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wenshuyi.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共8篇)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共8篇)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裁判、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绿草如茵,草长莺飞的美好春天,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经过各位班主任的精心组织,相关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们的积极训练和排练下,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终于开幕了!首先让我代表学校为辛勤付出的各部门、班主任、体音美信组老师们、以及为之付出的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本届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老师们、同学们,校园文化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从新班子成立以来,我校始终把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和谐校园作为不懈努力的目标,从班级文化入手,以元旦拔河赛、教职工乒乓球赛、经典诵读、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校园各层级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包括后面团委的演讲会等一系列校园活动都是我校精心打造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注重实践,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努力锻炼成为全面发展、敢于创新的现代化化合格人才。希望在此项活动和以后的活动中,我校中各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重视素质教育,大力扶植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热切期望今天的艺术节及运动会和今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办得更好、更有水平,更能体现出办学特色。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引导、老师组织,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能为我们乡村中学的学生通往艺术殿堂敞开大门。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用文化和艺术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用青春和智慧、用活力和激情,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希望同学们能体悟学校、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能够将从文化艺术节中激发出来的灵感与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与迎考之中,认真钻研,刻苦学习,积极上进。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正在燃烧,艺术的园地正等待我们去收获!那就让我们保持这种氛围,用激情点亮青春,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让我们为自己喝彩、为人生喝彩!那么终有一天,当你们回忆起你们的中学时代,一定会在留下一段“妙笔生花,见学子才情;雄辩滔滔,扬书生意气;曼舞欢歌,展青春风采”的美好回忆。

老师们,希望你们能够秉持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当好裁判和评委,为我校文化氛围书写上浓墨重彩的公正公平之笔;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注意事项活动安全的同时,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书写我校艺术水平和运动水平的新篇章。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我校的校园艺术节和运动会:安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 篇2

上午好!

谢谢大家光临!这次会议,正逢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建会35周年。这里,我祝福学会继续秉承“科学、爱国、奉献”的会旨,安定团结, 为弘扬汉字及其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代表学会向北京市社科联等领导部门,以及学界的同仁、朋友对学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谈一点这些年来学习、研究汉字文化的体会,题目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

古代世界曾经出现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 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数国家都没能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转到另外的地区了,唯有中国和中国文化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其原因虽有多种,但和它所用的载体——文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较之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多的优越条件。

一、汉字具有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各地域文化。这些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虽往事越千年,四方言殊,但我们都能看懂。例如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虽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我们还能看明白,如果请李白用当时的唐音给我们读,有的可能就听不明白了,因为语音在演变,一些字那时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了,如“低头思故乡”的“乡”, 唐的时候不读“xiānɡ ”,而读“hiɑnɡ ”(平声)。又如“老虎”的“虎”,周秦的时候读“ho”, 汉魏以后读“hɑ”(上声),到了晚唐五代才读为“hu”(上声)。文化是靠书籍来传承的,口头传承容易跑偏,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传说或神话,因此文字在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以音表意,音一发展、变化, 字义也就随之变化,于是就不知道两三千年前读“ho”的字与今天读“hǔ”的字是同一个字, 传承文化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有其他的因素再起作用,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也就灰飞烟灭了。汉字是表意或意音文字,主要是以形表意,语音的变化对它影响不大,例如“虎”字, 我们虽然不知道它历代的一些读音,但仍然知道它的意义。显然,汉字传承文化的功能较好, 我们今天能读懂古书,当感恩汉字,感谢我们智慧的祖先!

二、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一字一世界,一字一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各种文化的状况。例如:

出会意字。下部的“凵”(qiǎn)表示洞穴的口,上部“屮”(chē)表示脚,上下两部分会意人从洞穴里出来,本意为“自内到外”。 这一字反映了当时的民居文化,先民那时住的还是洞穴。

高象形字,一座高高的楼阁,本义表示 “高”。从“高”字可以看出先民住居发展变化的情况。洞穴阴暗潮湿,影响健康,于是先民就发明了树巢居,而后又发明了栏杆式房屋, 类似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这种房屋先在地面打上若干木桩,在桩上承托地板,再于地板上立柱,架梁,盖屋。“高”字就是这种房屋的投影,下半部“冋”(jiōnɡ)是底座的象征, 上半部是房屋的象征。

或会意字,从口从戈从一。口表示城池, 一表示疆界,用戈保卫,本义为邦国,疆域。 这个字反映了先民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有一条安全的边界,不受敌人侵扰的和平愿望,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防范意识。

三、汉字具有文学艺术的功能

汉字的神韵夺天工,它的形、音、义三要素都可以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元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有声调,缺乏形态等的特点,也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这些特点,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律诗和绝句,为使诗歌具有整齐美和韵律、节奏美,不仅要求字数、押韵、平仄, 有的还要求对仗。例如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里每句都七个字,各句的平仄错落有致,一、二、三句还押上了韵,让人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琅琅上口,爱不释手。汉字的书法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一片天。但这一座艺术宫殿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汉字的形体优美,神采各异。甲金古朴篆玲珑,隶书犹如水流动,楷书端庄又大气, 草书狂奔马行空,行书潇洒最方便,各书章法都不同。汉字方块的结构特点和蕴含在各种书体中的美学思想,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这是拼音文字力不能为的。

四、汉字具有适应科技的功能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迄今为止,经历了造纸术、印刷术、打印机、计算机四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这四次革命,造纸术、印刷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打字机最早是意大利人发明的,计算机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据专家考证,计算机的原理是来于几千年前中国的 《周易》。汉字在这几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中, 都能适应跟进,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已经出神入化,无所不能,胜于西文,为中国的文化强国做出了新的贡献,计算机不但没有成为汉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了展示汉字雄风的平台!

五、汉字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

古代中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文字。但由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方言复杂,言语仍是异声,即便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 因方言的影响,许多人的普通话还带着方言腔, 例如福建石狮人,常把“发工资”说成“发公鸡”, 言不及义,影响了交际。汉字初期,以象形字、 指示字、会意字为多,后期以形声字为多,占汉字90% 以上。前者为表意文字,后者为意音文字,但表音的功能较弱。正因为汉字为表意或意音文字,受语音的影响不大,所以能超越方言,穿越时空,成为了中华民族交际的共同书面语,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运动会致辞 篇3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聚集起来探讨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然而,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那么多儒术来吗?故文翁对巴蜀的改变,部分是一个后来塑造出来的形象,也可能是在独尊儒术以后才构建出来的。很多年后的扬雄,仍没体现出多少“文翁教化”的痕迹,反倒是继承了司马相如的风格。所以《汉书•地理志》明言文翁教化的成效有限,而司马相如、扬雄一系才体现了巴蜀的风格。

但是,巴蜀也一向不那么排斥外来的文化,到了清代可能更开放一些,因为四川从清代开始基本上是一个移民的社会。据说川人被张献忠杀得差不多了(杀人者或也包括追剿张献忠的官军),康熙那个时候,政府统计人口好像只有十万户了。当然有很多人或许只是逃跑了,不是真的被殺了。但当时杀的人或吓跑的人确实多,我下乡的那个地方,距成都只有一百公里,当地有一种灌木叫马桑,它应该永远长不大,几乎是每年自己死掉,然后换新的,所以永远都只能长到直径两三厘米左右;偶尔有几株没死的,会继续长,也会被当地人每年砍了作柴烧。但贫下中农告诉我,他们祖先来的时候,马桑已经长到直径超过十厘米那么粗了。也就是说,离成都一百公里的那个地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烟了,可想那时人口已少到什么程度了!

后来经过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形成一个移民为主的社会。故四川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川人对外来的人和外来因素通常都不会太排拒。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排外,还是排一点。以前四川这边做生意的多是陕西来的,所以对北方人通常以“老陕”称之。我小时候,如果在成都街上看到一个像我今天这样说国语的人和一个说四川话的人打架,那大家多半都会帮那个讲四川话的人。只要喊一声“打老陕”,很多人都上来帮忙。或即因是移民,通常都养成一种能打群架的防卫本能;但不打架的时候,川人对外来人还是较亲切的,毕竟很多人自己也是外来的。

简言之,巴蜀文化从一开始就既独立又不那么排斥外来文化或外在影响。这样的一个文化,自有其特点。我的感觉,巴蜀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带有“坐井观天”的意味。我这里用的是这个词的本义,可以形象地表述出一种在框架中无限开放的取向。如果在很开阔的大平原,人们可能多四顾,而不一定向上看,无形中可能忘了对我们很重要的“天”。而四川的地理形态是一个盆地,这样的地貌,就比较容易向上看,所以天文学长期很发达(如汉代就出了落下闳)。一直到近代廖平的经学六变,由第三变开始,后来的变化就越来越往天上走。

对廖平的六变,连他最重要的学生蒙文通都不敢接受,只申说前两变,三变以后的基本存而不论。其实把天人结合起来思考,是传统四川文化的一个典型再现(依扬雄所言,要能“通天地人”才是“儒”)。在近代这样一个天崩地裂的大乱之时,出现了思想的大断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自然和我们自己的社会,思考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就像重新坐在井里往天上看。我的看法,廖平的“六变”是重要的思想观念,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又不为时空所限,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四川文化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易学”(《易经》的易)传统深厚。“易学在蜀”是大理学家程颐所说的话,比较不会太离谱。直到晚清张之洞入川,仍发现蜀士喜言《易》,可知这传统有多么源远流长。跟易学有关的就是中医,中医也是四川一个很强的传统。以前四川的老中医常说,北京某某名医,就是在我们这儿混不下去,然后跑出去的;出了夔门,就成了全国第一的名医,其实在我们这里也就一般。当然这里可能有“医人相轻”的成分在,且不同的地域的中医治不同的人,用药是有差异的,有些适用南人的药,就未必适用北人。故易地而能著名,其原因还可斟酌。无论如何,中医的学理,有系统而重变化,与易学关联很密切。你们听了蔡进老师的讲座,就知道四川的好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在学理上也有独到的认识。

另外,四川道学发达,也有长久的传统。著有《道德真经指归》的严遵(字君平),是研究《老子》的重镇,后来成都有两条街道以君平名(今天的君平街为其一)。道家所谓重玄派,主要的活动地域也在四川。四川又是道教发源的地方(当然各说不一),且源远流长。我们去过的青城山,迄今仍是道教的重镇。现在到青城山,大家都坐缆车,这也很好。若走路,旁边有个小山洞,不在正常的旅游路线上,据说是张天师修炼过的,里面还有一个道士,修炼的方式说是跟张天师原来的一样。而且道教在四川分布广远,我们昨天去的峨眉山,原来也是道教很重要的一个场所,是所谓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七洞天。佛家较晚才进入峨眉山,却后来居上,逐渐取代道家,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佛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说现在的中峰寺就是由以前道教的乾明观改建,有个殿的屋顶上还有一个什么鸟的图形,是道家的符号,可知这个佛寺的庙宇是将就原来的道观改建的。

四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风很盛。从很早的司马相如、扬雄,到宋代的三苏,一直到20世纪有很多人喜欢、有很多人不喜欢、甚至排斥的郭沫若,以及活了百岁的巴金,都被我们列入文学一类。当然,除了郭沫若、巴金这一代,从司马相如起那些人恐怕不一定接受我们所说的“文学”概念。或许过去所说的文章,更能为昔人所接受。

不论如何称谓,文学是可以改变历史的。现在你要到美国大学里念书,中国近现代史的指定参考书往往都有巴金的小说《家》。一般都说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在这书里却是一个束缚人的地方,所以那时要搞家庭革命。我很少看到美国学生质疑中国的家庭怎么会成了革命的对象,或许他们以为这是很自然的,则其读到的中国近现代史就已有着特殊的风采了。不幸我们现在又相当崇拜美国的中国研究,读这小说的人毕业后写了专书,又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历史研究。经过这样出口转内销之后,至少人们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已被改变了。

这是四川文学家一个非常广远的影响(尽管很多人没注意到),无意之中指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好像我们中国人都不喜欢家,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很喜欢的。当然现在更西化以后,没那么喜欢了。像最近大陆新出的法律解释,强调从财产角度肯定婚姻中的个体,等于提示大家最好结婚前先把重要的财产登记一下,免得将来出问题。这个主张特别能凸显法制观念,也展现了典型的市道逻辑。不知这法官是不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好像早就不读巴金的《家》了。当然也可能因为“家”已被人讲坏,巴金当年的想象现已内化为人们的基本意识了。

或许因为四川文化的独立,蜀学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经学传统一直不那么强。司马相如以赋体申六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此后四川经学的正统力量始终相对较弱,不像中原和清代的江南。如清代汉学特重的小学,在四川就基本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外地风风火火的汉宋之争,在四川也不明显,甚至不那么对立。不过,对正统派而言,这或许意味着这里的汉学宋学都不够纯正。远的不说,近代被我们认为很好的廖平,在晚清那个时候已经被视为有些离经叛道,从教书的学校被开除了。吴虞也是,他编的《宋元学案粹语》被认为曲解了宋儒,同样在晚清时已被四川的学政处理。现在的清末档案里就有廖平和吴虞曾被四川学政修理的材料。可是他们两人显然都对经学、理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可见经学在四川从来都有一些特别之处。这或也由于四川的道家思想较强,从儒、道竞争的角度看,道盛则儒便相对弱一些,不过这方面的影响更多是潜在的。

另一方面,“道家者流,出于史官”。道学渊源深厚,史学便容易出色。蜀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学一直有着比较有力的发展,出现了撰《三国志》的陈寿和撰《华阳国志》的常璩,尤其到宋代形成非常强的传统。这也跟我们演讲中最后一讲(经史关系)相关,因为经学没有中原或江南那么强,史学的发展就相对容易。四川的史学从宋代起一直有明显的特色,就是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一是见解。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范祖禹(现存司马光关于编资料“长编”的主要见解,就在他给范氏的信中)以及后来做《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都非常重视史料。还有另外的一派,就是苏东坡他们一家。三苏都有很多史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太看得起,但另一部分人又认为他们太有见解了。重材料和有见解两者的结合,就成为后来四川史学的特色。可惜后来两者又慢慢地分开了,一些人仅重史料,看不到见解;另一些人则徒事发挥见解,太过偏颇,严格说已不能承认为史学了。

我们可以看到,从最早到最后,尽管中间被杀掉这么多人(不仅明末清初,宋末元初蜀人被杀戮也极惨烈),最奇特也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天文、易学、中医还有文学等等这些巴蜀文化原来的特点,都没有因为明末的杀戮而改变,到清代到近代,仍然是这么一个传统。另一方面,四川处于边远,仿佛在主流之外,也是一个持续的认识。晚清张之洞到四川办尊经书院,被不少人看作近代的文翁。然而在他之后任四川总督的锡良仍说,“吾初来川,学界幼稚”。后来刘师培入四川,更感觉川人思想比江南人落后十年。成都有名的学人林思进(山腴),工诗文,就被刘师培看作“斗方名士”。

其实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时代似乎是全民皆诗的,弦歌之声不绝于耳,更是伴随读书人的行为特征。至少唐宋时代,我们还是一个老太太也还轻歌曼舞的民族。当诗文的追求与“斗方名士”挂钩时,传统其实已经改变了。然而正是这些不专以经史为务之人,却成为传统最有力的维护者。

姜亮夫在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成都高师,上第一堂课的老师就是林山腴。林先生吩咐每人买一部《书目答问》,因为这可以为学生治学“指路”。那时此书已从多数中国学者的书架上消失,或最多作为备查的工具书(而不是作为“门径书”)存在。姜氏后来就凭此基本功,考上了清华国学院的研究生。1925年,有人统计清华国学院和北大国学门研究生的籍贯,两校合计四川、河南各8人,浙江、湖南各7人,江苏、安徽各5人。可知四川在由旧转新的国学研究方面,至少在人数上是领先的。

实际上,川人对所谓“国学”的看重,在清末民初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清末有十多个省办了存古学堂,有些在辛亥前就被本省的咨议局废止了,其余也都在民国代清之后被中央政府明令停办了;独四川不仅不废止,且想尽办法抵制教育部指令,转换各种名目,以“国学”的名义将其保持下来,直接与今天的四川大学衔接。

四川在民初另一独特之处,就是有所谓的“五老七贤”存在。他们几乎都有前清功名,在辛亥革命后虽不十分认同新的地方政权(然不取对立态度),却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返乡定居,而往往留在都市“安排诗酒度余生”,过着一种带有“大隐在朝市”意味的世内桃园生活。林山腴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他在清末曾以举人身份游学日本一年多,返国后朝考授内阁中书,然在辛亥革命前似有所悟,告假南归,从此谢绝仕进,以教书为生。可知“五老七贤”都不特别守旧,很多在清末还以趋新著称(如宋育仁)。他们的文酒过从之中当然有大量的牢骚不平之语,但其所向往的目标、竞争的成败、以及关怀的事物,其实与外在世界颇不相同。诗文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就很重要,可能不亚于民国政治中的派系之争或思想界的文体之争。

与全国其他的遗老社群不一样的是,“五老七贤”在四川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平时虽基本不问政治,却又具备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在民初中国是极少见的)。以军阀争战频繁著称的民国四川,遇有军阀力量相持不下或胜负已判之时,常常都要由“五老七贤”出面领衔通电呼吁甚至安排和平解决的局面。其余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也多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从国学的传承到“五老七贤”的特殊地位,就可知巴蜀文化的独特一面,到民国也不稍减。而“独特”的代价,在很多时候也可能意味着“不入流”,使川人对别人可能不过脱口而出的“藐视”,非常敏感。昔年任鸿隽(浙江籍,生长于四川)任川大校长时,太太陈衡哲(湖南籍,生长于江苏)不习惯四川生活,无意中说话伤及川人,引起轩然大波。川籍留学生李思纯也出来说话,挖苦陈衡哲虽为“洋奴”,却仅得西洋文化之表;甚至进而攻击自己的老友任鸿隽学问欠高深,不足以取信于社会。最后任先生不得不辞川大校长以息事。这样的激烈反应,多少也带有前述“打老陜”的味道,揭示出川人的微妙心态——在生怕被人视为“化外”的表象之下,正隐伏着四川长期被视为边远之地的事实。

另一方面,巴蜀文化的独特,有时恰因其对外来文化因素保持着比别处更开放的态度。如清代旗人驻防全国都市,但在南方留下持久影响的,似以成都为甚。绝大部分南方城市中人,多喝绿茶或乌龙茶,只有成都人爱喝花茶(就是北方人忒喜欢的香片),这大概就是受旗人的影响。闲暇是茶文化的基础,也成为今日成都文化的一个特色。此前的四川文化有此渊源,却不以此著称。我们看过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几千年旱涝保收。水稻从插秧到收割,其间只需少量的劳作,所以农闲的时间不短。然而现在成都人的讲求安逸,或更多是受清代旗人的影响。因为旗人有固定的钱粮,不富裕也不忧温饱,若自己不另求“上进”,可以终日闲暇。成都的茶馆里,众生平等,不特别强调茶的品级,一杯茶可以终日,是真正大众消闲的茶文化(若是专门给外地人看的茶馆,则更多市道成分)。

或即因吸纳了旗人的生活风格,今天的成都,不仅是南方大城市中唯一爱喝花茶的(重庆人喝花茶的也多,然以前不少人则爱喝沱茶),也是中国所有大城市中保留闲暇最多的一个。在目前这人人都急匆匆赶着走路忙着做事的时代,说不定这就是中国仅有的一个还讲究安逸的大城市了。对那些要把赖汤圆、龙抄手(均成都名小吃)做成麦当劳的市场思维来说,慢慢悠悠恐怕已是落伍的表现;对于不一定事事模仿的独立思维而言,能在匆忙的时代缓步徐行,或许也是一种自信的表征。

巴蜀文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不可能在几天中穷尽。我们希望在演讲、考察和阅读材料中,尽可能涉及这一文化的上述特色,使大家在研习中略有所感,能够多方位地了解一个特定区域所表现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的演讲、阅读和考察都从考古开始,从巴蜀的三星堆,一直开放到巴比伦。不要以为这两者差得太远,对它们的观察可能是互补的。现在很多人喜欢说术语,这可以叫“二巴”的交流,跟成都机场名为“双流”的寓意差不多;我们从双流机场下来,就开始了“二巴”的交流。

这次的研习营,是希望展示一个尽量开放的视野,突破各种边界,但不是要消灭边界。有些边界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男生和女生,很多“空间”都不能分享,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边界,不宜随便突破。还有一些类似的边界,例如长幼有序,古人视为最基本的秩序,现在已经被突破得差不多了,我觉得还是适当恢复一点更好。总之,边界不能没有,或也不能突破太多,当然更不能把我们自己束缚起来。

所以我们希望尽量容纳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取向,以及不同的表述取向。大家听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老师非常不一样的表述,有些人说得较为激昂,有些人说得很有条理,有些人看起来说得零乱一些,甚至有些人的口音可能不那么好懂。如果大家都讲差不多的话,对各位未必有很多帮助。我们在请人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尽量不这样请人,而是要让你们听到风格各异的表述。这些多元的因素、多样化的表述,以及各方面的田野考察,通过巴蜀文化的这个契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研习内容。

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发下去的史料也相当不一样,有的就是寻常的所谓菁英文本,甚至是习见的诗文,也有一些是原始的档案,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一些。我们有意要让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进来,尽可能促成一种有目的但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任何人为的材料,本身都有目的性,但有强弱和类别的区分。有些史料的制作目的很明确,如李孝悌老师在别的什么研习营里常见的碑刻,那就是要留得久且给后人看的。诉讼档案同样是目的明确的,但未必是要给后人看的。诗文也要传要留,却不是靠制作形式,而是靠文字的功夫。说到底,史事的“大小”或重要与否,本是见仁见智的,时空转换后尤其如此。材料的种类或文类愈多、愈不同,其可能表现的历史就愈接近原状。

我一向认为史料没什么可用不可用,或者哪种材料可以用,哪种不可用,或者哪一种史只能用哪一种史料,这都是太讲边界的区分。如果旅馆的某些公用空间不仅要分性别,还要按年龄分老中青,或进而分南人北人,一分再分下来,一个旅馆里某一用途的公用空间可能有几十个,正常的旅馆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有些学问就做成这样了,做街道的关注各种特殊群体,且往往与作奸犯科相关,街上什么特殊的人都有,就是没有正常的居民。除非所谓“市井”真是如此,否则你愿意住在这样的街上吗?

在我参加的那次讨论中,发现很多同学都希望从审案子的档案去看所在的社会,有人甚至以为,若没有重建出当时的社会,也就无法理解县太爷怎样审案子。确有一些西方名史家曾据犯罪档案以重建社会,成为我们临摹的对象。不过,他们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没有别的材料,而并非认识社会都要从作奸犯科中来。我的感觉,打官司的档案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打官司本身。能看到更多其他的方面,固然理想(还要具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样专从不正常看正常的本领),但也相当危险——我们不一定要深入监狱才能了解今天的社会,且即使深入监狱也未必就能了解今天的社会。研究历史,应也一样。

所以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史无定法的感觉(无定法者,即研究方法可以很重要,也可以不重要),体会其开放的意涵——什么取向都可以做好史学,什么材料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以及帮助我们将其重建(或再现,或构建,随便你用什么词表述)出来。历史需要被表现出来,因为史事如果不被记住,就可能被搞忘了。当然有人说,没被记住的历史也在我们血液里,就像盐化在水里一样。但是能展现出来还是比较好,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血里有多少盐和什么样的盐,当然更好。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读文献,我们的时间的确很紧,希望各位把没有读完的文献带回去继续读一读,也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这些老师会提供这样的材料?以及为什么他们会那样(而不是像我们期待的某种方式一样)陈述其观念?如果他们提供的材料确能帮助我们理解其演讲,则或有可借鉴仿效之处。若你感觉他们提供的材料未能成功地支持其演讲,就更需要探索其何以如此的立意。

还有一个田野考察的问题,在讨论中不时出现“旅游”这个词,这可能有些误会。我们很多人或受传统人类学影响太深,而人类学在很长的时间里实际是研究比较“不够人类”的社会,他们的“田野考察”大多在一般以为有些落后、原始、蛮荒的地方。但现在人类学已经不一样了,有些人在都市里“做田野”,有些人甚至到文献里“做田野”。所以我想强调,不是落后、原始、蛮荒的地方才算“田野”。

司马迁主张读书人要多走路,陈寅恪最能读常见书,却从中看到常人所不能见的意思。我们安排的考察,很多是人人皆去的地方,也是希望延续这样一种观察常见风物的取向。专门家看电影,就不一定是娱乐;学历史的看历史文化的遗迹,怎么可能和常人一样呢?更重要的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如果只想看稀缺的事物,专找别人没有的所谓新史料,而常见的东西反而成了非史料,这不是一种相当可怕的潜意识吗?

我一向以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的想象力装上翅膀,可以翱翔于学术、知识和思想的宇宙之中。面对无语的往昔,历史学尤其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田野调查亦然。以前的读书人到一个地方,先要翻阅方志。王叔岷先生就是洛带方志要记载的乡贤。客家聚落很多,何以洛带出了王先生?何以他身在史语所,又与一般所知的史语所治学风格不同?这些都是我们考察时可以思考的。三圣乡的高店子,是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在中国唯一做过的“田野”。看看他考察过的地方,想想他构建的那个区域市场体系,你就能充分感觉到想象力对学问的重要。

对我们的历史文化研习营来说,巴蜀文化只是一个契机。我们不是要大家去研究巴蜀文化,而是借此契机,把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述方式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借助一种有目的但目的性不强的阅读,培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取向,提倡一种有规矩有框架而不为其束缚的开放精神,这就是我理解的研习营的主旨。

最重要的一點,我觉得比所有的演讲、所有的考察和所有史料都更重要的,就是让年轻人能够聚在一起进行交流。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各位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学校,学了各种不同研究方法的年轻人,能够有一个机缘,让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有人曾经抱怨吃饭时间太长,我问李孝悌老师能不能减短一点,李老师说不能减,吃饭很重要。我想他是对的,不光吃饭重要,除了正式的讨论以外,吃饭是一个很重要的交流时间。坐在那儿等着菜端上来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学术,或思考跟学术无关的东西,并进行相互的交流。在吃饭的过程中,说不定就产生出一个做论文的重要见解,所谓思想的火花就出现啦。即使什么也没产生,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吃饭时间稍长,可能还是我们研习营的一个优点。

因为好听的话都被李老师说完了,所以我不能太表扬你们。这次研习营是在黄进兴、王瑷玲和李孝悌老师具体指导下推进的,我想重申一遍,有功都是领导的,有错就是我的(这不是巴蜀文化,这是古代北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先向各位说声抱歉。

也许五年或者十年以后,你们也在什么场合讲给别人听。在那个时候,如果你曾经想起,当年的巴蜀文化研习营对自己的成长还略有帮助,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谢谢各位!

(据录音整理,非常感谢郭书愚、赵妍杰等人的协助!)

运动会致辞 篇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的校园彩旗飘飘、鼓声阵阵,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我们边昭学校田径运动大会胜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努力,边昭学校的全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中小学和村级小学顺利合并。学校走上了规模办学,集中办学之路,极大地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化、精细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几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被评为师德建设工作先进校、德育工作先进校、控辍先进校、规范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先进校、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先进校、县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特别是学生的食堂和宿舍被评为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示范性宿舍和食堂。省、市、县的领导多次视察我校,对我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很高的期望。

老师们、同学们:承教化之风、谱和谐之曲。我们一定要抓住学校发展的大好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天举办了这次盛会是对我校全面工作的有一次展示,是对同学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又一次检验,也是对全校师生组织性、纪律性和精神风貌又一次大检阅。我希望全体裁判员、大会工作人员恪尽职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热情服务、严守规则的意识,确保大会胜利进行,希望全体运动员服从大会管理、遵守大会纪律,拼出成绩、赛出风格,做好阳光学生的典范。我也希望各位观众做文明观众,保持校园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运动会致辞 篇5

王玉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在春光明媚,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在镇中心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泗兴屯小学2010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对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校委会和全体师生对这次运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校中心校领导和为运动会召开作出努力的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每个运动员的意志、品德,增强集体荣誉感,增进班与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这次体育运动大会的召开,是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学校对全体同学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技能、技巧,意志品质,文明礼貌等方面的一次综合性检阅;更是展示我校师生良好精神风貌的极好机会。

本届校运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我校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促进校园文明和良好班集体建设,为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借校运会开幕之计,我希望全体运动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以更快、更高、更强为最高追求目标,为班级集体、为学校、最终为国家、为民族争光。同时要求全体老师、裁判员和大会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大会纪律,服从大会安排,公正裁判、忠于职守、热心服务,认真完成大会交给的各项任务。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全体人员必须十分注意安全工作和卫生工作。

运动会致辞 篇6

大家好!

深秋季节,大地到处飘溢着丰收的欢乐,在这秋冬交替的季节,我们共同迎来了五台山大酒店20XX年第一届秋季趣味运动会。此次运动会的召开是广大健儿展示精神面貌的舞台,是我店体育文化建设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全体员工强身健体、展现自我的盛会。我代表酒店工会和酒店各级领导向本次运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

这次趣味运动会是我店第一次召开,酒店五部一室200多名员工,以部室为代表队,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参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全体员工兴致高昂。本次趣味运动会趣味和健身相结合,项目多,形式丰富,既有显示个人技能的呼啦圈、乒乓球、拍篮50米、自行车慢骑等项目的比赛,又有显现集体凝聚力的拔河比赛、50米托盘比赛、男女3人制半场篮球赛、60米赶猪接力赛、60米夹球接力赛、10人跳大绳、50米绑腿比赛、团体报数竞赛等,既能展示我店员工个人的豪气和活力,也能显现集体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比赛中,我们要发扬团结协作、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使这次运动会能绽放出全体员工“不甘落后,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充满豪情的精神风貌和技艺之花。团结拼搏创佳绩,齐心协力奏凯歌。让五台山大酒店第一届趣味运动会在全体员工中留下美好、深刻的记忆,成为我店各项工作获得新成就、取得新发展的推进器、加油站。

20XX年,是酒店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酒店餐饮包间、客房房间经过全面装璜改造,已经以一个暂新的形象投入使用,目前各项工作目标实现在即,成本控制科学规范,安全工作防范未然,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屡见成效,市场开发勇闯新路,员工队伍素质稳中有升。这些成绩均源自于我们全酒店人的“同携手,共奋进”。

因此,我们在业务与健身两不误的情况下举办了这次运动会,全体员工一定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去认识这届趣味运动会对我们的现状所起到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以酒店发展为大局,以赛出精神为宗旨,通过比赛,赛出我们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赛出每个集体的精神和风貌,增强每位队员的凝聚力,激发全体员工的同心战斗力!

最后,预祝全体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祝本届趣味运动会开成一个团结的运动会,一个圆满的运动会,一个成功的运动会!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啦啦操运动 篇7

1 中国传统文化释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重政务轻技艺、重整体、强调时空统一、中庸和谐等显著特征。

2 中西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2.1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是一种以体现“运动”、“对抗”为本色的文化传统。在体育方面, 西方人崇尚人的个性自由,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个人实现等, 无不体现了“竞争”的内涵。所以, 西方的啦啦操是追求高难技巧, 动作酣畅淋漓的体育运动。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主题是一种以“修身养性”为目标的养生文化[3]。这就表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基础都有别于西方发展啦啦操的文化特点, 所以啦啦操起源于西方并比中国早了100多年。中西体育文化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国内啦啦操若要想有所发展, 则必须经过比西方国家更漫长和更曲折的道路。

2.2 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侧重。中国传统体育的作用仅仅以养护生命和健康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 而西方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则更强调的是身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体的“力”与“美”, 他们心中理想的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的人格, 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均匀、身体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4]。不难看出:中方体育注重修身养性, 以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 价值取向强调意念的作用, 动作简单, 内涵深刻, 讲究动作神韵, 不重视竞技性运动;西方体育强调多元价值、个人主义, 尤为注重竞争意识和强对抗性, 无不体现出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价值取向。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其对啦啦操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基本元素与啦啦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微的内涵, 它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最本质的原因。然而, 源于美国的啦啦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有助于形成独特而又有中国特点的啦啦操, 这将是啦啦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晶。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啦啦操的影响

3.1.1“集体主义”精神迎合啦啦操意识

因为啦啦操是集体项目, 特别强调整体效果, 尤为注重团队之间的合作, 它要求队员之间密切配合, 动作和眼神有交流, 更有一些技术技巧动作需要双人、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如“金字塔”造型、叠罗汉、托举、抛接等[5]。此外, 啦啦操竞赛规则[6], 也明确要求啦啦操必须体现团队的高度一致性。因此, 在啦啦操比赛或表演中, 个人的极致表现并不能代表集体的成功发挥, 但是团队的胜利需要每一位拉拉队员扮演好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由上可知, 啦啦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迎合了啦啦操团队精神, 并为建立啦啦操团队文化提供了保障。

3.1.2“自强不息”精神给运动员注入精神能量

《易传》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竞技啦啦操操化复杂、动作难度大、负荷量大, 对拉拉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运动员在训练中控制机体, 坚持不懈, 努力向上,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表现了中华民族接受挑战的开拓精神。为把这项运动发展成为得到西方国家认可的强项, 近几年中国教练员经常带队到国外参赛, 接受国际检验, 这都体现了刚毅坚卓, 奋发图强的精神。

3.1.3“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精神顺应训练理念

所谓“天人合一”, 即指人与自然, 自我身心内外的高度和谐统一。啦啦操通过对自然动作的美化, 将准确、协调、流畅、柔和、大幅度以及优美的技巧动作富有节奏的表现, 塑造出柔韧、精巧、刚健、灵敏、优雅、细腻的动作组合, 以及刚与柔、动与静、身与心、健与美的和谐、完美和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形神统一才能使表演更加富有感染力, 真正实现“天人合一”[1]。再者,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一直所强调的精神, 啦啦操运动中的体能、技能、心智能力及动作编排都是依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点和运动素质情况决定的, 特别是技巧啦啦操里强调保护者的角色担当, 使啦啦操运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2 传统文化与啦啦操融合形成特色啦啦操文化

在啦啦操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表达, 另一方面也是国际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 宽容海涵。早在古代, 中国先民对此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并强调指出,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天下一致而百虑, 殊途而同归”。具体到我国啦啦操的发展工作上,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 不断借鉴国外先进啦啦操经验, 为我国啦啦操文化的整合及构建提供更广阔的的空间。从啦啦操引入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 我们对西方啦啦操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执着学习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听博观、包容和谐。

近些年的国际啦啦操比赛中, 浓郁中国风成为制胜牌。啦啦操物质文化可以从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 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 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异彩纷呈[7]。如武汉体院啦啦队在2012年啦啦操世锦赛上以《花木兰》为主题的爵士啦啦, 2013年在世界中学生啦啦操锦标赛上来自天津咸水沽一中的啦啦队在国际舞台上演绎的《剪纸姑娘》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竞技比赛的节奏, 并取得骄人战绩。一些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情的啦啦队曾经还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 这些都是啦啦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典范, 有助于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啦啦操文化。

4 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的消极影响

4.1 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压抑了啦啦操发展的竞技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而儒家文化强调“忠、孝、仁、恕”的理性主义思想。该理性是以压抑人的自然欲望、阻止人的创造欲和竞争欲为代价, 即不走极端, 追求至善至美, 这直接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也大大影响了啦啦操竞技方向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土壤基础里生根发芽的啦啦操运动无不折射出强烈的竞争性, 强调培养运动员的外在人格, 提倡始终超越对手。所以, 我们要以不服输的无畏精神, 通过激烈竞争才能让队伍求得生存与发展。

4.2 中西健身观的差异限制了啦啦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主静”和“反动”的文化特色, 在传统的心理层面上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选择与发展方向, 使得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为沉稳、中庸。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是啦啦操的竞争性与技巧性符合西方文化的传统精神, 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美国人将其演变成为一种竞技运动项目, 并以职业化加以发展。我国传统体育一贯强调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 西方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竞技体育形态[8]。中西健身观存在显著差别, 而在啦啦操的本土化过程中, 其气质更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 而要实现国内啦啦操发展进入“加速度”状态, 就必须要转变健身理念, 以符合当代啦啦操运动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由此可见,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的目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啦啦操的发展。

5 正确认识啦啦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运动的发展有利有弊, 因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问题,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啦啦操是舶来品, 其在中国的长久发展必然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 从而变成民族的, 以便开拓适宜其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啦啦操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 并把其活力注入到中国文化中。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影响啦啦操, 但透过中国人的价值追求、观念意识深深影响了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了啦啦操运动在中国发展得到了传统文化的保障、促进与丰富。鉴于此, 我们要善于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让其成为啦啦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创作素材来源。

6 建议

6.1 正确看待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差异使我们的社会与民族性格中缺乏如西方那样深刻的竞争机制与竞争意识, 传统文化中的安定和谐与竞争理念的冲突虽然不可避免, 但阻力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 或转化为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助力。

6.2 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啦啦操发展。

我们要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啦啦操发展的文化因素, 探寻适宜于中国啦啦操发展的传统文化, 使得啦啦操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为啦啦操在国内更好的发展排除障碍。

6.3 将竞争机制引入我国啦啦操体系。

竞争让啦啦操的技术、训练方法、教练水平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啦啦操的比赛次数、灌输比赛竞争理念等措施促进形成啦啦操发展进程中的竞争机制。

6.4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要实现中国啦啦操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 如经常请外教、外援来到中国指导训练和推广国际规则, 派送教练员、运动员出国学习与比赛等。

参考文献

[1]徐宝丰.啦啦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 25 (3) :29-30.

[2]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3]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的影响[D].2008:114-156.

[4]张献忠.关于传统文化对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5:2-7.

[5]吴蓉蓉, 林锦清.啦啦操运动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4 (6) :125.

[6]孟宪军, 邱建钢.中国学生动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 (第二版) [S].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 2004.

[7]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7 (3) :98.

李宁的“运动文化” 篇8

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戴倩这样介绍李宁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我们的使命是致力于专业体育用品的创造,让运动改变我们的生活,唤起民族自信,昂然立足世界。我们的愿景是占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份额第一,成为体育用品主流品牌。”

因此,1989年4月,李宁牌商标正式注册后就一直致力于体育用品的开发和生产,也一直倡导以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让崇尚运动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灌输核心价值观

“崇尚运动、诚信、激情、求胜、创新、协作”是李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源于我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与崇尚,是我们李宁人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 戴倩说。

崇尚运动:对运动有强烈的热爱,专业从事某一项运动,或在业余时间里积极钻研某一项或多项运动,并有所成就。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热爱以体育为核心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影响周边的人积极的地参与运动,用体育促进人们的交流,增进健康,增强自信。公司要求每一个李宁人热爱运动所创造的激情与欢愉,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们,传递“重在参与”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诚信:诚实面对每一项竞争与挑战,尊重公司的制度、纪律,绝对不因个人利益牺牲、损害公司利益;在公正正直的前提下,真诚的对待同事,建立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

激情: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进取心,有为实现公司使命、愿景而努力工作的持续冲动。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不言气馁。

求胜: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积极地面对市场挑战,对目标的实现及成功执着地渴望和追求。

创新: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或向成功企业学习。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用于产品设计、品牌经营和内部管理,不断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协作:具有整体意识,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与他(她)人配合,齐心协力为实现公司目标而努力。李宁公司作为供应链的组织管理者,更需要充分协调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以比赛为载体

在招聘的过程中,李宁公司就已经开始执行其崇尚运动的核心理念了。“在面试的一系列问题中肯定会有一个关于运动的话题,先了解可能入职的员工喜爱什么运动,以便更好的融入集体。”

戴倩这样解说企业文化的贯彻流程:核心价值观→高层管理者行为→制度层面→员工行为。其中,高层管理者行为对企业文化的传承有极大的决定意义。

“只有管理层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并坚持以身作则,员工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 戴倩介绍说,李宁公司把影响高层管理者行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从严要求和约束管理层。

在崇尚运动这一点上,公司的领导层要承诺每周至少从事2个小时的运动,即便出差在外也要坚持。

目前,李宁公司每年还有一场全民运动会,各个运动项目都有,公司的所有高层领导都要参加运动会的开幕,有实力的也要参加比赛。

不仅如此,公司员工自发成立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健身、羽毛球、网球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其中足球俱乐部每年组织一次公司联赛,公司明星足球队曾与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较量。

李宁公司从各个方面支持内部的运动团体,这些运动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可以从公司拿到一定的费用,每年开展活动的花费也可以做一个预算,财务部门会根据需求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本年度活动开展不好的团队,公司就从资金支持上削减费用作为惩罚,目的不是为了节约,而是更近一步的促进运动项目的开展。” 戴倩说。

“诚信、激情、求胜、创新、协作都可以通过运动去培养。” 戴倩说,在不断的运动中,李宁人表现得更加自信,并且能够不断地发掘潜能、超越自我。

运动塑造整个企业文化

运动精神无疑是李宁公司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后续支持。

严格的运动规则让员工变得更加诚信,而且更加懂得市场的秩序靠所有人维护。1990年,“李宁牌”第一款运动鞋001诞生,但因生产者的工作疏忽,致使20万双运动鞋出现质量问题,李宁当即于事件发生当天从武汉飞回北京,决定将这批鞋全部销毁,坦诚面对消费者。

分公司子公司管理部的一名业务员在2003年5月29日下午准备到济南出差,临上火车前接到通知,济南分公司有一批团购的货品尚未备齐,还差九双鞋,按客户的要求,第二天中午12点前必须到货,而这九双鞋还在天津分公司。

为了兑现对顾客的承诺,尽管在“非典”时期,该员工还是毅然退掉去往济南的火车票,改变行程及时赶到天津取货,将这九双鞋送到济南。

运动也让李宁公司的员工在困难面前更加充满激情。2002年对于李宁公司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公司向10个亿目标的销售额进军的过程中,一位员工的一封信,极大鼓舞了公司上下全体员工完成任务的信心。

截止到当年10月份,公司销售额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的80%,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尽管如此,第四季度的销售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要在最后的两个月完内成1.85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98亿元销售回款,一种莫大的压力萦绕在公司每位员工的心头。这时候,财务部的一名普通员工致信总经理,建议向大家发起倡议,共同努力,以实现历史性突破。张总接到信后,号召全体员工向经营目标发起最后冲刺,并带领众人全力以赴,顺利完成当年任务。

运动场上的胜负游戏更让李宁人懂得“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求胜之心犹为强烈。97年金融危机后,市场状态低迷,面对空前挑战,“李宁人”不言气馁,以“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气魄,大胆革新,提出新的市场理念。经过5年的发展,“李宁牌”在众多国内外品牌中脱颖而出,2002年销售额过10亿元,在国内体育用品市场中一路领先。

事业部是李宁公司在经营管理方式上采取的新的探索与尝试。1999年器材事业部成立,仅仅过了两年,2001年器材事业部的销售额已达5000万。2002年公司整体销售额突破10亿,当时,器材事业部承担的指标为8000万,而器材事业部经理主动申请将部门的目标提高到1亿,并在器材事业部同仁的努力之下,超额完成了任务。

有创新才有发展,不管是运动还是经商都一样。作为体育用品公司,李宁公司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新技术,将其运用在产品的开发中。1998年,公司同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引入Coolmax面料,生产新型T恤;2002年,公司再次联手杜邦,将“莱卡”面料应用于健身泳装系列产品中,产品吊牌上同时出现了“李宁”与“莱卡”的标志,这在中国体育用品中尚属首例。此次两家品牌的正式合作,是源于双方有着共同的理念,通过科技创新给消费者带来时尚舒适的运动生活。

运动过程中的协作精神,对李宁公司员工的影响同样巨大。2002年秋冬产品订货会上,李宁公司第一次以“合作伙伴”称呼经销商客户,确立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为了提高订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2002年末,公司面对10个城市的A级经销商进行了面向十座城市的A级消费者进行了“关于订货模式与方式”的调研,在此后订货会上为各地经销商安排了晚宴和互动游戏,为其创造了宾至如归之感,并以“合作伙伴”相称。经销商对“李宁”订货会的形式极为认同,愿意与“李宁”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从结果中发现,合作伙伴非常认同公司在订货会上所营造的“李宁大家庭”的氛围,有信心同李宁公司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向经销商传承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李宁公司的经销商很快边部了全国各地。怎样才能让企业文化通过经销商传送到终端?

除了传统的培训外,李宁公司还是用运动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有很多经销商都参加我们的运动会,在运动中和公司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对产品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销售的提高。” 戴倩打了个比方说,“假如有销售网球用品的经销商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网球比赛,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他就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为什么网球鞋要这样设计,在与顾客的交流中就有了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亲身体验。”

上一篇:高考古诗文背诵下一篇:反思中学美术教育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