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养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培养(精选8篇)

小学教师培养 篇1

2013—2014学年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我校努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了领导,保障了实施。

1、年初,我校调整了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暨骨干教师培训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配备了各项培训的专职培训教师,明确分工,完善了岗位职责,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

2、尽全力支持骨干教师培养,提供时间,每一项培训所需的费用投入,学校尽力支持。

(二)、重新确立了培养、培训对象,明确了培训方向。

我们通过对教师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将爱岗敬业、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教师程洁珍、张少珍等确立为骨干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名册。遵循“重点培育、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原则,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给骨干教师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首先,我们对骨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个别指导、集体点评。其次,为骨干教师创设条件,通过优秀课观摩、典型经验汇报、外出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为骨干教师提供适宜的环境。最后,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尽快的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使之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

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上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了骨干教师的教

育教学能力,激发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带动了全体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了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有效落实了措施,提高了骨干教师业务素质。

1、开展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我们努力营造了学校的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提倡、推荐青年教师参加了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有效的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开展了各项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优质课评选、家长开放课、汇报课、课后反思评课等活动中我校坚持以骨干教师为主,组织他们上好示范课和观摩课。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辐射和指导作用。

(五)、建立了评价机制,让骨干教师在激励中成长。

考评采取了每项培训随机评价,专题检查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激励了骨干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将本着“全员培训,自学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原则对骨干教师进行了各项培训,把培养骨干教师做为培训工作的重点来抓,不遗余力地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骨干教师培养总结

—2014学年

胜利西路小学

小学教师培养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卓越教师培养,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植力度的加大,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是, 教学规模的扩大, 教学质量不升反降, 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教学规律的扩大, 招生的数量不断膨胀, 但招生的质量却下降了很多,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教师专业化素养不高,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养的教师,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必须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素养的提升, 就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 分析研究,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卓越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解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我国, 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提出教师专业化, 并有组织的予以实施的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视远晚于国外。在美国, 1986年, 美国的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以及霍姆斯小组曾先后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们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 这两份报告中, 都明确提出要实施“教师专业化”, 这个概念提出之后, 各国学术界纷纷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研究, 提高教师素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说法不一, 据权威研究,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具体而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担当起响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 具有高层次的学历水平, 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第二, 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学习, 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能够不断学习教育学的科学知识, 能够不断应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应用教育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学习中实现教学教学观念的更新;第三, 教师的的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修为, 不仅要做学生的知识的引导者, 传授者, 更要成为思想境界超群, 道德素养过硬, 成为学生行为思想的引领者, 成为塑造学生纯洁灵魂的工程师, 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 他们既需要有高深的学问修养, 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高职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卓越教师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教师的学历普遍都能达标, 教师的待遇也得到很大提升, 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更为准确, 同时, 对教学工作也更加尽心尽责, 总体而言, 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力度还很不够, 卓越教师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卓越教师培养的因素还有很多, 真正打造高职院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 都明白一个道理, 要实现学校的发展,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因此,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他们都能下大功夫。比如, 许多高职院校, 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聘请优秀的教师担任讲师, 在教师的招聘过程中, 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 学位, 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求较为严格, 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课堂控制能力要求较为严格, 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学术研究, 要求他们每年要发表一定量的学术论文等等, 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总体而言, 仅仅做好这些还是很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门科学, 作为学校, 要认真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哪些内容, 教师需要怎样做, 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并不是学校对教师提出多高的要求, 教师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也不是简单的聘请一些优秀教师就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主要的是学校尊重教师, 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从“专业化”的高度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使教师都有充分的自主权利, 这样, 他们才能在专业化道路上越走越好。

2. 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专业综合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在高职院校中, 具有这几种专业素养的人才不多, 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着欠缺。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对社会开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 许多教师是从企业或者是社会上聘请的, 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学科知识, 但他们未进行过专业的教师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 就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学, 心理学知识等师范性知识, 这就会影响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交流。第二, 专业能力不足。虽然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当丰富, 但他们受师范性知识不足的影响, 探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困难, 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严重影响这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第三, 专业精神匮乏。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教学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 至于学生学的怎么样, 他们不是太关心, 在教学中, 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是不负责的, 他们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些都是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 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能力较低

在高职院校中, 除了从社会上聘请的一些专业人才外, 其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低。这些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直接吸纳来的, 学校机构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理论水平很高, 而实战能力不强的学生, 即使是一些硕士研究生, 他们也大多缺乏实践能力, 这些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但缺乏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缺乏对学生的实战指导, 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际操作的实战能力有特别高的要求, 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才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 反之, 则不利于学生的提高, 实践能力的缺失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重大因素。

三、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卓越教师

1. 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有全面清晰的认识

学校要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对教师有个正确的导向, 加强宣传, 对教师进行教育, 使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 认识到自身应该怎样发展, 才能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 才能成为一名如律师、医生、工程师一样的专业人才, 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样, 学校才能发挥外部作用,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 只有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全面的认识, 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 引导帮助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规划,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客观条件, 组织教师进修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会,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促进教师尽快实现专业化发展,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转变为行业高手, 从一名新手教师尽快发展成为专业教师, 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这是培养卓越教师的前提条件。

2. 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要想取得巨大的成效, 就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 使他们都能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精神的人, 使他们都能树立责任意识, 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和外在的精神面貌, 使教师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另外,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尤其是加大对教师师范性知识的补充, 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 不断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 使每位教师都能通过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能够不断地探究未知领域, 不断创新, 提高自己教育科研能力,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卓越教师。

3. 高职院校加大对教师的实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要培养卓越教师,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师实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要密切与企业行业建立联系, 建立教师实践的培训基地, 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中去进行学习培训,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 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 吸收企业加入到对教师的实践培训中去, 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同时,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中培训的制度, 通过制度的方式, 把教师的实践培训固定下来,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比如, 对于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院校可以安排他们到企业中去见习, 时间为一年, 而对于其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院校可以每隔几年安排他们轮流到企业中去培训, 并形成培训制度, 贯彻下去, 通过制度的方式, 使教师对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都有清晰的了解, 对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都能及时了解并掌握, 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 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制约卓越教师培养的因素, 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作用重大, 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桂君.探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03) .

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研究 篇3

一、教学反思能力

如果一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注重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那么,他的体育教学也会不断进步,所以反思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给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1.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反思

体育课堂都是在室外,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身体的参与,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步掌握技术,提高技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的。学生在室外活动范围大,不好控制,学生的兴趣广泛,因个体不同也不同,学习时教师很难预料所发生的事,所以在备课也在有多一些预设,处理问题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处理教学内容不恰当,处理突发事件也不灵活等,所以要靠写反思来不断总结,从而让课堂更加有效。比如,在学广播操时可能觉得没有兴趣,在练习时觉得枯燥。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多分析,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内容安排不合理等。多一点对学生的情结变化观察,采用灵活的方法等手段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反思

如果说教案是一名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是教师思考问题的呈现,也是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案,也是教师对自己思考的重要的资料,那么,反思则是第二次备课,也是教案的一种,是把上过的教案再次修改,并找出教学计划中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写教学反思,把教学再次重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教训的吸取。及时调整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学习知识的乐园。所以,我们写教学反思要与教案结合起来,对教案进行修改,在下一次课中使教学更有效。

二、良好的运动能力

能熟练和正确地掌握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只有自己的运动能力、技术和技能有一定的能力储备,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为全面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打下基础。我们在课上或者课下要注重多练,让自己的运动能力一直处于最佳姿态,这也是一个体育教师最首要的条件。

三、良好的教学能力

能熟练制订各种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组织学生有序进行体育活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教学工作等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学的基础,只有把自己的知识通过最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才能有效地教学。

四、良好的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给学生体育技术,教会他们形成体育能力,而且体育教师还要有其他的教育能力,比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心理学研究,体育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和判断,充分利用和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教育方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良好的组织指导能力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的主阵地,但是,体育教师也要学会一定的课外活动组织与体育训练能力,还要具备制订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能力,如,课外体育锻炼计划、课外运动训练计划等,要善于现场组织、指导和调控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对一两个运动项目进行选材、组队、实施训练的能力,能够组织课外运动竞赛并具有一定的裁判能力等。

六、良好的科研能力

要善于在体育第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熟知科学研究的步骤、设计与计划,能够运用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能够撰写各种形式的学术论文。这些能力体现了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如果一个体育教师只会技能,却没有理论支撑,那么,他的水平只能处于原地,而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只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才能让体育老师的能力更高。

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篇4

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一、指导思想

教师是立校之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而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为了更好地构建我校教师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理力并举”的管理宗旨,凸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情育人、主动发展”的办校理念,积极推进“名师工程”,通过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培养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让优秀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成为能实践、善研究、懂创新的新型教师。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完善师资培养的有效机制,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掌握和运用教科研前沿的成果,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不断完善、发展自我。培养出一批省、州、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形成优秀教师的群体,形成拥有名师,名学科的名校。

1、教师努力目标

学生尊敬的人,家长放心的人,群体认可的人,实绩突出的人。最终实现四高、四转化。

(1)由“接受型”转变为“开拓型”,教师应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迎接新科技的挑战,主动开拓自己发展

领域。

(2)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师从只会一门学科转到教多种课程。

(3)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掌握科研方法,对先进的教育策略有研究、选择、运用的能力。

(4)由“同类型”转变为“特色型”,教师应改变统一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教师发展方向

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东昌名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能为人师(起榜样作用);教学方面一专多能(起示范作用);教育方面造诣较深(起咨询作用);教育科研方面成果突出(起带头作用),能操作现代化教育技术,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竞争意识、自信自尊、尊重他人、讲究效率,有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向“四高”目标发展。

(1)高素质: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具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有合作、竞争的精神。

(2)高学历:45岁以下全部达到大专学历,有40%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3)高技能: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具备组织教学、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的创新能力。

(4)高水准:具备科研的能力,善于总结和提练,干得出成绩,讲得出道理。

三、培养范围

已获得州级以上(含州级)课堂教学比赛一二等奖、参加过州级以上(含州级)公开课、观摩课、获得州级(含州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阿坝名师称号的教师,均列入骨干教师培养的范围。

四、主要措施

1、抓师德教育,促观念更新

以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相结合,采用听、说、读、写等不同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颂师德,扬师风,铸师魂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具体落实到四心: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1)学习课程化

教师每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并进,坚持做好学习摘记,保证每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活动。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科研性、探索性,形成教师学习的课程化。

(2)、评选制度化

结合师德学习,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形成一种竞争的激励机制,目的是推动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教育观,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2、抓自培力度,促整体提高

(1)高质量地做好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骨干教师要高质量地

完成示范、观摩、检查、评估等的课堂教学任务。工作受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肯定,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

(2)带头实践课改精神。上好各类示范课、公开课,常上常新。

(3)压担子分任务。让部分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的管理,在实践中打开思路,学会协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倡导自我培训。提倡骨干教师充分利用时间自读、自悟,把读书和运用现代技术作为必修内容,上校园网,教育信息网,远程教育网学习。要求认真参加校本培训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

(5)加强课题研究。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每人至少参与一个县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并把备课、上课、评课、理论学习与科研结合,两年内有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有成果展示。

(6)提倡一专多能。引导骨干教师多方位地学习,有奋斗目标,有主攻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7)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带教制度。能者为师,每位骨干教师都要带一位青年教师,通过带徒弟互相促进学习,共同提高带教水平。

(8)大胆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探索教改新路、敢于尝试、反思和修正,敢于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3、抓激励机制,促队伍优化

师资队伍要形成一流优化,要靠精心规划,措施落实,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精神、物质、情感等多方面给骨干教师的激励,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机制。

(1)成就激励。在教学、教育工作上创特色,每年进行上课、写论文、设计教案等评比,优秀课堂教学拍摄录像,搞个人专集,好的文章、论文推荐到报刊杂志,学校每年出专辑(包括学生作品专辑)。

(2)荣誉激励。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明星教师等等。

(3)物质奖励。论文、讲课比赛、公开课等按照《学校教科研奖励制度》中的条款执行。

杨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篇5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一、培养目标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3、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年教师拔尖,促进青年教师成名。

4、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二、培养对象

本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按教学年限与年龄,将青年教师分成三组,实施分层管理,分级培养。

1、入门期(新教师试用期)是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

2、发展期(教龄1—4年)是发展性培养阶段。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的自我发展。

3、成熟期(教龄在4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是成就性培养阶段。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获得成就方向发展。

三、培养措施

1、加强领导建“班子”

为了把青年教师培养的规划落到实处,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

2、自我规划明“方向”

有合理的规划才有长远的发展,有了切合教师实际的规划才有实现的可能。学期初,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着手制定3年自我发展规划计划书,分析自身的现状,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不足,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的方向等。

3、以老带青结“对子”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对所指定的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导处组织学校的教学骨干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活动,建立《师徒活动手册》要求从师德、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业务素养上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近早进入角色。继续开展“与名校挂钩,与名师结对”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的优势,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上不断进步。

4、实践锻炼压“担子”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师资的培养就要把老师工作的兴奋点聚集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研究。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以下一些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骨干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汇报课。

5、竞赛比武搭“台子”

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冒尖,并给青年教师设立更多受奖机会,加大鼓励力度。定期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如“课堂风采展示评比”,“个人自主学习先进评比”等,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

6、更上层楼架“梯子”

多管齐下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使之适应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一是邀请教育行家来学校讲学,拓宽视野。二是创设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博采众长。

四、工作要求

(一)、入门期青年教师

1、总体要求: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教师要全面、全方位地参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主动承担见习班主任工作或班主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适应和熟悉教育教学工作。

2、具体培训计划:

(1)组织机构:

新教师考评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考评小组成员:校领导、教研组长。

(2)达标考评的内容:

①2次学期考评课;②教学成绩;③备课教案;④听课记录;⑤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⑥教育教学反思或总结;⑦班主任工作;⑧教研意见。

(3)考评程序:

①学期考评课。第一学期3月份,新教师要上第一节达标课,4月份,新教师要上第二节达标课,5月份新教师上学期考评课;第二学期10月份,新教师上第三节达标课。11月份新教师上学期考评课。

达标课听课课表由教教导处统一安排,并报教导处备案,教研组长组织组内人员听完达标课之后,进行面对面的分析指导,由教研组长写出书面考评意见。

学期考评课听课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评小组成员必须参加,听完学期考评课之后,进行面对面的分析指导,由教务处写出书面考评意见。

②教案、听课记录。教研组长每次检查写出书面考评意见,每学期期末给出总的评价意见。

③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一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教学的专著,做好摘录工作。每月教育摘记不少于3篇,并写好学习体会,每篇教育摘记不少于500字。

④教育教学反思或总结。每月必须写一篇,在教研活动中交流。⑤见习班主任(或班主任工作)考核。每学期期末由考核小组给出评价等级。

⑥教导处反馈意见。每学期期末,教导处要在组内广泛征求意见,写出书面反馈意见。

(二)、发展期青年教师

1、加强学习。青年教师要刻苦学习钻研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做好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每月教育摘记不少于3篇,并写好心得体会;每月撰写一篇具一定质量的主题式教学反思和一篇500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故事或教学随笔。

2、备课笔记分课时安排,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详略适当;作业按学校要求批改,有错误就有订正,不出现漏批错批现象,重视评讲分析。

3、每学期要上一堂专业展示课(汇报课),同时要勇于承担对外的实践课任务。

4、教学工作效果明显,实绩突出。

6、做好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要井然有序,学生精神面貌要蓬勃向上,德智体美劳要协调发展,成为本年级或学校的模范班级。任课教师要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三)、成熟期青年教师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业务杂志,每月教育摘记不少于3篇,并写好心得体会;每月撰写一篇具一定质量的主题式教学反思和一篇500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故事或教学随笔,上传校园网。

2、积极主动开设创新课、精品课;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校级以上的交流课、公开课等。

3、论文写作。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创新教育教学案例,并主动参加上级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征文评比。

5、参加教学评优课比赛。必须参加每学年举行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要努力获得好的成绩。

6、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

7、条件成熟的老师要主动热情地承担师傅的责任,帮助学校培养好更多的教学骨干。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研究或沙龙活动。

大庄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规划 篇6

(2015——2017年)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的保证。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治学严谨、科研水平强、业务能力强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由此,特制定以下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塑造尽职履责典范

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树立新教师形象,使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使在骨干教师引领下,员工们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教。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使骨干教师明确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自己的教学打实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把问题变课题,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师“以科研促发展”的意识,使教师能积极参与在课程改革的教科研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研究、开发、实施新课程的素质。

(二)分级目标

1、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使培养对象在教育观念、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较高知名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科研专长,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逐步使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专家”过渡。

2、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在本校范围内具有指导、带头作用,为高一级骨干教师评选储备人选。

(三)目标要求

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力争每三年培养县级骨干教师2-3人,镇级骨干教师3人以上,校级骨干教师6人以上,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培养措施:

1、学习提高

(1)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使骨干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明确课改的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增进参加课改的主动性,自觉性。

(2)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一份与本专业有关的刊物,采用自学——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文化素养,并留有详尽的理论笔记。(3)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机会让骨干教师受到各层次的培训。

(4)积极参加观摩评议及各级各类研究课,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提高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5)每学期要求骨干教师执教一节校级研究课,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大型研讨活动,同时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6)及时反思教学,积累教学中的心得感悟,在实践中提高。捕捉自己课堂上的创新点,与广大教师资源共享。

(7)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骨干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主力,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课题组成员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2、经验成果推广总结

(1)骨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形成并收集好各种实验资料、数据及阶段成果,并进行建档。

(2)抓好骨干教师的课后反思、感悟,把不定期检查与期末集中检查评比相结合,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工作实效性。

(3)开展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展示课活动,认真做好评课,广泛征求评课意见,形成经验成果。

(4)组织好骨干教师的教学评估工作,重视评价情况的分析、反馈,做好评价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5)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与本学科有关的专题论文,有学校收集并进行评比、记录、总结。

3、引领辐射

(1)确立带徒对象,制定带徒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带徒工作。

(2)对带徒对象进行跟踪培养,善始善终。

(3)认真进行听评课活动,积极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导向,营造氛围(1)观念导向

骨干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牢固的树立四种意识:一是“科研兴教”意识;二是“科研兴校”意识;三是“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意识;四是“教师是教科研的主力”意识。

(2)示范导向。

骨干教师是领路人。力求做到“四带头”:一是带头学习科研理论;二是带头参加校本培训,三是带头参与课题实验;四是带头撰写教科研总结或论文,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跨越式发展。

2、健全制度,完善机智。

(1)不断完善制度,将骨干教师评定纳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结合市教育局要求定期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制。

(2)增加投入,保证骨干教师工作顺利进行。以奖励方式选派爱岗敬业,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让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要求:

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培训学习结束后交下列书面材料:每日学习小结,每周学习感悟,培训学习论文一篇。

农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探析 篇7

1 教师教研能力与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的关系

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教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活动质量和实际效果, 比如活动主题的合理性, 挖掘、分析和研讨问题的深度, 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或策略的效度等等。而且, 教师是否具备一定教研能力, 也影响着他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造就一支教研型教师队伍, 不但可以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 促进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为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 为推动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区域教研是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的组织形式, 为学校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共同研究解决教学和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校本教研强调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来解决教学问题, 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的有机结合,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在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中, 大家放开视野, 打开思路, 交流看法, 表达观点, 呈现出不同思维的激烈碰撞。通过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充分研讨, 深入分析, 不但可以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良好方法, 而且在广泛交流的研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教师的思想得到解放, 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主要教研能力

2.1 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是一门反思性实践活动, 既要反思成功之处, 也要反思失败原因。课后自己总结是自我反思, 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是集体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思, 就是要对课堂上的具体教学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 作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 以便对下一次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只有不断重复“上课——反思——上课”这个过程, 才能推动教研活动持久深入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1]。

2.2 群体备课能力

要把一节课备得充分得当, 最好的办法是群体备课, 这是当前许多学校倡导的做法。群体备课需要与同伴们一起针对某一节课、某一个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表达个人的备课思路和想法。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 新的观念与思路才会不断地产生, 只有取长补短, 相互补充, 才能准备更加充分。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交互对话软件等途径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网上群体备课。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良好途径。

2.3 观课议课能力

当前课改的实施已经聚焦到课堂教学上, 课堂仍然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没有一个人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所有答案, 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法。通过观课对某些事先预设的或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 或者针对课堂教学某一环节或某一问题的不同处理展开讨论, 表达不同看法和意见, 来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作为观课者的教师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 使教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3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3.1 加强个人内在修炼1) 读书学习

知识逻辑是教学要遵循的逻辑之一。教师既要掌握学科的知识和结构, 又要掌握教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新理念[2]。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不仅要阅读学科方面的书籍, 还要阅读教学教研理论方面的书籍, 为培养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同时, 要积累教研专著、教研杂志等文献资料, 如果有条件应经常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既促进了学习, 又便于日后对相关内容的查找。

2) 总结反思

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型研究。平时要养成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反思的习惯。坚持多动脑、勤动笔, 注重经验体会的记录。把写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课后反思、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促使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 把“教”与“研”进一步结合起来。在总结反思时要找到恰当的反思点, 反思教学亮点与不足。不但要注意反思的方法, 更要重视反思的质量, 总结反思的过程就是培养教研能力的过程。

3.2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1) 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

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 如新课标培训、教学研讨会以及正在进行的国培和省培等。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要实在有效, 注重培养教师教研的自觉性,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研价值观和教研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使他们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研究实践。向教师介绍常见的教研方法、策略以及有效的教研经验,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较为先进的教研方法, 少走弯路。

2) 注重校本研修和培训

校本研修和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的一种在职继续教育, 它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集体研讨和学习。校本培训的组织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以邀请有关教研专家来学校开展咨询和讲座, 也可以邀请有关学科名师来学校开展研讨交流;既可以通过开展本校各教研组专题课题的研究, 实现教师的培训;也可以通过本校导师结对的帮扶对子形式, 实现新教师的培训。大量实践证明, 通过课题研究和结对帮扶是培养教师教研能力比较有效的模式。

3.3 加强教研活动历练

1) 重视观课评课议课活动

参加观课评课议课活动是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课堂教学研究能力最重要的途径。观课前, 观课者必须要确定课堂观察的维度、视角和观察点, 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观课。观课时, 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点, 看课堂教学落实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评课时, 要客观评述执教者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讲出教学亮点和不足。议课时, 深入讨论问题, 进行平等和谐地研讨和磋商。议课过程是分享交流经验的过程, 更是提高教研能力的过程。尤其是“互助性观课议课”十分有利于提高基层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2) 强化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

区域教研可以解决学校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 发挥各学校骨干教研力量, 以强扶弱, 优势互补。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更具体, 更贴近本校教学实际情况, 有助于及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研活动可以多种多样, 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经验总结、示范观摩、竞技比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如听评议课、集体研讨、自我研修、网络交流等;教师的教研能力会在不同的教研活动中得到提高。如果在片区内能够实现城乡互动的教研能力发展模式, 建立区域、学校各种类型“教研共同体”, 将更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任重道远, 我们还将继续探讨与研究, 以期进一步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素养, 逐步建立一支教研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实现整个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研工作薄弱, 农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亟待提高, 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齐心协力, 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优势, 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 实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区域教研,校本教研

参考文献

[1]文君.在动态的教学设计中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J].教师, 2010.10, 第28期:34-36

专家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篇8

一、培养项目顺应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与未来诉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2011年4月,宁波市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实施《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强调,宁波在新一轮发展中要争优势、创一流,关键还是要靠科技、靠创新、靠人才,归根结底靠教育。办一流的教育,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城市。会议提出了“在全省教育现代化中,宁波要率先实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要率先实现”的“两个率先”的教育发展目标。强市必先强教,突出抓好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成为贯彻落实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关键所在。这为推进宁波市名师以上名优教师的高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持。

目前,宁波市5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中,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评选考核等途径产生的骨干教师共有2500多人,其中市名师和省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285人,占骨干教师总数的11.4%。成熟、骨干、优秀等关键词涵盖了这个群体的共性特征。这一由学科骨干教师成长而来、已被评为市级名师或省特级教师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在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何在专业发展上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引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其专业发展方向,为他们终身、可持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和发展平台,是思考和探索高端培养培训问题的核心。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专家型教师培养项目——学科教育家(小学语文)培养对象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一项目的推出,既是对社会呼唤更多优质教师的现实回应,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的内在需求。

二、培养项目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选择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自身规律,要求培训分层进行,通过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参训需求,搭建多种平台,让有差异的个体在理念与行为改进上都有所提升。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小学语文)培养对象由小学语文学科宁波市级名教师和省特级教师组成,22名学员中,6人为省特级教师,16人为宁波市名教师。其中,有6位男教师,16位女教师,县市级教研室语文教研员8人,担任所在学校正副校长13人。这些培养对象,不同于其他培训群体。作为宁波市顶尖的高端培养项目,学员的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虽已有扎实的基础,但关键是让其如何通过项目的培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梳理和凝练自我教育主张与教育思想,实现专业发展由优秀走向卓越,在突破中跃升到新的高地。基于此,在培养路径与策略的选择上作了探索性的尝试。培养项目以“蕴含学术元素、着眼综合修炼、催生教育思想”为宗旨,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采取导师带徒、小组工作坊等方式进行。研修尊重学员已有的教学和研究基础,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精心设计研修方案,以专题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紧密结合设置课程内容,使培训课程与活动方式既能满足特定参训群体的实际需求,又能顾及项目培养目标适度提升,体现课程的前瞻陛、导向性。研修活动通过专题学习、教学诊断、经验分享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实践智慧与理性思考的有机整合,帮助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提高其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语文教学科研能力,促使每位学员能够学有专长、研有特色。导师组成员全程、悉心指导每个学员的研修过程,指导学员确立研究课题与个人发展计划,结合阶段性的主题理论学习,强化具有个性特点的岗位实践。项目研修的高端平台为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促进了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全新认知,开拓了教师们的研究视野,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教育教学难题。

在具体培养路径上,一是采用首席导师负责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育名家担任首席导师,制订培养计划,审定任务书及小组内指导教师的分工,指导本组的教师实施项目;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多采用小组工作坊,其内容采取专题化设计,每个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坊,满足各自通识培训的同时,照顾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三是采用到南京、苏州、福州等地异地访学等方式,开拓学员视野,拓展延伸已有知识,把握住时代发展脉搏与语文课程改革趋势;四是专题论坛与撰写论著,即通过论坛和论著审视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促成其专业发展由零散趋向系统,从朴素步人科学,由表层走向深刻。

同时,遵循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优势为原则,以历练参训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导向,选择上海与宁波本地优质学校作为培养培训基地,引导学员在实践历练中感悟理念提升能力。

三、培养项目的“三高”特色与实际成果

项目培养对象由宁波市在职在岗小学语文学科省特级教师、市名师组成,培养项目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优势,实行首席专家协调下的导师组带徒制,通过专题学习、教学诊断、经验分享、读书报告、学员论坛、蹲点访学等方式进行。导师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吴忠豪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导师团队由上海以及江苏、浙江著名特级教师等构成。由此建构起国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屈指可数的学术高地,为学员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审视省思自己的日常教学,重新获得一种思考、批判和进取的力量,为教师们实现自我超越提供前提保障。

培养项目以“蕴含学术元素、着眼综合修炼、催生教育思想”为培养宗旨,力求打造一支理念先进、造诣高深、素质优良、影响较大,能反哺教师队伍成长的教育家型的学科高端人才。

两年中,项目研修有序展开依次推进,从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写作教学的研讨、课例与课题研究方法到专题研修课程设计和实施,学员们始终沿着语文课程的前沿方向,行走在语文研修和专业成长的路上,将学术思考和理念实践两相结合,参悟到了语文教学的门道,寻找到了学术研究的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研修为宁波市处于顶尖层面的骨干教师提供了高端研修的平台,满足了这类精英教师群体专业再提升的内在需求,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激情与创造力,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两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师范大学导师团队高屋建瓴的引领下,我聆听着智者的声音,感受着语文之美的濡染,在思想的盛宴之中,我收获巨大。这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幸运。”“尽管我们心中明白自己离学科教育家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们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向着卓越型教师挺进。对教育的热爱给了我们毅力,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腾飞的双翼。”学员的研修感悟,足以见证项目研修的及时性与必要性。

二是学员在研修中快速成长,已经或正在成为全市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区域中坚力量。在22名学员中,有1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有2人被评为2014年省特级教师,有2人人选“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学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学员方蓉飞、顾可雅、罗树庚等已经或将出版个人专著12本,发表论文93篇,还有39项课题在省市级立项,其中33项已经结题。另外,还开设公开课110节,作专题讲座287个,培养指导青年教师276人。

三是联手国内著名高校对本地名优教师进行专业再提升培训,是宁波市培养高端教师的又一种新的尝试与实践。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项目培训的实践,引发国家、省市级媒体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扩大了宁波市师训工作的影响力。宁波《东南商报·教育周刊》分别以《努力培养宁波本土学科教育家》、《栽培自己的学科教育家》为题,详细报道了学员课堂教学实践研修与专题论坛的实况,全景展示了项目研修的系列成果。《浙江教育报》在2014年2月26日以《宁波着力培育本土“学科教育家”》为题作了概要报道后,便在同年3月26日围绕卓越教师培养推出整个版面的专稿,在实践案例板块中以《合作分享成长共融》为题,系统介绍了宁波的实践探索与获得的成果。

四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项目培训的实践与积累的经验,为后续的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家培养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在具体策略与路向选择上提供了借鉴,并与省“双名工程”和宁波市的“卓越工程”实现了有效衔接,丰富了教师培训尤其是高端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卓越工程”推进过程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学员,将在自己由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发展之路上,肩负双重任务,合作分享,成长共融,发挥专业特长的示范引领,担当起“卓越工程”培养人选的导师角色,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代际传承,追求卓越,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汇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宁波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思考

一是凡是卓越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风格来源于思想。针对精英教师培训群体,学科教育家高端培养项目如何立足于学员实际,基于课堂,又能超越课堂,凝练提升个体富有探索性的思考与实践,借助专家团队的前瞻陛引领,以学员已有的本学科扎实知识和储存的丰富经验为基础;打开、表达作为经验的知识;审议经验,形成自我对学科的解释体系;传播、共享自我的解释体系,呈现实质性的物化成果等,这些应是项目实施中重点关注的“点”。

二是如何整合放大高端培养项目导师团队的效能,各展其长,形成合力,以及充分发挥宁波本地实践基地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讨。

三是研修项目为受训精英教师群体提供了发展与成长的平台。这仅仅是客观的外在条件,要促使自我借力提升实现跨越,更需依赖个体内源性需求的激发与驱动,从中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需借力团队力量的托举,从而实现教学专业人员向教、研、训三位一体的转化,逐渐铸就成为卓越型教师。

上一篇:护理管理差错事故下一篇:防灾减灾 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