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1

诗句连线并填上古诗名字

如:(《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道是无情还有情()东边日出西边雨芙蓉向脸两边开()山光物态弄春辉莲动下渔舟()烟笼寒水月笼沙不破楼兰终不还((((((((((((((((()细雨成阴近夕阳)秦时明月汉时关)黄沙百战穿金甲)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银烛秋光冷画屏)遗民泪尽胡尘里)兰棱美酒郁金香)射人先射马)枯藤老树昏鸦)青山隐隐水迢迢)最喜小儿无赖)醉卧沙场君莫笑)何当共剪西窗烛)冲天香阵透长安)洛阳亲友如相问)江山代有才人出莫为轻阴便拟归 万里长征人未还 夜泊秦淮近酒家 轻罗小扇扑流萤 湖边飞阁照寒塘 清泉石上流 秋尽江南草未凋 小桥流水人家 溪头卧剥莲蓬 南望王师又一年 玉碗盛来琥珀光 擒贼先擒王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来征战几人回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2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3、你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学习: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三、拓展运用: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四、作业设计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法和学法:

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4、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探究学习: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 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拓展运用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后练习题 篇4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

萧萧促织每逢篱落

ūújdb

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

二、照样子组词。

(家佳)(节乡)(促捉)(进虫)

家乡

(山相)(逢峰)(摇遥)(动远)

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拓展阅读。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

3、根据意思写诗句。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5

张品钰 段炳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示儿》,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板书诗题,齐读。

3.你知道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渗透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分行读古诗,相机正音。

3.指名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关键字词,读出古诗的节奏。

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祭、乃”的意思。相机学习生字“祭、乃”.3.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还要叮嘱儿子们家祭无忘告统一?请同学们再读诗句:(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悲从何来?(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引读第一句诗: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但是失地却未收复,国家还未统一,85岁的诗人陆游是何等悲痛啊!(齐读第一句)

板书:悲——国破家亡

2.感悟第二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过渡: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引读: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告——北定中原

3.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4.配乐齐读《示儿》。

五、课堂小结

1.尝试背诵《示儿》。

2.抄写《示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熏、亥”等字,会写“熏、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并能背诵。

3.合作自学古诗,感知诗文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陆游临终前仍牵挂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背一背《示儿》。

二、合作学习《题临安邸》

过渡:陆游在临终之前,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会告诉我们答案。

1.板书诗题,齐读。

2.借助注释,弄懂诗题的意思。

3.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检查古诗朗读,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写作背景,教师简述。

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同桌合作学习:根据写作背景及课后注释,看看林升在临安旅店墙壁上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交流:(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的头脑如醉如迷,忘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5.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国破家亡,而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1)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2)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乐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谁和诗人林升一样问问他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引导:为什么这样读?(全班齐读第一句。)

板书:几时休?

2.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可怜这些权贵却浑然不知,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读到这儿,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首诗写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的?(全班齐读)

三、自学《己亥杂诗》

1.板书诗题,指导写“亥”.2.出示自学提示(分步自学)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古诗。

(2)交流诗意: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板书:重抖擞 降人才

(3)交流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诵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齐读本课三首古诗。板书:忧国忧民

2.出示阅读材料:古诗词《春望》(杜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过零丁洋》(文天祥)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6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在<<夜书所见>>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8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1.一起读读单元导读,想一想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名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思乡的诗词,首先学习前两首诗。

2.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4..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5.指名读: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1..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2..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3..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1)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2)“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3)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4)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并板书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大家可以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生谈)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风却是树叶凋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介绍背景。

1.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漂泊,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名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是否安全,他急切的盼望着得到家人的消 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遇到了老乡,他便拖他捎信个家人,在此情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2.“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这思念读的长一些。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与同桌交流,研读诗意。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词语的意思、诗的意思、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2.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父母、孩子、妻子„„)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a.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 它换个词吗?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b.哪一位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c.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1.“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2.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3.诗人把信打开几次?(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 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六、交流思乡名句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总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让我们再一次一齐读一读这首词。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长相思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9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

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

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

(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

(3)感受古诗的韵脚。

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

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

(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

(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指名读古诗3、4句。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1)简介作者王翰。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教师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

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2.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

3.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

仃地度过晚年。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

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3.全班展示。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反思

上一篇:单片机编程心得下一篇:历史中考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