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精选8篇)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篇1

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真菌类保健食品审评工作,确保真菌类保健食品的食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真菌类保健食品系指利用可食大型真菌和小型丝状真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体生产的产品。真菌类保健食品必须安全可靠,即食用安全,无毒无害,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明确和稳定。

第三条 除长期袭用的可食真菌的子实体及其菌丝体外,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鉴定单位进行确定,确定的菌种鉴定单位的名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

真菌类保健食品的菌种鉴定工作应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鉴定单位进行。

第五条 申请真菌类保健食品,除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交资料外,还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产品配方及配方依据中应包括确定的菌种属名、种名及菌株号。菌种的属名、种名应有对应的拉丁学名。

(二)菌种的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等)。

(三)菌种来源及国内外安全食用资料。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菌种鉴定报告。

(五)菌种的安全性评价资料(包括毒力试验)。菌种及其代谢产物必须无毒无害,不得在生产用培养基内加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致敏性物质。有可能产生抗菌素、真菌毒素或其他活性物质的菌种还应包括有关抗菌素、真菌毒素或其他活性物质的检测报告。

(六)菌种的保藏方法、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防止菌种变异方法。

(七)对经过驯化、诱变的菌种,应提供驯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资料。

(八)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保证。

(九)生产条件符合《保健食品生产良好规范》的证明文件。

(十)申请使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之外的真菌菌种研制、开发和生产保健食品,还应提供菌种具有功效作用的研究报告、相关文献资料和菌种及其代谢产物不产生任何有毒有害作用的资料。

人事考试教育网

第六条 申请人购买经过发酵或培养后的菌粉生产保健食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只是混合、灌装过程,本规定第五条的资料也可由菌种原料供应商提供复印件(加盖原料供应商公章),并提供购销凭证。

第七条 样品试制单位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生产菌种,建立菌种档案资料,内容包括菌种的来源、历史、筛选、检定、保存方法、数量、开启使用等完整的记录。

第八条 试制真菌类保健食品的场所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要求,并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保证体系。

(二)必须具备中试生产规模,即每日至少可生产500L的能力,并以中试产品报批。

(三)必须有专门的厂房或车间,有专用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必须配备真菌实验室,菌种必须有专人管理,应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微生物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制定相应的详细技术规范和技术保证。

第九条 生产用菌种及生产工艺不得变更。

第十条 凡是利用真菌菌丝体发酵生产的保健食品,如菌丝体容易获得子实体,可冠以其子实体加菌丝体命名;否则应以实际种名加菌丝体命名其产品(包括原料名称),不得冠以其子实体的名称。

第十一条 所用真菌菌种在其发酵过程中,除培养基外,不得加入具有功效成分的动植物及其它物质。

第十二条 经过基因修饰的菌种不得用于生产保健食品。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二○○五年七月一日起实施。以往发布的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产朊假丝酵母 Candida utilis

乳酸克鲁维酵母 Kluyveromyces lactis

卡氏酵母 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蝙蝠蛾拟青霉 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 sp.Nov

人事考试教育网

蝙蝠蛾被毛孢 Hirsutella hepiali Chen et Shen

灵芝 Ganoderma lucidum

紫芝 Ganoderma sinensis

松杉灵芝 Ganoderma tsugae

红曲霉 Monacus anka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篇2

《规定》共八章六十一条, 将原来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等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了整合, 对管辖、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送达、执行与结案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实际需要, 《规定》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四品一械”全部纳入适用范围, 并对委托执法、授权执法等作了进一步规范。针对执法实践难题, 对地方协查、立案前调查或检查取得证据的效力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将办案有关环节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接, 增加行刑衔接、境外证据要求以及当事人不配合行政执法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同时, 结合办案实际, 《规定》对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查封扣押财物处理、查封扣押补办批准手续程序、证据范围、责令改正的适用以及听证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完善。

《规定》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规章适用准确适当、执法文书使用规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行政处罚监督制度,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处罚决定, 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本期点睛: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 因此根除Hp对上述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质子泵抑制剂 (PPI) 三联疗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方案, 补救治疗方案多选用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随着Hp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四联疗法补救治疗Hp的根除率逐渐下降, 近年来, 左氧氟沙星被应用于Hp的根除治疗, 在Hp初次治疗和补救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Maastricht-Ⅳ共识推荐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可用作Hp根除的二线方案。本研究比较了10天与14天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补救治疗Hp的疗效和安全性。参见“10天与14天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P932

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155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A组 (无症状组:66例) 和B组 (阴道出血组:89例) , 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绝经后若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者均为正常绝经后改变, 部分呈良性病变, 但对于既往存在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患者需谨慎对待, 通过分段诊刮术排除恶性病变。参见“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P946

本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66例垂体瘤患者, 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收集60例患者的垂体瘤手术切除标本, 根据垂体瘤侵袭性有无分为侵袭性垂体瘤与非侵袭性垂体瘤, 其中侵袭性垂体瘤共36例, 非侵袭性垂体瘤共30例。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两组垂体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VEGF表达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同时染色Von Willebrand因子显示血管内细胞, 以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得出结论:VEGF在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侵袭性垂体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有关。参见“垂体瘤微循环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究”。P964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过程中采用不同剂量猪肺磷脂注射液 (固尔苏) 联合鼻塞式管道正压通气 (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 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作者以该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9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在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 采用剂量固尔苏 (首次剂量为200mg/kg) 联合NCPAP治疗方法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 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可靠选择。参见“不同剂量猪肺磷脂联合NCPAP治疗NRDS临床疗效分析”。P1022

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2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12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匹多莫德胶囊, 连续治疗3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得出结论:甘露聚糖肽能有效提高慢性咽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抗生素使用量, 降低反复发作次数, 安全性好。参见“甘露聚糖肽治疗慢性咽炎62例临床疗效观察”。P1040

本研究报道了胃一点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胃一点癌临床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在内镜检查时应顺序、仔细、全面, 提高操作技巧, 对可疑病灶多处取材, 并提高第一钳活检的准确性。同时, 鉴于H.pylori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提示了注意事项。参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疑胃一点癌1例报道”。P1059

本期重点基金论文: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P921

“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研究”P924

“S-100β蛋白、NSE在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P926

“下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1046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篇3

一、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5克,制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3.0克,此前批准超过此用量的产品,下调至此规定用量;保健功能包括“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产品,应取消该保健功能或者配方中去除何首乌。

二、2014年9月1日后生产的含何首乌保健食品,标签标识中不适宜人群增加“肝功能不全者、肝病家族史者”,注意事项增加“本品含何首乌,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

三、对研究表明去除或替换何首乌不影响产品安全、功能的产品,批准证书持有者可根据保健食品注册变更的程序提出配方变更申请,并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四、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前期调查摸底情况,督促企业自发文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有关规定提出相关变更申请,并提供依据产品质量标准的3批产品全项目检测报告;督促生产企业加强原料管理,确保所用何首乌原料技术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含何首乌保健食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发现安全隐患的及时采取措施,报告有关情况,有效地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篇4

来源: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作者:商康网 发布时间:2011-04-30 07:59:46

浏览次数:91(国食药监许[2010]393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化妆品行政许可技术审评工作,保证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及《化妆品技术审评指南》,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1.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

2.化妆品技术审评指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1:

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化妆品技术审评工作,保证化妆品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制定本技术审评要点。

第二条 本技术审评要点适用于首次申报行政许可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技术审评工作。

第三条 化妆品技术审评工作应当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依据有关规定,按照风险评估原则,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条 技术审评工作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遵循法定时限,提高效率。

第五条 化妆品技术审评有关结论或结果,应当依法公开。第二章 技术要求

第六条 申报资料应当真实、合法,其内容及形式应当符合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的要求。

第七条 申报产品的类别应当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的定义和范围要求。

第八条 申请表填写应当完整,其内容应当包含产品及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特殊情况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栏中予以说明。

第九条 产品配方应当包含原料序号、国际化妆品原料名称(INCI名称)(国产产品除外)、标准中文名称、百分含量、使用目的等内容。复配原料应按复配形式申报(香精除外)。同时,产品配方还应当提供该产品中文名称,进口产品应同时提供外文名称。

第十条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应当包括申报产品的实际控制指标及其具体控制要求,并承诺产品符合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

国产产品若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应同时明确申报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相关指标的具体要求。

第十一条 进口产品应当提供国外市售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并如实翻译为规范的中文。拟专为中国市场设计包装的,需同时提交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进口产品申报内容应与外文标签、说明书上使用方法、使用人群和使用部位等相符合。

申报国产产品应提供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

第十二条 产品的中文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有关化妆品标签说明书管理的相关规定。产品中文名称应当符合化妆品命名规定要求。

第十三条 申报资料中的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报告应当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及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规范等有关要求。

第十四条 申报产品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有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应当符合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及相关要求。

第十五条 功效成分使用依据应当为相关实验报告或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资料,相关实验报告或科学文献应明确支持所宣称的功效。

第十六条 申报资料中生产和销售证明文件、原料质量规格证明等第三方出具的证明文件应当真实、合法,并符合相关要求。第三章 判定原则

第十七条 申报产品符合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且符合技术审评要求的,判定为“建议批准”。

第十八条 申报产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补充资料,延期再审”:

(一)需要补充试验的;

(二)需要申报单位提供解释说明的;

(三)需由第三方出具证明文件的;

(四)其他需要修改、补充资料的情况。

第十九条 申报产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建议不批准”:

(一)申报资料或样品不真实的。

1.产品配方以外的其他申报资料显示产品生产使用的原料种类或含量与申报配方不符的;

2.产品配方中所申报组分的种类或含量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的; 3.提供虚假第三方证明文件的; 4.提供虚假送审样品或送检样品的;

5.申报资料中外文未如实翻译为中文,影响审评结论的; 6.复印件与原件内容不符的;

7.其他申报资料或样品不真实的情况。

(二)产品配方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的。1.产品配方含有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禁用物质;

2.产品配方中限用物质、防晒剂、着色剂、防腐剂、染发剂等的使用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

(三)检验结果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及相关规定的;毒理学检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具有潜在安全性问题的;检验结果不符合申报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的。

(四)依据申报资料无法判断产品的安全性,且在规定时限内无法继续完成安全性评价的。

(五)生产卫生条件审核不符合要求,或其他现场审核结果不符合要求的。

(六)产品申报的类别与相关规定不符的。

(七)补充资料时申报单位自行改变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等内容,影响审评结论的。

(八)已作出建议不批准审评结论的产品,复核时申报单位自行改变产品原申报资料的。

(九)产品配方中原料种类和含量范围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中的相应内容不相符的。

(十)产品生产工艺中原料与产品配方中相应内容不一致的。

(十一)申报产品配方与生产卫生条件审核的配方或许可检验机构确认的配方中原料种类、含量和使用目的不相符的。

(十二)其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技术审评要点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未按化妆品相关程序申报的产品,不予技术审评,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化妆品新原料的技术审评要求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技术审评要点不作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本技术审评要点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2:

化妆品技术审评指南

为规范化妆品技术审评工作,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和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等制定本技术审评指南。

一、产品中文名称

产品中文名称应当符合化妆品命名规定、化妆品命名指南的要求。

(一)命名依据中应提供申报产品的商标名、通用名(含使用目的或使用部位)、属性名具体含义的解释。约定俗成的、习惯使用的化妆品名称可省略通用名、属性名。

(二)产品中文名称中若有表明产品物理性状或外观形态以及含颜色、色号、防晒指数、气味、适用发质、肤质或特定人群等内容的,应加以解释。

(三)产品中文名称中若使用具体原料名称或表明原料类别词汇的,应加以解释。

(四)产品中文名称中的修饰、形容词或必须使用外文字母、符号等的,应加以解释。

二、送审样品

(一)产品包装应完整,进口产品应为未启封的市售包装。包装内应含产品说明书,因体积过小(如口红、唇膏等)而无产品说明书或将说明书内容印制在产品容器上的,应在申报资料中产品包装部分予以说明。

进口样品外包装上应加贴标有产品中文名称的标签,所有外文标注不得遮盖。

国产产品的抽样和封样、进口产品的封样应按化妆品行政许可有关要求执行。

(二)送审样品的产品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内容应与申报资料中的相关信息相符,如送检样品的批号、限期使用日期或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三、产品配方

(一)产品配方总体要求 1.产品配方应有产品名称,进口产品应有中文(译)名。产品配方应以表格形式在同一张表中提供包含原料序号、国际化妆品原料名称(INCI名称)(国产产品除外)、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百分含量、使用目的等内容,字号不小于宋体小五号。

国产产品配方以生产卫生条件审核提供的产品配方为准;进口产品配方以许可检验机构确认的产品配方为准。

2.产品配方应提供全部原料的名称,实际含量以百分比计,并注明有效物含量(未注明者均以有效物含量100%计);复配原料(香精除外)应当以复配形式申报,并应标明各组分在其中的含量(以百分比计);特殊情况,如含结晶水、原料存在不同的分子式或结构式等应加以说明,全部原料按含量递减顺序排列。3.产品配方中使用了香精原料,可以申报香精在配方中的用量,不须申报香精中具体香料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原料名称以“香精”命名。如同时申报香精及香精中香料组分的种类和含量时,则须提交香精原料生产企业出具的关于该香精所含全部香料组分种类及含量的证明文件。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应译成中文,并对中文译文进行公证。

原料的使用目的应根据申报产品原料在其产品中的实际作用标注,例如:润肤剂、乳化剂、溶剂、防腐剂等,但不得使用医疗术语。4.配方组分(含复配原料中的各组分)的中文名称应按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使用标准中文名称。无INCI名称或未列入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的,应使用中国药典中的名称或化学名称或植物拉丁学名,不得使用商品名或俗名,但复配原料除外。

5.着色剂应提供化妆品卫生规范上载明的着色剂索引号(简称CI号),无CI号的除外。

6.生产卫生条件审核后的产品配方或许可检验机构确认的产品配方不能修改。

7.多色号系列防晒化妆品,当基础配方相同,并申请进行防晒功能(SPF、PFA或PA)检验时,可作为一组产品同时申报。

每个产品申报资料中均应附上系列产品名单、基础配方和着色剂一览表以及抽样产品名单;未被检测的产品申报资料中应指明抽样产品检测报告所在的产品中文名称,并提供一份抽样产品检测报告复印件。

8.两剂或两剂以上必须配合使用的产品,应按一个产品申报。根据多剂型是否混合后使用的实际情况,提交混合检验报告或分别提交各自剂型的检验报告。9.凡宣称为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或婴儿使用的产品,应当提供基于安全性考虑的产品配方设计原则(含产品配方整体分析报告)、原料的选择原则和要求、生产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等内容的资料。

(二)产品配方原料要求

1.产品配方不得使用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禁用组分。

2.产品配方中的原料如属于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限用物质,不得超出规定的适(使)用范围、限制条件、要求和限量。

3.产品配方中标注为防腐剂的,应当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有关要求。4.防晒产品配方中标注为防晒剂的,应当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有关要求。

非防晒类产品中紫外吸收剂用来保护产品的,所用紫外吸收剂的种类可不受化妆品卫生规范中限用防晒剂的限制,但其使用量应经安全性评估,并证明其安全性。5.产品配方中所用着色剂应是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使用的着色剂,并应符合其规定。

6.凡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对所用原料质量规格有要求的,应提供由原料生产企业出具的质量规格证明(国外原料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该生产企业的签字人签字或盖生产企业公章)。质量规格一般包括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的内容。申报产品配方中使用石油裂解物类原料的,应提供相关原料的化学文摘索引号(简称CAS号)。

7.产品配方中使用变性酒精的,应当注明所加入变性剂的名称及用量。8.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染发产品中所用染料、偶合剂和染料中间体应是化妆品卫生规范中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已另批准使用的除外),并应符合其规定。9.产品配方中使用动物脏器组织及血液制品提取物为原料的,应当申报其来源、质量规格和原料生产国允许使用的证明。

(三)功效成分要求

1.申请育发、健美、美乳类产品的,应说明功效成分及使用依据。功效成分使用依据应为相关实验报告或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资料,相关实验报告或科学文献应明确支持申报所宣称的功效。

2.功效成分为植物提取物的,应提供其提取工艺或质量规格,包括其所相当原植物量或固形物含量、提取溶剂的品种与含量等指标。

四、生产工艺要求

(一)提供的生产工艺应包括工艺简述和工艺流程简图,工艺简述应能简明扼要地反映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包括操作步骤、各步骤中涉及的原料等。产品配方中所有原料应在生产工艺中列出,原料名称应与产品配方一致。

(二)工艺简述应与工艺简图相符。

五、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

(一)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应有颜色、性状、气味等感观指标。

(二)质量安全指标应包含微生物指标(不需检测的除外)和卫生化学指标。

(三)各指标计量单位应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有关要求。

(四)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中涉及的原料种类和含量范围应与产品配方相符,同时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有关要求。

(五)烫发类、脱毛类、祛斑类产品以及宣称含α-羟基酸或虽不宣称含α-羟基酸,但其总量≥3%(w/w)的,产品应有pH值指标〔油包水(油状产品)、粉状、粉饼类、蜡基类除外〕,并同时注明检验方法。

(六)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应当包括申报产品的实际控制指标及其具体控制要求。进口产品应提交外文版及中文译文。原产国执行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中不含本条

(一)、(二)、(五)项内容的,应同时提交含相应指标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资料。

(七)申请人应提交产品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的承诺。

六、产品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

(一)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1.产品标签应标注以下内容:

(1)产品中文名称。

(2)产品批号和限期使用日期或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净含量。

(4)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国产产品应标注依法登记注册,并承担化妆品卫生质量安全责任的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进口产品应标注原产国或地区(指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名称和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

(5)国产产品应标注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

(6)〖JP2〗按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标注相关使用条件、注意事项或警示用语。必要时,标注化妆品的使用方法、适用人群和使用部位等。

2.产品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原料名称,涉及含量应与产品配方相符。

3.产品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不得含有以下内容:

(1)适应症、疗效、医疗术语;

(2)抑菌、抗菌、除菌、杀菌、消毒等内容;

(3)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

(4)功效宣称超出其定义范围;

(5)以“经卫生部批准” 或“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等名义,或以化妆品检验机构和检验报告等名义进行宣传;

(6)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7)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禁止的内容。

4.标注PFA值(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或PA+~PA+++的防晒类产品,应当检测PFA值;宣称UVA防护效果或宣称广谱防晒类产品,应当检测抗UVA能力参数–临界波长(仪器法)或测定PFA值(人体法),临界波长检测结果大于或等于370nm时可以标注广谱,小于370nm时不得标注广谱。5.防晒类产品SPF值应按以下方式标注:

(1)防晒类产品可以不标注SPF值;

(2)所测产品的SPF值小于2,不得标注防晒效果;

(3)所测产品的SPF值在2~30之间(包括2和30),其标注值不得高于实测值;

(4)所测产品的SPF值大于30,且减去标准差后仍大于30,最大只能标注SPF30+,不得标注实测值;所测产品的SPF值大于30,减去标准差后小于或等于30,最大只能标注SPF30。

宣称防水的防晒类产品,应标注浴后SPF值,若同时标注浴前SPF值,应予以注明。若浴后测定的SPF值与浴前测定的SPF值相比减少50%以上,则不得标注防水功能。产品中文名称中已有防水防汗等词语的,不得标注浴前SPF值。6.防晒类产品PFA值应按以下方式标注:

(1)产品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小于2,不得标注UVA防晒效果;

(2)产品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在2~3之间(包括2和3),可标注PA+或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

(3)产品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在4~7之间(包括4和7),可标注PA++或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

(4)产品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大于等于8,可标注PA+++或PFA实测值的整数部分。

(二)进口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

1.申报产品配方组分不得与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的原料不相符(欧盟规定应当标注的致敏性香精单体除外)。2.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或有图案显示为儿童、孕妇用产品,申报产品时不得改变其适用人群。

3.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使用部位、使用方法、警示用语等的,申报产品时不得变更或删除相应内容。

4.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显示有内置说明书的,送审样品或申报资料中应有内置说明书。

5.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中如有产品中文名称的,申报产品中文名称应与其相符。申报资料中产品中文名称与产品原包装中文名称不相符的,应在中文标签、说明书中标注“原包装中文名称×××为×××地区销售的名称”。

6.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的SPF值、PFA值或PA值高于检测的SPF值、PFA值或PA值的,应按化妆品卫生规范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在中文标签、说明书上予以标注。

7.除注册商标以及必须使用外文字母、符号的信息外,进口化妆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内容应全部译为正确、规范的中文。审核以产品中文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为准。必要时,参考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的内容。

(1)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祛痘、抗粉刺、预防或不引起粉刺”等相关内容的,申报时应提供抗生素和甲硝唑项目检测报告。

(2)发用类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去屑”用途的,申报时应提供去屑剂项目检测报告。

(3)防晒类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标注SPF值、PFA值、PA值、UVA防护或宣称“防水”、“防汗”或“适合游泳等户外活动”等相关内容的,申报时应提供SPF、PFA、UVA防护的试验报告或防晒类产品防水性能试验报告,并应按化妆品卫生规范及相关规定在中文标签、说明书上予以标注。

以上应提供相应检测或试验报告的,不得通过修改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的标注减免检测试验项目。

(4)原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若标注“药用”、“医药”等中文字样(含繁体中文),或标注医学术语、宣称医疗作用、暗示疗效或虚假夸大宣传等不符合我国相关规定和要求内容的,应在产品中文标签、说明书中予以解释说明。

七、卫生化学和微生物检验

(一)许可检验申请表、检验受理通知书、产品说明书和检验报告中的产品中文名称及申报单位名称应一致。若与行政许可申请表中的产品中文名称及申报单位名称不一致,应提交许可检验机构出具的补充检验报告并说明理由。

(二)许可检验申请表和检验报告中产品的颜色、物理性状应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有关要求相符。

(三)许可检验申请表和检验报告中产品批号应一致。

(四)卫生化学检验结果应与产品配方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中相应组分含量及要求相符。

(五)化妆品卫生规范中有限值要求的,测定值不得超过相应规定的限值。

(六)检验项目应符合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规范要求,卫生化学检验项目、微生物检验项目及毒理学试验项目应当在同一个卫生安全性许可检验机构检验。

(七)多色号产品,应当按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规范进行每个产品的微生物和卫生化学检验。

(八)多剂型染发类、烫发类产品应当分别测定卫生化学指标。产品配方中不含微生物抑制作用的产品(含物理脱毛类产品、除臭类产品等)应测定微生物指标。

(九)产品配方中含滑石粉的产品应提供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申报产品石棉杂质的检测报告。

八、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一)审核要点 1.许可检验申请表、检验受理通知书、产品说明书和检验报告中的产品中文名称及申报单位名称应一致。若与行政许可申请表中的产品中文名称及申报单位名称不一致,应提交许可检验机构出具的补充检验报告并说明理由。2.许可检验申请表和检验报告中产品的颜色、物理性状应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相符。

3.许可检验申请表和检验报告中产品批号应一致。

4.进行人体安全性检验之前,应当先完成必要的毒理学试验并出具书面证明,毒理学试验不合格的样品不得进行人体安全性试验。5.防晒产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产品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中不论是否标注SPF值,防晒产品均应按化妆品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检测SPF值;

(2)提交国外实验室防晒化妆品功能检验报告的,应按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有关要求提供;

(3)对于多色号系列产品,被抽检样品资料存在问题的,则对同时申报的多色号系列产品作相应处理。

(二)结果判定原则

1.申报产品的动物试验不得出现有明显的皮肤刺激性、腐蚀性和眼睛刺激性、腐蚀性,婴幼儿、儿童用产品应从严要求。

2.申报产品的动物试验不得出现有明显的皮肤变态反应和皮肤光毒性。3.申报产品的致突变组合试验应为阴性。

九、人体安全性评价

人体安全性检验项目应符合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规范有关要求。

(一)非用后冲洗类产品卫生安全性检验结果pH≤3.5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中设定pH≤3.5的产品,均应进行人体安全性试用试验。受试物不得对人体有不良反应。

(二)人体封闭型斑贴试验

除臭类、祛斑类、防晒类产品,应进行人体封闭型斑贴试验。

30例受试者中出现1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5例(不含5例,下同),或2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2例(除臭产品斑贴试验1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10例,2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5例),或不得出现1例3级或3级以上皮肤不良反应。

(三)皮肤开放型斑贴试验

粉状(如粉饼、粉底等)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出现刺激性结果或结果难以判断时,应当增加开放型斑贴试验。

30例受试者中1级皮肤不良反应不得多于5例(含5例,下同),2级皮肤不良反应不得多于2例,或不得出现3级或3级以上皮肤不良反应1例以上。

(四)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

育发类、健美类、美乳类和脱毛类产品应进行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1.育发类、健美类和美乳类产品30例受试者中出现1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2例(不含2例,下同),或2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1例,或不得出现1例3级或3级以上皮肤不良反应。

2.脱毛类产品30例受试者中不得出现3例以上(不含3例,下同)1级皮肤不良反应,或2级皮肤不良反应的人数不得多于2例,或不得出现1例3级及3级以上皮肤不良反应。

(五)人体安全性检验项目应当在同一个人体安全性许可检验机构检验。

十、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资料

(一)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资料的审评应当符合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指南的要求。

(二)审核要点

1.凡按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要求,经过危害识别分析的承诺书予以认可;未经危害识别分析的承诺书,不予认可。

2.风险评估报告中经危害识别分析,其产品中可能含有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应提供该产品中安全性风险物质含量的检验报告,或原料中该物质含量的检测报告或原料质量规格(包括该物质的含量要求)。原料质量规格应由原料生产企业提供并加盖公章(国外原料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该生产企业的签字人签字或盖生产企业公章)。若提供外文资料的,需译成规范中文。凡涉及二噁烷的,二噁烷的风险评估资料只需提供二噁烷含量的检测报告或原料质量规格。

3.国外权威机构已建立相关限量值或已有相关评价结论的,可以提供相应的最新版本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相关部分资料原件复印件并译成规范中文。

国外官方已发布或相关法规对某些安全性风险物质有限量要求的,需提供相应的资料复印件并译成规范中文。

4.一个原料生产企业对产品所有配方原料出具的不含任何安全性风险物质的笼统保证,不予认可。应根据原料的特性,分别作出有关说明。

十一、其他

(一)本技术审评指南不作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

(二)行政许可检验报告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及相关规定的,应由申请人根据化妆品技术审评意见,向相应检验机构提出,行政许可检验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技术审评不仅限于本技术审评指南要求的内容,在本技术审评指南范围之外的其它相关内容,应按国家化妆品相关规定执行。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规范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保健食品,其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保健食品标签是指保健食品包装上印有或者贴有的内容。

说明书是指对产品名称、保健功能、保存条件与保质期、适宜人群与食用方法、生产者等相关信息的介绍。

第四条 保健食品包装应当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应当附有说明书。

第五条 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 保健食品批准证明文件持有者对产品标签和说明书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七条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产品名称、主要原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规格、保质期、1 贮藏方法、注意事项、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生产许可证号、联系方式。

进口保健食品还应当标明生产国(地区)和经营企业的名称、地址。

保健食品标签还应当标注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批号、净含量等。

第八条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标注明示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或以虚假、夸张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标准禁止标注的内容。

第九条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文字应当清晰、醒目、持久、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字体和背景、底色应采用对比色。

(二)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标注涉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内容的,应当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内容和顺序一致。

(三)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进口保健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和说明书。

(四)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

(五)不得以误导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某一保健食品或保健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的相似或相同。

(六)标签不得与包装物(容器)分离。不得以粘贴、剪切、涂改等方式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第十条 保健食品标签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保健食品标签最大展示面积版面应当标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名称和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等警示性内容。

(二)保健食品标志应当标注在版面的左上角,颜色为蓝色,当版面的表面积大于100平方厘米时,保健食品标志最宽处的宽度不得小于2厘米。

(三)保健食品名称不得擅自添加其它的商标或商品名。名称字体可大小有别,字体以面积计差异不得大于2倍,应当大于其它内容的文字。除名称外,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应当与汉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且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四)“不适宜人群”的字体应略大于“适宜人群”字体。

(五)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的标注应当与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地址一致。委托生产的保健食品,应当分别标注委托企业、受委托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及受委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证号;生产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办公地)不在同一地址的,应分别标注。

(六)包装最大表面面积大于35cm时,标注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

(七)保质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对应年月日的前一天;若标注到月,应当为起算月份对应年月的前一月。

2(八)联系方式除标注邮政地址、邮编外,还应标注以下至少一项内容:电话、传真、销售热线、网络联系方式等。

第十一条 非独立销售包装,其标签至少应当标注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

用于运输、贮藏的外包装,其标签至少应当标注保健食品标志或“保健食品”字样、产品名称、批准文号、规格、贮藏方法、生产日期或产品批号、保质期、生产企业。

第十二条 营养素补充剂产品还应当在产品名称后标注“营养素补充剂”字样,并在标签及说明书保健功能项中注明“补充某某营养素”,除此之外不得声称特定保健功能。

第十三条 本规定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规定。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实行。原《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及其附件同时废止。附件2: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标注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指导规范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根据《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产品名称

(一)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名称一致。

(二)对于横版标签应标注在标签主要展示版面的三分之一范围内位臵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应标注在标签主要展示版面的右三分之一范围内位臵。

(三)进口保健食品除标注中文名称外,还应与外文名称对应。

(四)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具有装饰作用的各种艺术字,包括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篆书、隶书、草书等,应当书写正确,易于辨认。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应当与汉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或者进口产品经营企业地址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标注的生产企业或进口产品的经营企业名称和地址,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能够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名称、地址。标注的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应当与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地址一致。

(一)委托生产的保健食品,应当分别标注委托企业、受委托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及生产许可证证号。

(二)标注的生产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办公地)不在同一地址的,应分别标注。

三、生产日期、有效期

(一)应按年、月、日的顺序标示日期,如果不按此顺序标示,应注明日期标示顺序。

(二)年代号一般应标示4位数字,小包装食品也可以标示2位数字。月、日应表示2位数字。

(三)可用空格、斜线、连字符、句点等符号分隔,或不用分隔符。

示例: XXXX年XX月XX日;XXXX XX XX; XXXX/XX/XX; XXXXXXXX

四、净含量和规格

净含量和规格标注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标注要求予以标注。

五、保健食品标识及批准文号

保健食品标志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应并排或上下排列,清晰易识别。

六、其他内容

(一)经电离辐射处理过的保健食品,应当在“主要展示版面”的保健食品名称附近标注“辐照食品”或“本品经辐照”字样。经电离辐射处理过的任何配料,应当在配料表中的该配料名称后标明“经辐照”字样。

(二)产品净含量及包装规格应与产品名称在包装物或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标注,且应与主要展示版面的底线相平行。

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个单件包装时,大包装在标注净含量的同时还应标注包装规格。包装规格的标注应由单件产品净含量和件数组成,或只标注件数,可不标注“规格”字样。单件保健食品的规格即指净含量。

七、保健食品说明书基本格式

XXXX(产品名称)说明书

可对产品作简要介绍,介绍的内容应当科学、准确、真实。只可宣传产品已被批准的保健功能。(应与保健食品批准证明文件所载明内容一致)[保健食品名称] [主要原辅料] 按配方书写顺序列出所有的原、辅料。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任何原辅料,应当加以说明。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 按最小食用单元(如每片、胶囊、包、支、瓶等)或每100g、100ml列出所含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名称及含量。

[保健功能]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书写。

[适宜人群]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指导原则中相关内容书写。

[不适宜人群]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指导原则中相关内容书写。

[食用方法和食用量] 以“每次xx(重量或容量单位,如g、mg、ml等),每日xx次”表示,或以“每次xx(相应的计数单位,如片、胶囊、包、支、瓶等),每日xx次”。

[产品规格] 标注最小食用单元的净含量。按各品种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书写。

(1)液态保健食品:用体积,单位为毫升或ml;

(2)固态与半固态保健食品:用质量,单位为毫克、克或mg、g;(3)如有内包装的产品,如胶囊(软胶囊)等,其质量系指内容物的质量)。

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 篇6

关于颁发《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的通知

(卫妇发(1993)第11号)

现将根据卫生部、劳动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1986年联合发布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86>卫妇字第7号文修改而成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同时废止。

1993年11月26日

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及其子女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提高民族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女职工保健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女性生理和职业特点,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女职工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

第二章 组织措施

第四条 本规定由各单位分管女职工保健工作的行政领导负责组织本单位医疗卫生、劳动、人事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及有关人员共同实施。

第五条 县(含城市区)以上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各单位实施本规定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各单位的医疗卫生部门应负责本单位女职工保健工作。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厂矿应设兼职妇女保健人员;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厂矿,在职工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幼保健站中应有专人负责女职工保健工作。

第三章 保健措施

第七条月经期保健

1.宣传普及月经期卫生知识。

2.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健全相应的制度并设专人管理,对卫生室管理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女职工每班在100人以下的单位,应设置简易的温水箱及冲洗器。对流动、分散工作单位的女职工应发放单人自用冲洗器。

3.女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从事《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中第四条所规定的作业。

4.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

第八条 婚前保健

对欲婚女职工必须进行婚前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咨询,并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及指导。

第九条 孕前保健

1.已婚待孕女职工禁忌从事铅、汞、苯、镉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Ⅲ-Ⅳ级的作业。

2.积极开展优生宣传和咨询。

3.对女职工应进行妊娠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她们在月经超期时主动接受检查。

4.患有射线病、慢性职业中毒、近期内有过急性中毒史及其它有碍于母体和胎儿健康疾病者,暂时不宜妊娠。

5.对有过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暂时调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

第十条 孕期保健

1.自确立妊娠之日起,应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册),进行血压、体重、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对接触铅、汞的孕妇,应进行尿中铅、汞含量的测定。

2.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期保健和营养指导。

3.推广孕妇家庭自我监护,系统观察胎动、胎心、宫底高度及体重等。

4.实行高危孕妇专案管理,无诊疗条件的单位应及时转院就诊,并配合上级医疗和保健机构严密观察和监护。

5.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建立孕妇休息室。妊娠满7个月应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6.妊娠女职工不应加班加点,妊娠7个月以上(含7个月)一般不得上夜班。

7.女职工妊娠期间不得从事劳动部颁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作业。

8.从事立位作业的女职工,妊娠满7个月后,其工作场所应设立工间休息座位。

9.有关女职工产前、产后、流产的假期及待遇按1988年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和1988年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执行。

第十一条 产后保健

1.进行产后访视及母乳喂养指导。

2.产后42天对母子进行健康检查。

3.产假期满恢复工作时,应允许有1至2周时间逐渐恢复原工作量。

第十二条 哺乳期保健

1.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

2.对有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工,应保证其授乳时间。

3.婴儿满周岁时,经县(区)以上(含县、区)医疗或保健机构确诊为体弱儿,可适当延长授乳时间,但不得超过6个月。

4.有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上夜班及加班、加点。

5.有哺乳婴儿5名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哺乳室。

6.不得安排哺乳女职工从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所指出的作业。

条十三条 更年期保健

1.宣传更年期生理卫生知识,使进入更年期的女职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怀。

2.经县(区)以上(含县、区)的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者,经治疗效果仍不显著,且不适应原工作的,应暂时安排适宜的工作。

3.进入更年期的女职工应每1至2年进行一次妇科疾病的查治。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对女职工定期进行妇科疾病及乳腺疾病的查治。女职工浴室要淋浴化。厕所要求蹲位。建立健全女职工保健工作统计制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劳动、人事部门,工会及妇联组织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3款第(1)、(2)、(3)项、第十条第7、9款、第十二条第2、6款的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者,可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凡违反本规定其它条款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进的处罚。

第二十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女职工的保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所称企业,系指全民、城镇集体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联户企业、私人企业等。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包括单位固定女职工、合同制女职工、临时女职工。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本规定由颁发之日起实施。

高山乌龙茶感官审评技术 篇7

1 干看外形

1.1 操作技能

主要是把盘 (也叫摇盘) 。将茶叶置于茶盘中, 做号标签记号, 双手握住茶盘的两对角边沿, 右手握住样盘的小缺口, 作回旋转动, 使茶叶在茶盘中均匀分布。若是精制茶, 则要使茶叶自然平伏并分成上、中、下3个层次, 注意各段茶的比例, 评审时先看上段茶, 评后用手轻轻抓一把, 将茶叶倒翻过来看中、下段茶。毛茶不必进行分段审评。

1.2 外形审评

依靠人体的触觉、视觉来评定。毛茶主要审评条索和色泽2项因子, 净度作参考;精制茶主要审评条索、整碎、色泽、净度4项因子。

1.2.1 评条索。

永定高山乌龙茶的外形大部分为条索形或圆结形, 由于毛茶带梗、片、朴, 干看外形时适当结合参考净度。条索评定参考标准为:紧结重实、壮结沉重、肥壮紧结、圆结沉重、细结、紧卷、紧结粗松、松扁、轻飘、断碎。

1.2.2 评色泽。

评色泽可以初步推断茶叶品质的高低。乌龙茶春、夏、暑、秋、冬的色泽不同, 各品种色泽也各有特色, 不同制茶技术水平也可使茶叶呈现不同的色泽。色泽评定参考标准为:砂绿油润、乌油润、乌润、绿褐油润、灰褐油润、青褐带砂绿、铁青带褐油润、乌绿、墨绿、褐红、枯红、枯黄、褐绿、暗绿、灰绿、青绿。

1.2.3 整碎度。

整碎是指外形的匀整度。毛茶基本上保持茶叶的自然状态, 评判时即以完整的为好, 段碎的为差;而精制茶整碎则要评上、中、下段茶的比例, 身骨轻重, 断、碎、片、末含量以及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等。

1.2.4 净度。净度是指茶叶中夹杂物的含量。主要评梗、片含量和非茶类夹杂物含量。

此外, 干看外形时还应对照标准样、参考样及贸易样, 逐项分析各因子的优次进行评定。

2 湿评内质

2.1 操作技能

湿评内质操作技能有扦样→开汤→闻香气→尝滋味→闻叶底。

2.1.1 扦样。

扦样是湿评内质工作的开始。评茶扦取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是评茶结果是否准确的关键。干看外形后, 用拇指、食指、中指3个指头伸入茶盘, 至上而下一摄到底, 抓取茶样置于天平称取5g。注意要一次抓足, 宁可手中有余茶, 不可多次抓茶。然后将称好的茶样按茶盘摆放的次序依次倒入审评杯中, 审评杯的容量为110m L。

2.1.2 开汤。

扦样扦好后就可以开汤, 开汤也叫冲泡, 是湿评内质的重要步骤, 冲泡时应使茶叶尽量在杯中翻滚, 冲泡好用杯盖抹去杯面的泡沫, 并用沸水冲洗杯盖。注意开汤操作要点:杯盖应沿杯的边沿稍斜插入盖上, 以防止茶汤溢出而影响嗅香;整个冲泡过程动作要快, 避免时间太长影响闻香气;外形紧结、圆结的乌龙茶冲泡后茶叶吸水膨胀, 杯中水会减少, 所以冲泡时水一定要冲满杯, 以免影响闻香气。

乌龙茶湿评内质过程一般冲泡3次, 第1冲泡静止时间为2分钟, 第2冲泡静止时间为3分钟, 第3冲泡静止时间为4分钟。每次冲泡后, 将茶汤倒入审评杯碗中, 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 3遍过后将茶汤倒入盛满清水的白色搪瓷盘中评叶底。

2.1.3 闻香气。

闻香气的操作是用拇指、食指、中指持杯盖竖起来移置鼻端。操作要点:深吸嗅香, 注意只吸气, 不吐气, 直至换气为止, 盖好杯盖后才可吐气。

2.1.4 尝滋味。

香气闻完后评滋味, 用茶匙从审评碗中取一小茶匙的茶汤倒入小茶盏, 倒入口中。尝滋味要点:舌头在口腔内循环打转, 边打转边吸气, 动作要协调, 以免呛到。

2.1.5 闻叶底。

闻叶底余香的操作方法为右手将审评杯倒翻, 左手持杯盖半盖着杯面移置鼻端, 深吸嗅香, 也要求只吸气不吐气, 直至换气为止。闻叶底余香主要是补每次冲泡嗅香时对茶样香气体会的不足方面, 并验证叶底余香是否和每一次冲泡时的嗅香一致, 以确保对茶叶香气的准确评定。叶底余香嗅完后, 将茶渣倒入盛满清水的白瓷盘中, 漂香观察叶底。

2.2 内质审评

内质审评主要是闻香气、尝滋味、看汤色、评叶底。

2.2.1闻香气。香气是评定乌龙茶品质最主要的因子。香气是茶叶本身内含芳香物质随沸水冲泡而挥发出来, 它反映鲜叶内含物质在初制加工过程中的转化情况。香气依靠嗅觉来评定鉴别, 茶叶得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的影响;香气包括品种香、地域香、季节香。审评技巧为:嗅时应体会各品种香气特征是否明显突出, 在闻品种香的基础上再辨别地域香和季节香。香气主要评高、低、长、短、粗、细、强、弱、飘、沉、清、浊。乌龙茶的香气一般可为馥郁、浓郁、清香、辛香、蜜香、花香、果香、乳香及特殊香, 但大多数为花香和果香。乌龙茶一般冲泡3遍, 第1遍和第2遍闻香时, 主要审评各种品的香型, 包括香、异、杂、青、臭、酸味、沤味、酵味、闷味、浓淡等;第3遍闻香气主要审评香气的持久性, 还要判别其香气与前两遍闻香的感觉是否一致, 最后一次还须闻叶底余香。

2.2.2 评滋味。

滋味依靠味觉来评定鉴别, 即评茶员的口感反应。茶叶的饮用价值取决于滋味的好坏, 滋味这项因子也是评定乌龙茶品质最主要的因子。滋味主要评醇厚、浓厚、醇浓、甜醇、清醇、醇和、清淡、回甘、苦涩、青浊、红浊以及岩韵、音韵、高山韵、品种味、地域味、季节味、特殊风味、异味等, 按浓、淡、鲜、陈、苦、涩、爽、纯、杂、粗、酵、沤、闷、青、黄来评定。评滋味的技巧为第1遍和第2遍尝滋味时, 主要评各品种滋味的突出程度, 第3遍评滋味的持久性、耐泡性以及和前2遍的滋味是否一致。精制产品还应注意各级别的规格和火候程度。

2.2.3 看汤色。

汤色是茶叶内含物质溶解在沸水中的结果, 指茶叶冲泡后溶液所呈现的色泽。茶汤的色泽依靠视觉来评定, 汤色主要评清澈度、颜色、浑浊、青浊、暗浊。此外评汤色时还应注意不同季节乌龙茶的汤色差异。

2.2.4 评叶底。

叶底是指乌龙茶冲泡后剩下的茶渣。叶底的性状是茶叶品质的体现, 是准确判定品质优次的重要参考因素, 它依靠视觉、触觉来评定。干茶冲泡后吸水膨胀, 茶叶摊展, 此时叶质老嫩、色泽、匀度及鲜叶加工是否合理等信息全部在叶底中暴露。评叶底主要评叶张的形态和红边程度。应用现代轻发酵工艺技术加工的茶叶叶底中很少看到红点、红边。因而在实际审评中, 主要审评茶叶的叶张是否由绿转为黄绿色, 色泽的暗亮及品种纯度。同时, 还要用手捏叶张, 评其老嫩、硬挺、柔软程度等。

3 永定高山优质乌龙茶品质特征

外形条索紧细, 色泽乌褐油润、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 香气锐则浓长、清则悠远。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叶底软亮, 呈绿叶红镶边。

摘要:从外形和内在2个方面, 阐述乌龙茶感官审评方法和要领。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 篇8

新的研究表明,罐装宠物食品的罐头涂层中使用的三聚氰胺可能迁移到宠物食品中。欧盟近日发布法规,修订了罐装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有关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意见,对相同涂层的罐装食品中三聚氰胺的特定迁移限量设定为2.5毫克/千克。

点评:从包装涂料中蹭到一点儿,这个可以有。这性质毕竟跟故意添加完全不一样!

部分德国啤酒被砷污染

德国啤酒享誉世界,每年产量中的大部分销往国外。研究人员对140份德国啤酒样本进行了砷和铅等物质的检测,一些啤酒样本中的砷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砷的限值(每升不得大于0.01毫克)。一种被称为“硅藻土”的过滤物质或许是罪魁祸首。但研究人员指出,消费者不必为此担忧,因为啤酒中砷含量不高,不太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与砷问题相比,酒精中毒的风险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点评:同样的研究如果在我国被报道,恐怕要被冠以“曝某某品牌啤酒遭砒霜污染”之类标题!关注安全,不等于煽动恐慌,看人家德国研究人员说话多客观。

“地沟油”成新能源为英供电

全世界都在寻找能够取代石油或是核能的洁净能源,英国科学家在伦敦地下水道内发现一种肮脏恶心的新能源,它的名字叫“地沟油”。“地沟油”主要是厨房烹饪中的残余脂肪与油污,长期堵塞在水管通道间。每年泰晤士水务工会打捞起无数的凝块油污,若交由伦敦东侧的贝克顿发电厂转换,约可产生130千兆瓦小时的能量,足够英国3.9万户中等规模家庭使用一整年。

点评:给废物利用提供合法合理的渠道,才能真正解决“地沟油回流”问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呼吁谨慎使用抗生素类兽药

日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召开全球会议,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抗生素使用状况以及细菌耐药性形势进行了讨论,呼吁谨慎使用动物抗生素类兽药。全球化使得耐药细菌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仅仅在发达国家中采取局部措施对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各成员国将这些规定纳入到其兽医立法当中。

点评:就算现在起我们完全不用,土里和水里残留的也够我们先“享受”个20年的。

出口食品过敏原标识亟待关注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连续发出7起公告,称中国产黑谷粉、干桔梗和地瓜干等产品需要召回,原因是产品包装上没有标明含有过敏原(如亚硫酸盐等),敏感的人群在食用后可能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将危及生命。

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也已出台了明确的法规,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过敏原信息。

点评:标签明示的前提是对产品的成分研究监测得足够透彻。可国产食品的详细原料成分,很多厂家自己也不知道吧?

日本增列5种物质为有毒有害物质

近日,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法》,日本厚生劳动省新指定了5种物质为有毒有害物质:β-甲基丙烯醛、氯乙酸甲酯、四甲基氢氧化铵、溴乙酸乙酯和二乙氨基乙醇。

该通报的拟批准日期为2013年7月1日,拟生效日期为2013年7月15日,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通报后的60天内。

点评: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取决于其食品科研和发现风险的能力,率先发现问题才能引领世界的标准。

上一篇:我学会了面对挫折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调查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