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问题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改问题(精选10篇)

医改问题 篇1

2013-04-09 编辑:环球医学 贾朝娟

关键词: 双向转诊,社区,大中型医院,市场

双向转诊是本轮医改解决看病难最为重要的一项国策,其目标是要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到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中型医院,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然而,目标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双向转诊的执行力很差,美好的目标因受医疗制度的影响而面临种种困境!

是什么造成医疗市场的畸形发展?

在我国,公立医院挂着政府公益性的牌子却在市场上不受约束地无限发展。而地方政府在高喊大力发展公立医院的同时,却没有支付应有的建设经费。大力发展公立医院背后实际上变成了大中型医院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这种扩张无疑必须适应市场的法则,即尽可能增加床位并填充每一张床,尽可能从医保多获得些钱。因此,病人就成为了财源,抢病人、留病人也就成了医院最大的愿望。因为,有了“住院”病人就可以合理地“创收”,在这种机制下,怎么可以轻易的让病人流走?“保住老顾客,发展新顾客”已经成为各级医院经营目标,这是医院“市场化过度”的局面之一,客观上造成了民众公益利益的损失。

另一种局面,新医改方案推行以来,大部分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有些地方甚至减少了50%,与此同时二级以上医院的病人增加了50%,实际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新医改方案推行以后,原来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些项目被禁止,病人只好到二级以上医院看病。加上不少基层医生反映他们采用的国家基础药物目录中很多基础药物没有(有的地方连常用的退烧药和治疗拉肚子的药物都没有),患者不得不去上级医院就医。药品零差价在某些基层医疗机构也成为了“传说”,老百姓根本买不到零差价药品,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职工都不够买!更重要的是,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每个月的工资少的可怜,有时候还不发。没有病人就完不成任务,也拿不到“绩效收入”。如果是说原来医生靠“以药养医”还可以勉强补贴的话,现在几乎是彻底没有积极性了。如此看来,大部分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病人减少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于是乎,迫于生存的压力,有些人通过大量转诊病人收受回扣,虽然这种非法的交易无异于饮鸩止渴,却恰恰暴露出医疗“市场化”机制“过度”的另一层意义,即如果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仍然持续下去,一味的“市场化”机制必将淘汰这些“弱者”。而对于病人,一旦到了上级医院也不愿意回到医疗能力差、环境也差的社区和卫生院,甚至在社区连康复病人几乎也绝迹了。实质上,分级分段医疗早已经成为空中楼阁。

喊得多,做得少

医改倡导发展病人双向转诊,但基本上仍停留在政策鼓励层面上,政府主导的执行层面的举措明显不足,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后,政府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和合理补偿。药品价格虽然有所下降,而医院收费总价却没有下降,整个医院的运转仍然在 “市场化”机制“下进行。”过度医疗“、”薄利多销“的”促销“手法,没有也不可能在市场的利益驱动下有所改观。结果无疑还是促使病人往大医院跑,而且总的费用比改革前还要高。病人的报销比例虽然提高了,实际上却加大了支付方(病人与医保)的支付总量。

目前见到的多项改革都是在市场的法则下运行。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单纯在市场法则下运行,将无法达到促进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目标。医改要促进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喊了很久却不见实质性措施。

医生劳动价值的回归是医改即无法回避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多年来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体现。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市场化的扭曲下,医疗市场已形成变相通过非医疗性”创收“的局面。

新医改必须从政策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医生下沉。在一些国家,政府拿出财政支出直接补贴给愿意去基层的医生,让他们保持有一定竞争力的收入。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而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号召“医生到基层去。如果基层没有好医生,病人分流也就无法进行。假如医生的劳动价值在大小医院的差距不大,医生也不是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奖金,就一定会有医生愿意到基层去。

分级分段治疗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目前的一些政策不仅没有有效地激励和安排病人和医院主动双向转诊,而且有些政策是与病人和医院主动双向转诊相悖的。比如要求三级医院科目齐全,导致本来一些可以”下放“的专业或者不需要这么多床位的专业,因为评审而一个也不能少。大病、小病大医院”通吃“,基层医院几乎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又比如,康复科的建立对大医院要求特别严格,而忽视康复病人下放率和对基层康复指导服务辐射力,使大医院的康复患者比基层还多得多。

此外,支付制度如何具备自身的约束力也是分级分段治疗不可缺少的环节。地方医保不仅要监督到位,重要的是要很在行。医保队伍专业管理水平的滞后使得大医院的地位变得十分强势。结果在大医院什么病都可以报销,医保起不到约束作用,而基层医院反而困难。加上激励政策无力,医院与病人都愿意尽量使用完”限额“。在病人与院方都有利的情况下,谁愿意回到基层呢?

政府必须主导

医改的实践证明,仅靠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高调倡导的双向转诊将永远是空中楼阁。市场机制只能逐渐淘汰处于相对竞争弱势的下级医院,不可能有上下级医院运转正常的局面出现。因此,政府主导的强劲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对于患者,往往是上转容易下转难。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客观上容易接受上送而难接受下转。因此,在推行双向转诊的过程中,如何能让病人对基层医院产生信任,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就医体验是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政府要主导对各级医院的主要医疗范围进行细致、严格的细分和界定,划分各种职责和成长空间。医改的所有的举措都要对基层医疗的发展有利,所有的优惠条件都应指向在基层发展的医生。老百姓感觉到看个小病、开个药在基层与在大医院差别不大了,谁还愿意去挤大医院?

其次,要建立强制性的首诊制度。除非急症或者患者自费可以完全自由选择,否则,所有医保、公费的就诊者必须首先通过社区医院的首诊,才可以转诊。就诊者有良好的首诊倾向对双向转诊实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努力改变就诊者的就医习惯,使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病后在社区首诊。

当然,首诊制度好规定,政府责成医保发个文就”解决了“,但是,首诊制度是需要前提的:即基层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临床路径、方案、药物治疗等等应该与大医院相同或相近。如果你的基层医疗服务缺人、缺药、缺设备、医生不仅水平有限而且也没有给患者诊治的积极性,甚至连个小病都无力应对,根本得不到患者的认可,怎么规定人家去首诊?延误了病情算谁的?

还有,除了由于患者可能不愿意下转到社区医院之外,大医院不愿意把康复期的患者转回去也是常见的现象。一位脑出血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在大医院已经住了3个月,其实只是每天下午进行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和简单的药物治疗。比较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康复治疗的费用,发现大医院收费要比社区卫生机构高几倍。为什么患者没有转回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康复治疗呢?大医院给出的理由是:要对病人负责,转出后出现问题很难说清责任。理由看似很有道理,谁能排除是利益驱使在起作用?

被视为医改解决看病难问题重要法宝的双向转诊,从最初试点至今已经至少过去了7、8年,这其中碰到了许多难题,例如:验单检查难互认、社保支付问题、公众就医观念、医院逐利等等。虽然似乎所有浮出水面的问题都在解决的过程中,但双向转诊也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医院”的愿景究竟会不会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答案正在揭晓。

医改问题 篇2

1公益性只能体现在公共产品上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 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这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无法或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环境改善、卫生政策制定与执行、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服务、突发自然灾害的医疗救助、突发性传染病防治、一般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控制、精神病监护属于公共产品;一般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治疗、精神病治疗、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分娩保健、基础医学研究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他医疗包括保健、康复服务则纯粹属于私人产品。

只有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才能称为公益性非营利性, 不管其机构是国有还是私有。真正厘清营利与非营利的性质, 才能有效地使其分开, 才能明晰政府应尽的责任, 才能使政府的投入产生高效。上一轮医改之所以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厘清这个问题。把医疗和卫生混为一谈, 打着非营利性的牌子, 把国家投入大都用在了私人产品医疗设备设施建设、人员工资和公务员医疗支出上, 不仅淡化了公共产品, 而且对私人产品垄断经营, 其价格远远高出市场。政府还利于民拟增加对私人产品的投入, 也必须投入在医保上, 才能达到预期。不然的话, 重蹈覆辙是必然的, 投入再大也满足不了真正的需求。

2不是支持而是履行法律, 让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

新医改方案提出“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 方便群众就医”, 如果真的实行, 覆盖城乡一体化医疗网络体系立马得以实现, 这可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了70多年探索都未曾实现的愿望。

这一愿望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就是, 政府投入不可能满足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 , 又不肯放弃这块蛋糕, 完全垄断经营造成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左右, 2007年执业医师考试80万人控制通过20万人, 只有10万人左右的人找到了岗位。一个缺医少药的国家, 却使大量的医生闲置, 百姓岂能看病不难?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 都允许有资质医疗人员依法兴办医疗机构, 可几十年来长时间不审批, 偶用松动也是百般刁难没有几人能够依法开业, 反而有相当一批非医人员浑水摸鱼, 腐败最明显又一直不予纠正。

法律、条例、制度、方案不仅在于符合客观实际地去制定, 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障能得以贯彻执行。如果地方行政部门还是一如既往地口头喊着法律大于一切, 实际上视法律如同儿戏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 那么, 医改是不可能成功的,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不可能得以扭转。

3中西医并重, 不是按着西医模式加以所谓的保护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国情国力学不起西方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医治疗占人类疾病70%的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 部分传染病、急性病上具有优势, 且“简、便、验、廉”, 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理应得到重视。

中西医并重,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西医是中医的10倍不止, 几十年来, 医生人数西医增加了百倍, 中医不曾增加而且绝大多数不会使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临床。

中西医并重, 首先得尊重中医的学科特点。中医个性化诊疗特点决定了中医诊所模式最符合中医发展规律, 理应大力扶持中医诊所的兴办, 而不是强行保护中西医结合甚至全盘西医化的中医院。这样不需要国家投入一分钱, 却能使中医事业得以发展壮大, 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中医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体系, 在科研教学中不能照搬西医模式甚至西化改造, 减少生药学一类所谓的中医科研项目, 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投入。把挖掘继承中医固有理论和技术方法提上日程, 使其不要在这个时代就此消亡。

4主导不是主办, 公立不等于国有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不仅针对的是医疗机构, 同样要针的是卫生机构、医保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必须打破固有的观念, 以为政府为主导就是政府在主办、包办, “公立医院”还是以前的国有医院, 也不要误以为什么都得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赋予这些机构独立的法人地位, 完全的用人自主权。按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划分, 该交给市场的, 一定要交给市场, 不能再依赖国家财政。不该交给市场的, 政府尽到应尽的责任, 科学完善经费支付模式。同时规范监管体制, 分类成立相应的民间管理组织进行行业自律, 强化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把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医保管理体系, 取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依靠医保机构的市场制衡手段, 控制技术和药品价格。按着质量和疗效确立技术服务价格, 西药一律使用化学名, 中药需附配方 (保密配方按着公示出的饮片部分核定) , 医保机构规定出哪些种类可以报销, 可以报销的种类又以市场最低价作为报销标准, 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这样就省却了再建立一个需用大量运行成本的庞大的药品运行体系, 减少这一部分成本转嫁在患者身上, 而根本性解决了价格虚高问题。

实现医生职业自由化, 在这要改变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凡是国有机构从业人员一定是为人民服务, 私有机构从业人员必然是唯利是图。其实, 无论是谁都是国家公民, 既应该享有国民基本待遇, 也必须尽公民义务。在日常业务中受行业领导和政府监管, 在突发战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时响应国家另招。

医改不可绕过的两大问题 篇3

在各方热催之下,据说国家有关部委已设计了6套医疗改革方案。思路备极周详,甚至美国如何、英国如何、德国如何,也都有详尽对比和讨论。我等虽然没见到方案全文,但通过媒介铺天盖地的报道,已大致了解了相关信息。不同的方案都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持体制创新等等,这是很鼓舞人的。但缺憾是,独独见不到医药分开和扩大开放这两项重要内容的报道。

先说医药分开。近些年药价连年暴涨,有目共睹。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说,原来两块多钱买几百片的药,现在几十块钱只能买7片。穷人怎能负担得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药不分。目前情况是,85%的药品是医院卖出去的。医院在卖药时,按政策规定在进价基础上再加价15%,有的医院加得更多,卖药收入占到医院总收入的40%~50%。在利益驱动之下,医院与药企互相勾结,放胆大开高价药,患者一头雾水,又不敢不买,有如陷入黑幕之中。

医药分开的建议,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来的。实行医药分开,割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天然地使医生站在患者一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北京一家大医院的副院长说,医药分开是全球医药领域的基本趋势。实行医药分开,会给医院减少很多麻烦。首先是药品采购和销售环节的种种腐败,让医院头痛不已;其次大医院每年采购药品占用好几个亿资金,对医院经营十分不利;再有就是患者用药出了问题,尽管有些不是医院的责任,也都找医院算账。至于药店,对医药分开十分企盼,不言自明。

但是,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医药分开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采用的制度,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对医院投资不足,如果把药品从医院拿走,医院岂不要垮台?此话不尽然。印度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低,也比我们穷。中国工业规模至少是印度的4倍,GDP则是印度的两倍多。但印度实现了医院和药店完全分开。《人民日报》驻印度记者陈继辉近日报道说,印度患者都能买到低价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实施了医药分开,促使医院与药企、药商展开了市场角力,绝没有医、药勾结起来共同搜刮患者腰包的事。在印度,同类药品大约是中国药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医生开出处方之后,患者可以在任意一家药店购买药品。处方中只规定药物种类,不会强制规定某一种药物品牌,药企无法通过医生控制患者。药企要想赚钱,惟一途径就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价。

由于实行医药分开,药便宜了,医生诊疗费就可以适当提高。这样,既肯定了医生的价值,也提高了医院收入。近年来,我国对医疗投入不断加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不积极探索医药分开呢?去年以来,南京、武汉一些医院在尝试医药分开,我们期待着国家卫生部门的支持和鼓励。

再说扩大开放。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早在2000年,就传出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要在北京开长庚医院的消息。长庚医院在台湾经营得十分成功,每年提供的医疗服务占全台湾总量的五分之一,服务质量也是有口皆碑。可是6年过去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其中原因扑朔迷离,反正长庚没有入户北京。长庚没进来,其他著名医疗机构也没进来多少。其实,不少外国医疗机构都想与我国进行合作,包括一些教会医院。协和医院本来也是教会医院,不但治国人的病,救国人的命,而且还培养出许多国手级大夫。经过选择,引进一些医院救一救医疗燃眉之急,有什么危险呢?不是有微软中国、惠普中国吗?北京一家医院的大夫说:“有的人害怕新医院来了,把老医院的大夫挖走。”不知是真是假。但外资银行进来了就不挖人吗?

医改问题 篇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各部门积极努力和协同配合下,卫生院医改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医改的大政方针已定,要坚定信心,全力推进。但同时我们发现医改过程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问题和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这需要政策上大力支持,管理者的大胆推进来解决医改中存在的及今后将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积极积累经验,总结完善,不断地把改革推向深入,将医改工作进行到底。现将城关镇卫生院基层医改中存在的问题做个小结:

一、管理体制:

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确立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工作是公共卫生、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既可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又可以减轻大医院“看病难”的压力。但是,由于基层基础设施的滞后,得不到及时改善,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求,使本地病源严重流失,病源多流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因此仍然存在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至关重要。

二、人事制度: 基层医改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竞聘上岗,保证了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已核定的编制远远不能达到目前工作的要求,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开展和工作量的加大,大部分医务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基本服务,任务繁重,使工作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增加编制刻不容缓。

三、分配制度:

如何做到绩效工资分配更加合理化,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务之急,否则将会影响卫生院形象,最终伤害群众利益。

四、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改后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惠及百姓。但是由于药品配送不及时,一些药品的短缺,造成临床用药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老百姓有怨言,医患关系不协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建议:

一、在管理方面,希望上级部门防治并重,既注重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又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以充分体现医改之根本,切实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以达到少生病、不生病。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配套设施,为群众提供较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二、增加岗位设置,对关键科室和单人科室增加人员,使工作量较大的科室人员有合理的休息时间。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效能与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扩大基本药物范围,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上级部门做好采购药物配送协调工作,保证药物及时供给。

从我院的情况来讲,医改是比较成功的。医改中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是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两大根本问题。维护公益性不排斥调动积极性,调动积极性不能以损害公益性为代价。关键在于制定什么政策,采取什么方法,如何正确地引导,如何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与维护医疗卫生人员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维护公益性与调动积极性的统一。相信通过不断地摸索经验,总结改进,医改后的乡镇卫生院会日臻完善,将更好的为辖区群众服务。

医改问题 篇5

医改让卫生院变了样

自xxxx年x月深化医改启动以来,x市x县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居民满意度方面狠下功夫,通过科技兴医、人才兴医战略的实施,给乡镇卫生院带来显著变化。

一、运转及服务模式在转变

业务变为“医防结合”。深化医改实施前,卫生院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公共卫生服务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水平极低。现在,随着基本公卫服务投入的逐年增加,卫生院对基本公卫服务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服务模式实现“重医轻防”向“医防结合”的转变。

收入以财政拨款为主。深化医改实施前,卫生院收入中药品收入占xx.x%、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占xx.x%、财政拨款占xx.x%,药品收入占比极高,“以药养医”现象突出。xxxx年,卫生院收入构成出现明显变化,其中财政拨款占xx.x%、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占xx.x%、基本公卫服务专项拨款占xx.x%。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深化医改实施前,每个卫生院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平均不足x台(件);全县xx个卫生院中,有x个卫生院没有配备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到xxxx年年底,全县卫生院配齐了基本医疗设备,包括X线机、B超机、心电图机、尿分析仪、血球分析仪、血糖仪等,并配备专业操作人员,让所有设备都“转了起来”。

服务效果明显改善。深化医改实施后,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出现“两降一升”的现象,即门诊和住院服务次均费用下降,药品占比下降,门诊和住院服务量明显上升,医疗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在基本公卫服务方面,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二、转变路上有难题

基层医改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人员待遇考核方式僵化。目前卫生院考核参照公务员标准进行,未能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卫生院管理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提高,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消极怠工。二是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x市目前仍然执行《x市医疗服务价格手册(xxxx年版)》,如住院病人医生诊查费x元/日、Ⅲ级护理费x元/日等,与目前的物价极不相符。三是人才引进机制僵化。在人才聘用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医疗服务中必须具备的执业资格问题,导致较多无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卫生行业,增加了卫生院潜在的服务风险。

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人才是卫生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仍需多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建立人才吸引机制,根据岗位要求设定学历和资质标准,鼓励有能力的人毛遂自荐,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二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酬薪制度,通过分配来体现贡献的大小,体现人才的价值;三是用好、管好、保护好骨干人才,在培训、晋升、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四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五是贫困地区应在优先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引进留得住、扎得下的中高端人才,尽可能避免“成熟一个流失一个”的尴尬局面。

政府投入要及时到位。医疗卫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卫生院发展的保障,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履行职责的表现。卫生院的财政拨款应及时全面落实到位,卫生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也要科学合理设定。只有在政府保障经费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卫生院的发展。

医改问题 篇6

《两会关于医改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医改提案(一)》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两会关于医改热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医改提案

当了12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关注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弱势群体”: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问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当被问及“过去的一年中最关注的事情”,她毫不迟疑地脱口而出:“一方面依然是‘失能老人谁来照料’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公立医院改革中乡镇卫

生院的建设问题。” “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已超过3600万人,如何解决好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和就医问题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戴秀英说,“我国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她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化了去年的提案,建议国家加快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出台相应的意见,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鼓励公益性和民营性机构进入养老业……

除了关注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在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戴秀英也非常关注公立医院的改革问题。她认为,养老和就医是老年人涉及到的两大主要问题。“医改进行了四年多,‘新农合’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戴秀英认为,范文写作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在于医改患了“上边

热、下边凉”的毛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特别好的医疗政策,但下边落实不到位”。两会医改热点范文节选!究其原因,戴秀英认为还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收入普遍偏低,导致优秀人才留不住,加之医疗设备相对落后,使得患者愿意到县级医院看病。而县级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就医,不断购置新型设备、不断扩充建设,最终导致负债经营,因此坚持公益性的动能不足。”为此,戴秀英建议政府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建立对公立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更加完善的补偿机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增强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动能。

公立医院是医改重点 文章说,“医改”一直是近几年两会的高频词汇。在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当前,如何续推改革成为焦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指出,公立医院改革依旧是下一步的方

向,这其中包括医生多点执业、社会办医、解决以药养医等热点问题预料在两会中涉及。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允许医师多点执业,这为缓解“看病难”的痼疾及下

医改问题 篇7

一、医院绩效管理

对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服务性机构而言, 其绩效管理主要是指医院内部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改善并提高医院内部职工的职业能力及其工作业绩而作出的包括绩效规划、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及绩效改进在内的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医院绩效管理是对实现绩效这一过程当中各要素的管理, 是对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构建、分解及绩效的评价;医院绩效管理需要将绩效成绩应用于医院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 以通过绩效成绩来激励医院内部职工, 使其取得更优的工作业绩, 并在持续改进与进步的过程当中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

从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医改的环境之下, 医院实行绩效管理的方式, 可以提升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内部管理, 推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 具体来看, 绩效管理对医院而言有何现实意义?

二、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其在医院当中的应有具备相对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来看, 绩效管理在医院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1、外部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绩效管理在医院当中的应用, 有利于医院外部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推动医院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发展。在我国新医改三项改革之后, 我国政府部门为了确定各种药品利润应如何返还, 所以需要对医院这一机构进行相应的评价;保险承办机构为了可以对医院医疗费用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也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的评价。与此同时, 社会公众在对医院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也会对医院进行一定的评价。而医院绩效管理则为这些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使得这些外部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 这对于外部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内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对医院而言, 充分利用好绩效管理这一工具是其内部管理价值链当中的关键性环节, 绩效管理的应用可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 可以为医院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 对于医院内部人事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等工作进行优化与调整, 使内部职工在绩效成绩的影响之下, 逐步树立起自我约束的思想意识, 而激励平台的搭建, 则有效提升了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 这对于提升医院人事的选拔、聘任, 推动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以及优化奖金分配机制等也都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不难看出,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当中一项新的工具与手段, 对于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外部评价体系的优化等,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 结合当前我国新医改环境下, 各医院对绩效管理的应用来看, 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其在应用及落实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

三、医院绩效管理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1、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国务院八部委的要求之下,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结构”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从2000年2月开始全面实施, 自此开始, 医院在经营管理的基本意识上也逐步地提升。然而发展至今, 在新医改的环境之下, 我国多数医院所采用的绩效管理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 可以说当前我国多数医院所采用的绩效管理不过是一种不完整的绩效管理, 其绩效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或者只是做了简单的绩效考核。

我国医院绩效管理还是依靠相关的政府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行业标准来进行, 缺乏绩效管理的明确目标, 没有形成科学实用、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公立医院来看, 其绩效管理在考核上相对简单, 只是一种指标化的考核, 绩效指标的设计并不科学, 同时也不够理想。与此同时, 医院绩效管理当中的分配机制不够灵活, “大锅饭”的问题依然存在;成本管理不到位, 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医院绩效管理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意义与作用。

2、医院绩效管理的不足之处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 绩效管理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片面的理解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当前我国医院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丞待解决。

首先, 医院绩效管理的参与面相对狭窄。通常, 绩效管理的计划是依照医院发展的整体战略及目标而制定的, 通过绩效管理, 医院内部职工可以对绩效周期之内的工作目标及工作安排进行全面的了解。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 医院绩效管理当中一般职工的参与性相对较少, 绩效管理的计划基本上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层层下发到相应的科室, 这使得医院职工对绩效管理计划的认知度不足, 整个绩效管理计划自然也无法落实到位。

其次, 医院绩效管理指标缺乏针对性。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医院的人事考核制度通常是以国家的相关规范来制定, 医院对职工的考核, 基本都是将德、勤、能、绩作为考核的内容, 而这种情况之下, 医院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 医院绩效管理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不足。依照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医院内部职工的基本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并将此作为职工聘用、评优奖励及晋升的主要依据, 这是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医院绩效管理当中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 并没有与这一管理目标想结合, 而职工的聘用、评优奖励及晋升也极少考虑其日常的绩效考核成绩, 所以, 医院绩效管理对于考核结果的应用存在严重的不足, 而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也基本上处于表面形式。

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在实际应用当中, 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无法发挥其在医院经营、管理及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要适应新医改的发展需求, 满足市场经济对医院发展的基本要求, 构建完整、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尤为必要的。

四、医院绩效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要对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 则需要从当前我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现状入手, 把握绩效管理的核心, 扩大绩效管理的参与面;构建合理量化的绩效考评的标准体系;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保障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1、把握绩效管理核心, 扩大绩效管理参与面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到, 当前我国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在参与面上相对狭窄, 无法使医院内部职工都参与到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当中。而要转变这一现状, 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则需要牢牢把握绩效管理的核心, 将安全性和病人作为中心, 将职工的的工作效率、临床的效果及反应性管理等作为向导, 采用公开的管理方式, 将每一期的绩效管理计划通过会议或者培训的方式传达给医院的每一名职工, 使其了解自己在绩效考评计划落实及执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以便于实现绩效管理参与面的扩大, 为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奠定人员基础。

2、构建绩效考评的合理量化的标准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的标准化、合理化及量化可以使整个绩效考评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同时也可以保证考评结果具备连续性与可比性。所以在医院方面应当在遵循导向性、科学性、操作性、可比性及系统性的原则之下, 认真分析绩效管理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量化因素, 对不同的管理层面进行有效的区分, 并依此建立起与医院经营、管理及发展相符的绩效考评的完整体系, 使医院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名职工都能够被纳入到该考评体系当中, 进而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及持续进行。

3、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的考评结果

当然, 医院方面要保证其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避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则应当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 将绩效管理的结果进行全面且充分的利用, 发挥绩效管理在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当中的作用, 将绩效管理与医院内部职工的聘用、评优奖励以及晋升等相互挂靠, 将此作为职工聘用、评优奖励以及晋升的参考依据, 通过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 找到绩效管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其绩效管理工作进行逐步的优化与完善, 发挥其在医院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医院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推动医院的快速发展。

4、实现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彻底转变

当前我国医院绩效管理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 只是简单的绩效考评。而要对绩效管理进行优化与完善, 实现医院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彻底转变可以说是必然之举。而要实现由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医院应当将内部科室及职工被动的反应转变成为主动地开发模式, 将原本依靠外部制约力量的控制转变成为部门或者是职工自我的控制与管理。如此以来医院的绩效管理才能够更加全面, 在引领医院快速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绩效管理做为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当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与工具, 是医院顺应新医改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 对于调动医院内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优化内部医疗资源的配置、加强成本管理以及提升整个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因而转变当前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现状, 对医院绩效管理进行优化与完善, 将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也会是医院未来发展中内部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

摘要: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医疗卫生环境当中, 我国社会公众对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市场经济的经济环境当中, 不断落实并深化新医改的要求, 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医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基本需求。随着医院管理层对绩效管理这一手段的认识与重视, 如何在医院内部构建起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吻合的、现代医院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医院绩效管理的整体框架与完整体系, 也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焦点性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新医改环境之下医院绩效管理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以期为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绩效管理,意义,现状,优化

参考文献

[1]金锐:医改背景下医院的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4) .

[2]陈春红、张惠琴:医院绩效管理设计不能忽略专业风险质量因素[J].现代医院, 2011 (5) .

[3]魏嫦娥:实施医院绩效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 .

[4]单磊敬、李伯祥:医院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1 (3) .

[5]鲁云敏:浅谈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医学, 2010 (13) .

医改问题 篇8

关键词:医改;医疗机构;调研

一、基层医疗机构医改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2010年9月,我市启动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来,我市围绕医改工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成效明显。

1.公益性管理体制有效回归。2010年9月,我市8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政府管理和财政保障,明确规定13家基层医疗单位属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界定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是为辖区内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益管理体制有效回归。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偿解决,政府补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原则进行,保证其正常运转,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后顾之忧。

2.用人制度进一步规范。重新测算全市卫生院编制基础,市编办核定了13家基层医疗单位的人员编制,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三种类别对岗位进行科学合理设置。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整体稳定、平稳过渡的原则,对全市基层医疗单位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对13名院长(主任)进行公开竞聘,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人员素质得到优化。

3.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建立了两级考核、两级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一方面市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各医疗单位对本单位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基层医疗单位职工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为进一步增强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其比例已由原来的6:4变为5:5,并逐步向4:6转变。现在基本工资按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与工作岗位、工作业绩挂钩,各医疗单位根据每半年考核结果分配每位职工的绩效工资。

4.基本药物制度运行良好。基层医疗单位全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一体化村卫生室所需药品全部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从省网上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好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基本药物的及时配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杜绝私采药品的现象发生。

二、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积极性有所降低。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全部实现了工资财政全额供给,解决了后顾之忧,致使有个别人员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习惯“坐等病人”,据统计,13家基层医疗机构2012年、2013年、2014年1—6月份同期诊疗收入分别为115.39万元、98.3万元、91.81万元,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诊疗收入分别减少17.4%和7.1%,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没有活力,诊疗积极性有所下降,形成了新的“大锅饭”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支出由财政审核下拨,对营收结余自主性不强,造成内部活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

2.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卫生人才队伍是决定卫生服务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健全,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高层次人才匮乏。13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仅有7人拥有本科学历,72人拥有大专学历,仅占总人数的27%,且大专多数为中专毕业后进修的第二学历。职称方面,副高职称只有1名,中级职称22名,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甚至没有职称。二是卫生技术人员老龄化,出现断层现象。由于卫生工作特殊性,卫生培养人才周期长,如不及时补充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今后将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日常运转。三是传统技术人员比例大,新技术人员相匮乏,如全科医生、影像技术等人员短缺。另外,上级要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需开设中医门诊,但由于中医人才缺乏,有部分卫生院(中心)只是挂牌成立了科室,但无中医已坐诊。

3.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方面的问题。医改前,基层医疗机构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长期缺少政府财政投入,房屋设施多为上个世纪建筑,医疗环境恶劣,历史欠账较大。近年来,随之医改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对基层硬件建设方面投入逐年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环境有较大改善,但是相比与经济增长水平及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服务要求,我市现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设施远远不够。另外近年来政府投入偏重于基础建设,医疗设备无较大更新,一些单位甚至没有心电图、B超、血常规等检测仪器,不能开展常规检查,在开展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时不得不租用设备。医改后由于财务制度的变化,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购买和维修需要首先申报,经财政局批准后统一购买和维修,手续繁杂,耗时较长,鉴于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对日常医疗服务有较大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积极性。应当把调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积极性作为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课题。应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根据一线、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奖励挂钩,体现效率与公平兼顾,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政府层面,建议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用人、财务自主权,减少外部束缚,激发基层医疗单位内部活力。同时,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结余收支全部留用,其中50%用于事业发展,50%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医改政策,协调人社、财政等部门,落实“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例一般不低于60%”的要求。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补充机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实际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公开招录尚未就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中去,特别是加快中医人才的引进,逐步改善人员短缺、学历层次较低和专业技术人缺乏的局面。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挑选基层卫生机构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员,开展离职进修、轮岗培训;鼓励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再教育,积极参加执业资格和职称考试。三是完善对口支援、帮扶的制度。充分发挥好市级医院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对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任、业务培养、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和设备投入。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其业务用房达到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将更多的农村群众留在当地,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基层的落实。同时,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力争缩短简化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必需医疗设备审批程序,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

(作者单位:沙河市卫生局)

参考文献:

[1] 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事实方案,邢政發[2014]9号:5.

市医改督导文件 篇9

昆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昆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定期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及三个旅游开发度假区医改领导小组:

新医改方案研究 篇10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一、新医改产生过程

新医改征程

2006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医改,成立了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出任双组长。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目标。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 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探讨医卫体制和医卫事业发展。

2007年1月 医改协调小组 委托6家研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5月29日~30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评审会,但当时并未作出最终选择。

2008年4月国务院 温家宝总理两次主持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新医改方案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 医改协调小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1个月,共收到反馈意见3.5万余条

2009年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 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二、新医改方案的创新点

(一)集中反映了民意

这个方案从启动到出台,历时三年多,由众多部门几经磋商、协调,汇集了各方观点,并且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形成的。据悉,医改方案参考了多个方案设计团队的意见,最终由卫生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牵头起草。2008年9月,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时间,民意以各种方式雪片般纷至沓来,短短两个月,共收集意见3.5万余条。

(二)涉及医改的全方位的问题

可以说,涉及群众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诸多问题本方案都提出了解决措施。其着力点是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即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三)形成价格竞争机制

在新医改方案里,提出了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决定。关于这一点,据了解。国外很多国家都建有基本药物制度;而在我国,以前只有医保药物目录,却没提出过基本药物制度。所以,这一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于基本药物的问题。在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由国家定点生产、集中配送。统一制定零售价。但在新医改方案中改成了“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对于这样的改变,业内相关人士分析。这样做遵循了市场规律和价格竞争机制,是很大的进步,避免了“定点生产必然带来行政垄断”的弊端。关于价格竞争机制的引入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营利性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一是对仿制药品实行上市药品价格从低定价制度。

(四)异地医保

新医改方案第六条中提出,“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关于异地医保涉及退休老人异地养老问题和农民工流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韩克庆指出:解决异地医保问题。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层面的衔接问题,同时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将城乡居民、城镇和乡村统筹合一,就必须缩小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差距。

(五)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关于这一“破冰”之举。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可谓是盼之太久!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从而也将大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将大大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供需矛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家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为了在工作之余弥补收入的不足。在异地两天内连做了20小时的手术。这种“异地行医”的行为在《医师职业法》中是不允许的。其实在新医改方案推出之前。上述案例中涉及的医师异地行医行为虽然不合法,但在现实中却不胜枚举。而“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给了上述行为一个合法的定位,可以让医师光明正大地异地行医。

(六)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也是最大难点。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药补医”政策,导致公立医院盲目逐利,背离公益性。新医改方案指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新医改方案提出,通过实行药品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所谓药品差别加价,是指医院在销售药品的过程中,根据药品购进价格的高低,按照有差别的加价率加价销售,进价低的药品允许加价率高一些,进价高的药品加价率则要从低。所谓药事服务费,主要补偿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与销售药品的金额不直接挂钩。

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今后,我国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

三、新医改方案的难点

(一)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本性要防止出现医疗效率、服务、质量、水平下降现象

公共、公益性质就决定了公立医院不可能有暴利,那么,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在利益充斥社会的氛围下,没有利益驱使能否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拿什么吸引名家、名医留在公立医疗机构,是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必须防止出现过去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中在服务上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情况;防止出现效率低下、耽误急重病症患者医疗的现象;防止受社会利益诱惑,公立医院人才流失,造成公立医院医术水平、医疗质量下降问题。这就需要在“回归公益性”时,公立医疗机构、公益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在内部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约束措施等方面下工夫研究对待,出台行之有效的机制、制度和措施,保证“回归公益性”改革的成功。

(二)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新医改方案”中,医药卫生四大体系的建设,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此次医改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于公立医院改革。如果公立医院改革做得不好,以上四大体系的建设,也难以落到实处。

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看病难、看病贵和老百姓的抱怨,最直接体现在医院这个层面,而绝大部分医药卫生改革的措施,最终都要通过医院这个平台来实现。

比如,对于医疗保障制度而言,提高覆盖面和覆盖水平,要靠制度建设,但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靠公立医院的改革;在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方面,研发、生产和供应要靠相关政策解决,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医院必须有动力,主动使用基本药物和控制药物费用,而这必须要靠医院改革来实现。如果便宜的、廉价的、可靠的药生产出来,医院不用,这个制度就形同虚设;而要发展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也涉及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重新调整公立医院的职能。

(三)卫生费用控制

卫生费用的增长是世界的普遍趋势,是造成各国医疗改革失败的最明显的原因。因此,医疗费用控制往往成为医疗改革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医改政策刚刚进入实施阶段,如何有效控制卫生费用,在改善社会健康水平的同时,以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卫生服务效益,为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值得广大卫生经济工作者认真研究。

(四)资金问题

根据新医改方案,未来3年医改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计划投入8500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解读8500亿元的具体投向,首先用于确保支持五项重点改革,要确保绝大部分或者说主要的部分用于基层。但基层医院,像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的力度很大,都是财政投入保证工资,财政有多少?而这8500亿同样是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已经相当紧张,地方债的发行也有些不尽如人意,地方配套能否完全到位还是个问题。即使8500亿资金全部到位,这笔钱能否支撑基层医院一直到2011年的支出?财政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金融危机更加大了不确定性。

上一篇:教体局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算机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