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精选8篇)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1

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将**年度市体育局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新一届市体育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十二届省纪委三次全会、十四届市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保持政治定力,主动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强化对全体干部特别是处以上关键少数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增强日常廉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使纪律始终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年内,局属各基层党组织完成了对所辖干部的廉政谈话,实现谈心谈话逐级全覆盖,强化责任担当,提升精气神,切实推动工作延伸到基层、责任落实到基层。

(二)强化理论武装,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新一届局党组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将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中央规定的8个方面列出专题,结合新形势下体育领域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体育工作实践的能力水平。及时跟进学xxxxxx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内法规,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体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进一步厘清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下同欲,不负时光,明思路、强载体、聚资源、优环境、破瓶颈,推动全民健身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嗨起来;冰雪体育运动成为全国的领头雁;体育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推进冰雪体育强市建设。

(三)注重强本固基,扎实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新一届局党组持续开展市委巡察和政治生态建设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针对**年市委对体育局政治生态建设考核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年考核综合评价为一般的现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政治责任、主动的政治担当,直面解决市体育局以往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把修复体育局的政治生态作为市委市政府赋予新班子和全体体育人的基本职责和使命,统筹规划关于“打好政治生态翻身仗”的整体布局。通过“晒单子、开方子、动刀子、养身子、迈步子”,打好组合拳,扎实推进问题整改,确保市委反馈的5方面12个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不断将市体育局政治生态、精神状态、工作质态建设推向新高度。

(四)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体育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认真研究部署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逐级签订责任状,监督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支持局机关纪委履行职责、查办案件,全年共对违纪违规党员干部诫勉谈话x人,批评教育x人,提醒谈话x人,开除公职x人,行政警告x人。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涉黑涉恶涉乱专项整治。在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下发廉洁过节通知,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强化自律意识,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全局政治生态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坚持正确导向,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市体育局党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严格标准、严密程序,严肃认真组织干部选任工作。xxxx年x月,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在机关选拔了x名正处级、x名副处级、x名正科级干部;xxxx年xx月,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选拔了一级调研员x名、正处级干部x名、副处级干部x名、二级调研员x名、四级主任科员x名,走上机关各级岗位,加强了机关干部梯队建设。

(六)加强警示教育,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自觉。市体育局党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以近年来局系统发生的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作为身边的反面教材,召开党组专题会议,对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福仪违法违纪案件给体育局系统政治生态造成严重破坏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从进一步健全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查堵漏洞,不断提高全局党员干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防线。

(七)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市体育局党组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以完善制度机制为抓手,扎紧制度“笼子”,排查廉政风险,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组织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针对招标采购、工程基建、干部任免、资金分配、彩票销售等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廉政风险点,深入开展排查与防控。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管用的防控措施。进一步细化各项经费管理规定,科学规范审批和使用流程,有效堵塞财务管理中的漏洞。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努力营造体育系统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局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在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差距。面对体育领域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新情况新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不够。二是涵养修复体育局政治生态还需做好深入扎实的基础性工作。三是在风险点防控工作中,还存在着个别部门和单位对体育行业廉政风险点重视不足、廉政风险点排查不深入、防控措施不具体、干部队伍纪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三、**年工作谋划

(一)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自觉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发挥局党组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努力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领导班子内部以诚相待,自觉维护团结,共同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实干的良好局面。

(三)持续深化政治生态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市委政治生态建设考核和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厚植体育局系统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不折不扣地深入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市委十项措施,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加强对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六项纪律的教育监督管理,突出体育行业廉政作风建设的特点,用制度确保全局上下遵守纪律不走样,为推进全市体育工作步入新天地凝聚正能量。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2

(一) 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理念的欠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二是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三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由于新课改理念的欠缺, 导致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效果不佳, 这可以从体育课的内容及形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1) 体育课内容老套。新课改搞了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但体育课的内容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 体操和武术都很少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二是改革课程内容, 大大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的模式, 引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 同时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而且, 新课程是目标引领内容, 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会更加灵活。

新课改搞了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但在教学一线, 有的地方还是纹丝不动, 改革的春风怎么也吹不走冬日的严寒。也许他们做过努力, 也尝试着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但造成体育课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的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改的漠视, 认为这次改革和以前的改革一样, 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二是教师的教学习惯, 以前的教学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内容, 教师上课拿过来就用已经习惯了, 现在新课程让教师自己根据目标去改造和选择内容, 有点不适应, 也可说是积习难改。

(2) 体育教师仍然采用老套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就是不以学生为中心, 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方式依然采用教师绝对权威的接受式单一教学方式。体育教师的口令依然非常具有权威性。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公开课中, 为了追求课堂纪律好, 组织整齐划一, 教师发出的口令, 学生是必须服从的, 否则就被认为是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会受到教师严厉地批评。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

新课程强调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口令不要总是很权威,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作用是对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并营造一种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和获得运动乐趣的教学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 体育课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千篇一律的慢跑、徒手操, 然后是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然后是学生练习, 教师再集中讲解, 学生再练习, 最后放松下课。这种模式化的教学, 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抑制了教师上课的激情, 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

(3) 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体育教师单方面的评价, 只是体能与技能的评价, 只关注考核的数字。《课程标准》提出体育学习评价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非为了选拔体育尖子, 强调体育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而不是选拔式的评价。在考核课中, 体育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身体素质就好, 平时不需要怎么练习, 考核时就能很轻松地及格甚至取得优秀的成绩。而有的学生由于天生的身体素质差, 平时练习非常刻苦努力, 到考核时也许连及格都达不到。象这种情况, 如果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只是看重结果, 而不重视过程的话, 后一类学生就会放弃练习, 不会努力了, 因为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及格。如果采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方式, 使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就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 体育教师知识的僵化与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听说有的教师把技术要领给讲错了, 由于学生不懂, 就将错就错地学习了错误动作。把技术要领讲错了, 其中有文化素质差的因素导致的对技术要领理解不到位从而讲错要领;还有教师有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以为反正学生不懂, 讲错了也没关系, 不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于是就不追求把技术要领弄懂弄会, 导致讲错要领。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 使之成为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但是它并没有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 并不是不追求运动技术的正确性。教师上课时, 仍然要把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讲授给学生, 示范正确优美的动作, 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 在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中, 不要过分追求动作的细节, 不要按正规的比赛规则去组织教学的比赛。对运动项目的改进、对比赛规则的变通, 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3. 体育教师能力的调整与转型不够。

现在体育教师仍然是用教材教学, 仍然是教学生学会体育。由于体育教师计算机基础较差, 在讲授体育内堂课的时候, 很少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另外, 体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极其欠缺的, 在教学实践中虽愿意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但大都不愿为此付出努力。

新课程改革后, 体育教师的能力应该发生相应的调整或转变:变“教学生学会体育”的能力为“教学生会学体育”的能力;变用教材教学的能力为设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能力;完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能力;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加学科整合的能力, 将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与体育相关的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增加体育的厚度。体育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角色, 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练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

(二) 原因分析

课改多年, 造成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教师改革的理念不清晰, 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不知道怎么改;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改变, 改革教学模式后, 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上的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体育课, 而对此的评价标准还是传统的评价标准, 在课堂上教师做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 教学势必又会回到老路上去;三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标准没有变, 还是以高考论英雄。那么, 在这种评价观的指导下, 教师搞教学改革只是徒劳, 没有人会去费力不讨好;四是教师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 以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练习形式都是大纲规定好的, 教师上课拿过来就用, 现在新课程让教师自己根据目标去改造和选择内容, 自己设计组织教学, 对此教师很不适应。

(三) 提出建议

1.“兴国的教育, 必有兴教的良师”, 体育教师

要主动地学习研究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材料, 更新观念, 增强责任心,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施新课程。

2. 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应该鼓励体育教师的在

职学习, 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加强各校、各地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

3. 对教育母机———大学的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

改革,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积习难改”的问题。一开始从教, 就让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4. 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能够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 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 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理念的欠缺、知识的僵化与不足、能力的调整与转型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罗树华, 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3

一、上海浦东新区推进哪些综合配套改革创新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近十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的要求,先后完成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200余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是探索适应大区域管理需求的开发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以扁平化管理为导向,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大部门制”、“大管委会”、“大市镇”行政管理架构。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在上海市率先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促进街道工作重心放到社区服务、社会稳定等公共服务职能上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社会类行政审批事项从最初的724项减少到203项,将平均审批时限从法定22个工作日压缩到承诺8.4个工作日。三是探索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和综合执法体制。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局的机构和职能,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将原来按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划分的分段监管模式改为以对象为中心的一体化监管模式,完善了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体制。

(二)推进自贸区建设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对外开放新高度

实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管理。优化外资项目审批流程,加大投资管理模式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延伸自贸区保税展示交易功能,推动进口商品商业模式创新,推进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业务试点。

(三)以推进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实现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产业发展良好互动

浦东新区通过出台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不断集聚,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截至2013年底,浦东共有监管类金融机构794家,各类股权投资企业1452家,财富管理公司305家,各类金融专业服务机构465家,成为国内持牌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及管理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今年以来,金融要素市场成交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证券市场成交额增长30.3%,金融业已经成为浦东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产业。

(四)张江创新以“股权激励、人才聚集、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机制,通过“一企一策”准确定位企业需求

经过9年多的改革探索,浦东新区以制度优势集聚创新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2013年,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792亿元,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分别达到1298家和524家,拥有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210家。张江高新园区通过实行“一企一策”制度,准确定位龙头企业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五)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教育医疗服务提供方式

2007年以来,浦东逐步将原来由政府主办、为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方式。另外,浦东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形成了推动“管理方式、办学制度、评价机制联动”的教育“管办评”办法,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创新建立“社区医疗联合体+全科医生”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被认为较为可行,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的试点经验。

(六)以“政社分开、政社合作”为基本模式探索社会治理新机制,探索与国际接轨、具有上海特点和浦东特色的服务型社会体系

浦东新区各职能部门将部分具体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以及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务转移出去。如将行业协会的行规制定以及协调、准入、评比等行业管理与协调职能,法律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业务咨询等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等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通过政社合作互动,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二、如何评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生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一)中央在浦东进行的综合改革进展评价和经验转化

2014年7月3日至5日,国务院第五督查组到上海开展督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向督察组汇报了上海当前重点改革进展。之后,国务院督查组分三个小组分别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围绕督查重点内容进行调研检查,并召开现场座谈会,听取企业、群众和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最后,姜大明代表国务院督查组就督查情况作了反馈,认为上海在贯彻落实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态度认真、措施有力,成效比较明显;同时提出希望上海积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新苗头、新问题、新趋势,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国务院督察组的推动下,浦东新区“联动登记、归口审查、评估评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由浦东新区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编写了《联动登记、归口审查、评估评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推广应用说明》,并由审改办熟知改革实践内容的负责人在全国其他地区进行经验推广。

(二)国家部委层面对浦东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评估和转化

2014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委托12家研究机构对上海浦东新区等11个试验区进行第三方中期评估,其中,由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任组长的专家组承担对上海浦东新区的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报告总结了浦东新区综改试验区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情况和有关工作机制,梳理了试点经验,提出了改革试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在11个国家综改试验区中,共总结出47条成功经验,其中12条来自浦东新区。不少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三)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身组织的第三方评估

浦东新区作为全国改革排头兵,首先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活动。2014年7月,针对自贸区运行一周年,自贸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自贸区管委会通过招投标形式共同委托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3家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委托1家内部评估机构——上海市发改委下属上海投资咨询公司,分别对自贸区运行一年的情况进行了评估。10月下旬各方评估报告已提交至国务院。市政府在和评估机构正式签约时一再强调要独立评估,不设定任何约束性框架,而且几家评估单位互相之间也不通气。

有的评估将一年里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进展和落实状况与国务院总体方案规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逐项比照,对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给出专业评估;有的评估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同时召开了若干场专家、企业及监管部门座谈会,涉及五六十家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中小民企,以及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商务、口岸、金融等监管部门。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反馈情况,按照不同的权重分值,得出了客观化的绩效评估结果;还有的评估方法参考国际公认的营商环境主要指标体系,结合总体方案里要求的建设任务,设计出一套自贸试验区评估五级指标体系,还开发出一套评估模型和软件。

就评估结果来看,目前四份评估报告均未公开发布。普华永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普华永道评估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评估项目分值都在“中性”以上,市场主体对自贸区建设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上海市发改委综合四家评估结果认为,与开放度最高的区域相比,上海自贸区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力度不足;二是区域太小,使得部分先行先试的措施和改革效应不能充分释放,服务业开放的一些措施无法在现有区域内落地;三是协同不够,各项改革措施有不同部门实施,单一部门的创新无法实现协同效应。

三、从各地调研来看当前重大改革评价制度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改革评价重视不足,未能真正理解改革评价的作用

从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以来的改革评估情况来看,改革评价监测还是个新事物,各级政府领导和基层干部没有真正理解改革评估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政府绩效、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落地中的重要位置。已有评价结果的应用方法更是缺乏,往往是形成一份报告“束之高阁”,未能发挥评价的效力。

(二)现有的相关改革评价活动极为零散,缺标准、缺模板、缺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被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改革评价活动一直并不活跃。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在单个领域进行评价,评价行为极为零散,评价结论也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自贸区进行的第三方评估可以说仅是一个好的开头。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迄今为止,少有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实践,评价活动缺标准、缺指标,评价远未常态化、制度化。亟需参照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式,形成有共识的改革评价指标和标准。

(三)评估行为走过场、形式化,相关改革推进“数字很好听,效果不明显”

在改革推进工作中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事项表面化倾向,工作汇报成绩很多,但市场反应不明显。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热衷于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而很少从改革政策享用者和市场主体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政策在市场中是否能发挥作用,对改革政策在市场中的定位模糊,导致审批事项下放后,但仍有审批条件、审批标准、审批事项流程、行业管理权限等改革没有配套推进,下放审批事项并未实质上减少对市场的束缚,改革效果不满意。

(四)一些改革评估行为自说自话,公众参与极为有限

改革成效好不好,改革方案质量高不高,要用改革评价结果说话。不管是改革推进单位自评还是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这些评估活动形成的报告、结论基本不向社会公众公开。自评报告往往局限在改革推进单位内部,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写、自己看”。即使是第三方评估,如发改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评估报告、自贸区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自贸区改革进展的评估报告,都只限于在相关的政府机构内部,不仅社会公众无法获取信息,即使是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单位要想获得这些报告资料也需通过较为私人的方式获取。评估行为自说自话,把社会公众和其他机构隔离在外,严重影响评估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五)政府自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公众评价出入较大,第三方评估因为经费不独立容易留情面

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上海自贸区为例,调研发现,来自官方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认为一年来自贸区已形成5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其中21项已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30多项具备复制推广的基础,另有一批改革创新事项正在加快实践。由自贸区政府招标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较为学术、量化的评估手段,认为自贸试验区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制度创新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之相悖的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对自贸区的评价存在不少不满声音,认为自贸区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推进速度比市场预计的慢很多。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政府关注焦点从改革转向经济增长,上海自贸区的试验进程更为迟缓,政策内容含糊不清。一些政策尤其是金融改革创新完全受制于行业监管,比如关于设立民营银行自贸区没有任何批准权和主动权,只能等待银监会的工作。因此尽管已出台文件明确支持设立民营银行,但在自贸区实际操作中,没有任何进展。

(六)一些重要改革任务由于缺乏评价监测,导致改革探索要么一入深水就没响声,要么一突破就踩雷区

对比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时的改革目标,有不少重要的改革目标远未实现,有的甚至还未启动。如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一直被列为浦东新区改革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由于缺乏持续的、常态的改革进展评价监测机制,对这项重要改革任务的执行情况、是否达到改革目标,缺乏评价、督促和考核,导致改革任务“干不干一个样”,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这项任务多年来未见明显进展。

四、加快推进重大改革评估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将第三方评价作为实施重大改革方案和政府年度改革任务的必备要求,以第三方评估新常态为契机推进改革决策科学化

推行改革的“第三方评估”,是改革决策向民主化、科学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一是逐步要求重大改革必须引入“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并建立机制、形成制度,由相关部门明确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方式、评估程序、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年度改革重点任务时,应明确一定比例的改革任务(如30%)要进行第三方评估并向公众公开评估报告。将第三方评估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布,不仅能让公众评判被评估单位的改革工作绩效,也能让公平监督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大大提升第三方评估在推进改革进展中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将第三方评估结论按一定比例纳入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履职情况的考核之中,将会起到更大的督促作用。

(二)通过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和购买服务方式,增强第三方评估的公正独立性

第三方评估机制要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独立和经费独立。当前我国“第三方评估”的费用一般来自被评估对象或主管部门。与评估对象建立经济关系,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冲击。因此应尽快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要求“督促、落实、检查”改革进展的要求落地,采用改革专项资金方式支持第三方评估,避免部门和地方政府“花钱评自己”。

(三)建立定期督查改革落实情况的常态化机制,不断丰富督查形式

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督查机制,推进改革督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同时不断丰富督查形式,让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等社会力量成为评判改革优劣的裁判员。通过督查,促进各区各单位不断完善改革工作的领导机制、立项机制、决策机制、联动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四)加大改革评估的使用力度,为改革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提供评判依据

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落实重大改革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就需要用改革实际效果评价进行衡量,通过改革评价为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依据。

(五)利用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手段扩大公众在改革评价中的参与渠道和机制,逐步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改革信息分析新模式

一是及时向公众报告改革进展和收集公众意见。通过让公众参与到改革设计和反馈中,对政府考察民情、开拓思路、修改和修正下一步改革推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二是推动建立改革资源需方调查制度和改革事项回访制度。让改革需求引导改革供给,以更有效提升改革事项的针对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建立改革需求调查的畅通渠道,丰富公民的利益表达形式,让公民能说话、敢于说话。

(六)结合四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重大改革评价条例(或办法)

于法有据是新时期推进改革的一项要求,改革评估也要落实和体现制度化、法制化精神。制度化和法制化是保障改革评估有效、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改革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有利于摆脱传统政府模式下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使改革评估尤其是第三方评估更规范和科学。建议在总结已有基本成熟的评价经验基础上,结合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重大改革评估条例或相关法律规范。

(七)建立改革创新报告(指数)发布制度,推进改革评价指标化、标准化

建议在每年进行改革评价的基础上,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名义或国务院授权有关机构等形式,发布权威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年度报告。委托相关智库,研究中国改革评价指标,对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进展进行跟踪评价,组织有关力量,联合发布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指数,为更好推进中国发展环境建设提供制度评价参考。

(八)尽快建立年度改革评价清单,有效回应社会关切,让有质量的改革评价取信于民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4

今年来,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努力为阳谷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1、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保持阳谷事业单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事业单位选用人制度的完善。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维护和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才人事公平正义。

2、深化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价和职务聘任相分离,大力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完善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的管理模式。

3、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着力解决公开随意性大、流于形式等问题。对行使人事行政权力办理的各项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工作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一律予以公开。建立并不断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人事政务公开的有序推进。

4、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规范机构编制管

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协调制约机制,加强实施编制实名制管理。

阳谷县人事局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5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舆论先导、试点先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实践。目前各类试点探索工作已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在行业内全面展开,步入规范化运行阶段。

一、基本做法

我省卫生系统共有事业单位xxxx个,从业人员xxx万名。目前,已有xx个事业单位被列为改革试点单位,xx个事业单位已经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xx个事业单位正在拟订改革方案,xx个事业单位已签订聘用合同。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们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厅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组,建立了与各市和厅直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系制度。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xxxx市卫生局把人事制度改革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直卫生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将任务细化量化,责任到人,成立了由局领导牵头的xxxx个督导组,对各县区和各事业单位跟踪督导,保证了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发动群众积极探索。

针对部分单位存在的怕担风险、等靠依赖思想,我们在全行业开展了“认清人事制度改革意义,增强开拓创新意识”的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我厅带头从厅直属单位的改革抓起,先后在省疾病控制中心、省xx医院、省xx医院等单位进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职工全员聘用、实行岗位绩效津贴、优绩优酬等不同侧面的试点。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也都结合实际进行了探索实践。省疾控中心、xxxx市卫生局在全国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书面交流。

(三)抓住难点重点突破。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抓住难点,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1.精简内设机构。针对行政管理科室设置过多,内设机构臃肿的问题,我们在合并科室、精简机构、充实业务岗位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先后在省xx医院、xx人民医院、x等单位,进行了精简内设机构、优化人才配置的试点。xxxxxxxx医院本着满足临床需要、精简行政机构的原则进行定编定岗,改革后医(技、药)、护职位分别占到总人数的xx%、xxx%,管理、工勤岗位只占xx%、xx%。xxxx市第xx人民医院调整后,职能科室由原来的xx个缩减为xx个,较好地解决了机构臃肿的问题。

2.改革干部选拔机制。我们把改革领导干部选拔工作作为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来抓,相继指导xxxx市和忻州市对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了公开选拔。指导xxxx县、河津市侧重抓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干部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试点。xxxx县卫生局对县直xx个医疗卫生单位xxx个领导职位和xx个乡镇卫生院长进行了公开选拔。各卫生事业单位竞争上岗的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公选前下降了xx岁,专业技术职称达到中级以上,年轻干部占到xx%。

3.推行聘用制度。我们积极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不同形式的聘用制改革办法。xxxx市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中实行了岗位聘任、竞争上岗、末位待岗制度。省xxxx医院通过院领导聘中层领导,中层领导聘工作人员,层层聘任的方式实行全员聘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双向选择分期分批竞争聘任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全员聘用合同制。省xxxx病医院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中,对中层干部岗位实行竞争上岗,一般职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配合推行聘用制,xxxx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xx年以来已对xx名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代理,承担了全员聘用中落聘人员的托管,为全员聘用制度的推行疏通了人员出口。4.改革分配制度。为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我们侧重在省xxxx医院、xxxx精神病医院、xxxx市xxxx医院等单位,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岗位工资、绩效津贴、高薪引才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激励机制。省xxxx医院从20xx年xx月起,实行了“xxx”的分配制度,改变了“xxxx的分配方法”,通过综合目标考核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起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绩效工资制度。xxxx精神病医院从20xx年x月实行了岗位工资制,终止了档案工资制。即以岗位基础工资作为基本保障,用岗位津贴进行适度补充,把岗位绩效工资用于基础奖励,根据岗位的责任、风险、知识、技术等要素分别确定工资基数和级别,形成了较为切合实际的分配模式。

(四)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0xx年xx月,我们对几年来的试点探索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与省委组织部、人事厅一起,制定了《xxxxx》、《xxx》和《xxx》,对各市和厅直改革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召开了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加速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时间表,使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展开、规范运行、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二、主要收获

(一)促进了人事管理观念的转变。

各试点单位都注重把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思路调整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上来,把单纯的人事管理思路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逐步实行了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的转变。从而为理顺人事管理关系,突破改革的思想障碍奠定了基础。

(二)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了干部选拔上的“单轨制”,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制”,革除了分配上的“平均制”,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使干部职工产生了自我加压、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争创业绩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了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三)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各试点单位坚持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促进了人员合理流动,一大批学历层次高、业务技术精、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到了关键岗位。坚持分配政策向优秀人才倾斜,既较好调动了各类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又有效解决了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四)增强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

试点单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普遍精简了机构,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普遍增强,更加注重结构、质量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创名医、名科、名院蔚成风气,促进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五)树立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良好形象。

试点单位普遍反映,改革前后比较,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劳动纪律和组织观念明显增强,极少数过去不服从分配、不好好工作的人也自觉努力工作了,有的还主动要求增加岗位工作量。医院更加注重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大有改善。医院形象的改变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好评。

三、存在困难和打算

目前,我们在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相关政策不配套。目前xxxx省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一些配套改革还未跟上,特别是分配制度的配套政策和对下岗人员的分流安置政策需要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加以统一规范。

二是监督约束机制和仲裁制度不完善。由于卫生行业的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还未理顺,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缺少有效的法人监督约束机制,给聘用制改革带来了诸多不利。比如,个别地方不落实有关政策,将落聘职工直接推向社会,造成不断上访。同时,仲裁制度不健全,部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职工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解决问题,增加了主管部门工作难度,甚至带来社会负面影响。

三是人员分流的出口问题未解决。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应成立规范的卫生人才市场,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我省卫生人才市场至今还未形成,人员分流还未找到有效出口。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投保率的不断提高,商业车险业务规模稳步扩大,风险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理赔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旧有的商业车险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车险市场,推行车险费率改革势在必行,其原因则是车险业务成本的增加。当前的车险收费标准与风险程度不匹配,对险企以及车主都有失公平。此外,车险一旦真正实现费率市场化,好车主的保费将被降下来,因为车主这一部分不出险或出险很少;而常出险的车主,今后的保费就可能很贵了,每出一次险保费可能就会大幅上升。

1.2014年车险费率改革推进情况

一直以来,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因种种原因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2014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机动车保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已攀升至100%,这意味着太保车险业务面临亏损压力。人保财险上半年综合成本率为94.4%,其中,车险业务的承保利润为3.7%;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亦为94.4%。而在2013年,45家公布了车险保费的险企的车险保费收入共计5577.8亿元,赔付支出2663.8亿元,承保利润为-16.5亿元。除去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3家盈利的上市险企外,其余42家公布了车险承保利润的险企,其车险业务亏损总额达63.5亿元。各家险企车险亏损的厉害程度使得车险的费改再次提上日程。

2014年7月,保监会内部下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指出,当时的商业车险市场存在体制机制问题,商业车险产品和服务,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不相适应。相关业内人士也指出,商业车险基本到了全行业亏损,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因此,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应该会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届时,车险公司的管理将更加精细化,并且车险公司会针对客户推出一些创新型险种。

根据《指导意见》,本次车险费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以行业示范条款为主体,创新型条款为补充,建立标准化、个性化并存的商业车险条款体系。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赋予并逐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商业车险费率厘定的自主权。以动态监管为重点,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加强和改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的监管。此外,《指导意见》称,保险监管机构将根据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逐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商业车险费率厘定的自主权,最终形成高度市场化的商业车险费率形成机制。

相较以往,此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有所调整。在定价机制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上,监管层有意放开之前的门槛限制,尽可能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参与进来,同时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按车型定价模式正式推入市场,用“零整比”的定价方式取代目前国内以新车购置价等因素为核心的定价方式,以便让消费者和保险公司都能享有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改革实施之后会加剧市场竞争,加大公司的经营差距,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市场份额增加,行业的运行成本降低,提高行业效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可能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但也为一批中小保险公司崛起提供了机遇。

2.2015年车险费率改革现状

2015年2月3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三方面政策措施:

1、建立以行业示范条款为主、公司创新型条款为辅的条款管理制度;

2、建立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

3、加强和改善商车条款费率监管。概括而言,此次改革,实际上是把商业车险的产品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把产品的选择权交给广大消费者、车主,这样可以激发保险公司发展创新的活力。保监会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之上,让费率改革与风险更加匹配,让低风险车主享受更多的费率优惠,同时拓宽车险保障的范围,切实解决一些条款当中不完善的地方,如高保低赔向实保实赔转变,代位赔偿取代无责不赔,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使车主享受更多的优惠。

从2015年4月开始,车险费率改革在黑龙江、山东、广西、重庆、陕西、青岛6省市试点,费率有所降低。从结果来看,车险费改调整了基准保费计算方法,同时增加了费率调整系数。费率调整系数考虑无赔款优待系数、交通违法、渠道和核保系数。从目前来看,试点从定价放开角度和区域推进层次来看均是分层的,预期负面影响有限。据长江证券统计,此次试点区域市场份额合计约16.8%;试点区域分公司合计保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为15%左右。

值得注意的时,在中银国际魏涛看来,这一改革在初期可能会造成市场竞争加剧、费率降低,带来一个改革的阵痛期,但长期是一定可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在这一阵痛期中,在市场占主体地位的大型公司会凭借自身资本实力、销售费用的优势进一步获益。

3.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的影响

对市场份额的影响:费率市场化使得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呈现两极分化,市场集中度提高。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市场份额会增加,使得车险市场集中度随之提高。从长期来看,市场份额会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目前的垄断竞争局面会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对险企利润的影响:费率市场化后,利润的获得将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成为险企主要的关注点。从总体来看,各保险主体的盈利能力,将在市场化改革中接受严峻考验。从短期来看,各险企都将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的巨大挑战;长期来看,自主定价和管控风险的能力不同,将使各险企的盈利能力出现重大分化。

对险种渠道的影响:本轮费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一个实质的影响是,电网销渠道将失去价格优势。现在电网销渠道有一个额外的15%的折扣。但是按照新的费率体系,每个渠道原则上来说都可以按照自主渠道系数设置这个折扣,这样一来电网销渠道可能就失去价格的比较优势,这对大公司来说将造成较大的冲击。

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扩大财险公司定价的自主权,打破此前存在的商业车险费率畸高现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浮动下调的权利,在设计费率的时候可以更加灵活。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目前现行的车险收费标准,受新车购置价等因素等影响较大,相同售价车辆的保费基本相同。而此次车险费改调整了基准保费计算方法,同时增加了费率调整系数。所以改革后,相同售价的车辆,车险费用也是不同的。而且,由于以前车险保费定价里,很多车的零部件原厂价格畸高,即零整比系数较高,比如差不多价位的奥迪A4L和奔驰C级,由于后者零整比较高,所以基础保费可能也会相差很多。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7

1.1 项目多元化,选择性较高

当前,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也不例外。高校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功能也更加齐全,除了有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还有武术、健美体操等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来挑选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运动需求,使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 组织形式自主性、多样性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自主组织起来的,从中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且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规模大小和场地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其中,自主选择喜爱的项目进行自我练习和锻炼,一般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参赛人员的要求较少,大多是鼓励和吸引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同学积极参加,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育团体,使学生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2 分析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强身健体

高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表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体育兴趣,使学生可以自发、自觉地锻炼身体,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生可以强身健体,满足大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利于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从中可以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陶冶情操,充实自身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加生动充实。

2.3 有利于增强学校的体育教育

通过进一步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以此提高高校的体育教育水平,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使学生将学校的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3 分析现阶段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在积极推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相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我国仍有一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使这些学校不够重视体育工作,对体育工作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较小。另外,我国高校的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为体育考试做准备,很少学生是出于自身爱好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还有,大部分的高校学生由于课业紧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频率较低,并且随着年级升高参与的人数越少。此外,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较为单一,一般以球类项目为主,体现了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3.2.1 活动场地较少,体育器材不完善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备条件比较滞后,场地面积较小,开放的时间也比较少,难以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上的有利条件。另外,学校在体育工作方面投资较少,使学校的体育设备比较老旧,而且设备也不够齐全,使学生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2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和指导,使学生的体育能力较差,这也是阻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的一大问题。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由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的,鼓励学生自愿积极参加,使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比较随意,不受约束,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难以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运动团体。另外,学生在参加团体项目中,有部分教师的体育技能较差,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因素,来给予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管理,导致最终的体育项目学习效果较差。

3.2.3 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课外活动时间较少

学校领导为了保障文化教育的发展,给学生安排的日常教学时间较满,而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比较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再加上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工作比较随意化,工作长期无人负责,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生自愿参加和退出的,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小,使学生也不够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3.2.4 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意识较差

在我国应试教育环境下,我国不管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学校,对待学生的体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比较忽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也不够重视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学生缺乏学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加强身体锻炼的意识较差,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 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发展

4.1 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

高校要认识到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并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资金和人力支持。首先,高校应该把加强体育工作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制定更加完善的体育制度,增加体育课时,安排体育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学生要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场地,例如周六日开放体育馆等。还有,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换比较落后的体育设备,增加多样化的体育设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

4.2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管理和指导

高校体育教师是推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为学校在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中献计献策,主动解决一些问题。另外,体育教师要努力争取和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获得充足的体育活动经费,这样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组织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另外,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开发体育传媒,拓宽健身教育的渠道。教师应该通过图书、杂志以及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学生讲述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加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发展。

4.3 开发课外体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形式

高校要积极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就要在保障体育课程功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开发课外体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形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自由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训练。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都会保留一些足球、篮球等球类项目,除此之外,高校也要根据时代变化适时增加攀岩、独轮车等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使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迈出学校,迈向大自然,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热情去参加这些项目,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另外,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使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发挥锻炼学生身体的功能,还能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活动,也能使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强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精神。

4.4 建立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效果评价制度

高校推进的课外体育活动相较于课堂体育教学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的。其中课堂体育教学还会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考试和评价,而课外体育活动相较而言就比较轻松、灵活、开放,没有考试压力,但这样也会使一些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难以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体育知识,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高校在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中,要建立合理的活动效果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约束,使学生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课外体育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积极推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发展学校的体育文化。根据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元化、组织形式自主性、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和自由组合的特点,并且了解到当前高校在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中存在学校领导对其重视程度较小、提供的活动场地较少、体育器材不完善,并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以及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意识较差等问题,就要通过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开发课外体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形式,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效果评价制度等措施,以此进一步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增强学校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1.

[2]黄汉升,陈俊钦,梅雪雄,等.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研究[J].体育学刊,1997(3):69-72.

[3]张外安.大学体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李越苹.对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10-12.

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情况 篇8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的启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整体培养人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学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首位,体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则是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片面放大所谓的体育技术,一味追求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在近年的体育改革中,教师虽然提出了与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受到一定的阻力,目前的体育教学仍没有彻底改变“提高体育技术、以运动成绩说话”的传统模式,没有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育人的宗旨,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锻炼身体,提高技术”的层面上。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有些学校仍然存在着“唯分数论”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跳绳、头上前抛实心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测试项目作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必修科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体育项目练习、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等。这种做法实际就等同于把体育课变成训练课,把体育活动的宗旨仅仅归于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要注意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发展情况,权衡利弊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要求贯彻实施制订的计划。

3.体育教学的目标中应突出整体性

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也引导着学生的活动参与方向,从而把教和学的活动汇集到同一层面上,使教与学有了交叉点。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而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促进学生素质得到整体、全面、充分的發展。具体来说,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应突出多样性

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直接感悟体育教育魅力的最直接方式,是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平台。体育教师必须学会利用这一连结的纽带与学生进行交流,引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其积极性。在落实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的第二套方案。若在某一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没被完全调动起来,那么应该有其他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把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配合起来使用,力求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重视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果。

5.体育教学的氛围应突出愉悦性

体育教学的氛围应突出其和谐性、愉悦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或大或小的压力,而作为放松身心的体育课,更应该突出其愉悦性。愉悦、和谐、奋进的教学过程会使人精神振奋、活力激增、身心放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不良的教学氛围则会使教学活动障碍重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

上一篇:压疮的患者管理下一篇:江南一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