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精选10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 篇1

金融1402 吴芳琴

1406070435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国外交”,另一个是“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气度和作为,要有大的国际担当,要负起大的国际责任,要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特色”更为看重。王毅外长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所以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会存在不少突出的特点: 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二望一”,中国已站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各种世界事务往往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有能力也有意志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发挥更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周边和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涵盖刚果、特多、文莱、蒙古等小国,反映的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待小国之道,这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

其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别于历史上及当今一些大国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精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中,“共赢”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自己不搞也反对别人搞我赢你输、赢者通吃,展现了我国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姿态。

其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二者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国日益增长的力量还不足以使我们完全得心应手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外交运筹帷幄,多方周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所以在中国特色外交中,中国有许多坚持的特点,其中“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国际格局。

中国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以之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将“中国梦”与“亚太梦”、“欧洲梦”、“非洲梦”、“拉美梦”以及“阿拉伯复兴”联结起来,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同时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即得到域内外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合作、开放、包容特点。

同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构建的伙伴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同时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习近平主席指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坚决反对日本背信弃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处理南海问题,中方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并践行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的要义是,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对外援助上,要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在中东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篇2

首先,应从周边外交的范畴认识中东的区域重要性。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增强对中东地区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是至关中国中东外交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东地区已从我国周边战略延伸地区调整为大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认识上,中国仍习惯于从政治上的战略依托、安全上防范“三股势力”的屏障、经济上的能源保障和经贸利益来认识中东的战略地位,或者从中东对美国的战略牵制作用来认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从中东地区与我周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密切相连的安全态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中东地区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的周边地区,或者可以称“间接的周边地区”。我国境内极端分子从西南地区出境转到东南亚、再赴中东参加极端组织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东成为我周边地区的具体体现。

其次,摆脱“总体超脱”的思维惯性,加大对中东的战略投入,履行中国在中东的大国责任。中国的中东外交在总体上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支持中东国家反帝反殖斗争、80~90年代总体超脱的不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尤其是能源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在中东的海外利益不断拓展,对中东事务的建设性介入有所增强——如2002年以来“中东问题特使”的设立,但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与中东地区的各种争端和冲突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中国中东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对美外交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总体超脱”的习惯思维的具体体现。而更为流行的看法是,中东是危险和麻烦丛生之地,中国应谨慎介入。但是,“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形势的剧变,尤其是利比亚撤侨、在安理会处理叙利亚危机问题上行使否决权、处理与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对伊核谈判的参与、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内外勾连的迫切性增强,都使中国已经很难在中东置身事外,而中国国力上升、外交战略主动性增强等自身变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上升等因素,都要求中国成为对中东安全与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同时更好地确保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等重大国家利益。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在中东的经济、政治、安全、军事影响力却呈依次递减的态势。因此,中国应加大资源投入,探索适当的合作形式,开拓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安全和军事交流与合作,增强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中国应加强中东外交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例如,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解决巴以争端,已扩大到叙利亚、伊拉克、伊朗核问题等,虽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特使工作机制,但仍存在人力和资源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特使层级,并增加相应的资源配置。又如,在巴以问题上,中国长期处于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四方机制之外,加之目前四方机制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可考虑建立某种形式的新机制,增强中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上的发言权。比如,在当前俄罗斯与西方矛盾激化、阿拉伯大国埃及外交独立性增强、以色列与美国关系出现裂痕的情况下,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联合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建立某种形式的巴以和平对话机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 篇3

交”

从古至今,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惜抛头颅、晒热血,一直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血的教训、国家的耻辱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不思进取,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地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式也日益严峻,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极度渴望通过变法、通过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救国。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长达十多年的磋商与谈判,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巧妙的解决了港澳问题,并与世界多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21世纪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在外交上,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在治国理政上,塑造了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基本形成“中国梦”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构建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位一体”治理格局。

总书记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中国主张,激荡全球回响。一系列中国举措、中国方案,为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转折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与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前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迈进。

总书记说: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主权问题不是可以商量的问题,中国在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是坚定的,针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南海争端等主权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不留余力的捍卫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守住民族尊严。

“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背靠着祖国就会心中有底。”海地地震、埃及开罗等城市爆发游行示威以及利比亚冲突,我国及时派出多艘军舰,安全撤离我国公民,这彰显着我国国家领导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有足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中国不再是那一百多年前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也不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清政府,如今的中国正以强大的综合国力阔步的走在世界前列。

《大国外交》观后感 篇4

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就我国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主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论片《大国外交》的播出,为我们全景回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其中“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为耀眼的“中国名片”。

从“真、实、亲、诚”到“亲、诚、惠、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奏响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努力避免陷入西方世界念兹在兹的“修昔底德陷阱”。“亲、诚、惠、容”作为构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对西方大国如醍醐灌顶,从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到“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都在为中国点赞。

以“亲”为本,敦亲睦邻彰显大国担当。当我们翻开现代国际关系史,西方殖民掠夺带来的对抗冲突,让我们对世界大战带来的“冷血残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虽然冷战的棋局终结,但霸权主义的阴霾总在导演列国的纷争,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大国崛起那样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和全球发展态势,提出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亲”字让变乱交加的国际格局体会到了“中国温度”,更看到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力量”与“中国决心”。

以“诚”为念,坦荡胸怀共期四海升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拥有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以诚心诚意对待周边邻国,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满满地书写着世界外交的“中国诚意”。

以“惠”为桥,繁荣发展实现美好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献上了迄今为止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让我国的共同利益网络编织的更加紧密,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目标更好地实现,让“中国红利”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以“容”为大,求同存异共谱和谐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容乃大”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大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倡导包容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主题,世界之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崛起的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融汇了东方文明的复兴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梦,新兴大国梦,只有容大同存小异才能实现共享共荣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艨艟巨舰才能行稳致远。

观看大国外交心得体会 篇5

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在延续着基本布局框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开辟新布局是其突出特点。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彰显中国实力。中国共产党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长久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建设更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共赢发展的宝贵契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彰显中国风范。五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行,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中国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打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大国之道:中国外交转型与调整 篇6

2015年1月14日,北京大学英杰中心星光厅,一场气氛热烈的研讨会正在举办。这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知识》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大国之道:中国外交转型与调整研讨会暨《创造性介入》三部曲出版座谈会”。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界领军人物之一、《创造性介入》三部曲著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与多家研究机构的八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闻讯前来旁听的中青年学者和年轻学生们挤满会议室。

就在研讨会举办十天前,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杜尚泽的长文《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三年来的外交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指出“习近平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改革者、开拓者的深刻印象”。一周以后,《人民日报》另一篇题为《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昂扬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纪实》的文章也以雄健笔触谈及过去三年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决胜负者,长于布局;知天下者,善谋大势。”

这样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刻释放出鲜明的政治信号,在新闻、学术界倡导、引发了一股回看“这三年”外交成绩、展望中国对外关系前景的热潮。人们更加深入、具体地分析新时期中国外交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加坦诚、务实地讨论新时期中国外交需要做出哪些更进一步的改进与调整。这股热潮与本次研讨会的初衷不谋而合,而王逸舟在2011年至2015年接连出版的《创造性介入》三部曲恰逢其时、富有前瞻地为这股研讨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 篇7

六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对于更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下面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一】

8月28日晚正式开播了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的第一集《大道之行》。我本着敬畏的态度观看了此片。

它应该算是全片的一个“总论”也是“概述”。这一集紧紧围绕总书记在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开论述,我想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可以做到如此,5年来,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真正做到了中国外交举要驭繁、砥砺前行,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总书记所到的每一处都掀起一阵魅力旋风,各国也都用最高规格甚至超高规格接待我们这位中国贵宾,这些足以彰显我国在世界各国的地位。

观看完第一集我就可以深深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这么一位坚定、亲和、睿智的中国领导人,让世界得以接近中国、读懂中国,更加深切体会到一个大国迈向复兴的梦想与执着、兼济天下的智慧与担当。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近40年的巨大成就,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如火如荼的大国外交,让如今中国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也让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上。

让我们大家一起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学习,共同建设我们的“家”。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二】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开播,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系列“大国外交”行动,特色鲜明,亮点频现,彰显了低调务实、自信真诚、坚守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气派,对于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如何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党员干部管好自己的“朋友圈”,首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政治立场。外交的积极开拓离不开内政的稳定发展。我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臶,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对外工作赢得了巨大优势和机遇。面对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环境,党员干部开拓“朋友圈”,要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由于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身处各种利益圈中,周围不乏别有企图的人攀附,如果盲目结交朋友,容易被人利用,一些官员深陷腐败泥潭的原因之一就是交友不慎,被不正之风侵蚀,逐渐丢掉原则,走向堕落。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中才能始终牢记宗旨意识,才能把握正确的“权力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很难找到可乘之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自省,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真正做到“严以修身”,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表率。

党员干部经营好“朋友圈”要学会亲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外交,不恃强凌弱,不欺压良善,坚持真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共谋发展。党员干部拓展“朋友圈”要亲民,真心诚意和群众做朋友,放下架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群众推心臵腹,坦诚相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接受群众批评,虚心接纳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以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来考评自己的政绩。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三】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是不断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播出后,备受大家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为顶层设计,通过直面挑战,不断探索,深刻回答了中国怎样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新格局的问题,为世界继续深化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五年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力践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体现,是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四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成功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数十年曲折探索,中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新思路。近年来,伴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引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自身发展带动沿线国家共同进步、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不断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入合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外交实践,无不植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今天,中国对外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愈发明晰,必将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四】

近期,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面展现了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系统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让全国各族人民更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为党的十九大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的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了中国的自信、自觉和担当。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交织的世界,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勇于担当、砥砺前行,打破常规,攻坚克难,突破了一个个发展瓶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彰显了不一样的中国特色。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完成了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共享、共同发展。

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倡导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走出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制造”不失时机的转型升级,不仅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还拉动对外投资,扩大消费市场,深化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中国还积极引导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感召力,是中国外交厚积薄发的力量之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60多个国家、300多名汉学家走进当代中国提供了平台。中国馆、“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活动,作为中华文化输出的纽带,也将中国与世界的人文情怀联系得更加紧密。

总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的自我定位,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将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造福于中国与世界。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五】

近期,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的播出,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于8月28日晚八点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明确了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引领中国外交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大国外交观后感6篇【六】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央视推出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在延续着基本布局框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开辟新布局是其突出特点。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彰显中国实力。中国共产党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长久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建设更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共赢发展的宝贵契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彰显中国风范。五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行,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中国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打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篇8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持续热播,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该片聚焦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大手笔运筹国际国内,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的大国外交。专题片全景呈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之路,振奋党心民心,描绘中国蓝图,引领民众前行。彰显世界变革中“大国外交”的“中国初心”。

大国外交呈现的中国为民心,中国积极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坚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积极配合国际组织的工作,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成为世界贸易的流通渠道,让这条源于中国的经济带,为全世界的人民带去福利。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大幅增加,不断迈上新台阶,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文发展指数(HDI)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国家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自身艰苦的努力,也得益于对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分享。“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从唤醒繁盛“一带一路”的历史基因,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让“世界繁荣”与“中国引领”交相辉映;到加大对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为他国人民创造更多机遇,带动经济发展,持续增进民众福祉,“鱼”“渔”皆授,积极营造共荣共繁格局。中华文化“兼济天下”的情怀,阐释中国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人民的责任和贡献。中国的崛起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 篇9

[关键词]负责任大国 外交理念 外交实践

冷战结束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我们的外交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中国政府重新界定了与之相符的国际社会身份和国际责任,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

一、中国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理念的提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定位是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把自身定位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相对于整个国际社会体系而言,中国一直被拒于体系之外,这时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自我身份定位“是一个具有比较明显革命性的体制外国家”, 是国际秩序的批评者、挑战者,在外交实践上主要是支持世界革命,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彻底推翻当时不合理的国际秩序。20世纪70年代,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更多的国家同中国建交,中国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国内正进行“文化大革命”,突出政治,要求外交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这一思想出发,中国主要把联合国当成了同美国和苏联斗争的舞台。因此,从加入联合国之后一直到70年代末、80 年代初,尽管中国开始了参与国际机制、回归国际社会的进程,但是由于中国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真正参与程度相当有限”,而且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因此对国际社会表现出一定的“游离性”。 在该阶段,中国虽已开始淡化国际体系革命者和挑战者的身份特征,但却开始强化“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反对者和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角色”, 在外交实践上主要是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同时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力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大大加快,此时中国把自己的身份认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强调利用和发挥国际体系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一些重要的经济机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但对于国际事务,重点放在“韬光养晦”上,采取冷静观察的态度,坚持不扛旗、不当头。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就和以往大不一样了,两极格局掩盖下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开始日益威胁着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安全,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问题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增多,以90 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同样是参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中国对待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主观态度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目的之一还是把其当作自身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霸权主义进行斗争、并力争改变游戏规则的阵地的话,那么后一阶段中国的参与则更多体现出对现有国际体系的认同和完善。但是对于美国等大国所表现出来的霸权行径中国仍给予了反对和斗争。

自90 年代中期起,中国重新调整冷战结束之初确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中的侧重点,开始以“有所作为”的气度、自信而积极的姿态建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负责任大国”就成为中国政府在很多场合公开提及的身份,也成为中国进行外交实践的基本理念之一。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大上郑重提出: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09年9月,胡锦涛在第64届联大重申了这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地球村”里维护和平与稳定、促进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成员。

二、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外交理念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外交理念上,主要包括文明的多样性、树立新安全观、构建“和谐世界”及“四用主张”等,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不是仅仅从中国的利益出发,而是站在全人类和整个世界的高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世界观已由过去的“中国之世界”转变为“世界之中国”。

(一)提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态势,针对霸权主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企图搞“一超独霸”的状况,提出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强调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注定行不通的。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历来把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责任意识。

“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既看到了由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难免会引起摩擦。同时又指出,从本质上看,各种类型的文明是可以兼容的,因为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正因为各国多样性的文明是兼容的,是可以长期共存的,因而它们可以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当今世界,从而不断积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应该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应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只有这样,我们所处的世界才能既充满活力,又绚丽多彩。同时,江泽民关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西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这样的对世界各国文明发展认识上的片面的理论而提出的。主张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

(二)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安全观

自1997 年中国代表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首次提出、经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予以重申、并在2002 年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新安全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概念。它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倡导以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破除冷战思维,实现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新安全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冷战结束后,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确立敌友关系,并以对抗性的“零和”关系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企图建立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传统安全机制,片面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忽视全世界的普遍安全和别国的相对安全,将自己的安全凌驾于别国和世界的安全之上。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裁军进程健康发展,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得到保障。裁军的目的在于增进安全,而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一国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新安全观吸收了国际上综合安全、共同安全、相互安全、合作安全、集体安全等各种安全观的合理因素,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倡导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自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讲话时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然后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这一理念很快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和谐世界”是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向全世界作郑重推荐,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加强了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话语权。这也体现了中国随着身份、心态的变化,要对国际体制的建设发表自己的主张,必须在国际社会里有自己的声音,要发挥大国的责任,维护国际体制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世界”是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它是中国外交理念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它的核心在于倡导“和为贵”。当今世界不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而是一分为多、多合为一的,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包容,以“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善待他国,异而不斗。“和谐世界”在政治上强调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友好磋商,而不以武力相威胁,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给世界带来发展;在文化上,“和谐世界”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在安全上,各国要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环保上,“和谐世界”强调世界各国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9年9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用主张”,“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这“四用主张”的核心是“和谐共处”,丰富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是开启世界和谐大门的钥匙,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想追求和希望世界走向和谐的负责任态度。

三、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外交实践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除了在理念层面上的建构外,在实践层面上的建构更为突出。在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 参与多边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以及谋求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等实践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以新的理念处理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通过改善和推动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伙伴关系,中国解决了追求国家权力和大国地位的正当性问题,完成了自身权力观和大国观的认知转变,开始正视并积极评价自身日益增长的权力,正式承认并公开确立了自身的大国地位。比如中美关系,1997年和1998年,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成功互访,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布什当选美国总统后,在2001年10月和2002年2月四个月内两次来华,两国元首就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9年4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伦敦G20金融峰会召开期间,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首次会晤,就中美关系、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互相帮助,互利合作,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已兑现对联合国《千年宣言》所作承诺。中国还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累计免除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对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我们同有关发展中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融资支持并主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作为唯一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也正致力于在相关场合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免和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权益和优惠条件,并共同捍卫主权,力争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

至今,中国已经加入并积极活跃于几乎所有重要的多边国际机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参与多边国际机制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如果说此前中国的参与还主要是基于对实际利益得失的考虑的话,那么此后中国对裁军、环保和人权等多边国际机制的参与,则不仅明显体现出对多边国际机制及其所倡导的价值的认同,而且也表明了中国对全球公共问题治理的负责任的态度。这些参与也同时表明,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增多和相互依存的加深,以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认同。通过对多边国际机制的参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也日益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八国集团的活动以及主持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大国合作形式,中国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姿态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就在已确立的大国地位基础上突出了负责任的特征。中国是最早明确提出并推动苏丹政府、非盟、联合国“三方机制”以及平衡推动维和行动和这种进程“双轨战略”的国家,是最早派维和部队到达尔富尔地区的非洲以外国家,在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努力甚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维护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以新的方式谋求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首先,中国以和平谈判、协商一致的方式解决了与大部分邻国的领土争端,与邻国边界地区相互信任措施的建立,进一步确保了边境的和平与安全,从而保证了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和平。其次,中国积极参与了地区经济和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不仅不再因对主权的顾虑而对地区多边机制的存在感到疑惧,反而主动倡议并成功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博鳌论坛等一些新的、正在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地区合作机制,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有关增资融资计划,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增强它们抵御金融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中国向周边国家传达了自身对于本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责任的诠释,即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注释:

① 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② 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③ 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年第4期.

④ 李保俊.徐正源 《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 《教学与研究》 2006年第1期.

⑤ 《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7页.

⑥ 胡锦涛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05年9月16日.

大国外交心得体会共观后感 篇10

《大国外交》观后感:翻看中国“朋友圈”的和合之道

历史巨轮,大国领航。翻看中国的外交史,既可以看到稳步扩大国际“朋友圈”的大国风范,也可以看到世界逐渐变成“地球村”的历史足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纵使世界史充满了战争的硝烟,但总体上是和平前进的。从张謇出使西域走出了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发现东方文明,从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到麦哲伦历时两年完成环球航海之旅,我们看到世界的轮廓逐渐清晰的同时,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从无到有,由疏及密,世界文明逐渐交融共生。中国,从古至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演绎着和平发展之道,悠久深厚的文化时刻在向世人诉说着大国外交的和合之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时刻紧张的周边关系时,从容淡定,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和平之道,提倡合作共赢,坚持不搞霸权主义,不欺小凌弱,俨然一个大国形象。中国自建国以来,秉持和平发展之道,先后与169个主权国家正式建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更上一层楼。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尊崇“和为贵”思想,在处理同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倡导合作共赢,彰显稳健成熟。中国致力扩大“朋友圈”,同心打造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积极回应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大国外交,应有伟人推动。习近平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5年来,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他将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独行快,众行远。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一带一路”建设、G20峰会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亚丁湾护航等等,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处处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世界人民。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英语阅读 阅读理解练习题下一篇:交通系统党委党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