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精选11篇)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1

一 项目基本情况

该地块位于某地,西侧临街,北侧临规划中的某路,东临高压走廊。占地面积32.62公顷。地形方正,地势基本平整。

以上情况务必请进行实地勘察。二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占地面积:326163平方米(489亩)2 建筑容积率要求:1.5-1.8 3 建筑高度或层数:5-6层的多层、局部9-11层的小高层 总建筑面积:约489244平方米,其中商业,住宅建筑层数:商业2层,住宅以5-6层多层为主,9-11层小高层为辅 6 建筑覆盖率:25-30% 7 停车位(库)要求:机动车停车位(库)包括小区住户停车位(库),小区商业配套所需停车车位及其他临时停车车位,非机动车停放包括住宅及小区商业配套所需停车位。

①小区住户机动车停车位按标准小型车位设计,数量按小区住宅户数40%确定;

②小区商业配套所需机动车停车位及其他临时停车位数量按规范设计;

③小区住户非机动车停车问题按每户一间≥4平方米储藏室考虑;商业配套所需停车位数量按规范设计。总体布局要求:按地块规划要点及居住区规划相关规范进行。9 绿地率:35-40% 三 设计理念 实用性:注重提高住宅的得房率与各分区的功能性。室内外空间格局要体现人性化的尺度与感受。经济性:规划设计和单体设计均要考虑其实现时的投资难度,力争保证一定资金下设计出建筑精品。规范性:设计方案必须遵守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对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经济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四 规划设计原则 建筑布局、造型、色彩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关系。应合理处理商业、住宅、环境、场地之间的关系。商业不仅为小区住户服务,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居住区私密性较强,两者在布置上应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注意处理各种建筑空间有机组合、过渡,做到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个人空间的私密性。住宅群体布置要避免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要满足住宅对日照、间距、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要求;营造小区内组团绿化空间,尽量使各户型的客厅和主卧有好的景观和良好朝向,争取做到户户有景、户户是正南北朝向。五 单体设计原则 住宅在满足良好空间感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一梯两户形式。小高层可考虑采用一梯三户的形式。2 住宅层高为2.9米。3 建筑单体设计应在满足户型平面优化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布置及安装设备布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统筹考虑;建筑室内空间无突出墙面的梁柱,建筑物的主要外立面无突出的设备管线。方案设计深化阶段尚应提供与建筑平面布置相对应的初步结构布置设想方案。小高层住宅公共前厅尽量要有自然通风的设计,避免封闭式走廊的压抑和不安全感。六 户型设计原则

户型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保证平面方正实用的前提下,还要满足以下要求: 遵循均好性设计原则,满足拆迁户安居的需要。2 遵循大客厅、大主卧的设计原则 3 客厅及主卧要有良好朝向 厨卫、设备管线尽量靠建筑物内侧设置,保障建筑立面美观整洁。厅堂要有自然采光、通风,无暗厨,避免暗厕。户型配置:住宅:60m2(一室两厅一厨一卫)户型比10%,80m2(二室两厅一厨一卫)户型比20%,100m2(三室两厅一厨两卫)户型比30%,120m2(四室两厅一厨两卫)户型比40%.七 配套设施 物业管理用房按总建筑面积3‰配置。为方便居民生活,设计中还应配有会所、农贸市场、和幼儿园各一处。2 分块或集中配套室外健身活动场所。3 垃圾房等配套在方案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垃圾收集点集中隐蔽,便于垃圾运出又不影响环境。4 用地内污雨水系统分流设计。八 设计成果 A3装订 1图纸部分

规划:总平面图、鸟瞰图、竖向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景观节点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2

1.1 地形特征

场地高差成为山地地形最重要的特征, 场地高低错落, 山水环抱成为大的地理环境, 由较大的高差形成的台地空间成为基地较好的设计元素。

1.2 环境特征

山地视野较开阔, 特别是远山景观极佳, 如果能在设计中整合山地景观资源, 则可以营造较好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楼宇间宜建立视线通廊, 将远看视线与近处景观视线形成互补关系, 与南侧山岭建立良好的视觉景观通廊, 主通廊与北侧公共建筑带同时建立联系。

1.3 住户需求

对于山地村庄安置项目, 应通过调研考虑村民的居住空间的需求。村落一般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 在公共场地上, 红白喜事对场地有较大需求;在生活方式方面, 应考虑短时间内劳动工具的储存问题。同时考虑农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村民宅前屋后空间在安置区的设计。

2 安置区规划设计

2.1 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综合分析区位条件及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以建设和谐共生型居住空间环境为目标, 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和谐统一, 以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2.2 地域特色的高差设计

从整个山地全局高度对小区进行规划, 充分考虑安置小区与周边集聚区特性在空间、功能、交通上的相互关联, 有效地整合周边的空间资源, 最大限度提升小区内部的人居价值。如果能在设计中整合山地景观资源考虑远山景观, 则可以营造较好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楼宇间宜建立视线通廊, 将远看视线与近处景观视线形成互补关系优势与对面山岭建立良好的视觉景观通廊 (图1) 。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特点, 结合不同的建筑类型, 合理安排建筑入口及功能流线, 提升小区内部的居住便捷性。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安排道路和停车设施, 突出小区地形特点, 形成特有景观 (图2) 。

根据小区功能特点及规模, 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及传统生活模式, 合理安排小区配套公建, 最大限度满足居民使用。利用北高南低的优势, 展现高低错落较为丰富沿街立面效果。广场 (公共活动空间) :利用高差, 在台地下沉空间设置广场, 满足住户对公共活动场地的需求。

2.3 安置区绿化设计

利用自然地势地貌, 分层次组织景观系统, 强化公共空间, 最大限度提供公共活动场地。安置区内的围墙及保护分割边界采用开敞式, 以绿篱或其他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在基地内具有高差的台地交接处依照地形特点设计竖向景观墙。依据南北台阶高差, 进行景观步行道设计, 立体绿化处理方式, 使小区内的景观视觉更加舒适、亲切、生态自然。

半地下车库的顶部进行绿化, 使小区景观更有层次性和变化性, 使小区绿化覆盖率提高, 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效果。

3 建筑单体设计

3.1 住宅平面设计

户型平面设计的质量是居住单元设计成功的关键, 该方案从住户基本的使用要求出发, 结合规划设计条件要求, 在户型设计上考虑现代公共生活习惯, 以及对居住生活质量的要求, 户型设计做到各种功能布局得当, 洁污分离, 动静分区,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离, 南北通风, 主要房间采取南向采光面, 最大限度的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形成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底层的户型将拥有南向的小院子, 将新的社区生活与传统农家生活相结合。

3.2 户型平面设计

阳台为功能多元化分区设计, 双阳台设计, 为取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将两个阳台分别设计于客厅和餐厅两端, 南向将阳台纳入室内, 使其成为厅的自然延伸, 避免沙尘的侵扰, 大幅面的落地窗可以带来充足的阳光, 视线极为开阔;另设计观景阳台, 设计南向主厅与相连次卧, 宽窄阳台结合的方式, 客厅外设置一步阳台, 最大限度为南向客厅引入阳光, 同时与次卧宽阳台相连形成互补, 为居者提供都方面需求。

厨房辅助空间的细化设计, 考虑北侧厨房、餐厅、小阳台的“三位一体”设计, 不仅使用方便, 便于管道安装, 同时拓宽了工作面积。另采用餐厨开放式设计, 让做饭成为生活中的享受。储物空间的拓展, 考虑使用者对储物空间的需求, 考虑在过道、主卧、建筑入口处考虑储物空间设计。主卧功能的强化设计, 主卧不仅考虑最佳位置, 同时拓展其辅助空间。

3.3 住宅立面设计

考虑北方山地周边环境, 住宅立面结合当地民居形式, 采用双坡屋顶, 并将太阳能平台与坡屋顶相结合, 整体形象简约、美观、流畅、大方。将新的社区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在墙面材料的选择上, 建筑顶层采用白色涂料, 标准层贴暖黄色三色砖, 底层贴毛石。

4 针对性设计设计

4.1 对坡屋面复合设计的考虑

屋顶不仅需要兼备独立又舒适的顶层复式和开敞的公共露台空间,

还需要承载太阳能极热的空间。将坡屋面、露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坡屋面进行复合设计, 具体做法是将露台空间和太阳能设置在屋面的不同高度, 形成彼此独立, 互不干扰的屋顶设计 (图3) 。既满足使用者在屋顶最佳的观景视角, 可远眺远山, 又可满足使用者对太阳能的需求, 同时满足人们对传统立面三段式屋顶的需要。

4.2 南向独立小院设计

一层设计南向独立小院, 满足部分住户对传统院落空间的需求, 延续其种植需求。考虑独立小院和公共绿地之间的关系, 独立小院由围墙围合起来, 与公共绿地隔开, 保证了一楼住户的私密性 (图4) ;贴近村民原来的生活状态, 延续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4.3 台地空间的停车设计

如何将车库 (兼备驻足空间及农具存储空间) :半地下车库, 同时满足酒席等设宴场地。结合地块内部道路依据现状地形进行高差处理。地块内形成多个具有高差的台地, 在环境和周边联系上统一考虑, 在道路与台地的高差处设置半地下停车场。在环境及周边联系上统一考虑。半地下停车场结合基地坡地形的特点设置, 节约空间, 方便使用;由于空间较为开敞, 也可用于村民进行红白事的活动, 不仅提高了停车场空间的利用率, 同时也解决了村民长久以来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的生活习俗, 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景观 (图5) 。

4.4 太阳能热水器在设计中的考虑

由于安置区地处山区, 公共设施不能及时到位。经过已建安置区调研发现, 多数住户会在楼顶坡屋面上放置太阳能热水器, 满足夏季洗漱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太阳能热水器结合建筑节点设计 (图6) , 将依据安置区所处纬度太阳高度角, 结合热水器尺度, 将太阳能放置在坡屋面凹槽内, 并结合卫生间设置专用太阳能上下水管道井, 解决各层住户对太阳能的需求。既不影响建筑外立面效果, 同时解决当地对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需求。优点:太阳能热水器结合屋面设计, 不仅不会影响住户在屋顶露台的活动, 也可以使热水器更好的吸收阳光。

5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 拆迁安置成为现阶段普遍的现象。设计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尊重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在布局紧凑, 功能合理的基础上创造富有当地特色的设计。本文以山地安置区现居环境和已建安置小区调研为设计出发点, 在北方安置区规划设计、建筑单体及建筑细节设计上提出设计思路。提出整体规划构思;从阳台功能多元化分区设计、厨房辅助空间的细化设计、主卧功能的强化设计提出构思;并在针对性设计方面对坡屋面复合设计、南向独立小院设计、台地空间的停车设计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在设计中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 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 拆迁安置成为现阶段常见的现象。大量村民面临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改变, 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尊重其传统生活方式, 在布局紧凑, 功能合理的基础上创造富有当地特色的设计。以山地安置区现居环境和已建安置小区发现的问题作为设计出发点, 从安置区规划设计、建筑单体及建筑细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设计思路。

关键词:山地,安置小区,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方明, 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左满常, 渠滔, 王放.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李青松.中国南方农村住宅安置区规划设计探索[J].中华民居, 2013 (6) .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3

该项目总体规划为ABC三栋塔式高层居住建筑,总用地约6664 m2,总建筑面积约17747m2。AC栋建筑总高度为51.0m,地上17层,无地下室; B栋建筑总高度为54.0m,地上17+1层(顶层为复式单位),首层局部设计为1层半地下室。建筑的规划与单体设计结合气候与地域性的特点,设计理念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居住舒适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采光、日照、景观等因素,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山势、水景等自然因素,按照现代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体量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汶川地区传统羌族建筑的特点,力求营造出一处充满现代感而又处处洋溢羌族风情、和谐而舒适的安居小区。它的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总体布局特點

汶川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本工程在总平面布置中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达到业主要求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汶川灾后重建的居民安置区项目,安全防灾也是建筑必须关注的设计要素,因此在现有地形条件下,要尽可能的使建筑远离灾害影响,同时结合休闲景观节点与应急避难功能进行设计。

安置小区设计为三栋塔式高层居住建筑,弧形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共享中心绿化,远离规划路的噪音影响。小区西北向和东北向分别设置两个主要小区出入口与周边的规划路相接,形成出入方便紧密相连的小区布局。根据日照分析进行多次方案比较,其中L形的围合布置和点式的均衡布置均会出现不利日照的户型,因此最终确定了住宅弧形的围合布置.户型的住宅体量布置,不仅满足了与周边多层住的日照间距,留出了大片的中心绿化广场,尽量远离规划路排除路面噪音的影响,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景观视线,远眺杂谷脑河。小区三栋住宅塔楼呈弧形围合,形成绿化中心广场,小区总体绿地率不低于30%,提高环境质量和居住生活质量。

二.交通组织

小区规划设计了明确的交通系统,实现人车分流:东北侧的主要小区入口为车行入口,围绕住宅设置了环形的道路为车行道路系统;东北侧的主要小区和西北侧的次要小区入口为居民的步行入口。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分开,形成安全的人车分流系统,与此同时,人们还可通过安全人行通道直接步入中心绿化广场进行休闲娱乐。普通的车行道路系统和人行道路系统可兼用为消防车道,必要时可利用小区的隐形消防车道。

三.立面设计

项目地处羌族文化区,建筑立面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以川西羌族风格的建筑风格及符号元素为基本要素,同时以现代建筑手法和线条加以诠释,配以简洁亮丽的墙身色彩,局部结合暖色点缀,营造出具有藏羌风格的现代化居住建筑。厚重的墙体,略带收分的建筑形体,突出的木质构件,建筑顶部的线条处理均反映出了羌式建筑的风貌;浅灰色的仿石面砖与暖黄色的涂料搭配在建筑立面的使用展现了羌式建筑的韵味。在现代居住使用功能的飘窗、阳台等细节处,用传统羌族建筑建造理念加以演绎,如局部仿片石砌筑阳台,木质的雨棚构架和楼梯间顶部的点式凹凸仿碉楼形象。以较为经济合理的方式,体现了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建筑立面风格与城市总体风貌是协调的,同时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时代气息。通过建筑体量和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筑虚实的对比、色彩的搭配,整体上提炼羌式建筑稳重而挺拔的形象,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

四.环保措施

1.选用高效率及低噪音设备,在布置机房位置时,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泵组采用隔振基础;水泵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可曲挠橡胶接头和弹性吊、支架,减少噪音及振动传递。水泵出水管止回阀采用静音式止回阀,减少噪音和防止水锤。

2.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与消防水池分开设置。生活用水水池(箱)且设加锁密闭人孔盖,并设有通风系统。生活饮用水水池(箱)采用不锈钢板材质的水箱,生活饮用水池上部无污水管道。

3. 生活饮用水池(箱)进水管与水泵吸水管对侧设置,以防短流,且水池进水管管口高出池(箱)内溢流水位,溢流管和泄水管的出口排至泵房内排水明沟。管底(口)高出排水沟沿不小于0.15m。池(箱)顶设通气管。

4. 生活水池设自洁式消毒器,并定期对池水进行循环,防止水质变坏。水池通气管及溢水管管口加防虫网罩,防止杂物尘埃进入池内污染水质。

5. 所有运转设备设减震器,所有通风系统设备,选用高效率及低噪音设备,在系统设计上作消声考虑。

6. 本工程在地下B栋首层设有一台200KW柴油发电机组,在机房内墙面及天花采用吸音材料处理。散热排风经消音通道排向首层,发电机的排烟在机房内经除尘消烟处理达标后,沿竖直烟井在屋面高空排放。

五.卫生措施

三号安置小区汇报材料 篇4

一、目前施工进度情况

三号安置小区一标段(1#~4#楼),主体结构和优质结构(2#楼、3#楼)已验收通过,1#楼、4#楼内粉已完成90%,2#、3#楼内粉已开始,1#~4#楼各栋楼外粉已经开始,计划1#配电房3月底完成,各栋楼外架4月底落架,具备附属工程开工条件。

二标段(5#~9#楼),主体结构和优质结构(5#楼、6#楼)已验收通过,年后复工后,5栋楼内、外粉刷同时进行,计划2#配电房3月底完成,其余5栋楼外架4月底落架,(相对于一标段,实际相差1个月时间)具备附属工程开工条件。地下汽车库不影响整个工期。

二、后续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房屋买卖合同(小区安置房) 篇5

卖方(以下简称甲方):

身份证号:

买方(以下简称乙方):

身份证号:

一、房屋买卖的背景:

甲、乙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自愿结合,就甲方将另一套闲置住房卖给乙方事宜在平等、自愿,充分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二、买卖房屋所在的位置、面积:

甲方将位于

小区

单元

室,建筑面积

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卖给乙方。

三、买卖房物售价金额:

双方协商房屋总价款为 元(大写人民币: 圆整)。含水、电、煤气安装费。

四、付款方式:

甲、乙双方在签订本合同后,乙方需在 日内支付 万元给甲方,甲方将房屋钥匙交给乙方。余款必须在 年 月 日前付清,甲方出具收款凭证。

五、甲、乙双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保证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并缴纳足额房屋购买款后,完全拥有该房屋和本小区其他居民同等时效的产权及使用权。甲方保证乙方居住权利的行使,负责解决入住前后相关事宜。

2、甲方保证其出卖给乙方的房屋产权清楚,绝无他项权利设定或其他纠纷。甲方及见证人、甲方子女代表清楚并可证明甲方的所有子女家属成员均知晓并同意、支持该合同的履行事宜。

3、因该房屋未办理房产证、契证、土地证,甲方需在统一办理房产证、契证、土地证时更换户主名字,即由甲方名字更换为乙方名字(所产生的过户或变更费用由乙方承担)。

六、违约责任:

1、本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2、如房屋交付后发生该房屋交付前即存在的权利和其他纠纷,影响乙方权利的行使,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乙方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

3、如因甲方原因导致本合同的解除,甲方应按照市场评估价返还乙方房屋价款,并赔偿乙方的房屋装修和其他相关费用。

4、本合同签订后,双方应共同遵守。如有违约,违约方除赔偿对方相应经济损失外,还应该赔偿对方房屋总价款20%的违约金。

七、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签定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其它约定事项:

九、本合同壹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壹份交由 村委会存档。

甲 方: 乙 方:

安置小区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篇6

**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区维稳办为贯彻《**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制度(试行)》,保障我市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经区领导同意,区维稳办决定对**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稳定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区维稳办成立由区维稳办副主任许亚同志负责的专门课题调研组,经工作,调研组先后多次到商聚区建设管理局、拆迁办、**区政府、黄码乡政府等部门和单位了解有关情况。与**区维稳领导小组、黄码乡政府及吴圩村村干部,共同走访了涉及**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建设拆迁的居民,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将**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市吴圩安置小区建设项目位于**区南苑路以南,毓秀路以西。(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总用地面积159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以6层住宅为主。项目计划总投资28000万元。(三)项目建设单位:**市**新城置业有限公司

二、**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的政策法律依据**市吴圩安置小区项目是经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审批许可的,具体依据为:(一)**市发改委批复的淮发改投资复[2011]372号审批文件。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7

关键词:失地农民,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规划设计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承载体,被统一安置在规划好的小区,被迫接受市民化。失地农民作为特殊群体,具备“市民”和“农民”双重属性,其居住的农民拆迁安置小区作为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产物,由于当权者和规划设计师对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忽略,设计不当造成小区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如今“底层研究”已成为热点,但是缺乏具体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规划设计师的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仍停留在景观“美化、绿化”的层面上,如何针对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居民的需求创建适宜的人居户外环境是社会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 概念的界定

由于目前对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还未具体定义,参照相关文献对安置房的定义,得出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定义——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是指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所建的居住点。在许多研究的文献中,出现“城中村”“农转非小区”“农迁房小区”“城市农民小区”“失地农民还建住区”等相似概念。但是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概念与上述相似概念存在部分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由于乡村在城市化之前,规划过程中已普及城市基础设施并依据现代规划理论进行规划,各方条件已较为成熟,城市化过程比较快速。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我国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用于拆建安置的居民点,如新加坡的组屋、美国清理贫民窟过程中为低收入群体建设的廉租房社区等等。在我国香港,公屋建设也为许多城市化过程中弱势群体提供安置点。这些国内外类似案例可供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借鉴与参考。

2 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发展历史

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大体经历了城中村和国家及集体统建安置小区两个阶段。农民拆迁安置小区作为土地开发的补偿性措施,在我国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农民拆迁安置小区主要类型为集体统建安置小区。

3 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角度,旨在解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的诸多不适应,规划角度也多集中探讨其室内住房条件的改善。而景观学领域对其的研究还比较不足,体现在具体设计中忽略失地农民对小区家园感的需求。家园感的形成不仅要通过良好的室内环境,同时也依靠优良的户外环境。而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户外环境情况不容乐观。熊旺[1]探讨长沙市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模式,指出农民拆迁安置小区中常见问题:总体布局形式单一;交通组织混乱,机动车的停放采用地面分散停车;小区的景观生硬,绿地面积少,由于停车占用部分空间绿地,致使宅间绿地分散,不成体系;它的公共设施不齐全,治安管理差。冯婧[2]通过对宁波市北仑区拆建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一般小区内部以5层住宅为主,建筑采用行列式布局,道路通而不畅,多采用地面停车方式,公共绿地空间以种植草皮及灌木为主,宅间绿地则以种植草皮为主,休憩娱乐设施少,公共设施少。同时他认为拆迁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阶段,对于提高居民劳动技能的教育设施、提高居民素质的文化娱乐设施、保障居住健康的医疗设施等考虑不足,而对于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更是无暇顾及。拆迁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在环境设计中热衷于形式化的公共空间建设,通常在小区中心、组团入口布置中心绿地并设置少量的凉亭、座椅,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利用率最高、真正能加强邻里交往的宅间绿地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要的考虑与设计。而绿地作为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的重要部分,却在实际建设中可有可无,王斌等[3]研究杭州市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绿地情况,发现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植物种类单一,绿化率不高,没有形成组团效率。农迁小区交通应人车分流,场地景观应具备综合功能,景观公共设施设计应合理,景观设计融合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失地农民在被迫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长久以来的思维习惯、目前的经济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等行为模式,决定了不能够很快的适应城市生活,而现绝大部分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是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但由于各方面制约以及技术措施资金投入不到位,这些小区不仅未完善基础设施,而且剥夺了失地农民熟悉的乡土家园气息。面对如今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建设过快过多的情况,钟瑶奇[4]提出农转非小区规划建设要有前瞻性,更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绿化等用地要留足为小区今后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避免几年后小区变成破破烂烂的贫民窟。在户外环境设计的具体理论与手法方面,侯学钢[5]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即:1)居住符合现代住宅标准,做到“七通”;2)造价经济;3)建设有村落特色的交往空间;4)新址距城中村原址不超过1.5 km;5)为城市提供一定数量公共活动空间。李军[6]在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设计时通过设置道路节点空间,架空层、广场、绿地等空间设计,促进交往。段艳宇等[7]在邵山乡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中,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利用可持续发展规划理念,建设小区内生态景观。

而对于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最为系统的是南昌大学的黄景勇等[8,9]、黄婷[10]、江婉平、周志仪[11,12]分别对江苏农村拆迁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和南昌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进行研究,并发表一系列关于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的文章。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前期社会调研的方式,并根据农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传统,创新性提出“可耕绿地”“院中院”的建筑组团院落模式的概念,建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公众参与,并根据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规划设计富有农村文化气息的演艺广场、促进邻里交往的绿地空间、实用性强的架空层、具备安全性的领域,将失地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需要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交通、绿地、空间等设计上保留许多乡土景观特征。

从当前学者对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可分为“同化”和“保留”两种观点。“同化”意指结合城市社区规划相关理论,参照城市社区设计标准,将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建设为基础设施完善、绿化景观丰富的现代社区。“保留”意指结合乡土设计相关理念和方法,根据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将农民拆迁安置小区设计为富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小区。

比较上述两种观点,具体如表2所示。

4 结语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失地农民们作为弱势群体承担着城市化的后果,因此,规划设计师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失地农民”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尽量设法给予弥补和援助,通过规划设计的引导使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空间日趋完善。但从目前阅读到相关文献的情况来看,我国关于农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环境的研究还部分存在不足之处:

1)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文献多,从景观学角度研究的少。

2)相关领域(如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理论已较为成熟,但该领域的研究理论缺乏。

3)由于规划师在实践中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的研究结果缺乏具体实例支撑。

4)实地调研的少,还停留在主观的感性认识上。

5)具体设计中部分景观设计师将其作为城市居住小区,忽视失地农民的特殊性,未将“人”作为设计根本出发点。

小区园林设计方案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区园林;设计方案;规划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15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园林作为小区的重要配套,是小区居民最重要的生活配套之一。园林景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绿色生活的理念进一步得到推广的背景下,做好园林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笔者将以三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小区园林设计的方案。

1自然为本,绿色为源

以自然为本,构想突出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可以从形夸、风格、手法、材质等万面与目然结合,将广场、硬地、小品等融入到自然之中,并创造性地将草坪广场、木质景廊、卵石硬地、叮步路等融入到广场设计中,解决广场、小品等形象生硬的设计难题。此外,以自然为本的同时,也需要体现在整个设计构思的其他方面。

如笔者在某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通过曲线形道路、开阔草坪、中心立体雕塑喷水台、休闲广场、健身道路、儿童天地等设置,体现现代欧洲景观:大气中不失细致,独特中不失细致。小区沿东西向中心轴线分别布置了瓦伦西亚月牙珍珠广场、佛拉明哥厂场、半心雕塑涌泉、西班牙欢乐广场、欢乐休闲绿廊、小天使园。

其中瓦伦西亚月牙广场将一般意义上的广场化整为零,形成多个月牙形小珍珠广场,分别可为老人、少年、,情侣所用,又互不干扰。而布置的幼儿活动广场与青年晨练区,则方便居民就近安全使用。

佛拉明哥广场是小区的空间重点。自然的草坪缓坡上点以几组观赏树丛、花灌木丛,体现开阔的空间效果。草坡上卵石路与石板路穿行于绿野中,曲径通幽。动态的弧线组合空间形成了浓浓的拉丁文化氛围。圣心雕塑涌泉是景观轴的交汇点,涌泉池被整形花灌木围于其中,音乐水珠绿色交相辉映。

西班牙欢乐广场与欢乐休闲绿廊为小区的文娱休闲中心。在广场中设置了旱喷泉灯光音乐广场,春夏季水从地上喷涌而出,人们活动于其中增添了不少情趣。小天使园是小区的儿童活动中心,布置沙地、秋千、滑梯等组合游具,让整个园林充满童趣。

2整体规划,环环相扣

从整体的角度,去塑造整个园林的规划,将园林的各相关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园林小区景观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

2.1规划设计

紧扣环境主题,组团以景观主轴将各部分的中心绿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各个休闲步行绿轴向每一个组团绿地、休闲绿地、宅间绿地渗透,形成一个连续的由点到面的整体绿化景观系统。利用住宅的空中绿化达到立体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每一个组团都设有老年及儿童活动场地,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运动与休闲。规划布置的绿带就展现在每幢住宅楼的旁侧,并将东南风带入小区,保证绿景常在、空气清新、活动便利的健康生活。各住宅之间的南北间距为1 8.4~20.8 m,满足日照、通风、采光的要求。东西之间的间距为6.6~8.5 m,达到消防的规范要求。

2.2建筑设计

住宅单体的造型设计做到既统一又生动活泼,打破了一般住宅建筑的单调性。顶部四坡顶形式及部分玻璃顶的造型充分显示现代建筑的唯美主义,出挑的大窗更利于室内观景,变化的阳台丰富了建筑立面中部的形体语言。层叠的横板线角将窗套与空调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便于隐藏雨水管与空调冷凝水管。竖向的挂板确立了建筑挺拔的身姿。

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充分地体现了对比和统一的原则。在建筑风格上,传统建筑立面的三段式典雅风格与现代建筑简洁的线条相统一,将建筑的古典美和现代感融于一体。横向层层的空调板、窗套线与竖向的挂板、阳台立柱相对比,将建筑的刚与柔有机结合,使该建筑造型既挺拔,又不失住宅建

筑的温馨。

2.3道路交通规划

“庐山花园”三期工程道路采用二级道路规划形式。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该工程项目主入口布局在南京东路近青山湖路处。主要道路为总体规划中的环行车道,道路路面宽度为5 m,其次为入户道路,其道路路面宽度为2~28 m。

2.4环境景观设计

“庐山花园”三期工程绿化系统由点线、面环境系统组成,根据整个规划设计肛格。环境设计风格以规则式的景观风格差主。景观设计围绕总体规划中的中心绿地后开。中心绿地由一半圆形的广场,以及两条放射状的道路组成。中心广场两侧整体的硐坛与广场的柱廊形成呼应。宅间绿地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规划布局畔的住宅的均好性,使得“户户有绿,推窗笮景”的规划理念得以变成美好的现实。

3从功能定位出发,布置园林

3.1功能定位

对小区园林的功能定位,是设计园林景观样式和布置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小区居民会进行各种自发的、随机的或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平日、节日、白天和晚问,如表演、健身、体育锻炼、约会、观赏等。同时,有些大型的小区,可能会有商业服务功能:应满足广场地区及周围的商业服务集聚的地位,以及市民和旅游者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需求。

3.2设计目标

①提高效率的交通体系。在大规模的小区园林规划中,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小区活动举办过程中,会有大规模的交通集散,需要高效率的交通体系为支撑。在步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区内交通体系,保障交通的安全与便捷。

②提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高品质环境的园林景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造优良的整体城市意象,形成独具特色、整体和谐的物质环境风貌。

②塑造多层次的外部空间,形成生动的开放空间,丰富的驻留场所,连续的步行体系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③发掘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体现区域生活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3.3规划结构

在城市广场绿地设计中,规划设计了三条空间轴线、四片功能片区及七种空间类型。三条空间轴线分别为规划如下。主轴线南北纵贯广场,成为最主要的广场对称轴,从主入口进入主广场,再到水园广场,最后空间聚收于博物馆会展中心综合楼。两条副轴线东西横贯,一条从西瓜路西侧商贸楼前小广场指向水园广场至工青妇活动中心,另一条从金融大厦与综合大楼之间的小广场至主广场。

3.4景观体系

①广场区。广场绿化设计意向为沿中轴线的开放,广场两侧辅以绿色,为丰富广场活动、体现当地的吴越文化内涵,在广场中部安排四根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立柱。安排设置居民活动广场与丰富居民活动的舞台,周围以旱地喷泉映衬,象行青山湖的水风光。中心广场东两两侧设计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文化长廊”,二者都与绿地紧密结合,成为居民公共活动、休憩的最佳场所。

②绿化生态景观。生态景观绿化布局突出对自然的尊重,在塑造人工活动空间的同时,强化多层次植物群落的种植和水体的保留与结合,再造多种生物的栖息环境,形成中心区的“绿肺”。人工塑造的以山、水为主题的园区,隐喻奇伟的天目山与秀丽的青山湖,绿化配置间种银杏,体现“市树”主题。

③广场竖向形态组织。广场竖向设计主要布置于广场主轴线系列开放空间中,以打破硬地平铺直叙的单调。从主入口进入广场后,上三级踏步到达主广场:观演空间,标高为+0.45 m,观演空间的中心为演出空间,标高为+0.9 m。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区园林的设计方案中,设计者需要根据小区的特点,根据小区的功能,来设置景观的规模、布局,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以优良的自然环境,形成充满吸引力、优雅的、有秩序的,具有历史感的小区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梁东成,战国强,许文安.快速城市化下现代城镇绿地系统

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06,(3).

[2] 张君芳.汕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述[J].广东园林,2011,

(4).

[3] 吴特豪.浅析居住区环境绿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8).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9

一、招商项目基本情况

投资人根据本公告设定的招商条件及要求,实施建设、开发、经营和销售。

项目名称:茂县“南凤小区”安置房工程。

项目地点:该项目位于茂县城南凤仪镇。

项目规模:(1)安置房小区建设工程用地约24.37亩,建筑面积约29244M2 (约250套),安置房小区建设任务属委托建设项目,政府按建筑面积以1380元/ M2进行回购。注:该回购价格包含安置房小区建设的所有项目勘察、施工图设计、图审、监理、施工及室外附属总平、绿化和小区道路等全部费用。

(2)配套商业用地7.15亩。

土地性质:(1)安置工程部分用地属于政府行政划拨用地,土地由县人民政府提供。

(2)配套商业用地属于挂牌出让用地。

商业用地项目规划条件:

容积率小于1.8,建筑密度小于35%,绿地率不小于33%。

二、招商条件及要求

(1)因本项目有委托建设项目和开发招商项目双重性质,加之该项目地块周边市政道路建设需同步配套实施,为便于委托建设项目和开发项目与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同步,招商人拟将羌城古街南段市政道路建设与委托建设项目(安置房小区建设)及开发招商项目进行捆绑招商,其中市政道路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进行公开招标,开发商在书面承诺招商人的开发条件后,方可参加竞投。

(2) 投资人必须是依法成立并有效存续的独立法人,注册资金人民币万以上,须具备二级以上(含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道路施工企业联合体要求具有二级以上(含二级)市政资质,联合体的具体要求应符合市政道路招标公告要求。

(3) 所有参与本次招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接受政府委托建设安置房小区的`前提条件,开发商在书面承诺招商人的条件后,并提交书面承诺书加盖开发商及道路施工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单位公章,经招商人审查,符合条件的,进入竞投程序,对承诺条件与招商条件不符的,不得参与竞投;开发商参与本次竞投过程,若开发商联合体中标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则开发商取得本项目的开发资格,并与招商人签署本项目开发协议。

(4) 商业开发由开发商自行定价,自行安排销售;安置小区由政府按安置房建筑面积以1380元/O(达到基本入住条件)的固定价格向开发商回购(含整个安置小区房屋、室外绿化等所有建设项目内容)。

(5) 其他要求:

 安置房交付时间:

项目建设周期,以土地取得之日起9个月内交付全部安置房。

(6)土地价格及地价款支付方式:

 商业开发部分用地

基准地价19万元/亩。开发商在签定土地出让合同后按照茂县国有土地竟买程序相关要求向政府支付(详茂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竞买须知)。

三、招商报名须知

请对该项目有意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与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携带营业执照副本原件、资质证书原件、税务登记证原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市政道路施工企业法人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应具有二级及以上建造师资格)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法人授信文件,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以及上述资料复印件一套(加盖单位公章),于公告之日起至3月28日止,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4:30至17:30时到茂县规划建设局办公室报名,在验证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领取相关资料。同时缴纳保证金人民币100万元(进账截止时间203月30日17:30分,以进账单进账时间为准,并提交其复印件),中标开发企业保证金在项目安置房实施后退还;未中标的开发的企业在开标后5日内退还保证金。

四、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招商公告同时在《阿坝州网》、《四川招商引资网》上发布。

五、报名时间、地点以及联系方式

报名时间:年3月28日17时30分截止

报名地点:茂县规划建设局办公室

联系人及电话:施勇  13309045066  办公电话: 0837-7422211

开户名:茂县财政局

帐  号:22-601701040073393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茂县支行

七、未尽事宜以补遗通知书为准

特此公告

茂县规划建设局

安置小区设计方案 篇10

县人民政府:

拆迁安置小区工程位于国道旁,本工程于2011年5月30日开标,招标1—12单元安置房,总建筑面积为23959㎡,中标单位为:交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价为:21364709.27元,平均单价为890/㎡。

由于工程现场部分土地问题和建筑物拆迁问题未解决,达不到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和村委会运输队未达成运输协议,及人工费和材料的上涨等因素,造成工程一直没有正式动工,施工单位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要求能和村委会运输队签订一份合法、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输协议。

2、要求能够有更宽敞的施工作业面,不要局部动工,否则增加机械重复运作和人工重复验收审查等费用。

3、要求提升材料价价格为现在市场价格,由施工单位重做预算,由县发改局核查小组审核,按审核的工程预算进行工程施工,可以不执行人机费调增的“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但是如果我县今后执行“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本工程需要参与执行。

根据以上问题我单位对本工程进入深入分析,情况如下:

一、主要材料在投标报价、拦标价及现行市场价出现以下问题。1.投标报价:

325水泥300元/T

425水泥430元/T

沙子碎石为43元/m³

钢筋:4180.19元/T 2.拦标价:

325水泥400元/T

425水泥510元/T

沙子碎石为75元/m³

钢筋:≤φ10 4900元/T

≥φ10

5000元/T 3.现行市场价:

325水泥320元/T

425水泥390元/T

沙子碎石为62元/m³

钢筋:4500元/T 综上,投标报价过低,投标时未对本地方市场进行仔细勘察,如果按照拦标价的材料价完全可以实施本工程。和现行市场价相比,以上材料价格费用调整,可按招标文件在签订合同时约定审计结算方式。

二、关于人工费和机械费用的调整:

如果按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对人工费和机械费的调增,人工 费由原的调增54%改为110%,机械费调增由原来的不调增改为调增 16.1%,按投标报价计算本工程总价,增加了1651121.12元,总价为: 23015830.39元,平均单价960.63元/㎡。

三、修改房屋主体结构,降低成本,调整费用:

修改房屋主体结构,由原来的框架结构变更为底框结构,上层砖混,将要重新设计整个安置房,重新到地区质监站进行审查,重新做预算及对预算进行核准。

方案

一、材料价格费用调整:按招标文件在签订合同时约定审计结算方式进行调整;

人工费和机械费用的调整:按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调整。本方案优点:有依可寻,调整方便,运作时间短。

本方案缺点:需要执行“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增加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项目资金,给县财政带来压力。

方案

二、费用调整:材料价格按招标文件在签订合同时约定审计结算方式进行调整;修改房屋主体结构,降低成本,调整费用;

本方案优点:可不执行“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减轻县财政压力。

本方案缺点:承担风险,程序复杂,重复投资设计费,审查费,造价咨询费,经县发改局核查核准,总价有所变化,平均单价不一定能满足中标单位的要求。

方案

三、满足施工单位提出的要求:提升物价价格为现在市场价格,由施工单位做预算,县发改局核查小组审核,按审核的工程预算进行工程施工。本方案优点:可不执行“黔建建通【2011】564号文件”,有依可寻,调整方便。

本方案缺点:今后其他施工单位有可能效仿。

综上三个方案,我单位建议采用第三种方案和施工单位洽谈,望有其他更好的方案,我单位给予执行。

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办公室

安置点工程建筑规划设计方案 篇11

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 (青岩堡) 集中安置点项目 (以下简称青岩堡安置点工程) , 是贵阳市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重点配套工程。拟建的青岩堡安置点工程, 位于贵阳市南部青岩镇。该工程将极大改善花溪区镇区居 (农) 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利用临近青岩古镇的地域优势, 青岩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开发适合自身, 类似新农村“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业。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民新村建设模式,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功能升级、古镇增量扩容、丰富功能类型。

2 规划设计思路

延续屯堡建筑风格, 将青岩堡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为“花园式的乡土园林民居建筑”, 即在延续屯堡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的改良革新, 坚持乡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借助东西方造园元素, 从中提取有用的元素与建筑物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寻找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髓的同时, 也要吸纳现代人的生活流线, 创造真正适合于当代农民的民居生活, 这是一个“原创复兴”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建筑一定要符合本地的气候、本地的条件、本地的文化、本地居民的审美标准和居住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第二、将乡土园林绿化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完美组合, 打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使整个大环境既充满乡土气息和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又不失青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同时也满足了建筑三大基本属性的要求:时空观、自然观和文化观。整个工程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之美。

3 总体规划布局

一心:即安置点公共中心。以居委会和服务中区为中心, 加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形成安置点的服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

二轴:是由水岸商业空间所构成的商业区空间轴和安置点内部的道路景观轴。

三区:指由安置点水系及道路所形成的三个区块, 西部家庭客栈服务区、中部商业区和东部生态居住区。

3.1 运输交通网络与组织

对外交通。安置点对外联系主要依靠西面的桐惠公路。安置点在桐惠公路设有三个主入口, 两个是安置点主入口, 另一个是沿河商业区主入口。在安置点东面通过组团道路与210国道相接, 使区内车辆方便快捷汇入外部交通系统。

内部交通。规划区内主干道规划路面宽7米, 作为今后各组团内部及区块之间的联系轴;支路满足消防要求和方便出行, 规划红线宽4米。区内建筑组团路与主路相接。其回转和走向尽量考虑山体的坡向走势, 做到与山体地形相协调。

3.2 景观设计

3.2.1 景观结构

小区绿地景观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 使之与周围山体、河流、农田融为一体, 形成“一心一带, 两轴多点”的绿化景观格局。

一心指景观中心, 以中心广场为中心, 整治周边环境, 配置景观元素、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 形成安置点的文化景观中心。

一带指沿安置点周边自然山体形成的生态绿化景观带。

两轴是指安置点内主体水系两岸水体空间所构成的滨水景观轴。

多点即多个绿化景观节点。

3.2.2 形象和特色

基地将通过种植本地树种, 以保留浓厚的乡土气息, 体现青岩的人文特色。这个景观特色并非是静态的, 它将通过多样化的树种选择实现季节性的色调变化。种植的一系列常绿和落叶植物将给建筑周围的景观增添不少亮色, 与当地天然地貌浑然一体。

3.2.3 主题

强调乡土建筑的休闲特色, 突出自然与休闲这个基本主题, 创造一系列独特而又相互协调的户外景观环境, 设计时要求尽量遵循当地地形特点和现有植被分布。

3.2.4 规划措施

加强安置点主干道的道路绿化、亮化工程的建设, 创造安置点整体风貌。

加强水岸绿化建设, 可采用“乔木+灌木”的种植模式, 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突出自然与休闲这个主题。

利用安置点内空闲用地, 适当布置绿化植物, 改善安置点环境。

对居民住宅前屋后进行绿化, 同时结合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及河岸绿化, 形成有机的绿化格局。

3.3 建筑风格

3.3.1 现状分析

青岩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文化融合变更, 作为反映文化定位的建筑, 尤其要反映融合变更这一特点。就青岩古镇而言, 其建筑特色是融合中原地区汉族建筑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 因地制宜地发展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作为风貌的统一, 整个青岩堡安置点都应该保持青岩古镇这样的建筑风格, 在外观上达成统一。同时, 建筑的作用不光是在外观视觉上形成统一, 在建筑的使用上, 还应该按照文化定位, 形成一定层次的差别。青岩堡安置点的建设,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居住、发展问题, 因此, 在外观上保持风貌特色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其实用性。而新建商业街区是连接两个城镇的过渡带, 需要在建筑风格上做到统一的同时, 逐步变更, 达到项目整体建筑风格的和谐。

3.3.2 风格定位

安置点的打造是基于青岩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 在建筑规划上不仅要体现出浓郁的当地特色, 更要融合多民族文化在建筑上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 以丰富的建筑语言, 营造出一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

在建筑形态上, 不仅要有普通的民居式建筑, 体现古代市井生活的建筑, 更要有体现地区特色的建筑, 以各种形式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等, 使整个项目能够呈现出多层次, 更为丰富的建筑形态。

结合文化定位, 安置点的建筑风格:新修建的商业区, 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 使其在注重实用的同时, 与古镇风貌相匹配;安置点住宅的建设在外观上整体与古镇和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内部结构应该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

3.3.3 住宅户型设计

住宅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联体住宅及公寓式住宅, 建筑面积为100~250平方米。

每个组团住宅通过精心布置, 令每户享有良好的视野及景观。

住宅建筑设计错落有致, 随地段而变化, 既反映出当地古镇建筑特色又体现现代建筑的开合空间, 形成开敞式、半开敞式及私人空间的组合。

户型设计既考虑到居民日常的使用功能, 又能根据居民自身需要, 改造成为“农家乐”、“家庭式客栈”等多种商业建筑。

参考文献

[1]张东, 陈琛.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8 (10) :127~128.

[2]姚飞兰.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 (中旬刊) , 2008 (4) :28~31.

上一篇:语言文字学习方法下一篇:冬景·冬情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