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境界读后感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功的境界读后感

成功的境界读后感 篇1

《成功的境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少年,他非常喜爱拉小提琴,他十分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请教了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让犹太少年拉了帕格尼尼的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结果犹太少年拉得破绽百出。老琴师于是告诉他音乐是快乐的,只要快乐就能成功。从此以后,犹太少年不再对小提琴那么狂热,从容冷静,不刻意追求成功。这个犹太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当快乐的去面对,把音乐当做是一种乐趣,让自己的心中充满快乐,但成功后不能过度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不然又将会走向失败。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容冷静,不刻意追求成功,正确面对成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追求过成功,但他勇于面对现实,快乐地去干自己追求的事情。爱因斯坦懂得了这个道理,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资成功的三闲境界等 篇2

闲=门里的一根木。《说文解字》对此的解读,是“阑也。从门中有木。”闲是门里的一根木,门是有方圆规矩的象征,最高的门是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木是定的象征。闲的人不是木,人的闲则有如木般的镇定。呆若木鸡,被现代人用来形容愚笨者或被大变故吓懵者,是一贬义词;而在庄子这位中国超一流智者的心目中,却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庄子》记载了这个故事——纪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齐王邀请他为斗鸡的国家队教练。10天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子回答:“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再过10天,齐王又问:“这回该训练好了吧?”纪子回答:“没有,它还不能沉住气。”又过10天,齐王已不耐烦,纪子还是摇头说火候未到。又过10天后,齐王又问,纪子答道:“它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了,心神也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充耳不闻,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发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像一只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别的斗鸡一见,准会转身就逃,不敢和它一斗决高下的。”齐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是“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不为外在的声光所动,别的斗鸡都不敢和它应战。呆若木鸡的原义,也是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

忙=心的亡。为什么?忙是一种人生状态,是心中急促紧张致言行匆迫之状态。言行匆迫,加上心中忙乱则神智难定,以致若有所失。忙即心亡之后,找不到自我,生活有价值却没有意义,前路缺乏定向也没有主宰,或仅是为名利所役,或仅是为谋生而奔波——不得不当一个“房奴”、“股奴”或“工作奴”,就是其中的一斑。

在我们这么一个忙碌的时代,偷得浮生半日闲令有心人向往。闲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状态,找到有意义的闲适生活,则更是一种人生的真精神、真奢侈与真豪华。

说到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尚福林在去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曾指出,投资者特别是广大老百姓,要对自己的资产管理行为负责,不要轻信所谓的市场消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炒股要有点“闲钱、闲时间和闲心”的三闲境界。对此说,我深以为然,成功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成功,离不开这三闲,有闲钱才能投资,而有闲时间、有闲心的投资,才可能做到专心、专注和专业投资的。

在这方面,正负的例子皆有。先说负面的例子,我的一个身家过亿的朋友,最近屡屡给我打电话“请教”。原因是他在去年牛市中通过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赚了一倍之后,今年却屡遭滑铁卢,时至今天,他不仅将在牛市中的获利丧失殆尽,而且老本亏损在70%以上……按他的说法,亏损是因为买股不当并错误地始终持股。是的,账面的分析就是这样简单。但账面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呢?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他在自己的实业打拼中,是一个赢家,他为此而忙碌而奋斗。但当他想进行股票投资时,他有闲钱,却没有闲时间、更没有闲心——他甚至是在登飞机前或刚下飞机就给我打电话询问某股的现在股价,他的投资既不专心也不专注更不专业。口头禅是:某某叫我买的、某某叫我卖的。二级市场的投资成功对于他也就成为了镜中月水中花,看似已经盈利但很快又成为了过眼云烟般的纸上富贵。而我知道,他不过是重蹈覆辙罢了——在2001年到2005年的熊市中,他曾经亏损了数千万元。

再说正面的例子,许多年以前,巴菲特选择远离了喧闹忙碌的华尔街,回到了宁静的奥马哈,每个工作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自己的工作室读上市公司的年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早已成为了全球投资界“望之似木鸡矣”的偶像,成为了全球慈善界“其德全矣”的偶像。我们欲学巴菲特,三闲境界不可缺。

王瑞成

该放手时须放手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因为父母生活在广东东莞市,所以一年之内总要数次往返于两地之间。也许是因为在北京见惯了高房价,觉得东莞的房子简直像卖白菜一样,所以从两年前开始,她便不断在东莞买房,到现在为止已经买了三套半了。这所谓的半套,是指她已经交了两万元定金,尚未签正式购房合同。而正是这“半套房子”,几个月来却令她颇为苦恼。

这套房子是她去年11月定的,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及时签合同,开发商倒也宽容,一直把房子给她留着,只是时不时地催她一下而已。事实上,开发商倒也不用担心这套房源被白白浪费,因为从我那位同学下单时起,东莞的房地产市场,也像全国一样,开始迅速地退潮,甚至比其他地方要消退得快得多。曾经最疯狂的珠三角楼市,降起温来也是很疯狂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无一例外。这样,我那同学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买吧,周边的房价已经跌去了很多;放弃吧,又不甘心那两万元打了水漂。前不久国庆黄金周,她又来到东莞探亲,顺便要把这事做一个了断。到东莞后,她极力邀我去看看,帮她拿拿主意。我假日闲来无事,也想会会老同学,就去给她当了一把参谋。

这套房子位于东莞的一个镇,小区看上去还很不错,她当初是以每平方米4000元下单的,这个价钱看上去似乎也不高,毕竟我从深圳过来,也习惯了深圳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这还是如今大跌后的价格)。房子80多平方米,据说可以租到1800元左右,从租售比来看,哪怕以约定的价格买下,投资回报也是不错的(她在此之前买的几套房已经大多租出去了)。但我考虑再三,还是劝她放弃算了。我的理由有三:其一,周边的房价已经不到3500元,这个差价已经不止两万元了。其二,她已经在那里购置了3套房,不要把投资过于集中到房地产市场。其三,房地产投资也像投资股票一样,该割肉时得割肉。

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同学最大的问题是已经交了两万元定金,不甘心就这么丢到水里去。我对她说:比起那些在高位上买了房子,不久就濒临负资产的苦主,你已经幸运多了,再说,即使当初你没定这套房子,依你的作风,一定是会投到股市里,那现在不也是去了七七八八了吗?股市里你一天可能亏去的都不止两万元,也没见你有多大反应,这两万元怎么就那么放不下?还有,房地产市场明显还没有到底部,有钱还怕没好房子?也许过不多久,这套房子的市场价格又降去了两万元。这么一想,心理不就平衡了?

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也不知道给她出的是不是馊主意,但我觉得,无论进行什么投资,保持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在投资不利的时候,有时候还真的需要找些理由来慰藉自己。挥刀割肉,损失的虽然是金钱,但随刀而去的,也有沉积良久的心理负担。该放手时就放手,等待机会、卷土重来,有何不可呢?当然,究竟怎么决断,还是得她自己做主了。

江丽琴

适合自己的 才是更好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用在投资上是很贴切的:没有最高的收益,只有更高的收益。怎样的收益才算是高呢?假如有两种收益,100元与1000元的,你会选择哪个?大部分的人会选择1000元。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个条件,100元的收益的本金是1000元,而1000元收益的本金是10万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1000元收益吗?

从绝对值上看,1000元确实比100元多,但是综合本金,前者的收益率是10%,而后者是1%。有了本金这个约束条件,我们就跳出了只看绝对收益这个圈子,关注收益率了。但是怎么才能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呢?

在火爆的牛市中,也许有的人的收益率能达到100%,甚至更多,购买的金融产品市值翻番的也比比皆是,但是这个时候也仍有人在亏损;惨淡的熊市中,绿油油的指数像春天的绿芽,带着亏损慢慢爬,几乎所有的账户都惨不忍睹,但是这个时候也仍然有人在赢利,哪怕只有一点点。这个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还是收益率吗?

牛市时,再高的收益率不是自己的,有什么用呢?同样的,熊市时,再低的收益率,只要是自己的,还怕什么呢?

投资理财,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你的收益率才能更高。那么,什么才算是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呢?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就是能让自己获取更高的收益的方式。所谓的更高的收益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别人的收益率再高,终归是别人的,对你而言只是一个数字,自己的收益对自己而言却是真金白银。

在股市火爆的时候,买股票能赚钱,但是你了解股票吗?你有投资股票的经验或你有精力去分析股票吗?条件都具备了,买股票可能适合你,收益肯定会比储蓄更多;若什么条件都不具备,你觉得你进入股市是不是在给人送钱?什么都不懂,不如将钱存起来,但又想获得更高的利率,而且流动性要好,你可以选择通知存款,或者还可以选择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新股频繁发售的时候,银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不菲),或者还希望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你可以选择股票型的基金,分享股市的成长。这样看来,你还认为要想在牛市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只有买股票一种方式吗?

不要轻信别人的推介,因为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你。有人有钱,可以购置房产做投资,通过这种理财方式抵御通胀,但是这种方式适合你吗?股市大跌时,有的人可以不闻不顾坚持长期投资,而你买股票的钱却是现在急需的生活费,这时你再坚持长期投资,合适吗?

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应该是变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节理财方式。理财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在熊市中亏钱的人深知这个道理,因为牛市中的操作方式用在熊市中,只会让自己亏得更惨。当市场开始变化的时候,当自身的各种情况发生改变了的时候,也就是调节理财方式的时候了。熊市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买债券的钱拿去购买股票或基金等等,获取更高的收益;相反,市场不好了,我们可以购买债券,在大家都是亏损的情况下自己只要不亏钱那就是在赚钱了。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财方式并不容易,因为总是会有各种信息干扰你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时,你不妨比较一下,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收益呢?也许这就是适合你的方式。

读成功的境界有感500字 篇3

这本书讲了一个绰号叫斯帕奇的成长过程,他曾多次努力地想争取,可最后却是失败。直到斯帕奇把他的一生写成一本漫画书《花生》,他才得以成功的。

我认真读起这本书,当我读到“到了中学,他的物理成绩通常都是0分,他成了所在学校有史以来物理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斯帕奇怎么会物理0分,他的成绩也太差了吧!他注定是个失败者。想到这儿我继续耐心地读下去,“斯帕奇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奋斗,他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了许多幅漫画。”

此时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一丝不苟、为自己前途奋斗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可他是怎么成功的呢?于是我接着往下读,“他以漫画语言讲述了自己灰暗的童年、不争气的青年时光---一个学业不及格的糟糕生、一个屡遭退稿的所谓艺术家、一个没有人注意的失败者。”

这些失败都没有打败斯帕奇,此时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好多。我觉得他是一位失败中的成功者。特别是当我读到“连他都没有想到,他所创作的漫画形象会一炮走红,连环漫画《花生》很快就风靡全世界。”我暗暗为她叫好:不愧是失败中的成功者,竟然是一炮走红。他的《花生》已经风靡全世界,说明他已经是一位成功者了,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宽容的境界》读后感 篇4

《宽容的至高境界》叙述了在二战期间,有两位战士在激战中与部队是去了联系,为了生存,他们打死了一只鹿,鹿肉放在年轻战士那另一位战士因为想早日与母亲想见,想独吞鹿肉,当这位战士去扶年轻战士时,年轻战士发现战友的枪口是热的,但他并没有说出,他宽恕了他,当做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又做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我真的很佩服那位年轻的战士在他生命都有威胁只是他还能够宽恕他的战友,维持了他们几十年的友情,宽容还真是一种力量呀。

古人曰“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宽容,用宽容来教导孩子有时可能比暴力更有用,因为它是一种力量。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在夜里散步,发现有人违规越墙溜达了。而这个小和尚正是老禅师和徒弟。当小和尚发现是自己的脚踩着师父的背脊翻过院子的,小和尚不知如何是好,但是老禅师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力量。

名侦探福尔摩斯也是如此。在蓝宝石案中,他找到了盗掉宝石的真正凶手,但是他并没有告诉警察而是放走了凶手让他重新做人,因为他知道在监狱里关7年凶手并不太可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而他这一举动到给了凶手一个机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为社会服务。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后感 篇5

《纽约时报》:“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的一座里程碑。”

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自我实现呢?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

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他认为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他认为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我们认识和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它应具有目标、目的、伦理、道德、意图等因素,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主张将价值如事实般得到科学的研究,将价值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使价值研究深深植根于人性现实的土壤。

马斯洛致力于有关人性的科学事实的搜集,试图使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而成为“价值科学”,以使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本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篇6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二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当天真烂漫的孩子被家长以“爱的名义”绑架时;因为排名、分数而被剥夺童年美好时光时;被教师当作“知识的容器”拼命灌输时;为人师者是否该扪心自问:我懂得孩子吗?我对他们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没有把学生当作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三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篇7

总而言之,程璐老师是个目光长远的人,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上挑选了看似见效慢却更实用的方法,因为他专注的是德育,是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比赛做工程:中国人很快动工;而德国人却还在慢慢画图纸,研究琢磨一个个细节。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尽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却是最棒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质量,而中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击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个例子很适合。再细思,德国人在琢磨的过程中,是不会去理会进度,以及速度的过程性考核;更不会去理会竞争者的进度。就像程璐老师在做“班级博客”时,不会心心念念算计它对分数的作用,这种对过程质量的专注保证了结果的纯粹。这就是正确及明确的专注。

和程璐老师一样,万老师笃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状态好了,成绩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学生懂道理,有内驱力,教师也就不再是“赶尸人”。反观当下,短期成绩提升是可见的衡量标准,是短期鞭策,题海战术容易达成的。但是在这期间,当教师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绩这一标准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显而易见也不会做,也等不起。谁最倒霉,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战术的人;谁愿意去等?没有人!有名师说: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说的多好,孩子的状态不佳时,除了耐心辅导,等待他慢慢醒悟,难道还有比这更真正实效的方法吗?那些责备,恐吓,折磨最多只是暂时压制了他的青春冲动,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学的心思,最终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不要谈激发内驱力。当我们的专注有了错误的方向,那么与最终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句话,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来人,除了分数,甚至连分数都没有!

再看看老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很擅长做一种交易――用教师的威严来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其在遵守法则与失去基本权利之间做选择。学生毕竟还小,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只好被动学习。更有甚者,直接剥夺家长的尊严――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师在这种事情上很“勤奋”,很专注,而在交流与沟通上很懒惰,很急躁。那么,学生即便听话了,也是暂时的“恐惧”,达不到近乎彻底的“醒悟”。有一种努力,叫“假装很努力”;有一种勤奋,叫“看起来很勤奋”。只盯着短时间,立即悔悟,事不过三的效果,我们老师往往会在粗暴,狠心上勤奋不已,专注不已,而不会在德育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温暖的等待,学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优胜劣汰。被分数,纪律淘汰的人注定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脱胎换骨。你看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从早睡到晚,你会庆幸他没有醒来。因为你害怕他醒来,他一旦醒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没有精力,时间去应对。

我佩服程璐老师,万玮老师,因为他们明晓教育的真谛后,能够诚挚地去实践,并且获得了回报。他们没有选择捷径――捷径注定没有近乎完美的结局。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对了,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工程运作就该“慢工出细活”,那我们就慢下来,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学生,团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就让其它事情次要化,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语文需要阅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也许近期看不见成效,可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时间证明了万老师对教育的诚挚,辛劳,独特见解是正确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学生,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能够为自己过去的岁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后的花开。反观我们,常常还是着眼于急功近利的方法,没有细水长流,没有潜移默化,有的只是反复如初的捷径。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 篇8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发的少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一个人在他或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纯洁是那么的坚信不移。说爱就是爱,说恨就是恨,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渐长,经事渐多,这个世界的复杂就显在眼前。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叹息,水也不是那么清澈了。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愤世嫉俗油然而生。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玷污。用被污染的心灵来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污的眼镜看事物,一切都是污浊不堪的。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此时的人没有精神上的目标,一切行为以私利出发。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功利熏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什么道德,什么人伦常刚,皆抛在脑后。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若人没有精神支柱,整日为物质财富而拼命,拼命后又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何苦之有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愤世嫉俗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想,也谈不上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正确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人生。认识到人不是生存在一个无菌真空的环境。这个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鸟语花香,也有猛兽毒草。人生事事不能随意遂心,完美仅仅是个词语定义。人这个时候便会放下心态,接受原本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仍然巍峨雄壮,只是偶尔会有山洪爆发,碎石坠落;看水又是水了,只是偶尔风起浪涌,泥沙涣起。

少年时,对人生,理想和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埋头读书,认真考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人刚从_的禁锢中解放,对国家的未来和自身的前途充满着满好的憧憬。此时的男女老少的心态也象少年初识社会,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时的老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全心全意为学生,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当时的社会在这些莘莘学子眼里是公平的,公正的。有多好的成绩,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即使落榜,也不会怨天尤人。正如圣人所言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情感上也是如此,清纯若水,完美至上。想必也是正统教育的结果。

人生情感亦不过如此。最早的朋友就是最终的朋友。少时的伙伴,志趣相同也罢,臭气相投也罢,无关利益的友谊是最长久的。成年人的脑子里有着利益驱动的下意识,成年后的交友容易带上利益置换意图。这些朋友也不过是人生中利益相助的朋友,不是情感与思想相扶的朋友。对于情感,也渐渐懂得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人生在世,五谷杂粮,七情六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做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能苛刻别人,也不能苛刻自己。苛刻别人,伤自己。苛刻自己,伤父母。爱你的人,只会希望你快乐,而不是希望你成为圣贤。

我的成功 读后感 篇9

一是,2003年微软华南区总经理赵芳被挖到苹果公司担任中国区总裁。唐骏专程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到广州,和赵芳见了一面,实际上,只是简单地聊了半个小时,并不是真正想挽留她,因为对她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和质的提升。然后,唐骏又飞回悉尼。结果,第二天各大媒体做了报道,标题为《中止国际会议,唐骏专程飞回广州挽留赵芳》,而这又是唐骏一手策划的,目的是让赵芳走得光彩、走得开心,让苹果公司更加珍惜所挖到得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微软每个员工感觉自己受到公司的重视。

二是,在一个圣诞节,特别向铁道部门申请“微软中国号”的专列,带领微软全体员工去井冈山...每个人的枕巾上都印有“微软”、车厢的特别布置...无不让员工身为微软的员工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际在这之前,也就是唐骏刚从美国回到上海,创建“大中华微软技术支持中心”时,为了让员工有自豪感,每月出资12万,让上海地铁达到徐家汇站时,第一个报“微软技术支持中心...”

还有更多 关心员工 的故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将美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国内实际环境(我国文化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而且说服总部也不容易。实际上,有 许多外企的经理不去创新,而是完全实行总部的一套,明哲保身,而不顾国内员工的感受,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不能算是优秀的管理人。

从这本书中,也确实感到目标确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为达到目标,积极地、创造性地、努力地去策划、奋斗,概括地说,就是“简单+勤奋”。当然,需要思考,出奇制胜,其中有大家熟悉的故事“为了演员签证写信给加州参议员”、“在教育部门口整整站了4天 拿到公派日本的名额”(插曲,如果当年我懂事些,象他一样,应该能争取去法国公派留学生的名额,人生轨迹可能就完全不一样,我85年考硕士时,总分全校第一,但由于英语差几分,失去机会)。

从众多的故事当中,显示唐骏与众不同,其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真正是每两年,就上一个台阶:

1994 程序员

1995 高级经理

1997 微软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

1999 从大中华中心 升为 亚洲中心

2001 从亚洲中心 升为 全球中心

2002 微软中国总裁

2004 盛大总裁

2008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

成功很难复制,许多管理模式、工作方式、职业规划等是可以复制的。

他从自己小时候的人生经历——拣碎砖头——开始说起,然后引出曾经的一个个经历对他以后生活态度、工作之情的影响和历练。他在此中还提到,一个人,本性兴许是难以改变,但性格是可塑的!而且,成功4+1,他说,那个“1”就是指性格。小学的鼎盛,到初中的自暴自弃,到高中的平淡无奇,再到高考的失利,他一路走来,却也在认清自己的理想后得到调整,刻苦用功。当他得到国家的资助去日本名古屋大学深造的时候,那种不分昼夜夜以继日的努力也给了他巨大的回馈。

这给人很多启发。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百分之一的才智,就要依据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起他大学一天背一篇《新概念》英语课文直至背完三本书,不断地积累词汇,每天坚持听磁带听到睡着,醒来后继续听的毅力,每天用英语给自己讲一个故事的坚持;以及刚到日本时一个平假名都不认识的他,坚持每天背两百个单词等等类似的魔鬼式训练,如此一年就可以做到日语是听说读写了,这似乎把我们所说的“拼命”都映衬得苍白无

力。我们何时能如此坚强地做到这种地步呢。

后来他因与导师发生碰撞,未拿到博士就毅然转身离开去了美国,在那取得了理工科的博士学位,然后开始自己的创业。之后他发明的专利被微软公司的日本总裁相中,受邀去了微软。但这种所谓的邀请,也是后来他所描述的七次不同面试官的面试。这就是微软的高起点。他放弃自己开创的三间小公司投入微软基层,花了一年时间做到总裁位置,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刻苦还是刻苦。不过,他终究是做到了,见了盖

兹,成了朋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心得体会真的很大。看看自己的大学生活,又像是什么模式的?

唐骏的经历确实非凡,关闭几家赢利的公司,去加入微软,从底层做起。(我就是想关,也没这么大的公司愿意请咱呀,嘎嘎)不过其宣扬的成功要素“简单+勤奋”简明扼要,是每个人应该奉行的。但感觉少了点,应该还有什么关键没讲或遗漏。因为做人简单,做事勤奋其实这样的人很多,并不是做到这两点就能成功,成功人士也并不都具备这样的因素。起码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会分段计划自己的人生,然后按照计划目标逐步实现。我感觉这也是唐骏先生成功的要点之一。

对其应该崇敬景仰,而非膜拜,照搬其所行所事。学习其:“简单+勤奋”,然后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有点大而空哈,更象中学作文了...)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阅历不同,经验值不同,简单复制其成功所谓要素应该是无效的。

个人认为,应该吸收其精华,从中感悟,借鉴自己认为有用的,应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总要学到点什么哦,不然就象看名人语录了...白花38元买本书看了,顺便说句,有点贵哈)

《我》讲述了中国第一经理人唐骏的成长史。从常州老家的堂屋到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他走过了懵懂而执著的童年和少年;从北京到日本再到美国,他经历了不断尝试、自我拼搏的青年时代;在微软的十年,他从最基层的程序员走到了微软中国区总裁;在即将离开微软的那段日子,他经历了抉择前难熬的分分秒秒在盛大的四年,他完成了从跨国企业高管道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变。在他的经历中。固然有很多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是,他能成功地跨越失败和才真正体

现出他是个真正成功的人。

唐骏在《我》中总结了他成功的秘诀,很简单的四个字,“简单+勤奋”,做人简单,做事勤奋。的确,它也是这样做的,从他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成功的起点并没有比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高,但是因为他足够勤奋他成为了从c班出来的考验第一名,也正因为此他成为了微软中国区总裁,因为他足够执著,在苦苦等待一周后他终于拿到了留学的资格,因为他做人简简单单,他打动了当时的校花,正因为他简单的性格,他的演讲、他的文字都是那么贴近普通

人的视角,而且富有亲和力。

读完《我.》,我发现我们作为现代的大学生,都好像生活在泡沫之上,一切都是那么虚浮,难以控制自己的重心。在进入大学之初,我们总是充满热情的去参加各种社团的面试,而且总爱打着“提高个人能力”的幌子穿梭于各个面试会现场,可是我们知道什么是能力吗?糊糊涂涂的过完了一学年,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有几件事情还能让我们想起来,有几件事情能值得我们去回忆,又有几件事情对我们与影响。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模糊,曾经我们觉得值得骄傲的事情都渐渐的淹没在泡沫般的路上。

感谢《我》,感谢唐骏,让我们发现其实在大学,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向唐骏一样做最真实最简单的自己,对待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是必须做的事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即使将来我们可能不能做到像唐骏那样的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如麻雀般活着,虽然能总是忙碌着,但结果是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唐骏:

196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

1980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

198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五年。

1990年,赴美国继续留学生涯,获得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开始创业生涯,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

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1995年起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

1997年,回国于上海筹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即上海微软),任总经理。此后四年内,该中心先后升

级为微软亚洲技术中心和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2002年3月,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并获得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

2004年2月,加入盛大公司任总裁。

2008年4月,卸任盛大网络总裁。直至今日,加盟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

可以说,唐骏应该是我们新一代人的榜样。他的身上也许能够找到我们的影子,但是我们如何能够造就如他一般的成功,还是需要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花了一下午事件把他的这本书读完,深感受益,为此总结如下,希望对有梦想,有抱负的人一个启示。

成功的秘诀:成功=简单+勤奋 做人简单,做事勤奋。

感悟之一:循规蹈矩难以成事。唐骏13岁的那样,由于家里盖新房子,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个建筑工地的童工。而这块工地的换取竟是他父亲花了几年的时间,走了若干复杂的关系,用了各种办法打擦边球,才得到的所有权。教会了他做事懂得变通。一种方法不行,还可以用很多别的方法。循规蹈矩、墨守成规难以成事。

感悟之二: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

唐骏出身贫寒,家里为了给他们兄弟三人盖房子几年节俭,为此他也失去了童年。为了房子的原材料,他拉了整整一年的碎砖头,也许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但是我想即使我们遇到挫折也不会如此,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慰藉自己的不努力? 感悟之三:战略现实、战术浪漫 他对自己的性格评价是:战略的现实主义者,战术的浪漫主义者。真正做到让工作变成享受,让疲惫化为动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创造激情来驱散疲惫!

面对挫折的态度之一:遇到挫折要从容面对,不抱怨,不放弃。即使某些事会给我的职业发展带来暂时的影响,只要相信自己,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唐骏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班主任的势利关系,没有选择小学一度连任半年的唐骏为新的班级班长,唐骏从此放弃学习,差点毁了自己,而在他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同样遇到了此类事件,但是这次他选择了从容面对。一个人在不断的经历着环境的考验,有些人总是抱怨不公,为此造成不良心理。而有些人却善于把握环境,创造机会,所以最终胜利的始终属于后者。面对挫折的态度之二: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

在唐骏担任中国区总裁时,与当时的大中华区总裁权力之争,让他懂得了,如果一切既成事实,那么只有另选天空。2004年2月,唐以“微软中国区终身名誉总裁”的身份从微软“光荣退休”,成为盛大公司总裁,并带领盛大走上了上市之路!

乐观性格引导成功

在唐骏准备建筑材料的时候,为了能够用同样的价钱换取更多的材料年仅13岁的唐成为了一个公关高手,他多次用香烟换来了别人的默许。期间也有人拒绝他的香烟,但是唐依然坚持,一次不成功,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正是他的乐观性格才使他没有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2003年在唐出任中国区总裁时候,比尔盖茨准备来华访问,原定日期为大年初三,但是唐知道这个时间并不合适,于是与盖茨协商。但是盖茨日程是一年之前就安排好的,自然不耐烦的准备拒绝协商,不过唐以一句“盖茨先生,我知道您的行程是一年前就安排好了,但中国的春节是五千年前就定下来的。”改变了盖茨的日程。也充分说明了: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感谢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人

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普通人家基本不可能有钱盖新房,所以唐的父亲被抓去调查,也从那时候起在唐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但是正是因为复仇的火焰,给唐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唐不断努力向前,超越他人。不要总拿客观找原因

唐因为语文成绩不及格而被重点院校排在门外,而他却并没有为此对自己气馁,从一个普通高校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事情告诉我们,不管你身在何种环境,只要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超越自我,脱颖而出。沟通技巧是练出来的

唐在大学期间一直都独立独行,与同学互不来往,造成了孤立。而后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的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能说会道又富有亲和力的职业经理人。永远不要相信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只靠思想活着的人,现实的社会需要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会让人终生受益。从不喜欢的事做起

每个人都喜欢悠闲自在,没有人会看到复杂的方程式或者密密麻麻的英文词汇书会眼睛发光、心情兴奋。而唐则把握住了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每天坚持不懈的背诵英语,最终以英语第一的成绩拿了考研第一名。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做好工作,等到有了能力,再设法改变环境。现实的竞争是激烈的,不可能所有的人,一开始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这就要我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面对失败,尝试改变心态

从负循环到正循环:我的自我激励法。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此伤心,活着气馁,从而丧失重试的机会。面对失败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教训,掌握技巧,从而把握胜利。要时刻相信有一天你会造就辉煌,给自己充满信心。

善于掌握规律,收集事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创造模板 唐在给员工做英语技术培训的时候,由于要面对不同国家的英语客户,所以唐用模块的方法创造了技术方案模板。从而既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翻译质量。弱势群体的自我推销术

在唐的初恋时候,为了追求一个女孩,三次写了求爱信。第一封信内容是介绍自己,第二封信内容是介绍时政,第三封信才切入主题。但是他不但介绍了自己的现在,还把自己的将来介绍了出去。所以女孩同意了。在承认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同时,我们就应该找到自己的不同之处,从而才能用自己特有的东西来改变事情的发展。

“成功4+1”中,4分别代表智慧、勤奋、激情和机遇,1代表性格。

“成功4+1”之性格

好的性格没有固定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别人喜欢你。“成功4+1”之勤奋

机会是不平等的,它给予勤奋的人、勇于争取的人、超前地多跨了一步的人。勤奋不但是追求成功的必需方法,更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成功4+1”之激情

人们往往会因为生活的琐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之中,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内在潜力。所以我们应该充满激情,但是激情不等于冲动。激情是发自内心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培养。做事充满激情,我们就会去享受它,从而给自己创造快乐。“成功4+1”之智慧

光有知识就是智慧吗?不是。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叫智慧。大学里的学习绝不只是简单地把书本读会。读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企业需要的学习方式,不是给你一本书,让你学三个月出一个很好的成绩。而是给你一本书,一天后就要拿出一个成果。“成功4+1”之机遇 机遇肯定是不公平的,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唐骏在考公费出国的路上走的非常艰难,因为大学期间未被评过三好学生,纵然他的成绩全校第一,却被拒之门外。于是唐查遍了整个北京地区高校电话,在其他学校争取名额,后又连续4天站在教育部的门外,争取转眼即逝的机会。

谨慎和敬业

做事一定要谨慎,而且要认真。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关系,我们要洞察每个人的心理,也要不断努力、认真工作,来换取领导的赏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唐曾经发明了不少新的东西,包括卡拉OK的积分器等,也创办了3所公司,但是都没有发展起来。当他加入微软之后他发现了是他的商业模式限制了他的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架构是的管理。学会留意

每个人的思维都差不多,那么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那就需要我们多去留意别人不曾做的事情。唐在与盖茨接触期间正是因为自己的细心才给盖茨留下深刻印象。规划职业生涯的正确心态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有人刚进公司,就想要成为CEO,这就是非常不现实的一种规划。

职场新人的换位思考法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别人满意 从本职工作中提升自己

要把握住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自己没做好就去评价别人,永远要记住,没有资格去评价任何人。

差异化竞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些方面可能我们不如别人,但一定有的地方我们是超出别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超强的执行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大家都会给出解决方案,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所以我们要尽量做到超强的执行力,把思想转化为现实。创新的多重意义

创新有多种意义,不但指技术的创新,更包括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

永不知足的好奇心

只有不断充满好奇心,才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与把握新的领域。职场中的做人原则

向上、感恩、关心—这三种性格是做人最需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力不错,性格又好,想不成功都很难。

上一篇: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下一篇:企业工会职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