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安全技术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推荐8篇)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 篇1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05月 1.前言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产业重点关注。

2.智慧城市安全需求

2.1 公共服务安全需求

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对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行为的抗抵赖性、内容的机密性及完整性的安全需求,这些都是满足公共服务便捷化的前提条件。

2.2 城市管理安全需求

在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着重要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需求。其中党政军、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要害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

2.3 基础设施安全需求

随着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及三网融合的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其中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类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平台(包括云平台)、移动终端、增值服务及网络基础设施和中间设备,是保证基础设置智能化的根本。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网络信任服务、数据安全服务、安全策略配置服务、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服务、等级测评与评估服务、应急支援服务、安全培训与攻防演练等安全服务支撑是安全的重中之重。

3.智慧城市安全技术应用

3.1 大数据安全

随着智慧城市中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安全成为首要因素。大数据安全应用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安全、隐私、合规及透明。

安全的内涵是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点是保护数据内容、抵御黑客攻击及未经授权的访问;

隐私的内涵是客户的数据只有客户自己有权使用。客户管理自己的数据,包括访问权限和存放。在终止协议并带走数据时,客户的数据不会被挖掘或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合规的内涵是确保客户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透明的内涵是当客户数据被处理或使用时,客户知道内容或形式及因此带来潜在的威胁。

3.2 云安全

随着智慧城市的许多应用和数据都部署在云端,因此云计算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包括数据丢失和泄露或数据共享威胁、云服务提供商可靠性质疑(云服务商的非法访问)、身份认证机制不统一(多级混合云的跨域授权问题)、应用程序接口安全隐患、云计算运行的安全隐患以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风险等。运用包括面向多级混合云的授权管理、跨级跨域跨云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属性的密码体制数据保护等云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安全隐患。

3.3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主要由传感器、传输系统以及处理系统3个要素构成,因此,物联网的安全形态也体现在这3个要素上。第一是物理安全,主要是传感器的安全,包括对传感器的干扰、屏蔽、信号截获等,是物联网安全特殊性的体现;第二是运行安全,存在于各个要素中,涉及到传感器、传输系统及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基本相同;第三是数据安全,也是存在于各个要素中,要求在传感器、传输系统、处理系统中的信息不会出现被窃取、被篡改、被伪造、被抵赖等性质。其中传感器与传感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比传统的信息安全更为复杂,因为传感器与传感网可能会因为能量受限的问题而不能运行过于复杂的保护体系。通过采用轻量化的加密算法、快速的感知层鉴别与路由机制、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有效避免避免多种DOS攻击。

4.下一部工作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 篇2

所谓“生态 智慧”,是以信息 化为驱动 ,结合清洁 技术的深 入应用 ,推动城市生 态转型和 高效运转 的建设运 动 , 旨在通过 先进适用 技术应用 和开发建设 模式创新 ,综合运用 信息科学 和技术、生 态经济学 原理和系 统工程方 法去改变城 市的生产 和消费方 式、决策和 管理方法 ,建设生态 高效、信息 发达、经济 繁荣新型 现代化城 市。

一、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是 智 慧 城 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今年8月27日,发改委等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多次提到了食品药品安全,把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列为主要目标,要求在食品药品领域建设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从百姓到最高领导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最近一些年来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反响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共治,是从根本上解 决食品安 全的一个 关键举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维持安定的政治局面,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无 锡 市 在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和 物 联网用于食品安全的实践

在2012年中国智 慧城市发 展年会上,无锡凭借智慧产业与智慧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政府服务能力突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荣获全国智 慧城市第 一名。国 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倡导的全球智慧城市试点计划于2014年8月7日揭晓,无锡市与意大利特 伦托市从全球数百个申请城市中胜出,与最早入选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一起,组成全球3个试点城市。。无锡市凭借在全球物 联网领域 的独特地 位和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显著成效,得以入选。

2014年无锡市推出了《智慧无锡建设三 年行动纲 要 (2014年 -2016年)》,《纲要》明确通过“一中心、四平台”即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民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商贸、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一批应用的建设,将应用范围扩展到民生各个方面。

从2012年起到2014年,无锡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在全市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让物联网全面融合到市民生活当中。其中就包含了食品安全的内容。为保障市民菜篮子的安全,2011年下半年起,无锡一批超市 和农贸市 场开始试 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2012年底,已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 FID(射频识别技 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 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重点选取果蔬、畜禽、水产三个子项目分别实施。

然而,目前,无锡市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消费者与生产者、监管者———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当前无锡的监管模式中,食品经营者、消费者、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并未有效调动起来,社会共治的局面有待建设。只有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行政监管、引导其他各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不仅需要让物联网融合到市民生活中,还要注意发动整个社会协同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三、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在 中 国 不 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显示,食品安全成为公众 最不满意 的前三大 事项之一,也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2013年12月23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再加上有的事件被舆论过 度炒作 , 不仅重创 一个产业,而且弄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三鹿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老百姓还是谈国产奶粉色变,出国出境四处采购婴幼儿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对中国人限购。想到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能不能在食品安全 上给老百 姓一个满 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 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吸取福喜事件教训,食药行业实行全程监管。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举一反三,完善监管体制,切实管住管好,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国务院要求深刻吸取“上海福喜事件”的教训,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机构改革尚未到位的地方,要保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贯通,按原渠道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保证工作不断、运转顺畅。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共治。

因此在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四、由于 食品安全 问题的复 杂性、长期 性和艰巨 性 ,必须走社 会共治之路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复杂性来看,现代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从业主体多、安全因素复杂”,还面临环境污染、非法和不当添加、运输贮存环节不完善等诸多传导性的安全问题。食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变并互相作用,消费者希望一年四季都吃到干净、美观、可口、易于加工的高质量的食品,必然面对反季蔬菜以及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传统农业和食品工业面临向现代化转变,生产的规模化带来了更多化学制品的使用。此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由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诚信的道德困境,转型期不安全感带来的浮躁功利心态驱使一部分人采取赌博的、非理性的短期行为方式来牟取暴利。从长期性和艰巨性来看,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仍然面临“马肉风波”、“肉毒杆菌污染”、“粉红肉渣风暴”;我国食品量大面广的消费总量、“小、散、乱、低”的产业基础、尚不规范的产销秩序、相对缺失的诚信环境、滞后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的监管能力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全面解决;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在进行改革,但真正整合、融合形成全力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正处于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处于易发、高发期。

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除 政府负有 主要的监 管职责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消费者运动的强大推动以及媒体的监督力量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更具有复杂性,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监督薄弱,信息不透明;食品的生产者分散,且部分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这导致政府监管难度极大。且政府监管中往往存在权力寻租和执法动力不足的问题。将这一问 题完全交 给政府一 方来监管,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国外的经验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范式,即是以多方力量为治理主体实行社会共治。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重典治乱“的整治思路,建立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调整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最终形成市场、社会与政府共同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

所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成员个人,共同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格局。社会协同共治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基本思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公共服务分散不均、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和微观环境复杂多变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行社会共治,关键是落实各方责任。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机制。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社会要强化监督责任,形成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天网,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让生产经营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五、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内容

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即是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还应该包括食品的生产者、食品的消费者及消费者运动、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者———媒体、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其中,政府是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和媒体是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主体,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是保证公信力的一种中间力量,科学研究界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技术力量 (见图1)。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达成上述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1 、 首 先 , 保 障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需 要 政 府 严 格 依 法 监 管

食品安全是一个公共品,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起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的治理中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监管体系和制度;监测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评估和分析食品安全整体风险;承担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无论是制定政策、制定标准还是市场监管,无论是审批许可还是执法监督,政府始终是食 品安全监 管权力者 和责任者。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履行其监管者的法定职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执法到场、有效处置,确保食品安全。

当然,食品安全监管也有其特殊性。与其它法律的执行不同,在食品安全执法中,执法机构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违法者使用非法添加物的过程瞬间可以完成,且成本极低,其它种类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也不易被发现;而执法机构 发现问题 则必须依 赖高科技,同时会产生巨额资源耗费。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改变这一不对称的模式,需要强调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对违法违规者的多元威慑,包括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政府执法活动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

2 、 第 二 , 实 行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需 要 落 实 企 业 主 体 责 任

根据现代监管理论,监管可以使风险无限降低,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标准主要针对规范化生产的产品,几乎所有精确的检测都是“靶向性”的,首先需要知道可能有什么才能去检什么。现实中,技术手段无法涵盖所有基于利益驱动的违法添加或不法商贩的恶意隐瞒。换言之,监管部门在穷尽了突击抽检、原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传统管理方法,以及使用标准、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等现代化监管手段后,客观上对潜在风险无能为力。

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公权的责任,同时也是市场的责任。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一切都依靠政府监管是不现实的。食品企业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生产出来的,如果生产者不生产不安全的食品,如果销售者不销售不安全的食品,那整个社会就不会有食品安全之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主体责任。既然企业承担了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那么就必须从法律制度上落实其主体责任。例如,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应该提高,食品生产的加工环节、原料添加等一切与食品生产安全有关的过程,都应该可控和高度透明。又如,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应当承担更加严厉的法律责任。就民事赔偿责任而言,目前的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被追责的概率偏低,赔偿标准不高,使得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太低,不足以使企业有所忌怕。主体责任必须是让违规者忌怕的责任,是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甚至坐牢丢命的责任。所以,提高企业责任承担份额,加大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是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建立“黑名单”制度也是实行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

3 、 第 三 ,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需 要行 业 自 律 与 社 会 他 律 共 同 生 效

企业责任扩展到全面,就是行业责任。所谓行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企业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必须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共同体的行业利益、共同利益。食品生产如果丢失了安全,当然危及整个食品企业的共同利益和最大利益。所以,食品生产的各种行业协会、组织,要切实承担其职责。一是要把所有食品企业组织起来;二是要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对于食品企业履行其行业管理责任。相关的食品行业组织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不仅要用行规处置,甚至应当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对于食品行业组织要进行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评估,奖优罚劣,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于行业组织的活动以及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

当然,行业自律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其有限性,还需要靠社会监督。不受监督的企业和行业,也会危及食品安全。所以,社会监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社会监督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媒体监督;二是公众监督。广大群众要有安全消费意识,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蒙住了双眼。一方面,要自觉抵制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食品;另一方面,还要坚决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只有让无视生命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们的餐桌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以社区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进行治理,让每一个人———食品安全事件影响最大的群体即消费者、企业,整个食品消费链条上的供应链等与食品有关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活动中来。让这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利 益群体参 与食品安 全的监管,构成一个社区或者建立一个产业链,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进行传播和验证。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必然会使下游企业对供货商的食品安全形成强大的倒逼,这有利于食品安全秩序的形成。因此,信息的畅通和透明,民众的执法参与、法律诉讼,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等,也是社会共治的重要路径。

食品领域的民众维权、公益诉讼,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促使经营者自律;而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法律实施中也具有独特功能。政府应从更广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力量,对他们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更大的生存空间。民众的执法参与,可以增加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政府有必要合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例如,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出台了专门针对食品领域的有奖举报制度,对食品安全法律的实施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这些制度在奖金设定、保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在福喜事件中,福喜方面承认违法行为已经存在数年。这种长期的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必然会涉及很多人。通过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内部举报人,本应能争取到这些人对违法事实的举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奖举报制度 并没有发 挥人们希 望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有奖举报制度进行完善,摒弃立法过程中过度重视执法部门单方需求和没有能充分保护举报者的安全和奖励偏低的缺陷。

社会力量的参与,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促进公权对法律的实施。要形成两种不同机制的最佳合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权监管,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福喜事件表明,使潜在的违法者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一方面有赖于“使违法者倾 家荡产”的法 律责任,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法者应该有较强的发现违法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首先有赖于对食品企业抽检执法的安排严格保密,何时抽检、如何抽检应该成为执法机密。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维持公权的威慑力。其次,应尽可能提高对食品企业,尤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年度抽检率。抽检频率越高,抽检越规范,威慑力就越强,食品安全的法律也越会受到尊重和敬畏。

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所以,政府部门监管力量再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若发动群众参加监督,则容易发现问题。譬如那些黑加工窝点能骗过监管人员,却骗不过人民群众,因为就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再如:在出租屋内加工“三无”食品,附近居民马上就能发现;滥用农药种瓜果和用瘦肉精去养猪,瞒不住邻居和其他村民。加之监管人员不可能24小时不间断盯住,而老百姓监管则可以实现“全天候”。所以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必须发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组织和动员人群众参与监管,必须遵循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

六、无 锡 市 实 现 食 品 安 全 共 治 的 抓手和对策

无锡市属于中国大陆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仅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整体食品安全形势稳定,趋向向好,但仍然有待完善。无锡市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无锡市也应该在实现食品安全共治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当前,全国、全省正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理顺多头监管体制,整合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将迎来新的机遇。但是,要使改革真正取得预期成效,真正效有确保人民群众群众饮食健康安全,关键还在于走群众路线,转变食品监管职能,撬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一是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要设立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行责任,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监督责任,使各类主体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构建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新闻媒体的法律地位,明晰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快对食品标准的整合、清理、修订,促进食品各类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标准数据库,提高标准透明度。

二是创新公众参与机制。从政策制定方面,更加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听取民意、吸收民智、维护民利;加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及时公布工作动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进有奖举报制度的落实,建立统一的全市食品举报投诉中心,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接受举报、投诉,并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让举报者能随时关注到自己的举报由谁在处理,处理到什么阶段,处理结果怎么样,如不满意,向上面哪个部门进行投诉。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奖励兑现流程,提高举报奖励的便利性,制定法规,切实保护企业内部举报人的安全和利益,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监管体系,充实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特别要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资源,真正让基层“兵强马壮”,让食品安全监管的“脚”有力前行。

三是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诚信信用系统,加快建设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公安、工商管理、证券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实现食品诚信信用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的全面对接。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尤其是要发布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要实行清退和行业禁入,从而实现对失信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信用惩戒,为诚信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推动责任强制保险。借鉴交通管理第三方强制责任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市范围内的食品企业责任强制性保险制度。对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支持消费者通过法律渠道起诉,建立消费者诉讼支持制度,追偿经济和精神损失,逐步尝试以赔偿为主代替以经济罚款为主的法律责任,使违法违规企业真正付出“付不起的代价”,使保险公司发挥食品安全的监督责任,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维权。

五是加快建立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等物联网用于农业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作用,逐步推广食品电子追溯体系。在白酒、乳制品、猪肉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加快建立电子追溯体系,通过追溯体系倒逼企业向上游进货等各环节层层审查,严把质量关口,为“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和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六是夯实基层监督力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构建“三网”,落实“四化”,形成“五机制”,即:构建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落实好“监管格式规范化、责任精细化、监管社会化和方法程式化”;形成“宣传教育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常态监管机制、督 查考核机 制和社会 参与机制”。鼓励支持老百姓自行检测或者委托专业部门检测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对于群众自行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不合格食品应当立即核实,可通知生产经营单位暂停销售。经核实产品不合格的,检测费用由违法企业承担。

七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食品产业链条长 、业态复杂 ,政府监管 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汇聚起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合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解决好社会中间层组织在人力 、财力、物力 上长期依 附于政府部门问题,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组织。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边界 ,加快发展 行业组织 ,赋予行业组织一些权力和责任,特别要支持像无锡市 农商协会 和品牌农 产品联盟这 样的由企 业自主发 起的行业 组织,推动行业自律。支持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审等机构,为购买社会 服务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打下基础。建立统一、全面的食品质量 标准和检 验、检测标 准 ,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标准认证机构、风险评估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的许可制度,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优化检验检 测资源配 置 , 加大科研 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在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同时 ,及时、准确 地发布食 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权益。

八是形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三方面保障体系。风险交流非常重要。由于消费者普遍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容易形成食品恐慌,因此政府部门、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团体应该担当起责任,进行宣传。同时生产厂家在适当时候也要做类似的宣传,使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国产产品质量是值得信赖的。另外,可以让消费者走进食品企业,进行生产环节透明化的学习和透明化的风险交流。

九是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共平台。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公众的声音。政府要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信息沟通平台,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搭建协商听证平台,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决策,充分表达意见,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透明性;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发布食品监督抽检、认证审评、“黑名单”企业等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选择消费;搭建风险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能够科学理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架起桥梁,及时交换信息和意见,弥合各方风险认知的差异;搭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及时向消费者、交易方、监管部门提供确认食品真实可靠的信息,满足各方的知情权,减少食品安全的顾虑,放心消费;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科研力量和外部智力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食品业健康发展。

十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水平。社会共治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要加强与科协、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协作,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公众权益保护意识。支持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 等社会团 体积极开 展维护消费 者权益、促 进行业自 律、引导市场消费等方面工作,创新消费教育引导,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选择。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对问题产品的识别与防范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消费者良好的饮食习惯。

七、结语

智慧城市的“技术脉动” 篇3

如果说智慧城市是一座

高楼大厦,智慧技术便是钢筋和水泥。如果把一座富有智慧的城市比作一个生物体的话,智慧技术便是其血液、骨骼甚至哲理。自2009年2月IBM在中国正式发布“智慧地球”以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铁路”、“智慧酒店”、“智慧医疗”等一系列的“智慧”项目扑面而来,那些支撑“智慧”实现的技术准备好了吗?

看看IBM的技术派们,怎么说。

100%的智慧技术

“也许,“智慧地球”这条路一直都在,只不过通过IBM的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更清晰和易行。”一位资深的评论家说。

智慧的技术亦如是。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兼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博士说,当“智慧地球”去年底在全球提出时,IBM的研究部门开始梳理哪些技术与智慧地球相关,结果有趣地发现,在全球的研发体系里有50%的技术与智慧地球有关系,在中国研究院,这个数字则高达近100%。这个统计数字,足以让李实恭向外佐证,“智慧地球”不是凭空想像,它是建立在IBM研究机构长期对趋势的研究地基之上。这家公司对实现“智慧地球”的骄傲和自信,恰恰来源于其雄厚的技术积淀。它已经连续16年高居全球技术专利的榜首。

平和而睿智的李实恭于2002年加入IBM中国研究院,他所听到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关于“防洪”——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水资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发洪水的非常时期。

在这位科学界的哲人眼中,“智慧”的理念便是“随获所需、知进退、知轻重”。在李实恭看来,“智慧”了的地球如同一个“全社会ERP”系统,而人是其中的主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作为主体的人,在衣、食、住、行、工作等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以依托智慧技术判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通过智慧技术应用满足需求;而在异常的情况下(如天灾人祸),以智慧技术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指导我们何时“往前冲”,何时“往后退”。

这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理解,告诉我们 “智慧地球”不仅仅是IT的概念。而要实现这样宏大的愿景,李实恭认为需要三种不可或缺的技术: 拥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利用数学模型优化分析和进行高性能计算。一直以来,IBM中国研究院就是围绕着这三种技术进行研发的。而这些技术不是只躺在实验室里,它们已经应用在实际的案例中。比如说采集大量的数据,并且让数据产生价值。

李实恭把数据的价值,比喻成“数据的灵性”。所谓的数据“灵性”,即是数据所代表的意义。比如前不久IBM与广东中医院合作,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并不是把原来手写的信息换成电子版。某个医生写的病历,换成同一家医院的另外一个医生写,同样的字不一定代表同样的意思。IBM协同广东省中医院把电子病历的表达做了规范和整理。这是我们智慧医疗的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建立符合国家和国际医疗服务标准的术语。”李实恭说。

在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优化方面,IBM用数学模型来协助银行以及零售业选择网点。选择网点需要考虑几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地理位置; 二是所选择点的客户的信息; 三是行业本身的情况。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这三个因素加进去,最后做出决策。而在高性能计算领域,IBM在全球Top 10的技术排名中,占据了前7名。

李实恭带领他的团队最近研究的一个项目,是关于饮用水的管理。饮用水从水厂出来是符合标准的,但到居民家里却不能直接喝了,因为水会经过很多管道。或许在某个环节水质会受水管裂缝、地质变化等等影响。IBM在饮用水经过的很多点设立了信息采集点,一旦发现水质有问题,马上向上追溯到流经的管道,看是哪里出问题了。这个过程也是典型的涉及到动态信息的采集、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的应用。

李实恭承认,尽管目前研究院的技术100%与智慧地球有关,但从建立“全社会ERP”的角度来看,IBM的技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毕竟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实践角度看,智慧地球的理想都很宏大。”李实恭说。

智慧的血液

“从上海到北京的很多货车,满载而来; 但往往空着车回到上海。同样,从北京到上海的很多货车也都装得满满的,返回时也有很多空车。”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认为,这种现象是导致交通堵塞、资源浪费、成本提升的重要因素。

这样物流和资源的配置肯定不是“智慧”的。那么是否有一个平台,可以实现物流配送系统时间、路线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并通过软件把物流配送的信息进行匹配?王阳的回答是“可以”。IBM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智能的平台,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王阳领导下的IBM中国开发中心有5000名工程师和众多的行业合作伙伴,该中心负责IBM软件部五大产品(WebSphere、 Lotus、Information Management、Tivoli、 Rational)在中国的应用开发。在王阳看来,这五大软件产品从数据的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协作等方面很好地支撑了智慧地球的落地。

比如,互联网基础架构软件WebSphere主要协助企业在各类计算机平台上建立、运行及整合电子商务应用。管理技术软件Tivoli能提供跨越主机系统、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工作组应用、企业网络、Internet服务器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Rational提供基于业界开放标准的工具、最佳方案和服务,用于开发商业应用和构建软件产品及系统。工作流和协作软件Lotus帮助用户利用整个企业(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和企业员工)的所有知识,并使组织内部的所有人员更加有效地进行协作。Information Management不再只是提供一个数据库——它集成了基于开放系统、跨越多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

王阳认为,智慧城市并不遥远,在外国一些城市以及中国南京的玄武区、北京的西城区以及广东省中医院,都可见智慧城市的影子。

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市军区机关和南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从1999年开始,南京人便着手建设“数字玄武”,但几年下来,这些系统都是按照各部门和项目分别建设的,系统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互联互通,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信息孤岛。2006年,玄武区采用了IBM 提供的以 SOA 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希望能有效地整合已有应用系统,规范和理顺政府的工作流程。

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玄武区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一体等全部(共 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通常需要 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

“玄武区的成功在于,第一流程透明化,提升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给公众提供的服务更加快速和敏捷; 第二,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王阳透露。据说,因为政府办事流程的缩短,很多人纷纷到玄武区买房子置业办公司,使得该地的房价涨了不少。

如同IBM的众多高层,王阳也认为智慧地球不是IBM一家公司的事情。“协作”、“开放”是必经之路。“IBM在中国有众多的合作伙伴和IBM进行共同的开发,比如SOA的解决方案,而智慧技术就好比联结伙伴的血液。”

智慧的骨架

如果说软件是智慧城市的血液,硬件便是骨架。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暨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总经理施正方认为,芯片、存储、服务器撑起了智慧地球的基石。这三种技术正是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的关注所在。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在北京、上海、台北三地拥有超过1200名员工。

在智慧地球的“3I”当中,不论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还是“更深入的智能化”中,都离不开芯片、存储、服务器等技术。

施正方介绍说,在智能交通、手机上,芯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未来通过手机里的芯片,根据某地同一手机位置移动的快慢,可以判断当地交通的状况。而随着芯片技术向更为便宜和耐用的技术和纳米技术的演进,人们的生活也将随之改变。当比米粒还小的一块芯片被植入各种设备时,智慧的设备将代替人做很多的事情。

芯片是计算机的龙头,也是智慧地球的核心应用。而在半导体的研发方面,IBM已经有了近100年历史。

存储对智慧地球的重要性,更不用质疑。海量的信息要采集和分析,必须靠存储。比如在北京有100多万辆车。各类行驶证的记录、车牌号的检测等工作,都需要海量的存储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目前大约有100多位工程师专注于存储技术的研究,推动存储的发展。

而在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方面,智慧技术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生物分析和地质研究等领域。据了解,IBM正在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把很多中小企业连接起来,这些企业不需要专门的IT管理人员,更可以共享到高性能所带来的便利。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IBM的技术大佬们所说的技术都不新鲜。确实如此,它们早已经存在,只是之前名字没有被戴上智慧的花冠。这也证明着,智慧地球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原先的地基之上的,因而一切并非从零开始。而这智慧地球这一完美的设计图,只是引导业界,使得目标更为清晰和明确,使得前行的步伐更为轻快和坚定。

评 论

智慧城市

不是IBM的独角戏

当一个商业公司提出了跟地球、城市相关的宏伟生态蓝图时,除了向它投去佩服的目光,人们也会质疑其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

IBM并非没有自知自明。

在所有接受采访的IBM高管看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协作”和“合作”。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特别强调,IBM 要发起一场“大合唱”,而不是“独唱”。

这种合作和协作来自于技术,更来自于商业。

技术上,要达到所有系统的感知、互联互通乃至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是最为基本的。即使IBM有着更广泛的产品线,也难以覆盖到城市和地球的方方面面。

钱大群提出了技术上“联合研发”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反IBM独自研发出产品和解决方案,然后向各方推销的方式。而是俯下身子,由研发团队和各个城市合作,和城市重点行业合作,共同开发出一套适合该城市的发展策略和实施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和服务支持。在研发平台上,IBM也敞开大门,呼喊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解决方案,一起来为客户提供服务。

相比于技术,商业和业务上的协作和合作更难。

原先每个系统都是封闭的、不开放的,要互联互通就必须推倒各自的围墙。但有的围墙内的花比较“漂亮”,有的比较“丑”,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呢?花多且漂亮的一方肯定不乐意。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证资源共享的公平呢?

在6月份杭州的黄龙酒店建设“智慧酒店”的发布会上, 黄龙酒店一连签了5份协议。协议涉及三大电信运营商、IBM、广播电视机构等等。能把这些各自行业的大佬都整合在一起做事情,据说是因为黄龙酒店在当地的影响力。如果是稍微弱势的机构,恐怕整合起来没有这么容易。而其他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等项目,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这涉及到利益的分配、职能的划分等等方面,都是棘手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人与技术和谐共生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智慧城市热潮升级。如果说2012年以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属于企业主导的自主探索与自发作为,那么2013年初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则是政企联盟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标志。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次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等等,旨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借助技术,实现智慧城市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代表智慧城市建设上升至国家行为。而2015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治理智能化的人本管理模式。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智慧城市进入攻坚克难的新常态

社会新常态下的两化融合,使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支撑点和着力点,城市的属性赋予城市数据化、平台化、开放化功能。智慧城市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技术主导、人文架构、理念融合等,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除了迫在眉睫的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等问题,城市文化、城市转型、产业经济等对城市的聚集式发展也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智慧城市的使命在于打通技术的壁垒,链接人与技术。国内智慧城市的实践者国脉互联董事长杨冰之曾经提出: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但要有时间观。时间包括城市服务的高效,信息技术更迭的快捷、智慧城市本身的机遇以及人与技术在时间轴上的叠合。今年政府报告指出:将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未来该市场规模估计在4万亿人民币,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整合和交互,使技术必须深刻面对城市运营与人的和谐。

新常态标志一:粗放概念升级到落地实施

按照三元世界理论,城市是物理、虚拟和精神的复合体,单一的物理世界已经不能支撑城市未来,而虚拟空间与信息数据的转化和渗透,使智慧城市逐步剥离概念层面,向全面实践层过度,通过政策支撑、政府推动,从而形成一个新型产业形态。从2014年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上层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以《规划》为奠基,后续陆续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以及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文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路径、工作重点都做出了明确界定,智慧城市的标准也随之推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逐步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城市一体化推进效应愈加明显。新常态标志二:更注重应用的垂直化

经历智慧城市的概念普及与粗放型实践,智慧城市正在不断调整主体格局,拓展民生类的智慧应用,从而解决这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信息共享难、商业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无论是新晋申报的各地试点城市还是方心未艾的PPP模式,均从点面开始布局。在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大盘之下,民生类的应用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等将进一步垂直化壮大。从两大互联网大佬的提案可见一斑,李彦宏是“互联网+医疗”,抓住了民生大消费的入口;马化腾是立足于互联网的水和电,N被衍生出多种可能,无论是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交通,还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都与我们的城市格局息息相关。应用垂直化的另外一个大关注点是信息消费,来自工信部数据显示,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能带动GDP增长388亿元。互联网几乎覆盖了城市智慧化的每个角落,并不断向金融、电信、零售等城市民生的多个行业渗透,成为这些重点领域改革的技术推动力。

新常态三:政企协同激活城市能量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城市要素、智慧经济与人文价值的组合,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不仅前期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任务繁重,而且需要调动财政、公安、交通、旅游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单靠任何一方单打独斗都无法系统支撑智慧城市蓝图。政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整合产业优势资源,促进服务型政府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健康发展;而企业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能整合、公共服务应用和智能管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智慧城市蓄积着千亿级市场,2014年起,国内外传统电子和家电厂商集中式轰炸展示家庭互联网概念产品;谷歌斥巨资收购NEST;城市与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等等,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都有政府力量做牵引。因此,政企协同能借助市场和资本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运营,既能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集成,又能增加城市管理的能力和品质。

二、技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化进程中大行其道,担任举重轻重的作用。在过去的2014年,诸多具有普适价值的新技术植入城市角落,以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4G宽带为基础。4G的移动高速和便捷为智慧城市的应用普及奠定良好基础;云平台本身就是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云化”成为各地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的关键支撑。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大量应用实现了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飞跃。技术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应用,目前在技术上尚有几个突破点正在强势崛起,需求突围。

突破点一:数据中心处理能力。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除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相继启动大型数据中心,第三方供应商也纷纷加入到数据大战中,宁波政务云、贵州七朵云、重庆两江国际云等纷纷启动。数据中心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增加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而如何打通并整合基础数据库也成为关键突破口。城市的条块分割为数据治理设置了天然屏障,城市生产与生活体系、经济与社会体系之间的互适性面临越来越大的张力。增强城市数据中心处理能力的关键是政府数据的分享与公开,各级政府掌握了全社会信息资源80%的数据,其中包括3000余个数据库,李克强总理对政府数据的表态是:公开。未来随着城市体量的增大、产生出大量数据,从政府决策到服务,从居民衣食住行再到城市产业布局,甚至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公开的大数据支撑下,变得更加智慧化。

突破点二:移动互联网的触发能力。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结合的产业,也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与移动智能应用的自然延伸。移动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环节,移动终端、LBS、基于位置服务的普及和互联网的物联网化,都将给大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要关注的是,技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层面,在新的格局和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如何既成为网络管道,又成为城市生活的触发点,需要多种变量,其中政府如何转变城市管理思路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三、人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一座城市的人民代表一座城市的精神。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形态,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不仅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城市的全局发展,重视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城市全面升级。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长远,以人为中心,只有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洞察人的需求、人的存在、人的情怀,才能赋予技术市场价值与人文价值,延续技术的生命活力。因此强化人与技术的互动,在建设中首先考虑公众的感受,公众感受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从用户感知、用户便捷的角度落实城市建设。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紧紧围绕人的实际需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运行。未来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物相连的智能技术,更要致力于实现城市主体与市民大众的合作互动。

四、实现人与技术和谐的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民生工程、系统工程,既要顶层规划,也要科学落地;既要关注生态文明,也要关注人文要素,使城市成为服务多元化的魅力集合体。综合而言,要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应重点关注“两破两立”。

首先要破技术主导,立生态主导。生态文明体现人与技术的合力。当我们在感受城市经济腾飞喜悦的同时,也在承受资源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态问题,气候变暖、污染常态化逐渐显现。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共同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护动态平衡。生态是一座城市的能量,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人与技术的和谐将通过城市完善的表层反馈出来,包括不断完善环境能源监测体系、能耗控制体系、污染排放监测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等等。

其次要破传统思维,立“互联网+”思维。城市因人而生,智慧城市的未来是多元化的未来;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技术的界限,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底层要素,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八次提到“互联网+”,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离不开互联网+。从服务、应用和表现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智慧经济、智慧民生和智慧资源。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 篇5

——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试点项目正式落地

詹齐越

2014年12月3日,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德州市签订了《关于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试点项目正式落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张建国、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长卢进、德州市市委书记吴翠云等有关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城市地下管网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我国地下管网安全事故频发,如因施工导致地下管网损坏而造成的停水、停气、停电以及通信中断等事故,以及由于排水管道排水不畅引发的道路积水和城市水涝等灾害,这些暴露出来的当前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的同时也对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亟需采取措施保障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为落实文件精神及有关领导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方案论证,并决定在德州市进行试点,为后续在其他城市推广提供示范。

城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隐蔽性、多源性、多权属和多因素耦合致灾等特点。中国航天科工以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服务于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智慧管网系统。智慧管网是对地下管线进行精确探测、示踪标识、综合感知和应急联动的综合管理系统,它是地下空间智慧化和地下物联网建设的核心要素,其中管线数据与预警是核心,包括数据的设计、采集、动态更新和大数据利用等。智慧管网建设既是我国城镇化中后期进程中的智慧化需求,又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安全需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在签约仪式致辞中强调,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风貌这些城市的“面子”,更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设施这些城市的“里子”,“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不要怕把“政绩埋在地下”。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表示,与德州市合作开展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是中国航天科工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中国航天科工始终高度关注城市地下管网安全问题,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中国航天科工利用航天系统工程技术构建城市地下管网的管理体系,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涵盖城市地下管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运用我国最先进的航天设备和技术,比如卫星定位、航天物探、无源传感等,建设安全度极高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结合信息化、数字化的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水平。

德州市在城市地下管网方面的工作进展位于全国前列,具备开展住建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试点的较好基础。2011-2014年,德州市开展了为期四年的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化建设,共普查地下管线种类22种,总长度4980公里,完成投资1552万元,探测覆盖范围242平方公里,覆盖面积达到95%,2012年12月通过了住建部中规委地下管线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目前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已建成应用,能够通过三维模式查看地下管线和地上状况的分布情况。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和技术、冶金地质勘探技术,在德州市前期工作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试点精确探测、示踪标识、综合感知等技术,全方位提升德州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能力,提高管线运行安全水平,开展隐患治理,做好监管养护,实现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构筑安全坚强的城市地下管网“生命线”。通过德州市试点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水平提升。

智慧城市之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篇6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智慧城市的关系相当于地基对于整座大厦;切实建造好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根本,N个健全的智慧小区建成后智慧城市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想象中完美的智慧小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所谓智慧小区,应该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搭建整个小区的大数据,居住在小区的居民可以简单利用智能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想象你坐在书房里打开手机交所有该交的费用,物业费、水电费、小孩子的学费、保险费等等,这些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已经实现了呢?是的,这是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的。

那么我们接着想购物的事是不是感觉大多也都实现了呢?是的,都实现了,缺的是细化和归总而而已。比如周边商户的优惠促销信息,社区的便民信息还没有搭建好,但是技术是成熟的。

再说办事,其实我们在居住的小区还有很多在进行落后的物业工作,比如张贴公示公告,比如催收水电物业费用,比如很多政府申请和审批程序,其实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当然需要相关单位支持网上办公和支持对接,其实技术实现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智慧城市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医疗情况,比如一个病人去到A医院检查有检查报告,但是A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或者说不专业;那么我们经常会选择换家医疗机构B,现在的情况是,B医院又要重复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效率低下,患者费用增加,最终检查结果一样,患者还要承受时间、精神、金钱的成本;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对患者也造成多方面的压力。试想如果互联网+的情况下B医疗机构认同A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是不是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成本的节约呢? 总之,智慧小区的搭建就是N个智慧家庭的组合,那么智能家居也是智慧小区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所以说安防系统、灯光和窗帘控制、场景联动、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空调和新风系统、地板采暖、水处理、可视对讲以及远程通讯系统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的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带来真正“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这样的智能家庭成为智慧小区的最小最完美组成单位。

“智慧小区”涉及到网络、通信、物业、交通、医疗等等众多行业和部门,该项建设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市场。“智慧小区”涉及到众多填充内容,如文化、动漫、娱乐、教育、咨询等,也必将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建部“让房屋有智慧”的要求,也必将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智慧小区”将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提升。

建造智慧小区的壁垒在哪里?

首先:所有产品企业各自为政,自己搞自己的APP,不同产品APP不兼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大布局不合理,用户体验感较差,加上APP的使用对用户造成困惑,使得2018年听到下载APP感觉是狼来了。

其次:各个部门或者说单位各自为政,还要各部门中条条框框太多,其中很多是不适用的,比如:证明我是我自己还需要到公安部门开证明;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不干实事的表现。因为在很多部门中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这样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推广及流行。

最后:由于搭建智慧城市—智慧小区牵涉到多方利益,执行有相当的阻力,比如小区安装安防监控,涉及资金到底是物业出还是业主出?物业在接管小区时候就签订了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确定了物业费用的标准,所以物业费用是很难增加,但是业主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提升,物业盈利点越来越少,导致智慧小区改造升级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落实,物业跟业主之间的信任问题和利益问题也阻碍智慧小区的搭建。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 篇7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面向已有的扬州、无锡、镇江、张家港和佛山等8个以及未来增加的智慧城市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跨城市安全态势感知服务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安全服务中的重要一项, 除此之外还有跨城市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服务。

态势感知 (Situation Awareness) 这个概念来自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一般地, 态势感知的核心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 它通过态势要素获取, 获得必要的数据, 然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态势理解, 进而实现对未来短期时间内的态势预测。态势感知最终达成的目标是实现对未来的短期预测, 是一个动态、准实时系统。

目前, 对于安全态势感知尚无统一定义, 以下给出几个描述性定义:

定义1:态势感知是指在大规模系统环境中, 对能够引起系统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定义2:网络态势感知是指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 对能够引起网络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预测最近的发展趋势。

1 建设内容

建设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研制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安全态势数据监测、安全事件关联分析与预警、网络安全指数计算、网络安全态势展示等子系统, 形成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服务系统, 为政务部门提供安全威胁检测、状态监测、安全态势感知和趋势预测等安全保障服务。

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用于存储态势分析的相关数据, 包括安全事件、资产配置及漏洞信息、安全基线信息、网络拓扑及配置信息、安全威胁以及关联规则等。数据库是分布式的, 在中央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都有自己的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数据库, 且提供相应的数据的存储、查询、处理以及维护等功能。数据库信息能够及时更新, 能随时更新新形态的木马病毒的特征 (包括专门针对于政务网络的特殊木马) ;可以更新关联规则。及可以直接提供数据服务, 可支持其他安全服务系统。

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子系统以高级别的安全威胁探测功能为核心, 能够主动探测各种新出现的威胁 (尤其是特种木马) , 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模式甄别和捕捉最新的安全威胁。

安全态势数据监测子系统通过对网络信息流进行深度包检测 (DPI) , 即对网络信息流的协议分布、应用状态、用户行为模式和内容代码特征进行深度检测, 掌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运行状况,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网络安全事件的关联分析与预警子系统对不同安全域、不同时间的多来源安全相关事件进行多维度 (多种时空属性和网络属性) 的关联分析, 揭示和还原出真实的安全事件, 识别真实的安全风险, 并对重大安全事件进行预警。通过多源事件多维度的关联分析, 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态势分析服务。

网络安全指数计算子系统通过对当前安全事件的量化评估, 计算当前时间范围内的网络安全指数。网络安全指数计算主要从网络基础运行维度、网络脆弱性维度和网络威胁性维度三个维度, 对网络安全态势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

网络安全态势展示子系统提供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安全态势的可视化展示工具, 由通用报表生成软件、图形生成软件、地理地图态势展示软件以及通用数据库查询工具等部分组成。结合安全事件汇总分析与数据挖掘中查询与显示需求, 实现网络安全态势展示。

2 服务内容

2.1 安全危险检测

安全危险检测包括两类服务, 一是安全威胁主动发现和探测, 以高级别的安全威胁探测功能为核心, 能够主动探测各种新出现的威胁 (尤其是特种木马) , 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模式甄别和捕捉最新的安全威胁。二是安全态势数据监测, 通过对网络信息流进行深度包检测 (DPI) , 即对网络信息流的协议分布、应用状态、用户行为模式和内容代码特征进行深度检测, 掌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运行状况,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2 态势感知和预测预警

对不同安全域、不同时间的多来源安全相关事件进行多维度 (多种时空属性和网络属性) 的关联分析, 揭示和还原出真实的安全事件, 识别真实的安全风险, 并对重大安全事件进行预警。通过多源事件多维度的关联分析, 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态势分析服务。

3 态势感知模型

整个模型分为要素信息采集、事件归一化、事件预处理、态势评估、业务评估、预警与响应、流程处理、态势可视化和历史数据分析等几个主要部分。

4 小结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态势感知服务系统作为上述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模型的一个实例, 虽然不是很完善, 但是已经实现了其中一些关键技术, 包括总体架构已经搭建起来、并实现了基于流数据的实时关联分析技术、高性能事件处理技术、海量事件分析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 等等。态势感知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有助于为用户抽取出有价值的安全信息和安全知识。最后, 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还为将来的平台作为网络可生存性 (Network Survivability) 的控制中枢提供了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韦勇, 连一峰.基于日志审计与性能修正算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计算机学报, 2009.4, 32 (4) :763-772.

[2]刘聪林.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4) :841-842.

用生态技术智慧治理城市水环境 篇8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等投身水生态治理和修复领域。不久前,记者在2014年上海智慧城市博览会现场看到,水治理产品及技术被安置在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参加本届智慧城市博览会的企业中,水治理企业接近三成。其中,在生态水处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太和水环境展馆吸引着众人的关注,“水生态治理不能仪仪局限于对饮用水产品本身和生产企业质量管控的关注,而是要着眼于整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治理,为我们的生活真正创造一个更为纯净的‘水生态’环境。”上海太和水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刘玉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以怎样的生态技术修复

“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也离不开一个安全健康的和谐水环境。”刘玉超开门见山地说。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生态治理一直是不小的难题。如何实现水生态治理,运用怎样的技术来攻破,刘玉超向记者介绍了太和水环境的核心技术一一“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太和水环境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拥有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专利技术专门针对城市景观水体修复,黑臭河道治理,通过构建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标不治本”、“治理遗留反变二次污染”的问题,使水体达到自行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效果。

刘玉超表示,目前中国城市水体是水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领域,作为主打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太和水环境在这方面上下足苦功。据了解,早在1992年“太和水”就开始驯化“食藻虫”吃蓝绿藻。

“经过驯化的食藻虫可以迅速吃掉水中看不到的藻类和浮屑,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强水下的光照强度,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恢复水下森林系统。放入鱼虾螺贝等后,还可形成水下的市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刘玉超进一步介绍说,依托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已完成了如云南省滇池国家水专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太湖水专项、上海世博后滩、上海青草沙水库、杭州西溪湿地等众多项目。

事实上,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除了能够让被污染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外,后期的维护及监控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比如水质的在线监控,各种微生物、环境指标的在线监控等等,进而持续保持恢复后的水质状态。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把生态工程和水利工程相互结合,做好城市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有多少水资源就发展多大规模,不能只为了追求GDP数量而盲目发展。倘若只是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却没有保护好水资源,甚至使水资源被污染了,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如果要更进一步说,就是每一座城市不仅要规划好保护好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还应该人力提倡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付诸王见实行动。”刘玉超告诉记者,太和水环境所推出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旨在推动城市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净化城市水环境,提高水下绿化比例,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共建一个生态水环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正加快,同时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中,如何兼顾城镇化建设与水环境保护就显得特别关键。”刘玉超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水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般人看来,城镇化的快速密集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对水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是否能根据水资源的自净能力,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

不管城市如何发展,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都应该与一座城市的总体圳划、城市信息化紧密相连。未来城市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不单单只是在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实现,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也同样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米建设安全健康的水环境。比如一个小区或者一座城市会产生很多生活用水,一旦乱排放将影响整个小区甚至整座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这时利用生态的修复技术,通过城市有的水系实现水的深度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的标准,从而实现零排放,既便捷又环保。

上一篇:安全法律法规汇总清单下一篇:学习贯彻文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