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 教案(共9篇)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形如“3×3+2”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连加、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通过利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2、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例5 出示新内容: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能发现图上有什么变化?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同桌两个同学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思考与交流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和同桌说说你怎么列式的,讨论讨论对不对,最后写在课堂练习本上。3)汇报交流。(在展台上展示出列的算式,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可写成3×4。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减掉。列式:3×4-1=11(个)4)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乘法是新成员,我们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好呢?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5)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乘加乘减的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6)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小结: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推理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学习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8页例5及相关内容。【课标描述】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
1.在关于旋转木马的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乘法的运算顺序,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结合生活情境,在计算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习重点】
在生活问题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准备】课件,学具等 【评价活动方案】
1.出示例题关于旋转木马的情境,通过摆学具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能否结合例题情境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先算哪部分,后算哪部分,继续概括出计算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以达评价目标1.2.通过完成p58页做一做第2题,p59页第1题,针对第1题关注通过比较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能不能尝试举例根据一句乘法口诀想到与它相邻的两句乘法口诀的得数,以达评价目标2.3.通过完成p58页做一做第1题p59页练习十二的第2、4、5题,关注通过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以达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评价目标1)
(1)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计算练习(评价目标2)(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评价目标3)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课堂检测】
1.算一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金峨小学 周春香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8~59面。【教学过程】
课前背1到5的乘法口诀
一、复习铺垫
师:听大家刚才口诀背得很熟练,那我们用这些口诀去摘些苹果吧!老师说算式,大家报口诀。
2×2 =
2×4 =
4×4 =
1×3 =
3×2 =
1×4 =
3×3 =
3×4 = 3 + 3 + 3 = + 2 + 2 + 2 = 师:记熟了口诀真好,这么快我们就把一树的苹果摘完了,那你能用口诀解决这几个问题吗?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师:这几幅图都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加数相同)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老师真开心,希望大家在生活遇到问题也能灵活地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要不,我们先去公园逛逛,(出示公园图)这个公园大家熟悉吗?里面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去找找。(出示木马图)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组小木马,其中3组每组3人,第4组只有2人。师:有什么药提别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第4组只有2人,不是3人。
师:都看清楚、听明白了吗?你能用小棒代替小朋友摆一摆吗?我请动作最快的小朋友上黑板摆!
师:都摆好了,我们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有3个3,是指3个木马上都坐了3个小朋友,2是指第4个木马上了2个小朋友,师:都摆对了吗。摆错的找到原因及时修改。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能直接用一个算式解决吗?(不能)师:那要怎么做的,请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师巡视,说有的小朋友写出了几道几道。)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都写好了,我转下来发现大家写的都有不一样,那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看清要求 说清楚: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不一样的话,哪里不一样?
小组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方法4:还可以3+3+3+3-1=11(个)引导观察算式。师:像3+3+3+3-1=11(个)3+3+3+2=11(个)这样的算式是加减混合或连加,那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我们也给他们取个名字吧!
师: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真是太合适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了乘加、乘减。
师:这些算式里,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生:乘加乘减,简便。师:那我们仔细来思考一下
在3×3+2中,先算什么,求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先算什么,求出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同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小朋友木马玩累了,想吃些桃子,这也有数学问题,看图列算式。做好了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师:桃子够吃了吗?(够吃了)
四、巩固练习
1、师:他们吃水果,公园里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呢?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看动画片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师:新知识大家运用的很成功啊!要么我们用新知识来一场计算比赛:
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仔细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城关第四小学
何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秋天到了。动物王国的农场里的果实成熟了,小动物们要去农场里收获他们的果实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2、瞧,米奇正在摘苹果呢。(出示课件)我们也一起去帮忙吧。出示1个苹果,学生用口诀算一算。
3、出示一块玉米地,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师:你能列出式子吗?
生:(列式):3×4=?4×3=?3+3+3+3=?
(灵活利用课文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小熊看到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和同桌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解决的方法:(教师板书)3+3+3+2= 3×3+2=4×3-1=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没学之前就能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谁来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子,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3×3+2。
师:(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师:(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你们说说看。
师:请小朋友们先动笔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活动。)学生汇报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出示课堂小结)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练习一:小兔拔萝卜
小兔子们来到萝卜地里,高高兴兴地拔起萝卜来。请你认真看图,读一读小兔子说的话,你能帮它们算算一共有几个吗?学生读题并列出算式:5×5+3=28
练习二:小猴摘桃
小猴子来到了桃树下,看到满树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美滋滋的。(出示课件)你能帮小猴子把桃子摘下来吗?课件演示做对一题小猴就上一个台阶,到上完全部的台阶。
小猴子摘下了一些桃子并把它们装在盘子里,小朋友你知道它摘了多少个吗?生独立列式并汇报。(4×3+1=13)
......练习三:吃苹果
师:刚才动物们都在高兴地忙碌着?经过大家的努力,果实都收回来了,动物们想休息休息了。它们准备品尝一下它们的果实。(出示课件)请你认真看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师:你会列一个乘加一个乘减的算式吗?(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师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算式。
练习四:比一比
师:(课件出示图画)瞧,这是果园的一角这里不仅有美味的水果,而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看,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吗?
左边的同学一组,右边的同学一组,比一比哪组同学提得问题多,并解答。
练习五:小小设计家
师:刚才小动物们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会设计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摆学具或画图画的方法,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学生设计好题目后,同桌互相欣赏,互相解答。)
(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还剩几个玉米?
3+3+3+2=11(个)
3×3+2=11(个)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乘加乘减
二年级 第9周星期四第3节
一、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第58页乘加乘减。
方法分析: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决“乘加、乘减”的问题,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乘加、乘减计算方法;理解乘加、乘减运算意义。
难点:理解乘加、乘减运算意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磁铁圆片 小花
板芙小学第八周《数与代数》课型研究备课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尝试计算
出示小熊图片说:“小朋友,看看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谁?你觉得这只小熊可爱吗?今天,小熊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2、口算, 直接说出答案。
3×3= 4×2= 2×3=
5×4=
1×4= 3×4=
3、看图列乘法算式(课件)
(二)、巧用迁移、自主探索
1、刚才小熊和小朋友们玩得可高兴呀!它想带小朋友们去游乐场玩一玩。好吗?(出示教材第58页主题图课件)请大家认真看图,你从图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学生提出:旋转木马里一共有多少人?
2、有什么办法算出旋转木马里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3、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同桌一起动手摆一摆,想一想怎样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磁铁圆片,分别是3、3、3、2。)
板芙小学第八周《数与代数》课型研究备课稿
(设计意图:磁铁圆片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数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4、小组交流解决过程说清楚:(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三)、引导归纳,明确方法。
1、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①3+3+3+2=11
② 3+3+3+3-1=11 ③3x3+2=1 ④ 3x4-1=11
2、小结:要算旋转木马里共有多少人?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问:同一个问题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你能读
板芙小学第八周《数与代数》课型研究备课稿
懂这些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
4.教师结合磁铁圆片分析意义: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7.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这些算式是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乘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板芙小学第八周《数与代数》课型研究备课稿
(四)、练习深化、优化方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一题。问: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提出: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说。
要求每种列式都要说出意思? 3+3+3+3+1=13(个)
3×5-2=13个 3×4+1=13个
引导说出:表示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
2、完成教材第58页第二题,让学生直接说得数,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9页第三题。(教师边巡视,边指导批改。)
(五)、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
2、你能说说这节课收获吗?
(设计意图: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过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旋转木马里共有多少人?
板芙小学第八周《数与代数》课型研究备课稿
3+3+3+2=11 3×3+2=11(个)
4×3-1=11(个)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2)30×7+85(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
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2)3.25×4.76-7.8
(3)18.1×0.92+3.93(4)5.67×0.21-0.62
(5)7.2×0.18×28.5(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
(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乘加乘减 教案】推荐阅读: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
勾股定理教案教案10-29
音乐教案-阿西里西-教学教案06-29
快乐和不快乐教案大班教案09-24
修改病句复习课教案-专题教案10-04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