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措施

2025-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灾害的措施(共11篇)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1

为了保护台风来临时,公司员工和公司财产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使各项应急准备措施临危不乱,平常做到有备无患,结合几年来的防汛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成员

1、组建公司‘防汛应急小组’,作为常备小组,成员名单可以随着人员变动而增补。

2、赵国平为‘防汛应急小组’组长,张晓刚、王燕宏为副组长。

3、小组成员组成:由住宿在公司的部长、课长、班组长、设备保全人员、保安人员组成,合计36人(名单附)。

二、物质准备

1、各类器械物资(刘红旗负责落实保管)

1)用品:手电10只、雨衣15件、雨鞋15件、安全帽15顶(交接班轮换使用); 2)工具:推车1辆、麻绳若干根、扫把若干、撬杠2把、搞头1把、剪刀1把、手钳1把、手锤1把、扩音器;

3)材料:沙包100袋;遮雨布若干、铁丝若干; 4)保障:药品箱、热水瓶、茶叶、应急车辆等。

2、各类防汛器械物资的常备,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落实储存场所,要求常备不懈。

三、应急响应

当政府发出台风防汛黄色预警时:

1、综合管理部立即向公司班组长以上领导,群发预警信息提示: 1)清理自家宿舍窗户物品,以防掉落伤人; 2)关闭门窗,老人和小孩不要外出;

3)车间内漏雨部位,采用塑料布包扎保护设备、零部件; 4)危险物、危险废物防止浸泡、泄露; 5)关闭车间门窗。

6)检查车间内雨、污窨井畅通情况。当政府发出台风防汛橙色预警时:

1、公司领导实行24小时的值班,组织防汛工作,保持紧急情况下与外部的联系。

2、立即召开‘防汛应急小组’成员的汛情通报和动员会,按照分组开始值班待命。

3、‘防汛应急小组’成员集中待命、小组指挥部,均设在食堂餐厅。

4、安排专人通过网络了解台风途径最新动向;

五、防汛减灾具体措施

当政府发出台风防汛黄色预警时:

1、立即安排各部门对辖生产区域、管理区域的雨、污管网中淤泥清理(8小时内完成)。当政府发出台风防汛橙色预警时:

2、采用沙包封堵车间各个大门、变电室门,防止出现雨水倒灌。(两代沙包高度封堵)。

3、清理倒班楼、食堂、办公楼屋顶雨水明沟的。

注:以上措施负责人,公共区域、齿轮齿条生产区域、循环球生产区域,分别由王燕宏、张晓刚、胡淳兵负责组织人员清理。

4、公司车辆不再安排外出。

六、可能出现的应急情况的处置:

1、厂房屋顶彩钢板即将撕开——吊运沙包压实处理;

2、设备尤其是配电控制柜受到雨水侵蚀——采用雨布、塑料布捆扎包实;

3、卷帘门受到开裂——采用夹芯板加固遮挡;

3、雨水窨井出水不畅——打开道路中间的雨水窨井盖,井内插入棍棒红布飘带标识;

4、雨水向车间倒灌——采用沙包封堵大门;

5、遇到人员受伤——拨打电话120送往医院治疗; 注:原则上当政府发出红色预警时,停止一切行动。

七、停产、停电和恢复生产、恢复供电的规定

当政府发出橙色预警时:

1、由公司主要领导和‘防汛应急小组’视当时的紧急情况迅速做出:停产、停电的决定,照明用电正常供电。

2、停产、停电决定,恢复生产、恢复供电决定下达后,均由张晓刚负责通知和落实,胡四海负责具体停电和恢复供电操作,3、恢复供电的规定:

1)当公司主要领导和‘防汛应急小组’做出决定恢复生产、恢复供电指令后,张晓刚负责落实各部门确认设备无异常,(配电柜、机床控制箱等),符合送电的正常情况下,向胡四海下达和落实恢复供电指令; 2)胡四海按照安全供电的原则,按照供电区块分部恢复供电,热处理车间的供电要按照平常节假日开炉程序操作。

八、对‘防汛应急小组’成员工作要求

1、‘防汛应急小组成员,均由各级生产经营骨干组成,属于自愿参加;

2、在防汛值班中,应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任何抢险救援行动,要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开展,不提倡个人擅自行动。

3、值班时要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有事请假,按时交接班。

九、其他事项

1、综合管理部负责防汛期间负责事宜: 1)负责‘防汛应急小组’的后勤保障; 2)结束后负责收集各类器械物资和保管;

3)对防汛应急小组工作总结,对表现突出人员的表彰。4)负责讯后损失的统计。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综合管理部 2013年9月6日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2

1 涝害

由于连续降雨, 使圃地积水引起明涝;地下水位升高或经常浇水过量, 也会造成内涝。圃地土壤含水量过多而出现的土壤通气不良, 土壤板结及反碱, 土壤温度下降, 造成苗木根系腐烂或苗木发生病害而形成涝害。

预防措施:①完善苗圃内沟渠, 或建设排涝泵站使紧急降水能够及时排出。②对局部地势较低地区, 可培育耐湿树种, 如柳、杨等;或实行高床、高垄以提高地势。③对受积水浸泡的苗木, 应及时排水, 排水后要及时松土散墒, 提高土壤通气性和地温, 促使根系机能尽快恢复。④视具体情况防治病虫, 苗木被淹后, 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可喷施微肥及灭菌剂、灭虫剂, 壮苗防病。

2 冻害及霜害

冻害及霜害是在苗圃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如不注意预防, 会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春秋两季是苗木发生冻霜害的时期, 遭受冻霜害的苗木质量低劣, 严重的死亡,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低温危害是苗木发生冻霜害的主要因素:①温度降低幅度较大或持久低温, 苗木细胞失水, 酶失去活性, 使未木质化的苗木遭受冻害。②由于春秋昼夜温差大, 苗木西南方向易发生冻裂现象。③春季气温上升, 苗木地上部分开始活动, 而土壤尚未化冻, 根系不能吸水, 造成苗木水分严重失调出现生理干旱而死亡。

预防措施:①灌水。水的热容量很大, 比植物体温高的水落到植株上, 能使体温升高, 水结冰时放出潜热。霜冻来临前, 在田间适量灌水, 可增加土壤湿度, 缓和土壤温度下降, 可避免或减少冻霜害发生。应用此法前要注意土壤含水量, 土壤干松时应用此法较好。②排水。在地势低湿, 土壤水分过多的苗圃, 秋季则应进行排水, 降低土壤含水量以预防冻拔。③覆盖。用塑料布或各种秸秆将苗木遮盖起来, 也可用土覆盖, 保持苗木温度。选用薄膜时, 最好是不透明反光的。④熏烟。在将要发生霜冻之前, 在上风方点火或在苗圃四周点火放烟, 缓慢燃烧发烟物, 烟粒能吸收一部分水气, 使之放出潜能, 提高地表温度使霜冻不易发生。⑤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 对抗性较低、易发生冻害的树种, 可实行全面保护性大棚内种植, 大棚内种植可提高积温, 减少冻害、霜害、涝害等多项自然灾害的发生。⑥搞好苗圃防护林带建设, 形成林间小气候, 减少霜冻发生。⑦由于undefined低洼地受霜害比较重, 在山区设苗圃地时, 尽可能避开山坳霜洼地, 掌握霜冻测报技术, 并注意当地气象预报。

3日灼伤害

常见于红松幼苗, 落叶松、樟子松也有发生。苗木日灼伤部位在苗茎, 发生日灼伤后呈红褐色, 苗茎脆硬, 难以伸直, 留在土中的种皮和子叶常被霉菌侵染以致发霉。发生日灼伤的直接原因是光照太强, 空气燥热。间接原因有的是在苗出土前撤草过早, 突然经受强烈日光照射而灼伤;有的是在幼苗出土时, 受了冻害, 苗茎不能伸展而被灼伤。

预防措施: (1) 注意用细雾喷水降低气温, 喷水量要适当, 当喷水量过大时, 要对苗地进行松土, 防止土壤板结。 (2) 苗木出土时注意防寒, 可采取遮盖、浇水等措施。 (3) 苗木出土前撤遮盖物要注意天气变化, 对撤除遮盖物后遇有高温、高燥天气要临时遮阴。遮阴现多用遮阴网, 其具有透光均匀、空气流通好的优点。

4其它灾害

风害、旱害、雹害等对苗木的影响极大, 同样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3

【关键词】自然灾害;档案;侵袭;措施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地区受到水灾、泥石流、台流及地震等灾害的侵袭,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也给地震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由于档案具有不可重性,在自然力强大破坏下,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因此需要对各种灾害可能对档案事定数的侵袭及后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的保护档案的安全。

一、各种灾害对档案的侵袭及后果

在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的档案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墙体和地面出现裂缝,墙体分离错位,档案馆建筑整体发生倾斜,房子倒塌等,都会对档案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另外,在火灾和水灾发生时,也会给档案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近年来,各地水灾发生十分频繁,其作为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旦水灾发生,会对档案带来重大的危机,档案一旦被水侵蚀,特别是纸质档案在水的侵泡下不仅会发生膨胀,而且还会粘在淤泥,发生严重的变形。对于受到水侵袭的纸质档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烘干处理,极易产生霉菌。而对于一些胶片及磁性为载体的档案,在受到水灾侵袭后,非常容易出现划伤及溶化等现象,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时,则会导致档案信息无法读取。火灾在各地经常发生,也是威胁档案安全的最重要灾害之一,当档案馆发生火灾时,档案往往会大面积被焚毁,对档案来讲火灾具有毁灭性,纵观我国历史,出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档案就是在火灾中毁灭,造成无据可查,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应对自然灾害对档案侵袭的有效措施

自然灾害对档案的安全会产生严重的威胁,一旦档案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则会给档案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需要为档案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档案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档案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地形、地表形态、水文等自然条件所决定。在以往的档案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自然灾害对档案带来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灾害推毁档案建筑,从而间接来对档案资源带来破坏;其次,自然灾害直接对档案资源造成毁坏。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应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破坏的应对工作,避免损失的发生,有效的保证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牢固树立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意识。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意识,这样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时才能临危不惧,从容应对。这种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档案部门需要加强档案人员阶伍建设,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档案队伍。

(二)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应急长效机制。各种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大灾发生后对档案的抢救保护则通过人为努力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进一步修订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及相关配套的措施、规章等,以此在档案工作系统建立健全起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后勤保障明确的应急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一旦遇到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能够安全有序地启动“预案”。

(三)逐步提升抢救保护档案的科技手段。自然灾害发生后对档案资源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需做好灾后的修复、修补及复制等工作,但对于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档案种类较多,这就对档案抢救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因引需要加强对档案抢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档案抢救保护的科技水平,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档案的保护。同时各级政府也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为档案科研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四)科学对档案建筑进行设计。档案馆建筑的选址以及设计都要做严格的要求,要做到抗震,防潮、防火等方面的要求。经常发生洪灾的地方,应将档案馆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滑坡、沦陷、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方建档案馆时应对当地地质机构进行勘探,要避开滑坡、沦陷、泥石流地段。台风出没的地方,档案馆应该避开风口,水边,山边等处。

(五)关注救灾和复建资料的收集归档。(1)实施统一指挥领导。当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从中央到灾区地方的档案工作部门,都应迅速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導机构,对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进行统一指挥领导,确保工作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领导机构应由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以便实施科学谋划、科学指挥。(2)集中使用专业力量。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专业性很强,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档案专业技术力量往往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要求可分门别类组织若干专业工作组,落实责任区域和责任目标,集中开展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3)确保安全规范管理。依法依标对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档案资料整理归档,是实现档案安全规范管理的前提基础。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立足于长远和未来。吸取灾区档案管理经验,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抢险和复建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管理,应视规模、价值等建立专题档案室和专门档案馆,也可以保留灾害遗址,将具有典型意义和科研价值的重大自然灾害遗址作为实物档案保存下来,供后人考察参观和科学研究之用。

三、结束语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重要原始记录,其作为记载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这就需要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各种特殊、复杂及紧急环境下都能够做好档案工作,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向立文,昌珍霞.档案部门自然灾害管理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09-18.

学校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篇4

为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工作的领导,确保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快速、协调、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师生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预防处置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我区或涉及我区的严重自然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类包含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校园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应急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1.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⑴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⑵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⑶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⑷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2.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⑴学校在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⑵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⑷任何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局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3.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⑴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⑵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好事件发生情况,确保师生的安全。

4.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学校一把手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防汛处置办法

1.当风力达8级以上,日雨量达50.1毫米(暴雨)以上或气象等有关部门发布暴雨将达起始标准后,各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及负责人必须到位,加强值班,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在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和报告制度,做好防汛值班记录,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值班领导和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或灾情,及时下达临时紧急处置指令,并迅速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领导汇报。

2.当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时,学校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到位。及时向各学校、年段、班级、教学点通知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各学校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值班,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组建各类防汛抢险队伍,落实抢险物资。

3.当暴雨袭击或市有关部门发布紧急警报时,学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或立即通过局域网进行紧急部署。各学校要把防汛工作作为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按防汛指挥网络形成指挥体系,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各自的职责进入指挥岗位。暴雨和洪水过后,要及时对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4.遇暴雨突发性灾害天气时,学校总务部门要迅速组织人员及时检查疏通排水,做到排水畅通;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易倒塌、易滑坡、易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监督学校有关人员到位、到岗,确保学校排涝设施全过程、满负荷运转,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施进行强排。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5.当遇到暴风雨袭击时,学校应及时把校舍倒塌、师生受伤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由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立即报告教育局,及时查明是否有人员被困,如发现人员被困,要火速组织营救,并做好伤员的抢救工作,转移和安置师生。各校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落实安全工作的责任制。要特别注意预防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制定各项汛期安全工作措施和应急预案。各校要根据校内的特点,立即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凡有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课。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汛期期间严禁各校组织学生外出及重大活动。各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一旦发生汛情,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根据灾情,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做好抢救、转移和安置受灾师生工作。

预防雷电方法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预防地震办法

一、预防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抗震救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体师生对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在得到预警预报或突发地震后,迅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饮水、抢险设备等物资。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救灾工作,要把确保师生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临震预(警)报后,教育系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进入防震应急临战状态,依法向全系统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本系统各项防震工作。

2.各学校(单位)接到有关消息和警报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3.派出专人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抗震救灾顺利进行。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坚持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畅通,以便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5.协助地震宣传、新闻等部门,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教育师生员工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抗震救灾物资准备。

7.必要时组织好师生员工有序疏散。

三、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教育系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相关工作组进入抗震救灾工作紧急状态,听候市政府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根据灾害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随时赶赴灾区学校的一切准备。

2.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单位集结待命,在上级和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迅速组织本校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组织排查次生灾害危险或威胁,防止震后次生灾害发生。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各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校的受灾情况(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情况、学校师生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等情况),及时汇集信息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汇报。

4.各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5

农业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业受灾害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业灾害风险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从农业灾害的危险性、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和产业的应急能力水平三方面来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降低农业灾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作 者:刘旭 冯百侠 LIU Xu FENG Bai-xia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0 32(2) 分类号:X43 关键词:农业灾害   影响因素   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监控措施 篇6

一、地质普查:

聘请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对东沟村5.58km2矿区进行采空区普查。形成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图。

二、监控分工: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每月对矿区所有危险源点进行一次地质灾害检查;选矿厂和矿山办每星期对管辖区域内进行一次地质灾害检查;矿山各施工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监控,每天巡回检查。

三、应急措施:

1、各单位发现险情(地面裂纹、塌陷、滑坡、泥石流等迹象)后,立即上报公司,公司将根据险情大小,及时上报地方政府部门。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7

一、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灾害的种类

黄崇福(2009)指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1。常见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灾害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发生在岩石圈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二是发生在大气圈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沙尘暴等;三是发生在水圈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暴潮、赤潮、海啸等;四是发生在生物圈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禽流感、SARS等。

二、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直接破坏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极大的,它直接会对旅游目的地本身如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接待设施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使得受自然灾害打击的旅游业的恢复非常困难,目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恢复正常运转并非一日之功2。如,11年日本东北沿海地区里氏9级的大地震造成基础设施毁损和工厂停产,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损伤。

(二)严重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和心理安全

安全是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3,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最基本的层次。自然灾害不仅给目的地带来直接的人员伤亡,如04年印度洋海域爆发地震和海啸,导致周边地区受损严重,近30万人丧生。同时给旅游者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使其在一段时期内失去旅游的动力。对于潜在的旅游者,相关灾难的报道会增加他们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度,改变决策。如因自然灾害而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苏花公路,被称为台湾最美的“死亡公路”,让游客望而生畏。

(三)对旅游市场的负面影响

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效果明显。因此自然灾害对交通、商业和食宿等的负面影响极容易造成目的地市场盈利的萎缩。比如08年汶川地震,公路和铁路方面,由于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致使灾区道路和相关铁路线路影响惨重;航空方面,各航空公司飞往成都的航班量也有所减少;据统计,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亿元。

三、旅游目的地灾后管理措施的实施

由于自然灾害的爆发经常是不可预测的,灾难发生前的预警机制和发生过程中的救援行动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的相关对策中管理者应侧重于灾后对旅游目的地重构的管理措施制定。

(一)自然灾害对目的地旅游业影响的评估

及时开展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估,从点到面,全方位的剖析损失数额和损失程度的细分,更好的为灾后目的地重建工作打下基础。

(二)灾后目的地的重建

自然灾害结束之后,管理者应根据受灾程度和救灾情况修订抗灾策略,同时在物资救济和安抚受灾民众的基础上,要重树当地居民和周边商家的信心,制定新的城市规划,共同携手重建被摧毁的基础建设、逐步复原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塑造目的地形象。

(三)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

玉米非生物灾害的减灾技术措施 篇8

一、大风、暴雨灾害

玉米多在夏季种植,夏季是多大风暴雨的季节,我国各地的玉米生产几乎年年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大风暴雨灾害,往往发生倒伏和涝灾。而此时玉米正处于雌雄穗开花的关键期,也是雌雄穗授粉的关键期,若授粉效果不好,容易使小花退化不结实,也会造成雌雄花期不育,影响玉米结实;空秆数增加、缺粒、早衰现象严重,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对此类灾害应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 提前做好化控 化控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玉米植株高度,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应提前在玉米植株有7~11片叶时进行化控,亩用30毫升玉米抗倒抗逆增产剂抗伏灵,对水15~20千克进行1次叶面喷施。如果7月份阴雨寡照,苗期又没有进行第一次化控,可在田间发现有极少数玉米雄穗露尖时化控,每亩用20~30毫升玉米健壮素,对水15~20千克均匀喷施叶面。

2. 及时排水 一般情况下,玉米根部淹水不超过24小时,只要能迅速地排干积水,玉米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果根部淹水时间达到24小时以上,玉米就会发生涝害,表现为叶片发黄、枯萎,严重的会逐渐死去。因此,对暴雨、大雨后田间积水过多的地块,要及时排干积水,防止根系因过分缺氧而导致腐烂,引发病害侵染,导致玉米死亡。同时要增施肥料,特别是根外追肥。一般配成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两次。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保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喷施也要均匀,以免因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叶片灼烧,加剧灾害程度。

3. 采取扶起等相应的技术措施 拔节前后,即玉米营养生长时期出现的倒伏,不用扶起,两三天后即能自动折起。因玉米植株自身有恢复直立的能力,靠近地面的茎节向下扎根生长,不会发生二次倒伏,不影响将来正常的开花授粉,对产量也没有大的影响;一旦扶起,反而会引起伤根,使根不再下扎,不仅影响到将来的玉米产量,而且很容易发生多次倒伏。抽雄授粉前后倒伏的玉米,因植株高大、叶片茂密,倒伏后植株间必然相互叠压,其自身直立功能受到影响且很难恢复,不仅直接影响正常开花授粉,还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所以必须人工扶起,扶起要早、慢、轻,并结合培土进行。如果倒伏3天后仍未达到扶正的目的,则考虑放弃或割除处理。灌浆后倒伏且倒伏程度较轻者,不要随意扶正,让其慢慢自行恢复直立生长。

4. 适当晚收 由于受光照少、阴天、气温低等因素影响,玉米的光合效率低,造成干物质积累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晚收7~10天,延长玉米生长周期,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或在玉米抽雄期,实行隔行去雄技术,雌穗散粉后把雄穗穗部去完,也有一定的防倒增产效果。

二、药、肥使用不当的影响

特别是使用除草剂时,一旦使用技术和药剂种类不佳,玉米便表现出失绿、干枯,出现坏死斑点,叶茎轻微皱缩弯曲,根系发育不良,严重者甚至表现植株畸形扭曲,茎秆脆且易断,根系短、少、老化等,导致植株停滞生长,对产量影响极大。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缓解补救。

1. 施肥浇水 及时进行浅中耕,疏松土壤,增强根系活力,减轻药害。喷施0.5%~1%的尿素溶液,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喷施赤霉素 赤霉素粉剂不溶于水,使用时先用少量酒精溶解,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配好的水溶液容易失效,所以最好现用现配,且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以免失效。一般使用浓度为10~15毫克/千克。还要注意,赤霉素只有在田间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优势,但不能取代肥料。

3. 割除心叶 对药害较重的植株,将鞭状扭曲的心叶割除,再进行化学方法处理,也能起到很好的减轻药害作用。

三、早衰

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使用,及早补追穗粒肥,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和防止早衰。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钾8~10千克,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

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篇9

一、要科学预测及时预报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本项目部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认真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方案以及防御应急预案,科学防御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雨季来临前,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应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及时作出强降雨和洪水预报,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遇紧急情况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有险情征兆时提前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常识

预防山洪灾害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真正普及到每个村和每位村民。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让群众用科学实用的防洪知识来避灾、救灾,这是最好的手段。群众有了自我防护意识,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征,就会提高警觉性。项目部要明确突遇洪灾时的撤退路线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执法管理,规范工程建设

首先要避免因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人为造成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要加强项目部和临时驻地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

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溪)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四、建立完善预警体系

首先要落实防灾巡查员,加强对他们进行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及预警报告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通信工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拥有能够及时沟通联络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员在发现突发短历时暴雨和山洪灾害时,要立即向项目部领导小组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下游群众报警。当项目部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会商,及时启动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灾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应急措施。从而为紧急撤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救灾工作取得主动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山洪灾害发生

正兴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措施 篇10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好矿井通风瓦斯管理工作,有效地防止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瓦斯灾害事故发生后,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施救,减少事故损失,将事故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特制定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一、瓦斯基本情况

根据正兴煤矿2007矿井瓦斯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78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61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4.17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44m3/min。为了加强矿井瓦斯管理工作,仍按高瓦斯进行严格管理。

二、防止瓦斯爆炸措施

(一)、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1、加强通风。矿井通风工作是防止瓦斯积聚的基本措施,有效、稳定连续地通风是冲淡和排走瓦斯的有效保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矿井主要通风机具有足够的供风能力,保证通风机稳定连续地运转,严禁擅自停风。非生产班或节假日也不能停止运转。

2)、采掘工作面独立通风,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3)、建立并完善测风制度,坚持每月测风3次(每月上旬4日、中旬14日、下旬24日),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风量分配,保证采掘工作面等用风地点有足够的风量。

4)、矿井采用正规的倾斜长壁采煤方法,俯斜开采。5)、矿井通风设施保持完好,使用材料符合要求,减少漏风。6)、井下通风巷道及时维修,保证足够的通风断面和风流的稳定。

7)、井下局部通风机必须连续运转,严禁擅自停开。8)、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的安设要符合规定,局扇及启动装置要安设在进风巷中,距回风口不得小于10m,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碛头不得大于5m。

9)、掘进工作面必须实行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

2、严格执行各项瓦斯检查与通风瓦斯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请示汇报制度。

2)、采、掘工作面等作业地点的瓦斯检查每班不少于3次,配备专职瓦斯检查人员,其它非生产班或生产班无人作业的瓦斯检查点,每班应至少检查1次瓦斯,杜绝瓦斯检查的空班漏检和假检。

3)、瓦斯检查必须做到井下牌版、检查原始记录和瓦斯班报三对口。

4)、瓦斯检查员应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通风瓦斯隐患,杜绝

采掘工作面等作业地点瓦斯超限作业。

5)、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0%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出去措施进行处理。

6)、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严禁爆破。

7)、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的电气设备和其开关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8)、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为瓦斯浓度,只有符合规定时,方可开启局部通风机恢复正常通风。

9)、采掘工作面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0)、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天审阅瓦斯日报记录,掌握井下各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1)、及时处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和掘进工作面等地点的局部瓦斯积聚。

12)、临时停工地点不得停风,否则应设置栅栏、警示牌,切断该地点的电源,禁止人员入内。13)、严格执行巷道贯通制度。巷道贯通时,必须派专人在现场统一指挥,被贯通巷道必须保持正常通风,每次爆破前,必须派专人和瓦检员共同到被贯通的巷道工作面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只有在两个工作面及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均在1.0%以下时,掘进的工作面方可爆破。

14)、采空区、其它废巷及时进行严密封闭。

3、加强安全监测工作 1)、矿井配备安全监控系统。

2)、监控监测系统分站、传感器的布置:

A、在回风井和采掘工作面及斜井底部各设置1台分站。B、在回采工作面回风侧上隅角和回风巷分别设置1台瓦斯传感器。

C、在掘进工作面距碛头小于5md的范围内设置1台瓦斯传感器。

D、在总回风巷测风站设置一台瓦斯传感器。

3)、根据采掘工作面变化情况及时对瓦斯传感器进行调整。4)、瓦斯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巷道上方风流稳定的位置,不影响行人和运输,安装维护方便。

5)、瓦斯传感器必须安设在坚固的支护处,防止冒顶及其它机械损伤,安设在采掘工作面中的瓦斯传感器,放炮时都应移至安全防护地点,放炮后再按要求移回规定位置。6)、配备监测监控管理人员,安全监控设备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月至少1次,瓦斯传感器每7天必须使用标准气样和空气样调试1次,每7天必须对瓦斯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安全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检查处理。

7)、每天必须检查安全监控设备及电缆是否正常,使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或光学瓦斯检测仪与瓦斯传感器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报监测值班员,当两者读数误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先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须在8小时内对两种设备调试完毕。

8)、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第149条规定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瓦斯报警仪。

(二)、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1、防止产生爆破火花

1)、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在采掘工作面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瞬发电雷管或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使用煤矿许用毫秒电雷管时,最后一段的时间不得超过130ms。

2)、炮眼封泥应使用水炮泥,严禁用煤粉、块状材料或其它可燃性材料作炮眼封泥。

3)、无封泥、封泥不足或不实的炮眼严禁爆破,严禁裸露爆破。

4)、炮眼深度和炮眼封泥长度应严格按作业规程执行。5)、严禁使用明接头或裸露的放炮母线,放炮母线和爆破器的连接要牢固,防止产生电火花。6)、严禁放明炮、糊炮和连珠炮。

7)、井下爆破工作由专职爆破员担任,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2、防止产生电火花

1)、井下所有电气设备均选用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必须定期、经常检查,杜绝失爆。2)、井下不得带电检修和搬迁设备。

3)、井下供电线路不得有“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4)、井下电缆要定期检查,发现破损及时更换。5)、电器设备搬迁或检修前,必须切断电源,检查瓦斯,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低于1.0%时,再用与电源电压相适应的验电笔检验,确认无电后,方可进行导体对地放电。

6)、严禁在井下拆卸矿灯,不得敲打和撞击灯头和灯盒。

3、防止产生明火

1)、严格执行入井检身制度,严禁携带烟草、点火物品和穿化纤衣服入井。

2)、禁止在井口房、主要通风机房周围20m以内使用明火、吸烟或用火取暖。

3)、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风筒使用抗静电阻燃风筒。4)、井下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工作。5)、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和电炉取暖。

6)、严禁在井下存放汽油、煤油、变压器油等。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变压器油放在有盖的铁桶内及时拿出井外。

4、防止产生摩擦和撞击火花

1)、在井下,尤其瓦斯较大的地点从事启封密闭等工作时,不得使用易产生撞击火花的铁制工具,应使用难引燃性能的合金或铜制工具。

2)、应减少或停止在瓦斯浓度较大区域的人员活动。3)、在摩擦发热的部件安设过流保护装置,在摩擦部件金属表面敷活性低的金属,使其形成的摩擦火花难以引燃瓦斯。

三、发生瓦斯灾害事故的避灾方法

1、瓦斯爆炸发生时,受灾人员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要采取 背向空气颤动的方向,面部向下,俯卧倒地或面部贴在地面,以降低身体高度,避开爆炸冲击波的强力冲击,用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把火焰吸入肺部,爆炸波过后,迅速佩戴好自救器,弄清方向,再沿着避灾路线赶快撤至新鲜风流中。

2、位于事故地点进风侧的人员,应引风撤退。

3、位于回风侧的人员,可佩戴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最快的速度顺风流撤退,尽快找到捷径进入新鲜风流中。

4、如果瓦斯爆炸造成严重的垮落冒顶,通风系统配合,爆源的进、回风侧都会聚集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该范围所有人员都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在中毒。在爆炸后,没有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员,要立即打开自救器佩戴好。在进风侧的人员要逆风撤退,在回风侧的人员要设法由最短路线撤退到新鲜风流中。

5、如果爆炸冒顶严重撤不出来,首先要佩戴好自救器,并协助重伤员在较安全地点待救,附近有独头巷道时也可以进入暂避,并尽可能用木料、风筒等设立临时避难场所,并把矿灯、衣物等明显标识物挂在避难场所外面明显的地方,然后进入室内静卧待救。如有压风管道,改善通风条件。

四、瓦斯灾害事故的避灾路线

采掘工作面------工作面进风巷------二水平运输巷------下山绞车巷------一水平运输巷------+497m主斜井------地面

五、瓦斯灾害事故的救援程序

1、井下发生瓦斯灾害事故时,灾区人员要采取自救与互救,在班组长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的带领下有组织地沿着避灾路线撤退,并向井下带班领导汇报情况,以便及时通知受灾区范围波及的所有人员尽快撤离。

2、井下带班领导及时向矿领导汇报,矿领导接到汇报后,应立即成立事故救援小组,并首先了解事故范围、灾区地点被困人员及受伤人员等基本情况,展开救援工作。

3、救援小组成立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制度详尽可行的救援安全技术措施,由矿长全权指挥,组织好施救队伍,救援小组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开展救援工作。

4、矿上配备足够的矿灯、自救器及灾害事故所需的设备和物资。

5、矿领导应及时向有关上级部门汇报事故情况。

6、当事故性质严重时,矿技术力量无法开展救援应立即通知专业救护队。

7、专业救护队到矿后,矿领导应主动汇报事故情况,并配合专业救护队人员开展救护工作。

8、专业救护队应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组织抢救遇险人员。

9、灾区被困人员救出后,救护队先进行现场施救,出井后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10、救援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对事故原因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和总结。

六、瓦斯灾害预防措施的贯彻执行

1、《瓦斯灾害事故预治措施》由矿长组织实施。

2、《瓦斯灾害事故预治措施》应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并 进行考试,以便全体职工熟悉和掌握矿井瓦斯灾害事故的预防、避灾方法以及避灾路线。

注:正兴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措施未尽事宜应严格遵照《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山东省鲁中地区包括淄博市、莱芜市及泰安、潍坊等部分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有较大的影响。鲁中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均为绵延起伏的山区,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每年都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冲毁损坏桥梁30座, 道路157.83Km, 塘坝及涵洞225处, 并有近14000间房屋倒塌或损坏,造成 36.396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18530余万元。

一、山东地质灾害特点

山东地质灾害的特点一般具有链发性、隐蔽性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在山区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伤害性特别大,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在山区地方人为开采和一些山区工程的活动增多,从而加强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人工开采的石渣,以及崩塌、滑坡都会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同时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又会冲刷、侵蚀沟岸坡,造成滑坡、崩塌的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一旦发生灾害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1、地形的原因

鲁中地区东部及西部均为岩溶微弱发育的侵蚀构造中低山,山域广阔,为陡峭之尖顶山,山势陡峻,峡谷幽险,切割深度可达数百米。山坡凸形,坡角 20°-40°,基岩大部裸露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植被发育一般。谷底为坡积、洪积物,主要由砂卵石及砂土组成,山谷出口发育有小型洪积扇,在山坡上,常见崩塌堆积物。山顶与谷底间的高差较大,一般都在 200m 以上。这种地形地貌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2、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区新构造运动相当强劲,不仅规模大,而且非常活跃。旧体制奠定了新的结构的基础上,继承了旧体制的新结构的主要特征。

3、植被条件

淄博及莱芜大部分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中奥陶石灰岩及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层。在中奥陶出露岩地区,由于大部分是石灰岩,所以植被生长较差,因此也加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在寒武系出露地区,相对地表土层较厚,因而植被较为发育。鲁中植被发育的地区地质灾害明显差,而植被不发育的地区则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育,多年生木本植物发育有利于抵抗地质灾害,而人为堆积形成的梯田,由于松散层较厚,且一般发育季节性植被,根系不发达,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4、地震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是地质灾害的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导致山体滑坡等,都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地质灾害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是间接的,渐进的,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极大,不仅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引发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和岩石破碎,裂缝,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增加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区的管理措施

1、基本的注意事项。(1)对新类型的项目应做好示范。大,中型矿山, 水利设施,工厂规划建设相应的选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现场演示,评估。(2)对山体绿化的保护要加强,不允许随意破坏山体种植物地,也不可以过度的伐木,这也可以有效防止灾害的发生。(3)人工斜坡由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工程的形成, 因此应以预防性保护工程为主。尽量减少道路建设,维修的种类和渠道形成高陡边坡开挖自由表面,由于这些地质灾害的部分及时防微杜渐人工切坡。

2、监测和防范体系。建立监测和预防体系。根据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期的危险的大小和控制部的风险,预防重点,建立地质导致受灾害监测网络,预警,在“监测组,组特异性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县乡村三级监督政府组织,发动群众自觉监测灾区,共同防御。

3、加强山体绿化,预防植被被破坏。

在一些山区地区一定要加强植被的保护,并且应大量种植能够常年生存的植物以保持水土不被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伤害,通常,一些种植植被较多的山区要比种植植被少的山区的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要少很多。

4、退耕还林,减少人工梯田

在山区地区梯田较多,这也正是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减少人工梯田,尽量多种植一些能够常年生存的植被,要定时对梯田塘坝进行维修,加强整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5、山区住房选址要科学

在山区地区住房选址一定要科学性选择,住房要避开行洪方向,以及沟道凹岸或面积较小而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等危险地段,同时要加固地基及基础,要注意加强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连接,增加其抗冲刷、抗冲击能力。

6、突出重点,对地质灾害威胁大,面积广的地灾点政府应拨出专款,在汛期进行专人检查,易便在制定预案、落实责任人、简测人以及抢险时做到有的防失尽量减少意外损失。

7、防灾意识还不够深入民心,一定要大大的加强宣传防灾的知识,使每个村民都能够认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怎样预防地质灾害。有关各级部门应该重视宣传防灾的这项任务,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宣传方式,使防灾意识深入民心,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

8、加强地灾防灾抗灾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引进人才组织专业培训,制定应急方案真正建设起各部门,各层面的快速反应机制

9、修复、建设一些蓄洪工程

修建水库、塘坝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要定时的修复水库和塘坝,它们能够保持水分,涵养植被,以减少雨水对山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久以前修建的水库和塘坝,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再加上经过多年的自然伤害,和维修资金的不足造成的水库、塘坝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尤其是山区地区的塘坝。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水库和塘坝维修加固,特别是山区地区。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巴岱,李涛,李辉,马长慧.新疆巴楚县工业园区地面塌陷工

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1。

[2]门妮,余学鹏,李平,于晓辉.重庆市城区地质灾害分级评价

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

[3]张泳,孙文卿,张玉东,马殷仓.开采活动对肥城矿区生态的

影响及治理对策[J].山西焦煤科技 2011

上一篇:联想作文:Y的联想下一篇:院团委组织部工作总结、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