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题报告(精选8篇)
浙江宁波市不断深化农机供给侧改革,2017年大力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不断突破特色产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新技术,全面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保障我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17年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措施
(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突出抓好以水稻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作业水平再创新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4%,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粮食烘干机214台,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过17000吨位,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近75%,居全国领先水平。
1.狠抓水稻机插、粮食烘干机械化推广。通过积极推广规模化(工厂化)育秧、立体育秧模式和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推广商品化秧苗供给等手段突破水稻机插育秧瓶颈,同时抓好以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为重点的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继续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机械实行累加补贴,2017年新增水稻插秧机及穴直播机313台、育秧流水线35台、新增粮食烘干机214台。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75.58万亩,其中早稻机械化栽植面积14.57万亩,单季稻机插面积46.07万亩,连作晚稻机械化栽植面积14.94万亩,水稻机械化栽植率66.9%,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9.4%。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超过17000吨位。
2.大力开展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召开全市机械化穴直播研讨会,组织区县(市)有关人员赴上海松江学习考察,进一步拓宽水稻机械化栽植方式。目前全市穴直播面积近1.1万亩,其中余姚达到0.83万亩。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和示范镇(乡、街道)整体推进提升工程建设。
(二)“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创建进展顺利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两个创建”。农机总站制订印发了《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落实了三年内创建省级机器换人示范区县(市)3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县(市)7个,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19个以上、示范基地53个以上的工作计划,争取超额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创建指标。2017年创建具体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机器换人”的示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奉化区、鄞州区成功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余姚市、慈溪市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唯一两个“机器换人”示范县(市),还成功创建9个“机器换人”示范园区(乡镇),25个示范基地,创建数量全省最多,比例最高。
(三)特色高性能农机推广有新进展
特色高性能农机设施装备推广取得积极进展,茶叶、蔬菜、榨菜、鲜大豆等特色产业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明显加快,积极探索畜禽水产养殖环节生产机械化。
1.加大特色机械示范推广力度。将无人旋翼植保飞机、热风炉、热泵式粮食烘干机、水稻穴直播机、烘干机粮食输送装置、筑梗机、谷物收割机(大于80马力或手扶、半喂入)、捡拾打捆机、喷杆式喷雾机、履带式旋耕机、毛豆收获机、田间运输机等12个类产品等新型农机列入试验示范与推广目录。无人植保飞机等新型机械广受农民群众欢迎,今年以来,各区县(市)已补贴购置无人植保飞机约30台,其中余姚14台,慈溪10台,无人植保飞机总数70余台。此外,继续加快林特、花卉产业的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生产以及茶叶采摘、修剪和名优茶加工制作等作业机械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新增采茶机、修剪机、茶叶炒干机、揉捻机、杀青机等加工机械228台。慈溪、余姚推广鲜毛豆采收机械化经验得到省农机局领导肯定,其中慈溪市两年内鲜大豆机械化采收推广应用面积预计6000亩以上。镇海区推进叶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典型经验在全省、全市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慈溪市西兰花机械化移栽、韭菜机械化收获取得积极进展。余姚引进推广竹笋烘干设备等特色机械,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2.拓展农机科技项目建设。结合区县(市)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组织开展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创建,新增鲜毛豆、蓝莓、蘑菇、马铃薯等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做好9个(含2个叠盘暗育秧项目)农机科技推广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主要对水蜜桃选果、春笋烘干、夏秋茶品质提升、土地杀菌、特色农作物去色去杂、秸秆粉碎利用、叠盘暗育秧等机械示范推广或研制进行扶持,以此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兴机。象山县土壤机械修复灭菌杀虫项目推进情况得到卞市长的批示。奉化区水蜜桃机械化分级选果项目将自动上果、重量分级、自动封箱打捆功能集于同一条流水线上,低温储藏设备的应用延长水蜜桃近10日的储藏时间,具有较强示范意义。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突出抓好农机服务组织提质增效,新型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象山县联富农机合作社、余姚市上塘农机合作社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余姚市马渚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慈溪市迎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2018年初获评2017年度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1.创新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强化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培育,重点抓好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股份制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培育创建,努力做到总量适宜、质量提升,布局合理、服务全面。2017年又新建了4家作业服务公司、3家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3家示范性维修网点。同时,继续实施农机服务组织提质工作,按照系统示范和市级示范要求对19家合作社开展了提质工程建设,对8家合作社进行了功能培育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7家,推荐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讲师团成员1名。
2.切实抓好重要农时生产农机化服务工作。与中石化、中石油宁波分公司联合出台措施,推行农机作业用油(柴油)优惠供应、优先加油、优质服务、免费办理的“三优一免”惠农便民服务,分别落实春耕、秋收冬种农用专项柴油各2500吨。各地农机部门都积极抓好农机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具及零配件的组织供应、农机维修保养、新机具新技术培训、机力机具调度工作,组织农机服务小分队开展维修保养服务。抓好农机跨区作业等管理服务工作。全市共领取并发放跨区作业证350本,设立了9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参加省外的小麦跨区作业,作业面积10余万亩,创收600余万元。承办“浙江农业之最---水稻机插擂台赛”全省性农业生产比武赛事,组织余姚、鄞州、奉化三个代表队参赛,在全省24个参赛队中,余姚代表队以绝对优势勇摘桂冠。扎实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加强技术服务与指导。
(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和监管有效落实
强化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的扶持政策的监管与落实。2017年第一批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0万元。2017年,全市实施中央购机补贴资金2932万元,投入市、县二级配套购置补贴资金1226万元,新增补贴机具2450台(套),受益农户1950户,带动农民投入近7500万元。
1.作为试点省(市)开展无人植保飞机补贴试点。积极争取成为了农机购置补贴植保无人飞机应用试点(六省一市)之一,与浙江省、民航等有关部门沟通,加快启动实施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
2.制订完善制度,完成品目和分档调整。制定了《宁波市农业局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运行内部控制制度(试行)的通知》、《宁波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宁波市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制度》,完成对品目和分档的调整工作,减少了2个品目和“普通增氧机”1个分档,下调了17个分档的补贴额,确定列入宁波市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范围11大类29个小类51个品目。推进购机补贴“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
3.对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程序进行了调整简化。即在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取消农机经销商录入环节,县级(或县级授权的乡镇)负责将机具信息、购机者信息、人机合影、购机发票等信息录入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在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内注册,并负责录入农机经销商、产品信息等内容,且对录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通过“去经销商”,使经销商同补贴操作环节彻底相脱钩,更好地保障农民购机自主权,防范廉政风险。
(六)全市智慧农业建设开局良好
全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思路明确,完成农业基础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和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和申报立项工作,农业部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1.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按照农业局党委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工作。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完成智慧农业云平台总体规划,全面启动云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农业云平台“1+5+N”的基本建设思路,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对《宁波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请市发改委组织召开部门评审会,完成对《宁波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总体规划》的联合发文。二是组织编写农业基础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和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经信委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多部门建议和要求,以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建设内容,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和申报立项工作,启动宁波市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决策平台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项目已进入审批立项阶段,争取年内开始招标落地实施阶段。三是广泛开展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调研。
2.探索“互联网+”在农机领域的应用。会同海曙区政府、古林镇政府成功申报农业部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协助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建设北斗精准时空服务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包括水田精准整理与作业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播种监视系统、精准养分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打造“精准农业”大田示范项目样本。
(七)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7年全市辖区内共发生拖拉机责任事故死亡7人,死亡人数较上年减少1人。共发生涉及本地拖拉机有责任交通死亡事故9次,造成9人死亡,与2016年持平。2017年辖区内拖拉机责任事故死亡人数和涉及本地拖拉机有责任交通死亡人数均未突破省农业厅和市政府下达的考核控制指标。市本级成功创建为全国、全省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
1.深入开展全国、全省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今年2月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工作方案》,6月省农业厅、省安监局关于印发《浙江省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对创建省级、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的条件、程序作了明确要求,农机部门审时度势,经农业局党委同意,立即向市政府汇报,迅速启动了创建省级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工作,卞市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宁波市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市领导小组,市委平安办领导高度关注,市安监、公安等八个部门齐心协力,目前做了大量而富有实际成效的工作,已经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和首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除市本级外,象山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成功创建3个省级示范镇、8个示范合作社、2个宁波市平安农机检测中心。各地农业、农机主管部门、联合公安、安监等部门深入开展上道路拖拉机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田检路查、把牢农机检验、考试、发证关,狠抓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确保农机安全管理措施到位、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共上路联合执法782次,检查拖拉机4537台,处罚2040次,扣车34台,扣证26本,罚款19.2万元。此外,我们按照上级部门八个方面、三十个小项的要求,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做好相关工作的拾遗补缺,认真细致做好台账、影像资料汇总、梳理、装订制作工作,确保以最好的姿态、最出色业绩,迎接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省农业厅、省安监局对我市创建工作的达标验收、公示认定。扎实开展全国第16个“安全生产月”有关工作,以安全生产咨询日为载体,开展宣教活动。组织参加“宁波市2017年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现场发放了宣传资料1200余份,提供农机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活动120人次。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员的安全轮训工作,全市已轮训各类农机人员8000多名。
2.扎实推进农机监理惠农服务。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精神,各地农机部门配合农险办、保险公司拓展农机保险新产品,将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人身意外险、植保无人飞机、烘干机、谷物和库房的保险逐步纳入政策性农业综合保险范围。保险公司已经出台保险条款、保险方案、承保理赔要点,宁海、奉化等地已经进入实质性投保阶段。已投保谷物烘干机244台,操作人员人身意外险200多人。继续做好拖拉机报废补偿工作。已办理报废补偿拖拉机106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47台,小型拖拉机215台,使用报废补偿资金420万元。加强档案业务检查,全市清查拖拉机档案19583份,拖拉机驾驶员档案20406份,发现资料不齐、签字不规范的档案253份,档案丢失4份,公告或强制注销档案1244份,已经全部补齐了电子档案、纸质档案缺失的内容,对丢失的档案,统一按照省局的要求做好档案增补工作。解决了省农机监理牌证系统网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各地按照省、市部署,农机行政许可都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尽管在特色产业很多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还存在着“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问题。由于经济作物的多样性、非标准性和机械制造水平等原因,国内自产的用于特色产业种植和收获作业的机械少。在国家推广与支持的机械目录内,适用于我市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基本没有。国外先进适用的经济作物特色机械因价格和效益问题引进较难,特色产业重点作业环节的先进、高性能的新型农机具有效供给不足。二是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覆盖不广、服务链条不全、服务能力不强、规模化程度不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机维修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农机服务主体人才相对缺乏。三是虽然农机安全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外省籍上道路拖拉机的有效监管仍缺乏有力抓手。外省籍拖拉机流动性比较大,全国登记信息未联网,假牌假证信息涉及省份比较多,核实难度比较大。农机事故虽然成下降趋势,但仍然时有发生。
二、下步主要工作打算
2018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农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照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五大攻坚战”、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和《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的要求,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着眼短板环节,强化现有优势,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深化“三优三强”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农机惠农政策实施
按照“稳定、规范、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2018-2020)》,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突出重点,坚持普惠共享,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优先保证主要农作物生产所需机具和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敞开补贴,并对我市粮食生产重点机械继续实施累加补贴,并开展保鲜储藏库、烘干房、山地轨道运输机等设施设备一体化等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不超过3个)。开展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需求调研,全面分析总结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成效、存在短板、下步需求和对策措施。加快启动实施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补贴对象为从事植保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植保无人飞机按照单旋翼3万元/台、多旋翼2万元/台标准实行定额补贴。在申报补贴前,须按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完成实名登记或国籍登记,投保财产损失险、操作人员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完成至少100亩的植保作业量等。
(二)优化农机设施装备结构
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以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以短板机具、中高端产品、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提升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水平。更加注重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快蔬菜、瓜果、食用菌、马铃薯、油菜、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机械配套水平;更加注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机具的推广,促进老旧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设施装备结构优化,加快“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农机设施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配套装备;更加注重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大力推广信息化、智能化装备。适时组织召开全市特色机械化现场会。2018年重点开展水产智能化温控养殖、果蔬产业薄弱环节适用机械的引进运用、坛紫菜加工烘干设备改造、秸秆初加工成基质、鹌鹑养殖自动化、1+N叠盘育供秧示范等方面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装备结构优化。
(三)优化“共享农机”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以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强化服务组织功能培育,创新开展以“共享农机”为核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动我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2018年,拟新建6家农机作业公司、2家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1个市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并对9家农机合作社进行功能培育。积极发掘和培育全国性农机示范组织及先进农机代表人物,力争新创建2家全国农机合作设示范社,完成16-18家省级示范农机社的评选工作。二是抓好重要农时农机化作业服务工作。
(四)强化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
一是要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招标,并重点组织实施。二是要做好宁波市智慧农业基础数据服务与决策平台立项、招标有关工作,并组织实施。三是谋划土地经营流转平台、适时推进农机作业监管服务平台升级。加强宁波市智慧农业研究院能力建设。强化智慧农业建设监管与技术指导工作。
(五)强化主要农作物及“机器换人”示范创建
一是抓好省“机器换人”示范及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2018年拟新建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2个,新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6-7个、示范基地17-18个。二是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结合区县(市)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进一步开展主要农作物及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在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作物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同时,扎实推进蓝莓、马铃薯、食用菌等产业的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2018年新建4个5000亩,一个1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2个叶菜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1个小青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1个梨园种植关键环节机械化示范项目、1个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宣传推广可复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三是配合局机关、古林镇推进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施。
(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近日,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牵头编写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 (2004-2014)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为书作序。该书约19万字, 共分八章, 客观描述了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化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农机化作业水平、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农机工业、农机流通、农机应用与服务、农机化管理与安全生产、农机化新领域拓展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是对我国农机行业十年发展历程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
该书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牵头,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该书编撰单位构成整合了农机科研、制造、流通、使用、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力量。全书以农机化十年间的发展为主线, 相关领域及产业的创新跟进、发展提高的视角谋篇布局, 各章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 既注重客观描述农机化发展的现实, 又注重反映发展规律, 总结发展经验, 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信该书的出版, 将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回望历史、谋划未来, 更好发挥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农业的概述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2.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
②季节性。
③周期性。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人类提供衣食住来源。
(2)不利影响
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土壤遭受污染。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②地形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牧业或者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土壤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等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④水源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般农业生产布局在水源丰富的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生产。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园艺业、乳畜业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③政府政策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应该响应政府政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④技术水平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机械
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b.化肥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c.良种
使单产量提高等。
d.冷藏
扩大了农业产品的销售范围。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应根据农业生产对技术的不同要求来合理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影响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地域的变化。例如:伴随城市和工矿业的发展出现的城郊农业。
(2)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地域】
一、农业地域的定义与特征
1.农业地域的定義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二、农业地域的类型
主要有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热带迁移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等。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①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或终年高温,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期。
②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③水源
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灌溉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①精耕细作
人均耕地少,但由于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
②种植历史
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 000年历史),有丰富的传统经验。
③饮食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1)小农经营
①原因
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②发展措施
适度规模经营。
(2)单产高,商品率低
①原因
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②发展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①原因
田地规模小,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②发展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4)水利工程量大
①原因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的威胁很大。
②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
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3.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①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②市场广阔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③人口稀少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④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條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2)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①地势
地势平坦广阔。
②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③水源
水源充足。
④气候
气候温和。
⑤交通
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⑥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⑦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和农药。
⑧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⑨市场
市场广阔。
【点拨】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1)季风水田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
水稻。
②生产目的
自给—商品农业。
③经营方式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④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区。
(2)商品谷物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②生产目的
商品农业。
③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三)大牧场放牧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2.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特征
①气候
气候温和。
②草场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③人口密度与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④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发展措施
①修建铁路
该措施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②围栏放牧
该措施能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③划区轮牧
该措施能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④种植牧草
能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⑤打井取水
在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了牧场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
⑥培育良种牛
能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⑦加强病害研究
能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四)乳畜业
1.概念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主要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奶酪。
2.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4.区位特点
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紧邻市场,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5.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优势
(1)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精饲料作物的生长。
(2)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所占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点拨】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
(1)乳畜业
①气候
温和湿润。
②分布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③产品
牛奶、奶制品。
④市场
以本地市场为主。
⑤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程度高。
(2)大牧场放牧业
①气候
半干旱、干旱气候。
②分布
地广人稀的地区。
③产品
肉、皮、毛。
④市场
以外地市场为主。
⑤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程度较高。
(五)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的概念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等。
3.饲养的牲畜
猪、牛、羊等。
4.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墨累—达令盆地为主。
(2)经营方式
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3)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便利;有固定的销售市场;机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励;等等。
(4)发展优势
①属于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②能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六)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七)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國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重难点剖析】
一、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1.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某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
某一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缺乏条件就是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缺乏,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举例(以我国为例)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①主导因素
地形、人口密度、土壤(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②限制性因素
热量(气温低)。
(2)南疆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①主导因素
光热条件。
②限制性因素
水源(水源不足)。
(3)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
①主导因素
光照、气温日较差(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限制性因素
热量(热量不足)。
(4)华北平原
①主导因素
地形、土壤、光热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②限制性因素
水源和自然灾害(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5)南方地区
①主导因素
地形、水热条件(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热条件优越)。
②限制性因素
自然灾害、土质(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大范围地域农业区位的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然后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1)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气候影响下的平原和盆地。
(2)林业
山地或丘陵。
(3)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4)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5)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6)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7)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8)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9)柑橘
亚热带、热带地区。
(10)苹果
暖温带地区。
2.小范围地域农业区位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一般花卉业、乳牛业要比种植业产值高。
(2)地价
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3)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
(1)相同点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点
①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等条件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②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一般是国营的,有大面积可开垦荒地。
(3)我国可借鉴之处
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務体系。
③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2.我国畜牧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1)相同点
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等。
(2)我国西北牧区现状
①经营方式落后,“靠天养畜”,生产方式单一。
②草场管理、建设差,退化、沙化严重,生态恶化。
③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3)我国可借鉴之处
①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
②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培育优良品种,开拓市场。
③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3.我国乳畜业与美国五大湖区乳畜业
(1)我国乳畜业的分布及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产品主要是鲜牛奶。
②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分布范围较小,呈零星分布,机械化程度低。
(2)美国五大湖区周围乳畜带分布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人口分布密集,机械化程度高。
(3)我国可借鉴之处
2008年12月8日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根据赣州市农业机械局的工作安排,我一行4人,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赴广东省考察农业机械化,重点考察了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及所属企业、韶关市第二拖拉机厂、仁化县农机化发展情况。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郑宏宣、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站副站长熊元芳、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育辉、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杂志社社长杨菊英、韶关市农业局副局长曾其真、韶关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晓春、韶关市第二拖拉机厂厂长李崇龙、党委书记吴剑文、仁化县农机化管理站站长郭顺才等领导同志分别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特色
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落实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和目标,瞄准农机化的薄弱环节,广泛调研,抓住工作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积极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广东2003年起实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和实施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农机化发展速度从2002年排列全国第23位升到2007年的第18位。据统计,2007年, 广东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017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12.1%;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5万台,比增61.1%;联合收割机达到11187台,比增124.7%;植保机械95910台,比增327.6%;设施农业中温室大棚面积达900多万平方米,养殖设施1亿多万平方米,加工农产品达7479万吨;拥有万头养猪机械化生产线649条,鱼塘增氧机拥有量达36.1万台,居全国首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了40.4%,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通过考察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发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一)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措施完善。2008年,投入广东省的中央和省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大幅度增加,总量超亿元。主要补贴了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2008年,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补贴目录。二是适当统一和调整补贴标准。三是继续采取省财政补贴资金累加补贴。四是规范运作程序,严格管理监督。五是加强质量跟踪,及时处理质量投诉。六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大。如韶关市仁化县20万人口的小县,2008年实施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258.8万元,人均12.94元,农民得实惠。
(二)抓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有力度。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一直是广东的“短腿”,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因此,近年来,广东省各级农机部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推广工作。一是抓技术骨干和师资培训。二是制作电视专题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向农民宣传机插秧。三是抓示范点带动。四是抓二十个市级机插秧示范县建设。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特色。2008年,广东省在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继续发展大宗、特色、优势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联合攻关,投入开展蔬菜花卉地的机械化耕整、开沟起垄技术及机具、蔬菜育苗播种关键技术及设备、多功能自走式移动喷灌机、温室栽培管理信息系统、甘蔗种植和收获技术及机具、节能环保型水产养殖机具、种猪智能测定系统以及荔枝灯笼状果肉加工、银杏分级和脱壳成套技术和设备等科研课题,加紧为推进特色农机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供给。重点推广微耕机、开沟起垄机、植保机械、灌溉施肥机械、温室大棚以及蔬菜清洗和干燥加工、水果智能分级和保鲜等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和加工所需的农业机械;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全省布点扶持,建设了30个有关设施农业、甘蔗生产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并加大项目示范成果的宣传、推广、普及力度,提高特色农机化技术和设备、设施的示范推广实效,探索和创新项目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管理模式,为实现示范推广特色农机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实效。广东省农机部门现有市级农机推广站17个,县级农机推广站 81个,共有农机推广人员604人;承担农机推广职能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1572个、人员5392人;市级农机推广站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在81个县(市、区)农机推广站中,科级机构5个,副科级机构6个,正股级70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57 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3个,自收自支1个。近年来,广东省在实施农机发展议案中,注重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和推广手段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省级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在东莞市蕉菜研究所建立园艺、池塘养殖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蕉菜研究所提供试验场地,东莞市农机推广站提供资金。目前,示范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并正在进行园艺作物的耕整地、灌溉、植保机械的试验。二是结合实施《议案》,加大建立市、县级农机推广基地力度。从1998年开始探索建立县级农机推广基地,先后有广州市番禺区、从化市、新兴县、曲江县、郁南县等16个县(市、区)农机推广站建立了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2003年实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以来至2007年底,已建立39个区域性农机推广站,带动和引导农民发展、使用农业机械。
(五)扶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经验。近几年来,广东省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注意扶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了推广服务手段基地化,服务形式组织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局面,为农机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是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提供多样化推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机推广机构成立各种作业服务组织50多个,在服务中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推广示范效应。二是依托农机专业大户,站户联合开展推广服务。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站、江门市农机推广站与新会区农机大户联合,省市站购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利用专业大户的经营条件,组成联合的专业服务组织,进一步扩大专业大户的经营能力、农机推广能力。三是成立农机协会,规范农机服务市场。韶关市仁化县的农机协会办的有特色。仁化县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东接江西大余县、崇义县,北邻湖南汝城,是名副其实的粤、湘、赣三省交界地。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全县常住人口20.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22万人。全县辖丹霞、董塘、石塘、红山、城口、长江、扶溪、闻韶、周田、黄坑、大桥11个镇(街道办),设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777个,有659个自然村。韶关市仁化县农机化管理站以乡镇(街道办)农机站、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基础成立农机协会,利用协会协调了各农机手之间利益纷争,规范了管理,通过协会达到了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切磋技艺,服务社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目的。近年来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作贡献。
(六)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益。近年来,广东省十分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把该项工作摆上“三农”工作重要位置,按照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当地主导产品,坚持自愿合作、“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适当扶持,做好服务,抓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例如,阳春市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有农民成员1000多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5万多户,进一步推动了该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阳春市成许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拥有办公场所200多平方米,社员16名,农用中型拖拉机20台套,联合收割机10台套,社员投入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达161万元。该社成立后,每年可为社员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并能为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规模化的农业机械服务,将为加快阳春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起到积极作用。
(七)农机推广宣传十分广泛。广东省农机部门十分重视农机推广宣传。一是创新农机推广方式,构建农机推广宣传平台。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站今年创办了《广东农机推广简报》,创刊了《南粤农机推广》杂志、建立了广东农机推广网站。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广东省农机部门与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等新闻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当前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力求做到社会对农机新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使农机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农机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农机科研转化有成果。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有实际效果。如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2000年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以来,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产业化一年上一个台阶,科工贸总收入连续多年超亿元,2007年达2.9亿元。二是科研能力不断加强。2004年科技部对全国1459所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估,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位列第二。在农业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获专业和行业排名两项第一。2007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家科研单位加入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科研成果转化好。2005年~2007年,广东省农机化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省各类科研项目中有17项通过鉴定验收,全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专利授权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借助国家、省项目支持和自筹方式开发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净菜生产线、真空带式干燥机、荔枝龙眼剥壳除核打浆生产线、智能型水果分级机、香蕉假茎还田机、种猪测定系统等新产品。
(九)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广东省农机工业发展较快。2007年广东省农机工业总产值(现行价)33.9亿元,年增长20.6%;工业销售产值32.1亿元,年增长21.1%;出口交货值16.1亿元,年增长10.9%。广东省韶关市第二拖拉机厂,建于1969年,位于韶关市武江区新华南路,占地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350余人,工业产值超亿元,产品出口率达65%。从1980年开始生产手拖,现主导产品是“丹霞”牌4L系列联合收割机和手扶拖拉机。产品畅销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海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等省,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贵州、海南等省列入各省的政府财政补贴机型。主要出口到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泰国、越南、厄瓜多尔、柬埔寨、美国、安哥拉等国家。2008年销往赣州市的“丹霞”牌4L系列联合收割机45台、手扶拖拉机(耕整机、多功能管理机、铧式犁、施耕机)3250台。
(十)农机安全生产有保障。2008年以来,广东省农机部门着力抓好落实责任制、完善规章、增加投入、创建平安农机等重点工作,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大投入,打好农机安全监理基础。2008年从省级监理工作经费中安排105万元,扶持15个符合标准的监理办证窗口和15个农机安全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省、市、县三级投入建设窗口的资金超过500万元,扶持建设了监理办证示范窗口单位45个,创建农机安全村45个,共同推进了农机监理办证窗口规范化建设和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做好“六个一”工作。三是抓好源头管理工作,规范牌证工作。广东省大力抓好源头管理工作,严格把好“三关二监督”,规范牌证工作。从2006年起,广东省取消了变型拖拉机上牌业务。如韶关市仁化县大中型拖拉机上牌率100%,手扶拖拉机上牌率80%以上,联合收割机上牌率85%以上。
二、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4.1%,低于全国全省农机化综合水平,许多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农机化发展滞后,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比较大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目前,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广大农民和我市农业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呈现全面、刚性增长的态势。我市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经济能力、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只要加强宏观引导,辅以综合的政策、财政支持,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定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在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我市农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支撑。通过考察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借鉴广东成功经验,并根据赣州实际有以下几点启示: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机耕机收、努力突破机械“种、播、栽”瓶颈为主线,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安全生产为重点,坚持农机化大发展“兴机富民”,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抓好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进一步优化技术装备结构,发展节约型农机,努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坚持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宏观调控;坚持发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坚持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任务就是要在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方针,着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7大工程,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发展农业机械化具体的工作目标是: 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480万千瓦,增长20%以上。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农机生产经营总收入增长10%以上,农机为农民人均增收增长10%以上。全市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净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每个县(市、区)2个以上,发展农机净资产20万元以上的大户100个,每个县(市、区)5个以上。全市农机新增各类拖拉机3000台,新增拖拉机驾驶员500人以上,确保拖拉机(变型)拖拉机机检率90%以上,拖拉机驾驶员年审95%以上,拖拉机年审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杜绝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龙岩市政协“统筹城乡发展”课题组
(2008年5月12日)
为了学习和借鉴外地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4月13日至20日,由市政协李占开副主席带领“统筹城乡发展”课题组,赴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活动。考察期间,课题组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并与当地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实地察看了宁波市溪口镇、绍兴市兰亭镇、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示范园区和贝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等。通过学习考察,为下一阶段开展统筹城乡发展专题调研拓宽了思路。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波、绍兴、重庆、成都等地的主要做法
宁波、绍兴、重庆、成都等地的党政对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强化了组织保障。宁波、绍兴市相应成立城乡统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城乡统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成都市成立了直属市委的统筹改革委员会,由市委副秘书长担任主任。重庆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统筹改革领导小组,强化对统筹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统筹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做好“综合协调、政策把关、培训学习、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健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制定和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及时出台了一些扶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三是强化了目标管理。制定了与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管理办法,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四是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四市都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地政协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宁波市政协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建议将宁波市列入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提案;绍兴市政协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组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将研究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后报送市委、市政府;重庆市政协专门成立了由提案委、农业委、城环委、经济委组成的4个调研小组,对“一圈两翼”建设、土地流转、农民工保障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意见,引起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成都市政协专门组织课题组前往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考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做法和经验,随后确定了8个协商专题,组织政协8个专门委员会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有关界别委员及县(市、区)政协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推进城乡统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专题协商意见建议报告》和《成都市政协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专题协商发言材料汇编》报市委、市政府,得到党政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帮助党委、政府向中央争取政策支持,重庆、成都近期邀请由郑万通副主席率领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到重庆、成都视察,随后贾庆林主席前往成都参加统筹城乡发展专题研讨会,通过全国政协将有关建议、意见向中央反映。
宁波、绍兴、重庆、成都等地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宁波市:先后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了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
率达到5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中心城市发达的临港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辖的五县(市)均已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已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共汽车、通等级公路;启动实施了农村社区化建设,有408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逐步完善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了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的改革,建立了“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城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绍兴市: “十大网络”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构筑城镇布局网方面,通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所辖5个县(市)已经全部完成村庄规划调整,同时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了城郊的城中村、开发区的园中村改造。在构筑城乡交通网方面,加快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累计建设里程达1161.4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6.6%;全市新通客车的行政村203个,目前全市己通客车的行政村3717个,通达率为90.2%。在构筑城乡信息网方面,“村村通广播”、“户户有电视”、“村村通宽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在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方面,实现了全市乡镇的全覆盖,已在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放心店。在构筑城乡教育网方面,深入实施农村教育帮困助学、中小学教宿改造、培训农村教师等工程,扎实推进了教育现代化。在构筑城乡金融网方面,将银行网点向农村延伸,全市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助康乐”、“商家乐”等多种信贷业务品种,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大了农户联保贷款范围。在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方面,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2家、服务站近600家;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运行机制,行政村的污水集中整治试点工作也已展开。在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方面,全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40.52万人,其中按月享受养老保障金待遇10.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覆盖面已达到100%,全市318.5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占应参加人口的91.64%。在构筑城乡平安网方面,所有乡镇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络;通过警力下沉,全市派出所警力已占总警力的39.36%;开展了针对农村的法制教育轮训活动,增强了农民法制意识。
重庆市:着重对户籍、土地、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进行探索,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为了使改革能取得实质进展,选择九龙坡区作为改革的先行示范区,率先启动改革,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一是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合一编制,较好地解决了各专项规划的衔接问题;二是从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等六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农民变市民”的新机制;三是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宅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四是依托国家级九龙园区、西彭工业园区,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着力培育经济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航母和一批上十亿元的骨干企业群。建设了巴国城等大型现代商贸、物流、房地产业,在白市驿创建了国家级花卉苗木示范园区,打造农科城和花卉城,壮大花卉、蔬菜、果树等特色农业,通过贝迪园等项目的开发,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了休闲旅游和节会经济。
成都市:按“全域成都”的理念,提出了“六句话”、“三个集中”、“三大重点工程”的总体思路。“六句话”就是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三个集中”就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推进农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让农民享受到城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文明,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三大重点工程”就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建设。为了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在市郊的锦江区三圣乡全面推开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该乡离市区7公里,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人口1.8万人,在试点规划的指导下,采取不搬迁、不征地、不拆房的改造办法,政府投入1.15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道路、路灯、污水处理和居民房屋装饰等方面。根据区域内传统种植习惯,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在5个行政村内打造了占地共12平方公里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个特色景色带,所形成的“三圣花香”景区已被国家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二、考察的主要收获。
十二五农业政策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注:下列图表很形象的说明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二五农业规划:
1、农业规划纲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二篇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中对农业的规划纲要有了具体的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注:以下两个图表直观的说明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以及“七区三十二带”农业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2、2011年农业政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科学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2011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水旱灾害频发的瓶颈制约,下大决心狠抓水利这个薄弱环节,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继续强化、不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严格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农民就业门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增进农民福祉。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文化惠民工程等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11年的“三农”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强调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要明确“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和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增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极为重要,必须确保完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极为艰巨,必须合力推动;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需要开展的工作极为繁重,必须倾力推进。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要着眼“三个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升“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3、2011年农业主推技术:
综合技术(8项)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技术
3.温室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二)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1.西北旱作区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2.东北旱作区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3.华北地区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4.黄土高原旱作区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5.全膜覆盖双垄集雨保墒技术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四)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应用技术
(五)新型包膜缓控释肥施用技术
(六)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人工释放天敌控害技术
2.害虫诱杀技术
3.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4.蝗区生态控制技术
(七)毒饵站灭鼠技术
(八)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农机主推技术(5项)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耕整地、播种(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1.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
2.机械化深松技术
3.“两深一精”和镇压机械化技术
4.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5.双季杂交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6.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
7.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械化技术
(三)机械化收获技术
1.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2.油菜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
3.薯类(马铃薯、木薯)收获机械化技术
4.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
5.茶叶收获机械化技术
(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五)植保机械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
1.便移式动物防疫自控消毒机械化技术
2.高效远射程均匀雾喷洒植保机械化技术
3.设施农业常温烟雾植保机械化技术
4.果园新型植保机械化技术
5.生态耕水、高效增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
水稻(7项)
(一)水稻大棚育秧及机插技术
(二)水稻钵苗机插技术(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
(三)水稻旱育栽培技术
(四)水稻抛秧、摆栽与直播栽培技术
(五)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六)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
(七)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小麦(9项)
一、黄淮海地区
(一)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二)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三)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
(四)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五)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二、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
(一)稻茬麦免(少)耕栽培技术
(二)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
三、西北地区
(一)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
四、东北地区
(一)深松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玉米(6项)
一、黄淮海地区
(一)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二)玉米晚收增产技术
二、西南地区
(一)西南玉米雨养旱作增产技术
三、北方地区
(一)玉米密植早熟增产技术
(二)玉米中耕深松蓄水保墒增产技术
(三)玉米病虫综合防控技术
大豆(4项)
一、东北地区
(一)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二)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二、黄淮海地区
(一)麦茬夏大豆节本栽培技术
三、南方地区
(一)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
棉花(6项)
一、长江流域
(一)杂交棉增密技术
(二)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
(三)棉花基质育苗移栽轻简新方法
二、黄淮海地区
(一)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
三、西北地区
(一)棉花超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二)高密度膜下滴灌植棉技术
油菜(3项)
(一)油菜高油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二)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
(三)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2项)
(一)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
(二)早春马铃薯三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蔬菜(2项)
(一)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的简易有机基质栽培技术
(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果树(2项)
(一)柑桔大实蝇综合控防技术
(二)苹果密植园改造技术
畜牧兽医(17项)
(一)提高能繁母猪生产能力技术
(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
(三)中小规模养猪场传染病控制
(四)适度规模奶牛场标准化养殖技术
(五)生鲜乳安全生产技术
(六)母牛提前(20-24月龄)产犊技术
(七)肉羊标准化规模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八)山羊适度规模高床舍饲配套技术
(九)奶牛隐性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
(十)鸡白血病的净化技术
(十一)青贮饲料生产技术
(十二)紫花苜蓿综合生产技术
(十三)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1.草原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
2.器械防治鼠害技术
3.草原牲畜豆科醉马草中毒综合防治技术
(十四)糟渣类饲料的贮藏技术
(十五)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综合技术
(十六)全混合日粮(TMR)调制饲喂技术
(十七)兔球虫病防治技术
渔业(9项)
(一)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二)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三)罗非鱼无公害养殖技术
(四)大黄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
(五)海参健康养殖技术
(六)克氏原螯虾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
(七)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
(八)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
(九)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结语:在连续7年增产之后,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一如既往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的重要机遇期。
参考网站:
1、三农直通车:《近万亿投资为亿万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2、新浪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三农”:巩固好形势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4、新华网:《“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勾勒五年产业发展路线图》
5、新疆兴农网:《财政支出向农业农村倾斜》
近日,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会议批准省人民政府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 同意如期结案。
会议认为, 省人民政府认真执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议,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议案实施工作, 较好地完成了议案提出的目标任务, 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科研推广体系、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为推动广东省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农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 与农民对农业机械日益迫切的需求相比,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均衡发展有待推进、研发制造能力有待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会议要求, 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议案结案以后, 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 省级财政要增加安排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专项资金, 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增强农机研发制造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试验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机构、队伍、装备建设, 切实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体系, 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用产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机械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增收;农机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25-01
一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新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我县,在现有农机化普及率同粮食主产地区相比水平较低、粮食生产量低而不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普及工作,对改变我们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农机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县地域分布复杂,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山地和丘陵,怎样使全县的农机具的普及发展均衡,促进西部山区大面积的农机使用,提高我县西部农民的机械化耕种水平和收入,是摆在我们农机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實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我县来说,许多农村中都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农机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化的生产可以大大缩短由人工生产带来的长时间的劳动,使农民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效率大幅增加,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耕作,在某一地区实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从对农机的要求看,所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最后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真正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