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优质课听后感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优质课听后感(精选6篇)

体育优质课听后感 篇1

2017年5月11日,在角美第二中心小学这所美丽的学校,有幸和其他体育老师一起观摩了区2017年小学体育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今天这5节课相当精彩,各位授课老师讲课风趣,执教手段多样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了基本技能,基本部分学习衔接很巧妙,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率。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只有明确目标,师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一致,取得最佳效果。本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技能为主线,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材分析中,描写细致,体现了运球突破的技术动作特点,技术环节清楚。体现了引导学生有方法的“学”的意识。

《行进间胸前传接球》这节课,对于篮球动作技术而言,各位教师对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比较明确,“初步体验”是这节课的技能定位,比较恰当。过程与方法的描述中,自练、互练、互动等非并列关系的词语还应再进行科学性筛选。《双手前掷实心球》教学技能目标主要是通过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动作方法,并积极开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过程力争体现课题研究

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学生在培养体育兴趣,学会健康方式,正确锻炼行为,养成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应该掌握的部分,包括技能技巧、知识等方面的收获。通过以下手段,逐步达成: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辅助,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最终学会技能技巧、知识,完成课堂目标。

郭端端老师执教的《行进间胸前传接球》这课,有意识地将体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搭设学习的平台,体验的场所,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最终初步掌握技能。努力让学生与篮球“亲密接触”,从起始部分的球操、原地运球到最后的行进间运球。学生在长时间的持球过程中,熟悉球性,主动参与,随时练习,为真正的“体验”篮球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秀凤老师执教的《双手前掷实心球》这课,开始采取慢跑来进行热身练习,接下来的徒手操设计合理,即起到了舒展身体各个关节、韧带的作用,又通过教师良好的展示给了学生直观的动作体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实心球学习充满好奇和决心。接下来陈教师采用了讲解、示范教学方法,清晰的把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展示给学生,学生练习的队形组织合理,最后环节运输球接力比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运球接力跑,在跑中发展身体素质,在跑中体验小组合作,增进小组合作意识,在跑中将本课推向高潮。

三、建议: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是需要有幽默感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贴近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应讲解后可以应立即采取示范,那样学生就很容易的明白练习的方法了,不要只做了讲解。

2.运动强度负荷和密度小,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学生多练,要以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一堂课教师手段再多形式再多样,但是学生的练习密度达不到,教学效果就不突出。

体育优质课听后感 篇2

这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是以“一道菜”为主题展开讨论。上课伊始, 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菜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白菜豆腐、鸡蛋辣椒、番茄鸡蛋、辣椒鸡蛋、鱼香茄子……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吃的菜, 那你喜欢的这道菜有什么特色?请举手告诉我。”学生纷纷举手, 绘声绘色地说出了菜的色香味, 并提出菜的味道主要在于调料、火候及搭配, 甚至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如何做这道菜的。学生的描绘让人听着馋涎欲滴,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贪吃模样非常可爱。此时, 教师话锋一转:“一篇好的文章该用什么调料呢?”教室内立刻鸦雀无声。过了3分钟左右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 战战兢兢地说:“运用好标点符号。”“运用恰当优美的词语。”“内容要丰富, 叙事要完整。”……同时教师把这些一一写在黑板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把上次作文看成你们喜欢吃的那道菜, 想一想你们在里面添加了哪些调料, 再品尝一下, 感觉味道怎么样?好吃的列出添加的调料, 不好吃的列出缺少的调料。”此时, 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久, 有的学生做出恶心呕吐的模样, 有的学生表现出赞不绝口的样子。教师看到学生各种表情笑着说:“那什么样的文章又是不好的文章呢?”教室里顿时吵嚷起来:“错别字较多。”“字体不工整, 书面不整洁。”“用词不当, 语句不通顺, 表达不完整。”“文章内容不丰富, 叙事不完整, 重点不突出。”“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

接着, 教师把上一次的作文发给学生, 先让学生自查自纠, 同桌交流, 并请“专家”点评。A学生先站起来说:“我喜欢小英同学的作文, 因为用词优美、内容丰富, 真实、生动、形象, 我不喜欢弄虚作假。”B学生接着站起来说:“我也很欣赏小英的作文, 错别字少, 表达完整, 且标点符号运用恰当。”C学生却说:“我不喜欢小英的作文, 字体不工整, 书面不整洁。”优缺点均有了点评, 教师适时说:“好!刚才三位同学点评得很到位。每篇作文都有优点, 也有缺点, 希望我们认真去吸取别人指出的优缺点。请小组同学对本小组的作文进行互查互评, 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生进行作文互评时,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最后学生们自己评出了优秀的作文和失败的作文并在班上品读。在品读过程中, 好的作文学生静心聆听, 差的作文学生掩耳捂鼻。教室内一会儿兴味盎然, 一会儿自责埋怨。最后教师送给学生八个字“仔细推敲, 认真修改”, 结束了这节课。

众所周知, 作文课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门课, 尤其是小学作文讲评课更难教。但这位老师却教得比较轻松, 我认为他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教师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说说你最喜欢吃的菜,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产生表达自己的冲动, 乐意与他人交流, 进而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为转化为语言文字。最后又评出好差文章, 以此激活学生们的习作兴趣,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2. 生活入手,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这节课教师从“一道菜”开始, 以做菜喻作文,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进行互查互评, 处处以人为本, 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 心智得到启迪,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观得到初步培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修改

公开课听后感 篇3

由于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大处着眼,研磨细节”,要求年组教师备大课,因此,此次汇报课有不同于往年的特色之处。下面就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听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语文课(二年、四年、五年)

两名教师讲一课(两课时),这样就要求两名教师要一起研讨每课时的重点及教学目标。不同年段,两个课时的安排重点是不同的。从听课中发现,教师能科学的进行课时分配,每课时的重难点确定准确,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重难点也能有效落实。

1、二年级:第一课时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第二课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发展学生语感。

优点: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如归类识字、图文结合识字等等;能从字的音、形、意去理解记忆;并且能在具体语境中感悟字词的含义;能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培养和熏陶;对于学生的朗读能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不足:写字指导不到位,不能依赖多媒体。写字必须有教师的板书,重点讲解演示写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有对课标和教参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有些内容已经超标了,导致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不知怎么回答。

2、四、五年级:第一课时识字写字,初读课文,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别具一格,独具匠心;能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人物性格;教师的教学语言很丰富,直接将学生带入文本;学生的每次读文,都带着问题去读,使读更有目的性;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五年《会飞的蒲公英》第二课时,每个问题都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感受。

不足: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师生不能共鸣,教师的感情已掀起波澜,可学生的心中却风平浪静,导致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成了老师展示自己文采的阵地,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个别教师没有深入文本,导致课堂教学不够厚重,每个人物的感悟、事件的理解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感情怎能升华?

二、数学课(一年、三年、六年)

优点: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重点知识的演示讲解;多数教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且能有效落实;教学中能够扶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能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使数学更具生活色彩;多数课堂习题设计很好,能有效的为目标达成服务。

不足:三维目标没有有效落实,注重知识与技能,忽略了过程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方法单一,使得整节课课堂气愤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包办现象又有发生,当教师启发已经很到位的时候,有些教师还是按捺不住,不够相信学生,总是将本应学生表达的内容教师包办了。

综上所述,不一定全面,但本次汇报课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审视——定位——反思——发展,一时间在我的头脑中不断的闪现这四个词语。确实,十多年的课改历程,我们曾经小心谨慎的上好每一节课,要考虑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目标定位……,可这阵风似乎已经平息,课堂上我们不再煞费心思的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再大费周折的揣摩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切又开始顺其自然,“我说你听”“我问你答”。由此带来的就是现在的课老师们上得很累,学生听课精神不好等等,这是老师普遍的心声。因为备课时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感受,所以实施中学生也会毫不留情的不买你的帐,任凭你声嘶力竭。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了,然后思索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课堂定位在哪?是教师还是学生?接着反思一下,我们的课之所以上得这么累,原因何在?课备得简单松懈了,上课可能就会麻烦疲惫了。最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自身的发展问题了,没有上述三方面的积淀,发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体育说课听后心得体会 篇4

2012年4月26日下午,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我作为一位旁听者参与了这次活动,听完6位参赛教师的说课后,还是很有体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说课,他们精心的课堂设计、新颖的课件深深打动了我。选手们镇定沉着的应对比赛,以其精彩而不失新颖创意的课件、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路,巧妙的设计,大方得体的教态让我感觉青年教师的思想是开阔的,是很会创新的。

听完全老师的课后,引出了我对体育课的一些思考,体育课也可以让人觉得震撼,觉得耳目一新,可以是一节体现体育课改精神实质的课。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教师们在教学中借助泡沫踏板这一器材,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3,多元的评价.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以评价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4,是“用”教材理念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师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我所感觉到李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的解决 获得学生的理解。

古诗词教学公开课听后感 篇5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陆老师和吴老师在诗词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方法很值得借鉴: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陆老师先让学生欣赏范成大故里——石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经历,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陆老师抓住第一首中“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问:“这时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诗吧。”这一巧妙的过渡,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带入了第二首古诗的学习。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小学科学优质课听心得体会 篇6

这次有幸参加了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武展示活动,学习了五位老师的科学教学,受益匪浅。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首先想到要买一张地图,把地图拿在手里似乎觉得心里面更有底,有那么一点安全感。在我们科学课上,也有着这样的一张地图,它是我们引领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路径图。

在进行一堂科学课的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我们的设计思路,也就是路径是什么。一般来说,应该是: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资料、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和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如果我们的课的思路,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另外,这个路径图还告诉我们每个年级的重点发展目标是什么。就好像我们看地图,要明白自己在图中的哪个位置,才能找到方向和在这个位置的关注目标。在这方面,路径图的描绘是有它的规律的,牵涉到技能发展、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发展状况等,并不是按照课程专家个人的意愿编排的,各国基本上都是这样,这是规律。大幅度的超越这个规律会带来课的复杂化;没有这个按图索骥的意识,往往会造成课的无目的化,或者抓不住重点。比如三年级重点要发展观察能力,六年级下学期重点发展拓展与应用的能力,综合化程度更高,等等。按照各册书的进度,在每册书的最后都有一个显性化的探究能力单元,这就使我们比较好把握。每册书的那个单元,使我们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又一个路标。

因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一定的,而每个阶段我们能掌握的探究技能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可能三年级的课、六年级的课都是按照“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分析和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这个思路设计的,但是要清楚,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用到的技能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三年级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观察、比较来搜集证据,四年级可能一些比较容易动手的实验,五年级就要有一些实验变量的参与,这要注意控制,六年级就是模拟实验,制作解释的模型……等等。可以调用以前已经形成的技能,也可以渗透以后要重点训练的技能,但不要忘记发展本册的重点技能。比如马亚莉老师就把握了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对一些动物进行分类,自然地引导出对动物胎生和卵生的区分;比如范国生老师问学生:“怎么样可以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直接就对学生假设能力进行了调用。科学探究的味道就很浓。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是方向。有的老师注意了知识教学的设计,忽视了对探究能力的训练和调用,忽视对这个路径的敏感,就会造成显得科学探究的达成度不够,围绕着知识点来展开课的总体设计,你就会觉得一课科学教材比较繁,点太多,不知道抓哪个。比如《生命从哪里来》这课,你抓住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去发现”这个主线来设计,你就轻松了,学生充分地去说,说到恰到好处的时候,你一总结点拨,各种问题和观点,就自然出来了。

上一篇:自备车辆管理制度下一篇:树叶的香味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