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共10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是纯理性的文本。本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究,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感受地球的美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好地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发展

【学法指导】

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由题导入。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看视屏)――齐说:地球 而且我们这样的家“只有一个”。(板书课题)

听要求读课文的题目:

1.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的词语。怎么读?

2.强调表示事物数量的词语。怎么读?

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么面对养育了千千万万人类的子孙的地球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问候、感激、赞美)

(激趣引入,多角度读题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自主读文,引入中心句

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又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默读、出声读、同桌读)把有关语句画一画。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作者及宇航员对地球赞美的语句,并引导学生根据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进行细细的品味,提出疑问。)

作者:“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宇航员:“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又太容易破碎了。”

你能针对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吗?看谁提得最有价值,我们就带着谁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1.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为什么说她太容易破碎了?

2.课文是怎样说明地球的可爱及其太容易破碎了的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一环节中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选择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去读书讨论。)

三、自主学习,探究发现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那么现在同学们就在小组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和学习方法,共同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好?

展开小组内研究学习,先将有关语句划出来,体会一下再讲一讲。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学、自评的基础上,小组内研究交流,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交往、合作意识的增强。)

(一)、交流课文中描写地球可爱的部分

师:地球妈妈可爱吗?课文是怎么写的?

生: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和蔼可亲。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可不可以?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好,老师把地球的特点读出来了!

师:地球有哪些特点?书上用了哪几个词语?

生:晶莹透亮、相互交错、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二)交流课文中描写地球容易破碎的部分

师:可是,地球是那么的容易破碎,多么令人痛心呀!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读3、4小节,交流感受。

师:其实,地球就是一个宝库,它毫无保留,无私地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呢?

(出示录像: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时意排放,大量猎杀生物)

师: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师:能不能根据你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试着把空白处补充完整,形成一段通顺的话?(投影出示)

我是()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是由于人类的破坏,我()不能再生,()造成()生态灾害,如()。

(任选一种资源来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关联词语的用法,体会资源的有限、宝贵及其对人类的重要)

生:我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淡水,我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倾倒垃圾,排放工业废水,不但使我不能再生,还造成水的污染,鱼儿死亡,人类中毒等一系列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

(播放资料片让学生感受一下什么是一系列生态灾难。)

师:当你了解了我们的母亲地球遭受人类的万般蹂躏和践踏后,还如此慷慨无私,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否更加感受到她的可爱和容易破碎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与语言概括能力。)

师:看到我们可爱的母亲如此容易遭到破坏,而且是我们人类中一些不孝子孙造成的,怎能不叫人痛心?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生:我们应该擦去地球母亲的眼泪。

师:我们要爱护地球,因为我们——(生读课题)

所以,宇航员不禁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现在,我们一起用声音为地球诉说吧。看到地球美丽时,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借手势激发感情:双手捧着地球)当看到地球母亲无私奉献资源时,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当地球给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少时,读“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当人类无节制地开采,随意地破坏时,读“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这一句话——(手指课题)

生齐:(大声地)只有一个地球

师:把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心底,字字千钧地——

生齐:(低沉而有力地)只有一个地球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教师通过文本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以读带情,读中生情。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会用自己的心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会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文本的思想深邃;在朗朗书声中,学会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

四、延伸课外,感悟实践

同学们喜欢《实话实说》的节目吗?现在我就现场插播《实话实说》节目。我就是主持人,同学们就是特邀嘉宾。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可以是一副对联,一句诗,一句格言或者是一声感叹……

在这一环节,同学们把学习这一课的感受用多种表达方式一吐为快。情感发自内心,语言溢于心田,难怪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我们再继续破坏它,我们将无家可归。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3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道理。

难点: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茫茫的宇宙,星光灿烂,地球缓缓映入眼帘。)教师配乐描述:“同学们,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蓝的星球,它是那么出众,因为它孕育着生命。说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猜出她是谁了。你想怎样称呼我们的地球?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入境始于亲。”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使学生对地球产生了亲切感,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

2.画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他们把目光锁定宇航员在天际遨游,看到美丽的地球而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贯穿全文线索的句子。

【学生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这一环节巩固了五年级下册“按一定顺序写”的重点训练项目,帮助学生抓住了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子。】

三、研读品味,重点深究

顺承上一环节,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出以下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地球可爱在哪里?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人类可否移居别处?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圈点批画,加深理解。

(一)研读品味,感受地球之可爱

这一环节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读:引导学生充分读相关的段落。

二画:边读边画出最能感受到地球可爱的有关词句,旁边写写体会。

三交流: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感受。

1.感受地球外观的美

(1)抓重点词句,借助图片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晶莹透亮”“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薄薄的水蓝色纱衣”“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及渺小。在交流时适时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风光图片感受地球外观的美。

(2)借助视频感受

渲染:是的,我们的地球是美丽的,又是渺小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时看到的我们美丽的地球。(教师播放视频,根据视频画面进行讲解。)

2.感受地球内在的美———慷慨提供资源

引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及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地球资源的资料,感受地球母亲内在的美。

3.渲染朗读:同学们,地球是那样美丽,又是那样渺小,尽管它的范围有限,但它还是无私地向人类慷慨地奉献着一切,我们的地球母亲是多么可爱啊!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对地球母亲的真挚情感吧。

【此环节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圈点批画留下读书时思考的痕迹,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引发了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二)聚焦“生态灾难”,感悟地球之易碎

该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生态灾难”这一看似平淡却写尽地球全部忧患的词语,进行细细品读。

1.理解词义。首先引导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课文有关语句理解“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及“生态灾难”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或搜集到的资料,带着感情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

3.入境想象:伴随刚才同学的讲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4.拓展背景,激荡感情

是啊,我们的地球母亲每天都遭受着来自她的孩子———人类的无情伤害,让我们来看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教师声情并茂地拓展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

不仅如此,每天的破坏还在继续,同学们看!(播放一段有关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学生入境感受。)

5.同学们,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仿佛变成了什么呢?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揣摩品味,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厚重起来。“生态灾难”,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性符号变得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生活实例及相关资料的引入,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落实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拓展资料,感受人类之不可移居

1.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地开采,有朝一日,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人类将身处何方呢?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至少”“即使”“又有多少”等重点词语谈谈人类不能移居的理由。)

2.拓展资料,进一步感受不可移居。

(引导学生补充关于太阳系的其他几大行星及月球的有关资料、“生物圈二号”计划的失败,进一步感受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别无去处。)

【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外资料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的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深化认识,精心保护

1.小结渲染,指导朗读:同学们,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别无去处,所以宇航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面对如此可爱而又如此容易破碎的地球母亲,我们该如何去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谈如何保护地球。

3.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我们再来看课题,该怎样读呢?(齐读课题,领会其深刻含义。)

四、倾吐心声,升华情感

1.引导: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曾经那么美丽,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地球母亲,内心一定会有许多感慨吧!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吧。

(伴随凄婉的音乐,学生写话。)

2.师生交流写话。

3.渲染小结:从大家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每位同学都期盼地球母亲能恢复往日的容颜,再现昔日的笑脸,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片蓝天,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滴水,让地球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天空湛蓝,白云飘飘。最后让我们在这首小诗中结束这节课。

给我一捧阳光,

灿烂留在你的脸上。

我们有缘来到这蓝色星球,

有谁忍心践踏在她身上?

给我一捧阳光,

将温暖留在你的身上。

让我们为这美丽自然,

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给我一捧阳光,

将希望留在你的心上。

愿绿荫取代昔日荒凉

洁白的海鸟再次飞翔。

【在学生学习情之所至之时,情感的共鸣使其不吐不快,伴随着凄婉的音乐,学生沉浸其中,蓄积着表达欲望,涌动着纯真想法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首小诗作结,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取得了“课虽终,情未了”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性作业:

(1)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

(2)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3)设计一则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或以自己喜欢的形式为地球妈妈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3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引导学生懂得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并阅读有关地球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地球)

2.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地球的资料。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地球吧!(完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告诉了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

2.指名反馈。(通过读书,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地球的。)

3.师: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引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4.师:宇航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呢?为什么课题要特别强调“只有一个地球”?相信在课文里你都能找到答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地球的“可爱”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的“可爱”?请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

2.指名反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追问:(1)从外观看地球与其他的星球有什么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先谈对“母亲”、“生命摇篮”的理解,结合课文和课外知识说说对“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理解。(3)课文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从数字和比喻之中你了解到什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在这漫无边际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其中一颗不起眼的星球,它虽然不大,但却可爱至极,它孕育了无比精彩的生命世界,那为什么说地球只有一个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一颗星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引说):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

2.为什么说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很容易破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自然资源有限”

1.默读第3自然段,矿物资源面临怎样的危机?

(1)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2)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之长及来之不易。(3)从“不加节制”等词语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可再生的资源又遭到什么样的破坏?

(1)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2)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3)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4.指导读出自己的感悟。

5.你还知道地球母亲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

三、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当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被破坏殆尽时,我们是否能够选择别的星球移居呢?出示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1)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2)“40万亿公里”到底有多远?如果坐飞机要多久才能到达?(教师引导学生计算。)(3)指导朗读。

2.学生讨论:如果科学家找到了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要移民的话需要做些什么?

3.教师适时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4.齐读宇航员的感叹。

5.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课题为什么要强调指出只有一个地球?

2.齐读最后一段。

3.读写结合: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4.交流反馈。

五、总结

同学们,珍惜地球,保护地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指板书,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指板书,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板书设计:

可爱 外表美丽、奉献资源

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

易碎 资源枯竭、失去生态平衡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瑞和实验学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4

云台小学

闫俊霞

【教材分析】本课从从地球的资源状况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两方面,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学情分析】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道理,但对地球面临的危险和“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感受还不深,还没有认识到保护地球的迫切性。

字词教学方面, 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词仍容易出错,需提醒注意。学生在四、五年级就学过科普文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在本课教学中虽不作为重点,但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复习,并渗透在教学中。学生一般能基本读懂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但抓住要点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需要培养。【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⑶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⑵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⑶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读激,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读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学难点】

增强环保意识,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资源的生活小事。【教具准备】课件

1、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美丽地球图片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4月22日是什么日子?能谈谈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吗? 生:„„ 师:世界地球日的提出目的是让我们自觉地保护地球,因为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初读感知,自行解疑。

师:只有一个地球,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所说的:“经验丰富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个眼睛看到书的背面。”谁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读书的时候要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也要了解这篇文章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师:太棒了,非常简单的话就把歌德的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明白。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手势一块儿再来读读课题。(师在不同的词语下面做着重语气的手势)师:三遍课题读完之后,你对课题背后的含义是否有所感悟? 生:„„

师:今天让我们一块儿带着两只眼睛,走入我们的课文。在今天的学习之前,我要检测一下大家昨天的预习情况如何: 出示:(读下面的词语)

目睹 渺小 慷慨 矿产 滥用 裹住 枯竭

和蔼可亲 晶莹透亮 恩赐晶莹

璀璨 慷慨(师强调“蔼”和“竭”两个字的不同并范写)师: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知识,请大家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在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大屏幕显示自读提示)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尤其读清楚生字的读音。2.理一理: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个方面内容?3.想一想:透过课文“纸面上的话”,你想到什么?(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个方面?地球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

师: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是什么? 生: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板书:可爱 /易碎

三、细读悟理,落实目标。

师: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地球的可爱?

生: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以上两句话

师:作者把地球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

师: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抓住晶莹来想像地球的美丽。地球的纱衣很美,所以应该读得轻一点,温柔一点。第二句话要充满激情、读出赞美,这样,眼中有文字,心中有图画去读,才能读得更美。)指明读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晶莹透亮”“母亲”“摇篮”来理解句子。由文字—图片—想象—文字,从直观到体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星球?(美丽、晶莹、可爱、壮观„„)。同学们看这里,出示地球美丽图片

师:用一句换来赞美地球吧。出示: 地球,我------师:的确,地球太伟大了。是地球,孕育了生命;是地球,创造了神奇;地球就是我们的母亲,让我们一块来赞美我们的妈妈吧!

出示文字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评析:从读中悟情,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让孩子的情感变得丰盈,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师:这么美丽可爱的地球,为什么宇航员又说她是容易破碎的呢? 请同学们闭眼,听读下面的课文,看又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课件出示:配音画面。但是,同茫茫宇宙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师: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从中体会出地球很渺小。我们人类生活的范围是很小的··· 师:什么是“一叶扁舟”? 生:„„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师:是啊,同茫茫宇宙比,我们的地球又是如此渺小。就这样一个渺小的星球,却养育了世界60亿人口。出示课件: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慷慨、无私„„)

师:是啊,地球妈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金灿灿的粮食,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可地球妈妈那颗易碎的心灵又表现在哪呢?

【评析:诗意的语言贯穿始终,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课堂似一条情感温暖的小河,静静流淌。】

师:从书中找一找,我们的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请自读3—4自然段,看能从中读懂什么? 学生自学。

师: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互相帮一帮。学生小组内交流。师:你读懂可什么? 生:„„ 课件出示:

自然资源:水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 师:(指课件画面)大家看,自然资源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矿物资源指哪些资源?它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呢?为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这四类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为什么又变得不可再生了? 生: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生?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资源,滥用化学品造成了很多灾难。师:归纳起来就是两条原因,即—— 生齐说: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

师:你能说说生活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吗? „„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看画面。课件出示:滥砍树木,汽车、工厂排放污气,洪水暴发、泥土流失等镜头组合。师:看了画面,再回头读这段话,相信会有更深的感受。(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读。

师:如果长此下去,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生:植被破坏了,洪水肆虐,小鸟无家可归。人类失去最后一个家园,成了流浪者。世界将是暗无天日。没有了鲜花的芬芳。所有的儿童都在哭泣。可怜而愚昧的人类啊!

师:面对我们共同的母亲,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痛。

【评析:既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深入体验。此时的“说”是水到渠成,因为学生的情感很饱满。】 师:此时,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出示课件: 生:„„

四、探究辩论,拓展创新。

师小结:多深刻啊!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人们的随意毁坏中必将迅速减少,同学们试想,假如有一天,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都枯竭了,人类要生存,该怎么办?出示课件 生: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生: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大部分学生都这么吆喝)

师:大家先别争论,同意移居的请举手,说出你们的理由。学生发言

师:认为不能移居的请举手,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学生陈述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都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上网查阅的。

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发现你们的知识面非常宽,说明你们课外读书很多,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咱们就先辩论到这里。

【评析: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宽阅读视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升华孩子们的人文情怀,同时还补充了课文的空白。】

师:回过头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请自由朗读课文5—6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回答: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40万亿千米有多远呢?引用以前学过的课文《太阳》“太阳距离地球1.5亿千米,坐飞机要飞二十几年”解决。

师:根据科学家的判断,目前我们能不能移居? 生齐:不能。

五、明理导行,深化认识。师:但,我相信,随着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移居别的星球一定能成为现实。只是目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实现。因此,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了地球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师:看清楚后面的标点符号再读一遍!

生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师:说得多好啊!孩子们,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

师:课文最后一段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读。

师:60亿人口的安危就系在这一叶扁舟上,地球,是永远无法克隆的,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 生:„„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咱们要把这些想法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怎么办?我提议:组成环保宣传小组,立即行动,我们这次行动的口号是(课件画面显示:保护地球,爱我家园)齐呼我们的口号。(学生齐呼)

师:大家可以画宣传画,可以写标语,可以写读后感,还可以朗读优美的段落。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创作时间)

师: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有的读体会,有的呼标语,有的介绍宣传画„„

【评析:巧妙地运用学生活动,引发学生对文本地深入思考,说出自己的心声,增强人文底蕴,升华情感,达到心灵的感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命的律动。】 师小结:同学们个个都是优秀宣传员,希望你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相信有了你们的努力,地球母亲明天的环境会更加美好。】

师: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因为我们—— 师:保护地球吧,她是人类的母亲,因为我们—— 师:请同学们牢记地球妈妈的生日——四月22日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师: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资料,做一份“绿色环保”专题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火箭生空录象,初步感受地球的可爱。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读。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地球吗?

(三)、了解地球的“可爱”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球的可爱?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学生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完后请一个同学评。并再请同学说)听了你们的读,老师也禁不住想试一试,能给我一个机会吗?(课件出示句子,师范读,生齐读)

2、刚才,我们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还有从哪里也感受到?(慷慨)(师板书、并指导写法)你知道慷慨的意思吗?(生答)其实,地球就是一个宝库,它毫无保留、无私地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然而,我们人类却没有好好保护它们。(出示相片:浓烟、伐木……)

看到了这些,你觉得怎样?想说什么?

(过渡)我不禁想起宇航员说的那句话:“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她也太容易破碎了。”(板:易碎)(出示课件句子)

(四)、了解地球的“易碎”

(1)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地球太易破碎了?我们人类到底对地球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

(2)小组汇报。

(3)师小结:所以,宇航员不禁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五)、总结归纳:

(1)进一步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我们不要等资源枯竭,现在就移居到别的星球,怎么样?(生答)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做?(讨论发言)

(2)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保护地球?(讨论发言)(完后师投幻灯,绿化)

(3)让学生写一句最想对地球母亲说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我们要保护地球,以为我们DD(生读课文)

2.大家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吧!

3、完后汇报。

(六)师总结。

同学们,当今天养育华夏儿女的长江,黄河以浑浊的河水向我们诉说它们悲哀的时候,我们的明天是否能与山水相伴呢?大自然的警钟已经敲醒,我国已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更让我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眼中美丽的地球吧!

(七)扩展延伸

要求课后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a)动笔写一条环保室宣传格言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b)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作感。

c)围绕“保护地球”着一主题办手抄报。

d)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简单的报告。

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慷慨)可爱

易碎(资源有限)

保护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篇6

本文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教学本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说明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科学说明文。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 开头第一自然段以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来赞美地球, 接着用6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地球的渺小、地球资源的有限、地球人移居其他星球的不可能性, 最后又以宇航员的感叹结束, 倡议全人类保护地球。借此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 读熟课文, 知道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 了解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产生保护地球的想法。

二、教学预设说明

我设计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熟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通过学习课文1-4自然段理解几个关联词包含的意思, 为理解“只有一个地球”奠定基础, 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明白课文开头为什么称赞地球为“人类的母亲, 生命的摇篮”。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学习5-8自然段, 了解移居别的星球是不可能的, 进而更深地理解“只有一个地球”, 懂得学会保护地球。

我预设的教学方法是“洋思教学法”, 出示学习目标之后, 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学生自学, 然后全班交流学习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改下一个学习内容, 确定自己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在大的教学思路引导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重新确定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课堂教学既有固定的模式, 又有灵活性。

三、教学实况说明

1. 阅读速度限制了学习效率。

通过实际教学, 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挺高, 学习的效果也可以, 但学习的效率不高, 速度不够。虽然我在自学提示中明确限定了学习时间, 但是由于学生阅读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词, 并且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能力不够, 所以要用差不多比预设时间多一倍的时间去读熟课文。这样课堂实际学习的内容就与预设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 学生思维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训练。

2. 阅读时的理解能力限制了学生理解自学提示的准确程度。

当我出示自学提示后, 要求学生按照自学提示一步一步向下学, 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两三分钟过去了还在按照自己一贯的想法找参考资料上的答案。自学提示分明让学生读2-8自然段, 可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说明学生对提示的要求和提示中给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理解, 抓不住中心, 因此影响了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的效率。

3. 学生对自己阅读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生去交流, 导致思维不够开阔。

一个人的思想加上另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一种新的思想, 可是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准确的语言和其他同学交流, 这样各自是一种封闭状态, 产生不了创新的思想, 所以学习非常单一。这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 阅读能力好了, 他们积累的语言就丰富了, 通过语言的运用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 这样与同伴交流就有话可说, 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 学生对自己阅读的结果不能准确汇总, 思维的条理性不好。

由于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影响, 学生读完后不会按照自学提示的方法和问题汇总自己的所得, 而是很凌乱的一些阅读结果。这样在全班汇总的时候就影响和学习进度, 教师要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迅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关键的一步

在这次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感觉首先得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阅读能力包含阅读速度、阅读时理解的准确度, 是否能抓住中心, 阅读的成果是否能流畅地与同学去交流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 列出训练计划, 一步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从读准每一个字词开始。

或许有人会说五年级的学生读字词应该没问题。学生读单个的词没问题, 读一句话也可能没问题, 可是读一段话就有问题了。我想在阅读课上, 教师拿每一篇课文开始, 不急于求成, 尽量让学生一段一段先读准再读流利, 最后读出感情, 进而用最快的速度去表达。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能会有所提高。

2. 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当学生在课内学到阅读的方法, 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我们就要慢慢展开, 扩展到课外, 一方面推荐读物, 另一方面尽量借助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的资源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 让学生从读书实践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比如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学会运用语言等, 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3. 开展一些阅读趣味活动。

当学生对某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钻研, 找时间去琢磨,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开展一些趣味活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 成语大连串、笑话大比武、语言百宝箱比赛、故事演讲会……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到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快乐, 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 才能在活动中大显身手, 才能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他们就会主动找书去读, 并且读书时会带着问题去读, 天长日久, 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利用各种学习机会, 迅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样就不会担心学生的学习效率赶不上教学的需要。

当然, 在本次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教师预设教学时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在改变教学策略,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 优化教学预设, 优化课堂结构是充分、有效地实践“洋思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

摘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能够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为阅读能力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前提。阅读的准确性、阅读的速度和阅读时的分析总结能力都影响着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训练学生迅速而准确地阅读, 能有力地促进课堂学习效率。

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 篇8

如果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能减少噪声,但是,有的时候树木也并不是那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为自身降温,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地面温度升高。

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这个过程极为缓慢,至少要花数十年的时间。但是有了沙漠,这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了,因为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红外线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快速降温的作用。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到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

沙漠在对地球湿气的交换方面,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尘暴所挟带的碱性沙尘,也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沙尘暴还给很多地方带去了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养料成分都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是无法將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的,而正是沙尘暴,将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了3 000米的高空,穿越了大洋,再像播种一样将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逊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

不仅如此,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许多其他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的矿物质,如石膏、盐等。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提炼出来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西药等的基本成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一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矿物价值就至少有10亿美元。还有铍、云母、锂、黏土等许多非金属物质,也都出现在干燥地区。

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这两样都变成星际神话。而且,我们有一天会怀念沙漠,仅仅因为那里少有居民,利于资源开发。

总之,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的话,我们将损失大量的潜力资源。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篇9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课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沉痛,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会深刻。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地感受,并在第一课时进行交流,让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授课,所以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回顾旧知,整体感知。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文内容我会填”这个环节请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归纳概括“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再一次地梳理。在品读课文环节,则通过宇航员发出感叹中“可爱”与“易碎”这两个提纲挈领的关键词来深入地来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感悟文章的情感。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落实不够到位。现就这堂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渺小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丽、渺小,使学生对地球妈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比较到位了。

二、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资料: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文字资料:地球资源的现状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进而组织学生讨论,拓展延伸,人类的出路何在?你看了这些后有什么想对人类(地球妈妈、自己)说的话语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该怎样保护地球。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精心保护地球!”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三、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主读书,边读边划,联系课文,深入思考。我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首先抓住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这一问题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

回想起这一节课,还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

二、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比如对于生态灾难的理解,交流的就不够充分,这一点应该向丁老师学习,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来展示。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篇10

在课堂课文感知环节,这堂课上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逻辑混乱。由于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标要求两课时结束本文课程,但本次听课要求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抓出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把原定的教学课件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也导致我对本文的整体把握不足,没有吃透教材和课标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件,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地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自己首先认真备课,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课文感知环节,我主要抓住“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人类和地球的相互关系”、“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解读文中个别句子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几个问题进行课文的解读,虽然基本上涵盖了本文教学重点,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发掘,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充分暴露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课堂感知环节结束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文主题:“只有一个地球”的理解,我特意在课堂上设计了随堂练笔的环节,我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是培养学生主题写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前面的课堂设计没有拿捏好时间,这一环节并没有充分展开,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环节更加充分地暴露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时间分配上的问题。

在听课结束后,五六级部全部老师都参加了评课活动,各个老师积极踊跃地发言,及时地指出了我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使我获益匪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为生命着色吧作文下一篇:办公区域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