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精选8篇)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1

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程序如下:

一、任务书阶段 充分了解公园景观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有哪些愿望,对公园景观设计所要求的造价和时间期限等内容。

二、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一)掌握自然条件、环境状况及历史沿革

(二)绘制地形图和景观要素分布图

(三)现场踏查

一方面,核对、补充所收集的图纸资料;另一方面,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

现场踏查的同时,拍摄一定的环境现状照片,以供进行总体设计时参考。

(四)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2

双龙峡景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境内, 面积38平方公里, 景区东濒丹江口水库, 北邻河南省4大名寺之一的香严寺, 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的裂谷地缝。谷长10余公里, 最宽的地方有150多米, 最窄的地方仅1米左右, 谷深120多米。谷内群瀑飞流, 两岸名木千姿百态。

景区处于武当山道教文化辐射圈内, 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的静乐宫就在该景区内, 风景区内两道山脉如同阴阳鱼首尾相接, 互成环抱, 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该景区的精神内涵也随之呼之欲出——道。

二、道、道家、道教

中国道教尊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 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体系。

1. 道。

先秦时期的修道之人强调自我的内省和纯净, 不理会俗世, 追求个人能量的极致, 最终达到可以划破虚空, 白日飞升——成仙, 进入更高级的空间。

2.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 当道成为一种思想流派时, 与儒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一样, 开始关注政治和其他的人, 再不是完全追求自我修炼。

3. 道教。

东汉道教成立以后, 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有更加普遍的联系, 已经不是那种在海外仙山中独善其身的道所追求的东西了。

三、融入精神内涵的双龙峡景区景观规划

1. 景观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早期的修道之士追求的是冲破天道轮回, 摆脱生死控制, 是一群逆天之人;中期的道家之士追求的是社会大同和谐, 破除阶级对立, 是一群理想学者;后期的道教之士追求的是组织发展壮大, 意识形态覆盖性加强, 是一群政治家。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道、道家、道教是有内在主观联系的3个事物。从道至道家再至道教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越来越社会化、政治化、世俗化、大众化的过程。随着这种发展, 道的思想越来越复杂, 内涵越来越丰富, 体制越来越庞大。那种早期的纯净逐渐消逝或深深地隐藏在繁杂、花哨的外壳之下。本次景观规划设计, 将时光带回到上古神话时期, 寻找那些历史上传说中的人物的修道之旅。试图将道所蕴藏的最纯粹、最质朴的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中, 用这份纯粹质朴洗练游人的世俗压力。

2.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双龙峡景区景观规划了两个叠加的序列, 一个是修道历程序列 (图1) , 一个是景观功能序列 (图2) 。通过修道历程序列和功能序列的叠加构成了从人界到修道界再到仙界的完整序列, 组织控制着整个场地。

(1) 修道历程序列。修道的历程大致分为从凡人到修道之人最终达到仙人这样一个过程, 有6个阶段:第1个阶段称为筑基期, 这个阶段是实现从凡人变为修道之人的关键时期。第2个阶段称为养气期, 初为修道之人, 重要的是修心养气, 将凡尘的纠结放下, 淬炼体质, 寿命大大超越凡人。第3个阶段称为金丹期, 修道之人在身体内渐渐修炼出自己的金丹, 到这个阶段后, 才算是真正变成了修道之人, 一般无病无灾, 寿命更是得到极大的提升。第4个阶段称为元婴期, 金丹破、元婴成, 修炼到这个阶段, 进入了宗师境界, 已不再受肉身的拘束, 元婴出窍倏忽间纵横三山五海, 由于修成了元婴, 生命已不受肉身局限。第5个阶段称为大乘期, 这个阶段已经成为陆地神仙, 不老不死, 差那临门一脚就能进入更高级的空间飞升成仙了。第6个阶段称为飞升期, 在这个阶段应该称这些人为修仙之人了, 不断地感悟天地, 积蓄能量, 度过天道的考验, 最终白日飞升, 进入更高级的空间, 变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2) 景观功能序列。风景区景观功能序列形成入口集散区、景区入口和游客中心、休闲活动区、餐饮服务区、演绎互动参与区和纪念品购物区这样一个序列。

第一, 是入口广场。入口广场 (人世间) 是游客抵达后的第一站, 卵形的场地一端植满常青的大型金桂树阵, 一端植满花繁果茂的大型木瓜树阵, 两大树阵遥相对峙。中央广场地面满铺青砖, 上面雕刻着自然界4大元素——地、火、水、风——的抽象符号。整个入口广场静静地演绎着人世间的世事交替, 风云变幻, 使游人初来风景区就陷入对世俗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中。

第二, 从入口广场 (人世间) 到休闲广场 (修心府) 是实现从人界到修真界的一大飞跃,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和起到在入口处吸引游客的目的, 同时从旅游区功能角度考虑, 规划在入口广场 (人世间) 到休闲广场 (修心府) 之间设置一泓水面——镜湖, 镜湖中央的水面陡然跌落, 形成水之谷, 游客中心 (临渊阁) 从水面下耸然升起, 一道轻质钢架虹桥 (望真桥) 飞架在入口广场 (人世间) 到休闲广场 (修心府) 之间, 从游客中心 (临渊阁) 建筑内部穿过。游人从钢架虹桥 (望真桥) 穿过游客中心 (临渊阁) , 心中感觉抛开尘世的烦扰, 进入了一个清静自在的天地。

第三, 休闲广场 (修心府) 是进入景区后的第一个功能空间, 主要的功能是休闲活动, 该广场一面临镜湖, 一面临草海, 背靠密郁的森林。站在广场上回望淼淼的镜湖, 随风翻绿浪的草海, 以及草海中象征海外仙山的木山, 使游人旅途的劳顿渐渐消逝, 呼吸随风缓慢悠长, 心仿佛融入了自然之中。

第四, 从休闲广场 (修心府) 向北沿山中小径拾阶而上, 到达餐饮广场 (结丹地) , 该广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餐饮服务, 环绕半个广场的是衔草结庐而成的斋堂, 斋堂中免费提供粗茶淡饭和山中时令小鲜, 游人在广场上听着晨钟暮鼓, 看着满眼的青翠欲滴, 品着原生态的饭食, 身融入了自然之中。

第五, 从餐饮广场 (结丹地) 向西北再次沿山径而上, 到达观演广场 (大宗师) 。该广场的主要功能是文艺演出和互动活动, 园区中分时段进行文艺演出, 主要有上古先民的降生之舞、劳动之舞、丰收之舞、祭祀之舞和归天之舞。部分节目中会邀请游人一起参与, 游人在这里踏着禹步, 唱着古歌, 神也融入了自然之中。

第六, 从观演广场 (大宗师) 向北踏着瀑布的阶梯向上, 到达购物广场 (长生殿) , 环广场一周建有草庐, 出售法器、经书和本地特色的工艺品。在这里可以选择沿溪水走山路或乘电动车去下一个景区, 去寻觅那缥缈峰的存在。

第七, 被这些广场围合的腹地恰是整个景区地势的盆地, 设计为被林木包围的草海, 中间3组树池, 密植银杏、圆柏和紫薇, 意喻海外3山, 从长生殿顺大宗师一路跌落的一道小溪, 至草海之后, 时而露出地面, 时而隐于地下, 最终注入镜湖。景区在入口偏西北处设置生态停车场, 在最后一个序列节点西边设置电瓶车换乘站, 方便游人和残障人士使用。

韶山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规划研究 篇3

摘要:本文根据对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与规划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景区景观规划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确保韶山在“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提升韶山景区的旅游形象。

关键词:韶山 红色旅游 景观规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湖南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景区。韶山红色旅游景区主要由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韶峰景区、清溪景区四个部分构成,自景区开发以来,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不计其数,长期以来韶山都占据着“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毛泽东故居于1950年始对国内游客开放,1952年对外宾开放,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纪念馆自1964年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5000余万人次;毛泽东青年塑像于1969年12月28日落成;滴水洞景区1986年秋对外开放;毛泽东铜像广场1993年建成,2008年完成改扩建,年接待中外游客400万人次以上;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于1993年建成;毛泽东纪念园1995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毛泽东图书馆珍藏了毛泽东的手稿、批改件、各种版本和文种的毛泽东选集,在红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毛泽东遗物馆于2008年建成开放;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首场全球公演于2013年12月26日举行。整体来看,韶山作为全国5A级红色旅游景区,在景观规划、展馆陈列、视觉导视系统、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纪念品开发、景区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示范性作用。但目前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在全国红色旅游热潮中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在持续的开发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观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外观、色彩、风格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韶山景区各个景点虽在具体的景观规划与建设中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但因建设年代的不同,以及设计、规划、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的不同,难以表现出延续性。如故居景区的主体展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遗物馆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式风格,整体风格一致,但在外观设计上,毛泽东图书馆与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在审美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距。纪念馆是典型的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小青瓦盖顶,白色粉墙,馆内布局依坡地形成高低错落、形式与大小各不相同的内院,室与室之间以开朗的内庭与明快的单廊作为过渡,内庭、天井配以小桥流水、金鱼池和花园,既古朴自然又幽雅别致。毛泽东遗物馆则采用了钢屋架屋面的建筑结构,白墙灰檐,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呈现出典雅别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毛泽东图书馆由门楼、图书馆两个部分构成,从建筑风格来看,是亭台翘檐、绿琉璃瓦盖顶的古典园林建筑。图书馆绿瓦红檐,主附楼馆顶均建有亭子,外墙镶嵌白色细瓷片。单独来看,毛泽东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但从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及其周边建筑构成的景观群来看,毛泽东图书馆的外观、外观材质、色彩及其美学风格都体现出一定的不和谐性。作为景区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毛泽东图书馆在色彩的设计与选择方面,“应延续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外环境色彩,在新兴的景观中主动延续景区原有的色彩系统”,与纪念馆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

二、景区导视系统发展不够成熟,旅游形象宣传还有待提升

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中,导视系统是加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应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基准,既要能给旅游者以清晰、准确、直观的空间指引,又要能带给旅游者情感上的愉悦与审美的体验。优秀的导视系统,对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与传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旅游景区品牌化的建设。从韶山景区的现状来看,导视系统还未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开发,旅游形象宣传工作还大有可为。如毛泽东铜像广场旁的游客服务点、毛泽东纪念馆、遗物馆的领票点、滴水洞售票处等都应承担起旅游形象宣传的作用。笔者在游客服务点买到的韶山导游图,还是2008年7月份印制的,印刷工艺、印刷质量都很一般,而且在景区也看不到对韶山景区进行宣传的旅游画册、旅游宣传册等。旅游纪念品的销售蜗居在毛氏宗祠旁的一个二三十平米的小厅,所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中虽不乏有部分制作精美、工艺先进的优质产品,但大部分都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的如出一辙,多为毛泽东像章、毛泽东铜像、车挂、钥匙扣等,地方性特色不突出。销售厅布局稍显逼仄,纪念品的陈列有些混乱,加之缺乏专业的导购人员与旅游解说,游客的购买热情普遍不高。韶山景区应在导视系统与旅游形象宣傳方面突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寻找表现与传达湖南韶山红色文化的最佳方式。如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在装修方面应注重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宽敞的购物环境,开发制作出一批精美、上乘的旅游纪念品,在工艺、色彩、材料、包装等方面大胆开拓,可将毛泽东纪念品系列与湖南醴陵瓷结合起来开发系列精品,并配以上档次的包装,同时加强物流服务,解决游客购买纪念品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设计一系列印刷精致、设计感强且突出韶山特色与龙头地位的旅游画册、宣传册、旅游纪念签等,并于各个旅游服务点免费发放。这样既可提升韶山的旅游品牌效应,提高旅游收益,也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

三、景区游览方式较为传统,景观的体验性有待加强

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景观只有调动游客的主观性,让游客产生游览的欲望与冲动,才能实现该地区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因而,旅游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必须具备体验性特征,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最大限度激发旅游者的参与热情。韶山景区目前的游览方式仍较为传统,以故居、纪念馆、铜像“老三样”为主体,以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陈列为主,再配以图片、文字、解说,游客被动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与性不强。与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相比,毛泽东遗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充分强调游客的互动与参与,如“丰泽园虚拟游”“故乡情”“数码互动桌”“虚拟翻书”等环节的设置,以及多功能厅反映的数字电影《人民领袖毛泽东》《领袖风范》和红色歌舞剧《韶山升起红太阳》,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在毛泽东纪念园、诗词碑林、滴水洞等景区,游客多为被动参观游览,如能将游客的游憩行为与景区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结合起来,开发一些带地方民俗色彩的体验活动,如在故居景区可以开辟一个体验农村劳作方式的区域,让游客尤其是缺乏农村体验的青少年,在农耕体验中感受伟人成长的艰辛,在今昔对比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四、景区周边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红色旅游景区主要以对游客加强思想教育功能为主,同时还应迎合游客的休闲、放松的旅游心理,因而在对景区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韶山景区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尤其是在主席诞辰日、国庆、春节、建党节、建军节、五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大量游人的集中涌入对景区的容纳能力提出严峻挑战。笔者元旦去韶山拜谒时,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人多、车多、路堵、停车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出行越来越普遍,大量游客选择自驾游去韶山,停车难越来越凸显。毛泽东图书馆旁有一收费停车场,管理颇混乱,且停车场周边布满了小摊贩,道路拥堵可想而知。周边的餐饮、住宿尚未跟上,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以致游客去韶山旅游一般都只选择一日游,这些现状限制了韶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年底推出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大型实景演出,无论是舞台布置、技术制作、团队运营,还是演出阵容、演出效果,都堪称国内一流。但在正式演出(晚上八点)前,出于商业运营的需要,景区会以拍卖的方式向游客集中推銷、兜售各种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的书法作品,这种方式易引起游客的强烈反感。韶山景区如能结合实景演出这一契机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意识,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意识,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对景区加以改造与完善,应该可以留得住游客。

总体来看,韶山四个景区的景观规划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各景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过渡,难以形成有机整体的空间效果。因而,在对现有的景观进行改造与升级时,应以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注重体验性,协调生态发展,融入地域性、有机统一性为指导性原则,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宗旨,在立意、布局、造型、工艺、技法等方面突出景观的人文精神内涵,借助景观小品来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于细微处彰显景观的文化内涵,尽可能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区分开来,在差异性中凸显独特魅力,确保韶山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3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莉.旅游景观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93.

[2]金志庚.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1:15.

[3]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篇4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特质

1、田园山水:由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田园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的本底,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质。

2、乡村聚落:乡村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与田园山水是营造乡村意境的主体元素。

3、乡土建筑:这些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的缺陷。

4、民俗文化:以语言、礼仪、仪容、服饰、节日庆典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是乡村聚落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

二、农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

1、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

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肌理合理布置,依林就势,宜藏忌显,错落有致,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2、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

由于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积累程度、产业复杂程度等方面比乡村发展高,因此在城镇意境中更多渗透了城市景观要素。目前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已出现城镇化小区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而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其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田园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农业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农业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这对于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试论现代乡村生态旅游的景观规划 篇5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4.小结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6

发布时间: 2009-9-30 17:48:02 被阅览数: 245 次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摘要:采用景观生态学P-C-M模式对永安市吉山旅游区景观规划进行探讨,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旅游区规划方案。根据旅游需求特点及景观特色将旅游区斑块定义为不同性质旅游功能区,划分成为““两区一带”三大斑块,将交通廊道理解为旅游景观斑块通道,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对基质背景的营造根据旅游区所依托的大环境背景,分成自然与人文两种类型。本研究立足旅游功能需求,将P-C-M模式中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内涵及范畴进行特化及延伸,使之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该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意义。

关键词:旅游;规划模式;景观生态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GY-Z0447)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景观生态学宏观的思考问题手法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视角,在旅游景观分区、游线组织等方面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旅游区规划已经有不少的实践。[1] 吉山乡地处全国旅游城市福建省永安市城区西南郊,距城区约5km,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本文以吉山旅游区景观规划为例,探讨P-C-M模式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1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吉山旅游区规划范围南从永安市吉山乡上吉山村土堡起,北至下吉山叉溪口,东从北陵山,西至永宁高速公路;水上旅游开发的范围,东从西门电站大坝起,西至鸭母潭电站,南至上吉山电站水面。规划主体为吉山乡的下吉山村及北陵风景区。总面积12.67km2,区内自然条件优越,人文资源丰富。

1.1 气候条件 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四季中夏长冬短,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4.30 ℃~19.20 ℃,无霜期301d,年均日照1 766.10h,年降雨量1 688mm,年均降雨日数130~169d,适于常绿阔叶林等亚热带林木生长,有利于地带性特色植物景观营造。

1.2 交通状况 吉山目前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有205国道,同时有永宁高速公路、永武高速公路起于下吉山村,泉宁高速公路途经吉山,并在此形成枢纽互通,对外交通廊道通畅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规划中应考虑将进入旅游景区的道路与过境道路相区别,同时完善区内路网。

1.3 景观资源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吉山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7个主类,15个亚类,30种基本类型,可开发旅游资源单体共有68个。自然与人文资源相当丰富,人文优势较强,在旅游景观规划中可以加以充分挖掘。

1.4 水文条件 吉山旅游区内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飞瀑流泉,叮咚溪水,随处可见。文川溪流自南向北蜿蜒而过,至叉溪口处与九龙溪、沙溪汇合,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水上游活动项目。

1.5 土壤植被 吉山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低山的风化壳较深,土壤砂性强,土层深厚,水湿条件优越,植被覆盖好,森林茂密,分布有大面积水塘、农田,是永安水稻、蔬菜等作物的集中产地之一。可以对现有条件加以改造后开展观光农业活动。吉山旅游区规划

P-C-M模式是景观生态学中最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强调从总体层面上对规划对象进行把握,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便于掌控全局。吉山旅游区规划范围较大,依托山形地势、道路、水路,总体呈带状,适宜采用P-C-M模式作为该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

2.1 景观功能区斑块设计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1]。由于成因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及外部特征各异。[2]吉山旅游区景观按照P-C-M模式进行规划过程中,适应旅游区与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将斑块的划分定义为不同性质旅游功能区,强调根据不同旅游需求及景观特色进行功能分区。重点考虑吉山的自然因素和旅游资源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将吉山旅游区划分为“两区一带”三大斑块,分别为吉山综合旅游区、叉溪口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九龙溪观光旅游带。

2.1.1 吉山综合旅游区 是吉山旅游区的核心区,拥有吉山古村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是吉山历史文化的集中地,人文性为其区别于其它斑块的最大特色。根据其内部景观异质程度的不同及旅游功能要求,划分二级斑块景区,分别是抗战文化古村景区、入口广场景区、北陵山林生态景区、吉子洲观光农业园景区、新村安置点景区、古民居博物苑景区。2.1.2 叉溪口休闲度假旅游区 文川溪罗岩桥起始段到叉溪口河流段及两岸景区,自然状况保存良好,文川溪和沙溪水面及两岸风景林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将其中荒芜杂地辟作乡村运动休闲度假胜地,是扩充吉山旅游区的旅游功能的重要斑块区。

2.1.3 九龙溪观光游览带 依天然水系廊道形成的带状斑块类型,是打造滨水观光体验基地的优良场所,其景观依托九龙溪和沙溪河流段水体、岛屿和森林资源,能够用于开发现代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与亲水游船观光,通过沿途休息、娱乐场所的设置,加强景观斑块功能的异质特色。

2.2 交通廊道设计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廊道两端通常与大型斑块相连。[2]合理布局与设计廊道,不仅可以保证斑块内部物种的运动,而且可以达到组织游览路线的目的。[3]在旅游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景观斑块之间及内部通道。吉山旅游区在廊道设计上突出林带、水系和道路交通的优化,完善生态流通道,形成合理的游线体系[4]。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2.2.1 区外廊道 即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其外部邻区之间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规划改建205国道下吉山村口至景区主入口售票处道路,规划停车场以解决旅游停车问题。同时从205国道吉山村口处沿永宁高速公路方向另修一条吉山至罗岩的公路,使经过车辆绕过下吉山古村,以保证核心景区的生态完整性。通过整治疏通文川溪水道,开辟水上运输路线,展现吉山的水运文化特色。

2.2.2 区内廊道 即旅游地内部连接斑块之间的内部通道。规划充分利用旅游区内的乡村小路和山道、临水设路,利用自然水系廊道开辟文川溪、九龙溪、沙溪水上观光游览线,保留连接文川溪两岸的古渡浮桥廊道。为方便居民生活出行而新建的交通桥梁,在外形设计上应注意与古村形象相一致,保证与原生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相互协调。

2.2.3 斑内廊 即景区斑块内部连接景点的参观路线。根据项目规划深度要求,目前仅对吉山旅游区核心功能区——吉山综合旅游区部分进行规划。改造原有路网,完善下吉山古村原生古建筑斑块内部“二纵四横”道路系统,连接不同古建景点,形成环状道路系统,增强导游输送功能,古村内部采用电瓶车组织交通,以利生态环保。贯通原有零散的文川溪临水游步道,完善北陵景区登山步道,在路面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与原生古建筑相协调一致的石板、卵石等接近自然的材料,进行生态化设计。

2.3 基质背景营造 根据景观生态学对基质的理解,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连片分布的森林等[2]。吉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为旅游区景观铺垫下独特的人文背景,是吉山旅游区形象的重要表征。故在基质背景的营造上分别从自然与人文两种基质类型进行理解。自然背景方面,吉山旅游区的主要基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应强调景区自然植被的绿化背景作用,使之有利于景观总体结构的稳定性[3]。在不同的旅游景观功能区配置不同类型斑块植物群落,增加斑块间的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入口广场内人工设施进行建筑限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乡土阔叶树种对基质林相破坏较严重的背景区域进行林相改造建议。通过廊道绿带及景区绿化斑块的合理布局,采用特色乡土观赏植物将基质特征融入旅游实体中。人文背景方面,吉山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众所周知,景观文化是各种生态基础设施的很好的黏结剂,是景观生态格局的一个“灵魂”要素[5]。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在旅游景观设计上应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营造共有的人文背景,依托古村风貌与文化特色,强调景观小品的设计上应寻求吉山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进行对接,在共同的大文化背景下打造文化吉山品牌。3 结语

吉山旅游区景观规划在规划模式的选择上既尊重原有景观生态学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框架,更注重根据场地情况对其内涵及范畴进行特化及延伸,立足旅游实际功能需求,使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相似旅游区景观规划树立范例。

注:吉山旅游区规划项目由福建师范大学郑耀星教授主持,已通过评审。参考文献

[1] 李铭, 孙心亮, 武弘麟.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长白山二道白河生态旅游城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63-66 [2] 田波, 车代弟.旅游度假区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7(6):167~169.[3] 周正立等.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规划[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 ,18(3):117~120 [4] 邱彭华,俞鸣同,曾从盛.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1):54-56 [5] 邱彭华.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1):69-74.陈芝

论易县旅游景观设计 篇7

为将易县建设成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景观, 深入分析自然特征与历史文化特征, 从实际出发, 体现新的设计思路, 推动易县生态旅游发展建设, 以“积极保护, 合理开发”为指导思想, 实行保护与开发相协调, 努力保护好有限的环境资源, 做到生态设计理念与艺术相融合, 改善和提高旅游环境质量, 不做“杀鸡取卵”的短期设计, 而做“既吃祖宗饭又留子孙粮”的长远设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

本论文中只对环清西陵道路改造设计与易水河岸改造做为设计重点。

设计要注重保留原生态的景观, 易县的乡土性不等于天津的乡土性, 地理位置不一样, 山不一样, 水不一样, 只有挖掘当地的文化, 突出“忠”与“义”, 加强景区文化建设, 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运用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与做法, 将易县建成生态可持续的的旅游景区, 并成为河北旅游景观的组合景区。

本设计的设计要点如下:

1、充分利用易水河自然山水优势, 开发生态型旅游景区。

2、对已有的不符合当地文化建设应予以拆除, 在遗址保护区内的核心保护区, 严格保护文物遗迹, 力求忠实地反映遗址地的历史原真性。

3、修建步行游览道和自行车专用通道, 同时骡马车、牛车等畜力车也可以通过, 增加旅游者的安全感, 适当限制游人数量和行进线路, 防止游人为对文物造成损坏。

4、加强景区与周边景区及城市的交通联系, 完善区内外交通体系, 形成便捷、顺畅的旅游交通体系。

5、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

在保护和开发原有旅游资源的同时, 加强生态农业园和旅游观光园的建设以营造生态农业园为基础利用水环境发展荡舟、垂钓、采荷等休闲旅游项目, 在深水区放养鱼类, 供人垂钓, 水湾处修与当地建筑风格类似的汉白玉石桥, 建服务性建筑, 在浅水区放养鱼、虾、蟹、贝等供游人捕捉。静动结合的空间, 为人们创造了一处妙趣横生, 童心再现的游玩天地。

通过考察国家4A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八桂田园, 感悟很深, 总结起来有如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于指导我们的设计:整个农业旅游示范园用生态理念指导实践, 使整个景区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 园内蔬菜、瓜果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游客可以亲自采摘, 游人劳动的同时体会到了收获的乐趣;园内通过悬挂海报形式的图片向游人传递农业知识、生态知识、树木花卉的名称与习性等, 游览的同时增长了不少知识;整个园内所有路旁多是直接种植植物, 部分地方安置雨水回收系统, 增加了雨水的利用率;园内设置有广西省最大的沼气池, 每天产的沼气可以供的上园内五家野菜饭厅的用火, 卫生环保。

通过开发生态景区, 带动民俗村发展满族文化生态景区的发展, 突出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 挖掘文化如服装、饮食等, 展现特色, 带动优势发展。

本文对水景观设计建议如下:易水河景观重点在于对河道进行梳理、改良, 由于在河上游建造了大量的别墅, 生活废弃物如何处理, 对危险废物实施集中收集再处置, 尽量限制一次性消费品、难降解和难回收材料的使用, 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护岸的设计可以运用当地的植被、土壤、砖石等再次利用减少运输能耗从而节约资源, 提高再生利用, 减少废物的产生。

最后, 应该积极倡导当地居民参与到景观设计中来, 提升居民的保护意识生态意识为易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易县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165—323

[2]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4, 56—97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篇8

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从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空间的概念规划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乡村景观 景观规划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读

1.1 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以下几种特征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密切相关: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景观。

2)“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提高新技术、创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新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成为必需。

3)“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建设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景观、提高安全与卫生质量标准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4)“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性与景区承载量是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

李迪华教授说,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学行业必须实施“反规划”,保证城乡建设项目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游憩功能。乡村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主动转型、继承传统并坚持创新,才能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办公厅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最终确定了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郴州市北湖区三合村有幸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中国生态文化村”。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的帮助下,三合村积极整治西河河堤,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合作社,建设绿色农庄等,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目前,三合村正为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做全面规划。

2.2 三合村概况

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区21公里,盛产粮食、烤烟、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产农业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西河两岸古木参天,古桥古戏台隐于青山绿水之间。近几年,他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发设计出集乡村休闲、婚庆摄影、蔬菜观光、古文化欣赏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建设标准化农家屋28家,完成了村内环境绿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但三合村离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还有一定距离,留下了诸多问题使现在的评价标准大打折扣:

1)村庄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景区中却感受不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台阶反映了村庄的历史与沧桑,现已经被破坏殆尽,反映村庄文化的节点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丢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也可用“古韵新风”自圆其说;但部分住房被整体推翻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烟袅袅”,缺少“乡土气息”;

3)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加油站、诊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环境卫生不达标;

4)旅游开发类型比较单一,仍然以观光为主,游客在村中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目前为村民创收的途径仅有现在的蔬菜主题餐厅。

以上所存问题直接影响了三合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三合村必须把握好现有资源,做出相应的规划整改,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观。

2.3 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观意象规划

意象是由“每一个感官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须与周边事物有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与“新常态”下追求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观意象,就会想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庄便想到集驳岸、拱桥、水巷、古宅等水乡之美于一身的“中国第一水乡”。

笔者认为,三合村的乡村意象应以本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使人们头脑里形成整体感觉和印象,应从以下四点规划:

(1)三合村村名的由来。三合村是由三条河汇聚在村前而得名,现今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击,不得不对三合村的历史产生漫无边际的联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来,引导游客前去参观,并把三河交汇处设计成特色景点。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一,古名人。据说历史上这个小村庄曾出7位省部级干部,可以通过村中老人的叙述将名人故事记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历史的古戏台(目前正在修葺)。可将古戏台作背景,在不影响古戏台功能的情况下表演当地的昆曲,作为招牌节目。其三,树龄达几百年的古树群,古树多以侧柏、枫杨居多,树龄高的已达460年。古树群的规划已经较成熟,目前划分出了爱之林、爱之路,并将两树相依的婆娑姿态定为“情投意合”、“珠联璧合”、“百年好合”,成为恋人喜爱的婚纱摄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头的古西河。人们都有亲水性,但目前的西河还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姿态。沿着西河设一条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适当点缀一些亲水平台。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桥(如图1)。古花桥用石木建造,桥亭相间,不仅可以过河通人,还可避风挡雨。桥身中躯设有观音送子的神座。桥身由七个大石墩支撑着,在每个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龙头,其寓意为龙在风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风壮态。走在古桥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辈石艺家高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体会祖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nlc202309030103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乡村建筑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势,建造随意,不同于北方乡村规划整齐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顶,青砖砌墙白泥灰勾缝,马头墙顶上点缀着白色线条。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装饰,暂且可当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会“农味不浓”,使得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将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递,新常态下必须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给游客留下鲜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点设计。三合村应该把反映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产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于景区中。在民居建筑与道路之外的空间上,布置一些“软组织”景物,如井台、石碾、篱笆、菜园、水塘等,以过渡和缓解民居和道路之间的生硬冲突。景点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闪烁的夜幕掩映,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体验。景区停车场的建设可对车位进行隐性处理:可设计成“稻谷堆”,使停车场呈现“稻谷场文化”;可设计成拱顶绿坡,使乡野大地呈现起伏之美;也可荫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产品体验性设计也是形成乡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将在下一节讲述)。

2.3.2 三合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获胜就必须创新,营造新奇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背景的产品,形成主题明确、个性突出的风格。三合村的旅游产品设计应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见的农家活,但湖南南岳开办“农家乐”的农民却吸引游客参与豆腐的加工制作过程,让游客一边学习做豆腐,一边品尝鲜豆浆,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笔者认为三合村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仍然以观光性、体验性较强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动为主;其次,依托烤烟生产基地,创造供游客参与熏烤农家烤烟的全过程,并让吸烟人士品尝乡土气息的香烟。也可以依托湖南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势,再现陶瓷制作活动。如收取合理费用让游客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体形状,并在坯体上绘制图案,并参与烧制的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能了解传统陶瓷的生产工艺;最后,景区中再现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农家活动:古朴的农具,农家的稻米,充满乡野气息的野菜,穿着整洁朴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艺将这一活动不断演示,将大大提高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总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乡村与现代化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分为介入、探索、发展、稳定、滞长和衰弱(或复兴)等六个不同的时期。三合村旅游还属于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由于经济不发达,建设也比较落后。三合村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加油站、医疗所、商店等公共场所,外观形象上维护和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路灯、垃圾桶、公厕的数量应适度增加,卫生情况需要定时检查并设专门的监管室。

(2)村落内建设垃圾转运场、集体沼气池,进行环卫处理、污水处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观的食宿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证安全、舒适、卫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别具一格。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完全的乡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观空间概念规划

三合村拟规划面积5520亩,总体规划沿着西河布置成折线形状(如图2),三合村的主题定位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湿地生态村”,“爱尚三合.婚纱摄影艺术村”,“和美三合·绿色发展特色村”。

总体结构为“一心两区三园”六个功能区,“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两区”即民俗风情区和水上娱乐区,“三园”即赏花养生园、湿地文化园和生态农业园(如图3)。

综合服务中心拟建设入口大门、综合服务楼(内设商店)、停车场和加油站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俗风情区当以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为主(前文已论述),设观光油菜花田,体现农耕文化的活动如烤烟、做糍粑等,并以农家特色民居建筑为依托。水上娱乐区设乡土特色的游泳池,再现童年河边洗澡的场景。赏花养生区以老年人为主体目标,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老年服务中心、垂钓平台及各类花海苗圃等,是休闲养生的圣地。湿地文化区以宣传展示生态湿地为主,目标定为婚纱摄影基地,设爱情殿堂、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等主题景点,并沿西河打造20公里的慢行景观步道。生态农业区设蔬果示范生产基地生产脐橙、黄金梨、板栗等,设蔬菜加工厂。蔬菜主题餐厅已经较成熟,提供天然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游客可以亲自采摘,亲手下厨,体会农家活的乐趣,同时也是村民创收的方式。

上一篇:关于单位承诺书下一篇:免费产前筛查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