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篇1

记得第一堂课李老师就让大家了解到了ISO9000标准这个概念,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概念。这一个既包含英文又包含数字还包含中文的词组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了,总是在各种产品的说明啊,图片,还有一些广告上见到的,不过从来没有专门去了解,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感觉,好像就是指一个在国际上都很厉害的标准吧,估计就是检验产品质量啊,考察产品合格率啊等等的一个标准。在听了课后,才发觉这一说法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庞大的内容。

关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分开来理解。先看ISO。何谓ISO呢,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或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ed的简称,中文翻译即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也就是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一个组织。后来在百度百科上我还了解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全名与缩写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ISO”并不是首字母缩写,而是一个词,它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相等”,现在有一系列用它作前缀的词,诸如“isometric”(意为“尺寸相等”)、“isonomy”(意为“法律平等”)。从“相等”到“标准”,内涵上的联系使“ISO”成为组织的名称。让我不禁感叹的是,看来一个简称的起源也有如此的内涵啊。而Iso所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机制,什么机制呢,就是帮助人们在制定不同国际化标准时达成意见一致。我还了解到,截至目前,听说ISO这个庞大的组织已经在发布了接近1万个国际标准,数据真是惊人啊。再说说iso9000。ISO9000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标准的统称,在百步百科了解到ISO9000是由西方的品质保证活动发展起来的。二战期间,因战争扩大所需武器需求量急剧膨胀,美国军火商因当时的武器制造工厂规模、技术、人员的限制未能满足“一切为了战争”。美国国防部为此面临千方百计扩大武器生产量,同时又要保证质量的现实问题。分析当时企业:大多数管理是NO.1,即工头凭借经验管理,指挥生产,技术全在脑袋里面,而一个NO.1管理的人数很有限,产量当然有限,与战争需求量相距很远。于是,国防部组织大型企业的技术人员编写技术标准文件,开设培训班,对来自其它相关原机械工厂的员工(如五金、工具、铸造工厂)进行大量训练,使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识别工艺图及工艺规则,掌握武器制造所需关键技术,从而将“专用技术”迅速“复制”到其它机械工厂,从而奇迹般地有效解决了战争难题。战后,国防部将该宝贵的“工艺文件化”经验进行总结、丰富,编制更周详的标准在全国工厂推广应用,并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当时美国盛行文件风,后来,美国军工企业的这个经验很快被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军工部门所采用,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起来。但从这个发展史,我深深体会到,任何东西在开山鼻祖的时候,的确是很艰辛的,从一种标准的实施到认可是这样,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的发明创造也是这样。除了ISO9000还有ISO9001,ISO9002三者都是不一样的。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而ISO9002是ISO9000族的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太广了。我有个高中同学就在重大学建筑方面的东西,有次和他聊天就聊到了学的选修课,当时他就说到他们老师也讲到建筑质量建筑施工,就会涉及到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后来因为好奇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使之与项目质量要求相适应。项目各参与方都必须保证其工作质量,做到工作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实现项目质量的最优化,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质量认证也叫合格评定,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质量认证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提高商品质量信誉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商品质量水平,全面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商品信息,指导消费,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社会效益,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可以从认证注册公告或从商品及其包装上的认证标志中获得可靠的质量信息,经过比较和挑选,购买到满意的商品。而且认证的对象也包含服务。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篇2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是综合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精髓, 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企业的品质经营。它是指一个组织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这个中心, 以全员参与管理为基础, 实现让服务对象满意和组织内所有成员受益的管理结果,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它不同于以往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管理具有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投入的特点, “三全”特征显现出全面质量管理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包括三层含义, 即产品质量来自于生产过程, 不是来自于检验结果;影响产品的因素不惟生产链的影响, 其质量责任延伸生产领域以外的所有相关因素;质量是通过预防来实现的, 并不是通过检查来实现的。依据这样的理论基础, 高职学校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也应对应地体现于:教育质量不但需要依据学业评价, 也要依据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质量的责任应延伸到直接作用于教育环节以外的所有工作;教育质量通过预防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检查来实现。

二、以全面质量管理推进高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普遍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注重评价结果, 即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仅将学校的就业率、升学率、企业的反馈信息等因素作为评价内容, 不少学校采取这种评价方式, 尤其是追求高就业率的学校, 导致很多学生被动就业;二是注重评价过程, 即通过监控教学过程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采用此种评价方式的高职学校, 监控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督导听课的做法。分析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看到, 注重评价结果的做法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应包含的所有因素, 不利于解决师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注重评价过程的做法又是简单的, 未能包含应有因素的评价。所以, 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或是单一的注重过程的评价都不科学, 在评价过程中, 容易顾此失彼, 远离高职教育办学的初衷。再作以横向比较, 将高职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质量管理相比, 高职学校的质量管理富有“企业化”和“职业导向”的特质, 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必须遵循, 只有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之本, 高职教育才能够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无疑,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实现“质量立校”的必然选择。

三、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科学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 就需要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在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视域下, 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予以双向结合, 同时抓在手上。内部评价意指学校自身行为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是学校, 评价内容包含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可以称为自我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是指来自于社会相关方面对学校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集中于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外部评价是可以委托的, 可由社会中介评价机构来实施。具体说来, 高职教育的外部评价可以设置以下几项指标:

(一) 就业率

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挂钩于学校的办学水平。用人单位是否欢迎一所高职学校的学生, 外显于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志。而用人单位衡量学生“使用价值”的标准是能力, 学生的能力决定着其就业率, 标志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 对口就业率

这种就业率强调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后的岗位是否对口, 两者对口, 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间是相适应的, 学生的就业是主动就业而非被动就业, 说明学校的办学效益应该给予肯定。反之说明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需要改进。

(三) 就业稳定率

跟踪学生就业后岗位稳定情况, 调查学生“跳槽”的频率。岗位稳定率越高, “跳槽”的频率低, 毕业生就业处于稳定状态, 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高, 否则是存在问题的。

(四) 学生满意率

这一指标是学生对学校办学水平做出的评价, 既包括在校学生的评价, 也包括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评价。学生普遍满意, 学校的质量管理是应该肯定的, 学生不满意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是学校应该加强管理的。在学生满意率中,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更应该被重视, 因为毕业生的评价来自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很多高职院校, 只重视在校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却不关心教学内容是否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是否适用。

(五) 用人单位满意率

这一指标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好检验。用人单位对来自于某一所学校的员工会根据工作情况给予中肯评价, 这种评价虽体现在个体的学生身上, 但透视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 从中亦体现出学校是否被社会所认可的重要指标。

(六) 学生职位与薪酬水平

可与同类学校或相同专业的学生就职后的这方面情况作对比, 职位和薪酬水平相对高的, 说明学校的教育质量要好一些, 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强一些。

四、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 明确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目标

任何管理行为都是一种手段, 通过管理行为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有远期的、有近期的;有总体的, 有阶段的。同理, 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也需指定和分解目标, 给予管理行为动力和方向。需要说明的是, 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亦服从与服务于高职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终极目标。

(二) 健全专业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机构

很多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个难解决的瓶颈问题, 即教育机构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能够对高职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的管理体系。那么, 可尝试在我国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个专业的质量管理评估机构, 由一机构承担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估、指导和协调的管理责任, 使得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成为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持续性管理。

(三) 营造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

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需要理论上的认同和管理行为上的兑现, 因此, 既需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 也需要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营造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 可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均加以强化, 以文化的熏陶来形成共识, 以文化的传递来丰富经验, 才能把高职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所以, 我国高职教育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这种教育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以优秀的质量文化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开展。

(四) 实现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为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高职教育机构需要立即行动起来, 积极探索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 实现管理信息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全员参与, 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 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校际和各个部门之间, 搭建和畅通交流、沟通管理信息的平台, 相互间能够对质量管理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交流和借鉴, 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摘要: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管理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高职教育, 在快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亦遇到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教育质量问题。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 本文就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质量立校

参考文献

[1]张凯.高职教学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3) .

[2]黄光云, 覃雯尉.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7 (30) .

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篇3

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技术机构;检测能力;世界贸易组织

我们常说:“质量兴国”,这句话足以说明质量的重要。温家宝总理说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和负责的。

1.加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A.什么是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微观质量监督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又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三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

质量监督作用:技术保障作用;树立产品信誉的作用;保证消费安全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作用。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B.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质量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二是符合性质量低,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低;三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可靠性不高,部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较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质量监督,需要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的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用铁腕抓质量”,并采取有力措施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的放心、用的放心、行的放心、玩的放心。抓好质量问题,仅靠质检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企业和每个人的参与,尤其要提高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质量意识。

2.入世十年我国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入世后如何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步,此后我国的经济将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我国与先进国家在产业链分工、标准、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企业、资源、资金、技术、质量与市场乃至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都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存在差距。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创新意识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技术骨干的后备力量不足。大部分企业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紧迫感,处于观望状态,更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贸易中使用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搜集困难。社会各界对商品出口应遵循的绿色法规和标准知之不多。信息不灵,产品出口需要进行的符合性评定程度不清。

许多企业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标准管理工作急需加强。一些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低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检测手段落后,基础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无法保证。

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联系协作不够。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弱,企业的技术改进、改造和开发,很少向我们咨询联系;技术机构设备陈旧,所承担的检测项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综合质量监督管理中倚重于行政执法,缺少对各国技术壁垒等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监察与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未充分发挥标准、计量两大基础工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受限制的品种越来越多,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步增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冲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今后将怎样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

入世后,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入世有关规则,研究制订和实施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设置相应的技术壁垒,保护民族工业和我国市场。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和质量管理。

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内部人员和企业决策者,学习WTO/TBT的有关知识,提高认识,减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根据环境变化的特点和本身条件作出战略调整,以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建立现代化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确定了“市场引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指导、国际接轨”的采标工作方针,加快采标工作步伐。瞄准世界标准化发展的动向,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网,广开情报来源,形成标准信息情报有偿服务。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抓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冲破贸易技术壁垒。通过引用高水平的标准和有效的计量检测手段,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认证。集中资金,建立高水平的检测中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委托检测,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委托检验和强制检验结合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还担任仲裁检验、计量检定、标准制定的任务。形成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突出特征。

4.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等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建立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申报“名優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政府质量奖”,推进名牌战略。向先进的国外质量认证迈进,特别关注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强制认证。

强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力度,根除“假冒伪劣”,保护民族工业产品,形成一整套严格的产业和产品保护法律程序、标准和方法,充分运用认证、检验程序,有目的地进行保护。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强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款,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部培养一大批熟悉WTO/TBT的专门人才,应对入世的挑战,充分发挥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贸易的需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完善技术法规,完善标准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壁垒,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加大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的服务性管理工作力度,使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现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使企业质量管理、资源利用、加工工艺、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都处于最優化程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产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质量监督,但最终还决定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因。因此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企业行为。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必将是质量的竞争,大力推行和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强有力武器。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关键基础。世贸组织总干事帕卡尔·拉米说: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无法担负“世界”之盛名。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之路,才是迎接新世纪的明智抉择。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国民的质量意识,使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与认证知识手册(范文) 篇4

1、哪一年启动“中国名牌产品”?

答: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名牌,推动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始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

2、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和管理依据?

答:评价和管理依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进行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于2001年12月29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的第12号令。

3、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

答: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每年评价一次。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总局负责制定中国名牌产品推进工作的目标、原则、计划、任务和范围,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评价、推进、宣传、培育工作。

4、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几年?12号令规定有哪些优惠?

答: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中国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坚持不收费。

5、至2006年,全国共评出多少个中国名牌产品?我省几个?

截至2006年,全国共评出中国名牌产品1338个。我省有中国名牌产品76个,总数排名全国第5位。

6、我省哪一年启动“福建名牌产品”?效果如何?

答:1995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以闽政办[1995]74号发布了《福建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从此福建省开始了福建名牌产品的评价。经省政府批准,1995年全省共有58项产品获第一批福建名牌产品。截至2006年,全省已有福建名牌产品891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6.7%。合计销售额占全省总销售额的42.58%。

7、怎样理解“福建名牌产品”评价体系?

答:福建名牌产品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4个方面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市场评价包括: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水平、用户满意水平和出口创汇水平。质量评价包括:实物质量水平和申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效益评价包括:对申报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包括: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评价指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适当倾斜。

8、为何要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答:2001年,国家人事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加强质量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质量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重大举措,是按照国际通行的作法评价质量专业人才、完善现行的专业职务聘任制的一项改革措施。

9、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几级?

答:共分三级: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其中: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都是通过国家人事部组织的统考取得;高级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取得初级资格,可聘任工程技术人员或助理质量工程师职务;取得中级资格,可聘任工程师职务。

10、认证的定义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11、认证的对象有哪些?

答:认证的对象包括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

——产品是指一种过程的结果。

——服务是指一种特殊的、无形的产品。

——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体系又分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

12、认证的依据是什么?

答:认证的依据是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

13、认证的内容包括哪些范围?

答:认证的内容是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

14、什么是HACCP?

答:HACCP是[Hazard(危害)Analysis(分析)and(和)Critical(关键)Control(控制)Point(点)]的英文缩写,代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用来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一种技术,是一种管理体系。

15、什么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答: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以《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标准化法》为基础建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对象为涉及人体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国家技术规范中的强制性要求。

16、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哪“四个统一”原则?

答: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准的原则。

17、我国哪一年开始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产品?

答: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开始正式实施。新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也可简称“CCC”标志。包括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安全玻璃、医疗器械、照明设备、电线电缆等19大类138种产品。

18、地方质检机构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中的职能有哪些?

答:对所辖区内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实施监督;对强制性产品认证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于监督检查和查处过程中发现认证机构、检测机构、检查机构和认证人员违规或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处理。

19、什么叫认证机构?

答:认证机构是指具有可靠的执行认证制度的必要能力,并在认证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从事认证活动的机构。

20、认证机构包括哪些组织?

答:认证机构包括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特种职业人员认证(注册)、服务认证等机构。其中,把验证组织(供方)的QMS或EMS与规定要求(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符合性的机构称为QMS认证机构或EMS认证机构,把验证组织(供方)的产品与规定要求(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符合性的机构称为产品认证机构。在有些国家,称“认证机构”为“注册机构”,此外还有些称为“审核与注册机构”、“认证/注册机构”,这并不代表其带有任何限定性。

20、什么叫有机产品?

答:有机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并通过独立的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

22、什么是认可(accreditation)?

答: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证明。

23、什么是实验室认可(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答: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校准和检测所做的一种正式承认。

24、什么是实验室评审(laboratory assessment)?

答:为评价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是否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认可准则而进行的一种检查。

25、什么是(实验室)能力验证((laboratory)proficiency testing)?

答: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校准能力。

26、实验室认可是完全自愿的吗?

答:国际上实验室认可采用的四项原则是自愿申请、非歧视性、专家评审和一站式认可(国家认可)。自愿申请原则是指:实验室是否申请认可,是根据其需求自主决定的,即认可机构不会强制任何一个实验室申请。但对于实验室而言,这一自愿性原则实际上会受到顾客需求的制约,即当顾客提出实验室必须通过认可方可承担其检测/校准业务,而实验室又希望承接这项业务时,申请认可便成为一种强制行为;另外,当实验室的母体机构或其管理机构有要求时,申请认可也会成为一种强制要求。无论基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强制的要求都不会来自认可机构。

27、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有什么不同?

答: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适用对象不同

实验室认可适用于检测/校准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适用于产品质检机构,计量授权考核适用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2)法律效力不同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计量授权考核属国家对检验和检定机构实施的法制管理范围,是强制性行为,其结果将导致对检验和检定机构的授权。实验室认可则是实验室依从国际惯例,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评审的一种自愿行为,通过认可则表明认可委对实验室技术能力的承认。

(3)管理层次不同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计量授权考核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分级管理,实验室认可由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管理,实施一站式认可。

(4)互认性不同

在国际合作中,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各国做法不一,实验室闽不能互认,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校准数据是得到签署了互认协议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认可的。

28、什么是重要设备?

答:国家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等所需的主要设备、国家重点信息系统的重要硬件及相配套的应用软件。

29、什么是设备监理?

答:是指依法设立的设备监理(企业法人)单位,受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委托,并根据依供贷合同而签定的监理合同的约定,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

30、哪些重要设备应当实施设备监理?

答:下列建设项目的重要设备应当实施设备监理:

(一)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

(二)涉及国内生产安全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监理的特殊项目。

(三)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规定使用贷款需要实施监理的项目。

31、如何申请设备监理单位资格?

答:申请甲级或乙级设备监理单位资格需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申请书》

2)随申请书提交如下证明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1)单位章程;

(2)营业执照;

(3)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目录;

(4)单位人力资源状况的详细说明。需特别注明持有效《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情况;

(5)申请设备监理的专业范围的说明材料;

(6)单位的设施和设备情况详细说明;

(7)注册资金证明;

(8)工作场所证明;

(9)设备工程相关业绩及证明材料(有关设备工程活动的记录文件)。

乙级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申请向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篇5

六、关于法案起草的立法:法的构造

法的构造直接关联立法质量 法案起草以至整个立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是完成法的构造,形成一个理想的或是可为多方面认可的正式的法案稿。立法质量以及所立之法的质量如何,与法的构造科学化程度直接关联。国外、境外对立法所作的规定中,有许多是关涉法的结构问题的,有的还有对法的构造问题加以集中规定的。台湾的《行政机关法制作业注意事项》对法案草拟亦即法的构造就有专条规定,其内容涉及多方面。综合国外、境外关于法的结构的立法规定,可以看出,其基本要求至少有这样若干方面:

(一)关于结构要完善的立法规定

《统一规则》关于法的结构的规定 立法质量是与法的结构的完善程度分不开的。法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法的整体的各个部分,称为法的结构的要件。 [7] 美国《统一规则》第24 条对法的结构及其要件安排,有具体而规范化的规定。按照《统一规则》的要求:其一,法要为读者安排最实用和最符合逻辑的结构。避免出现理解前面的条款需借助后面条款内容的情况。同一内容的条款应当集中在一起。其二,法的结构可能需要分编或进一步分章、节。篇幅长的法可以分编并应考虑进一步划分。其三,法的结构中的各种要件或条款条款可以作如下安排:(1)定义;(2)适用范围、例外、保留(如有的话);(3)机构和其他有关主体的`设立;(4)实质性条款;(5)禁止和处罚;(6)统一适用和解释条款;(7)标题的简称;(8)可分性条款;(9)生效日期;(10)法律的废止或撒销;(11)但书和过渡性条款(如有的话);(12)现有法律关系的适用(如果有的话)。

《立法技术总方法》关于法的结构的规定 前罗马尼亚《立法技术总方法》则规定:“在起草规范性文件草案时,必须采用最适当的法律结构和立法技术方法,使得条文能够准确反映研究报告中就问题实质提出的解决办法。”(第50条)又规定:“规范性文件草案中通常应具有下列部分:名称;必要时应有序言和前言;一般性规则或原则,基本规则;最后条款和过渡性条款。”(第70条)这些规定,都是就法的构造方面的结构安排问题所确定的制度。

(二)关于名称要适当的立法规定

法的名称与立法质量 法的名称作为法的内部结构中第一层次的、每个法必备的要件,它的科学化、完善化,对立法、司法、守法以至法学研究的科学化、完善化,都有重要意义,因而是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注重对待的问题。法的名称是适当的,立法者在立法时容易明确正在立的法有什么样的效力等级、性质和内容;在立法后能明确这个法只有哪个机关才能对其加以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还有利于对法进行分类、清理、汇编、编纂及其他法的系统化工作。一个法的名称是否科学,是衡量立法者在这个法的立法过程中是否获得成功的一个标准。法的名称问题解决好了,也有利于对立法资料进行分类、编排、整理和统计,有利于开展法学特别是立法学的研究。迄今尚无关于法的名称的系统的学问。人们还没有普遍认识到法的名称问题的重要程度。现今各国立法在法的名称上还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有必要注重法的名称的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法的名称的科学化。 [8]

国外境外的有关规定 国外、境外的立法对法的名称问题主要有这样一些规定:其一,名称是法的结构中特别重要的要件。其二,名称应当与它所体现的内容相吻合。其三,以一个法修改、补充和变动另一个法时应当准确表述后者的名称。其四,一国法的名称应当是一个效力等级清晰分明的体系。有的对名称问题还有较为集中的规定。台湾《行政机关法制作业应注意事项》将解决名称问题作为法案正式起草应当注意的五个事项之一,规定“名称要适当:何种法律应订明为法、律、条例或通则?何种性质之命令得称:规程、规则、细则、办法、纲要、标准或准则?法未明定。惟今后订立新

TQM全面质量经营与质量改善 篇6

主 讲:罗庆伟(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MBA,AITA美国国际培训师(PTT)、中国企业培训师(TTT),日本制造企业资深质量管理实战专家)课程对象:

1.企业管理决策高层管理人员

2.品质管理相关管理人员,质量部长质量总监、管理者代表、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

3.设计、技术、制造、工程、市场部门相关中高层管理人员 4.采购决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SQM 5.现场改善负责人及骨干成员 【课程背景】

1个/1000000,对客户而言就是100%!零缺陷是不允许重复犯错误。

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每次出现的错误,防止再发和未然防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质量作为企业竞争的决战场,在Q(质量)、C(成本)、D(交期)、S(服务)全方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系统运用管理技术实施“TQM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和服务实施有效的管理,如何达成顾客满意与零缺陷质量的承诺,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应对的挑战与任务。

本课程研修《TQM全面质量经营与质量改善》,我们将学习和理解质量管理与改善的精髓要义及推动过程方法,以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文化)为基础,通过“全员、全范围、全过程” 及“四一切”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物的品质、事的品质、人的品质、环境的品质”,最终无限接近“零缺陷的品质”的企业目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价值】

明辨质量,认识质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大质量的理念,强化经营者和员工的质量思想观念;

理解和掌握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哲学、TQM的要点,学习如何在企业中推行TQM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管理活动;

全面领略TQM管理运作模式和现实操作手法,整体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学习和掌握产品过程零缺陷的几个重要改善活动; 学习和掌握如何运用零缺陷来管理日常的工作; 通过标杆企业的案例,帮助管理人员掌握TQM/ZDM的推行 【培训内容】

一、大质量经营与大质量意识:质量第一&客户第一 从小q到大Q,从Q到QM,到TQM/ZDM 从质量事故的危机管理看企业应有的品质战略

什么是q质量(狭义质量)?什么是Q全面质量(广义质量)? 质量环——质量的生命周期,“质量”决定于哪些阶段? 实际案例:如何制造出“令客户感动的质量(产品)”?品质的责任×价值×地位

课堂互动:企业经营中,质量、价格、品牌、技术、服务5个要素的重要性排序练习,如何正确理解品质、数量(产量)、成本三者的关系,如何解决他们的冲突?

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ISO9001)、戴明十四条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定义、内涵、目标、组成部分 TQM的基本要求:“四全”、“四一切”、“多方法” 零缺陷质量的目标及核心要义理解

实际案例:零缺陷对企业生死存亡的现实意义与实际操作手法 思考:QP、QC、QI、QA、QE、QM的准确定义及相互关系?

二、质量源流管理:源流保证的全过程控制系统 质量的系统就是是预防,工作执行的标准是零缺陷。质量的五不政策:造不出、不制造、不接受、不流出、流不出 质量预防、防止再发与内建质量

质量的源流管理:内源流、外源流、源流管理的控制模型 零缺陷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线系统管理与三检体系的质量监控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检验检查点的合理有效布局 自工程完结活动的推进

人字边的自働化与防呆法(Fool Proof)应用 QRQC质量快速反应控制机制 消灭浪费和缺陷的起点:产品设计 为什么设计质量占70%以上?

设计质量保证DQA的角色、职责与工作方法 初期的质量管理

设计变更与设计成本的较量 供应商品质保证 物料质量的全面管理 互利的供方关系与供应商策略 供应商质量监控与线上反馈机制 供应商质量辅导与供应商质量提升 免检与免检供应商

案例分析:某企业“前置式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TQM质量活动与质量文化:主要质量活动、方法、工具的要点理解 质量目标体系的重要性及各项质量活动的正确有效开展 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PDCA持续改善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改善(Kaizen)/改进(Improve)质量改善利器是6σ:DMAIC 解决问题的N个步骤与常用工具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活动 质量的方针目标管理(MBO)质量管理的基础是6S现场管理 改善提案活动的开展

案例:TKM全员改善提案活动实例 QCC品管圈的作用与意义 QCC品管圈的组成与推行方式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案例:QCC品管圈活动实例

标准作业与改善:如何让所有员工都高效执行品质要求 案例:某企业的标准化推进实例 【讲师介绍】 罗庆伟老师

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MBA。

AITA美国国际培训师(PTT)、中国企业培训师(TTT)日本制造企业资深质量管理实战专家

二十三年来,先后在世界知名的四大跨国制造企业:日本TDK(新科电子厂)、ALPS(阿尔卑斯电气)、SUMIDA(胜美达电子厂)、CASIO(卡西欧)集团从事生产制造、工程技术、品质管理、企业策划等工作。历任生产主管、技术主管、IE高工(课长)、品管高工(课长)、品管经理(部长)、质量总监、制造・技术总监、企业策划总监、企业培训总监和企业副总经理,其中直接从事品质管理工作长达15年。主推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和改善活动有: ISO9001/14001/RoHS、6S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零缺陷质量管理(ZDM)、全面改善提案(TKM)、全面生产管理(TPM)、精益生产(LEAN)„„还负责企业策划、文化建设及人才培育,对150多家企业的品质监管和入厂现场指导等,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管理和中高层管理的实战经验。

罗老师精通中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精华,曾师从日本国宝级管理大师小川一也研习IE(RWF)技术等,接受过系统的前沿的管理培训。在CASIO任职期间下辖多位日本籍专家,独自创立《前置的品管模式》。深谙多种行业、不同背景的中外企业管理和发展,精于企业诊断、流程改进、项目策划、企业活动的培训与指导。无论在咨询辅导和培训教育都表现出色、深受企业管理者的好评。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建材质量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篇7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试验误差,数据处理

1 引言

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因此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 做好检测工作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经验.从检测试验项日、取样试样、环境温度与湿度, 试验误差, 数据处理等几方面。就做好建筑材料的试验与控制措施总结出以下一些看法, 供同仁参考。

2 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2.1 检测试验项目

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 进场需检测, 试验的材料检验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或所属有关部门) 的规定。比如混凝土用的水泥, 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 强度, 凝结时间和细度。

2.2 取样试样

取样要有代表性, 一般是以一批材料 (不同材料每批数量不同) 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 (钢材是从规定部位截取) , 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数量过少, 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 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 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 取样方法不正确等。

2.3 环境温度与湿度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 测试时环境条件有明确规定,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SBS) 等防水材料, 其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 要求拉伸试验时室温须控制在23℃土2℃笔者曾用取自同一母体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SAS) 样品制作成9组试件用作抗拉力 (纵向) 试验, 先将9组试件平均分作3个大组, 之后再按50℃为一个温差等级分别作拉力试验, 其中1个大组试件在标准要求的23℃环境下试验, 另2个大组试件分别在28℃和18℃的环境下作拉力试验, 试验过后分别汁算出每一大组中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 结果发现在28℃环境下试验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比23℃标准温度环境下试验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低2.8%, 而在18环境下试验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则比23℃标准温度环境下试验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高出3.5%。该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环境温度湿度对材料试验的影响, 因而要求试验时必须将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4 试验误差

试验方法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 这是不正确的, 这样势必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 但这不属于试验误差, 而是人为造成的误差。钢筋不拉断, 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 与标准规定相违背, 这是不允许的 (钢筋焊接件由于不需要测定伸长率, 可在试件出现颈缩现象后停机) 。试验要求必须准确, 以减少误差。

2.5 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 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 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 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土106的需剔除该数值, 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土106时, 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土106时, 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 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进行, 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 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

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 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 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 这需要认真对待, 查明原因, 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3 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3.1 严格检查建筑材料三证

为了控制以上材料配件的质量, 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是一个重要措施。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具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应做检查验收, 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 应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 在选购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核查, 以防复印件伪造, 同类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要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 以防冒名顶替以一代十。招标或采购技术要求、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要专人妥善保管, 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 货到工地后依据资料核查验收, 对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进行检查, 不符合要求者不许接收。重要的设备、产品, 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在设备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 需要甲方去现场核查监督生产过程。这项工作是甲方工地容易脱节, 建设单位材料部门或合同管理部门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及时通报给监理工程师, 资料也没有给监理工程师复印, 有时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 材料部门或工地直接将材料接受, 都会造成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加热管管材生产企业应向设计、安装和建设单位提交下列文件:国家授权机构提供的有效期内的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有特殊要求的管材, 厂家应提供相应说明书。

3.2 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 治理质量通病, 禁堵伪劣材料用于工程, 根据设计要求, 或规范要求, 或主管部门规定, 需要进行项目检测。目前一些地区质量检测站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 (梁、板、柱) 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 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 钢筋抽样检测, 混凝土试块检测, 加气块两项性能 (外观质量及强度) 检测 (非必检测项目) , 瓷砖性能检测, 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 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与控制有其难点, 难就难在建筑材料大部分是在建设系统以外生产的, 而社会上生产的建筑工业产品伪劣品太多, 需要建设系统采取行政管理手段, 备案措施, 检验等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国家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中大部分是建筑工业产品, CCC产品认证真正见成效, 通过CCC认证的建筑工业产品可放心使用, 将给建筑材料的质量带来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篇8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扩招,导致资金短缺。资金的短缺会影响学校制度的建设,进而导致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特征

全面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者是阿曼德·费根堡姆博士,提出的时间为1961年。他主张在产品质量监管和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都应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管中。并在产品早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管体系,而不是在产品完成的后期展开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全面控制。优质是展开全面控制工作的中心,加强对全员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其二,全面质量。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以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管理的对象转向教学质量,展开对教学质量这一特殊对象的全面质量监控、全员参与监控等相关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一是重视预防性监控和教学质量的事后监控。二是加强全员参与控制。通过组织建立专项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全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中,实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是加强全过程的监控。全过程的监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两方面,并注重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前期、教学后期的有效衔接。

管理特征。高等学校具有自己特有的活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的形式而存在。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高等学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不能简单地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而是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与教学目标、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信誉度的目的。

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不同。就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而言,产品是他们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教学体系、规章制度等。其教学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对教师展开全面质量管理,还是对学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都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像控制产品质量一样控制师生。师生是有情感的,产品是没有情感的。这是企业展开全面质量管理和学校展开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之处。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尊重师生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的难度系数较高。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对象。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他们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给予的影响力难以准确判断。尤其是教学活动与产品生产活动的时间不同,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长远的,因此需要用长远的眼光评价教学活动的影响效果。

最后,教学质量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主要以终端审核把关为主,采用这种方式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会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成效较小。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活动事后控制行为,这种行为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整体而言,不能重复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质量评价难度较大情况下,终端审核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不足,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

由此可见,将全面管理理念引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是可行的。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做好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衔接,始终将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受控状态,进一步避免教学质量问题的发生。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管,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这种建构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监管效果不好。甚至很多学校构建质量监管体系的目的是应付上级检查,流与形式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此作为基础展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系列工作。本文以计算机学院为例。计算机学院大部分是一线教师,专职行政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时,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监管机构缺乏执行力。因此根据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目标与标准、组织与制度、评价与反馈三方面展开讨论。

目标与标准。这部分主要由目标系统和标准系统组成。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是有效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其教学质量的监控目标也是通过管理和监控的方式得以实现。设置目标是学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工作,也是制定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工作还是监管工作,都以目标作为基础,并展开人才定位的设计,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与制度。组织系统由监管和管理两部分组成,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学院的全部工作人员、教学全过程。监管组织在得出监督结果之后,需要组织和成立一线评价机构,对监督结果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进而实现提高学院教学整体质量的目的。监管组织机构和一线评价机构的成员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构成。学院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是确保监管工作有序展开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学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职权和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化。

反馈与评价。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监控体系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调节问题。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信息是评价与反馈系统的主要职能。学院以反馈和评价系统给出的信息作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监管方案,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自身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并将教学活动和管理过程当做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的监管体系,加强教学全过程和教学人员的全面监控,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上一篇:医院环保督导整改报告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计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