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精选11篇)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 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 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 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 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 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 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 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 幼儿自由捉玩泥鳅, 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 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 玩泥鳅后, 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 学习相应的词句, 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 第二次玩泥鳅:

(1) 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 不让它滑落。

(2) 幼儿自由尝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 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 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 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 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 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 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 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 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 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 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 出示各种材料 (沙子、煤灰、抹布等) , 教师介绍, 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 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 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 为什么能捉住。 (让成功者演示)

5. 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 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使用材料, 增加了摩擦, 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 借鉴别人的方法, 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 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 似乎变得粗糙, 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 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 教师出示劳动手套, 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 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 教师巡回, 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最后比比谁多谁少, 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 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 (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 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捉泥鳅, 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 由此引导幼儿思考, 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 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 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 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幼儿经验反馈, 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 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 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 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大班科学活动 篇3

报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过期的报纸变废为宝再利用,可以挖掘报纸的潜在价值。于是我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报纸设计了本次活动,使幼儿在想想、说说、玩玩、看看的探索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提高其动手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一、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集体探索报纸的玩法。

二、通过折、剪、撕、揉、团等创作手法,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请家长为幼儿读报纸,带幼儿了解报纸。

二、废旧报纸每组若干份,剪刀每人一把,塑料托盘每组一个。

三、音乐《卡农的幻想》《学做解放军》。

一、出示报纸,了解报纸

老师出示报纸,提问:“这是什么?”“平时谁最爱看报纸?”“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

幼儿有的说报纸上有新闻,有的说上面有天气预报,还有的说有日期……

老师请幼儿思考:“过期的报纸有什么用呢?”并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而得出过期的报纸可以卖废品、折纸、画画等结论。

二、玩报纸

1.教师讲解玩报纸的要求

老师通过提出要求,为幼儿玩报纸的游戏增加约束力,指明方向:“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过期的报纸,我们来一起玩报纸吧。要求是每组的小朋友以合作的形式玩报纸,也就是每组小朋友一起用报纸来搭建作品,如花、树、房子、桌子、我们学过的汉字等。每组的小朋友要先讨论好你们想要制作什么,每个小朋友分别制作哪一部分以后再开始玩。报纸可以折、可以剪、可以揉,可以变换成任何样子,你就是魔术师。”

2.第一次合作

幼儿分组合作,进行以报纸为材料的手工制作游戏。先讨论后制作,通过幼儿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集体意识。

老师播放音乐《卡农的幻想》,以轻快、愉悦的音乐为幼儿的创作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介入,给幼儿以指导和启发。

3.评比

在作品完成后,从每组中选出一个幼儿介绍本组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自由观看作品,并请大家一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组的作品,为什么。

这种欣赏评比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鉴赏能力,使自己的成功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促使创新意识的萌发。

4.第二、三次合作探索

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第二、三次合作探索,然后再欣赏评比。

通过多次这样的合作,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大大的提升,活动兴趣也越来越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在大班孩子的手里被不断玩出新的花样,孩子们乐此不疲。

幼儿作品展示如右图所示,分别为雪人、“上”字、生日蛋糕、机器人、圣诞树、面条和梯子。

三、整理与延伸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旧报纸的游戏就要结束了,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地上都是报纸。请你们把报纸揉成团,请问纸团有什么用呢?”请幼儿自由说一说。

老师:“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纸球拿好,我们一起到外面玩投球去吧!”伴随着《学做解放军》的音乐,幼儿排队出去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下一活动环节。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培训中心基地第五幼儿园)

大班阳光科学活动方案 篇4

1、产生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致及探究知识欲望、

2、启发孩子积极参加实践动手操作教学,并得到有关系“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测和察看。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预备:

1、每个人一個小手电筒,一张白纸片、

2、小猫咪。太阳公公。阴天(多云),电灯图片各一张。投影器两台。小玩具。毛绒玩具。积木。

3、五颜六色小鸟。五颜六色小狗狗数个。幼儿教师范例(大号)1份。糨糊。小手巾数个。录音机一台。磁带1盒、

教学过程:

一、孩子自由玩影子

幼儿教师预备两台投影器,孩子分为2组自由在投影器前玩影子,(放伴乐Music)

幼儿教师关掉投影器,安宁稳定孩子心情,提问:为何会产生影子哩?(导入教学课题)

二、清楚影子是怎么样产生的

1、小小实验

幼儿教师打开投影器,随意放一物品(毛绒玩具。积木等)于屏幕上,让孩子观测和察看,产生影子没?

幼儿教师关掉投影器,随意放一物品(小玩具。)于屏幕上,让孩子观测和察看,产生影子没?

提问:谁能告知教师影子是怎么样产生的?

总结:光线照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2、协助小猫咪

(展示小猫咪与图片)教师:有只顽皮的小猫咪想与自个儿的影子做游戏,但是小猫咪不晓得在哪张图片里会找着自个儿的影子,孩子你能告知它,在啥情况下能找着自个儿的影子吗?

孩子自由表达看法,师选一孩子代表,进而加强有关系“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唯有光线直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了光方可产生影子、

三、影子的舞蹈

1、游戏“小鸟跳舞”

幼儿教师动手操作已制作好的游戏教学材料开展表演,激起孩子效仿的兴致,可是暂不说明动手操作的步骤、

2、给予孩子动手操作教学材料:手电筒。白纸片。小鸟。糨糊等。引导孩子自个儿想方法让“小鸟跳舞”、[

3、孩子动手操作。幼儿教师观测和察看,清楚孩子的动手操作情况。勉励孩子自个儿动脑子处理好问题、

4、组织沟通探讨:

(1)请个别孩子把自个儿的探究结果告知大伙儿,并演示过程。、

(2)探讨:为何有的“小鸟”会跳舞?有些不会哩?

(3)幼儿教师总结:要让“小鸟”跳舞,“小鸟”的翅膀与白纸片间务必有距离,不是牢牢地粘在一块儿的,换句话讲只将“小鸟”身体的中心部分粘上就可以,翅膀不需要粘上、

5、让孩子查验自个儿的作业,改错误,并体会成功的愉快、

四、引导孩子进而探究影子舞蹈的秘密。

1、展示小狗狗,例如果想让小狗狗跑动起来,孩子想想,应当将小狗狗身体的哪部分粘在纸上?

2、孩子自个儿动手探究,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予以准确的协助、

3、深入体会

请孩子述说动手操作方式并演示,启发孩子观测和察看与体会这一些物品是怎么样教学的?(手电筒左右挪动时,影子也左右挪动,手电筒上下挪动时,影子也上下挪动)、

4、幼儿教师总结:当手电筒挪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影子亦会发生改变,這樣它们便跳起舞来啦、

五、手影小故事表演

幼儿教师教几种手影:孔雀。小鸟。小兔子。小狗狗。螃蟹,孩子自由练习、

组织孩子用手影或身体造型来表演自编的小故事。(放伴乐Music)、

1、在室外找影子:例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孩子在阳光下与阴暗处各自跑跑,瞅瞅自个儿的.影子,比较清楚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一说怎么样方可产生影子。

2、想想,何时哪个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孩子各自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测和察看影子有何不一样,为何?

3、画影子:早上正午、午后站在同一地点,2人1组相互帮忙,把地面上的影子画下来。比比,自个儿与别人的影子是不是一样?在三个不一样时期,自个儿的三个影子有何改变?想想影子为何会变?

4、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孩子清楚影子可伴随着物品的挪动而挪动。

5、展示幻灯机、投影器,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孩子观测和察看影子伴随着手形的改变而改变。

6、议一议:人运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啥产品?(幻灯机、Movie机、照相机等)

7、我们运用影子可开展哪一些教学?(夏季乘凉、踩影子游戏、开展手影与皮影教学)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系列 篇5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水蒸气变水”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讲解自己的发现并提问。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儿收集关于雨、雪、露、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常识。

3、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昨天,我们在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记录了水的高度,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

二、实际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1、幼儿讨论:水到哪去了?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达到沸腾,请幼儿观察正气上升的现象

3、提问: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小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二)、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为了让孩子“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1、出示玻璃片,请幼儿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热水杯,说出哪一个凉。

2、把玻璃片盖到热水杯上。

3、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现象?(对着冷玻璃哈气)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理解“水”的奇妙变化

(增加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通过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

四、活动延伸

(一)、请幼儿继续探究水遇冷又会变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资料。)

(二)、了解雨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说说与水的好处和危害

(通过扩展部分,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使孩子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知道了水的本领很大,它能够不断变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殊性质,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3、幼儿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核心要素:

观察、比较;操作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活动前一天让幼儿观察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液体。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2、电热锅一个、每人一个盛有热水纸杯、冰块每人一块

3、记录表格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支

4、教学课件:水的三态变化动画——《小水滴变变变》

5、若干个节约用水标志。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老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水的变化,冰的特点,以及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冰。

师:小朋友看一看,放在冰格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水变成了冰。

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

幼:因为放到冰箱里,冰箱里很冷,水被冻住,就变成冰了。

师:你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冰,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

幼:冰是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教师总结:水遇冷变成冰。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冰不能流动。

二、实验、观察:

1、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将水放在电热锅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师:水遇冷变成冰,那水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能变成烟;能变成气儿。

师:那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遇热到底会变成什么?师:现在电热锅正在给水加热,小朋友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时,幼:冒气儿了;冒烟了。

师:老师告诉小朋友,你们看到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2、教师拿出凉的锅盖,让幼儿触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个锅盖,你们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锅盖好凉啊。

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老师把凉的锅盖拿到水蒸气上方,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不知道;水蒸气不见了。师: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3、教师将凉的锅盖放到水蒸气的上方,幼儿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幼:水蒸气变成水滴流下来了。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后又变回了水。

三、分组实验操作:

师:小朋友知道,水遇冷能变成冰,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当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冰能融化。

师:那小朋友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冰遇热会变成什么?幼儿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里,通过实验,观察冰的变化,并利用记录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

四、活动总结:

师:实验做完了,小朋友表现的很棒。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名字是《小水滴变变变》。小朋友要认真看,看看谁能回答出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动画片《小水滴变变变》。引导幼儿认真观看,结合实验,回答出问题,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点。

幼:小水滴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验中发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秘密:水遇冷变成冰,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关于水的其他奥秘你们还知道吗?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幼:我们可以用水洗手、洗衣服;口渴的时候要喝水;用水来浇花;小鱼生活在水里……

师: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了会怎样?

幼:没有水,我们的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我们会口渴,小花也会干死的,小鱼也会死的……

师: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离不开水,那我们就应该去珍惜水。(教师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我们一起将节约用水标志粘贴在盥洗室内,提示幼儿要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幼:好!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三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四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了解水的性质。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水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难点:1通过观察、探索、实践知道水的性质。

2感知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水盆、毛巾实验材料:牛奶白醋水各种饮料白酒塑料制品纸制品木制品石块铁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歌曲表演:我爱洗澡

2讨论: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水?什么地方需要水?你们喜欢玩水吗?

老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水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还有好多关于水的秘密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寻找水中的秘密。

二观察探索实践学习水的性质

1通过“看一看”了解水是没有颜色的性质出示盛有牛奶、水、可乐、桔汁的四个杯子

师:现在老师这有四个杯子,杯子里装的都是可以喝的,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哪个杯子里装的是水?”

幼儿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你们为什么说2号杯子里装的是水?通过观察,请你说一说水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朋友们非常聪明,一看就知道2号杯子里放的是水,一号杯子是白色的里面装的是奶,三号杯子是褐色的里面装的是可乐,四号杯子是-的里面装的是橙汁,只有二号杯子里面是我们平时喝的水,它是没有颜色的。

2通过“闻一闻”了解水是没有气味的性质

出示盛有白醋白酒水的三个杯子

提问: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发现二号杯子里面的水,还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的。现在老师又拿出三个杯子,这三个杯子里只有一个杯子里面是水,想一想,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面是水呢?

幼儿大胆想象,勇敢的回答自己的想出的办法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感知哪杯是水)

指导闻一闻的正确方法:刚才小朋友说,我们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这是一个好主意,谁愿意先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闻的?(幼儿演示自己闻气味时的方法)

我们看到刚才有的小朋友直接把鼻子对着杯子去闻,有的小朋友都把鼻子贴到杯子上了,如果杯子里装的是有毒的东西,那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的。如果我们需要用鼻子来闻一闻的话,我们需要一只手拿着杯子,杯子距离鼻子有一段距离,不能太近,我们用另一支手扇杯子上方的空气,这样我们就可以闻到杯子里的气味了。

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演示,并汇报答案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三号杯子里装的是水?水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闻一闻的方法知道了三号杯子里面装的是水,一号杯子里的气味甜甜香香的是饮料,二号杯子里的气味是酸酸的,里面装的是白醋。三号杯子里面没有气味,装的是水,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的。

3通过“尝一尝”了解水是没有味道的性质

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喝过水,今天我特意又准备了一些可以喝的东西。请小朋友尝一尝,请你说一说你喝到的是水吗?它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品尝后,汇报品尝结果。

提问:水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都是能喝的,如果你平时看到杯子里装了东西是不

能随便尝的,以防有毒!刚才小朋友尝到了甜甜的饮料和酸酸的饮料,还有小朋友尝到的是我们每天都喝的水,水是没有味道的。

4通过感觉游戏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性质。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知道水是没有颜色,通过闻一闻知道水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尝一尝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现在你们想不想玩一玩水啊?小朋友们都想玩水,那我们把小手伸到水里去,你看到自己的小手了吗?那么水是什么样呢?(透明)我们再用小手捧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总结出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性质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水中的小手,说明水是透明的,我们用小手捧水,水顺手指缝都流走了,说明水是会流动的。

请幼儿说一说水的性质

5小结: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了解了水,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我们还知道水是透明的、可以流动的;水中秘密还有很多,在水里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东西会沉下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活动延伸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谈话:看看袋子里装了什么?我们把手中的东西分别放在水里,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组活动:沉浮

幼儿汇报: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的东西浮上来了。

3讨论: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到水底?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的?

4小结:像塑料、纸、木制品还有泡沫它们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比较轻;而像石头、铁钉这样东西会沉入水中,它们比较重。

四结束活动请把今天的发现回家告诉给爸爸妈妈。

大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方案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的。

四、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大班科学测查方案 篇6

—下期大班科学领域评估测查表 测查内容 测查点 等级评定 分类目标:感知 题目:四季的特征 工具:大班科学幼儿用书第 页 方法: 提问:出示四季图片,请幼儿分别辨认出春、夏、秋、冬。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哪个季节最寒冷(炎热、暖和、凉爽)? 四季中分别有什么植物?菊花、腊梅、桃花、荷花分别在哪个季节里开放? 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敏感,能够感知四季特征。 说出当前季节并为四季排序,知道四季气候特征,并能分别列举四季中有代表性的植物1—2种。(优) 说出当前季节并为四季排序,知道四季气候特征。(良) 说出当前季节知道一些四季气候特征。(中) 分类目标:关注小动物 题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方法: 提问:你知道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它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爱护小动物,并对小动物的成长变化感兴趣。 能够说出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并准确说出成长变化的各个环节(卵—小蝌蚪—长前腿—长后腿—断尾巴—小青蛙)。(优) 能够说出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以及青蛙成长变化中2—3个环节如卵、长前腿、长后腿、断尾巴、小青蛙。(良) 能够说出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中) 分类目标:了解自己的身体 题目:人身体里面有水吗? 方法: 提问:人身体里面有水吗? 我们眼睛有什么? 嘴巴里有什么? 我们运动了以后身体还会流什么?所以我们要多喝开水。 了解自己的身体,乐于探索自己身体里面的秘密。 知道身体里面有水,并能指出它们在哪里(眼睛里眼泪、嘴里有口水、血管里有血液、小便)(优),知道喝开水对身体有好处。 知道身体里面有水,知道喝开水对身体有好处。 (良) 知道喝开水对身体有好处。(中)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篇7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 篇8

在“风筝节”中,美丽的风筝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些对称的、连续的图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在“动手区”开始尝试自己来做美丽的蝴蝶风筝。虽然孩子们对于对称的图案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可是,蝴蝶左右两边的翅膀总是很难剪得一模一样,看着孩子们想要得出结果的认真劲,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适合学习和探索的环境,要善于等待孩子,相信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成功。基于这种理念,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与同伴的交流,鼓励孩子能自己去发现存在于“对称”中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图形模板变出左右对称的图案,并积极运用对折的策略。

2.认真观察并探索连续图案,尝试发现其中多次对折的秘密。

3.乐意接受挑战,能大胆、主动运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与同伴积极交流。

活动准备:

半个图案的模板若干(每组4-5个)、剪刀、色纸、铅笔,连续图案多个,长条形纸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怎样变出完整图案?

1.老师讲述《半个图案》的故事,请小朋友猜猜点点为什么会大哭?

2.我们看看点点收到了哪些礼物?

3.这些礼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原来点点收到的礼物都只有半个。他好难过啊!点点多想把他们变成完整的礼物呀,谁有好办法呢?)

[思考:活動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半个图案的故事,让幼儿发现、认识这些图案,并激发幼儿变出完整图案的愿望。幼儿是受情境影响的,利用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获得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美好感受。]

二、幼儿探索由半个图案变出完整图案

1.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半个图案的模板,还有彩纸、笔和剪刀。试试看,你能用自己的好办法把这些材料变成一个完整的礼物吗?快开始吧!

2.请幼儿进行探索、尝试用半个图案变出完整图案的方法,教师观察幼儿运用了哪些策略。(鼓励幼儿和边上的小朋友用不一样的办法,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引发他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

3.谁来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个别幼儿在投影仪上演示)。

(1)把你的材料带上来,边说边做给大家看看你的办法。(挖掘不同的、幼儿巧妙的策略)某某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样一个好办法!你觉得在用这个办法时,有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

(2)谁还有不一样的办法呢?快来介绍给大家。某某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到了可以把模板翻过来,再画一次。那用这个办法的时候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呢?

(3)请你来介绍你的好办法!(对折)你们喜欢这个办法吗?说说你的道理(简单、方便、又快又好、和原来的礼物一模一样)

[思考: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纸、笔、半个花纹的图案模板。怎样用这些材料,来变出完整的图案呢?幼儿可能有各种方法:可能将半个图案在纸上左边一半右边一半画两次,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可能先画出半个图案,再用目测的办法画出另一半;也可能将纸对折后剪出完整图案等等。我不会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对于幼儿的行为,我也不作直接的评价,而是引导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积极的探索,在充分地观察、欣赏同伴、老师的变化方法时,引导幼儿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

三、进一步探索各种半个图案变成完整图案

1.请你用又快又好的办法,帮点点变出更多的完整的礼物,你可以用模板,也可以自己来画别的礼物。

2.展示幼儿成功的作品。小朋友真能干,帮点点变出了这么多完整的礼物。点点说要谢谢小朋友。老师也想送礼物给点点,看,是什么呢?(出示连续图案的纸条)

3.尝试探究连续图案的秘密。

(1)请幼儿观察连续图案的特点。

师:哇,这么多小人连在一起,而且,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你能发现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2)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连起来的图案,我们一起找找里面的秘密。给每组提供多个不同次数折叠形成的连续图案,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其中的秘密,鼓励幼儿发现多次折叠形成多个连续图案的秘密。

(3)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原来,这些连起来的图案也是用又快又好的方法做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的纸条上有4个图案,有的纸条上8个图案呢?教师一边折叠,一边让幼儿观察其中的秘密。(原来,对折的次数不同,变出图案的个数就不同。)

(4)你们想不想也来用又快又好的方法来变出这些连起来的图案?幼儿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5)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图案连起来了?有的却会断开来呢?我们到教室里再去帮点点研究吧。

[思考:当幼儿能利用模板变出左右对称的完整图案后,有趣的连续图案,又给幼儿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连续的图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观察、思考、探究的空间,幼儿通过刚才获得的对折的经验迁移到连续图案中,去感受多次对折带来的神奇效果。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也许有的方法更好,但我不会去把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法强加给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去选择。本次活动的目标不是追求幼儿能不能做出这个图案,而是让幼儿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方法的多样性,知道方法需要不断修正,不断深入,对于幼儿来说,这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比能不能做出这个图案更重要。]

四、活动延伸:鼓励幼儿继续尝试用多次折叠的方法变出有趣的连续图案

[思考:我们期望幼儿可以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获得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同存异的科学品质。]

附:故事《半个图案》

今天是点点的生日,点点很早就起来了,因为,有好多朋友要来给他庆祝生日。

“笃笃笃”,有人敲门,点点连忙把门打开,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小猫咪来了,给他送来了香香的蛋糕。

“咚咚咚”有人在敲门,点点赶快去开门,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大狗熊来了,给他送来了漂亮的蝴蝶风筝。

“叮咚——”门铃响了,点点飞快地跑到门口,原来是小花狗来了,还送来了好看的新衣服。

接着,又来了好多好多的好朋友,点点收到了好多好多的礼物。生日宴会开始了,点点激动的拆开礼物,可是,看着看着,点点却“哇”的大哭了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 篇9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二、说教法: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开展自然测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并不是老师教一不,幼儿学一不,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发现,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节课老师只是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四、说教学程序: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五、活动延伸: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大班科学活动:风(设计意图) 篇10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在幼儿园,常听到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特围绕“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它。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3.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风车转转转”。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1

在开展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部分幼儿对“乌鸦喝水”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并主动提问“放石子后乌鸦一定能喝到水吗?”教师捕捉到这一宝贵的兴趣点,及时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这一课题正好契合了我园市级课题研究《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我们果断地将它确定为研究课题,采用“一课三研”的形式探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二、在研讨中提升

幼儿园科学活动具有活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园位于蒋乔,当地沙石资源丰富,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最真实、精彩的课堂。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分别为大半瓶、半瓶、小半瓶,分别贴上1、2、3标签,每组一份沙子、一份石子……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乌鸦喝水》,导入活动主题。

2.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3.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4.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5.小结:乌鸦在瓶子里加入石子不是都可以喝到水的,还得看瓶中水量的多少。

第一次研讨:

研教学目标:目标1偏低了,因为大班幼儿在平日的生活和玩水游戏中,已具备这方面的经验。

研材料准备:该活动中的沙、石材料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较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在瓶子上根据水位贴了数字标签,便于幼儿做实验记录,但没有标注水位,不便于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研活动组织:故事导入略显老套,可播放《乌鸦喝水》的电脑动画,激发幼儿兴趣;用石子实验后提问,乌鸦为什么不能喝到3号瓶的水,幼儿反应不过来,可先请幼儿观察3瓶水的不同水量,并将幼儿的发现及时记录在大记录表上,为后面作好铺垫;幼儿完成实验记录的时间有先有后,为减少消极等待,应让先完成记录的幼儿先交流,再把记录表贴到磁性黑板的相应位置。

第二次活动:

活动目标调整为:

1.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还与水量多少有关系。

2.学会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乐趣。

3.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调整为:在1、2、3号瓶子上标注原水位线,增加三只瓶子的水位记录表。

活动过程调整为:播放《乌鸦喝水》的电脑动画导入;在实验前先启发幼儿观察三瓶水的不同水位,并进行记录;在小组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操作结果,并将记录表展示在黑板上。

第二次研讨:

出现的进步:

开场动画很好地吸引了幼儿的眼球;通过材料调整、科学记录的辅助,较好地实现了第一目标。

存在的不足:

小组操作中,当何乐小朋友拿着实验记录准备到前面交流时,张宇提出了异议:瓶子里的石子没有装满,如果装满了,水就会被压上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探索,教师让他再试一试,结果他慢慢地琢磨、研究,教师和小朋友一边探讨着问题,一边等着他……导致活动过程松散、冗长。张宇之所以会提出异议,是因为他只参与了小半瓶水的探究,没有与其他水量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活动中的合作不够深入,幼儿在操作前没有就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自主地进行协商和选择,目标2达成度不高。

思考的问题:

怎样让乡土科学探索活动更有趣味性?老师们提出了增加“小乌鸦检测员”,每组提供一只封塑的小乌鸦,实验完成后,幼儿带领乌鸦飞到每个瓶口进行检查,看能否喝到水并及时记录结果。我为老师的创意喝彩,执教老师也高兴地采纳了这个金点子。

怎样培养幼儿“设问——解疑”的意识,我的提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共识:在活动中可鼓励幼儿自主观察材料、记录表,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请其他幼儿解答问题。

第三次活动:

活动准备调整为:每组一只封塑的小乌鸦。

活动过程调整为:在小组操作前,先引导幼儿观察材料、商量如何分工;在小组操作中,注意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发现玩小半瓶水的幼儿将石子放至瓶口,鼓励他进一步实验,在后面的集体研讨中,可展示该组幼儿的操作结果。

第三次研讨:

出现的进步:

因为增加“小乌鸦检测员”,幼儿的参与劲头更足了,活动气氛更为活跃;小组操作前的讨论很有效果,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能坚持完成自己的实验,并乐于向大家介绍实验结果;在教师的鼓励下,部分幼儿能发现问题、主动提问、解答问题。

引发的思考:

乡土材料资源丰富,其他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吗?教师们听了我的提问,脸上表情异常丰富,都在心里说:看来还有四研、五研、六研呢!我微笑着点拨: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集体活动,还可以是在区域中进行的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教师可将“乌鸦喝水”放进科学探索区域,大家都豁然开朗。

上一篇:军训印象作文下一篇:设计应用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