程, 它应是向国家和社会作全方位开放的服务。这一系统应包括: (1) 全国至少100~200余个GPS永久性追踪站; (2) GPS数据获取和处理结点; (3) GPS信息和数据传输网络; (4) GPS信息服务和分发。

3.2 中国地区重力场参数的精化

由于85重力基准网的损毁, 因此要尽快建立国家级新的重力基准网。这个网应有较多较均匀的绝对重力点, 较高精度, 覆盖大陆和尽可能大的海域。完成具有分米级精度的我国似大地水准面的推算。推算时以国家GPS (水准) 网为基础, 尽可能利用原有的一、二等天文重力水准网, 结合重力和地形资料改善我国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和精度。继续消灭中国大陆的重力测量空白地区。力争用三个五年计划 (至2010年) 消灭以1°×1°为格网的重力测量空白地区, 力争实测分辨率达到10’×10’。利用卫星测高资料改善中国海域的栅格平均海面地形和重力异常的精度和分辨率。积极开展小波理论应用于 (局部) 地球重力场的研究, 特别注意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多山地区和近海地区的局部重力场表示。

3.3 复测国家一等水准

利用激光数字水准仪及其相应技术, 复测我国一等水准网。进一步削弱一等水准测量中的系统误差, 以向国家和社会提供更精确、更可靠的高程数据。同时可以提供更精确可靠的全国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实测时可以考虑包括部分二等水准线路, 并结合空间技术确定中国黄海高程基准和全球高程基准的关系。

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 篇3

关键词大地测量;GPS定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182-01

目前,因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GPS定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控制测量中。可以说GPS定位技术已完全取代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

1GPS网的分类和大地测量技术的概念

GPS网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GPS网,这类GPS网中相邻点的距离在数千公里至上万公里,其主要任务是做为全球高精度坐标框架或全国高精度坐标框架,为全球性地球动力学和空间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或用以研究地区性的板块运动或地壳形变规律等问题;另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包括城市或矿区GPS网,GPS工程网等,这类网中的相邻点间的距离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其主要任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大地测量的科研任务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建立全球覆盖的坐标系统一的高精度大地控制网是大地测量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直到空间技术和射电天文技术高度发达,才得以建立跨洲际的全球大地网,但由于VLBI、SLR 技术的设备昂贵且非常笨重,因此在全球也只有少数高精度大地点,直到GPS技术逐步完善的今天才使全球覆盖的高精度GPS网得以实现,从而建立起了高精度的

(在1-2CM)全球统一的动态坐标框架,为大地测量的科学研究及相关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高精度坐标框架的补充以及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国家A级网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 B级网(又称国家高精度GPS网)。布测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完成外业工作,内业计算已基本完成。全网基本均匀布点,覆盖全国,共布测730个点左右,总独立基线数2200多条,平均边长在我国东部地区为50km,中部地区为100km,西部地区为150km,经整体平差后,点位地心坐标精度达±0.1m,GPS基线边长相对中误差可达2.0*10e-8,高程分量相对中误差为3.0*10e-8。

新布成的国家A、B级网已成为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和基础测绘的基本框架,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A、B级网以其特有的高精度把我国传统天文大地网进行了全面改善和加强,从而克服了传统天文大地网的精度不均匀,系统误差较大等传统测量手段不可避免的缺点。通过求定A、B级GPS网与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转换参数,建立起了地心参考框架和我国国家坐标的数学转换关系,从而使国家大地点的服务应用领域更宽广。

2测量方面的限制

1)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是否可靠的影响。这主要直接影响三维坐标,对短边应用快速静态和实时动态(RTK)技术时,必须准确得到相位整周数,由于RTK常常使用最小量的数据,即使最好的算法有时也求解整周模糊度错误,为了发现这些能达到米级的错误,需通过重复观测来获取多余观测量。星历和参考坐标对三维坐标将产生几个PPM的影响,假定广播星历的质量一直保持如最近那般高,它对短边的影响将达到最小,但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要获得一个理想的WGS84参考位置(± 10M或更好)却存在着问题。

2)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分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并能对三维坐标产生分米级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影响求解整周模糊度。在有足够的观测时间时,卫星几何位置的变化将能通过平均将其影响减小,然而当观测时间较短时,例如快速静态和RTK,多路径效应影响将变得很大。尽管硬件和软件能降低多路径效应影响,选择好的站点避免多路径效应以及增加多余观测以发现残存的影响仍然是很重要的。

3)大地水准面模型方面的限制。GPS测量得到的是椭球高,为了获得正常高(H),我们需知道高程异常值(N)。对长距离,GPS测量也能非常有效地得到椭球高,但会遇到大地水准面和高程基准面方面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全球重力场模型(GGM)是唯一可使用的大地水准面模型。一些最近的全球重力场模型以扩展的球体为模型,能较好地解决半度(55KM)范围内的问题。然而,即使国家级模型,其绝对精度也限制在米级,相对精度限制在几分米。为了提高高程精度,可以通过计算当地大地高模型并采用内插技术。长波部份由GGM计算,短波部份由当地重力值计算。

4)高程基准面方面的限制。在很多地区,使用已知的正常高或正高来定义高程基准面。有时,定义了多个高程基准面,每一个高程基准面都由一个原点(例如验潮站观测点)推算,该点的高程值由一个或几个潮汐的平均海水面值来决定。如果海洋测量或水准测量有误,将会使高程基准面的基准偏离真实的重力模型,可以增加一个曲面到大地水准面模型加以解决。为了检核高程基准面,常常使用GPS观测至少三个高程基准面点来实现。

3区域性GPS大地控制网

所谓区域GPS网是指国家C、D、E级GPS网或专为工程项目布测的工程GPS网。这类网的特点是控制区域有限(或一个市或一个地区),边长短(一般从几百米到20KM),观测时间短(从快速静态定位的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由于GPS定位的高精度、快速度、省费用等优点,建立区域大地控制网的手段我国已基本被GPS技术所取代。就其作用而言分为建立新的地面控制网;检核和改善已有地面网;对已有的地面网进行加密;拟合区域大地水准面。

1)建立新的地面控制网。尽管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已布设了覆盖全国的大地控制网,但由于人为的破坏,现存控制点已不多,当在某个区域需要建立大地控制网时,首选方法就是用GPS技术来建网。

2)对老网进行加密。对于已有的地面控制网,除了本身点位密度不够以外,人为的破坏也相当严重,为了满足基本建设的急需,采用GPS技术对重点地区进行控制点加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布设加密网要尽量和本区域的高等级控制点重合,以便较好地把新网同老网匹配好,从而避免控制点误差的传递。

3)检核和改善已有地面网。对于现有的地面控制网由于经典观测手段的限制,精度指标和点位分布都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考虑到历史的继承性,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精度GPS技术对原有老网进行全面改造、合理布设GPS网点,并尽量与老网重合,再把GPS数据和经典控制网一并联和平差处理,从而达到对老网的检核和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明城,鲁福.现代大地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4.

[2]熊介.大地测量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3]王解先.GPS精密定轨定位[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杨立涛(198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测绘工程系,学士。现为山东省地震局安丘地震台助理工程师。2008年负责台站水准测量并在本年度国家局资料评比获第二名,主要从事大地水准测量。

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报告 篇4

1.时间、地点、小组成员、仪器。

2.精密测角的误差来源及影响(教材)

3.精密测角的一般原则(教材)

4.四等导线的技术要求

5.观测记录表

二精密水准观测

1.时间、地点、小组成员、仪器。

2.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影响。(教材)

3.精密水准实施的一般规定。(教材)

4.精密水准仪的读数方法。

5.三四等水准技术要求:

规范中:3 水准网的布设、4 选点与埋石、(6.1—6.5)

6.观测记录表

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 篇5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大地测量学基础”是测绘学科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对学生建立测绘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测绘系统(包括: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地心坐标系统和重力测量系统)等测绘学科的基本概念,了解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和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技术,掌握大地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作风,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将大地测量学理论学习与测绘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为主线,以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应用为主导,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从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入手,逐步引入各类测绘成果处理过程中所必须依据的各种基准和系统,并安排相应的计算实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本课程是近年我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产物,要力求避免原有多门课程知识的简单拼凑,按照21世纪人才培养对大地测量学基础知识的要求,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知识基础,明确课程主旨,合理选取课程内容,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因此,本课程并不完全遵循已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受限于以往的课程设置范式。大学专业基础课程与适当介绍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恰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热情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本课程在重视基础内容的经典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酌情安排一些关于学科新进展的窗口,以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作为测量工程后续专业课程的接口。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的基本理论。对大地测量控制网的构成及规格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理解大地控制网的作用、布设方案和建网方法。初步掌握地球重力场理论,明确各类高程系统的概念。熟悉地球椭球的有关数学性质,掌握地面观测元素归算到椭球面的计算方法。掌握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理解大地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和我国的各种大地坐标系。熟悉主要常用公式的推导并学会使用这些公式。

三、内容标准

(一)大地测量技术概论

1.基本内容: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作用、分类和发展简史;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天文测量、GPS测量、重力测量、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包括:三维控制网的建立、水平控制网的建立、高程控制网的建立、重力网的建立。

2.学习要求:理解大地测量学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学科分类,了解大地测量各类野外观测仪器,理解角度、距离、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伪距、相位差、重力、时间延迟等观测量的定义。对三维控制网、水平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重力网的构成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理解大地网的布设方案和建网方法,对我国大地网的精度仅作一般性的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对大地测量技术概况的总体认识,逐步体验与归纳测绘科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对测绘科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针对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大地测量技术概况和技术内容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内容的宏观性,清楚阐述基本概念。充分利用仪器照片和电子模片,力求将技术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大地测量技术的整体概念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测绘专业和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基本方法的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大地水准面与高程系统

1.基本内容:地球重力场理论;各类高程系统;不同高程系统间的关系。

2.学习要求:掌握大地水准面、正常椭球等基本概念;理解重力位、地球重力场模型、扰动位等基本概念;掌握大地高系统、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力高系统、重力位数系统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明确水准闭合环理论闭合差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高程系统间相互转换的关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达到初步掌握地球重力场理论,理解高程基准和高程系统的目的。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讲授是从地球重力场理论入手的,而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针对该特点,要从学生已有物理学知识出发,讲透位函数概念,以此展开本单元内容的讲授。高程系统讲授时,要与水准测量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高程系统的意义。根据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三)参考椭球面与大地坐标系

1.基本内容:参考椭球;大地坐标系与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关系;法截线与大地线;地面边角观测元素归算至椭球面;大地坐标系与大地极坐标系的关系。

2.学习要求:掌握参考椭球、赫尔默特投影、毕兹特投影、大地坐标系、法截线曲率半径、平均曲率半径、子午线弧长、相对法截线、大地线、大地极坐标系、归化纬度等概念;学会以下公式的推导: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公式、大地线微分方程、平行圈弧长公式、归化纬度与大地纬度的关系式;理解以下公式的推导思路:法线自椭球面至短轴和自椭球面至赤道的长度公式、卯酉圈曲率半径公式、子午圈曲率半径公式、平均曲率半径公式、子午线弧长公式、大地线克莱劳方程、按勒让德定理解算椭球面三角形的公式、垂线偏差改正公式、标高差改正公式、观测天顶距归算公式、斜距归算公式、垂线偏差公式、拉普拉斯方程、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公式;掌握以下公式的实用计算: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三差改正计算、斜距归算、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椭球的数学性质,掌握以椭球面为基准的大地坐标计算、大地极坐标计算、大地元

素归算等问题,并具备编程计算的能力。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2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计算实习6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实施教学。针对本单元主要解决椭球面数学解算问题的特点,讲授时应先补充球面三角学的基本知识。本单元数学推导较多,公式形式较复杂,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思路,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公式的意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图表达概念和公式的分析能力。计算实习每人独立进行,要求完成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的编程计算,注重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根据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高斯投影与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基本内容:地图投影;椭球面到平面的正形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平面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的关系;椭球面元素归算至高斯平面。

2.学习要求:掌握投影变形、长度比、等量纬度、分带投影、邻带换算、坐标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方向改正、距离改正等基本概念;学会方向改正近似公式、方向改正检核公式、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柯西-黎曼微分方程、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高斯投影邻带换算、长度比公式、距离改正公式、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的推导思路;掌握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的实用计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以平面为基准的大地测量元素的计算以及椭球面到平面的归算问题。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1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计算实习2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数学推导较多,公式形式较复杂,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思路,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公式的意义。应注意分析各公式结构的特点,并通过公式分析使学生对公式理解形象化、具体化。计算实习每人独立进行,要求完成高斯投影正反解的编程计算,注重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根据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五)大地坐标系的建立

1.基本内容:大地坐标系中的欧勒角;不同大地坐标系的转换;椭球定位的经典方法;协议地球参考系;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2.学习要求:掌握欧勒角、尺度比、大地起算数据、椭球定位等概念;理解国际协议原点、协议地球参考系与协议地球参考框架等概念;学会布尔莎模型的推导;理解大地坐标微分公式的推导思路;明确椭球定位的条件和原理;理解地球参考系的建立原理;理解ITRF和WGS-84坐标系的定义和实现;明确我国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西安坐标系、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78年地心坐标系、1988年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概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经典大地坐标系和现代大地坐标系的建立原理,明确国际上几种大地坐标系和我国已有的大地坐标系。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8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概念和原理。根据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实施建议

1.预修课程

本课程应在《现代测量学》课程之后开设,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同时或之后开设。

2.教材选编与使用

教材内容应能反映测绘各专业课程所需的大地测量基础性内容,包含大地测量技术概论、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理论两部分内容。

3.课程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计算实习和平时学习情况评价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卷面成绩占90%,实习报告和平时学习占10%。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已开发完成的《大地测量基础网络课程》实施课外教学,展示大地测量学有关模型、图片,提供电子教案、教材,模拟考试,网上交流、回答问题等。

5.教学保障条件

本课程教学应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实习课应保证每人有一台计算机。

五、附录

1.基本教材

《大地测量学基础》,吕志平、张建军、乔书波,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2.参考书

(1)《大地测量学基础》孔祥元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椭球大地测量学》熊介,解放军出版社,1989

(3)《军事工程测量》吴晓平等,解放军出版社,2001

3.主要专业术语解释

(1)地球重力场模型:以球函数级数式表示的地球重力位。

(2)正常高系统: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

(3)平均曲率半径:椭球面上一点所有方向法截线曲率半径的平均值。

(4)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线。

(5)归化纬度:贝塞耳大地问题解算中,在辅助球上引入的大地纬度的对应量。

(6)等量纬度:高斯投影计算中,引入的大地纬度的对应量。

(7)欧勒角:不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系变换中,围绕坐标轴旋转的三个角。

(8)国际协议原点:1900年至1905年平均地极位置。

(9)协议地球参考系:以协议地极为基准点的地球参考系。

知识点

平差模型

法方程的制约性

大地测量学的作用

垂直角

测量的基准线

总地球椭球

导线测量法

国家控制网布设原则

高程起算面

折光差

方向观测法平差结果的统计性质 大地测量学的任务水平角测量的基准面参考椭球垂线偏差三角测量法国家控制网布设方案水准原点水平角观测基本规则全圆方向法

归心改正

自由导线

资用坐标

大地水准面

水准测量理论闭合差

正高系统

相位法测距

天文测量

天文坐标系

相对重力测量

国家重力基本网

重力位

正常椭球

扰动位

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球面三角公式

椭球几何参数

空间直角坐标

任意方向法截线曲率半径卯酉圈曲率半径

子午线弧长

梯形图幅面积

大地线

大地线微分方程

椭球面三角形解算

归算的意义与要求

标高差改正

观测天顶距归算

垂线偏差公式

大地问题解算的概念

大地问题解算的分类

贝赛尔大地问题解算

贝赛尔微分方程

贝赛尔问题反解

投影方程

主方向

长度变形

角度变形

正形投影

柯西-黎曼微分方程

投影分带

高斯投影正算

邻带换算归心元素符合导线精密水准测量作业方法正常重力位水准面大地高系统正常高系统电磁波测距天球坐标系重力测量GPS 三维控制网地球重力场重力场模型正常重力水准测量高程球面三角形地球椭球大地坐标法线长子午圈曲率半径平均曲率半径平行圈弧长相对法截线大地线性质大地线克莱劳方程椭球面归算垂线偏差改正截面差改正地面观测长度归算大地极坐标大地问题解算的类型归化纬度贝赛尔大地问题解算基本原理贝赛尔问题正解投影的意义长度比变形椭圆方向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等量坐标高斯投影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投影反算三角网投影

平面子午线收敛角

欧勒角

广义垂线偏差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转换

大地起算数据

弧度测量方程

地心坐标系

国际协议原点

协议地球参考框架

世界大地坐标系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1978年地心坐标系

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篇6

本次实习于2013年6月24号至7月17号,旨在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主业主干课。为了掌握高精度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布点,测量以及内业平差的计算方法;掌握RTK基准站、流动站的连接设置、沉降观测的方法。把课堂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我们专业分两部分同时进行,校园精密水准测量和GPS控制网的布设。我们二班先进行的GPS测量,然后两班互换仪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本次实习严格按相关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从选点埋石,观测记录到内业数据处理及成果报告的提交,要达到测绘生产规范要求。我们测绘二组的组员都一丝不苟,在实习过程中认认真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暴晒还是闷热我们都按时出去测量,出色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GPS平面控制测量 任务与要求

(1)测区范围:9km*9km,西至圆明园东路,西至奥林东路,南至四环志新桥,北至五环奥林森林公园北。等级:国家D级 点数:17个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国家测绘局,199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95,国际测绘局,1995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建设部,行业标准,1998 GPS平面控制测量步骤

方案设计:在学校根据google earth 设计网图。

选点和埋石:6月28号,星期五,两个班同学分成6组,由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选点。选点第一选在视野开阔,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在北京地区,卫星由北边升空,所以在北京必须无障碍物,第二避免设置在路边带来安全隐患。并记录了点之记。

观测设计:在周末编制了GPS卫星的可见性预报图,进而根据卫星预报图编排作业调度表和制定GPS外业观测通知表。我们组抽取的点是:G01,G07,G13。GO1位于圆明园东门。G07位于学院路新手检校收费大厅门口处。我们组观测分为五个观测时段,每天两个观测时段:7:00-9:00;10:00-12:00。4.GPS接收机选型以及检验

本次实习主要是一般检验和通电检验,主要检查接收机设备各部件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分是否松动与脱落,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通电检验:接收机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的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的工作情况,当自测正常后,按键作步骤检验仪器工作情况。

5.外业观测的方法

(1)按照GPS控制网应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

(2)在仪器安装以及外业观测中,注意观测过程中不准移动仪器;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测三次,并及时将平均值输入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3)对手簿进行设置。卫星截止高度角:10° 采样率;1s(4)观测文件设置:ce202 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软件:HDS2003 起算数据

经验总结

通过这次GPS实习,我不仅对GP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GPS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从这些麻烦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第一天GPS观测中,由于G05点在马路附近,架设仪器的可能影响了交通,所以他们第六组被交警驱赶,找了附近的一个点在7点半开始观测。在数据导入时发现G05点的第一个时段的观测文件没有被接受,所以在第一个观测时段G05与G01、G02、G03、G04、G06没有基线。我们把接收机所有的数据都导出来,查看也没有发现,估计是当时没有被接收到。所以我们6个组在7月3日的下午重测第一个环,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GPS的外业测量了、但是真是“天意弄人”,G02那个点的组也出现问题了,在回来导数据的时候,发现他们只测到17个历元,也就是开机了17秒。由于我们参加北京市测绘技能大赛,知道出现的问题我们已经回来了。经过分析,是接收机数据内存已满。这样计算下来,目前只有G02和G05没有基线,所以在7月7日下午,重测测了G02、G05,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终于,外业测量可以告于段落了。

接下来就是数据处理阶段了。处理数据还是比较繁琐的,必须得耐下心来处理,重复成了数据处理的代名词。可能是PDOP值的原因,有的基线由于接收到卫星波动太大,改的比较困难,我还记得G08-G12,G11-G12,特别难改,radio值总是改不到3.最后花了2个多小时,把卫星一点一点删,改一点就保存数据,有时候改的不合适重新恢复改的那段卫星结果改不会来,只能关了重新改。好不容易,改好基线后。搜索重复基线,一开始发现有2条中误差超限过大,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导入观测文件时,把点号标错了。重新搜索基线发现有6条问题。晚上再机房处理数据都感觉无处下手,在费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改了两条了。和一班同学交流中发现,可能是导出的数据到中海达时,测站的天线高会出现错误,有几站的天线竟然是默认的,对照GPS外业观测手簿进行改正,把天线类型改成Unknown,量测方法:天线斜高。然后进行处理全部基线,发现重复基线变成两条。然后就是对基线闭合环和异步环闭合差进行改成,通过该两条基线的波动大的卫星使得两条基线的整数解误差减小,最好都小于0.01。在改完异步环后,就可以进行网平差了、先是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输入G08、G09两点的坐标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通过GPS实习我总结了几条,第一观测前要检查接收机的内存是否已经满了,电池是否还有电。第二,静态观测前在手簿设置一定要设置正确,点名要统一。第三,GPS外业观测手簿一定要记录完整尤其是天线高。第四,观测时注意仪器,千万不要让自己和路人动脚架。三.高程控制测量

1.任务与要求

1.1测区范围:中国地质大学,东至学院路、西至地大西北门,南至地大南门,北至地大北门

1.2主要任务

(1)踏勘测区:了解水准测量的选点工作以及水准线路的选择与确定。(2)填写水准点点之记

(3)仪器的i角检验(4)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完成三个水准环的往返测测量。我们每组人员测一个环形路线。然后用南方平差2002易软件进行平差。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限差的要求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施测时间:2013.07.08-07.11 数字水准仪观测顺序

4.1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前前后

4.2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后后前 高程起算数据 S07=49.572 高程成果

6.1闭合环限差

(1)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6-S5-S2-S3] 高差闭合差=0.0(mm),限差=4.6(mm)路线长度=1.303(km)(2)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4-S7-S8-S5-S2-S1] 高差闭合差=-0.3(mm),限差=5.2(mm)路线长度=1.708(km)(3)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10-S11-S12-S5-S2-S1-S4] 高差闭合差=-0.9(mm),限差=4.9(mm)路线长度=1.515(km)

[控制点成果表] 二等水准经验总结

7.1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后后前。我们在测量S04-S07中,因为在最后一站本应该为“前后后前”测成“后前前后”导致高差测反,结果那一段的闭合差超限7cm。所以要特别注意

7.2注意把Trimble 自带的黑色塑料尺垫扣在尺的底部,这样立在尺垫上会比较稳。

7.3注意在测站同学没说搬站时,不要移动尺垫。

7.4测量时间尽可能赶早不赶晚,早晨起早,天气凉快,测得精度高而且不容易超限。下午尽量避免太阳直晒。

7.5在马路上测,要靠近人行道,必要时要穿标志服。注意安全哦。

沉降观测

1.观测区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小白楼,教二楼,教五楼。

2.测量规范

2.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2.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范

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观测内容: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工作基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的高差,水准路线构成闭合。4.观测周期:不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根据建筑物本身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本次实习沉降观测两期数据。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最弱点沉降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1mm的要求。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第一期)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第二期)体悟与总结

在二等水准控制测量完成后,我们有开始了沉降观测,这次测量沉降点25个,在教二楼,小白楼、教四楼。跟水准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有的是二等光学水准仪。读数比较繁琐,而且距离远了,基辅之差特别容易超限。前后视距差也容易超限,不像数字水准那么方便,所以我们测的都很小心。测量沉降的这几天,真可以说是艳阳高照,有的时候观测都晃眼睛。好在就观测两期数据,所以在一段适应期,我们还是很快熟练了操作。我们测量的时候教二楼在施工,所以我们选择了最后测那栋楼,测量也比较困难,我们扒开楼脚的草,和树叶,就在一条狭窄的空间内,慢慢的测过去。第一遍测的时候,摸索着前进,因为要后绕小花园。但是测第二期的时候,我们的点位大概都了然于胸,所以很快就测完了。我们可以好好休息几天了,嘿嘿。

五.工程测量参观实习与报告会

7月8日下午。我们去地铁14号线建设现场进行了参观,主要参观竖井和基坑。城勘院的高工带上我们进行参观和讲解。第一次戴上了安全帽,走进了工地,有种特别的感觉,想象着若干年后这里是否可能是自己的工作场地。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一个很大的基坑,就是未来14号线的车站,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根根恩纵横交错的铁管,经过讲解,原来是钢支撑,简单的说就是建造地铁用的 16mm壁厚的支撑钢管、钢拱架、钢格栅一样,这是都是支护用的,挡着涵洞隧道的土壁,防止基坑倒塌,在地铁施工中广泛运用。地铁施工中用到钢支撑组件包括固定端、活络接头端。以前经常坐地铁,但不曾想到原来背后的建设是如此的复杂,我们出行方便的背后是工程师们的智慧的结晶和工人兄弟们的汗水筑造的。真心佩服他们,他们如此让我们敬仰。

李工又对地铁施工的工法进行了介绍,总的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种:盾构法、和明挖法。盾构法施工是以盾构机为隧道掘进设备,以盾构机的盾壳作支护,用前端刀盘切削土体,由千斤顶顶推盾构机前进,以开挖面上拼装预制好的管片作衬砌,从而形成隧道的施工方法。盾构法施工的优点(1)、场地作业少,隐蔽性好,因噪音、振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小;(2)、隧道施工的费用和技术难度基本不受覆土深浅的影响,适宜于建造覆土深的隧道;(3)、穿越河底或海底时,隧道施工不影响航道,也完全不受气候的影响;、穿越地面建筑群和地下管线密集区时,周围可不受施工影响;(5)、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较快。盾构法施工的缺点:(1)施工设备费用较高;(2)覆土较浅时,地表沉降较难控制;(3)用于施工小曲率半径隧道时,掘进较困难。明挖和盖挖法是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车站或隧道的方法。明、盖挖修建地铁地下车站较为安全,工期较短,也较经济。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关键之一。基坑倒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

最后我们下竖井,进行参观。给我的印象就是楼梯特别的陡,而且很深,这里就是进行联系测量,把地面的已知坐标和方位角转到地面,为以后隧道贯通提供依据。还有就是把掘进的钻头掉下去,进行隧道的开挖,有时候竖井作业空间小,还得先进行手工开挖。有时候,为了加快施工速度,一段地铁路线,开挖好几个竖井,同时进行开挖,然后贯通。分别从贯通面两端的控制点测量导线到贯通面上的同一控制点,从贯通面两边测得的同一控制点的坐标互差归算到线路方向及线路法方向的值即为贯通纵、横向误差。也可用直接量取贯通面两侧中线延伸到贯通面上同一里程处两个临时点的间距确定。方位角贯通误差可利用两侧控制导线测定与贯通面相邻的同一导线边的方位角较差确定。

诚然社会是一个大学堂,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的讲解,多亲身经历,才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再将实践的内容再次融入到课堂,得到终身受益的经验。

7月10号城勘院的陈总和高工,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交流报告会,主要从监测相关法规、规范要求。各相关施工工法。监测作业方法。三个部分介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各阶段第三方监测工作内容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轨道铺设、设备安装阶段、运营阶段。其中运营阶段主要是新线施工上跨或下穿即有线专项监测,监测:车站及隧道结构变形监测、轨道结构变形监测、轨道几何形位监测、既有线裂缝观测。施工监测开展环节主要有①资料收集分析与调查②方案制定(工程背景分析,监测对象确定,监测项目、频率周期确定,监测控制指标及预警标准,监测布点确定,监测方法等)③测点埋设④现场监测与巡查⑤监测成果反馈⑥预警与跟踪处理

监测方法分类:几何测量监测方法、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监测新技术。比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微波干涉测量等。这次工程测量讲座,很好的把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课堂上学的地下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部分很自然的与地铁建设联系起来,让空洞的知识具体话。让自己对未来的工作与方向有了个全新的认识、社会和课堂所学的还是有所差别的,怎么样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才是精髓所在。校园RTK实习。

测区范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和学院路马路

任务要求:熟悉RTK的操作,基准站的架设。流动站的架设,特征点的测量。时间安排:7月17号下午3点 任务步骤

4.1基准站的连接与设置:将GPS接受机安置在开阔并且相对较高的地方,电台和天线架设好,连上电缆后开机,先启动基准站; 4.2建立新任务:并选择无投影无基准

4.3配置中基准选项和基准站电台的设置,选择天线类型为Trimble mark3类型 4.4启动基准站,量测天线高

4,.5流动站的连接与设置:新建任务并配置坐标系

4.6在配置中设置流动站电台,天线为Trimble 内置。然后连接,选择频率为电台设置的频率。

4.7连接到电台后,接收机上电台的灯会闪烁绿光,表面已经连接完毕。可以在测量中启动RTK开始测量。

4.8测量时选择三个已知点就行点校正。5.经验总结

7月17号,下午我们进行了RTK的实习,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摄影测量像控点做准备。我们连接好电台和基准站后,发现大家的流动站都连接不到电台。经过检查,是流动站的天线设置错误,我们原来设置的天线为Trimble zephyr,应该为Trimble 内置天线。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但看见其他组的流动站都可以,但是我们还是连接不行。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把所有改检查的项目都检查了,还是不行,我觉得可能是接受机的内置天线坏了,或者是连接天线与接收机的数据线有问题。我们把其他组接收机换了一下,结果发现电台的灯亮了,原来就是接收机的内置天线坏了。

就这样短暂的RTK实习就在这个炎热的下午告于段落了,迎接我们的是接下来的实习。未完待续.......七、实习体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自己已经从开学什么懂不懂得新生成了大四的准学长了。如果说大

一、大二是对新鲜事物认知和适应的过程,那么大三这整个一年就是积累和奠定知识的过程。随着,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更加对测量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对新的测量方法也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

还记得去年大二夏的周口店的实习,在周口店那苦交织的日子里,自己经历了许多、跌倒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认识,每一天的早晨又是崭新而忙碌的一天。有得必有失,不得不说周口店的生活确实苦,这种苦不仅使身体上的而且跟多的是心里面。但教会了我们的东西也许是一辈子都受用的。如果说周口店的实习是对测绘的初次体验,那么这次实习无疑是锻炼自己设计、组织安排的培养。测量是一个团队,此刻显示的淋漓尽致。实习无时无刻,需要锻炼我们的默契,简单而不平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就比如立尺来说,在二等水准测量时,必须屏住呼吸,眼神注视着水准气泡,而且后视尺千万不要动尺垫。

通过这次GPS实习,我不仅对GP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GPS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从这些麻烦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测绘确实是需要很大的细心,不能马虎大意,做很多工作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这次实习不仅是对动手能力的一种提升,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巩固。虽然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也要求我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只知道怎么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做,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其他问题时,就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我觉得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只有把理论知识学好,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所以我们要学好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理论知识学好了,动手能力也要努力培养,不能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多动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量,并在实践中促进巩固理论知识。只有理论是实践这两个环节都做好,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很高兴,这个暑假实习用到了学院新买的数字水准仪Trimble DINI。所以这次二等水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动动手指”就行了。但是还是有些细节还是得注意的。

7月8日星期一,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实习的时候虽然,Trimble DINI有自己的测距功能,但是量步子这项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话前后尺视距差调起来也方便,基本保证在1到2米左右,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重复调焦带来的误差。如果只是凭借目测,大致估计一个距离的话,调整起来比较麻烦,一开始会比较快,但是调整视距会浪费很长时间。还有一点,仪器自带的塑料垫子要扣在尺底部,这样把尺放在尺垫上会有个凹槽,尺子会比较稳,不容易打滑。测完第一个环线,就是地大西北环线用了一个多小时,本来想乘胜追击,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等了半个小时雨还没有停的意思,为了仪器着想,我们只好会了宿舍。

接下来的几天,都有雨,我们就这样起的早点,貌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个环的闭合差,超限了。竟然有7个厘米,这肯定是操作中有错误。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测量过程中转点忘了放尺垫,或者在已知点上放了尺垫。经过我们的交流,立尺的同学肯定是放了尺垫的,我想可能是在某一站测站操作有误,把后前前后,按成前后后前了。因为这个其他组的同学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犯了错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继续粗才可怕。我们在进行返测后,导出数据后进行每一个测段的比较,结果发现G04-G07这一测段高差不符,然后看了电子记录簿,结果发现是该测段的第二站应该为“前后后前”结果测成了“后前前后”结果导致高差成了负值,改过来后闭合差为0.090mm,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看似错误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正确,就看你是否有发现的眼睛。

获得正确成果的背后,肯定是错误的累积。有时候,尤其是水准,不要超限了,就一味的重测,我们要善于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知道哪里出错,哪里可能会出错才是这次实习的精髓。这就是我学到最宝贵的经验,不禁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说的一句话,现在测量这门行业技术在不断发展,仪器也在不断发展。操作越来越简单,可能是个人培训一两天都会操作的熟练,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知道没一步的原理,分析数据,这样才能让我们变得优势。

浅析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 篇7

以往我国大地测量成果主要采取纸张记录形式, 在数据及资料获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查询保管难度系数较大, 另外数据及资料也很难得到及时更新。伴随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各种软硬件逐渐使用在大地测量成果保管工作中。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纸张人工保管模式缓慢退出历史舞台, 首先出现简单的电子数据库管理方式, 接着结合GIS技术与空间技术, 形成全面高效的空间成果信息系统[1]。组建基于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成果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仅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而且数据保管质量高。的煤田大地测量成果管理系统, 不仅必要迫切, 而且可能实现煤田大地测量成果的管理。

2大地测量成果管理类型

从以往累积的控制点类型, 可以初略划分为平面控制测量成果、水准测量成果、GPS控制测量成果、三角高程测量成果等。大地测量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特征, 从数据来源可分为3种:①原始观测值, 如方向、边长、高差、重力等[2]。②平差值, 如在原始观测值基础上经数据处理得到的坐标、高程等。③再生数据, 如用平面直角坐标转化得到的经、纬度等。而从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①表格数据, 如各种坐标表、记录表等;②图形数据, 如控制网图、水准路线图、点之记等;③图像数据, 如点位照片等;④技术总结资料及文字说明等属性信息。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充分涵盖以上数据特征,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统一集中化管理使用, 提供整体工作水平及质量, 优化管理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3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目标及功能

3.1 具体目标

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目标包涵以下几个内容: (全面结合大型数据库与地理信息开发组件, 使两者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避免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 同时满足集成化管理要求。 (将GP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三角测量这几个分散的数据资料全部纳入管理系统考虑范围内, 制定具有完整逻辑的使用方案, 继而构建集中、全面、高效的大地测量成果信息数据库[3]。 (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实现大地各项测量数据及资料的快速存储、浏览、查询及管理, 同时要求可以完整打印输出空间数据库中相应内容。

3.2 实际功能

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组建成果信息管理体系时, 应该将其具体目标贯穿在整个设计工作中, 并积极使之成为可以具体应用的功能。在全面分析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目标基础上, 其实际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数据资料管理功能

大地测量数据及资料的日常存储及管理是成果信息管理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系统应该具备完整日志记录功能, 注意应具备理想安全性, 确保不会泄漏相关数据资料, 另外还应具备忠实用户登录软件操作功能[4]。工作人员能够借助成果信息管理系统迅速完成各项数据及资料的输入、整理, 可对原有数据及资料进行修改补充, 及时增加最新信息, 删除不必要信息并记录每次操作行为, 具备历史恢复功能。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具备权限划分管理功能, 可根据工作人员或用户不同级别设置差异性权限分配, 系统管理者对工作人员及用户施行严格审批, 然后根据审批结果给予相应权限, 以确定用户所享有信息的大小和信息的类别。

3.2.2 数据资料使用服务功能

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系统使用服务功能包括数据计算、分析统计、检索查询、成果输出等几个内容。计算功能主要指能够借助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完成BLR、BLH、XYZ两两相互转换工作, 要求是应处于统一坐标条件下;统一参考框架情况时不同参考历元也可以进行相互转换;或者相同参考历元情况中参考框架进行相互转换[5]。分析统计功能主要体现在所有系统使用者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及时获取所需成果数据资料, 分析成果使用情况及用户信息等, 可以通过数值统计等手段表现在图形、报表中。大地测量数据资料检索查询包括文本及图形两个方面, 信息划分条件为坐标、图幅、经纬度、路线、行政区、点名代码、点名等, 工作人员及用户可以设置相关条件来检索查询获得需要的相关信息。成果输出是指可以通过打印设备完整输入大地测量数据、文本、图形、报表等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4结束语

大地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地理数据资料搜集方式, 包涵维护保护数据、区域地物数据、测量服务数据等内容。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 能够规范数据存储并及时更新, 快速检索获得准确信息, 远程用户具备充足的查询平台, 充分发挥了数据的潜在职能, 使测绘成果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总而言之, 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以其自身鲜明的优势推动我国大地测量领域迅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相信在未来更多领域会给予该管理系统足够的重视。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 大地测量领域寻觅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该领域各项潜在需求。近几年时间以来, 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其成果管理工作中, 本文综合分析大地测量数据特点及实际需求, 全面阐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 希望提升该系统的社会认知度。

关键词: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声海, 车建仁.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山西建筑.2009.23 (12) .1064-1065.

[2]郭建军.大地测量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2008年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A].24 (45) .2015-2016.

[3]何宗宜, 刘健.基于组件MapObjects的查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7.17 (05) .421-422.

[4]高立成.动态大地测量数据处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技风.2009.23 (22) .358-359.

西北大地的舞者——兰州大学 篇8

兰州大学李玥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我如愿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兰州大学——在西北这片文化大漠上独舞的巨人,深深吸引了我;大气科学——不广为人知却有光明前景的学科,热情地向我展开了怀抱。那年秋季,伴随着喜悦和好奇,我走进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爱上兰州

当我坐在驶往兰州的列车上。透过车窗第一次看到了西北这块贫瘠的土地,满眼的沙漠和戈壁使我丝毫兴奋不起来,心情十分低落。但当我踏入兰州大学校门时,我怔住了!想象中的荒凉荡然无存,鲜花、草坪、高楼、湖泊、球场……纷纷映入我的眼帘,心中除了兴奋就是喜悦……如今,来自海边的我爱上了这片土地。这儿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夏季,每次由产外进入室内,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感觉比开空调舒服多了!兰州作为避暑胜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在简单且充满情趣的逻辑圈中,兰州大学给予了我无限的知识与快乐。“山色横浸遮不住,明月千里好读书”。在兰大,有很多学生都像当年李阳练习英语那样每天“疯狂”地勤奋着。兰州大学“勤奋、求实、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兰州以大西北那粗犷的风格慢慢地塑造着我,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学习圣地!

学在大气

大气科学学院被称为兰州大学的“五星”级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的学术科研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学院的师资力量于力雄厚,既有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老一辈气象学家。也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年轻学者,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

刚入大学时,我对大气科学这个专业并不了解,兴趣也不是很浓。我感觉这个专业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学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一次经历激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大二时的一个周末,我所加入的“登山爱好者协会”组织大家攀爬学校附近的翠英山。当爬到山顶,大家兴致正浓时,我发现天空不远处有一块浓而厚、体积庞大的云彩向我们所在的方向移来。我忽然想起这就是我们前段时间“大气探测”课上学过的“积雨云”。我知道这种云常常会产生阵性降水,于是立即叫大家集合,告诉大家可能要下雨。队员们都用半信半疑的目光望着我,与我一同下了山。我们回到宿舍不久,阵雨袭来。大家都说佩服我,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从此,我对大气科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专业知识不断的学习,我对以前认为一些比较神秘的天气现象有了社学的认识,进一步领会了符淙斌院士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探索大气的奥妙,其乐无穷!”

大气学院建有自己的地面观测场。在课堂学习后,我们可以直接到观测场进行实习,通过各种仪器对常规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与实践。2005年,大气学院建立了现代化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这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国际气候观测站,也是第二个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我们可以获取第一手观测资料,有机会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成长在兰大

兰州大学十分注重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等拥有设施完备、条件一流的实验室;地理、地质专业的学生常在外面露宿,勘探地貌;大气专业有综合野外实习,要到不同的地方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这些都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

兰州大学也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尔文协会、红丝带爱心社、绿队、自行车协会……120多个社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社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开拓我们的视野。在“学术与人生”院士专家系列讲座中,通过聆听10多位院士的精彩报告,我进一步了解到专业知识的深邃与广博,增强了学习的决心和信心;考取了小提琴8级的我常常在各类晚会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在“激情与热情”的辩论赛中展示我的口才;在“爱心献在雷锋日,大气学子谱真情”慰问兰州市孤儿院的活动中体会到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人文情怀。而’关注气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气象周系列活动,“植一棵树,添一片绿”植树活动,“让我们远离香烟”世界无烟日纪念活动……锻炼了我的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荣幸地成为‘君政学者’中的一员。“君政基金”使我有了一次与科研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与指导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其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科研态度、渊博的知识深深感染了我,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2006年11月,我有幸作为兰州大学“君政学者”的代表参加了君政年会,同李政道先生面对面座谈交流,领略了大师的风采。李先生说的那句“随时问,随时学;增加你的好奇心。”将让我受用一生!

我选择了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塑造了我!我选择了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成就了我!

上一篇:中共党员个人自传下一篇:杨修之死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