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影响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的影响(精选9篇)

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1

1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1 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化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NO2所造成的。肥料氮在反硝化作用下,形成氮和氧化亚氮,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可达平流层的臭氧层与臭氧作用,生成一氧化氮,这是一种对大气危害极大的气体,可以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使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危害,它们会使植物、动物的皮肤表层变性,过度紫外线照射甚至会形成皮肤癌。很多人经常毫无顾忌地使用大量化肥,短期内作物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使土壤发生变性,这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具体介绍。另外,为了提高植物的光和作用,很多人都在使用二氧化碳化肥,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温室效应,使海平面升高,如果这种污染继续加重,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1.2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氮肥污染主要是大量不合理施肥对土壤及作物的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很多无机化肥都是酸性物质,如果土壤长期受这种酸性物质的腐蚀,就会使土壤内的酸碱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也会对土壤内的微生物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土壤中还含有许多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不能被植物吸收,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

1.3 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化学元素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内含有许多不能被吸收的元素,土壤流失到湖泊、河流里,直接影响就是各种化学元素在水体中的富集。如果水资源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对人体和动植物来说都有着致命的作用。例如水的密度过大且饮用过多就易得胆结石和肾结石,现在这种病非常常见,有关专家已经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水体矿质元素的大量富集对于水中植物来说也是一大威胁,它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使水体资源严重受损。鱼类是人们盘中的美食,如果鱼类的身体内有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元素,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2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长期以来,农药用于防治病虫害及其他有害生物,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残留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已经有更多的人呼吁绿色环保,人们希望自己吃的蔬菜瓜果能自然的生长,是无公害的,国家相关人员在农药控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

农药作为一种毒性物质,其本身带有很高的污染性。它可以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也在自然的循环下,将这些毒素物质在自然界重新分布,最后会引起全球大气等各种污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50万起农药急性中毒事故,但其真实数据是每年高达200万起,其中,大约4万人因此丧生[1]。这些中毒者有的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农药,但是他可能吸收了含有毒素的大气,或者吃了没有洗净的瓜果,就导致农药进入体内。而且现在人们选择农药时的标准由农药毒性的强弱决定,毒性越强,越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许多农药喷洒在植物上,很大一部分最后都会进入土壤里,这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来说是致命的[2]。

3 农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解决措施

国家提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农业的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主要市场,以整个经济社会为背景。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认识到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让他们接受环保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践行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因此一定要让农民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以禹.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0,(10):59—6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农业发展 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轉移的含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指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以及城镇转移的过程。长期存在的“二元”城乡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广大农民渴望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则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整个农业部门及农村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影响

在已转移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思想比较解放的农村知识青年。而留守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认知和接受能力普遍低下,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有限,导致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人员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严重匮乏,不利于农村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广。同时也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植树造林、修筑公路、整村推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力外流,大量土地让人代耕,有的甚至因找不到人耕管而让土地荒芜,导致了种田质量下降,效益不高,基础设施中部分应由农民承担的义务很难完成。

(二)对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手段带来的影响

大部分农村壮劳力外流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相对于收益较低的农业生产不是特别用心,因此在种植上首选易耕种、少务作的产品。一方面带来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发展速度放缓,不利于改善土壤环境的结构,更不能满足如今市场和社会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另一方面,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构成,较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思维,不易接受农业生产手段的更新。而农村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手段更加漠不关心。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生产手段传统性使农村发展速度放缓。

(三)对农村家庭基础,农村养老带来的影响

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人外出务工,夫妻长期分居,婚姻问题越来越突出,家庭结构容易动摇。更使“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严重缺位。留守学前儿童未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志趣、心理等造成极大影响。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务工不仅给老人们留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造成了经济活动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孤独,造成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面临家庭与社会均无力承担的两难境地。

(四)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起人才缺失,减缓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村大量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各大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从而减缓对于农业技术研究发展的速度,导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匮乏,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缺乏,甚至引起“空心村”的现象,留守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低下,较难为“新农村”建设发挥比较好的人力资本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建议

(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思路,抓好“三个转向”

三个转向为从“转移劳动力”转向“转移农民”,从“异地转移”转向“就地转移”,从“农民进城”转向“工业下乡”,“就地转移”是关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乡镇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产生的大量就业岗位可吸纳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就业压力,农村居民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顾了家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一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

加强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使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人员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从而减少撂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加强惠农政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保障现代农业建设

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不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农民实用技术课的同时培养农村青年的自主创业能力。重点抓好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脑力型、技能型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进而保障现代农业建设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老年化现象日趋突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迫切。一方面,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服务。另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农村就医难的问题。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何促进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人员所研究的方向,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课题有很多,然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还较少,虽然本文试图从该角度分析其问题,但是由于相关数据的限制,本文只做了较为理论的静态分析,其具体动向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12.5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篇3

(1)地形类型→农业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成林业或养殖业)。

(2)地势高低起伏→气候特征的.水热差异→农业分布及范围、农业结构(类型多样化和单一性,如“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机械化水平程度(大型/小型或高/低)。

不利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地面崎岖,交通版不便,耕地面积小,对农业生产不利;在开发利用山区时,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 分析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企业诚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 对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 浅析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入世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环境及应对措施

★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 德国ElektroG环保法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出口的影响

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4

摘 要: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行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市场经济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主要从市场经济对金融行业的规范性、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 金融行业 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5

1。1 区域布局效应 针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让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含农业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机构,只有对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合理的调整,才能使其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真正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优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产业要素转移效益 农业经济结构一旦发生变动,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与产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会出现收缩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与产业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转移,而生产要素的主要转移对象通常四收益效率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的转移过后必然能呈现经济总量上升的趋势。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农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50%以上的比例,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等所占的比例就很少。基于生产率这个角度开分析,我国四大农业部门中种植业在在生产率方面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下滑,与此同时其他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趋势。

1。3 生产化的效应 对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实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针对目前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人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因此,目前的农业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产业化形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6

1 产业化对农民的影响

1.1 实现农民收益快速增长

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实现流通效率增值, 需要在市场与农民之间搭建联系桥梁, 构建利益共同体。内部实现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开展一体化经营管理, 农民可以种植庄稼的同时开展副业, 既能够保证农业的稳定性收入, 同时利用工业、服务业等增加额外收入。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稳定农业物价, 增加产品附加值。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在宏观结构上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细化, 保证农产品在产业、市场等方面实现了延伸。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需要的空间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扩大, 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1.2 转变农民发展思路

一般农民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这样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 无法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农民作为主体是关键的执行者, 需要对农民思想进行全面的转变。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将会促进现代农业思想的传播, 积极改变传统农民的地位, 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发展[1]。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 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 在思想意识上对于知识和技术更加重视, 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增长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形成高素质专业农民。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能够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分析农业的增长需求, 利用整体营销模式实现市场的快速占领。积极创造市场机遇, 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以消费者需求为发展目标, 进一步挖掘市场发展潜力, 创造不同的价值需求。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 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

2 产业化对农业主体的影响

2.1 保证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应用, 将更多的先进种植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且聘请农业专家指导农民开展粮食种植, 农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系统化学习。农民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 积极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农业产业化将会促进农民生产专业化, 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形成, 进一步扩大农民种植规模。农民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 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自身的品牌特色, 积极主动掌握农业市场最新行情, 根据市场变化特点制定应对策略[2]。这样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的发生。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发展导向, 优化农产业项目建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质农业转变, 在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农业产业化将工业理念融入其中, 改造传统农业结构, 使农民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促进农业多元化的形成;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积极调整经济作物的比重。只有高质量的农产品, 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2 实现农产品经营专业规模化

农产品经营专业规模化的形成有助于实现对物资成本的控制, 降低劳动成本投入。产业化发展内部中企业与农民的利益需要外部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够获取。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的农产品成本降低, 将会改变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公开交易;合作机制将会提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地域范围内增加农民数量, 推动农产品在空间地域中聚集[3]。这时候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功能, 避免农产品供应期间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 能够在根本上稳定农民的收益。

3 产业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3.1 实现城镇信息化

农业产业化在客观上促进农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为城镇繁荣与其他行业的振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具有依赖性, 城镇化能够改善农民硬件环境, 农业产业化能够为城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竞争实力。

3.2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环境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将会约束好存在的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采用无污染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产品的种植, 积极调整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4]。通过绿色技术手段将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强化污染的治理。这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通过低消耗、高效率形式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4 结语

通过对产业化形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有助于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 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其他行业为了能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能够将风险转嫁到农民身上, 严重地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样将会阻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短期化经济行为无法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不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因此, 要全面认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能够合理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庆.农业产业化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 (04) :36-40.

[2]黄连贵.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 200 (94) :12-14.

[3]石洁.农业组织化程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研究——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4.

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农业会展 三农 影响

我国的展览业起步于农业会展,起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1978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十二国来华农业机械展”,作为新中国首个农业专业技术展会,开辟了我国国际展览的先河。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展览业也迅猛地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等相关政策,农业会展经济成为国家“三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全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农业会展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农业会展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会展是各种会议、展览、展销活动的简称。农业会展就是有关农业的各类展览、展销和会议,主要包括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主题论坛、洽谈会、研讨会和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活动。它是农业和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有机结合,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促进消费者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

农业会展按展览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性展览和专业性展览。综合性展览主要指包括农业全行业多个方面的展览会,比如在宣传农业政策、展示农业成就、推广农业技术、活跃农产品流通、促进贸易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专业性展览主要指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甚至某几种商品某一专项产品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专业性展览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展览会期间常常同时举办相关论坛及研讨会,用以介绍新产品、新技术等。

按展出主题,目前我国的农业展览大体可分为13类。包括食品、饮品、农产品、加工品、农业生产资料、茶业、畜产品、粮油、农机、果蔬、肥料、水产品、种子等,其中食品、饮品、农产品、加工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综合类展会大约占全年农业展览数量的40%多,茶业和畜产品专题展大约占全年展览总数近20%,其他粮油、农机、果蔬、肥料、水产品、种子等专业展占比均不足5%。

按展览性质划分,可分为贸易型和消费型。贸易型以展览展示为主,目的是展示成就、交流信息、洽谈贸易,如已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而消费型主要以销售产品为主,目的是以直接销售的方式,推广、推销产品,如每年一届的“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

按展览区域来划分,可分为国际展、国家展、地区展、地方展,以及公司展。这里的区域指的是展出者和参观者所代表的地域而不是展览场地所在区域。不同区域的展览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来选择。

按展览时间来划分,农业展览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以及长期和短期。定期的有一年四次、一年两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等,不定期则视需要而定。长期可以是三个月、半年、甚至常设,其中常年专题农产品展销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上海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短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如中华农耕文化展。

二、农业会展有效促进“三农”发展

(一)农业会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1.农业会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会展业正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会展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各省市(市、区)举办的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从出现、发展,到成熟,不仅仅是展会所服务行业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然,而且,在它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充当起推动这个行业经济发展的角色,促发了所在行业产品的升级,体制的创新,标准的建立,甚至造就和强化了这个行业经济业态的成型和成熟。

2.农业会展是开拓国内外市场和促进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平台

根据调查显示,农业会展数量由2004年的122个增加到2009年的368个,5年之间增长2倍多。到了2011年,全国各地举办中等规模以上的农业展览会就达到256个。而国内农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权威、影响最广的品牌展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 在宣传农业政策、展示农业成就、推广农业技术、活跃农产品流通、促进贸易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农交会共吸引了16680家企业参展、11万多家采购商到会、350万观众参观,累计贸易成交额3888亿元。参加国外展会是农业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通道,如意大利维罗纳国际农业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106届,每届展出面积30万平方米。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海南、安徽、山西、福建、浙江、贵州等省参加了该展会,先后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促进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合作和贸易出口。

3.农业会展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个成功的农业展会必然会为农产品的供需双方提供最新、最全的市场信息,让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集中时间获取大量的行业信息,充分比较产品质量和价格,对买卖市场形成比较直观的认识,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完善并加速农产品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农业高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展会的系列活动了解产品现状,把握并预见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以及和相关科研部门的合作,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4.农业会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并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农业会展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不仅能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布局和调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现代农业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促使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成为与传统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如已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展,以点带面,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现代农业向产业型、观光旅游型、科技型以及文化创意型发展,派生出一系列科技园、观光园、生态园以及种植养殖基地,有力地推进现代农业向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农业会展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1.农业会展是交流和传递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有效载体

农业会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展示手段,多角度宣传展示新农村建设及其成就,还特别推出“产业发展看农村,一村一品见农业”为主题的“一村一品”展览展示,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态农业、民间工艺等不同侧面反映新农村、新生活。

2.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农业科技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而农业科技展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展览展示及推广的有效载体,参展企业必然拿出最优最新的农业科研产品参展,科技推广进程必然全面加快,这必将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与运用。如2012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主办方不仅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与农机企业交流互动,还举办“全国农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成果展示交流会”以及各类论坛、研讨会、分析会、推介会、图片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推广,可见农业科技展是引领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的重要平台。

3.农业会展强化了各省市的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品牌和区域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山西、安徽、海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绿色产品展销周等活动让展商在展会现场深刻体会品牌的魅力和魔力,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品牌,加速了地方农产品品牌整合,同时区域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大大加快了,还促使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如盘锦大米河蟹展的举办,使北京的老百姓一下子记住了盘锦的大米,盘锦的河蟹以及蟹田的大米;新疆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使人们很容易的想起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则进一步强化了“小杂粮王国”的四张特色名片(杂粮王国、果菜基地、生态牧场、酒乡醋都)和六大区域品牌(山西陈醋、雁门肥羊、吕梁红枣、太行小米、汾州核桃、晋南苹果)。

4.农业展会加速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与区域规划相结合,推动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展会不仅对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结合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在旅游、农业、食品、文化、环境、交通等有特色的地区培育特色产业,并结合其特色举办文化节、产业节、产销周等小型特色活动,如2011年由省农垦总局、省农垦集团公司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 “海南农业项目推介会”,主攻现代农业,依托垦区现有资源,涉及热带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业观光休闲、疗养、度假等多个领域,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会展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进程

1.农业展会是普及农业科技的窗口,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机会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展会更加注重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宗旨,几乎在每一个展会版块都融入了农民可看、可学、可用的东西,让他们在展会上很容易的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项目、好技术、好产品,从而变相地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机会。

2.农业会展协助农民和农资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开展商贸活动

对于参展商来说,通过展会找到合作机会是其最大的愿望和目标。特别是新企业、新产品、新项目,要拓展营销渠道,构建营销网络,寻找合作伙伴,展览会无疑是最好的场所。农业展会尤其是品牌农业展会可以带来很多商贸机会,从而增加农民和农资企业的收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展会是农民转变观念、学习技术的重要场所。

一个成功的展会,除了现场产品的展览展示和交易活动外,往往组织“行业研讨会”、“产品推介会”、“专家讲座”、“产研对接”等系列活动,参展者不仅可以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发展竞争情况,而且对于产品技术现状、产品生产与销售、产品质量等都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农民抛弃过去的“小农意识”、“自产自销意识”,而展会现场产品的直观演示、致富经验的介绍、龙头企业的现场访谈等活动增强了农民改变其现状的欲望。

4.农业会展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

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会展,在展会结束后往往会根据展会现场的调查分析,和农业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组织一些参展者参加后续的农业技术培训,在下届展会期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致富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农业参展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农业会展也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如政府主导色彩太浓,农业会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不高;展览主办地集中度太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参展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一)参与农业会展已经成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

生产是生产者的事,政府主要是提供产业指导、公共服务,做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农业会展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举办农业会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参加农业展会是农业企业走出当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参加参与农业会展,政府的定位不再是主角,而是“搭台”的配角,如盘锦大米河蟹展销会,盘锦市粮食局、水产局以及盘锦市政府定位就非常明确,主要是协助企业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在采购商邀请、展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支持。

(二)重视“三农”应该更加重视农业会展

农业会展是会展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其本质属于贸易服务型产业。举办农业会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而当前,有许多农业会展目的不明确,或者单纯看准了会展者的营利目的,或者为了会展而会展。或者为了政绩,为了形象工程搞会展,造成农业会展名目繁多,层次不一。许多展会只在开幕当天差强人意,之后便流于冷清,既没有体现出展会经济的优势,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办展分布上,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展会又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小,造成对农业发达地区影响过剩,欠发达地区带动不足。因此,农业会展应该在研究农业地域优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目的明确,不同层次的展会应当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大的品牌展会尽可能在高度上、产业领先、辐射面上体现优势,而中小规模的展会,则应该更多地体现出区域特色、地域优势、促进地域农产品的销售和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可以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于一体,如文化节、产品节、产销会等小而精的展会,带动当地旅游、交通、餐饮、产品销售等的发展,从而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重视农业会展应当扩大参照服务范围,加大扶持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业主产区,农业企业对农业的真正带动作用有限,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外,还存在着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他们是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最直接纽带。因此,农业展览在把农业加工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的同时,还应该致力于如何吸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甚至是农民,把他们也纳入到展会的服务对象中来。

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展会,参展对象往往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政府官员,这些企业由于多年参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宣传网络和销售渠道,必然导致展会的信息流、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以及新模式在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环节停滞和流失。大批相对迫切需要参与展会的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无人组织而无缘展会。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扶持力度,加强对这些最基层环节的组织扶持,让展会的优势逐渐惠及到农业农村农民中去。

(四)加强对农业会展优势的认识

落后、偏远的农业生产区,应该致力于对会展优势的认真研究,认真找出本地区筹办会展、参与会展的切入点,积极参与到会展经济中来,整合本地的优势资源,打造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性会展,形成特色品牌会展,同时也应加快本地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借助会展优势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 2012.09.04

2.宋晓雁,武邦涛.农业会展的经济功能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6.04

3.蒋文龙.农业会展:盛宴过后的思考.《农民日报》2005.06.17

4.刘琨.农业科技展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河南农业》2013.15

5.高传杰.浅析农业展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促进作用.《集体经济》2011.05

6.赵文珺.农博会展经济在“三农”中的作用.《吉林农业》2012.09

7.马俊哲等.对北京市发展会展农业的若干认识与建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社团工作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篇8

——以西南交通大学社团为例

作者朱龙威麦淑珍

【摘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在交大,社团能为我们创造提高个人能力的良性环境,磨砺人的性格,也能扩充人脉,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社团工作中总结资源的高端方法也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进步。

【关键词】交大社团塑造性格扩充人脉促进学习

【正文】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及品德修养的重要形式。同时社团是高校和社会接轨的重要过渡组织,是大学课堂教学的补充,生活的点缀,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 交大社团

在西南交通大学,由校团委指导的社团联合会由文化艺术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实践服务类、体育健身类五大类47个校级学生社团组成。文化艺术类社团包括动漫同人社、电影协会、镜湖文学社、洛灵诗歌协会、旅游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外语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这大类社团主要侧重于个人兴趣爱好,聚集相同爱好的同学,举办各种相关比赛活动,提升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结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理论研究类社团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学会、法律协会、科幻协会、国防教育协会、药学常识与保健协会、投资理财协会、国际关系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这类社团主要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以及文化品位,引导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了解各方面理论知识。学术科技类社团包括大学生创造相互而回、测量学会、数学建模协会、ACM协会、机器人协会、物理协会、计算机与网络科技协会、力学与科技协会、电子科技协会、基础数学协会,这类社团主要帮助提升同学们的学术科技研究水平,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激发大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体育健身类社团包括棋牌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游泳协会、网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街舞协会、羽毛球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篮球协会、轮滑协会、魔术协会、台球协会,这类社团通过大家对体育项目的喜好而组建,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锻炼了大学生的体能。实践服务类社团包括贫困地区教育观念救助会、大学生交往拓展协会、公益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节能协会、宿舍管理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和雷锋公司,这大类社团主要侧重于位同学们服务,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性活动,提高大家的交往能力,培养大家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个人社会责任感。

参加社团本身并不难,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并有一定的责任感,协会的大门都会为你而敞开。作为协会的一员,主要是参与平日里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每学期一次大型校级活动和若干次内部活动,一般来说,这些活动都由协会自行策划组织开展,校团委给予一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由于每个协会都有分管的部门,每次活动从策划到后期宣传都是分工合作完成的。首先是策划部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收集大家的想法,通过整合撰写成一份标准的策划,并交于会长审核,会长审核通过了要上交社联审批,包括对经费和活动的认可。这些一般是从每学期期末开始的,到了下期开学,活动的筹备工作就开始了。协会的宣传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负责海报宣传、展板制作等各种宣传活动。而其他的部门,像外联部、办公室等都要协助宣传部制作活动期间的详细安排以及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活动开展期间,各部门又集中起来共同负责现场安全、人事调动等等。活动结束以后,会长要集中开展总结会议,并由办公室整理材料存档,而宣传部则负责后期的宣传材料,策划部要开始下起的活动准备。这样,协会活动就能正常有序的循环进行,每位会员都

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都为协会尽献力量,都能在活动中找到快乐,取得收获。

二社团的作用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大家都深入其中,每位会员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一)塑造性格

社团工作能磨砺一个人的性格。其中最能够体现的是毅力的磨练,从出一份策划到不断的开会、实践、修改,活动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为社团工作而烦恼。比如说我们的风筝节活动,初次购买风筝30个,但是报名人数多达400多人。最后进行分组,发现绘制风筝材料不够,于是发动关系借了艺传学院50个画板。第二天一早去荷花池加购了50个空白风筝,活动现场长达300米的电线,由于经费不够购买,几乎有一半借来的10多个插座板给接上的,种种困难,但是活动当天社员干部们就凭着共同的目标给坚持了下来,这就是一个团队的磨练,和团队的动力使大家坚持下来。

社团提供了一个迅速提高个人能力的良性环境。为什么说是良性环境,首先、社团是校园里的组织,而不是社会上的企业单位,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让学生慢慢的适应。第二、社团干部的换届周期短,能让社团成员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团工作的各个角色之中锻炼自己。参加社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高校社团组织的活动, 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 自己开展, 自己总结。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社团成员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锻炼空间。在活动具体组织过程中, 通过对整个活动的统筹、活动计划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开展、最后的活动总结, 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广阔舞台中, 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高。比如说我们交拓策划过知识竞赛、讲座、风筝节、演讲赛、户外交友等等,普通干部能在其中得带实践行动能力的提升,而社团组织策划层则能从其中得到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个人魅力的提升。

(二)扩充人脉

大学里扩充人脉的最佳方式是参加社团组织。一般在班级里认识的同学都是同一届同专业的,老乡会里认识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的,而在社团里认识的人却来自五湖四海,年级跨度较大,专业分布广泛。相互结识交往交流能迅速扩充自己知识面和修养内涵,融合各个地方的优秀观点,了解各个专业的优势劣势。社团里认识的朋友都是一起努力一起奋斗过的,只要一起组织参与两次活动,克服活动中的诸多困难,患难后方显真朋友。在未来工作就业及考研方面,高年级同学往往会无私的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指导或帮助。例如我们的前任会长李巧在英语方面特别突出,经过多和她交流我逐渐也掌握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前任副会成绩特别优秀,我和他恰好是老乡,等他回去工作,我毕业后得到他的推荐也许会在就业上更加轻松;而另一个前任副会则教会了我使用PHOTOSHOP软件并加以在社团中实用,省去了许多自学的时间,少走了很多弯路。

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社团内部, 社团成员之间以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相处。学生们在进行社团活动讨论时, 可以公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平等交流意见, 这样可以得到很多好的、有价值的建议, 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组织一次活动不是某个人的事, 它需要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与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社团活动得以积极有效地开展, 培养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为其今后走入社会, 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每次在决定一个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召开讨论会商讨此活动是否可行,进行投票决定是否开办这项活动,每个不同的活动都设置项目组,会安排不同的人员领导该活动,其他人员配合,从而使整个团队整体成长,而避免了领导者能力越来越强,和干部差异逐渐增大这一缺点。

(三)促进学习

社团工作中总结的高端资源方法运用到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学习,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律。而社团工作的繁忙和其中担当的责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凑,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社团领导人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我认为这是他们将社团工作中的计划、实施认真、责任、运用到了学习上,使自己的各项课程能够有条不紊的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社团中接触到的各个优异的社员能够激起自己的上进心及品质素养的崇拜心理,让学生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三 结论

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9

和寨九年制学校 张其昊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产生创造欲望的最好的心理基础,而校本课程的实施正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校本课程,学生首先是乐学,然后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会学。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选择他们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展示与欣赏,激发了创造力,树起了自信心,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为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培养。

校本课程之本在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特长,这是校本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个性,要求课程与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同时追求体验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若校本课程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使他的潜在创造力和智慧得到开发和培养,这样的课程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学校要给课程开发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只有做好课程开发,才能奠定特色学校创建基础。学校要对确定开发的课程购买资料,对课程开发中所需的场地、设备都给予支持,满足教师所提出的要求,鼓舞教师课程开发的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生活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同时,他们与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不是从事与日常生活相脱节的书本知识的记诵、学习,而是带着自己的发展问题、生活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以其全部生活经验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去。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有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他们之间生动、多样、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比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的学生未来发展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也是学生在其一生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终生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实践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上一篇:暑期师德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外贸销售业务员的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