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检查的临床意义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tcd检查的临床意义(精选6篇)

tcd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1

TCD检查的作用和适用人群

什么是TCD 检查?

TCD(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即经颅多普勒,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动力的一种医疗技术。作为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以血流速度的高低来评定血流状况,可早期诊断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闭塞等。TCD检查的作用

经颅多普勒是通过探头经颅骨的聂窗、枕窗、眼窗探测颅内大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侧肢循环的检测,也可在病人动态情况下监测到脑动脉痉挛的出现和消失,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依据。因此,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无创、无任何禁忌症,无条件限制,方便、灵活、无重复、价廉等优点。

TCD检查适应的人群

1、各种人群脑动脉狭窄的筛查。

2、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龄和超重等高危人群。

3、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偏头痛、颈椎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

4、有头痛、头晕、眩晕、晕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一过性黑曚等与脑血管症状有关的病人。

5、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明显的缺血性脑脑血管病人。

6、外伤性或非外伤性缺血性脑水肿及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

本文来源:康康体检网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询。

了解更多信息,登录康康体检网。

tcd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98例作为脑梗死组, 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106例、女92例, 年龄42~76岁。合并高血压87例, 合并糖尿病69例。发病后当天行头颅CT或MRI检查, 3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对照组选取本院正常体检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39~65岁;合并高血压26例, 合并糖尿病23例;均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梗死及脑出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TCD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d以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所用TCD仪器为德利凯MES-9ub型。用2 MHz探头经双侧颞窗探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颈内动脉终末段 (TCAI)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后动脉 (PCA) ;枕窗查双侧椎动脉 (VA) 颅内段、基底动脉 (BA) ;用4 MHz探头, 在锁骨上窝颈总动脉搏动处检测颈总动脉, 在下颌角水平检测颈内动脉的起始段和颈外动脉。通过颞浅动脉震颤压迫试验对颈内外动脉进行鉴别。检查按照标准TCD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每条血管的最佳信号处测量脑血管的峰值流速 (Vp) 、均值血流速 (Vm) 、舒张末期流速 (Vd) 、搏动指数 (PI) 、血管阻力指数 (RI) 及频谱形态。TCD诊断标准: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加快, 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减慢。PI范围为0.65~1.10。血管狭窄: (1) 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 (2) 有涡流及杂音的证据; (3) 狭窄近端血流速度增高, 而远端血流速度降低。当血管严重狭窄时, 狭窄远端多出现低流速低搏动。供血不足:收缩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范围最低限。血液异常率= (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加快+血液消失) /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的TCD检查结果发现病灶区血流主要表现为减慢、加快或消失。其中血流速度减慢89例, 占44.95%, 血流速度加快36例, 血流消失16例, 正常57例, 血流异常率71.21%。而对照组血流速度减慢11例, 占12.22%, 血流速度加快10例, 血流消失0例, 正常69例, 血流异常率23.33%。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 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态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患者高达700余万人, 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70%。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形成。脑梗死的确诊主要依赖于CT、磁共振、脑动脉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CT对超早期脑梗死显示不清, 多数病例发病24 h后才能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可早期显示缺血病变 (发病2 h内) 。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以发现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其中DSA是公认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但因其为有创检查, 费用昂贵, 且不能明确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以临床很少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是利用颅骨薄弱部位为检查声窗, 应用多普勒效应研究脑底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TCD可以探测到脑血流中经过的固体颗粒 (血栓、粥样斑块) , 通常以大脑中动脉作为检测微栓子的监测血管。TCD能够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 它通过检测颅内脑动脉动态的血流方向、速度、综合血流频谱、声频来比较准确的反映血管狭窄、痉挛、缺血等。本研究发现, 有梗死病灶的TCD表现主要为血流速度变慢、加快、消失, 以血流速度变慢较为多见, 且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既往的研究也指出TCD探查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的减慢或消失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特征, 脑血管闭塞主要见于大面积脑梗死, 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依据。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即使在一些患者MCA完全闭塞时在梗死部位仍能测到正向血流, 说明可能梗死区有侧支循环建立。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 同时也提示病情往往较重且预后不佳。病灶区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梗死后局部脑水肿、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扩张有关。MRI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脑动脉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但无法反映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因此通过TCD探查到脑动脉明显狭窄的特征, 特别是对侧支循环的评价,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诊断、早评估、早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TCD检查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及粗略判断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已经比较肯定, 目前国际上TCD作为对颅内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已不再需要与MRA或者DSA做对照, 其结果也不会被质疑。

总之, TCD具有无创、实用、经济、简便等优点, 可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及了解梗死灶供血情况, 对脑动脉狭窄诊断比较敏感, 可为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tcd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2006年3月~2008年4月共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8~72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10例。

1.2 方法

椎动脉颅外段(颈段、椎骨段)使用麦迪逊SA8000S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度10 MHz,被检者平卧,肩下垫枕,使头稍向后仰,面朝左侧或右侧,分别检测双侧椎动脉,于二维图像上分别检测颈段和椎骨段。观察VA走行、管壁状况,并测量内径,椎骨段逐段取样测定。用CDFI显示血流方向。然后利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血流参数,校正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并观察多普勒频谱形态变化。要求检测时应于每个横突孔逐段取样、测定。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椎骨段颈4~6节段是易发生病变的节段,检测时应重点关注。

测定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s)、血管内径(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2]。颅内段使用EMS9000经颅多普勒仪,探头频率2 Hz,取样深度60~65 mm。俯卧位经枕窗检查双侧椎动脉,测定参数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观察多普勒频谱形态变化。

2 结果

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见表1。

椎动脉异常可分为3种类型:(1)脉冲多普勒各参数异常:A.2D-CDFI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29例,血流速度增快4例。PI、RI增高15例。B.TCD示血流速度减低28例,血流速度增快5例。PI、RI增高16例。(2)多普勒频谱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S2>S1或波型圆钝。A.2D-CDFI示椎动脉频谱异常27例。B.TCD示椎动脉频谱异常24例。(3)二维图像异常:病变主要在椎骨段4~6节段,显示血管走行弯曲及局部受压狭窄,伴有动脉硬化者可见血管内膜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本组有3例患者行2D-CDFI和TCD检测椎动脉均未见异常,眩晕可能为椎动脉枕段或基底动脉异常引起或其他原因。

2D-CDFI: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CD:经颅多普勒;Vs: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

动脉硬化是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病理基础,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3]。一方面它可以引起血管狭窄,病变远端血流速度降低;另一方面,它使血管壁增厚及弹性减退,血管阻力增高,血流速度减低,血流量下降。血管痉挛在发作期和间歇期都存在的血管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增快。

眩晕患者椎动脉常有异常,可能与椎动脉的解剖及其血流动力学有关,管腔细、走行长,并且穿过颈椎6个横突孔。椎动脉硬化、颈椎骨质疾病、转头等体位变化均可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3 讨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TCD检测椎动脉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已被许多学者肯定。颈部椎动脉的双功能超声探测成功率很高,国外作者报道93%~100%[4]。2D-CDFI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段和椎骨段,TCD能检测椎动脉颅内段。两者均可方便、直观、准确地测量椎动脉或血流状态的相关数据。两者结合使用,能更加全面地分析椎动脉的二维图像及管腔内血流状态,且两者有交叉互补性,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直接的依据。VA枕段由于解剖位置及走行方向,2D-CDFI与TCD检测均不理想。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横突孔狭窄等情况下,可使椎动脉椎间段受压发生扭曲;颈6以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骨锥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受压、痉挛,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VA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多于椎骨段4~6段发生改变。椎动脉硬化也常引起血管狭窄闭塞。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发生障碍。本组部分病例表现为颈段向上流速逐渐减慢或增快,并且在某一节段变化显著,部分病例颈段、椎骨段血流减慢,同时伴有颅内段减慢,而部分病例表现为颈段、椎骨段血流参数正常,而颅内段减慢,提示枕段可能有引起血流状态改变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少数病例颈段、椎骨段血流速度轻度减慢,而颅内段血流正常,这些异常表明VA可单独出现颈段、椎骨段和颅内段的血流状态改变。因而超声医师应逐段、耐心检测,以便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双侧椎动脉(VA)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D-CDFI与TCD检测均可简便、准确、直观地测量VA相关数据。VA缺血性眩晕异常主要超声表现:脉冲多普勒各参数异常;多普勒频谱波形异常;二维图像异常。异常结果有交叉互补性。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检测VA颅外段、颅内段的二维图像或(和)血流状态。结论:2D-CDFI与TCD检测双侧椎动脉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两者有互补性。

关键词: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颅多普勒,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丁新生,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

[2]瞿国萍,孙健,萧国宏.等.彩色双功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4:193-196.

[3]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7.

tcd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4

关键词:偏头痛,脑电图,经颅多普勒

偏头痛女性发病率较高, 中青年多见。偏头痛有典型偏头痛和症状性偏头痛, 病程较长, 影响日常生活, 而且易诱发多种脑血管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本院对160例临床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同时行脑电图 (EEG) 和经颅多普勒 (TCD) 检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60例, 均为2005~2006年期间于我院诊断为偏头痛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男性63例, 女性97例。年龄17~60岁, 平均42.5岁。其中<20岁14例, 21~40岁84例, 41~60岁62例。病程0.5~20年。诊断标准参考韩仲岩等《实用脑血管病》第一版:两次以上严重头痛, 伴有恶心, 或发作前视觉症状或发作前短暂的局限性神经症状。排除标准为发热性头痛或其他全身性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头痛, 或曾由神经专科诊为神经官能症的头痛[1]。本组所有病例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 血压正常。所有病例行头颅CT或MRI筛查, 部分病例经肝肾功能、血糖、血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 均未见明显异常。

1.2 方法

1.2.1 脑电图。

采用北科21导全数字化脑电图仪, 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 常规单、双极描记清醒状态下脑电图, 描记时间30min以上。所有患者均做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试验。诊断标准参考黄远桂《临床脑电图学》第二版。

1.2.2 TCD。

采用德国DWL经颅多普勒分析仪, 2Hz探头经颞窗、枕窗探测, 选用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颈内动脉 (ICA) 、椎动脉 (VA) 及基底动脉 (BA) 的收缩期血流速度 (Vs) 、舒张期血流速度 (Vd) 、血流平均速度 (Vm) 及搏动指数 (PI) 为主要参考标准。每个采样点至少观察1min, 同时监听声频。被检者在检查前72h内未服脑血管扩张药, 检查前安静休息15min。160例患者中, 26例头痛发作期检查, 134例发作间歇期检查。诊断参照张雄伟标准[2]。

2 结果

2.1 见表1。脑电图显示正常95例 (59.4%) , 边缘状态和轻度异常52例 (32.5%) , 表现θ指数偏高, 以短阵低、中幅θ活动为主, 或过度换气中两次以上慢波高度建立;中度异常13例 (8.1%) , 主要表现为θ活动优势, 广泛或局限性中、高幅4~5Hzθ活动及2.5~3Hzδ波活动。无重度异常病例。

2.2 TCD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3例 (14.4%) , 其他137例 (85.6%) 均有单枝或多枝血管不同程度的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改变。频谱及声谱大致正常。异常病例中, 104例 (65%) 显示收缩期高流速频谱, 共175枝动脉, 其中MCA74枝, ACA42枝, ICA35枝, VA10枝, BA14枝。33例 (20.6%) 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 提示大脑供血不足。共76枝血管, 其中MCA32枝, ACA21枝, ICA11枝, VA6枝, BA6枝。23例于发作期检查的患者, 均有单枝或多枝血管血流速度加快。在251枝流速异常血管中, 240枝位于痛侧或对称双侧, 11枝仅为头痛对侧。

3 讨论

偏头痛在临床较为常见, 其发病率约5%~10%。发病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变态反应都有一定关系, 症状多种多样, 临床上诊断一般依据典型发作史和家族史。通常认为, 偏头痛是多种因素所致颅内外神经血管对神经-体液调节机制阵发性应答异常, 导致舒缩功能障碍的一种非痫性发作性疾病。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 血液呈高凝状态, 更易造成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各种体液改变, 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所以女性偏头痛发病率为高。

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检查无明显特征性改变, 通常表现为痛侧局限性慢活动, 发作期明显。可能是血管痉挛后局部脑组织水肿。过度换气试验对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程度诱发作用, 脑电图示阵发极高幅慢波活动, 两侧不对称。其机理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使副交感神经张力不足, 上行性网状结构抑制, 导致大脑血管收缩功能不全。本组160例患者中95例正常 (59.4%) , 中度异常仅13例 (8.1%) , 诊断意义不大。有报道, 成人患者的异常率不高, 儿童患者的EEG异常率较高。可能与脑组织发育不完善, 耐受性和代偿功能偏低有关[3]。TCD检查可以较好地反映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 阳性率较高, 多以脑血流增快为主。其发生与年龄相关, 年轻人血管壁弹性较好, 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易表现为血管痉挛。关于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检查的阳性率、血流增快和减慢出现的多少, 各家报道多有不同[4]。本组134例于发作间期检查, 111例 (83.8%) 异常, 26例发作期受检患者均有单枝或多枝血管流速异常, 提示应尽量选择在发作期行TCD检查。偏头痛患者由于存在广泛的颅内血液动力学异常, 发作间歇期颅内各动脉仍有广泛的收缩, 所以TCD检查也经常表现为各动脉平均流速明显增高。

一般认为, 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不是很高, 脑波无特异性改变, 对偏头痛诊断意义不明显。但有些偏头痛患者因发作时间短暂且有发作性植物神经症状而易误诊为癫痫, 为排除痫性头痛, 脑电图检查不失为重要的鉴别手段。TCD能对研究偏头痛脑血流状态及血管机能提供可靠信息, 结合EEG检查, 是辅助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韩仲岩, 唐咸孟, 石秉霞, 等.实用脑血管病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35-338.

[2]张雄伟.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18-119.

[3]福山幸夫著.张书香译.小儿实用脑电图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22.

泪道疾病CT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5

1资料和方法

2003年至2005年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中,因溢泪症、眼眶内眶缘肿物申请泪道CT检查21例,年龄7个月~56岁,有外伤史14人,采用SIEMENS Emotion-Duo双层螺旋扫描CT机,患者仰卧,采用头先进,扫描出头颅侧位定位像后制定扫描计划线,以下眶耳线为基准线,扫描范围从眼眶上缘至鼻尖。采用双层步进式扫描方式,一次扫描显示两幅图像,扫描时间1.5 s,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量40 m As,扫描视野130 cm,重建图像用2 mm层厚,B40s软组织算法,重建矩阵512×512,窗宽250 HU,窗位40 HU;同时用B80s骨算法重建图像观察骨结构细节,窗宽1500 HU,窗位600 HU。

2结果

21例患者中,泪囊炎症者5例,占24%,鼻泪管阻塞者6例,占28.5%,单纯单侧鼻泪管骨折4例,占19%,眶内侧壁骨折伴鼻泪管骨折6例,占28.5%。

3讨论

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5],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部分,分为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泪囊为一膜性囊,在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其上端闭合成一盲端,下端移行于鼻泪管。鼻泪管上部包埋在骨性管腔中,下部在外侧壁黏膜内,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

泪道阻塞分为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泪囊颈部以上的泪囊阻塞和泪囊颈部以下的鼻泪管阻塞[6]。在CT轴位图像上,从头侧向下依次层面在鼻骨两侧可见到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两侧鼻泪管呈圆孔状影像(见图1),向下层面,鼻泪管逐渐向内下方走行,开口于下鼻甲附近。在不同的层面上能观察到泪囊增大、骨性泪道扩张(见图2,3),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也显示较好。由于泪道系统是纵行走向,选择适当的重组基线,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冠状位重组图像,能在同一层面显示泪道的全部或大部分(见图4),为一纵行的骨性管道。鼻泪管闭塞分先天性及后天性,先天性鼻泪管闭锁较为常见,闭锁部位大多数在鼻泪管下口,多为膜性闭锁,也可为瓣膜闭锁或下端未发育,如未及时治疗则闭锁部位以上鼻泪管和泪囊扩张。后天性往往为泪囊及鼻泪管的炎症[7],眶区外伤易致鼻泪管骨折[8]。CT扫描对周围组织器官分辨率高,没有重叠,扫描范围适当扩大,能同时观察软组织和骨结构的改变,可发现周围组织器官的合并症[9,10],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满瑞,李淑惠,刘贻芳,等.球囊、泪囊鼻泪管成形术治疗溢泪症[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377-380.

[2]Becelli R,Renzi G,Mannino G,et al.Posttraumatic obstoruction oflacrimal pathway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8 consecutive na-so-orbitoethmoid fractures[J].J Craniofac Surg,2004,15(1):29-33.

[3]Mandal R,Banerjee AR,Biswas MC,et al.Clinicobacteriologicalstudy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 in adults[J].Indian Med Assoc,2008,106(5):296-298.

[4]Honavar SG,Prakash VE,Rao GN.Outcome of probing for 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in older children[J].Am J Oph-thalmol,2000,130(1):42-48.

[5]何望春,王焕申.五官及颈部影像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21.

[6]孔巧,沈肇萌,成璞,等.泪小管泪囊吻合术12例临床体会[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1):49-51.

[7]Paulsen F.The human nasolacrimal ducts[J].Adv Anat Emboryolcell Biol,2003,170:Ⅲ-Ⅺ,1-106.

[8]Unger JM.Fractures of the nasolacrimal fossa and canal:a CT studyof appearance,associated injuries,and significance in 25 patients[J].Am J Roentgenol,1992,158(6):1321-1324.

[9]陈浪,漆剑频,张菁,等.多层螺旋CT骨性泪道成像及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9(11):809-811.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6

关键词:TCD,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价值

1 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

脑血管狭窄表现为狭窄前、狭窄处和狭窄后的规律性局部改变,以及全脑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血管闭塞为血流信号消失,其近段血管则为速度减慢脉动指数(PI)值增高的狭窄前改变,以及相应的侧支循环。TCD在判断急性脑血管闭塞后再通的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颇有价值。血管再通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多数在1~9d。(1)血流速度改变:血流速度是反映血管腔大小最直接而敏感的指标。脑动脉狭窄达50%及以上时血流速度增快,PI增大,但更严重狭窄(>90%)血流速度反而减慢。狭窄远端血流速度在轻度狭窄时无明显改变,在中度以上狭窄时,血流速度减慢,极重度狭窄时,狭窄远端常测不到血流信号,难予以与脑动脉闭塞鉴别。(2)血流波谱形态改变:脑血管狭窄除了血流速度增快以外,还出现血流波谱形态的改变。当脑动脉狭窄>50%时,血流波谱形态轻度紊乱,包络线不光滑,频窗充填。脑动脉狭窄>75%时,血流波谱紊乱,高低不同声强信号彩色点混杂,频窗充填,包络线明显不光滑、不规则,失去正常层流波谱形态,但血流波谱形态尚存在。当脑动脉狭窄>90%时,血流波谱形态杂乱不规则,丧失了波谱基本形态。(3)音频信号改变:脑动脉狭窄时出现高调杂音,有的似海鸥鸣,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杂音音调逐渐增高,当脑动脉狭窄90%以上时,杂音音调减弱,脑动脉闭塞时,杂音消失[1]。刘俊艳等[2]对148例TCD与MRA的比较研究,用CHAID法计算出判断MCA(大脑中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最佳收缩期血流速度标准为:血流速度<140cm/s时,MCA多为正常;血流速度140~180cm/s为中度狭窄;血流速度>180cm/s为重度狭窄。脑动脉完全阻塞时有以下3种现象:(1)操作正确的前提下,Doppler信号缺如。(2)阻塞部位远端血流速度下降。(3)侧支血管常有逆行血流出现[3]。

2 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

TCD主要用于识别供血动脉,提供定位诊断依据,了解盗血的程度和范围。在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脉动参数降低的同时,各种血管运动反应实验阳性对AVM的判断也颇有价值。AVM约占颅内血管畸形总数的90%以上[4]。供血动脉由于和引流静脉直接相通,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速度增加。TCD显示畸形供血动脉为高流速低阻力特征,血流速度越快,PI降低越明显。另外由于AVM供血动脉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多,血管扩张,导致搏动指数明显降低,听起来类似机器发出的“隆隆声”。有学者认为,TCD结合CT能做出AVM的定位定性诊断[5]。

3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颅内血管为“狭窄处”的速度增快、PI值降低的表现,尤以大脑中动脉显著,颈内动脉虹吸段和颅外段为“狭窄前”,流速减慢、PI值增高,二者的速度比值明显增大,一般脑血管痉挛时介于3.0~6.0之间。在脑血管痉挛期间,颅内血管脉动参数降低表明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完好,脉动参数增高,应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的存在。TCD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且危险的并发症,约半数死亡或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TC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敏感度达到85%,特异度达到98%[6]。因此依赖TCD检查的敏感,简单易行,床边进行监测的优势,有利于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脑动脉硬化是基于血管发生病变后动脉壁形态改变,管腔狭窄,脑组织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脑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TCD波谱中,血流速度变化是非特异性的,可表现为血流的增快,减慢或正常。PI指数主要反映血管壁顺应性,可作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TCD检测结果,异常率为54%~80%,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造成血管痉挛、狭窄,椎动脉供血不足。部分患者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可能与同时存在颈肩部无菌性炎症有关。出现脑动脉硬化的多谱勒波谱时,反映血管紧张度增加血管痉挛或管腔狭窄,因血管管腔截面积与血流速度呈反比,PI值增高说明了血管顺应性降低及血管弹性减退[7]。

6 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为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血管性头痛,分为发作期与间歇期。偏头痛TCD表现:(1)偏头痛发作期和间歇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者多见,减慢者少见。血流速度增快为血管紧张度增高(血管功能性狭窄)所致,血流速度减慢可能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扩张的表现。(2)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一对或多对脑动脉两侧平均流速相差15cm/s以上。(3)脑动脉血流速度不稳定,在探头位置、方向、取样深度不变等条件下,脑动脉血流速度时快时慢,平均流速相差可达30cm/s,可能与血管阵发性痉挛有关。(4)偏头痛患者血流波谱图型为陡直波形,收缩波峰尖锐。音频信号可闻噪音或乐性杂音。

7 TCD的监护技术

7.1 颅内压增高

由于程度不同,TCD的波谱变化亦各异。(1)低血流高搏动指数波谱,当颅内压增高时,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收缩峰变尖,导致低流速高搏动指数波谱。(2)双向血流的“振荡波”,当颅内压力继续增高超过舒张期血压,舒张期血流复现,但方向相反为“振荡波”。(3)收缩早期针尖样血流“钉子波”,当颅内压继续增高达到和超过收缩压时,已经很难有血流进入到脑循环中,是脑循环停止的高度特异性的血流波型。(4)无血流信号,颅内压继续增高,针尖样血流越来越小,最终在颅底大血管检测不到血流。

7.2 脑死亡

Hassler[8]提出颅内循环停止即脑死过程中,TCD表现有3个阶段,第1阶段为舒张期逆行血流图型,第2阶段为极小的收缩峰图型,第3阶段表现为无血流图型。Kinkham则认为平均血流速度低于10cm/s是一个比较特征性的TCD的脑死亡表现[9]。而临床上脑死亡的概念常指不可逆的深昏迷伴自主呼吸丧失由此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诊断指征。

7.3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TCD可动态测量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与传统的静态法不同,可对自动调节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和自动调节发生作用的潜伏期进行测量,因此能更有效和早期发现各种疾病时的病理变化。

7.4 栓子探测

脑循环中发现栓子有利于栓塞性脑梗死的诊断,栓子性质和来源的鉴定可指导临床用药。血液循环中的栓子在TCD波谱图上表现为短暂的高声强信号,并且应用一探头多深度或多探头多深度技术,可对此进行甄别,排除伪迹信号的干扰。

8 展望

TCD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无创伤、无射线辐射、重复性好、实用性强等特点,深受临床欢迎。随着TCD仪的不断改进,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TCD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1)具有更强的超声波穿透颅骨能力,使操作更简便,血管检出率更高。(2)自动寻找血管,用较高的频率超声进行三维成像,建立真正三维空间以显示脑底动脉,使超声诊断迈上新的台阶。(3)多级血管测定功能,如心血管、脑血管、微小血管,扩大检测范围。(4)定量测定脑底动脉的血管横截面积。(5)栓子监测时伪差更有效的抑制,更自动化、更精确的栓子计数,更好地确定栓子的大小和类型,使用增强对比剂以便诊断。随着TCD技术及相关专业如放射性同位素、X线、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相互之间不断的结合渗透,必将有力的拓宽TCD的应用范围,增加其研究的深度,使TCD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方面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赵树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6,13(2):122.

[2]刘俊艳,高山,黄家星.经颅多谱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最佳速度值[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6):458-460.

[3]杨波.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和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133.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71.

[5]苏美芳,郭欢欢,戴超男,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波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16(1):40.

[6]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64-377.

[7]周秀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55.

[8]张雄伟.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1.

上一篇:少儿美术学期总结下一篇:七年级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