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精选11篇)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篇1

破败的茅草屋,低矮的围墙。雨滴顺着屋檐滑落,一滴一滴在泥泞的地表绽开。门边,倚着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形容憔悴。雨水和泪水交汇,弥漫了女人的眼睛;怀里,是一个刚出生还没见过爸爸的婴儿;身旁,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哭着嚷着要爸爸。

女人木愣愣地站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的小山坡。她知道,男人一定会从此经过。哪怕只有一个背影,一声呐喊,这对她来说已经是老天莫大的赏赐了。突然,女人眼睛一亮,使劲揉了揉那几夜没合的双眼。是他,没错,是他!女人抱紧怀里的孩子,理了理头发,整了整衣服。前方,是浩浩荡荡的一群男人,行色匆匆,表情严肃。带头的男人手拿工具,脚步越来越快。同时内心翻江倒海,是的,他听到清脆而又带着哭腔的一声禹,声音在空旷的山坡上方回旋,直刺进男人的心里。只要一个小小的拐弯,一个小小的回眸,他就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有那群可爱的孩子,还有那个在襁褓里哇哇大哭的孩子。就回去看看嫂子吧,你们都多久没见了是啊,这里有我们,你放心吧,耽误不了多久

一片沉寂。女人向着这个方向跑来。泥泞的山路,磅礴的大雨。一具虚弱的身体怎能负荷?终于,女人滑倒在路上,怀里的孩子哭得歇斯底里。男人没有犹豫,也丝毫没有减慢脚步,他头也不回,只是大喝一声:继续赶路!

雨水顺着女人的发丝流下,冰凉冰凉的。她的心,碎了一地。孩子,你的父亲不仅仅是你的了,他还是天下子民的。你不要怨他女人号啕大哭起来。禹,我只是想见你一面,难道真的这么难吗?你的生无所息是对我们的残忍,你就真的忍心吗?我只要你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只要你抱一抱孩子,只要我只愿你生有所息啊!女人哽咽了。哭声喊声响彻天边。

一片沉寂。

男人最终还是没有回头。义无反顾地走了。山的那边,一只浩荡的队伍,一片匆忙交叠的脚印。山的这边,一声悲凉的叹息,一颗破碎的心。

后记

历来颂扬的生无所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于是,日以继夜的工作,公而忘家的拼命成了成功者的追逐。在受到无数羡慕眼光,成就无数事业的同时,是否有人同情他们的家人?是否有人知道他们生命中最最基本的情愫正在被忽略?我只愿生有所息。

[名师点评]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篇2

关键词:高考英语,上海卷,浙江卷,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 (cloze procedure) 是以语篇为载体, 测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题型 (宋卫民, 2012) 。完形填空的特征在于, 语篇以任意比例或固定比例删去单词, 删词比例一般在5到10个词不等 (Heaton, 2000:131;Henning, 2001:189) 。其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 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感知, 因此, 通过完形填空测试就能够推断出学生的语言能力 (Brown, 1986:70) 。1953年, Taylor首先提出了完形填空这一方法, 用于测试母语可读性, 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受到重视并运用于外语测试中 (舒运祥, 1999:131) 。

完形填空不仅考查语言知识, 更注重对分析、信息转换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且命题简便, 评分客观, 因此一直应用于高考英语测试 (武瑞, 2010) 。2014年大陆全国高考共有19套英语试卷:新课标I、新课标II、大纲卷和16个高考自主命题省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 的试卷, 所有试卷均采用完形填空作为一项单独考查项目, 尽管命题理念相一致, 但在题型模式、文本材料及考点效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 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的完形填空与2014年高考英语浙江卷的完形填空命题理念相同, 风格各异, 各有特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文试以这两份试卷中的完形填空为例, 从题型模式、文本材料及考点效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进而为完形填空测试提供新的思路。

1 题型模式

完形填空有两类形式, 原题型和变体题型。其中原题型按填空方式可分为开放式完形填空和选择式完形填空, 也即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完形填空形式 (何莲珍, 1999) 。其中选择式完形填空又可分为集库式完形填空和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完形填空的题型模式包括集库式完形填空和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 试卷Grammar and Vocabulary中Section B为集库式完形填空, 设10小题, 每题1分, Reading Comprehension中Section A为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 设15小题, 每题1分;2014年高考英语浙江卷完形填空的题型模式为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 位于试卷第一部分第二节, 设20小题, 每题1分, 如表1所示:

2 文本材料

上海卷集库式完形填空是一篇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文章, 并介绍了选择设计师, 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语言地道, 能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上海卷选择式完形填空涉及的题材是语言, 谈到人们热衷闲聊的原因, 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主题。浙江卷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 叙述了一位新教师的故事, 语言信息丰富、可读性强, 这些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完形填空试题选择的短文, 应该是一篇难度、长度、题材都很合适的真实语料 (刘润清、韩宝成, 2000:35) 。该文主要从设空间距、难度这两方面比较分析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的文本材料。

1) 文章设空间距

上海卷完形填空两篇短文中, 集库式完形填空短文词数为294个 (含选项, 不含汉注) , 设空最短词距为6个单词, 最长词距为60个单词, 平均设空词距为29.4个单词;选择式完形填空短文词数为440个, 设空最短词距为2个单词, 最长词距为65个单词, 平均设空词距为29.3个单词。浙江卷完形填空短文词数为336个, 设空最短词距为7个单词, 最长词距为24个单词, 平均设空词距为16.8个单词。

从文章设空间距情况来看, 上海卷完形填空短文的设空间距远大于浙江卷。一般来说, 英语完形填空题平均设空间距大些, 文章给考生提供的信息量就会多些 (宋卫民, 2012) , 从平均设空间距来看, 上海卷的完形填空提供的信息量要比浙江卷多。设空数、设空间距应与文章长度相匹配, Heaton (2000:131) 提出, 在完形填空中, 将设空间距定为5~10个单词为宜, 如果设空间距过小, 会大大增加题目难度, 如果设空间距过大, 则会影响文章篇幅的长短。但考虑到实际学情, 在国内英语测试中, 如果将完形填空设空间距定为5~7个, 对大部分考生而言, 提供的信息量仍显不足, 题目难度较大, 一般将设空间距定为9~15个单词更适合国内目前的英语测试要求。由此可见, 浙江卷完形填空的设空间距较为适宜, 上海卷的设空间距显得略大, 建议上海卷在完形填空命题时应注意适当缩小设空间距。

2) 文章难度

文章难度受的一个主意影响因素是文本词汇, 一般来说, 文本词汇密度越大, 内容复杂度就越高 (兰春寿, 2008) 。分析文本词汇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词汇的TTR值, TTR (type-token ratio) 是类符—形符比, 是指文本中词汇的类符数 (type) (文本中不同词形的数量) 占形符数 (token) (文本中总词数) 的比例, TTR值在反映了文本用词的变化性 (杨惠中, 2002:138) ,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章的难度。使用Laurence Anthony公司发行的词汇分析软件Ant Word Profiler 1.103w运行分析, 得出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所采用的文本类符数、形符数及类符一形符比, 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发现, 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文本TTR值比较接近, 没有显著差异, 基本在52%~58%之间浮动, 说明两份试卷完形填空所采用的文本材料词汇密度大体相当。兰春寿 (2008) 曾对2004~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福建卷的完形填空题文本TTR值分析之后提出类符—形符比率为55%是完形填空题文本选择的一个参照参数, 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TTR值所反映的语言特征来看, 一般认为词汇密度低于50%时, 文本材料较易;词汇密度大于70%时, 文本材料较难。总的来说, 上海卷与浙江卷的完形填空难度适宜, 但需要指出的是, 上海卷前一篇 (集库式) 完形填空的TTR值大于后一篇 (选择式) 完形填空, 可能导致前一篇完形填空难度比后一篇大, 这与先易后难的试卷编排原则不符,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考生过早产生焦虑情绪, 从而影响答题效果。因此, 建议在试卷编排上, 注意先易后难的顺序, 将难度较小的题放在前面, 难度较大的题放在后面。

3 考点效度

李筱菊 (1997) 针对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等综合能力测试题提出了考点效度, 将其作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表面效度、反拨效度的同位概念。考点效度是指命题者在命题时应该对所要删除的项目进行考查分析和选择取舍, 以尽量提高删除项目的考点层次, 充分体现和利用完形填空题的篇章特色、语境功能和综合特点, 从而充分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聂建中、赵秀红, 2005) 。考点效度主要与考点层次和考点因素两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考点层次取决于考点所涉及的语言层面, 包括单词层面 (W) 、词组层面 (P) 、句子层面 (S) 和语篇层面 (D) ;相对应地, 考点因素包括语法因素 (G) 、惯用搭配因素 (C) 和意义因素 (M) 。该文以李筱菊提出的考点效度的分析方法为依据, 对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试题从考点层次和考点因素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统计数据如表3、表4所示。

D=discourse语篇;S=sentence句子;P=phrase词组;W=word单词

M=meaning意义;C=collocation惯用搭配;G=grammar语法或结构

从表3中不难发现, 上海卷与浙江卷中均没有出现单词层面的题目, 词组层面的题目也很少, 题目基本集中在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 其中上海卷集库式完形填空题句子层面比例最高 (60%) , 选择式完形填空句子层面 (47.7%) 与语篇层面 (53.3%) 大体相当;浙江卷完形填空句子层面的题有11, 占55%, 语篇层面共6题, 占30%。上海卷与浙江卷的考点层次都很高, 说明完形填空注重考查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考生只有对通过句子、篇章的整体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从表4中可以看到, 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的考点因素集中在意义因素, 尤其是上海卷的选择式完形填空, 全篇15题均考查对文章意义的理解, 浙江卷也有17题 (85%) 考查意义因素, 题目受到语境的影响, 只有依赖句子本身的意义或跨句子的语篇才能确定答案。这说明完形填空注重考查联系上下文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由此可见, 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与浙江卷的考点效度都很高, 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高中英语课程目标 (教育部, 2003:6) , 同时也能够较好地通过对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来甄别选拔高校新生。

4 结束语

通过对2014年高考英语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的比较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的题型模式不同, 已基本形成了各自稳定、鲜明的题型风格, 上海卷包括集库式完形填空和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 浙江卷为分题选择式完形填空。第二, 上海卷完形填空文本材料的特点是语言地道、时代性强, 设空间距略显过大, 难度适宜;浙江卷完形填空文本材料的特点是贴近生活, 可读性强, 设空间距合理, 难度适宜。第三, 上海卷与浙江卷完形填空的考点效度均较好, 以句子、语篇层面的考点为主, 注重意义理解, 注重考查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充分体现和利用了完形填空题的篇章特色、语境功能和综合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上海卷两篇完形填空被质疑存在前一篇难度大于后一篇的情况, 有悖先易后难的试卷编排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考生过早产生焦虑情绪, 从而影响答题效果。

完形填空文本材料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注重对意义、语篇的考查, 这些特征都反映出我国英语测试的巨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完形填空的命题质量, 更好地发挥其施测功能, 建议在今后的命题中, 灵活采用各种完形填空形式, 适当减少选择式完形填空的题目, 增加能测试学生产出性语言技能的题目。同时合理控制设空间距, 以先易后难的顺序编排各篇完形填空题。

参考文献

[1]Brown J.Cloze Procedure:A Tool for Teaching Reading[M].TESOL Newsletter.1986.

[2]Heaton J.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enning 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

[4]何莲珍.分题选择完形填空与集库式完形填空的对比实验[J].浙江大学学报, 1999 (6) :97-102.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兰春寿.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效度分析[J].基础英语教育, 2008 (5) :75-78.

[7]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聂建中, 赵秀红.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考点效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 :54-56.

[9]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10]宋卫民.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题型结构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考试, 2012 (5) :45-50.

[11]武瑞.2000~2009年上海市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效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13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过早传递给了孩子。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考生来说,这些问题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这一作文题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生活。

【写作立意】

在这个题目中,“综合上述材料”这句话很重要。所谓综合,就是要求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看,不能只选择其中一句话来立意。

综合来看,就能发现,三句话都指向“童心”,提出童心早泯的问题,而不是什么“青春逝去”。

【评分标准】

能抓住“童心早泯”这个主题立意作文,如果内容充实、结构完美、语言流畅,可得54分以上。

只看到了“童心”这样的概念,文章的主题是“说童心”,算符合题意,如果各方面都出色,得46—54分。

把题目理解成“说青春”,虽然与题目真正的主旨相去甚远,但如果语言文字、文章结构等写作功底不错,最高可得45分。

高考浙江卷作文 篇4

每个人都会有类似那个赌徒的经历,或是在公共场合唱歌,或是在围观中下棋,都会感到水平大受影响,只不过这里的赌注是功名,而不是黄金。

每个人都有一颗功利的心,它会在最重要的时候出来干扰你、击溃你。你不能让他消失,但你可以忽略它,专心干你该干的事。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仔细想一想,其实这种心态就是你打游戏、专心致志购物时的心态,因为,在做这些事时,你不用考虑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失去什么,你要考虑的只有当前与下一步。有行内人分析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好,我认为分析得在理,足球赛在外国叫footbullgame(足球游戏),在中国却叫footbullmatch(足球比赛),面对足球的心态不同,自然结果不同。马拉多纳作为一个小将来到巴赛罗纳时,有记者问他感没感受到很大压力,马拉多纳回答:“这里的足球也一样圆。”这种心态,使马拉多纳注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球员。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有很大部分依靠于此,虽然你不能让“赌注”消失,但你可以不盯着它。

许多人认为,在当今这个追逐功利的社会里,专注而不患得失的人会得不到优势,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在浮躁的社会,这种人就越容易往上冒,起码不会往下沉。因为说到底,功名都是能力所带来的附产品,专注于自己的本行,能力提高了,什么功,什么名,自己就会送上门来。你若本无能力,却又喜欢功利,最终只会摔个身败名裂。这倒像古人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把教育产业化,把教学结果量化,把政绩GDP化,这样发展,是搞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在赌桌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没到手的,都不是你的。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利益摆在眼前,对于这些小利,你若能保持“这都不是我的”的心态,而专注于眼前的事,那么生活一定会给你公正的结果。

浙江卷高考作文 篇5

首先,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故事是一种生动的语言形式,它可以通过人物、情节、场景等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成语,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递历史和文化的。此外,好的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乌鸦喝水》等,这些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其次,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它们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从而触动我们的心灵。同时,好的故事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比如,中国古代的《红楼梦》就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小说,它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最后,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命运和经历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变迁。比如,美国的《绿皮书》就是一部反映种族歧视问题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他的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旅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排斥。这部电影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评价。

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篇6

最后,我停下来看一个有关“好故事的力量”的书。书的介绍吸引了我。于是,我买了这本书,然后离开了那个宁静的书店。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前几页。刚开始看,我对书里所描述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但随着一页页的翻动,我的心态开始改变。每个好故事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可以启发,改变和感动我们的生命。

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乔治的人如何从贫穷中挣扎出来,并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一个人的决心和毅力是可以使人克服各种挫折,超越自己的极限的。

另一个故事则描述了一个女孩如何在面对悲伤和困难时找到力量。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悲伤和困难并不是我们人生中的终点。相反,它们是我们成长和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这些故事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开始意识到,当我遇到生活中的挑战时,我可以学习从这些好故事中寻找灵感和力量。我也开始理解到,将这些故事与他人分享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分享这些故事时,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找到灵感和动力。

最终,我认识到一个故事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决心,毅力,希望和勇气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而好故事则是我们学习这些品质的最好方式。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篇7

题目 (2010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21题) 已知m>1, 直线l:x-my-m22=0, 椭圆C:x2m+y2=1F1, F2分别为椭圆C的左右焦点.

(Ⅰ) 当直线l过右焦点F2时, 求直线l的方程;

(Ⅱ) 设直线l与椭圆C交于A, B两点, △AF1F2, △BF1F2的重心分别为G, H.若原点O在以线段GH为直径的圆内,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 原解重现 彰显通法 运算繁琐

解 (Ⅰ) 因为F2 (m2-1, 0) (m>1) ,

所以m=2, l的方程为x-2y-1=0.

(Ⅱ) 设A (x1y1) , B (x2y2) , 由

{x=my+m22, x2m+y2=1,

消去x

xy2+my+m24=1.

则由

Δ=m2-8 (m24-1) =-m2+8>0

知, m2<8, 且

y1+y2=-m2, y1y2=m28-12.

因为F1 (-c, 0) , F2 (c, 0) , OF1F2的中点, 由AG=2GΟ, BΗ=2ΗΟ可知G (x13, y13) , Η (x23, y23) , 所以

|GΗ|2= (x2-x1) 29+ (y2-y1) 29.

M点是GH的中点, 则Μ (x1+x26, y1+y26) , 由题意可知2|MO|<|GH|, 即

4[ (x1+x26) 2, (y1+y26) 2]< (x2-x1) 29+ (y2-y1) 29, x1x2+y1y2<0,

x1x2+y1y2= (my1+m22) (my2+m22) +y1y2= (m2+1) (m28-12) ,

所以m28-12<0, 即m2<4.又m>1, 所以1<m<2, m∈ (1, 2) .

2 回归课本 定性分析 收获简解

课本习题 (人教版数学必修2, 第124页习题4.1第5题) 已知圆上一条直线端点分别是:A (x1, y1, B (x2, y2) , 求证:此圆的方程是 (x-x1) (x2-x1) + (y-y1) (y2-y1) =0.

分析 利用ΜAΜB=0, 立即可得.当点M位置变化时, 如图2, 记以AB为直径的圆为圆N.当A, M, B三点不共线时, 则可获得表1中的定性结论.

由表1中结论知:上面的题目只要使ΟΗΟG<0即可!故解法的后半部分可简化成:

因为OGH为直径的圆内, 所以ΟΗΟG<0, x1x2+y1y2<0,

x1x2+y1y2= (my1+m22) (my2+m22) +y1y2= (m2+1) (m28-12) <0, m2<4.

m>1, Δ>0, 所以m∈ (1, 2) .

3 定性应用 再获捷解 发现纰漏

分析 经过笔者的仔细研究发现, 这是一个定性问题, 即当点O在以GH为直径的圆内时, ∠GOH为钝角, 如图3, 当点G, H分别在射线OA, OB或射线OA, OB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 (不到达O点) 时, 因为∠AOB=∠GOH, 所以点O总在以AB为直径的圆内, 因此只要满足ΟAΟB<0即可得到x1x2+y1y2<0, 因此考题中的“点G, H分别为△AF1F2, △BF1F2的重心”这个条件显然是多余的!只要将条件改为“点G, H分别在射线OA, OB或射线OA, OB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 (不到达O点) ”皆可获得本考题的结论, 如果本题条件这样一改, 难度就不如课本习题了, 很显然这是命题中的一个“纰漏”.

4 活用定性 扩大成果 由例及类

变式1 (2008年江西省高考理科第7题) 椭圆x2a2+y2b2=1 (a>b>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F2, 若椭圆内部存在一点M, 使MF1⊥MF2, 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分析 如图4, 根据上表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椭圆的相关知识, 只要满足CF1CF2>0即可.

简解 因为椭圆的内部存在一点M, 使MF1⊥MF2, 所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无交点, 即CF1CF2>0, 设椭圆的半焦距为c, 则

(-c, -b) (c, -b) >0, -c2+b2>0, b>c.

所以c2<a2-c2, e2<12.又0<e<1, 所以e (0, 22) .

变式2 (2010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第22题) 已知m是非零实数, 抛物线C:y2=2px (p>0) 的焦点F在直线l:x-my-m22=0上.

(Ⅰ) 若m=2, 求抛物线C的方程;

(Ⅱ) 设直线l与抛物线C交于A, B两点, 过A, B分别作抛物线C的准线段垂线, 垂足为A1, B1, △AA1F, △BB1F的垂心分别为G, H, 求证:对任意非零实数m, 抛物线C的准线与x轴交点在以线段GH为直径的圆外.

简解 (Ⅰ) 因为F (p2, 0) 在直线l上, p=m2=4, 所以y2=8x.

(Ⅱ) 设A (x1y1) , B (x2y2) , 由

{x=my+m22, y2=2m2x,

消去x

y2-2m3y-m4=0.

由于m≠0, 故Δ=4m6+4m4>0, 且有y1+y2=2m3, y1y2=-m4.

由重心性质知:

G (x13, 2y13) , Η (x23, 2y23) .

设抛物线的准线与x轴的交点Ν (-m22, 0) , 所以

ΝGΝΗ= (x13+m22, 2y13) (x23+m22, 2y23) = (x13+m22) (x23+m22) +49y1y2=19x1x2+m26 (x1+x2) +m24+49y1y2.

x1x2= (my1+m22) (my2+m22) =m2y1y2+m32 (y1+y2) +m44=-m6+m6+m44=m44, x1+x2=m (y1+y2) +m2=2m4+m2,

所以

ΝGΝΗ=m436+2m6+m46-49m4=m63>0,

根据表1的定性结论, 立得:当m≠0时, N在以线段GH为直径的圆外.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篇8

一考生

人是那样一种奇怪的动物,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存有无限的向往,以致于愿意消耗整个生命来换取完全不同的生活。

曾去西溪游玩,其中一站便是感受农家的原始生活。同那许多赞羡田园的诗歌一样,介绍文字也总流露出淡淡的欣喜和向往。烧柴的灶台,木制的幼儿床,纸糊的镂窗,甚至再简陋不过的木制脸盆与搓衣板,就组成了所谓田园的梦。人们随意赋以“田园”美好的印象,只在无关的骚人笔下断取只言片语,竟使乡村成了寄梦的地方——一生追逐的、不实的梦。

当“乡下人”不再涌入城市时,囚城中的人们开始了幻想。或许只有钢筋水泥的世界中才关着毫无根据的向往,或许只有自以为文明的人们才被贴上天真的标签。于是有那么多天真的“城里人”向往着在车水马龙中耗度大半青春后于乡野置田买屋,颐养天年。

城市的忙碌挤走了我们思考的时间,乡村的生活是我们在日夜的疲倦过后堆砌的城堡,我们只在路过时浅浅一笑。就像房客参观将来某一天可能属于自己的财产,却忘了停下匆忙的脚步,推门稍息。

笼罩在同一片星空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什么有如此遥远的距离?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城市人,还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形的玻璃穹顶之下?抑或,只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确定意义的生词,可以肆意地篡改而不被只属于城市的逻辑质问?

我们只是累了,只是厌倦了。或许我们的“乡村”不过是一个不被打扰的度假,一个宁静的月夜,一种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点的生活。它是如此切近。而城市的人们只为了在跟着城市的节奏,拼命消耗自己的热情与青春的同时,对得住自己,才幻化出这样一个看似实际却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点评]生活加思考,才能感受深。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城市考生对乡村的非常独特而个性化的感受,也是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城市人的思考。作者没有大写特写乡村的环境优美、人情古朴等,而是把笔端伸向了城市人的心灵深处,拷问着城市人的灵魂,探讨着城市人的生命意义方向,并以此来反衬乡村的宁静、幽雅和古朴。生活中、生命意义中,多一些乡村的特点,就不会于工作之余,那么汲汲于向往并赶往乡村了,“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点评:李弗不)

遥远的抵达

一考生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是对这个城市的自豪。

而当我敲打键盘的时候,却常常感觉自己听见的是麦穗在收割机下发出的咔嚓声。很缥缈很模糊,那是来自记忆中的声响。

咔嚓咔嚓……是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过来。

小时候,我常坐着火车,去很多遥远的地方。为了抵达城市,我们穿越了无数乡村。窗外,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田间堆得高高的麦垛,温顺的牛羊,朴素而简陋的民居,还有守护着麦田的稻草人。甚至,还能看见阳光倾泻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时光在一瞬间从这一片流向另一片。

乡村就像一个很遥远的意象一样,存在于意识流之中。目光无法达到的地方,就由想象去完成。是的,那些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混淆,在梵·高的画中,在悠远的歌谣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

歌里,悠扬地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梦里,发现乡村,就是人们遗忘在远方的家乡。

回头望,乡村,是人最能贴近大地的地方。几千年以来,朴素的人们,背朝着太阳,将自己最忠诚的信仰和最质朴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给这片土地。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也就越真切存在。

对城市的眷恋和对乡村的迷恋,始终在人们的血液中纠结。人们每天都在触摸这个城市,触摸着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却每天带给他们失望与陌生。当他们疲惫倦怠时,总是向往着乡村,希望能感受到那里原始而质朴的一切,乡村给了他们能贴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楼房被建造成统一的、与麦田不再相符的风格,田间小径弯曲的线条变得生硬。人们看着现在的乡村,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些消逝在记忆中的画面,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它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为了抵达乡村,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

[点评]迷恋和眷恋,血液中纠结。城市有城市之流光溢彩,乡村有乡村之宁静质朴。作者循着这一感情双线,从城市写来,写到乡村,感情自然流淌,感想触然而生,感悟油然而出。所谓“遥远的抵达”,那是超越了现代的城市,同时也超越了现代的乡村,而要抵达的是自然的纯朴的,能让灵魂畅游而极度舒展的栖息地——“心灵的乡村”。

(点评:李弗不)

一个城市可以不死

一考生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

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

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历史成正比。”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之语曰“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

没有公民,城如何称为城?

而历史则是公民气质的源泉。不是建筑的历史,而是习惯的历史。一个城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因为它的居民们而有了生命。居民的话语、故事,他们订立的法,他们的为人处事构成了城市的血液;到了现在,成了代代相传之后的道德律例和价值判断,体现出来的便是人的性格。如中国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细腻;又如巴黎的浪漫和激情、柏林的严谨,这是城的历史性,是一座城无法磨灭的印记。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触摸城市的提法是不够恰当的。触摸是物质上的。在横店或者好莱坞,你能够触摸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但那城是死的。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是被摩天大楼、汽车和飞机忽略为质点的人。我爱我的家乡,因此我能感受到他:他的呼吸和脉搏,与我的是一样的。

四川的地震如此强烈,几乎毁了汶川城。但汶川的人还在,他们只是暂时地离开。只要他们还选择成为公民,选择继续书写汶川的历史,这座城市的生命就还在。一个人放弃了阅读思考才会死去,一座城忘记了历史才会是灭亡,汶川还没有死。

[点评]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不写。文章高处不在于文字形式、篇章结构的优美、眩目,而在于感悟认识、思维的深刻独到。城市的繁华,城市的发达,这几乎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人所共写的一个层面,此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城市不死的是它的城民,人才是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这是一种人所少见的深刻。尤其精彩的一笔是,点击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此佐证自家之言,言之确确,雄辩有力。

(点评:李弗不)

看不见的城市

一考生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

当伊卡诺·卡尔维诺写下这句话,这一句话就如永恒的谶言,紧紧地罩住了我们——百年后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时代且血液中流淌着现代属性的我们。我们从这座城市迁徙到那一座,再从那一座城市迁徙到更远。这样无休止地候鸟式循环,总能以千篇一律的结局告终——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城市,依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们是否太忙了?惊惶地在倒三角形现代文明上攀爬逃窜的,是城市的恐惧;邪恶地在觥筹交错金碧辉煌里明争暗斗的,是城市的欲望;沉默地在波德莱尔笔下排队吊丧的,是城市的残忍。没有人,这里已经没有人,去触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见的角落。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脉搏。马可曾经触摸到,佐贝德如白色毛线般纠缠的街道,也支撑起居民憧憬未来的真切梦境;我自己曾经触摸到,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潺潺磬音,也在诉说这方水土的千年安宁。面对这些鲜活的例外,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还是我们已经知道?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梦境。梦境的无限可能,让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义,城市的触感通过独立的个体出现了不统一。我的梦境里,伦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红旗,纽约只是曼哈顿的那一轮悬日,杭州只是六月一个暴雨前万人奋笔的场景。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这真情被错综的关系银行冻结了太久。一经释放,便不可抵挡地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这触角是对爱情的渴求,对真知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不可抑制的同情。就如同面对支离破碎的城市,我们落泪了,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意义,化身为一座挺立的丰碑。

看不见的城市,随时都可以触摸。为了回到我们的过去或寻找我们的未来,触摸。

[点评]不俗的见解,诗意地表达。城市不缺少热闹、发达和繁华,甚至也不缺少“文明”;城市缺少的是真情,是“潺潺磬音”,是淳朴,是安宁,是灵魂的优游自在……这是一种不俗的见解。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采用常规的段落,平实的文字,浅近地写来,而是让这种深见,寄寓于名家名言之中,妙引而出,并以排比之段,诗意地流淌。比如,作者不说城市缺少什么,而言“看不见的城市”,这是一种极富诗意的语句。

(点评:李弗不)

感受乡村

一考生

拾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被触动;沾一滴椭圆形包裹着阳光的硕果,心底的某个角度被触动;拔一缕轻笼着湛蓝色天空的薄雾,心底的某个角度被触动。

感受乡村,感受着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浪漫与惊喜。

诗人霍尔顿曾如是说:“我愿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麦田,绵延生命。”

诚如所言。在一片金黄色的麦芒中,去田间垄上,默默地感受阳光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思绪变轻了,往事变近了,长久积压在心中的埋怨如今变得连自己也陌生了。

感受乡村,感受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的韵味与生机。

明代梅鼎祚面对宁静的田园,情不自禁地感喟: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摇曳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缱绻的,幽香的,沁入人的每一个细胞。

而此刻的乡村,此刻的烟柳、渔船、小桥流水,正被轻柔的风雨笼罩。

风怜惜地吹一池碎银,雨温暖地抚摸一树梨花。水灵动而跃,霎时生机卓尔;花欣然而绽,顷刻芳华满园。

感受乡村,感受着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幸福与快乐。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躺在一棵老树干边上的沙地上,画这棵老树的素描。我穿着亚麻上衣,叼着烟斗,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望着沼泽和草地,这使我快乐。”

正是乡村这些平凡质朴的事物,点燃了梵·高生生不息的艺术之火。

当罗丹·莫提格里昂尼对着妩媚的美女模特时,梵·高正在乡村中,支一方画架,执一支画笔,画这些巴黎大师们心所不屑的事物。

在乡村,我看到了梵·高笔下的星空,那样庄严而深邃,让我迷恋,让我神往。

在乡村,我看到了梵·高眼中的向日葵,正一丝一缕地将光线贮藏,瞬间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白鹭飞来,点破一湖秋碧;杜鹃归去,踏残满地落红。朝暾夕月,草长莺飞,在生命的罅隙,歆享静谧,感受乡村……

[点评]在考生典雅的文字里徜徉,直让人觉得恰如正亲吻着那乡间的一脉流泉、摇荡着那小桥下的一叶小舟、紧握着那黄金般的麦穗……面对着考生用文字摹绘出的乡间的那幅立体的水墨画,直让人想从此沉沉地醉去不再醒来。之所以会有此感,就在于作者善于用文字勾勒画境,直接带给读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本文中精练的文字、灵动的结构以及巧妙的引用,不仅展示了考生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以虚实相生的行文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自然也就增加了文章的含蓄美,而结尾处更是意境悠远,恰如静夜里一声悠扬的钟声,给人以余音袅袅之感。

(点评:梦阳)

触摸都市

一考生

我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却始终觉得自己在都市的边缘。

都市里,高楼林立,像一堵堵宫墙,隔离人们的心灵;灯火凄迷,像一场场幻境,诱食人们的真性。我想触摸都市,但一时悲从中来,猛地缩回着凉的手,如同碰到冰凉的铁墙。城市,你是石铸的容器,与人的心灵绝缘。

伫足街头,人来车往,我心中却空空如也;置身闹市,人声鼎沸,我心中却寂静无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双双逐利的势眼,我不禁恐惧地大叫:“你们是谁,要到哪去?”无人回答。只有冷漠的声音在心中空空回荡、回荡。如此匆匆,都市,你将走向何方?

都市啊,我想触摸你,又怕,你冰冷了我的心。

都市里,最难是了解一个人的心思。人们带着同样合乎礼节的微笑,操着相似的恭维的腔调。人的真心,被埋在了高楼的巨石堆下;人的热情,全被声名吸出了神思;人的偶像,全被偷抢成了一个个金铸雕塑。君不见城市的舞台上,少女个个花枝招展,但她们容不下真实,更容不下涵养;君不见城市里的好排场,只知用金钱装点门面;君不见,城市里的人只知今天的利益不记历史的教训。于是,某位漂亮的歌星问岳飞是谁,能否为我写歌?于是,广州富豪阿文死,斥资亿万金为棺。于是,某位大眼睛明星把日本军旗当时装。都市,你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我触摸你越多,心伤得越痛?

触摸都市的,并不是我一人。无数的人,抓住都市的边缘。也许是都市里有太多的边缘。也许是都市里有太多的希望,也许是乡村有太多的无助。但最后的最后,都市猛然一挥手,冷酷地将无数梦境打碎。对于街头小贩,城管污言怒斥,甚至不惜加以拳脚;对于进城务工者,城里人总是带一份轻蔑再加一分藐视,然而,欺人太甚的恰恰是城里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忘掉那些洒下十年汗水、要不到半点工资、被迫跳楼的民工?为什么我们不记得那些被招聘公司骗去活命钱而无奈自焚的民工?请看看那些城墙上的泪痕和血渍,我的城市,在你文明的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图案?

触摸都市,我感觉不到你的心在哪里!

[点评]作文欲求出新,一定要跳出思维框框,而这一点,对考场作文尤其重要,试想,当阅卷老师面对千篇一律的立意忽然发现一篇立意别致的文章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此文即是如此,考生避开了大多数人对都市文明的讴歌,由都市不和谐的一面切入,当然也就成了文章的一大亮点。同时,文中考生对都市弊病的透视、剖析,不仅让读者触摸到了都市的深沉悲怆,更让人从中读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也读出了“90后”的风貌;其次是文中大量排比、反问句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易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再就是文章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点评:梦阳)

[作者单位:江西樟树清江中学;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9

初心既明,故知所得失。初心者,初发之心愿也,是行为之所由。豫才初学医于日本,欲医治国人之病躯,强健人民之身体。然国人之病不在躯体,而在思想也,遂弃医从文,以笔伐戈,其心可谓明矣!豫才之初心,在唤醒人民之思想,追求民族之进步,故知其所欲得,守其所不欲失,终其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谓“初心既明,故知所得失”。

初心不改,故不计得失。古者有五柳先生“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然不改其乐,虽“草盛豆苗稀”,无违其愿;今者,庚子之年,疫魔肆虐,有白衣天使奋战一线,纵有染病之险,纵物资紧缺,数日无眠,却从未言退。五柳先生者,其心在隐,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真意,而无忧于贫贱;白衣天使者,人不知其姓名,不识其容貌,而默默奔走,无言逆行。其无畏乎?其不欲流芳于世乎?惟其初心不改,故不计得失。

初心如磐,思无分得失。或曰,得与失,差之千里,岂能无分?君不闻“居安思危”乎?卧薪尝胆者,勾践也,其尝败于吴王夫差,为奴于吴地。彼夫差,获此一胜,渐得意忘形,耽于享乐,大兴土木,纵情声色。三千越甲,终吞吴地。勾践之胜,在其心之不改,夫差之败,在其无坚毅之信念耳。初心如磐者,有所安,则必思危;有所得,则不得不备于失。我国之华为亦如是——方其脱颖而出,便受美国之抵制。然其未雨绸缪,海思儿女日夜兼程,数千日夜,坚守共同之信念,为公司之生存打造“备胎”,故无畏于他国之魔爪。

是故,得为失之镜,失为得之镜,得与失为人之镜。人之欲获成功者,得则思失,失则思得,为有如磐之初心也。

浙江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 篇10

公元1080年,赤壁之下。44岁的苏轼大大地郁闷着。人到中年,被贬黄州。他要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自力更生、开荒种地。

想到这里,苏轼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个时候需要喝点小酒了。一阵清风吹来,苏轼醉了。他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人的力量这么渺小?为什么我想要的都得不到?为什么兜兜转转二十年,我现在要待在黄州这个鬼地方?就在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另一个苏轼跑出来了,他说:别想了,你抬头看看,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你的。黄州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你还可以种地。也许种着种着,有一天朝廷又会想起你来了。

那个伤心的苏轼想了想,好像也对。他举起酒杯和对面的苏轼碰了一下。最后的最后,他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公元1774年,泰山山顶,还有一天就要过年了,但42岁的姚鼐没有回家,此时此刻他正冒着严寒与风雪,在泰山看日出。

月初的时候,姚鼐还在京城,他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编写《四库全书》,同时也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和纪晓岚吵架。最后,实在吵不过,一封辞职信递了出去。理由是:我爸妈年纪大了,我要回家去给他们养老了,正好也快过年了,我现在回去刚好。

辞职后的姚鼐没有回家。因为人到中年失业了,说不郁闷那是假的,郁闷的姚鼐约了好朋友去爬泰山。而此刻,泰山之顶,苍山负雪,朝日磅礴。姚鼐想,这一趟没白来。

后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轼醒来,继续做他的黄州团练副使,但是也做苏东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慢慢走,慢慢看,也慢慢等。

后来,在泰山山顶看日出的姚鼐大步下山。他没有继续考公务员进体制内,而是开启了创业生涯,开办了很多家书院,做了教书先生,桃李满天下。

人生的失意时刻,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像苏轼一样,一条路走到黑,但知黑守白,自我安慰,坚持最初的选择。你也可以像姚鼐那样另寻一番天地,放弃那条已经走了很久的路。我们不会说苏轼那样的人生就比姚鼐好,也不会说姚鼐那样的人生就比苏轼差。因为每一种人生都没有得到或者失去,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体验到什么。而体验即是人生。

浙江卷高考作文范文 篇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剖析】

2016年全国卷Ⅱ的高考作文写作,审题极为关键:“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乃“比较”二字,即需要三个角度结合来作分析。“课堂有效教学”涉及面较广,要比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激趣式教学等更有的聊;“课外大量阅读”,可以写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内容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还是实践出真知,考生也有话可说。

总的来看,针对任何一点分析都不难,难的是三个线头要拧到一起,结成一股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大局观。简单地来,选择一个成功的文学家的成长之路,参照他是怎么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的,再结合自己的体会相互串联;复杂地来,三者合一,择优录取,通过三个不同的事例完成自己的作文,三者之间不可孤立,各说各的;冒险地来,可以三条途径选其一或者其二(更推荐其一)重点论述,别的途径做铺垫,主次分明。

因为题目限制的是“语文学习”,针对性强,选择事例时要说“语文圈”里的事。这道题目,考的是家学,书香门第,饱读诗书,你赢了!考的是师长,师长是有情怀有思想有意境有“大语文”思想的人,你赢了!考的是兴趣,真正对语文有爱的,你不会不赢!

上一篇:宣州区旅游局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大比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