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共8篇)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1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2

当然, 对同一篇“选文”的功能定位, 也不能仅固化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之一种上, 到底是定位于“定篇”还是“例文”, 必然要审读具体文本的特性而定, 但这不是判定这篇文本的功能和价值、确立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 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他们的具体认知困惑, 即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的前提, 是了解学情。应该说, 了解学情的提法, 并不是全新的。在以往, 我们教师对了解学情的重要性, 或多或少是有所认识的。语文教师的备课, 过去也有“三备”的说法———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但是,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中, 我们教师是怎么了解学情的呢?了解的是什么样的学情呢?所了解的学情, 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组织、课堂教学发生了怎么样的关联呢?应该说, 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以前做得比较少, 也不太了解。

为了研究当前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笔者选取了从1999年到2009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 (《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 上的相关资料, 这五本杂志在11年间,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说课备课等, 共有605个样本。对这605个样本进行了分析, 把材料里提到“学情”的或者说到学生情况的筛选出来, 共115个。也就是说, 605个教学案例当中, 提到学生情况的只有115个。然后, 对这115个案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得出四个结论:

1.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 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教师更少。

2.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 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似的判断。

3.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 基本上是三言两语, 只见判断, 不见分析, 只见结论, 不见过程。

4.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 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 是一种印象的判断。

这样的学情分析, 是很不够, 很不到位的, 很难同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也不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和教师的接触中, 很多教师都说“我们的学生很差的”。笔者往往就问:“差在哪里呢?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对这篇课文来说, 他的差是什么意思呢?”教师们往往语焉不详, 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学情的分析, 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 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 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

在历届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 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 由不同的两位教师来上, 尽管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 但教学面貌却大异其趣, 教学效果也有差异, 甚至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起初怀疑的是执教者的教学素养有落差。后来, 把问题进行聚焦, 发现两位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的水平不一。以往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关注的层面是教材。所谓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材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变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因此, 所讲的直线式或螺旋式, 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是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结构差异。这里不单是教学内容层面划分的问题, 也还有着眼点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研究语文课堂教学, 关注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学方法或教学艺术, 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的, 相对不变的, 而很少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 也很少关注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的差异。优秀教师懂得怎么把这些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序”进行有效组织, 而普通教师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从课程层面“软着陆”到具体的教学还要有个过程:关键是要找到教学内容内在的“序”;而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的关键是学会恰当地“分离”与“重组”教学内容。

如何恰当地“分离”与“重组”教学内容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教学内容处理的方法。

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先从课程层面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以学情调查为切入口, 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离和重组。课堂上, 第一个环节是搜集学生的初读感受:有学生认为, 于勒这个人很穷, 很可怜, 也很让人同情;有学生认为, 菲利普夫妇是见钱眼开的人, 只认钱不认人, 非常势利, 不顾亲情;还有学生认为, 小说中的小男孩挺善良的, 能拿钱给于勒。根据这样的学情, 我先从学生初读得出的关键词“同情”入手, 思考小说中我们到底该同情谁。这是教学内容的第一次分离和重组, 这次分离预设学生会生成以下教学内容:于勒太值得同情了, 一般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找到具体的段落、句子来阐述他们的观点。此时,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 菲利普夫妇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他们生活的拮据、日子的艰难等, 这些在文中有许多体现。接下来, 教学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分化:其一, 如果学生阅读功底好, 自然会谈论谁更值得同情的问题。如果这样, 那学生就主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二次分离和重组。其二, 如果学生仍滑行在同一平面, 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主导二次教学内容的分离和重组。因为按常理, 同情一个人的深浅是由一个人的可怜程度引起的。此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下谁更可怜的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再深入思考同情谁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合作探讨, 我们发现, 学生会由谈论物质生活上的可怜, 渐渐延伸到探讨精神上的可怜。从物质生活上讲, 于勒无疑更可怜。但从精神和人性上讲, 菲利普夫妇更可怜。因为金钱关系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异化了他们的灵魂, 他们失去了对人起码应该有的爱的能力和同情之心, 这是更值得可怜的。也正是这种深层的可怜, 学生体会到, 从某种程度上讲, 菲利普夫妇更值得同情。我们注意到, 实现教学内容第二次分离和重组可以是学生主动完成的, 也可以是教师主导推动的。

根据学情, 如果有必要的话, 还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第三次分离和重组。因为以上两个教学层次, 教师和学生作为读者一直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但小说是社会现实的深度延伸, 是人生世态的高度缩影, 更何况这样经典的作品, 它更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和社会意识的。也许, 我们没有处在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这样的绝境, 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类似小说中人物的人生困境, 如果我们就是于勒、菲利普夫妇, 或者就是小男孩,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这时, 学生的选择就会面临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以及小男孩同样曾面临过的内心挣扎和选择的两难。最终, 通过自主选择, 学生体会到:我们不仅仅应该同情和可怜小说中的人物, 作为人, 面临生存中的困境时, 我们其实还应该“悲悯”我们自己。

经过这三次教学内容的分离和重组, 教学内容内在的“序”已经找到了。一个有“序”的课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效果也就自不待言了。当然, 这种分离和重组是需要专业素养的。

首先, 教学内容的分离要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课堂上要做到“因学而教, 先学后教”, 教师不仅要深入解读文本, 还要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这也是新课程“生本”理念的一大体现。在上面的课例中, 学生初读中涉及对小说人物的同情这一问题, 我就以解读“同情”为起点, 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适当分离和重组。

其次, 教学内容的分离和重组需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我正是遵循了“同情”的辩证思考和螺旋式理解规律, 才使得学生达到了对人物的深入解读。我们反对那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人为拔高教学内容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在教师专业和智慧的引领中, 自然、合理、科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学情依据 篇3

依据之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

人们阅读和学习文章,理解和领悟文章内容和情感,离不开学习者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只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如何认真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努力寻找出文本同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契合点,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是历来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其“文本价值”非常丰富。单是写作缘由,近年来,就笔者所见,就有十几个角度。这些新的解读角度,对于文本的研究自然非常有意义。但是,很多解读角度,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是那么的遥远,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如何能引起强烈的阅读兴趣呢?如果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去考虑其“教学价值”,效果就可能会大不相同。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正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情善感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的心理秘密,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排遣的无端的烦恼,甚至还会莫名其妙地伤感,却又觉得无人理解,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明原因的孤独感。观照课文,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有谁理解呢?出门时“妻拍着闰儿哼着眠歌”,而回家时“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内心苦闷而不能入眠,连最亲近的妻子都不能理解,又会有谁能理解呢?万般无奈之下,想出去排解一下,却又未能排解掉。这不正契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吗?以此为契合点切入课文,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学生自会去用心阅读,全心体悟,进而引导他们去揣摩作者写景抒情的手法。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领悟、欣赏文章,应该比让学生去结合高深的这思想那意义的效果要好得多。

依据之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

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是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尺度,而学生跳的起点,就是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现实中的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量很有限,阅读经验很欠缺。学生阅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又从何而来?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只顾文章内容而不顾学生实际的情况可以说比较普遍。将所能得到的有关文本学术研究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不是大有人在吗?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过一节《归去来兮辞》的展示课。设计的主要环节是,以课文为中心,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的身世和相关社会背景,引入学生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学生未学过的《读〈山海经〉》等两首课外诗,结合朱光潜的“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等评价,让学生讨论认识陶渊明其人;结尾拓展:“如何看待都市里的蛰居族——新时代的隐者,如宅之一族?”且不做其它评析,一节课的时间,光是这些环节就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作为一篇骈体文,在几乎没有预习和准备的情况下,文字方面的障碍就已经够学生受的了。即便是教师,第一遍接触文章,能解决文言词句,读懂基本内容,就已经不错了,遑论高一年级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习没有多大意义,反而还会造成畏难心理,久而久之必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要想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能够切合学生的基本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就应当努力去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多年来,笔者每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都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统一测试、单独测试、当面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来源、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教学和练习、书写、朗读能力、文言文阅读基础等等状况,尽量全面细致地进行学情摸底,制定出至少为一年的教学设想规划,作为设计每篇课文教学的学情依据。

依据之三: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

入选教材的文章作者的生活面、见识面都肯定要比中学生宽广得多,尤其是文言文,所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本来就很遥远。如果仅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或者是作者生活的角度实施教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隔膜感。只有努力使其和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拉近和学生生活的关系,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可联系现实中的教育状况,对文章进行当下的解读,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对现实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有了认识现实的价值,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对人情冷漠的描写。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别人将要跳楼,围观者不仅不去想办法阻止,却幸灾乐祸地欲寻求刺激;“小悦悦”事件;公共场合不法分子违法乱纪,人们往往冷眼旁观等等,不仅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生活的现实的距离,比那种只是声讨封建礼教的做法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专制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进而激发起他们立志建立真正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责任意识。

当然,依据绝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审美的需要等等。不管依据有多少,总归一点,教学首先要努力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包括他们的心理、经验、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等,研究得越是全面细致,才有可能设置更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更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4

公共管理就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公共管理方式,但是实质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对社会进行治理。我国的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就是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职能处于管理的主要地位

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直接造成政府职能的膨胀,新公共职能的提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负责制定政策而不是具体执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划桨前行。这样政府可以将具体的施行教给其他机构去做,政府规模可以缩减,而且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开支,政府将大部分事务交给社会去完成,政府参与规章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政策的指挥和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重新塑造市场的格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2. 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5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成本分析报告怎么写啊,主要写哪些内容啊。

[ 标签:成本,报告,分析 报告 ] 像风一样自由 回答:3 人气:46 解决时间:2009-04-22 11:35满意答案完全成本=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即:完全成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分析时,一方面要对上述各个成本项目分析与本月预算的增减变化,还要分析与上年同期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有数量的成本项目,还要具体分析数量变化影响、价格变化的影响和单耗变化的影响。举例如下:影响利润的主要增减因素分析如下:

(一)与月度预算比:减利91万元

1、主营业务收入比月度预算比,增加93万元(1)由于销量影响增利86万元,其中:电销量增加297.67万度,增加收入150万元;蒸汽销量减少0.40万吨,减少收入66万元,,水销售量增加0.3万吨,增加收入2万元。(2)由于价格影响增利7万元,其中:电减收6万元,蒸汽增收13万元。

2、主营业务成本比月度预算增加269万元由于销量影响增本68万元,其中:由于电销量增加297.67万度,增本121万元,蒸汽实际销量减少0.4万吨,减本54万元,除盐水增本1万元。由于单位成本影响增本201万元,其中:电单位成本增加增本159万元,蒸汽单位成本增加增本45万元,除盐水单位成本降低减本3万元。按成本项目分析如下:⑴煤炭成本增加,减利322万元,其中:①原煤价格升高,减利649万元(612.96-584)×224077吨=649万元②标煤单耗降低,减少成本,增利289万元其中:供电标煤耗降低减少成本162万元(0.3693-0.3772)×24.53×834.29=162万元供热标煤耗降低减少成本127万元(0.1242-0.1270)×54.223×834.29=127万元⑵其他燃料比预算增加,减利205万元,其中价格因素影响减利7万元消耗量影响减利198万元⑶动力成本比预算减少,增利13万元。⑷辅助材料比预算增加,减利230万元,主要是由于物装中心上月结算不及时影响(如脱硫剂等材料)。⑸制造费用比预算减少,增利251万元。(6)生产工人职工薪酬比预算减少,增利215万元。(7)原材料比预算减少,增利9万元,主要是基本电费减少影响

3、其他业务利润影响,增利37万元。主要是上网电收入比预算减少151万元,上网电成本比预算减少188万元,两项合计增利37万元。

营销审计的主要内容 篇6

第一部分营销环境审计

一、宏观环境

A.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中有哪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机会或造成威胁?为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趋势,企业采取了哪些行动?

B.经济环境

在居民收入、物价、储蓄和信贷等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将影响企业?为应对这些变化和趋势,企业采取了哪些行动?

C.生态环境

企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成本及其可获取性的前景如何?企业在环境污染和保护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D.技术环境

在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方面发生哪些主要变化?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地位如何?

E.政治环境

法律和法规方面的哪些变化将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在污染控制、就业机会均等、产品安全、广告、价格控制等领域发生了哪些会影响企业营销战略的新变化?

F.文化环境

公众对企业和企业产品持何种态度?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哪些对企业有影响的变化?

二、任务环境

A.市场

在市场规模、成长性、区域分销和赢得方面发生了哪些情况?有哪些主要的细分市场?

B.顾客

顾客的需要和购买程序如何?在企业声誉、产品质量、服务、销售队伍和价格等方面,顾客和潜在顾客是如何评价本企业及竞争对手的?不同的顾客群是如何作出购买决策的?

C.竞争者

谁是企业的主要竞争者?它们的目标、战略、优势、劣势、规模和市场份额如何?有哪些趋势将影响企业的竞争者和企业产品的替代品?

D.分销和经销商

通过哪些主要的商业渠道向顾客传送产品?各种商业渠道的效率和成长潜力如何? E.供应商

关键原材料的可获取性的前景如何?在供应商方面存在哪些变化趋势?

F.运输服务、仓储设施和财务资源的前景如何?公司的广告代理商和市场营销调研公司的效率如何?

G.公众

对企业来说,哪些公众代表了营销机会,哪些代表了问题?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有效地应对每一糨公众?

第二部分营销战略审计

A.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是否用市场导向的术语明确地表达出来?它是否可行?

B.企业目标和营销目标

企业目标和营销目标是否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便用以指导营销计划的制订和业绩的评价?营销目标是否与企业的竞争地位、资源和机会相适应?

C.战略

企业管理层能否清楚地说明用来达成营销目标的营销战略?此营销战略是否具有说服力?此营销战略是否适应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竞争者的战略以及经济状况?企业是否采用了最恰当的变量进行市场细分?它是否采用可靠的标准评价细分市场,并且选择了若干最适当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企业是否对每个目标细分市场进行详细的描述?企业是否为每个目标细分市场开发出一套有效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组合策略?营销资源是否分配给营销组合的主要构成要素?预定用于完成这些营销目标的资源是否足够?

第三部分营销组织审计

A.正式结构

对那些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企业活动,营销副总裁是否胡足够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是否按职能、产品、细分市场、最终用户和地区对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

B.职能效率

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是否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工作关系?生产管理系统是否在有效地运作?产品经理能不能计划利润水平,还是只能确定一下销售量?是否有营销小组需要进一步的培训、激励、监督或评价?

C.跨职能效率

营销部门与生产、研发、采购、财务、会计以及法律等部门之间是否存在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部分营销制度审计

A.营销信息系统

营销情报系统能否提供有关顾客、潜在顾客、分销商和经销商、竞争者、供应商等方面的真实、足够和及时的信息?决策者是否要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他们是否利用了这些调研结果?企业是否运用最好的方法进行市场和销售预测?

B.营销规划系统

营销规划系统的建设情况如何?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营销者是否有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利用?营销规划系统能否给企业带来过得去的销售目标和销售额?

C.营销控制系统

控制程序是否足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层是否定期分析各产品、市场、销售地区和分销渠道的赢利情况?企业是否定期效率进行检查?

D.新产品开发系统

企业的组织方式是否合理,以有利于新产品创意的收集、产生和筛选?企业在向新产品创意投资之前是否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之前是否进行充分的产品和市场测试?

第五部分营销效率分析

A.赢利率分析

企业各产品、市场、销售区域和分销渠道的赢利情况如何?企业是否要进入、扩大、缩小、或放弃若干细分市场?

B.成本效益分析

哪些营销活动看来花费过多?能否采取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

第六部分营销职能审计

A.产品

企业的产品线的目标是什么?现有产品线能否支持这些目标?产品线就延伸或收缩?哪些产品应该逐步淘汰?哪些产品应该增加?购买者对本企业产品和竞争者产品的质量、特点、式样、品牌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如何?产品和名牌战略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B.价格

定价的目标、政策、战略和程序分别是什么?定价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需求和竞争等标准?顾客是否认为顶一个价格与其价值相符?有关需求的价格弹性、经验曲线效应以及竞争对手的价格和价格政策等,企业管理层了解多少?企业的价格政策与分销商、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要求以及政府法令一致的程度如何?

C.分销

企业的分销目标和分销战略分别是什么?企业的市场覆盖面和服务是否足够?分销商、经销商、制造商代表、经纪人、代理商等渠道成员的效率如何?企业是否考虑过改变其分销渠道?

D.广告、销售促进、宣传和直销

企业的广告目标是什么?广告支出是否合理?广告费用是否适宜?广告主题及其文稿是否有效?顾客和其他社会公众对本企业的广告有何看法?广告媒体是否是经过精心筛选后确定的?企业内部的广告人员是否足够?销售促进的预算是否足够?是否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各种销售促进工具,如赠品、赠券、展销和销售竞赛等?公共关系部门的职员是否精明强干并且富有创造性?企业是否充分利用了直销、在线营销和数据库营销?

E.销售队伍

依托学情表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 篇7

同时, 在小说教学中, 许多教师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早已为人诟病,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主次, 不分重难点, 不分已知与未知, 面面俱到地进行小说内容教学, 使学生对充满兴趣的小说缺乏兴趣。究其原因, 主要是小说内容非常宽泛, 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由于缺乏取舍能力, 以致“费时、低效、肤浅、琐碎”的教学现象产生。

那么如何做到“我的眼里还有你”呢?如何在小说唯美的细读下达到唯效的教学取舍?我想, 教师要做的便是尊重学生, 深入了解学情, 通过分析学情, 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等诸多要素, 然后根据学情来对小说内容进行取舍。这样, 教师就能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确立小说内容的重、难点, 优化教学过程, 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而让学生课前完成学情表, 教师并对学生所做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是了解学情的最好方法, 是进行小说教学内容取舍的最佳手段, 是唯效教学的有效体现。

那么如何借助学情表来对小说内容进行取舍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探究。

一、学情表内容应合理。

教师在设计学情表内容时, 为使学情表真正反映学情, 学情表的内容应涵盖小说内容, 突出小说的单元要求, 能挖掘出体现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问题, 甚至让学生来提问题, 这样就能使学情表设计趋于合理、有效。

第一, 涵盖小说内容。

小说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 有常识性内容, 如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 小说的要素, 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有理解性内容, 如课文内容, 结构特点, 情节发展步骤, 表现手法,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人物语言品析, 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主题等;有欣赏性内容, 如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有研究性内容, 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 多角度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 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作为学情表, 就应该涵盖小说的这四方面内容, 对学生的小说内容掌握情况有个全面的认识。

如在《心声》一文中, 学情表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找出李京京心理描写的句子, 并体会李京京当时的心理;为何文章把李京京的公开课朗读事情与万卡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来叙述;文章难道仅是李京京的心声吗;出示黄蓓佳女士在回顾当初创作的心路历程时曾说的一番话:《心声》反映了自小就是好孩子、一直在老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的她, 在成年后富有良知的反思。她在反问自己当她在老师的呵护下, 尽享被老师提问发言的愉悦时, 那些从无发言机会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她认为《心声》是一篇折射自己灰色心情的作品。请问李京京的生活灰色吗?面对灰色他是如何对待的?他心灵嬗变的力量来自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 涵盖了小说的常识性、理解性、欣赏性和研究性内容, 学生在课前思考后, 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已知与未知,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与着眼处, 然后教师就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使学生容易接受。

第二, 突出单元要求。

在设计学情表时, 还应考虑到不同小说单元的不同教学要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人物的言行, 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因此, 在设计时侧重于了解学生对人物个性与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如在《香菱学诗》中: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个柬来, 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 我不过是心里羡慕, 才学着顽罢了。”假如你是香菱, 你听了探春的话, 你会怎么想呢?你又会怎样地笑?你又会怎样说?这样的设计, 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 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而九下第二单元的要求却是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在设计时侧重于了解学生对人物性格刻画的多种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如《变色龙》为何要写军大衣?《孔乙已》为何要描写“排”与“摸”两个动作?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细节、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第三, 体现普遍疑点。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学情调查时一定要了解清楚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疑点处,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的不解之惑, 提高课堂效益。因此, 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如你认为哪一处写得精彩?你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理解的地方?这样更能发现学生的疑点。还有教师应根据小说本身的难易度与学生的年龄、学力情况, 预设一些估计有疑的问题, 看看教师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如《香菱学诗》中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 我不过是心里羡慕, 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这两句话中的两个“顽”一样吗?又如原回目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编者为何要改为《香菱学诗》呢?从而来了解学生对《红楼梦》中香菱这个苦命女子可悲可叹命运的理解程度, 了解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广度与深度情况。

二、学情表分析应合情。

学生在完成学情表后, 教师应对学生所做题目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来掌握学生的着眼点、认知点和发展点, 然后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 在合情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目的、重难点的, 进行教学流程的贴身化设计。

1. 从分析学生兴趣点来取舍小说内容。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 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会学生学习, 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 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 就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分析学生学情表掌握情况时, 应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或着眼点, 依据这来取舍小说的教学内容, 这样, 学生对所选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 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如在《孔乙已》学情表“你最感兴趣或最关注的是孔乙已的哪方面?”一问中, 大多数学生反馈是对孔乙已外貌描写的“手”感兴趣。于是教师就舍去了孔乙已的“脸色、笑”等细节分析, 也舍去了写法与环境描写的讲解, 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手”进行教学设计, 从“长指甲、罩、排、摸、走”等有关手的词句中, 让学生去感悟“长指甲”中的懒惰与迂腐, “罩”中的善良与不幸, “排”到“摸”的冷漠生存环境与艰难生活, “走”中的尊严丧失与悲惨结局。

2. 从分析学生认知点来取舍小说内容。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 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入手。在教学设计中, 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 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 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 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 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学生的起点能力的学情研究, 觉得尤为重要。

在对《心声》学情表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学生情节都知道了, 也知道了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朗读、渴望回到乡下爷爷那去, 也知道写《万卡》是为了把自已与万卡的相似命运联系, 这些都是认知起点, 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但是学生对李京京渴望朗读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些模糊;对李京京压抑、痛苦和无人理解的生活环境缺乏共鸣;学生更不理解李京京读《万卡》是当外面现实世界无法理解、体谅、同情李京京时, 将万卡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影子, 他的朗读意义不在于课文本身, 它是李京京突破自我心理障碍的一道封锁线, 是走向自信勇敢人生的动力, 这一些是学生目前没有掌握的空白点。

为此, 作为教师, 根据学情表的学生反馈情况, 在小说内容的取舍上采用了舍弃情节讲解, 淡化李京京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理解、肯定和尊重, 渴望家庭温暖的主题, 选取了李京京在误解、不信任的生活环境下极度自卑、痛苦与压抑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李京京心灵的沉重和奋起。这样集中讲学生不懂之处, 避免了无效教学, 从而提高了课堂实效。

3. 从分析学生发展点来取舍小说内容。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教师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或远离“最近发展区”, 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 全面分析学情表, 找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目标, 确立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发展点, 才能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我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并实现课改目标。

如根据《孤独之旅》学情表情况反馈,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 部分学生的发展点是选取作品的成长主题。而有些学生的发展点是在人物形象和感情理解的基础上, 还要选取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以及曹文轩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有句话说:“跳一跳, 摘好桃”, 就是在分析学情表中学生的不同“最近发展区”, 来确定学生的不同发展点, 让所有学生都始终处于旺盛的求知氛围中, 并从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克服厌学的情绪。

当然, 小说内容的取舍并非一定要按照学情表中的学情进行, 学情并非一成不变, 有时学情是可以干预的, 当然也不是过多的、不合学生实情地去干预。总之, 采用学情表进行学情分析, 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 仅仅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罢了。

参考文献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8

2013年12月3日至7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发表了《巴厘部长宣言》,达成“巴厘一揽子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8年以来首份全球贸易协议,打破多哈回合12年谈判僵局,成为完成多哈回合的重要基石。

《巴厘部长宣言》包括总理事会的日常工作、多哈发展议程和后巴厘工作三部分,其中多哈发展议程包括了贸易便利化、农业、棉花、发展与最不发达成员问题四项议题共10份协议,《贸易便利化协议》(Agreement on Trade Facilitation)是其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一、《贸易便利化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各成员在贸易便利化领域的普遍义务

《贸易便利化协议》的主要目的是澄清和改善GATT1994第5条过境自由、第8条进出口规费和手续、第10条贸易法规的公布和实施,以进一步加快货物包括过境货物的流动、放行和清关,并给予发展中成员与最不发达成员特殊和差别待遇。协议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将成为各成员国在贸易便利化领域的普遍义务。

1.信息的公布与获得。每一成员应迅速公布以下有关信息:进口、出口和过境程序及需要的表格和单证,相关关税和国内税率,相关费用,海关产品归类或估价规定,与原产地规则相关的法规,有关限制或禁止的规定,惩罚规定,申诉程序,与他国缔结的进口、出口或过境协定,关税配额管理程序等。各成员还应酌情通过互联网提供以下信息:进口、出口和过境程序说明,需要的表格和单证,咨询点的联络信息等。

2.评论机会、生效前信息及磋商。每一成员应向贸易商提供机会对货物流动、放行和结关的拟议或修正法规进行评论;保证货物流动、放行和结关的新立或修正法规生效前尽早公布;酌情规定边境机构与贸易商定期磋商。

3.预裁定。预裁定指一成员在货物进口前向申请人提供的在货物进口时关于货物税则归类及原产地等事项的待遇的书面决定。每一成员应至少公布申请预裁定的要求、作出预裁定的时限及预裁定的有效期。

4.上诉或审查程序。每一成员应规定海关所做行政决定针对的任何人在该成员领土内有权提出行政申诉或复议,或提出司法审查。各成员应保证其行政复议或司法审查程序以非歧视的方式进行。每一成员应保证提供作出行政决定的充分正当理由,以便使其在必要时提出复议或审查。

5.增强公正性、非歧视性及透明度的其他措施。这包括一成员为保护其领土内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可酌情发布增强对食品、饮料或饲料边境监管的通知;如进口货物被扣留,成员应迅速通知承运商或进口商;首次检验结果不利时,可第二次检验并酌情接受第二次检验结果。

6.关于对进出口征收或与进出口相关的规费和费用的纪律。一般纪律指规费和费用、征收原因、主管机关及支付时间和方式应予以公布;特定纪律指海关服务的规费和费用应限定在服务成本以内且不得与特定进口或出口相关联;处罚纪律指一成员的海关针对违反其海关法律、法规或程序性要求而作出的处罚。

7.货物放行与清关。每一成员应允许提交包括舱单在内的进口单证和其他必要信息,以便在货物抵达前开始处理;允许电子支付关税、国内税、规费和费用;在满足提供担保等管理要求下,允许在关税、国内税、规费和费用最终确定前放行货物;每一成员应尽可能设立为海关监管目的的风险管理制度;每一成员应设立后续稽查以保证海关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得以遵守;鼓励各成员定期并以一致方式测算和公布其货物平均放行时间;每一成员应为授权经营者提供与进口、出口和过境相关的额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每一成员应允许对申请人快速放行通过航空货运设施入境的货物;为防止易腐货物损坏或变质,每一成员应规定对易腐货物在最短时间内放行并在适当的例外情况下允许在工作时间之外放行。

8.边境机构合作。每一成员应保证其负责边境管制和货物进口、出口及过境程序的主管机关相互合作并协调,以便利贸易;各成员应与拥有共同边界的其他成员根据共同议定的条款进行合作,以协调跨境程序,便利跨境贸易。

9.受海关监管的进境货物的移动。在满足所有管理要求下,每一成员应允许进境货物在其领土内、在海关监管下从入境地海关移至予以放行或结关的其领土内另一海关。

10.与进口、出口和过境相关的手续。每一成员应保证进口、出口及过境手续和单证以货物快速放行和清关为目的,以减少贸易商守法时间和成本的方式通过,选择对贸易限制最小的措施;每一成员应酌情努力接受进口、出口及过境证明单证的纸质或电子副本;鼓励各成员使用或部分使用国际标准作为其进口、出口及过境手续和程序的依据;各成员应努力建立单一窗口,使贸易商通过与主管机构的单一接入点提交进口、出口及过境的单证或数据要求;成员不得要求使用与税则归类和海关估价有关的装运前检验;各成员不得强制使用报关代理;每一成员应在其全部领土内对货物放行和结关适用共同海关程序和统一单证要求;如拟进境货物因未满足卫生或技术法规被一成员主管机关拒绝,允许进口商重新托运或退运至出口商;货物为特定目的运入关税区复出口,除正常折旧未发生任何变化,全部或部分免除进口关税和国内税;货物出口加工复进口,全部或部分免除进口关税和国内税;货物进口加工复出口,全部或部分免除进口关税和国内税或退税。

11.过境自由。过境法规不得对过境运输构成变相限制;不得对过境征收费用,但运费、行政费用或服务费用除外;各成员不得对过境采取任何自愿限制;每一成员应给予从其他成员领土过境的产品不低于此类产品不需过境应享受的待遇;鼓励各成员为过境运输提供实际分开的基础设施;过境手续和单证要求及海关监管最多为保证确定货物及符合过境要求;货物被送入过境程序,自一成员领土内始发地启运,不必支付任何海关费用或受到不必要的延迟或限制,直至在该成员领土内目的地结束过境过程;各成员不得对过境货物适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范围内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各成员应允许并规定货物抵达前过境单证和数据提前提交和处理;过境运输抵达该成员领土内出境地点海关,如符合过境要求,该海关应立即结束过境操作;担保仅限于为保证过境运输所产生的要求得以满足,允许为同一经营者的多笔交易提供总担保或为后续货物对担保予以展期,使公众获得其用以设定担保的相关信息,存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可使用海关押运或海关护送;各成员应努力相互合作和协调以增强过境自由;每一成员应努力指定一国家过境协调机构,可向该机构提出咨询和建议。endprint

12.海关合作。鼓励贸易商自愿守法并对违法实施严厉措施,鼓励各成员分享遵守海关规定的最佳实践信息,为管理守法措施在能力建设方面的技术指导或援助中开展合作;每一成员对进口或出口申报信息的请求要严格保密,考虑答复信息对被请求成员资源和成本的影响。

13.机构安排。设立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对所有成员开放,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以给予成员就有关协定的运用或促进其目标实现的任何事项进行磋商的机会,并与贸易便利化领域中的其他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每一成员应建立一国家贸易便利化委员会或指定一现有机制以促进国内协调和协定条款的实施。

(二)给予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WTO成员应向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提供能力建设援助,实施《贸易便利化协议》条款的程度和时限应与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的实施能力相关联。仅要求最不发达成员作出与其各自发展、财政和贸易需求或其管理和机构能力相一致的承诺。

具体条款共分三类:第一类是发展中或最不发达成员指定的自协议生效时起即实施的条款,或对于最不发达成员在协议生效后1年内实施的条款。第二类是发展中或最不发达成员指定的在协议生效后至过渡期结束的日期起实施的条款。第三类是发展中或最不发达成员指定的在协议生效后至过渡期结束的日期起实施的、同时要求通过提供能力建设援助和支持以获得实施能力的条款。

二、《贸易便利化协议》的影响分析

《贸易便利化协议》的达成将大大推进WTO成员间的贸易便利化。通关成本一直是参与国际贸易主体重要的经营成本之一,发展中成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繁琐的通关程序付出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妨碍了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贸易便利化将使各国获益,特别是发展中成员获益更大。经合组织的贸易便利化指标显示,如果全面落实《贸易便利化协议》,发达国家贸易成本将缩减10%,发展中成员贸易成本将缩减13%-15.5%。

《贸易便利化协议》作为多哈回合一揽子协议的组成部分,适用于WTO所有成员。我国作为WTO的成员之一,在协议生效后将受其规则约束。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在世界的排位却并不乐观,为此,笔者认为,实施该协议后具体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为履行WTO透明度义务做好准备。《贸易便利化协议》在各成员提供贸易便利化方面强调了WTO的透明度原则,例如:各成员与进口、出口和过境程序有关的法律、法规应当迅速公布,并设立咨询点答复相关的问题;在相关法律、法规生效前向贸易商提供评论机会、磋商机会,并在生效前尽早公布;各种规费和费用的征收方式和时间应当公布;等等。我们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规定进一步细化我国的进出口管理法律、法规。

第二,深化口岸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贸易便利化协议》提倡口岸行政管理的“单一窗口”制度,协议第10条第4款要求各成员“应努力建立单一窗口,使贸易商通过与主管机构的单一接入点提交进口、出口及过境的单证或数据要求”。协议同时要求:“一成员应保证其负责边境管制和货物进口、出口及过境程序的主管机关相互合作并协调,以便利贸易”。我国目前的口岸制度包括海关、边防、商检、检疫、海事等多部门,是互不隶属的多头管理体制,与协议的上述要求不相符合。现实中,企业完成通关流程往往要多次往返不同的部门之间,不仅需要重复填报信息,而且易导致不必要的差错,通关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口岸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把多头管理体制合并到单一窗口下。

第三,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障碍。《贸易便利化协议》贯彻了WTO贸易自由化的这一原则,并在多方面细化了相关的规定。例如,每一成员应允许提交包括舱单在内的进口单证和其他必要信息,以便在货物抵达前开始处理;允许电子支付关税、国内税、规费和费用;在满足提供担保等管理要求下,允许在关税、国内税、规费和费用最终确定前放行货物;过境法规不得对过境运输构成变相限制;每一成员应保证进口、出口及过境手续和单证以货物快速放行和清关为目的,以减少贸易商守法时间和成本的方式通过,选择对贸易限制最小的措施。在协议生效后,上述规定将成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条款,需要我们在国内管理程序中切实落实,否则将可能招致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投诉。

第四,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贸易便利化协议》对各国负责货物通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进口货物的预裁定制度、对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制度和司法审查规则等。根据协议规定,每一成员应至少公布申请预裁定的要求、作出预裁定的时限及预裁定的有效期;各成员应保证其行政复议或司法审查程序以非歧视的方式进行,应保证提供作出行政决定的充分正当理由,以便使其在必要时提出复议或审查。这些规定为我国相关行政执法机构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上一篇:实践模拟题二下一篇:内衣促销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