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辨析论文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位一体辨析论文(精选6篇)

三位一体辨析论文 篇1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脱胎于原始的犹太教,而犹太教的信仰是十分明确的,即耶和华。但对于基督徒来说,由于在耶和华之外上游耶稣基督,而且还有圣灵。那么,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尤其是耶稣和耶和华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成了教会中的头等大事。倘若耶稣一但被视为救主和基督,并进而被视为上帝,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耶和华是上帝,耶稣也是上帝,而再加上一个圣灵,那岂不将有三个上帝吗?而我们的教会信仰的教义中又明确的指出,上帝只有一个,难道这不是一种很自相矛盾的说法吗?然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办法,进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上帝观。

比方说:阿里乌派的学者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消耶稣的神性,即认为耶稣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当然这样一来,便只有一个上帝:神 耶和华。也就不存在什么多神论之争了。但是这种思想是《新约》和新教所部允许的。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还有撒佰里乌派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他分别现身位三个不同的位格形象,即圣父,圣子和圣灵。而究其根本而言,只有一个上帝。另有神学家阿塔纳修和加帕多奇亚三教父指出,耶稣基督是上帝,是圣父所生出来的圣子,因此他在神性上,与圣父是完全相等的等等。早期的教父神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在罗马教皇的干预下,于325年尼西亚大工会议上和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上确认,耶稣基督是上帝,于耶和华“同质”(存在,是),圣灵也是如此,三者从神性上而言是完全平等的,此后再神学的发展史中,才逐渐出现了“三位一体”的概念,即“一个存在,三各位格”。而三位一体也被作为一向教义给规定下来。何谓“三位一体”?即承认上帝只有一位:耶和华。但他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其一是圣父,无限公义而又慈爱。其二为圣子,即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耶稣。基督兼具神人两性,已经复活圣天,还将在临和审判。其三为圣灵,即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而其中后一办的信仰灵犹太人和穆斯林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一神论信仰宗教。但是,基督徒却自信他们是的,正如水,冰和水蒸气一样,只不过是水在处于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不同的形态而已,究其本质还是一样的,都是H2O,其化学成分是一样的。那么,如何理解这三个位格是一个上帝,而不是三个上帝呢?如何理解这其中的“三”和“一”的关系呢?这一问题变成了历来神学家们所热中的问题。

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基督教的“上帝三一观”的组成架构中,主要分为了“内在的三一”和“经世上的三一”两大神学传统。而前者:“内在的三一”神学传统中在哲学上主要是采用了柏拉图主义传统,侧重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本体关系的分析;而后者“经世的三一”的上帝观则采用了斯多亚主义传统,侧重于分析三个位格与人的救赎关系。在早期的基督教传统中,内在三一的代表主要是希腊——罗马的神学家,而经世三一的代表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神学家。然而就在前者的内部,现今的一些神学家和教会史学家们认为,在“三位一体”的解释上逐渐又发展出了两种模型:一种是以阿塔拿修和加帕多奇亚三角父位代表的 东方教父,他们主要是强调“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是彼此不同的,在强调他们在行为上,存在上是密不可分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三而一。另一种便是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即先强调上帝的一,在述及三个位格的不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一而三。但是前者容易导致“三神论”,而后者又容易导致“独一神论”或者,换句话说,无论是哪一种提法,都没有能够很好的解释清楚“三位一体”问题。下面就以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先以神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为例。在《圣经 创始记》一篇中曾经有言指出,认识按照上帝的形象给造出来的,而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又没有直接的通道,《圣经》中游没有直接的描述,我们何不反而研究人的这个形象来研究上帝呢?圣奥古斯丁就是如此。他在对人的研究中领悟到,人的灵魂其实就是一个“三位一体”。故在《忏悔录》第十五卷中,他写道:“我希望人们在自身的三个方面考虑一下……我所说的三个方面是:存在,知识和一致。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我是一个认识着,愿意着的存在,我认识到我存在和我愿意,我愿意存在和认识。三者之间有一个不可分的生命。一个生命,一个心灵,一个本质。三者要引起分离是不可能的。但这三者仍是有分别的。愿能看出这点的人,能看到这一点。不管如何,这一事实就在它自身之中。愿它仔细地审查自己,然后告诉我。”在它的设想中,灵魂的这三个方面,存在,知识和意志,类似于上帝的三个位格—— 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个想法很快就在他的《论三位一体》书中变得成熟了。但是,在《论三位一体》一书中,它并没有象经院哲学那样,把“启示”(神学)和“理性”(科学)当作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推论程序做法,即启示归启示,科学归科学。而在他哪里,只有一个真理领域,不论称它是真正的科学,还是真正的神学,都只有一个领域。而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信仰出发,“你若不信,便不能理解”(以赛亚书7:9)。而理性只是对信仰的进一步解释。因此,信仰和理性只是同一个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法途径而已,并不是两个平行的领域。在《基督教教导》中,他甚至不认为世俗科学有什么自律性,其唯一的作用便是对学习《圣经》而服务。故在《论三位一体》中,它也没有一般用信仰,一半用纯理性的观念,而是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以信仰为出发点,来寻求上帝,理解他所信仰的。他也总是在接受信仰的前提下,而非在理性的前提下达到对于“三位一体”的理解,只是在对信仰做一个理性的解释,以说明它并不与理性相背。当然也不是在做一个纯理性的论证。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观点的来说,它的“整个计划”是颇令人失望的。而且,他对上述心灵三位一体的解释,有时看起来象是绝望的试图让“三位一体”有点合理性,不象是对一个哲学领域的问题进行的精心的探索。

另一位可以与之相比的便是经院派哲学家圣托马斯 阿奎那。他对这一为题也曾作了深刻的剖析。与上不同的是,他把“三位一体”看陈了一个过程来对待,而这一过程又是创造物倍产生的一个蓝图方式。他认为,是圣父孕育了圣子,圣子通过圣母马利亚的身体道成了肉身,而圣领事圣父和圣子的延伸和继续,通过对人类的分析和体验,他在《神学大全》一书中指出,圣子是圣父和圣灵相结合的产物,圣言作为一种理智活动,出现在上帝的观念中,而这个过程中,便是圣子产生的过程,与我们选择我们理解的事物及对其产生的爱一样,上帝对他理解的事物及爱是突然产生的。上帝的意志以圣灵的形式得以延伸。而三位一体又体现了创造物的被造过程。但是,这种想法是一种带有较强的猜测性,是基于一种对《圣经》的解读之中,这就使得他很难被作为一种正确的理念被广泛的流传出来。

另外,还有一种神学家的观点,也是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一种把神性的“三位一体”当作一种爱的关系来理解,即把神的三个位格方到了一种爱的关系之中。首先他们认为,“三位一体”这一问题,正如基督教的其他问题一样,总是建立在一种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三位一体”学说一直到4世纪才得以确定下来,而这一问题所抓取的早期经验都是早期教会的,即作为完全成长的犹太人——耶稣的门徒会毫无疑问的肯定和相信雅威,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他们渐渐地把耶稣视为雅威的延伸和继续。而当他的生命和使命日渐生动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在神圣的范围内给与它的人格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宗教形象中,他们现在能直接或通过圣自来理解神,虽然在事实上两者是那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其结果是一样的。

在接下来,便是五旬节所带来的第三次降临,当使图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作的房子。又有舌头入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的头上,他们就圣灵充满。”(使徒行传2:1-4)。世俗的人类会说,门徒最先实体化这些经验,把它转化成一种事物,即圣灵。然后再将那实体人格化,因此也就产生了“三位一体”中的第三者。但是早期信徒们会反对这种提法解释。耶稣可能没有说过:“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以为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而这项的确认是由最后完成的约翰福音书中记载的,因此也是由争议的。可是这些如果归之于上帝之口说出,也只是反映出们徒们对五旬节的经验的一种解释。他们被说服在那所见证到的,乃是这戏剧性而来加入了神圣集会的圣灵第三者。

正是这种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得出了对于上帝三位一体的认识,在基督教的历史使命中火灾教会的教义中,主张一点:上帝就是“爱”,这也就意味着并非只是上帝的属性之一,而且还是上帝的本质之一。但是“爱”本身是一种关系,当他没有了对象没有了他者来爱的时候,爱就不存在或不完全了,这就是对爱的一种经验性的理解。而上帝作为爱也一样,如果神没有了关系,也就不会真正的成为神。我们知道,圣子和圣灵的确在原本上,并不是时间性的从圣父那里来,而在神创世以前,圣父,圣子和圣灵就是在一起的了。作为一种“爱”的关系的神,也正是通过三个位格的彼此相爱而达到要求,故他们认为:“神是三个身人的团体,是呢么完全的相知相爱,不仅互相间却其一就无法生存,而且在某种奥秘之下互为彼此。”而此时的某种奥秘,就是“三位一体”。即三个身人的团体。况且在尼西亚信经中也写道:“我们信仰一身全能的父……

和一个主耶稣季度,神唯一的儿子……

和圣灵,主,生命的施于者……

它与父与子一起

受到崇拜和荣耀。“

还有一群拉美的天主教神学家也曾做出过论述,如拉纳和莫尔特曼曾写道:“三位一体既是上帝的本质,上帝的本质既是撒位一体.”他们还把“内在的三一”和“经世的三一”给完全等同了起来。“拯救行动的三位一体既是内在的三位一体,内在的三位一体,即使拯救行动的三位一体。”而且,他们还把上帝的“三位一体性”和“一体性”完全等同起来,即“上帝与我啊们的关系是三从的。这种与我们的三重关系不仅仅是内在的三位一体的一个形象或相似物,它就是三位一体本身。即使作为无条件的恩惠传达给我们也是如此。”“这样上帝的一体性和三位一体性同属一个论题,我们不能先对上帝本质的一体性加以描述,然后又对三个神圣位格和实在加以区分。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实际上就是在应付四个上帝(本质)”“三个位格完全可以摒弃,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从一神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了。”也就是说,三格位个:圣父,圣子和圣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上帝。显然,这种说法是很站不住脚的。

通过上述的种种的对三位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圣奥古斯丁也好,还是圣托马斯 阿奎那也罢,抑或是其他的许多提及的和未提及的思想理论也好,似乎都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而且也都有充足的理由来论述其存在的可能性,雅没有人能找到反面的合理的理由来进行反驳,但是他们的那一种思想也都没有把三位一体思想用力性的方法给恰当的解释清楚。他们不是出于一种信仰的前提,便是建立在一种所谓的“经验”基础之上,抑或是一种纯主观的想象。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超出了人类经验的且具有高度神秘主义的,并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只要你能寻找出一种想法,并具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它,支持他,都是可能的。正所谓“画人难,画鬼易。”正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也使得现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方法有很多种。然而,能如实的反映这一问题本质的只能是其中一种,或者是到现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方法出现,也就是说,“三位一体”至今还未搞清楚。

其实,对“三位一体”的认识,本质上是对神性的认识。而神性,它本身就是一个超验性的概念,对它的人士也就是一个对超验体的认识。而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本身是建立在一种经验基础之上,一旦离开了我们的经验,认识便将不复存在了。而用我们这种纯经验性得知识,去理解一个超经验性的神灵概念,真本身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而且,现今许多的有关“三位一体”的理解,从本质上都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超经验性的解释。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也是对神的一个最大的误解。而当这个错误被传开之始,也就意味着对神的一种侮辱的开始,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罪吗?

度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我们人类自从被造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也就是说从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到我们人类现今,这六千多年来,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见过上帝的面的,即使是亚当和夏娃这一对和神最亲近人的也不例外。《圣经 创世纪》中叶没有明确的写出,上帝和人类的亲密接触,每次上帝和人类的联系都是神以圣灵或语言的形式,而且也一直都是神说,我们听。似乎声音变成了神与我们之间的唯一交流媒介。直到后来,又有了圣子和圣灵,人类才在一定程度上对神有了了解。而且,这种种的了解也都是来自圣灵和圣子所告知的经验,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我认为,作为世界创造者的上帝。首先一点,他是不可能被人所认识的。正如前面所说的,作为一个超验的事物是不可能被经验性的东西所理解,即受造物是永远不可能认识到创造者的特性。再者,上帝也曾说过:“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埃及纪33:20)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上帝的不可认知性,倘若上帝可以像圣灵和圣子一样被认识,自由的和我们人类见面,那他也就不会大费周章的打发天使,圣子,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圣灵作为中介来和我们交流了。其次,即使上帝可以被认知,但也是不可能被用语言文字的手段来表达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文字是一种很好的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不可能很好的如实的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况且,文字本身他又隶属于经验,是经验的产物,而对于神这种超经验的事物,文字是不可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的。然而,我认为在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也许和神保持一种远比我们现今还要亲近的关系。但是,自以为是的人类,凭借着那一点点的小聪明,尖尖的拉远了神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淡化了人员本所保留的那些对神的真实的认识。最后,即使神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做到很好的表达,但这也不可能被我们很好的理解。文字是一种很好的内在思想的外在表达方式。这没错,但每个人对同一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会使得许多的东西在文字中无形的流失了,历史也正是如此。在文字被创造以后,许多的先知和神学家都企图把他们对上帝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流传给后来人,而且,我们也确实得到了很多的文字资料(一种先进解读上帝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的理解不可能是对他们的思想的一种再现,而过多的是一种误解和歪理。而就在这其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就被流失掉了。在经过几代人的流传,到我们手中,恐怕所剩无几了。

三位一体辨析论文 篇2

“近似数”课程是人教版二年级新增的“新鲜事物”,与人教版四年级关于“近似数”的课程内容相比,授课老师普遍认为更加“难上”。那么二年级和四年级在教学目标上,又有哪些不一样呢?二年级应该打好怎样的知识基础,才有利于学生在四年级更好地学习“近似数”呢?通过教学目标对比,我们知道了四年级主要是要求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找近似数,所以二年级不能过早介入“四舍五入”的相关知识,而应该借助数轴直观地把“接近”的文字含义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最后由数学的角度转向生活的需要,能结合现实情境合理选择“最佳近似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学习,一遍遍的否定和调整,对“近似数”的设计从迷糊走向了清晰,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从困惑到逐渐明朗的过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和要求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近似数,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但对这部分知识并不生疏。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学时应以现实情境为基础,使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

在自认为比较充分地领会教材编写精神和意图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一、导入

【教学设计】

师:(提供材料,感知近似数,课件呈现)我们学校大约有60个班级,学生2500多名,教师大概200人。我们学校大约有60个班级,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个班级吗?(学生有猜测58个的,有猜测61个的……)

师:小朋友都猜得比60多一点或者比60少一点。但都比较接近60。(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教学方式如上)

师:我核实了一下,知道我们学校有59个班级,学生2476名,教师197名。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像第一组只告诉我们大概的,我们数学上叫它为近似数,像第二组告诉我们精确的数,叫准确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近似数”。(板书:近似数)

【课堂表现】

从实际教学可以看出,虽然学生不是很清楚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但是很多学生都有涉及相关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数字相对较小时,比如“近似数”大约60个班、200名老师,向学生提问可能的准确数时,学生回答比较自信,参与积极性较高,回答内容也比较接近。而当数字相对变大以后,比如,问是有2500多名,那到底有几名呢?很多学生说有3000、5000名,甚至有猜10000名的,学生的回答就有点“不靠谱”,思维上就有点“乱”了,而且参与热情递减。

【反思】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近似类”的概念似懂非懂。反思这个导入的过程,由于笔者对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上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锐减,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近似数“接近”准确数的感觉很不清晰。

二、展开

在导入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课件进一步展开教学。课件呈现了一些素材,目的是让学生辨一辨,平时生活中哪些讲法用的是近似数,哪些讲法用的是准确数?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采取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反馈交流的形式。在反馈交流时,课堂讨论了以下内容:

1.“左右、多、大约、近”这些词都表示大概、不确定,所以这些数就是近似数。

2.这些近似数有什么特点?一般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3.上海迪斯尼乐园单日票价500元。这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通过课堂讨论,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整百、整千数并不一定是近似数,我们要根据这个数是否肯定的、确定的来判断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反思】

这个环节在比较中清晰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感悟近似数一般是一个整十、整百、整千数,在形式上一般有提示语:左右、多、大约、近,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都只从数学的角度在学习,缺乏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所以不够鲜活,不够激发学生内在的一种思考和表达。

三、应用

(一)环节一

在得出基本结论以后,课堂上以上一页课件内容为衔接,尝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件展示如下:

1.997元约是多少元?基于近似数一般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学生的回答是990或1000,那哪一个更接近997呢?从而引出数轴,直观地把“接近”的文字含义形象地展现出来。在黑板上的板画如下:

通过引入数轴,引导学生看出1000离997更近,所以997的近似数是1000更合适。

2.1413名运动员约是多少名运动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可以是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式)独立找近似数。

(二)环节二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课件的形式,进入应用的第二环节,尝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展示如下:

1088页约是多少页?可以是1090、1100,也可以是1000。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设计了两页课件,意图让学生作进一步理解。

对于188来说,88接近其一半,所以一般不宜“去掉”,而对于1088来说,88是其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去掉”后对这个数的大小影响不大。所以,得出又一个知识点:“近似数”应与准确数更加接近,为此,1088的近似数可以是1090或1100,不能是1000。那么到底是1090还是1100更加合理呢?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入了一页课件。课件展示如下:

让学生提出1982米的近似数可以是1980、2000。当笔者提问“来回走一次”约是多少公里的时候,学生结合这个现实情境,均认为选择2000更好计算。所以,得出又一个知识点:在选择近似数的时候,应与准确数更加接近的同时,还要考虑现实情境,从而利于更简便的计算。

【反思】

恰当地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不知道哪个“近似数”才是“正确答案”。 所以,用数轴这个直观模型加以突破,但在这里所花的时间太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这个数轴太过于“粗枝大叶”,没有精细和精致。“来回走一次”想充分应用现实情境来选择更合理的近似数,但在试教中很多学生对“来回走一次”还不是很理解,所以更谈不上应用这个现实情境来合理选择近似数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1.本次试教更多的是从数学的角度去学习,不能更好地从生活的角度去实际应用,因此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和思考,在具体问题上不能充分应用现实情境去选择更恰当的近似数。

2.在方法指导上,数轴是很好的直观模型,但没有把直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过于笼统,而且感觉介入过晚,所花时间过少。数轴的直观模型教学怎样介入,才能让学生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这个准确数在哪两个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之间,更接近几,那么这个准确数的近似数就是几,又能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数学,更合理地选择近似数。

第二次试教

基于以上两点反思,笔者进行了再一次的思考与分析:这节课既要体现近似数的数学意义(用数轴来找近似数),又要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凸显近似数的现实意义(选择最佳近似数)。经过几番酝酿和琢磨后,笔者对该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一、导入

老师在逛街的时候,看中了一条裙子(课件点击出现裙子),请你猜猜它的价格。(学生天马行空猜)

1.给点小提示:(课件点击出示)这条裙子的价格大约是800元。(生再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在黑板上画好如下图:

2.到底是多少呢?它的价格是由7个百、8个十和6个一组成。(生齐说价格)课件呈现这条裙子的价格是786元。

这两句话都在说裙子的价格,它们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小结:大约800元(有可能比800元多一点,也有可能比800元少一点,是个不确定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近似数”;786元(不多不少刚好是786元,很确定),我们叫它准确数。在这里800是786的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似数”。

【反思】

这样的“买东西”导入和第一次相比,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特别是在提示“大约800元”,结合黑板上的数轴模型初步感知以后,基本猜得这个数可能比800元多一点,也有可能比800元少一点,再到由“7个百、8个十和6个一”呈现后异口同声的答案,让学生初步地理解了近似数是“接近”准确数的。

二、展开

1.因为是在5月31日上课,离儿童节只有一天,学校又有一个大型六一“夏之韵”晚会,所以笔者选择了这样一个学生近段时间都熟悉的背景切入,这个教学片段学生学得自然、轻松、投入。

2.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的过程中,数轴模型自然切入。59和204的近似数学生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对于2187的近似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由此切入数轴模型。

2187是整百数2100和2200之间的一个数,更接近2200,所以近似数是2200。

2187也是整千数2000和3000之间的一个数,更接近2000,所以近似数是2000。

在此基础上,引导出近似数的思考方式,即( )和( )之间的一个数,更接近( ),所以近似数是( )。通过这种思考方式,让学生想想2889和3124的近似数是几,并在数学簿上写一写,同桌说一说。

【反思】

和第一次试教相比,这次试教数轴的介入更早一些,而且能在找的过程中理解:找近似数就看这个准确数在哪两个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之间,更接近哪个数,那么近似数就是几。而且能感悟到同一个准确数,用不同的标准去观察(在哪两个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之间),那么它的近似数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三、应用

师: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准确数,用近似数就可以了,你能举出生活中只要用近似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例子:

比如,六一“夏之韵”晚会将有4362人来参加,如果每人一张凳子,你认为大约要准备多少张凳子才能确保每人都有凳子坐?(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想到要估大些,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自动过滤掉4360和4000,这就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反思】

第二次试教和第一次试教相比,在充分利用数轴找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学生能理解找近似数就看这个准确数在哪两个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之间,更接近哪个数,那么近似数就是几。但是在数轴的引入上都是教师的主观行为,缺乏学生的内心需求,如果数轴的介入是建立在学生真正需要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深刻。和第一次试教一样,在根据现实的生活情境选择更合理的“近似数”上,做得很不够,很牵强,总觉得根据情境如何选择更好的近似数这个环节不应该只安排在后面的练习上,更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设计才能真正体现近似数的现实意义。

【反思】

1.本节课引出近似数用了“买裙子”的生活情境,判断近似数和准确数用了六一“夏之韵”晚会,如果能统一在同一个情境中,那么整节课会更有整体感。

2.更自然地引入数轴。学生猜衣服价格时,根据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进行板书,然后说:“如果我要把这些数写到这条线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这样数轴的雏形源于学生,学生对近似数“接近”准确数的理解就更深刻。

3.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有2187名学生,学生说了这个数的近似数是几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学校要给每个人准备一瓶水,如果是你,你会准备多少瓶水?这样就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中自然体会到如何选择近似数是恰当的,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会让你估大?

第三次试教

一、初步感知“近似数”

(一)情境呈现

据天气预报,6月1日要下雨,不过“夏之韵”晚会仍可以照原计划进行,因为我们有新建成的体艺馆。(呈现体艺馆图片)

(二)第一次猜(没有标准地猜)

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个新体艺馆能容纳多少人?

生随意地猜,师有意识地记下两个极端数据:最多的那个和最少的那个。

(三)第二次猜(有衡量的标准后去猜),并首次出现数轴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老师也了解到了最少的猜300人,最多的居然有10000人,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也难怪大家,毕竟老师没有给出别的信息。那假如我现在再补上一条,(课件呈现:体艺馆可同时容纳近5000人)那现在你觉得到底是多少人呢?

此时学生会有各种调整后的答案,虽仍旧会不一致,但基本在5000附近。师将这些答案依次竖排记录在黑板的左下角,然后给出数轴:“谁能上来把这些数先整理一下,然后再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师:如果这里是5000,那么我们会发现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整理并表示的?

师:的确,近5000人,可以是比5000小一点的,也可以是比5000大一点的。但不管怎样,这些数都和5000非常接近。

(四)介绍准确数与近似数

师:虽然接近,但还没猜准,是吧?那到底是多少人呢?它是由4个千、9个百、8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生:4986人。

(课件呈现:体艺馆能容纳4986人)

师:对比这种说法,请你来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发言,师小结:是的,类似这样的不确定的,只是一个估计结果的数,数学上把它叫作“近似数”,而这种表示非常精确,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那就是“准确数”。

(五)揭题(师板书“近似数”)

二、初次辨析“近似数”与“准确数”

(一)辨别近似数

师:其实,有关今年六一晚会还有很多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呈现:体艺馆的大小大约是2000平方米,到时全校59个班级,2187名学生,200名左右的教师和部分受邀家长能到现场观看。其中我们二年级有204位小演员参加演出。不用担心太挤哦,体艺馆可以同时容纳近 5000人)

师:仔细观察,哪些是近似数?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轻轻交流。

(二)提炼近似数特点

1.学生回答后,师追问:为什么200是近似数?

学生说到是“左右”,师顺势出示第二次数轴,追问“左右”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的确,在200的左面就是比200小一点,而200的右面则是比200大一点,它们都接近200,因此这里的200是一个大概的数。

(大约2000、近5000等数也让学生逐个去体会其不确定性)

师小结:是的,刚才这些近似数前面都有表示估计的词语,如“大约”“左右”“近”(师板书这些关键词)。

2.师:这些近似数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观察后回答:都是整百、整千数。

师:嗯,真是这样吗?(迂回缓进,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一重要特征)

确保所有学生都关注到这一点之后,师小结并跟进:这的确是一个明显的特点。那你觉得近似数是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自由回答:方便、好记。

师在此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能有所感悟就好了。后面将会让学生来进一步体验其方便好算的特点。

三、合理选取“近似数”

(一)从纯数学角度来取“近似数”

师:刚才前面提到有2187名学生观看演出,现在要给同学们准备矿泉水,每人一瓶,精确地说要几瓶?那大约需要几瓶?

在讨论后一个问题时,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答案,如2190、2180、2200、2000、2100等。

此时再次借助数轴来分析:

在整十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19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190。

在整百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20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200。

在整千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00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000。

(二)从生活角度来合理地取“近似数”

师:刚才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数的近似数必须满足两点:①先确定一个范围,如某两个整百数之间; ②在该范围内最接近哪个整千、整百、整十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它的近似数。

师: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是后勤老师,你觉得准备几瓶是合适的?

让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再引导分析,最终得出:2200、2190等都还是合适的,同时尽可能多备一些矿泉水,但2000并不合适,因为比总人数少。让学生初步感悟纯数学和实际中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要学会灵活处理问题。

(三)巩固数学、生活两个角度的思考

师再给出几个典型数据加以熟悉,如前面的204名学生,如何合理地取近似数?

(四)逆向运用刚才所学的从两个角度考虑更为合理地取近似数

师:现在有人把2884估成了2900,想一想,在哪个生活情境中得是这样估?在哪种情境下还得估得更大,即估成3000?而在什么时候估成2880也是可以的?

(五)再次体会这些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1.师:到现在为止,近似数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多了,那么请你再回过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近似数?或者说生活中怎么就需要近似数了呢?

因为有了前面的充分感悟,到这里为止,学生对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应该有了不少积淀,比如准备东西时更方便,看上去算算也方便。(为了更凸显近似数的意义,课件呈现以箱、盒为单位的物品,更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2.师:当然,还有些时候是因为生活中无法得到精确的数据,那么在统计时就只能借助近似数帮忙了。(课件呈现图片)

四、再次辨析“近似数”与“准确数”,并让学生也来举例

(一)二次辨析

课件呈现:受邀家长300人。

师:这里的300你怎么理解?

学生交流之后,师追问:假如每人都要有一份请柬,那么得寄出多少份?那这个300就是一个——准确数。

师继续追问:那实际可能会到几人呢?那此刻这个300相对而言就是一个——近似数。

(二)举例:身边的近似数

学生凭借之前对近似数的认识,说说身边的近似数,如:我的头发有多少?我一天大概睡几个小时?周末逛超市大概花了几元钱等。

五、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二)提高练习

1.估大策略。

在该情境中,学生得根据生活经验往大估,因此即便2983更接近2980,也是不合理的。

2.估小、估大策略的综合利用。

六、全课小结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情境的创设和引入,还是直观模型的运用,其目的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在运用中对知识进行内化,学会迁移。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情境的创设和引入要力避“浅表”“单一”的倾向,一方面,可以适时融入一些具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增加一定的挑战性;另一方面,情境的呈现要力求“整体”,从而有助于学生确立联系的视角,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具有“真实体验”特性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在运用中内化知识提供现实支架。就直观模型的运用而言,更要避免浅尝辄止的情况,力求充分。

(本次磨课得到了朱乐平老师的指导,特此感谢!)

四 辨析题 篇3

1.发展党员必须坚持入党自愿原则。正确。入党必须由本人自愿申请,因为申请入党意味着决心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对此,来不得半点强迫,必须自觉自愿。如果本人没有入党要求,党组织可以启发教育他,但不能硬拉人家入党。2.预备党员可以不履行党员义务。

错误。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必须认真履行。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3.留党察看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错误。党章规定,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也就入了党。错误。在组织上入了党,不一定表明思想上同时入了党。只有在思想上真正入党,才真正符合党员标准和党组织要求。思想入党是一辈子都需要解决的事情,在组织上入了党,还需加强修养,做到思想上真正入党。5.预备党员的权利同正式党员一样。

错误。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自动成为正式党员。

错误。党章规定,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的支部应当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答: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六.论述题: 1.试论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答案要点:

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这一正确的入党动机,不能靠天生,也不能靠后天自然形成,而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和过程中逐步形成。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第二,要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修养,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四,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答案要点:

第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切实端正入党动机,努力做到在思想上首先入党。

第二,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员标准,明确努力方向;二是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三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第三,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争取早日在组织上入党。3.试论端正入党动机的极端重要性。答案要点: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切实端正入党动机,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

成语辨析 篇4

1.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务相互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3.珠联璧合: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4.引人入胜:胜:优美的境界;引:引导。指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5.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6.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7.惹人耳目:多形容事物吸引人的眼球。8.完美无瑕:指没有缺陷,达到最好标准。

9.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的样子,也指吃的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一般作状语。

10.措手不及:错手:着手处理;不及: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11.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12.束手无策:指对遇到的麻烦没有办法解决,一筹莫展。

13.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4.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近义词:不知所措、进退失据、莫衷一是。反义词:择善而从。15.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16.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17.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近义词:满不在乎、不敢苟同、嗤之以鼻、置若罔闻。

18.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19.进退失据: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20.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21.骑虎难下: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22.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23.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呈现、露出。也可比喻成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

24.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25.惊慌失措:惊慌失措是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26.左右为难:形容无论怎么做都有难处。

27.不堪重负:意为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承担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28.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29.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用来形容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履行、读书、吃饭等。

30.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较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31.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

32.刀头舔蜜:比喻利少害多。也指。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33.代人捉刀: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替人做事,多指写文章。34.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35.激流勇进:比喻不畏险阻,奋勇前进。

36.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毫不费力。

37.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38.剑走偏锋: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39.借古讽今: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40.微言大义: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41.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42.休戚相关(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厉害相同。

43.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义词:息息相关。44.生死攸关: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用来形容事情的紧急。45.捶胸顿足: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46.扼腕叹息: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47.后悔莫及:指事后懊悔也来不及了。

48.自怨自艾: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

49.应运而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应时机而产生。

50.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51.大行其道: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52.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及其常见。53.五花八门:现长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54.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攻势和规模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55.矢志不渝:坚定的意志像射出的弓箭一样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56.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57.坚韧不拔: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58.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59.孜孜不倦:对某种事物持一种不知疲倦的态度。60.置若罔闻: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61.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62.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63.群策群力:指发挥群体的作用,一起贡献力量,使工作更加完美。64.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5.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66.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7.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收到启发。68.警钟长鸣:比喻时刻保持警惕。

69.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70.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唱歌的声音洪亮,像敲击大钟似的。71.一语中的:指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72.并驾齐驱: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起快跑。并排套着几匹马一起快跑。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先后。也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73.相依相随:意为永远在一起。

74.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75.不分彼此: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76.化零为整:指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77.各有所长:指各有各的长处、优点。

78.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地坚持下去。

79.面面俱到:指各方面都照顾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但重点不突出,很一般化。80.有的放矢: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81.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82.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的不值一提。

83.老生常谈:意思是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84.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85.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86.顾此失彼:形容不能全面照顾。

8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88.贪大求全:指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求全。89.贪得无厌:指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90.根深蒂固: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91.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92.刻骨铭心:形容感受深切,永远不忘。

93.彻头彻尾: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94.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95.垂涎三尺:指见了别人的东西眼红,想据为己有,占为己用。96.令人垂涎:指让人不禁流口水。

97.积重难返: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98.出人意料:指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99.不可思议:原指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100.始终如一:指人能坚持,做事从不间断。

101.变幻莫测:用来形容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102.与生俱来:指一出生就拥有的行为和特征。

103.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框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104.前功尽弃:指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105.功败垂成:指事情在刚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含有惋惜之意。106.毁于一旦: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107.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108.一蹶不振: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109.无功而返: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

110.马失前蹄:一个贬义的成语,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受挫。

11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112.昙花一现:昙花的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了。113.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114.转瞬之间:非常短暂的一瞬间。

115.电光火石:,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116.浮光掠影:浮光即水面上的反光。掠影即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117.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118.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119.离题万里: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120.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121.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122.亘古长青:指长久不衰之意。

12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124.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125.不可小觑:意思是不可小看。

126.望尘莫及:意思是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127.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128.望而却步:意思是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不敢前行。129.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表示看见了就害怕。

130.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131.鱼龙混杂:用来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132.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133.杂乱无章: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134.截然相反(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相反:完全相反的意思。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

135.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136.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137.一拍即合: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138.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近义词】:如同一口、大同小异【反义词】:背道而驰

139.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40.不置可否: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近义词:模棱两可、模棱两端、不置褒贬、不置一词。反义词:斩钉截铁、泾渭分明、旗帜鲜明。

141.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142.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近义词:不为人知、默默无闻、平淡无味、无人问津。反义词:司空见惯、妇孺皆知。

143.门可罗雀: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144.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145.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46.习以为常: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147.见怪不怪: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沉着镇静。148.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149.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150.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151.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152.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153.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154.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155.甚嚣尘上: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156.众说纷纭: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157.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158.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159.避实就虚: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160.人生百态:人生的各种形态,包含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包括令人欢欣的,也包括令人忧愁的。例如人的不同的追求,经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等通常说看尽人生百态,一般认为是看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等各种情景,尝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各种滋味。161.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近义词:苦心经营、惨淡经营、煞费苦心、费尽心机。

162.岌岌可危: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局势极其危险。163.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164.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近义词:奄奄一息、岌岌可危、危在旦夕。

165.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166.夕惕若厉: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167.常备不懈:常:时常;备:防备,准备;懈:懈怠,放松。时刻准备着,毫不忪懈。近义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枕戈待旦。

168.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

169.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近义词:春风满面、得意洋洋、春意盎然。

170.石沉大海: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近义词: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海底捞针。

171.泥牛入海: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172.杳无音信: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173.如石投水: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比喻互相合得来。

174.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175.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176.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177.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178.相辅相成: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179.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或:稍微。

180.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不要太过于在乎此时的失去,别的方面会有长进。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

181.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182.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藏,容纳。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83.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184.一步到位:形容办事情讲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下子就做到事情所要求的结果,达到极高的境界和某种程度。

185.一步登天: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186.一举成功:指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187.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188.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189.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190.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191.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192.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193.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194.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195.望眼欲穿:意思指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196.翘首以盼:意思是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比喻人们期待分别久了的亲人、朋友来到自己身边的急切心情。

197.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198.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义”通“意”,即意思。

199.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200.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201.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取长补短:指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4.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5.伯仲难分、高下难分、不相上下:近义词。6.1.佐证:辅助的证据,没法对争议的事件提供直接的证明。

2.高企:即指价位持续停留在较高的位置不落,且有再升高的可能,中性词。此词常用于金融、股票业、物价类。

常用副词辨析 篇5

一、副词的语法特点与副词的分类

(一)副词的语法特点 副词是在方式、程度、时间、语气等方面对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进行修饰限制的词。常见的语法特点有:

1、不能作谓语,也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状语。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

3、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有的可以独用,有的可以合用,有的二者都可以,有的还可以和连词配合使用。例如:

A、独用:说了又说 说清楚再走 B、合用:又白又胖 不折不扣

C、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如果……就

(二)副词的分类

副词的句法功能比较单一,一般从语义特征类别着眼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1、程度副词

很 太 更 越 特别 非常 怪 略微 几乎 异常 无比 格外 万分 分外 尤其 稍 稍微

2、范围副词

都 全 只 仅 多半

大致

总共 一共 大都 处处 统统

3、时间副词

立刻

马上 一再 渐渐 已经 常常 刚 一直

还可以进一步把时间副词分为以下几类:

表示先时:早已 预先 本 本来 表示将来:即将 随后 届时 表示短暂:顿时 随即 眼看

表示频度和重复:不住 不断 一再 再三 不断 接连 一连 连 偶尔 表示不定时:一时 不时

表示恒常:按时 时常 时时 始终 一向 表示时态的:曾 曾经 已 已经 将要 将来

4、情态副词

一起 互相 悄悄 尽情 亲自 胡乱 径直

还可以进一步把情态副词分为以下几类:

表示沿袭:照例 照样 依然 仍旧 表示渐次:日益

表示快捷:赶忙 连忙 赶快 赶紧 表示趁便:顺便 顺手 随手 就地 表示悄然:偷偷 暗暗 悄悄 私自

表示状态:独自 分别 纷纷 死活 竭力 轻易 表示特意:特 特地 特意 故意 表示专心:一心

5、否定副词

不 没 非 别 一定 必然 确实 大概 恐怕 不曾 不必 未必

6、语气副词

难道 究竟 并 才 就 反正 果然 居然 有的把语气副词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表示巧合:恰好 可巧

表示估测:刚 正 必定 准 自然 大概 大约 也许 表决断:反正 干脆 绝对

表加强:万万 千万 明明 简直 并 又 还 才 可 是 都1(你都到过哪儿?)都2(都12点了)

表悖反:倒 反 反倒 偏偏 偏

表示归结:早晚 总归 总算 终究 毕竟 表示无奈:不由得 只得 表示委婉:好歹 不妨 不过 表示侥幸:幸亏

7、关联副词

就 也 却 才 便 好

二、部分副词用法的区别

(一)[辨析]“不”与“没有(没)” “没”和“没有”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没”一般只用在口语里。“不”、“没有”都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如下异同。

1、“不”多用于主观叙述,可以否定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动作行为;“没”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用于否定现在和过去,不能用于否定将来。例如:

(1)我不吃早饭了。(主观、现在)(2)我没吃早饭呢。(客观、现在)(3)你昨天怎么不去看电影?(过去)(4)你昨天怎么没去看电影?(过去)(5)我明天不去看电影了。(主观,将来)

2、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等),要用“不”。例如:

(1)他从来不迟到。(2)他不抽烟、不喝酒。(3)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的否定,要用“不”。例如:

(1)这几天天气不好,过几天再去旅游。

(2)近来老王身体不太好,我们找时间去看一看他。(3)这种材料不结实,换别的吧。

4、在存在句中,用“没有”和“不”都可以。例如:

(1)他不(没)在教室里。(2)那本书没(不)在书架上。

(二)[辨析]“才”“就”“都” 在表示时间上,“就”和“才”的意义往往相反。例如:

1、用在光杆动词前时,“就”表示将要发生,而且表示快或用的时间短;“才”表示刚发生,而且发生的晚或用得时间长。例如:

2(1)我就来。(2)他才来。

但是,如果“才”和“就”连用,则“才”一般表示时间短,“就”表示快或早,这和下面要说的用法有一致性。例如:

(3)你才来就走?

(4)他才住了七八天就回来了。

2、如果前头有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就”表示早,“才”表示晚;如果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就”表示快,“才”表示慢。例如:

(1)我七点就起床了。(起得早)(2)用了半小时才来到。(来得慢)(3)用了半小时就来到了。(来得快)(4)我七点才起床。(起得晚)

3、“才”可以在后面接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表示早,而“才”不可以,这是,和“才”的意义相反的是“都”,表示时间晚。例如:

(1)才七点钟,再睡一会儿起床。(2)都七点钟了,还不起床。

4、用在数量词语前面,其中包括直接跟数量词语,或者是后跟“动词+数量词语”形式。此处,“就”和“才”都表示数量少。例如:

(1)我们学校就三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2)我们学校才三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3)我完成作业就用了半个小时。(4)我完成作业才用了半个小时。

但是,当是“数量词语+就+动词+数量词语”形式时,如果前面数量较少,而后面的数量较多,“就”则一般表示数量多;而其他情况“就”仍然表示数量少。例如:

(5)他这次住院,一天就花了一千多。(6)他一下子就喝了三碗。

(三)[辨析]“再”“又”“也”“还”“重” “再”“又”“还”“也”都是表示重复或追加的副词,但是,又各有不同。

1、“再”与“又”:在表示动作重复发生或继续进行时,“再”表示主观性,多用于未完成;“又”表示客观性,多用于已完成或者新情况已出现或即将出现。例如:

(1)我再写一遍。(2)我又写了一遍。(3)看,他又来了。(4)又快到年底了。

“再”可以用于祈使句、假设句;“又”不可以。例如:

(5)这件事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

(6)你要是再这么不讲理,我就不客气了。

“再”只能用在能愿动词后;“又”只能用在能愿动词前。例如:

(7)你能帮帮我吗?(8)他又能说话了。

“再也没有/不”表示绝对不再重复、不再继续,含“永远不”“到现在没有”的意思。例如:

(9)那个鬼地方,我再也不去了。

(10)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丈夫的面。

2、“还”与“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连续时,“还”主要用于现在时间的持续;“再” 3 主要用于将来时间里的持续。例如:

(1)都十二点了,你还看书呢。(2)你再不说,我就不理你了。

在用于假设复句中,“再”、“还”都用于能愿动词前;在单句中,“还”用在能愿动词前,“再”用在能愿动词后。例如:

(3)我这次去了,下次再要来就难了。(4)我这次回去了,以后有机会还要来。(5)我还能打一场球。

(6)毕业后我要再回到家乡教书。

“再”可以用于祈使句;“还”一般不用于祈使句。例如:

(7)咱们再玩儿一会儿吧。

“再”与“还”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是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例如:

(8)北京真好,我还想再去一次。

3、“也”与“又”:都有表示相同的意思,但是,“也”多表示两个或多个人、事物之间相同的方面,相同的方面既可以在同一时间,也可以在不同时间;“又”多表示同一个人或同一类事物之间相同的方面,相同的方面只能是在不同时间。例如:

(1)今天,小王病了,小李也病了。(同时)(2)小王刚进来,小李也跟着进来了。(不同时)(3)小王不是前些日子病了一次吗,怎么又病了?

4、“再”与“重”:都表示动作重复,但是“再”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继续,这时候“重”不能替换“再”。例如:

(1)写得太差了,再写一遍。(“重”可以替换“再”)(2)不吃饭也可以,时间还早,再坐一会儿。(“重”不可以替换“再”)

“再”只能修饰未实现的动作,“重”不受这种限制。例如:

(3)昨天看了一遍,今天我又重看了一遍。

“重”只能修饰肯定形式,“再”不受这种限制。例如:

(4)邻村的犬吠再也听不见了。

(5)他小时侯在上海住过三年,以后再也没去过。

(四)[辨析]“太”“很”“真”“更”“挺”“满”“怪” 这一组词都是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可以修饰性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太”有主观评价性,修饰贬义形容词,表示程度过头,用于不如意;修饰中性形容词,既可以表示程度过头,用于不如意,也可以表示程度高,用于赞叹,要根据上下文或者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修饰褒义形容词,多表示程度高,用于赞叹;修饰心理动词,只表示高。“太”修饰的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后往往带助词“了”。例如:

(1)屋子里太乱了,快收拾一下吧。(程度过头)

(2)车子跑得太快了,我们这样可以提前到达半个小时。(程度高)(3)车子跑得太快了,警察发现会罚款的。(程度过头)(4)这本小说太好了。(程度高)(5)我太想念祖国了。(程度高)(6)这件事太讨厌人了。(程度高)

2、“很”侧重于客观,表达对人、事物、动作、感受等情状的客观评价。例如:

(1)他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2)孩子们已经玩儿得很开心了。

4(3)他有一本很好看的画报。

3、“真”有“实在”的意思,用来加强肯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色彩。

(1)长城真雄伟啊!

(2)校园修整得真漂亮啊!

“真”和“很”比较起来,在结构上还有不同点是:“真+形容词”在句子中不能作定语。例如:

(3)中国的女人是很幸福的女人啊!

*中国的女人是真幸福的女人啊!

4、“更”和“太”、“真”、“很”最大的不同是用于比较,表示比原有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了一层。例如:

(1)我爱这里的山水,更爱这里的人民。(2)他比以前更懂事了。

5、“挺”常用于口语,带有感情色彩,往往含有亲切、爱抚的意思,表示的程度和“很”差不多,但是,“挺”很少用在否定句。例如:

(1)这一年的选举,搞得挺热闹。(2)不知谁在门外,叫门声音挺凶。

“挺”和“很”都可以用来修饰贬义形容词,但是,“挺”比“很”显得语气委婉。例如:

(3)这个家伙很坏。(4)这个家伙挺坏。

6、“怪”常用于口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当于“挺”,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和“想”等部分心理动词,表示程度,后面总是有“的”与它搭配。例如:

(1)这首歌怪好听的,是谁唱的?(2)几天不见你,怪想你的。

与“挺”比较起来,“怪”前边不能加“不”,后边不能用“坏、低、浅、短”等负向形容词,而且要有“的”与它搭配;而“挺”不受这种限制。

7、“满”也写作“蛮”,原是南方方言中的口语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时,意思相当于“很”、“挺”等,表示程度深。例如:

(1)小二黑满有资格跟别人谈恋爱,谁也不能干涉。(2)他今年二十四岁,没上过几年学,可钻劲满大。

用在动词前时,如“满不在乎、满不是那么回事儿”等短语里的“满”是“完全”的意思。

(五)[辨析]“更加”与“越发”

“更加”是书面语词,口语里多用“更”,但是“更”的用法不一定适用于“更加”;“越发”和“愈发”、“越加”、“愈加”等的意思用法都一样。这里只说明“更加”和“越发”的区别与联系。

1、“更加”和“越发”都可以用在比较句中。例如:

(1)李亚川比王敏跑得更加快了。

(2)这一来,他现在的任务比你更加艰巨了。(3)她现在比小时侯长得更加秀气了。

以上都是表示不同时间里情况相比较的句子,“更加”都可以用“越发”替换。

但是,“更加”句尾的助词“了”可以省去,不受时间因素限制;而“越发”句尾必须有“了”,受时间因素限制。下面两句“更加”不可以用“越发”替换。例如:

(4)这学期来,小张比小林更加刻苦。

(5)来中国以后,琼斯的汉语比杰克说得更加流利。

5(6)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比开始时信心更加足。

2、“更加”不但可以用在两项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于多项比较,而“越发”只能用于两项之间的比较。例如:

(1)长江比黄河长,长江比淮河更加长了。(2)哈尔滨比沈阳冷,哈尔滨比北京更加冷了。(3)我们五个人当中,小王最聪明。

3、“越发”可以用于有倚变关系的句子中,如在下列类型句子中,只能用“越发”,不能用“更加”。例如:

(1)他越是不许我笑,我越发笑得厉害。

(2)你在北京住得越久,你就会对北京越发爱得深。

4、“更加”还可以用于同一时间里情况的比较;而“越发”不可以用于同一时间里情况的比较。例如:

(1)他们五个人的弹力都不错,比较起来,小王的弹力更加好一点。(2)比较起来,小玲玲画得更加好一些。(3)你这个主意更加高明。

(六)[辨析]“已经”与“曾经”

“已经”和“曾经”都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已经在现在或过去某个时间之前已经发生或存在了,“已”和“已经”、“曾”和“曾经”形式和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是:

1、“已经”表示动作或变化是近期发生的,并且,一般维持到现在;“曾经”表示在较远的过去发生过某动作或存在过某状态,并且到现在动作或状态已经结束。例如:

(1)他已经学了三年中文了。(可能仍然在学习中文)(2)他曾经学过三年中文。(已经不再学习中文)(3)他已经结婚了。(现在有妻子)(4)他曾经结过婚。(现在没有妻子)

2、“已经”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接助词“了”为主;“曾经”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接助词“过”为主。例如:

(1)天气已经暖和了,树都绿了。

(2)那个公司的招聘条件上个月我已经问了,现在不知道变没变。(3)这种事我曾经碰到过。(4)我俩曾经见过面。

3、“已经”还可以用在表示将来时间的副词前面,表示接近完成或尚未完成,而“曾经”不可以。例如:

(1)我们已经快要出发了。(2)他已经快毕业了。

4、当“已经”和“曾经”后面的动词带有数量短语,而且动补结构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已经结束时,形式和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动词后面带有时量短语,且动补结构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没有结束时,只能用“已经”。例如:

(1)我已经(曾经)跟他见过一次面。(2)我已经(曾经)找他谈过三个小时。(3)我已经跟他谈了三个小时了。

5、“已经”和“曾经” 都可以和否定词“不”结合表示否定,但否定形式是不同。“不”只能接在“已经”的后面,不能接在前面,但是,“不”只能接在“曾经”的前面,不能接在后面,此时,一般是“不”和“曾”结合,“曾经”比较少用。例如:

6(1)我们工厂已经不生产这种产品了。(2)我已经不吸烟了。

(3)事情的结果这样糟糕,这是我不曾料到的。(4)不知他还不曾来过上海。

(七)[辨析]“刚”“刚刚”“刚才”

“刚”和“刚刚”的功能和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刚”比“刚刚”更常用。下面说明“刚”和“刚才”的异同。

1、“刚”和“刚才”都可以表示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但是,“刚才”是名词,“刚”是副词,“刚才”可以用在句首,“刚”不可以。例如:、(1)我刚才还看见小张在这里呢。(2)刚才谁来了?(3)我刚吃完饭。(4)我刚来到教室。

2、“刚”可以表示某一时刻前不久,而“刚才”不可以。例如:

(1)你早晨来电话时,我刚起床。(2)我昨天晚上刚回到上海。

3、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助词“了”,用“刚”的句子末尾则不能用。例如:

辨析病句专题训练 篇6

A.自萨达姆被抓后,他最后的满脸胡子的模样就成了留给世人的形象,温州商人竟把其作为商标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申请。

B.河南如果率先宣布春运不涨价,这将与它宣布提前取消农业税一样,其决策动机和思路不但不傻,而且是聪明之举。

C.身为政府部门的交通厅,本应公平地站在运输企业和乘客双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能因为自身利益就站在下辖企业的立场上说话。

D .“有效刷牙”有个很重要的“三个三”原则,即饭后三分钟内进行,每次坚持三分钟,每天早中晚饭后各一次。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5年来,希望工程接受海内外捐款累计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资助了258万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已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

B.为有效改变电信网码号资源紧缺的局面,合理配置资源,信息产业部等发出通知,自05年元旦起,电信网码号资源将有偿使用。

C.中国的高层发现,官员贪污腐败往往与他们嗜赌有关,因此下决心整肃官员赌博以遏制其蔓延。

D.一个企业如果无视“向公平要利润、在诚信和服务中求发展”,那么它必定会受到客户的非议、市场的惩罚。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国务卿助理雅各布斯日前表示,美国欢迎到美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但承认担心中国游客滞留不归,是妨碍美国向中国开放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

B.尽管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款,但对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才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应当受到何种处罚等细节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C.一份最新调查显示,6成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配置成功率。

D.电脑的长期使用会损伤眼睛,导致干眼病发作。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建议在工作中使用电脑频繁的人五年换一次工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家对梅艳芳永远怀念,对成龙始终喜爱的原因,正是由于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

B.“鼻咽炎一贴灵”以它独特的疗法和出众的效果,为许多患者所青睐,逐步成为治疗鼻咽炎患者的首选佳品。

C.由中国药理学会组织的“脑白金临床研究总结大会” 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药理学界的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D.腐败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屡打不绝,主要是因为很多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4年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期间,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说,若干年后,“海归”一词将可能淡出人们的视野。

B.从1日起正式实施的《云南省食品卫生条例》规定:云南拒绝宠物入餐馆,最高可罚款两千元。

C.按照卫生部要求,我省紧急组建两支由20名专家组成的救援医疗队奔赴海啸灾区。其中7人为公共卫生专家,3人为临床医学专家。

D.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训,英国家庭教育也注重“把餐桌当成课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居民上网日益频繁,上网成为人们生活联络的新工具。调查还显示,居民选择在家中进行休闲生活的占了绝大多数。

B.全国各地的上百名爱国人士来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强烈抗议日本12月21日发放签证给“台独”分子李登辉,允许其“赴日观光”。

C.科学研究表明,软性球状的二氧化硅是理想的牙膏磨擦剂材料。它的表面光滑、颗粒均匀,大小硬度适中,既可以清洁牙齿,又不磨损牙齿。

D.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广东城市居民进行追踪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广东社会变迁的基本轨迹、主要态势和未来趋势,为政府提供制订政策和规划的参考依据。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离鸡年春节还有一个月,有的酒店还没来得及撤下圣诞节和元旦的装饰,年夜饭就已经开“炒”了。

B.我省2003年开始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2004年进入正式运营期。

C.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银行营业机构应对不具备专业鉴定知识的储户在服务措施上提供技术援助。

D.以贾平凹、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西北作家群,在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今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声势渐微。

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对全国众多孝亲敬老先进人物的慎重评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的十大楷模评出。

B.与微软IE浏览器一样,使用者发现火狐狸的界面非常简洁,使用起来一点也不陌生,用户打开多个网页时占用的系统资源却相对较少。

C.与4年前相比,广东人在衣着上,更讲究剪裁细密、价格昂贵的服饰,消费观念更个性化,对家庭生活、居住环境、教育情况、休闲活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D.从“小米饭、南瓜汤”的影子里,我们懂得了延安精神; 从“吃草根、煮皮带”的岁月里,我们理解了长征精神;从“木板凳、土布衣”的旧物中,我们认识了西柏坡精神。

9.下列各项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去年是我省彩票市场转型的一年,由于受西安体彩“宝马彩票案”的影响,全国彩票业的公信力曾一度严重下降,但山东的福彩市场仍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B.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南下,形成了炎热的气候,首都新德里夏季气温一般可高达45—50摄氏度。

C.记者了解到,在去年一年我省收押改造的1015人中,约有三成少年是因上网成瘾而走上违法犯罪的。

D.“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理市长专题研讨班”29日在广州举行,全国30个城市的市长及有关政府官员参加了研讨。

10.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12岁年龄组刷牙率已达92%,但仅有86%达到口腔卫生良好指标,牙周不健康的比率高达69%。

B.深圳市率先发布了官员“禁赌令”,严禁公职人员以打麻将等各种形式从事赌博,违规者将受到开除党籍和公职等处分。

C.卫生部官员透露,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全国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效果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

D.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上,郑斯林表示:“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让十三亿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9亿农村人。” (下转42页)

(上接30页)

【参考答案】

1.D (A定语位置不当,“最后的”应调到“形象”的前面;B状语位置不当,“提前” 应调到“宣布”前面,“而且”应改为“反而”;C状语位置不当,“公平地” 应调到“考虑”的前面)

2.B (A“累计”应调到“接受”前面,“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社会参与最广泛”应调换位置;C搭配不当,“官员赌博”后面应加“的现象” ,“蔓延”后面应加上“之势”;D缺乏中心语,“向公平…发展”后面增加“的经营理念” “如果”最好调到“一个企业”的前面或删除“它”)

3.C (A缺少主语,应该在“是妨碍美国”前加“这”作主语;B中的“尽管”应调到“《婚姻法》”后面;D中“电脑的长期使用” 应改为“长期使用电脑”,“使用电脑频繁”应改为“频繁使用电脑”)

4.C (A中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或“由于”,B中应删除“治疗”或“患者”;D应删除“造成的”)

5.A (B“最高可罚款两千元”表达不清,可在“最高”前加上“违者”;C“两支”应调到“救援医疗队”的前面,D中可以删除“养成”)

6. D (A搭配不当,第二个“上网”应改为“网络”; B“全国各地”前应加“来自”,“发放签证给“台独”分子李登辉”应改为“给“台独”分子李登辉发放签证”,允许其“赴日观光”前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C“它的表面”应删除“的”。)

7.D (A年夜饭就已经开“炒”了应改为:就已经开“炒” 年夜饭了; B中“开始”应删除,“启动”后加“的”; C中应将“在服务措施上”调到“对” 的前面)8. A (B“与微软IE浏览器一样”应移到“非常”的前面,C“讲究”与“剪裁细密,价格昂贵的服饰”不搭配,可改为“喜欢选择”D第一个分号前后的分句调整顺序。)

9.A (B中“45—50摄氏度”应改为“50摄氏度”, C中应在“犯罪”后面加上“道路”,D“全国30个城市的市长及有关政府官员”表意不明)

上一篇:交通协警工作心得下一篇: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