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共12篇)
摘要: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承担着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和协作等多方面品德素养的职责。分析认为: 初中体育教学中透德育教育有以下策略1)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的结构进行德育教育;2)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3)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事件”;4)教师要善于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5)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6)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对学生的感染。
关键词 :体育;德育;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的结构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个方面。
1、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2、准备部分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3、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体育课结束部分是是一节课的尾声,在这里,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批评纠正,以表扬鼓励为主,勉励学生,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另外,送还器 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德育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等方面 的培养。一般来说,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体操、球类等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不同,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1、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机会,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杜瓦尔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违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三、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事件”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宽敞的空间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错觉:“以为 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听老师的指令。”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意外” 现象。教学发现这些“意外”总是不断地出现在体育课堂上,如球类活动中的“争球与抢地盘”。体操类活动中和跑步运动中的“扭伤”,竞技类 比赛中的名次争夺,学生面对老师批评之后的 委屈或者不服等。它们都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这些“意外”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学生不遵守体育课堂规范,不按照老师讲授的知识要领,不懂得某些体育活动的基本规范。因此,体育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现象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及时明确课堂规范,把课堂规范教学、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懂规范、明责任等德育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友爱、尊重规范等美好品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教师要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在组织教法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学中,需有音乐设计的一种情境下,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就会既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又会使学生陶冶情操教学的目的:在课堂小结中,评价和肯定一个学生时,会更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些种种都会使学生
个体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做击中目标(用球代替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又如,做头上胯下交叉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 誉 感 及 自觉学习、刻 苦 拼 搏 的 精 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教师赞扬他的长处之后,指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 慢 自然 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 罚 分 明”,其 意 不 仅 是 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 事 得 赏,这 不 仅 会 变 成 毫 无意 义,而 且 变 成“无 聊”的 代 名 词。过 重 严 厉 的 批 评,往 往 可 能 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初中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对学生的感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具体的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七、结论
1、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体格,充实智力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培养感情智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2、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的内涵,不失时机的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意外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5、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6、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效仿。
八、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有效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性和逻辑性, 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立足点真正从单纯的传递知识技能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力求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智慧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成长。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
一、讲述课前故事, 逐步渗透人文精神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学这些无聊没用的东西呢?”这是教师经常能听到的来自学生的抱怨。遇到这种情况, 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鹅卵石与钻石》的寓言故事:一天晚上, 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休息时, 神出现了, 对他们说:“你们要多捡一些鹅卵石放在马褡子里, 明天晚上, 你们会非常高兴, 但也会非常后悔。”说完, 神就消失了。牧民们很失望, 原以为神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 不料却让他们做这种无聊的事情。但不管怎样, 那是神的旨意, 于是他们各自捡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了马褡子里。第二天夜晚, 牧民忽然发现马褡子里的鹅卵石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 同时也后悔极了, 后悔没有捡更多的鹅卵石。这个寓言小故事, 能使学生明白知识都是有价值的, 现在觉得没用的知识, 就像鹅卵石一样, 将来可能变成无尽的财富。
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也应该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熏陶, 鼓励学生融入富有乐趣的数学课堂, 感受鲜活的数学信息, 享受数学学习的幸福。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不断挖掘人文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性往往蕴藏在知识的背后, 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 结合学生实际, 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数学知识, 并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植树问题”前, 先让学生看一段自然灾害的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进而引出植树问题, 渗透了环保意识的教育。这样, 利用植树中蕴藏的有趣数学问题, 既体现了“数学无处不在”的哲学思想, 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 建构新知识, 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觉得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那么神秘难懂,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还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巧用生成资源, 顺势进行人文教育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教师如能恰当处理, 随机生成教学资源, 彰显其宝贵价值, 能使学生在和谐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过程中, 引用教材中的主题图 (四个人过限重1吨的木桥) , 让学生探讨四个人怎样过桥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数学角度出发, 考虑到它们的总重量不能超过1吨, 有几种不同的过桥方案。而有一位学生却表示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想法, 他认为两个两个过桥最合适, 因为 (1) 这座桥是木头做的, 中间可能有裂缝, 时间长了桥板也许不太结实了, 所以一个人行走可能很危险; (2) 如果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大, 行走不方便怎么办, 只考虑他们的重量吗?是人重要还是过桥重要?让他一个人过桥也太不讲人情味了。
针对学生如此富有个性的观点, 教师应顺势利导, 及时捕捉生成的人文教育素材, 打破教学常规, 帮助学生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并潜移默化地进行大爱教育,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彩, 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使用科学评价, 给予足够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评价应贯穿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 既要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又要在情感上给予关怀, 让他们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当一个内向腼腆的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可以及时传递纸条给他:你是最棒的, 因为你自信勇敢地举手发言了, 刚才你的失误人人都会犯, 请不必在意。当学生发言支支吾吾时, 教师不打断他, 而是耐心地引导他, 待学生讲完后, 评价说:“你真勇敢, 谢谢你的坚持, 也谢谢其他同学, 学会了等待。”当学生因为做错了一道题目而遭到其他人嘲笑时, 教师这样引导:“××同学这一题是做错了, 但大家为什么没有关注到其他几题都做对了呢, 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而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只要知错就改, 同样很棒!”学生能在这样的评价中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友好, 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
五、回归现实生活,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 教师可以联系社会生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让人文教育回归生活, 使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 介绍说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 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仅为3千克 (出示一袋3千克的水) , 这是他们每天用以做饭、饮用、洗澡、洗衣的水。接着, 该教师请学生算出生活在南方的一名学生家中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 (59千克) , 再比较这两个数据, 说说感想。这样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有了节约用水和南水北调的意识, 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拓展性, 不仅强化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价值意识, 而且学生珍惜水资源的人文意识和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也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合作教学 运用策略
在当下的世界大环境中,英语成为了一门通用语言,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因此,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变得非常重要。初中英语是学生形成英语观念和英语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合作能力同样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合作教学,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本质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使用合作教学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定位,把自己当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英语知识点的灌输,导致学生知识点的吸收速度跟不上教学节奏,这实质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慢慢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枯燥,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合作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合作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做好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合作教学的积极意义,保证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接受合作教学,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方案,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慢慢地接受合作教学,这也是有效合作教学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锻炼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解决一些问题,一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问题,二是学生之间差异的处理方式,这对小组合作学习都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朋友关系较为融洽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之内,这样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会有共同的观点并且相互包容、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的优缺点有较为细致的了解,在分配过程中满足学生之间优缺点互补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保证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减少学生对时间的浪费,保证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真正有用的英语知识点,为自己未来的英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Favourite Food》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整篇课文进行粗略的了解,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把喜欢的原因通过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都非常积极,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很融洽,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作情境的创建
在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加轻松,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可以创建合作情境,充分利用合作教学模式幫助学生提升英语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合作情境的创建需要满足学生的合作需求,并且能让学生真正地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例如,我在进行“What would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的主题课堂教学时,会为学生创建合作情境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设计相应的方案完成自己的梦想,这需要一个学生进行方法的提出,另一个学生进行中英的翻译,使得语言顺畅,最后我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最后的成果,评选出最好的小组。通过情境的创建,学生的合作变得更加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保证了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
在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合作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保证了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合作教学的使用满足了当下初中英语的教学需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英语中进行合作教学,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梁树兰.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一、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二、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今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首先, 当今的初中学生, 与九十年代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他们生理上日趋早熟, 身材比较高大, 有了小大人的感觉。他们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 在家庭中比较受宠,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 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光环逐渐褪去, 心理上他们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 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当今信息时代, 由于传媒的发达, 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他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以往的初中学生要大得多, 对各种问题少了一些盲从, 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同时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的叛逆期, 与高中生相比, 他们又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经验,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 行为上容易冲动。
其次, 在城镇, 由于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少年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农村,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两类少年儿童许多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自由散漫惯了, 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服管教, 公然顶撞教师。
再有, 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 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各方对批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过去通过高压手段进行的课堂管理方法也不适合再用, 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 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教师, 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一, 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 避免粗暴的、家长式的作风, 不管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课堂外,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语言上、行为上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课堂氛围, 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 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现实的教学中, 有些教师好像学生天生喜欢听他 (她) 的课, 而有些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同。究其原因, 其中有一点就是后者没有上好开学的第一堂课以及每节课的开头。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堂课, 注意自身形象, 包括衣着打扮要大方得体, 教学过程做到态度和蔼、表情自然、语言生动幽默、板书工整,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兴趣, 从而接受教师本人并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万事开头难”, 对每堂课的开头, 也要做好精心的准备, 用精彩的问题或情境, 巧妙地导入新课, 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三, 注意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有效精讲和学生的有效练习要有机结合。一些教师生怕学生不懂, 课堂上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 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 滔滔不绝, 学生只有听的份, 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容易厌烦了, 开小差、讲小话、搞小动作也就不足为奇。初中时期的学生, 大都好动,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应是引导, 而不是灌输, 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有事能做, 有问题去想, 有问题能解决。可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进行安排, 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不易分散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设置的问题和练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和练习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分散注意力, 增加课堂管理难度。
第四, 课堂上要张弛有度,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上课时的基本环节一定要做到位, 比如刚上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问好, 下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道别。对此, 我们不少教师觉得可有可无, 不重视。其实, 刚上课时的师生之间相互问好, 不单单是形式, 也不单单是礼貌, 更重要的是提醒学生, 从现在开始要集中精力上课了。我们不提倡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大声呵斥、体罚, 因为这样一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 二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 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学生, 而是说在处理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可以先加以制止, 让教学工作先完成, 课后再给予个别教育和批评, 这样, 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 也使学生易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 惩罚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面对失败。但一定要注意, 惩罚的应该是学生的过错行为, 而不是过错的结果。
一、通过个性化解读带领学生领悟生命意义
初中教材中编入的课文大多清新隽永、寓意深刻,也是我们需要深刻解读、透彻分析的文本,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及心理特点来发掘文本文意。以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们在字里行间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主人公心中迸发出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讲解课文时不必分条分理地剖析,而是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体会、品味其中的震撼,反思主人公为何如此坚定、坚持,感悟出这一切都反映了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与永不放弃。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同时介绍《鲁宾逊漂流记》,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长达28年,让他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返回现代文明世界,重返人类社会。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珍爱、敬畏并尊重生命的思想,对于此类教材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空间及阅读时间,不可太过于重视文本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以自己的角度来感受文本思想,感受生命的震撼,以收到更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古人的文章中大多蕴藏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往往给学生带来震撼。正如太史公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应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主旨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了解作者的种种经历,包括挫折、打击、喜悦、悲伤……在学习这些流芳百世、闻名遐迩的作品时,强调思想感情的解读,直刺学生内心深处,使之产生珍惜、热爱生命的真实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利用自己现身说法来劝勉马生,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应注意带领学生明确文章主旨和内涵,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宋濂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精神,重视正能量的宣传,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断奋进的积极意识。
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思维,建构生命信仰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仅仅是冰山一角,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影视及文学作品,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其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仍以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课为例,笔者为了刻画大自然的无情和暴虐,体现出生命的无奈与脆弱,特地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截取了沉船事故发生的片段,当万吨巨轮最终翻转倾覆的刹那,人们的生命显得无比脆弱,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这一幕人间惨剧也犹如“沧海一粟”。生命一旦遇险,即便有再多的金钱、再大的权力也无济于事。当杰克放开船板、决然沉入水中的瞬间,我们知道他并非不热爱自己的生命,而是有着更为伟大、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生命信仰,他将生的希望留给心爱之人,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歌颂的。
四、利用多种对话来彰显生命的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受制于个人阅读能力水平高低及知识储备多寡的影响,在文本理解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部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和内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生命主题;而部分学生则流于表象,仅仅能够体会文本内容中的表层含义。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全面探究、剖析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中蕴藏的真实感情来体悟作者的思想。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主人公或者作者本人产生思想层面上的共鸣,就说明他们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已然到位。应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文本角色、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点拨,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虽然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但不可点拨过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思考的积极性,难以产生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同龄人之间的看法与观点很容易一致,教师应在课堂上预留时间供学生们讨论交流,彼此阐述个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观点,在心灵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总而言之,课堂上的多种对话途径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探究途径,只要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必然会赋予生命更多的尊重与呵护。
五、小结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生命教育的渗透更有赖于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绝非单纯说教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和生命价值来熏陶、感染学生,使之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塑造出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摘 要: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却存在着差异性。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方法方面以及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学习存在差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例分析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分层教学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我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一般用A层、B层、C层来表示。
被划分在A层里面的学生都是具备一定英语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强、有学习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被划分在B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但是仍需要加强和巩固,在不断进行知识弥补和学习的情况下,使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变成优秀生;被划分在C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很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不足的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我是这样做的:让A层里面的所有学生都做学习组长,然后将B层和C层里的学生平均分配给A层,由A层组长来监督B层学生和C层学生的英语单词默写、背诵英语课文、解决英语难题等等。我对A层里所有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寄予很大的希望,要求他们能够有责任心,能够帮助B层学生和C层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通过尝试,采取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之间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而且全班的英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认知及思维和学习能力都会产生差异,所以会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我对C层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让这层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词汇、简单的英语句型,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我对B层英语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除了达到C层学生的要求外,通过多做英语习题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灵活应用和锻炼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对A层英语知识水平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在达到B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与英语实践,锻炼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和实践。在完成全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安排A层的学生在课上编排一些英语对话节目,给其他学生唱英文歌曲,给学生讲一些英文故事等,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提问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我常常在课堂上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在课上长期坚持要照顾到C层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对A层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提升,又要调动B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用法时,我让C层的学生总结这两个单词有什么区别,然后让A层学生和B层学生一起探讨这两个情态动词在各种句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分层,C层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新的认识,A层学生和B层学生弄清楚了这两个情态动词的肯定形式是:may/might+do(动词原形,并且与人称和单复数无关),否定形式是:may/might+not+do,疑问形式是:may/might+主语+do.之后,我将may和might的详细用法总结为:may有“猜测”的意思,用于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比如说:“My mother may not go to work today.”而might有“可能性小一些”的意思,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有所怀疑,比如说:“I might pass the exam tomorrow.”
总之,我认为在课上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另外,我还重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抓住和学生交流的有利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进而完善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理念,同时还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并实现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摘 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才需求量大。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意味着: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多幺的重要。就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探讨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性;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事物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因此,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首先,新课改提出,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由以老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由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由学生被动学习到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其次,教育作为促进科技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各界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事物。最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不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教育事业要想产生质的飞跃,不得不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只有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才能总结实战经验。
一、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对于工作反思、工作总结此类公文的书写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即为合理”,既然它存在,那幺就一定有其合理性。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工作的反思,同时也包括对个人的反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血肉之躯,工作即是生活,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反思通过对一天生活和工作的分析与探讨,对其中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进行分析,然后加以完善,是不断提升个人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与课堂效果的分析,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对于自己在教学中与学生、同事的交往分析,有利于提升自己待人接物、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素养。
2.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正是由于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相应地改变,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以数学教学为例子,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工具、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从而优化教学方式,得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完善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对于家庭、个体而言,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社会而言,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对于全人类而言,是人类发展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完善,不断反思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方法,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从而产生量的积累,最终产生使教育事业日臻完善的质的飞跃。
二、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策略
1.统筹兼顾,全方位进行教学反思
在现有的教学反思中,时常出现反思片面、漏洞百出的问题。其次,有效教学反思对个人、教学以及教育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因此,在最后,我们要针对这两点,统筹兼顾,全面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显现其重要性。通过反思教学的目的、方式方法、内容、教案、流程等各方面以求全面、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反思,以达到有效、高质量的反思效果。
2.实时进行教学反思,平衡优缺点、总结实践经验
在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
时,往往都会进行课后反思,而忽视课前、课中反思。另外,有许多教师在反思中着重反思不足,而忽视优点。针对这类问题以及教学反思的意义,作为教师,不但要兼顾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时教学反思,还要优点和缺点两者兼顾,从中获取教学经验并总结实战经验,以完善自己的教学,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提升个人的同时,也是在为教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3.正确并深刻理解教学反思的目的与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反思中,难免会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教师将教学反思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为完成教学反思的任务,往往就重形式数量、轻具体的内容与质量了。因此,教师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反思的目的与意义。首先,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实质上,首先是针对个人的,是丰富自身教学经验,完善个人整体素质的。其次,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上文已提及。因此,这些都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学反思。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反思已成为完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途径。综合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与相关策略,随着时代变化,社会竞争,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个人与教育事业适应时代、适应发展的一剂良方。因此,对于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的,对于有效反思的策略研究也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因为,个人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依赖于有效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高逸F.这也是一堂课[J].中文自修,(4).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有效学习;情境创设;思维导图;自主学习
在这几年里,我们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是相关联、密不可分的。我们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知道知识而已,而有效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是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与有意义联结,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一年的教学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还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有效性。有效学习的方式有好多种,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说哪一节课采用一种学习模式整体贯穿,而是我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在一堂课里,我们能够呈现几种的学习模式,既有合作,也有探究、反思等。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有下列几种。
一、培养反思性,进行反思性学习
让学生学会反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去反思为什么是这样的。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在《氧气》这一部分很容易就让学生入手学会反思。演示“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后,引导学生反思“都是在和氧气在反应,为什么现象会不一样?”从而发现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化学反应。还可以从这几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反思“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燃烧?”这样就为第七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和降低难度。不要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它是让我们的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比如,到了第十单元的《酸和碱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中,针对课本上的中和反应实验,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为什么要用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行不行?pH试纸行不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获得新的认知、新的经验。
学生要学会对学习结果的反思。现阶段,我们学生的学习结果大都以考试成绩来体现,学生就要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我们让学生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逐个分析、改正,找出这道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哪些掌握了,哪些还不会。然后对影响考试的客观因素整体分析,明确以后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事项。
二、进行问题化情境创设,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进行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展示。例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世界上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图片资料,图片上的景象直接会刺激到学生的视觉及心理,引起学生对此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学生利用课本内容及教师发放的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问题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在整堂课上,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在创设问题化的情境时,要把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分解明确,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例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课中,我们没有粗盐,就直接在精盐中放入泥沙,告诉学生,这节课中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从这样的盐中分离出精盐。如此一来,学生就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三、进行知识建构
现在,信息技术经常来辅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优化的学习空间。我经常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课程内容,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就有学生预习完后提出问题“电解金属氧化物也能得到氧气,这个方法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能制取氧气的物质很多,为什么在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无形中开阔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
在我们中考复习的阶段,学生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绘制成总结性思维导图。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可看出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薄弱地方,加强辅导;另一方面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再一次把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构建了一遍,加强了对知识的巩固。
四、自主学习,体现三维目标
一、“角色”转换, 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 说出内涵。教学中, 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 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 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 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 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 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 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 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 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 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 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 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 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 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 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 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 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 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 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 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 说出精彩。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 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 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 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 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 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 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 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 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 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 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 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 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 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 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 (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 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 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 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 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 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 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 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 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 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 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 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 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 像这样, 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熟练表达技能, 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 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 或简练, 或意犹未尽,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 可找准这些“空白”, 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 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 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 假如你是向日葵, 是白杨树, 或者是喇叭花, 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 你像钻石那么闪亮, 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 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 小露珠, 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 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 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 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 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 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 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 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 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 只要转换一下角度, 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较快地学到知识,数学能力是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有效的备课
1.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我尽可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功夫,注意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备课时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在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才能有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1)练习要有目标性,要萦绕教学目标进行,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异生“吃得饱”。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有效的课后反思
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它主要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查,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现化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师应自觉学习当代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法规,紧随时代变革的潮流。这样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基础、作指导,才能探索出适应形势发展的高效课堂。
2、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宏观要求。教师只有明确了要求,明确了目标,才能找出达到目标的捷径。
3、使用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每一种模式都凝聚着探索者的心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也带着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使用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模式,并灵活适用,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内容摘要】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其中不乏高效的模式,这些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及时反思自己,结合实际科学,研究新的高效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况,来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在教学、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安排已经习惯,完全不知自己已经丧失了主动意识。而在这样的现象下,语文教学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谨记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政策的宗旨,让学生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主动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那么究竟要实施怎样的措施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对初中语文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其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巩固练习。当遇到那些比较抽象的文章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聊,从而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了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使这种情况发生改变。例如在讲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时,单凭对课文抽象文字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之情的。于是我们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长江三峡的视频资料,其画面一定要充分体现长江的大气磅礴,然后在课上作为导入播放,相信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听着悦耳的音乐,看着激情澎湃的画面,再加上教师一定的讲解,一定??在视听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瞬间就成为了具体的形象。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增加。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灌输型,也就是直接安排学生要做的事情,让他们执行指令而不是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在新的改革环境下,我们应当充分让学生学会自主,才能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走近纽约》一文中,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也做一回导游,把自己的同学当成游客,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教师要有去调动学生兴趣的意识,不能一味地采取“灌入式”教学。总而言之,我们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从学习环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和条件。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性格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老师,在课堂下是朋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的班级里有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他从来都不敢举手发言,就算不小心被点到了,也是唯唯诺诺。教师有心想要帮助他,于是处处找机会。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专门挑了一个特别简单的词语,让他读出来。但是他的声音还是微不可闻,于是教师微笑着告诉他:其实刚刚他读得很准,可不可以大声点再读一次呢?这位学生果然受到了老师的鼓舞,大声地读出来,班上每一位同学都鼓起掌来。以后每一次,这位学生都能积极地举起手,因为他体会到了表现自己的快乐。
四、适当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就是备课。相信每一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预设课堂上会发生的事情流程,再作出相应的措施。但是千万不能把课堂设计得满满的,教师应当适当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放飞自己的灵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去展现自己,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教师应从自己做起,转变教学观念,推陈出新
由于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他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对其进行推陈出新。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而老师的作用只是加以引导与启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以此观念作为主要参考,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方面在课堂上作出整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改革,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实际成果,就必须不停地探索。我们要充分利用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上各自不同的优势,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不断地改革创新,获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结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既讲究技术,又讲究艺术的学问。我们想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观念,首先不断更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再以充分的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践,这样不断地总结完善,创新发展,一定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07-02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11-30
试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07-20
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1-10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09-26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1-20
初中英语单元话题作文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01-19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1-14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01-02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