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篇1

历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肿瘤医院研究所、北京佑安医院、博奥生物芯片公司、天根生化科技、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植物保护所、亚太恒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大生物技术公司、赛百胜生物公司、诺赛基因、北京科星生物公司、保洁生物公司等。

【 实习实训基地 】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我校生物技术学院已 与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植物园种苗中心、北京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知名生物公司(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中提供了保证。

在毕业实习环节中,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农科院植保所成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 302 医院等 60 余个实验室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专业四届本科毕业生均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实习,为确保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方面提供了保证。

另外我校生物技术学院毗邻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北大生物城,生物高科技气息浓厚,学院能随时接触到生物产业的前沿信息和理念,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最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良好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空间,使学生有充分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和企业的机会。借助地理优势,我校还将继续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生物技术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应用生物技术方向、生物制药方向和食品营

养与质量检测方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制药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常用实验流程,初步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程,能够胜任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基本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

【主干课程】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

【专业特色】

立足北京,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应用性。使学生 掌握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具备将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具有独立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能力,具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制品、制药等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毕业生有较宽的就业机会和较强的竞争力。

【专业前景】

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现在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面临着大量专利即将过期、而同时产品储备非常不足的情况,因而不得不从生命科学公司中寻找新药。新的药物发现技术使得寻找特殊疾病药靶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宜、迅速和精确。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然而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人数为 1.7 万,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 0.9 万,仅相当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 1/4。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的医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各类生物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新型生物制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销售等工作。在各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生产、药事管理和药品检验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药品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分析检测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以及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药学相关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

主要课程: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篇2

关键词:就业率,灰色系统,精度检验,预测

0 引言

高等教育事业关高素质人才培养、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学生的就业涉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近来在各种媒体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多准则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就业率动态预测模型[1,2,3,4,5,1,2,3,4,5],结合江苏省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对2003—2008年的就业率进行了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精度高。最后,用此模型对江苏省未来5年的就业率进行了预测,并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此方法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具有科学合理,排序明确且原理直观、计算简便易掌握等特点,便于推广普及。

1 预备知识

1.1 模型GM(1,1)

记原始序列为x(0)=(x(0)(1),x(0)(2),…,x(0)(n)),则经典GM(1,1)模型的建模步骤如下:

其中n表示观测时间;x(1)=(x(1)(1),x(1)(2),…,x(1)(n))是x(0)的1-AGO序列,即有为x(1)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即满足

则模型(1)的未知参数向量θ=[a,b]T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模型(1)对应的白化方程为

易得(3)的解为

对(4)式离散化可得

由(5),利用1-AGO序列定义,得

1.2 灰色预测的建模步骤

灰色系统预测是从灰色系统的建模,关联度以及残差辨识的思想出发,从而获得关于预测的新理念、新方法。灰色预测的分析过程一般可以下图来表示:

2 江苏省毕业生就业率预测分析

资料来源:江苏就业白皮书

以总体就业率为例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2.1 选取2003—2008年数据建立GM(1,1)模型

原始数据列为

1—AGO数据列为:

进而由公式z(1)

因此灰色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令k=0,1,2,3,4,5可得序列X(1)的模拟序列为:

做一次累减生成可得:

由此可得下表(表2)。

由模拟数据与统计值的对比(图3)可以看出,用2003—2008年数据建立的模型对2003~2007年的数据模拟效果好,精度达到了一级,但对2008年的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为1%,效果稍微差了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江苏省从2004~2008连续五年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而2003年仅为88.5%,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新信息优先原理,下面我们考虑选取2004~2008五年的数据建立GM(1,1)模型。

2.2 选取2004~2008年数据建立GM(1,1)模型

2.2.1 我们选取原始数据列为:

重复上面的步骤可以求得a=0.0024,b=96.3512

因此灰色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令k=0,1,2,3,4可得下表(表3)。

此时可以看出(图4,图5),利用2004—2008年数据建立的模型模拟精度更高,此时△k<0.1且

所以,模型残差检验为一级(好)。

2.2.2 后验差检验

所以,所以模型的小误差概率检验为一级(好)

2.2.3 关联度检验

,所以模型的关联度:

模型的关联度检验为一级(好)。

通过对模型的精度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2004~2008年统计数据建立的模型模拟精度高,模拟数据可靠,下面给出利用此模型对2004-2008年各个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模拟数据(表4)。

用该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2009-2013年江苏省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其数据见表5。

2.2.4 毕业生就业率预测结果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五年内江苏省的总体就业率还会稳定在90%以上,专科生的就业率会有所上升,表明市场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20011年研究生的就业率会跌破90%,这一现象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3 结论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篇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酷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 观念因素

一个人的观念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而社会的观念会直接引导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 与个人观念和社会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眼高手低的心态。在整个就业市场来说, 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从大范围来说, 找工作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 很多大学生都抱着“我一个大学毕业的人, 怎么才那么点工资?而且工作那么累“诸如此类的想法。但现在的市场处于经济复苏阶段, 相应的高薪岗位人员需求有限, 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大, 当然有很多就得不到高薪工作了。况且在能力和学历以及经历上, 大学生相较于研究生、博士生、职业人员等都未必占有优势, 如此能够在毕业得到高薪的人就更少了。这里又要说卖猪肉、扫大街的大学生, 尽管他们没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 但毕竟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比起很多啃老族、无业游民已经好很多了。在当前难找工作的严峻形势下, 如果一直纠结于自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 未必找得到工作。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毕业生, 总想着只有多高薪的公司才配得上自己的那张文凭, 那些证书, 往往就会在这上面摔跟头。

此外, 观念还包括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一点比较玄妙。一方面, 社会上很多公司对于文凭的形式化需求促进了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但另一方面, 这些公司又对工作经验一事耿耿于怀, 导致大量的没有经验空有文凭的大学生成了待业人群。另外, 还有很多人看到国家体制内的工作待遇好又稳定, 就一心想要往里面扑, 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以看出来。但越是体制内的工作, 对人员限定越是严苛, 被淘汰的大学生数不胜数。等这些人回过头来找工作的时候, 发现那些一早就开始奔赴各种招聘会的同学大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自己却还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去。

(二)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教育体制、国家政策、经济现状三方面。

教育体制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扩招减轻了高考负担的问题。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小。不仅拉低了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还造成了日渐增长的大学生毕业工作难的问题。此外, 由于教育体制内, 高校分成各种等级, 直接加深了社会企业对于文凭这件事的苛求程度, 有很多甚至直接表示要985或211的毕业生, 这让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情何以堪?专门性高校要变成综合大学, 一定要专业齐全, 很多理科性出身的大学文学院出来的学生, 完全没有市场, 面试时还可能遭到质疑。且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的院系划分, 有很多市场已经饱和了的专业仍然在不断招收新生, 导致自己专业工作找不到, 不是自己专业的能力水平又不够, 要想找到工作自然困难。

国家政策方面,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对引导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重视了。但由于国家政策引导还不够, 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贫困地区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西部等地区缺乏人才, 而很多大学生却在沿海等着要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加强, 有些大学生在国家良好的政策补助之下, 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

经济现状方面,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市场低迷。国外市场不好, 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工作供应。尤其是在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分公司的情形下, 受到市场的影响, 别说招聘, 裁员都是常事。被裁的人至少比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 找起新工作来, 也更加有力。结果, 很多想要进到外企的大学生也被挡在了门外。

二、就业前景

尽管形势十分严苛, 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获得保障的。首先, 鼓励大学生创业。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干劲, 只缺乏资金。但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在采取措施提供创业基金给大学生, 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天使投资人这一行业, 也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援助。而大学生创业以后往往有一个特点, 就是很能理解没有工作经验的苦恼, 他们往往会接纳很多有能力却没市场的同学、师兄弟等, 直接带动工作需求增长。其次, 引导大学生往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很多工作尽管不能提供高薪, 却能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 毕业生完全可以先在这样的公司待几年, 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以后, 对于增加薪水或者进入更好的公司都有十分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国家体制问题, 毕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出现了村官这一工作, 很多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一方向, 但毕竟还是很有限的。能进去固然是好, 不能进去也应调整心态、尽早做其他打算。

总结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尽管严峻, 但并不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大学生调整心态, 保持自信, 积极支持国家政策和国家建设, 不再眼高手低, 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大观周刊, 2012.3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 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 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 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 (3) 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 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 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至今仍有一百多万没有就业。首先,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其次, 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波及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 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次,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 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 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 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 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 用人单位选材要求高, 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 好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 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008年也比较明显。第四, 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市场只给1700元/月。第五, 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对此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 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 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 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 正确分析自我,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当前, 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 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 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 用人高峰稍纵即逝, 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 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 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 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 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 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 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 发动老乡、亲友、同学 (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要重点“捕鱼”, 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 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但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第四, 放下骄子的姿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 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 毕业生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篇5

由于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已经变成普通的求职者,不具有明显优势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11级应用技术系574名毕业学生为例,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找到工作中的68%的学生是通过在学校介绍的实习单位就业或由学校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就业,约7%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或者参军入伍,另外依靠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就业的学生占到18%,还有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和毕业时仍未就业。

二、学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心理状态

(一)等、靠的心理

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是90后和独生子女,所以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缺乏勇气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内心不想积极主动去寻找工作,而是等、靠指望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特别是在介绍实习单位和大型招聘会时,90%的学生都不热衷参与和推销自己,需要老师动员、强制学生参与甚至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招聘现场参加招聘宣讲会。他们对就业的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内心缺少紧迫感。另外一些学生在找工作时抱着一步找到合适工作的心理态度,如果不符合他们的内心标准,就宁可不就业继续等待,也决不先就业再择业。

(二)盲从、不考虑未来的心理

这类型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认为只要有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盲目地寻找各种工作,既不看专业对口情况也不看未来发展空间,只要薪水可以接受,就马上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盲目地就业导致他们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快就对工作失去热情和耐心,开始频繁地更换工作。这类学生目光短浅,不着眼未来,只看眼前短期利益,没有从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待工作,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恐惧、害怕失败的心理

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总希望依靠学校或家长推荐,最好不需要面试能直接工作。特别是高职学生因为本身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自身学历的限制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在竞争中和本科生差距较大,因此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招聘会投递简历,更不愿意去积极争取机会。很多学生你通知他去面试,他就会找各种理由推脱,明显缺乏勇气去面对竞争。有的学生在面试失败几次后,焦虑恐惧的心理加重,会不断质疑完成工作的能力,在接下来的面试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和忐忑,这怎么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呢。

三、造成以上心理现状的原因

(一)时代原因

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和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在这过程中没遇到过任何困境和挑战。出现困难时家长们为他们冲锋陷阵解决问题,这使得现在毕业生完成工作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更差。长期听从父母长辈的安排,甚至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和独立的能力。他们具有太强的依赖性和脆弱的心理,不敢直面应对挑战和失败,当然就不可能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学校教育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默认为只要加强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使学生有美好的未来,而忽视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关注和完善。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还没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在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没有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挑战的魄力。学校教育缺失了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缺失了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工作的重视。学校教育没有对学生就业整个过程形成完整的指导方法,缺乏对学生面试等相关技能和必备心理素质的教育。学生对就业过程和结果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只希望成功,却对如何成功的方法和途径没有任何概念,这都是学校教育方向偏差造成的。

(三)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就业心理对学生整个人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就业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人生方向和人生高度。具有健康的就业心理,会使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会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才不会失去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学校教育没有给予学生心理问题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把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放在放任自流的状态,更多只是片面追求就业率,无视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这对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四、针对就业存在的心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社会责任感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应对社会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整体利益至上,每个人都应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而学生不积极主动就业,内心依靠父母,就是因为缺少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感,没有认识到不就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所以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内心中克服无知、胆小、怯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并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必须加强学校正面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让学生产生触动感,从内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勇于承担起历史使命。

(二)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盲目就业或者消极悲观等心理状态,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多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人生的必然产物,要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各种情形和压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提高自我调解能力。

在工作中多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就业前熟知招聘相关流程,从心理角度对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在实际参加招聘会时不会胆小恐惧,能够游刃有余。还要灌输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解决机制,让学生能够自我调解,独立面对解决问题,建立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养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

(三)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该从学生大一起就渗透给学生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上大学就重视就业问题,并能结合专业情况和兴趣爱好,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大学不同年级开展不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就业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篇6

一、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二、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要

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作为巨大精神力量又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舞蹈专业大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蹈是人的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简单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应该说是最美丽和最自然的方式。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对编导和舞者本身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音乐、舞美、灯光、道具甚至观众的契合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非常专业而又有限的因素无疑提高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如果再一味强调舞蹈专业的这种专业化就业性,这种做法将会严重影响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而保证就业率的根本因素就是就业去向。

一就业去向分析

从舞蹈的专业特点来说,舞蹈专业学生越早接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越好。因此,在从附中到大学的七至八年甚至更长的可谓十年寒窗中成长起来的专业学生们,都舍不下这份专业,都会选择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据调查,他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就业渠道:

1、进入各级专业演出团体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都很好,无论身材扮相都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各省、市、县级歌舞团和较好的艺术团体当演员。

2、进入各级院校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较前一类学生而言,只能说是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较好,相对前一种学生而言,除专业外,学院侧重培

养他们的文化等综合教育素质,毕业后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教育行业,进入各省、市、县级院校从事舞蹈教育教学工作。

3、进入各级群众艺术馆

这类学生较以上两种专业学生而言,身体条件和专业素质相对一般,因此他们选择进入各省、市、县级群艺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带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普及文艺工作,相对前两类学生要求低些。

4、考研

这类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深造,另一种是专业技能一般,面对专业好的学生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他们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从事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避开热门报冷门来保证自己的就业岗位。

5临时兼职

这类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身专业素质和各方面条件一般,通过跑场和带班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谋生手段,它没有长久性和持续性。

6、改行

这类学生属于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较差的一类,毕业后他们会选择改行,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改做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

7、自主创业

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剩余的这类学生无法找到工作,于是便选择自主创业,他们要么办培训班,要么开店等,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8、待业闲赋

最后一种情况,这部分学生因形象、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都很差,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只能待业在家无事可做。

二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

就业去向是保证就业率的根本,根据以上就业去向的分析,舞蹈专业学生,大多数选择的职业是专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但受目前扩招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影响,使得舞蹈专业岗位都处于饱和状态。这种局面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当然,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因素

(1)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比如舞蹈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如今表演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性的,提倡的是编表合一,即编导和表演合二为一,这种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编导基础和编导技法,同时还要有表演方面应有的素质,舞蹈学专业则主要是侧重于文化素质和舞蹈教育方面,两者的要求不同,培养的人才去向也就不同,在当今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表演专业的学生自然就比舞蹈学的学生就业率高。

(2)相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在相同专业内,外形条件好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男生就业率又比女生相对较高。这既反映了目前我国就业情况的普遍性,又体现了舞蹈专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最大的就业途径就是当演员,外形条件好是必备的首要条件,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必定就会成为行业中抢手的人才。还有舞蹈专业在招生时,报考的男生就比较少,进校后人数自然就少,这就使得舞蹈这一行业内男演员紧缺,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男生比女生就业率高这一情况。

3.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

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编导、舞蹈学、舞蹈表演方面的专业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如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以上几种就业渠道饱和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其它专业的就业适应性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用人单位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不能适应当今其他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2.外在因素

对于所有艺术类专业来说,影响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不外乎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就要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性很强的人才,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岗位,因此我们在扩招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就业的适应性,权衡好扩招与就业率的比重,谨慎行事,不要盲目。

三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1.学校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

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重招生而轻就业。尤其是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都围绕着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而学生的就业问题常常是交给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其它部门就很少介入。其二是对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得不够具体,平时就很少安排一些有关工作,只是到了学生临毕业前才临时抓一抓。其三是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看作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似乎围绕着就业指导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这些观念不转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

(2)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

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更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此外,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2]

(3)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见习与锻炼。有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可以考虑增加实习的次数和时间。[3]

2.自我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3)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舞蹈专业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些缺乏创造力的同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我在一次编导课上发现,只有少数同学会在表达某一情感动作时联想到其他与此相关的动作,并举一反三,归类、总结,附以生动形象的动作描述。这些同学大都具有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想象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创造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开发人的潜能中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学生只要注重平时生活的点滴积累,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勇于发现和敢于探索,善于联想和勤于创新,那么在经过多年系统的舞蹈专业化训练后,必然会让自身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更有实力去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就业大环境下,舞蹈专业学生应该扎实走好大学阶段的每一步,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德艺双馨的从业者。

摘要:近年来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学校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让舞蹈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上一篇:教师教育实践报告下一篇:财务的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