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共8篇)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篇1

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在中国大陆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7年6月30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4.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项目所含单位总数须符合指南要求。

(2)申报单位应符合指南中规定的资质要求。

(3)配套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投入不得低于指南所要求的比例,资金投入方提供有效承诺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申报单位须提交补充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篇2

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 各中医药院校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处于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中医药院校有的重点学科发展水平较高, 科研实力雄厚, 而有些中医药院校虽然科研设施比较齐全, 但是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1], 科研队伍积极性不高[2]。位置处于地市级城市的中医药院校由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财、物方面支持力度不大, 重点学科建设成了空谈, 院校发展非常艰难, 人员素质偏低, 科研水平差, 院校设施简陋, 科研工作无从谈起, 几年都没有科研结果, 一些院校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严重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初探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整合学院资源:中医药院校要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在行政领导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3], 院校要整合资源, 把院校内二级单位及各个教研室的重点人才进行整合, 通过行政手段优化资源。

规划及策略: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好规划, 与自身的优势特色相结合, 找准自己的重点建设方向, 同时, 要与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相结合, 形成一个有潜力、良性循环的战略格局。学科建设模式要注重和谐发展, 引进竞争机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中医药院校要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 分析自身的优势, 有所为有所不为, 培养学科创新能力。在战术上, 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科体系的和谐发展, 另外还必须兼顾主体学科建设的奠基性建设, 主干学科的标志性建设、支撑学科的常规性建设和特色学科的跨越性建设。 (1) 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划: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科学制定规划, 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规划[4]。在短期规划方面要做到切实可行, 不能盲目制定, 既然制定了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 对于未能及时完成的, 要认真查找原因, 及时调整。对待中期规划, 要细化各项工作, 确保完成目标。 (2) 完善评估体系:中医药院校要有完善的评估体系, 这种体系要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项目, 做到有章可循, 对不易量化的指标也要明确评估的尺度。有了评估尺度, 就可以对照现实的工作, 这样对学科建设能够定性和定量地监测, 能够做出合理的、客观的分析, 能够更好地指导特色学科的健康发展。

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方向, 加强科学研究课题聚集。这属于不断发展、长期凝练的过程, 在科研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 将本学科的发展逐步推向更深层次。针对一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 通常历史积淀浅薄, 其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形成特色的或者优势的学科方向。依据学科的现状以及院校自身的特点, 寻找优势和突破口。应遵循以下几点: (1) 发挥自身的特长, 凸显自身优势; (2) 结合自身实际, 切忌好高骛远; (3) 发展方向应具体, 找到突破口; (4) 降低重心, 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 落实“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巩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地位, 培育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加强专业建设, 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力度, 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 大力发展适应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学科专业, 积极设置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 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

人才运行机制建设:中医药院校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配备高精尖的人才梯队, 才有竞争力。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及时调整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5]。在人才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职称、学历、年龄, 更应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科研实际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富有责任心的学科带头人, 人员搭配方面注意老中青结合, 在专业方面, 不仅要选择中医药专业的, 也要选择在化学研究、计算机研究、统计学研究较好的人员, 共同参与学科建设, 组成一个专业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集体, 这样也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加大物质建设投入:对重点学科要重点对待, 在资金、物质、人员等方面进行倾斜, 加大物质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学科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等, 有了良好的实验仪器、设备, 才能确保科研的准确性。

完善奖励机制:在建设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同时, 要完善奖励机制, 对该学科的带头人给予丰厚的待遇, 满足学科带头人的物质需求, 解决好学科带头人的生活、子女问题, 让他们安心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进行奖励, 院校科研部门专门拿出一定基金进行鼓励[6], 有力地调动了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

重点学科建设与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相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与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步进行, 并且二者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这是我院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重点学科建设能够保证学位点的建设, 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带动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内外部监控机制, 定期验收、检查, 对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及目标的完成及时地进行指导。重视研究生教育对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生存有重要意义。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 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契机, 积极推动学科建设, 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抓好提前量, 提供充分的准备。

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建设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 学校必须与企业联合攻关, 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使学科与技术形成共生关系。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一体化, 但是很少院校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并取得成效。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之间尚未形成互为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 需要各地方高校认真分析、研究、对比, 找到原因所在,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科的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商庆新, 邓华亮, 孙巍巍.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诠释科研兴校理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14 (5) :21-22.

[2] 费永俊, 陈兰, 肖波.关于地方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2 (4) :92-94.

[3] 黄可儿.抓科研过程管理促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3, 16 (4) :251-252.

[4] 马微, 潘艳明, 李雪梅.浅谈牡丹江医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30 (6) :80-82.

[5] 范永升.中医药学的五大发展趋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 (1) :1-5.

中医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 篇3

关键词 重点专科 护理 建设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是重点专科建设内容之一,能使护士在专科疾病认识、治疗、护理、康复指导上具备较高水平,使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我院儿童骨科自2008年-2011年,在创建重点专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有关内容,建立重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重点专科护士中医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验收工作,现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总结如下:

1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儿童骨科重点专科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儿童骨科专科护理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护理岗位职责、人员培训计划及落实考核措施等;每月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技术、学术能力建设

2.1结合诊疗规范完善护理常规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的同时,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科室诊疗规范完善了重点病种护理常规,每年对护理常规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病种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从病人的辨证施膳、用药、情志、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

2.2重点单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并进行评价及制定改进措施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运用于骨伤科护理中。我们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骨折不同分期进行饮食调养,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于临床。根据骨折患儿的身心特点,科室设计并应用了上肢游戏式引导功能锻炼操以提高骨折患儿的康复效果。

每月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2.3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总结专科护理经验,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学术会议,与省内外护理同行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对下级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建设周期内与3家医院形成对口支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2010年申报并举办《儿童骨科辨证施护新进展培训班》。建设周期内护理科研课题立项1个。

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1注重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证能力的培训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重点专科要成为中医护理模式病房,必须注重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全院护理人员课时达到100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科室通过讲座、跟随医生查房、中医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本科室病种的相关知识。科室每季度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3.2护理人员专科、专病理论知识的培训科室制定了各级护士护理理论、技能要求,每年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科室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培训计划;专科、专病护理查房每季度1次;专科、专病理论讲课每季度1次;重点专病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每季度1次;专病应用护理技术考核每半年1次。

邀请科内医生专家授课,学习牵引、手法复位的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功能锻炼指导等专科护理技术,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各种骨科技术操作。

4专科文化建设

重点专科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重视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中医专科文化氛围。

4.1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在病房走廊、门诊候诊区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和适宜儿童的卡通形象宣传栏,介绍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中医药疗效等内容。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教学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儿在娱乐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常识,我们自编了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画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儿及家属翻阅。画册色彩鲜艳,采用卡通图像,加上其父母在旁边的指点说明,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患儿受到健康教育的熏陶。内容有:儿童骨折骨折后的家庭护理,骨折三期不同的饮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各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配合,儿童意外创伤的预防,出院指导等内容。

4.2将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到院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为了达到护理连贯性,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设置医患连心卡,使病人出院后,同样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需求,强调尊医服药,按时复查,以做好康复指导。

科室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象不仅为住院患儿家长,还面向门诊患儿家长。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科室举办免费义诊活动,护理人员给住院小朋友发放小礼物,做游戏,指导患儿行功能锻炼。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篇4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14、音哑与失音。新病音哑与失音属于实证→“金实不鸣”;久病音哑与失音者多属于虚证→“金破不鸣”。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实证。见于外感热证,温邪内陷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于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连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于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5、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6、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有神:具有和缓有力之象。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象记忆歌诀: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

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

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

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

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

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

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

-------------------------------

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

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

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

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

17、八纲辩证: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阴阳辨别疾病的类别。

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篇5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根据《十堰市第四周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院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项目意义

通过市重点专科项目实施,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专科,成为全市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第四周期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2015年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妇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50万元,共需资金25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

2016年计划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2018年计划申报中医肝胆病专科、神志病专科、肛肠科、麻醉科、儿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脑病专科、中医康复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9年计划申报皮肤病专科、产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24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骨伤病专科、中医肝胆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三、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30,专病≥10),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市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月),积极选派专科优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90%,中医治疗率门诊>85%,病房>70%,专科门诊量>全院1/10,县域外患者比例>25%,出院患者≥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3—4个相关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1—2项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1项/年),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l项/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积极申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3种,专病>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l项/3 年,市地级>2项/3年;科研成果省级≥1项,市地级≥2项/年。全科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年。

12、力争本专科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上有新进展,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和经验方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研究。

13、提高重点专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室图书信息室,科内配备微机,并开通外网,掌握最新专科发展动态,加快知识更新。

14、加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杜绝收受红包、回扣现象。规范医疗行为,努力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减少平均住院日。

15、努力提高科室诊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专科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省重点中医专科申报和建设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2、科室认真学习《十堰市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逐项落实,制定创建市重点中医专科的时间步骤。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专科建设情况,总结经验。

3、保证科室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学科带头人可参加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等,不限地点,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学科需要添置及更新高、精、尖诊断治疗设备,医院在考察论证的基础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全力支持。

4、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学科如兼职或指导工作。

5、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6、对开展临床科研,申报院内制剂,编写临床专著,撰写临床学术论文,医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成为重点中医专科后,针对重点专科完成的论文、著作、科研等,医院解决相关的费用。

7、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给予重点推荐、宣传,对在重点专科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

五、实施步骤

(一)2015年

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基本到位,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中医心病专科、中医针灸科、妇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按照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和建设项目,与专科建设学科签订目标责任书。

2、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科建设经费。

3、医院科室明确专科定位及发展方向,对目标、周期目标、建设进度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按照计划加快建设目标的实施。

4、对专科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分析发展现状,查找与周期目标存在差距,指导制定整改措施。

5、年底完成专科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二)2016年

目标: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积极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1、制定专科建设计划,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建设经费落实,设备全部到位。

2、学科带头人地位确立,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基本完成,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技术实力接近目标技术水平。

3、周期技术攻关任务完成8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并根据国内、省内发展态势积极跟进,专科特色显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建设显现成效。

4、加大专科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县区内相关专科患者外诊率明显下降,周边地区就医病人明显增加,专科效益显。

5、完成专科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三)2017年

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社会效益明显。目标: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l、制定计划,对于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的重点专科,对照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其他重点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力争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评审。

3、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来我院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提高我院专科技术水平,扩大医院知名度。

4、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5、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建设。

6、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点专科在省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7、年底,医院周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六、项目管理

医院成立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朱海政 副组长:郑传华 雷兆明 孙 波 黄盛香 梁宏文 成 员:严文军 李代勇 马秀华

黎 宇

敖 杰

王兴文 胡志全 雷 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由郑传华同志兼任。

领导小组职责是加强对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本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制订实施建设规划,组织督导、检查及考核评估。

竹溪县中医院

医药市场营销考试重点归纳 篇6

医药品牌策略:品牌化策略,品牌归属策略,品牌统分策略,品牌延伸策略,品牌重新定位策略医药促销组合就是指医药企业综合运用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四种促销手段向目标市场进行传播的活动,如同“4Ps”策略一样,促销组合的关键就是要把不同的销售手段协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单独的和不相关的部分。医药推广是指销售代表以医药产品特点与临床价值为核心,提炼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与医生和患者沟通,提高处方质量,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与产品品牌忠诚度共同提高的促销模式。主要零售药店业态形式:社区健康服务店,平价大卖场,店中店,超市药店,药诊店,药妆店,专业药店,商业闹市区药店,其它:网上药店、自助售药机 提升客流量 POP引客:店外、店内POP,卖场生动化:产品陈列、氛围营造,广告产品吸客:广告产品尽快上架,改换扩大商圈:地点、传播、会员 提升购买率:低价促销,会员数据库营销系列促销活动,品类管理,便民措施,发放代金券,热切周到服务,礼品促销 提升客单价 主推高价高毛利产品,多元化经营,多卖保健品,多卖医疗仪器,增加处方药坐堂医生,吸引医药处方,淘汰交叉率低的产品,提供系列增值服务 降价竞争的原因:

1、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形成绝对买方市场

2、强大竞争者压力之下,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

3、个别企业规模扩大,规模经济明显。降价竞争策略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上游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

2、下游销售渠道的激励与控制。

3、做好宣传,避免消费者缓解。

4、竞争企业反应的预测。

5、选择细分的市场。

6、后备资金的准备。

7、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手段并用。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山东省自1994年开始进行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截至2009年底,共有“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56个,其中在综合性医院中的有33个。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科研水平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推动学科建设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评价学科建设成就最客观最敏感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学科学术能力。在此,我们以科研水平这一直观指标来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一些投入因素对科研水平的影响,进而推出其对学科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综合性医院中的12个重点学科,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以及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重点学科人员等进行访谈等,收集学科科研数据资料及影响因素等。根据《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量化标准体系及评估标准》对调查项目予以量化赋分。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科科研水平总体情况

从定性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较少,很多科研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在临床上缺乏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很多科研项目不能转化为医疗服务能力。

而从定量调查来看,调查的12个学科2000-2006年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60项,厅局级项目102项。从2000年到2006年科研水平发展情况来看,2000年仅有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006年获9项;2000年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2006年30项;2000年各学科共发表SCI论文2篇,2006年发表15篇,整体发展较快。从学科的学术成果来看,2000-2006年间,各重点学科取得的国家级科研奖励均比较少,共5项,共获得国家专利2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厅局级科技奖励108项,其中B4学科获奖最多,共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62项。从重点学科人均科研产出来看,2000-2006年间,各学科平均人均科研立项0.8项,人均获得科研奖励0.45项,人均发表科研论文4.2篇,人均出版著作0.24部,与全国先进重点学科水平相比总体较低。

参照《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量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将学科科研学术水平进行量化评分。综合总体科研水平量化评分(总分250分),各重点学科平均得分163.8分,最高分234分,最低分仅68分。

2.2 相关因素与科研水平的关系

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学术队伍、经费投入与学科发展方向被认为是影响重点学科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根据定性结果,制定定量问卷,对这三个变量与学科科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2.2.1 学术队伍与学科科研水平的关系

根据《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量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将学科带头人水平、学术队伍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以及学科人员参加进修学习及会议培训等进行量化赋分。均以2006年底数据为准进行评比赋分。以上学术队伍职称、学位及培训情况合计,满分即标准分为130分,其中学科学术带头人水平满分为60分,12个学科学科带头人水平平均得分33.42分,整体得分较低,且学科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科间得分差异较大。表2中12个重点学科学术队伍综合平均得分93.42分,各个学科间得分差距较大,通过统计分析,学科学术队伍水平与科研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9,P<0.0001),相关性较好,随着学术队伍得分的增高,科研水平得分也逐渐增高。学术队伍与科研产出对比关系见图1。

2.2.2 学科经费投入与学科科研水平的关系

学科经费投入总分250分,调查的各学科经费投入平均得分70.9分,得分较低,且各学科得分差距较大,最高分为189分,最低分为23.2分。从学科经费投入与科研水平的关系来看,通过相关性检验,r=0.669,p=0.017,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一般(0.4

2.2.3 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科研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12个重点学科“十五”间发展方向平均得分75.12分(满分80分),最高分80分,最低分65分,各学科间差距较小;经相关性分析,r=0.886,p<0.0001,说明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科研水平相关性较好。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3.1 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0-2006年间,虽然全省重点学科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学科科研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缺乏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少;从人均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著作来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水平有待于提高;而从学术队伍、经费投入、学科发展方向与科研水平的关系来看,学术队伍、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科研水平的相关性较好,而经费投入与学科的科研水平相关性一般,说明经费的投入对于学科科研水平的促进激励作用较小,有待于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3.1.2 学科间发展不平衡

无论是学术带头人水平,还是科研立项和学科经费投入,各学科间都存在较大差距,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3.1.3 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较少

通过定性访谈发现,很多科研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在临床上缺乏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很多科研项目与临床脱节,不能转化为医疗服务能力,不能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临床技能的提高,这是未来医疗机构科研发展中的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2 建议

3.2.1 加强学科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重点学科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配备建设经费,加大奖励措施,激发学科的科技创新意识[1]。重点学科所在单位SWOT分析,明确重点学科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发展方向,锻造学科品牌[2]。应激发其科技创新积极性,将科技工作指标列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奖励及科主任任期考核挂钩,同时加大奖励力度,探索一套适合本省或本院的评估体系,以提高学科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学术水平,扩展重点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立项,更好地发挥重点学科的科研示范和辐射效应,鼓励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3.2.2 瞄准学科前沿,发挥重点学科优势

相对于医院的其他学科,重点学科拥有政策、资金、设备、人才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创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目前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少,与国际合作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少。应奋起直追,根据重点学科的工作基础和科研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选取重点学科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工作,积极鼓励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应注重临床需要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注重临床治疗的同时,鼓励临床科研。借筹建临床医学技术中心之机,促进临床技术与科研的突破发展。要扩大视野,增强学科发展的预见性,以“大学科”的观点,不断拓宽传统的学科面,借鉴交叉学科的学术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加强横向联系,把学科建设置于国内及国际大系统中,与外环境充分交流,多方面配合,取长补短,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怍,增强学科科研水平。

3.2.3 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促进重点学科发展

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医改的目的,也是学科发展的最终目[3]。各重点学科应注重临床需要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重视临床治疗的同时,鼓励各重点科室积极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共同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在医院的核心作用的发挥[4]。

参考文献

[1]郑静,靳淑雁,周辉等.基于激励理论的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实践.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15-616.

[2]贾林斌,辛文霞,傅茂笋等.试论项目管理方法在解决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突出问题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666-667.

[3]邹小莉,王耀刚.医改新政下医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全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68-271.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 篇8

【关键词】 痛风;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痛风是一组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以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 “痹证”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1]。中医药在痛风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 痛风病名中医归属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中医文献中。据现存中医古文献记载,“痛风”一词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对于痛风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抒己见。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中医学“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痹证”“痛风”等范畴。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彭介寿等[2]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后,根据古人对“脚气”的认识,并结合临床,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宋绍亮等[3]根据高尿酸血症的辨治规律,认为属“血毒”“浊毒”,其关节症状表现与“白虎历节”“历节病”相似,而倡痛风非痹论。熊曼琪等[4]认为,痛风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痛风乃浊毒瘀滞使然,并于20世纪80年代倡议为“浊瘀痹”。

2 病因病机

目前,对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各医家通过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对其认识不尽相同,未能达到统一。有的认为属于“毒邪致痹”,如考希良[5]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的特点,提出了毒邪致痹的观点,将毒邪分为内毒和外毒,提出脾胃失司,内生浊毒,肾失开阖,酿生浊毒,三焦不利,清浊相混共同导致内生之毒。有的认为属于“浊瘀致痹”,如熊曼琪等[4]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治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然大多数医家认为,痛风发病其本在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痰、瘀、湿等邪痹阻,如潘善余[6]、刘孟渊[7]认为,脾肾亏虚是痛风的病机关键,而痰、湿、瘀是痛风的基本病机,饮食、情志、寒湿是痛风的相关致病因素,并主张把握病机,分期治疗。范琴舒[8]提出, 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瘀浊阻滞。且其寒之邪,多从外受;其湿之盛,皆因于内。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致病。

3 辨证分型

对于痛风的辨证分型,因各医家对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而不同。目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证型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4型,并被临床广泛运用。卜德勇等[9]从气血津液入手,将痛风辨证分为津液耗损型、痰湿郁结型、阳虚寒凝型和气虚血弱型4型。蒋唯强[10]在临床中对急慢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辨别不同的脏腑,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肾湿浊型和脾肾亏虚型3型。有的医家根据疾病动态演变进行辨证分型,如李素芝等[11]通过对高原地区172例痛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痛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两型:急性期辨证为湿热下注、痰瘀阻络;慢性缓解期辨证为脾肾两虚、痰瘀互阻。王正雨[12]认为急性期多与风湿热邪相合,多为风湿热毒、痰瘀痹阻型。间歇期多为脾肾两虚、肝肾亏虚型。骆传佳等[13]认为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慢性缓解期可分为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3型,间歇期为本病两次急性发作之间无任何症状,仅见高尿酸血症,临床多表现为脾虚湿阻证。

4 治 疗

4.1 辨证治疗 邓兆智[14]将痛风分为湿热痹阻、血瘀痰阻、肝肾阴虚3型。湿热痹阻证,治部以宣痹汤加减;血瘀痰阻证,治疗以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肝肾阴虚证,治疗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并取得了良好疗效。方策等[15]根据本病特点,将其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络、肝肾阴虚4型。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兼以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宜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浊阻络型,治宜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肝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结果168例痛风患者,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117例,

占69.64%;好转42例,占25.00%;未愈9例(皆为肝肾阴虚型),占5.36%。治愈好转率为94.64%。

4.2 分期治疗 张钟爱等[16]根据痛风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原发性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治宜清热化湿、通络止痛,自拟痛风

1号方(苍术、薏苡仁、牛膝、黄柏、车前草、玉米须、萆薢、山慈菇)。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浊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治宜清热利湿、通络化瘀,自拟痛风2号方(苍术、薏苡仁、牛膝、络石藤、茯苓、玉米须、金钱草)加减。经上述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血尿酸显著降低。冯兴华[17]强调痛风性关节炎应分期治疗,认为急性期为湿、热、毒、瘀痹阻关节,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方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味;间歇期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治宜益气健脾、化湿通利,方选四君子汤加味;慢性期为痰瘀胶着、虚实夹杂,治宜健脾益肾、化浊排毒,方选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味。

4.3 经验方加减 靳红微等[18]观察痛风饮对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痛风饮具有良好的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主要抑制前炎症因子IL-1β,其次抑N-级炎症细胞因子IL-6等途径,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韩宏妮等[19]通过观察痛风合剂(痛风1号、痛风2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实验,得出痛风1号能显著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右后踝肿胀度、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尿酸盐晶体沉积;痛风2号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水平。

4.4 经方治疗 陈光亮等[20]研究加味四妙汤对动物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加味四妙汤能明显降低大、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相对排泄量;显著抑制尿酸钠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度,改善大鼠步态,降低关节浸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肖碧跃等[21]研究发现,桂枝芍药知母汤组大鼠血清中IL-1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P < 0.01),血清中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P < 0.01),

且关节液中白细胞渗出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

李宝龙等[22]观察丹溪痛风加减方(由苍术、黄柏、防己、威灵仙、制南星、泽泻、车前子等组成)对尿酸钠结晶(MUS)致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丹溪痛风加减方高、中剂量可显著降低兔关节液白细胞数以及TNF-α、PGE2、IL-1β、IL-8水平(P < 0.01或P < 0.05),减轻关节及软组织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变性坏死。

4.5 单味药物治疗 王斌等[23]观察虎杖提取物对模型大鼠滑膜组织黏附分子与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虎杖提取物组可显著减少ICAM-1和NF-kB p65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及吸光度值,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滑膜肌组织中ICAM-1和NF-kB p65的异常表达与激活来发挥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Ma Y等[24]观察鸡矢藤提取物(EPS)对MSU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EPS能抑制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显著抑制滑膜组织中的TNF-α和IL-1β,并且还抑制TNF-α和IL-1β的基因表达和NF-KB的生物活性(P < 0.05)。Yao L等[25]在蛋白芯片基础上观察穿山龙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穿山龙可分别上调7种和下调7种蛋白质,其中TRAIL蛋白和神经纤毛蛋白-2被认为可能是穿山龙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关键。

4.6 针灸治疗 胡丰村等[26]采用火针点刺疗法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选取患者局部高度肿胀的络脉进行火针点刺,深度为0.3~1.0寸,有效率占85.00%。朱其广[27]运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拔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血海、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曲池等,共治疗患者42例,痊愈率为78.57%。宗静杰等[28]将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0%、75.00%;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尿酸值、症状积分指标。各项指标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4.7 内外合治 多数医家认为,应用中药复方进行内服和外敷兼用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对于西药单一靶点治疗更好的效果。王建国[29]采用自拟泄浊化瘀口服合六神丸外敷治疗60例痛风患者,经治1~2个疗程,患者治疗前血尿酸(655.00±67.50)μmol·L-1,

治疗后为(415.30±48.70)μmol·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李靖杰[30]将30例患者用痛风加减方(苍术、灵仙、制南星、泽泻、红花、羌活、土茯苓等)内服,配合中药四黄散(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外敷,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90.00%。甘文魁[31]用加味四妙散加减内服,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活血舒筋、通络止痛中药煎水(牛膝、海风藤、忍冬藤、桂枝、宽筋藤、红花等),用毛巾浸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10 d,治疗痛风患者30例,有效率为96.67%。

4.8 中药熏洗法 于莉[32]分期辨证运用中药熏洗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6例,急性期辨证为湿热互结、气血壅滞、经络不通所致,用中药熏洗1号(苍术、黄柏、牛膝、忍冬藤、丹参、赤芍、防己、茵陈);缓解期辨证为脾虚失健、湿浊内生,用中药熏洗2号(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木瓜、威灵仙、土茯苓、秦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施财富[33]对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并设立对照40例进行观察。湿热为主者,药用苍术30 g、薏苡仁30 g、红花20 g、川乌15 g、威灵仙15 g、艾叶20 g、木瓜20 g、牛膝20 g、茯苓20 g。痰浊为主者,药用苍术20 g、生半夏20 g、制南星20 g、艾叶20 g、红花15 g、王不留行40 g、大黄30 g、海桐皮30 g、葱须3根。中药熏蒸组痊愈16例占38.10%,好转25例占59.52%,无效

1例占2.38%,有效率占97.62%。

4.9 其他治疗方法 痛风发病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治疗在痛风性疾病治疗、预防急性关节炎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广大风湿病医师的共识。陈杰[34]通过用YL-Ⅱ型营养计算机计算出两组患者每日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嘌呤摄入量,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尿酸值,观察饮食治疗对痛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采用饮食治疗的痛风患者,其临床症状及血尿酸值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

在积极控制饮食的同时,运动疗法也不能忽视。杨聪等[35]对186例行运动饮食疗法的男性HUA、痛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坚持运动控制饮食并且体质量、血脂达标的患者,不用服药,2年痛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UA、TC、TG、LDL-C、GLU、BMI指标明显减低,HDL-C的水平有一定升高,与参与运动饮食调控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痛风发病的特点,不少老年痛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心理疏通,从而提高疾病的预防效果。刘霜梅[36]采用SCL-90、SAS、GDS及自编一般资料,对41例老年痛风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自评调查,结果41例患者的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

(P < 0.05);研究组与国内常模组SDS、S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 展 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逐渐在增加,代谢性疾病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痛风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于痛风的治疗我们应以预防为主,既病防变。中医药在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痛风慢性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痛风疾病本质的认识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对于痛风的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对症治疗等认识尚没有统一,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探索,争取为中医药治疗痛风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6 参考文献

[1]Arromdee E,Michet CJ,Crowson CS,et al.Epidemiol-ogy of gout:is the incidence rising?[J].J Rheumatol,2002,29:2403-2406.

[2]彭介寿,何国坚.痛风病中医辨病之我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3):1.

[3]宋绍亮,孙秀霞,李嘉庆.痛风论治新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44.

[4]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79-483.

[5]考希良.从毒邪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J].环球中医药,2011,4(6):460-461.

[6]潘善余.痛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浅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12.

[7]刘孟渊.痛风的中医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4,17(1):5-8.

[8]范琴舒.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75.

[9]卜德勇,卜宝云.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6):41.

[10]蒋唯强.试论痛风从脏腑辨证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99.

[11]李素芝,张志刚,杨永勤,等.高原地区痛风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西南军医,2011,13(5):828-829.

[12]李中南.老中医王正雨辨证治疗痛风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22(3): 218-219.

[13]骆传佳,何启会,祝佳,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痛风3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60.

[14]钟秋生.邓兆智治疗痛风经验[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235-236.

[15]方策,刘元禄.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19(3):232-233.

[16]张钟爱,钱伟.从湿论治痛风病的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6,27(4): 281.

[17]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1): 1814-1815.

[18]靳红微,杨红霞.痛风饮对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8.

[19]韩宏妮,姬艳波,陈立忠,等.痛风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1):9-11.

[20]陈光亮,段玉光,李莉,等.加味四妙汤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3):48-52.

[21]肖碧跃,赵国荣,曾序求,等.桂枝芍药知母汤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细胞因子IL-1、IL-4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1,17(12):16-18.

[22]李宝龙,韩玉生,刘旭,等.朱丹溪痛风加减方对MUS致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J].中医药学报,2011,39(3):45-47.

[23]王斌,侯建平,李敏,等.虎杖提取物对模型大鼠滑膜组织黏附分子与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6):434-437.

[24]Ma Y,Zhou LL,Yan HY,et al.Effects of extacts from scandens(LOUR) Paederia MERRILL(Rubiaceae) on MSU crystal-induced rats gouty arthritis [J].Am J Chin Med,2009,37(4):669-683.

[25]Yao L,Dong W,Lu F,et al.An improved acute gouty arthritis rat model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on acute gouty arthritis based on the protein-chip methods[J].Am J Chin Med,2012,40(1):121-134.

[26]胡丰村,陈飞,郑润杰,等.火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7, 19(1):9-10.

[27]朱其广.点刺放血配合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2 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8,17(2):43.

[28]宗静杰,高宇,王淑颖,等.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J].四川中医,2011,29(3): 115-117.

[29]王建国.清热泄浊化瘀口服方合六神丸外敷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7.

[30]李靖杰.中医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比较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13):138-139.

[31]甘文魁.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 例[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 8(4):55.

[32]于莉.中药熏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体会[J].中医中药,2011,9(6):298.

[33]施财富.中药熏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04,25(9):34-35.

[34]陈杰.痛风的饮食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14-15.

[35]杨聪,吴彦民,黄谦,等.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运动饮食调控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1,11(1):64-66.

[36]刘霜梅,苏海丹,黄春燕.老年痛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3):1632-1633.

[37]殷海波,石白,张锦花.基于痰浊致痹辨治痛风[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94-95.

[38]眭蕴慧,殷海波,石白.从中医“治未病”探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防治[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3,32(1):44-46.

上一篇: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外汇保证金交易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