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能源消耗论文(精选8篇)
作者简介:罗麒,男,(1990.09-),四川南充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耗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总的来说,我国能源储量比较丰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利用情况明显不足。此外能源消耗问题上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下、人均能源供给率明显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分析这些现状,为能源消耗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能源;能源消耗;能源供给
一、引言
能源作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的生产供给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世界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可替代能源的供给尚不足以替代化石能源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战也逐渐加剧,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能源的需求和供给也渐渐演变成多国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能源问题日渐凸显,能源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要正视我国的能源问题,并有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二、我国能源概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相较于,原煤生产量增长了88%。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报告,中国在20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据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到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增长03%;天然气产量为1025亿立方米,较之于年,增长81%;煤炭产量为19560(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88%;可再生能源产量为177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484%。此外,我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总的来说我国能源资源拥有如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化石能源中,中国煤炭储量一直比较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也还比较丰富,但存在较大的勘探与开发难度。可再生能源中中,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约合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能源消耗多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能源运输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只有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三、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耗现状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额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重量的比重为684%,石油占比186,天然气占比50%,水电、核电等占比80%。
总的来说,我国在煤炭消耗上是能自给自足的,然而在石油的消耗上是需要依赖于大量进口的。但总的来说我国是需要进口能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而需求的。煤炭、石油这类化石原料是很难再生的,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此外,我国在水力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上是拥有较大的优势的,只是目前这些项目的开发力度都还不够,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合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对能源紧张的局面。
3.2能源消耗结构问题
(1)从能源供给缺口上看:从1992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就一直大于生产量,供给缺口不断加大。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本国所能生产的石油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消耗量,石油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命脉,如果我们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不能得到转换或者减少,那么随着油价的攀升,势必在未来需要在石油资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虽说煤炭产量在递增,但其增加的速度比再生的速度快,煤炭资源在未来也许会面临枯竭的时候;较之于前两者,水电、核电等消耗量仍然只是少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不合理。 (2)从能源用途上看:在能源的用途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分类,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其他和非能源使用,其中其他用途主要由生活能源构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是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交通能源消费明显偏低,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2010年,按行业分类来看,工业能源消耗占总量的7112%,比上一年增长了388%,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总量的802%,生活能源占比1064%。总体来看,一国的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与工业GDP比重成正比,由于近些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较高,相应地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也明显的偏高。
33能源消耗效率问题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也称为单位GDP 能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单位为吨标煤/ 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 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2011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偏态分布,在达到高峰为16,其余年份都比它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渐回升,在2011年为076,应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3.4我国与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
(1)能源自给率
能源自给率以能源生产量除一次能源供应量计算。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自给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自给率都要高出他们一些;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尤其是“金砖五国”中,中国的能源自给率仅高于印度,较之于俄罗斯,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就显得很低了。
(2)能源供给效率
能源供给效率以能源供应量除GDP计算,单位为吨标准油/千美元。
20,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供给效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供给效率较高,这体现出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量占对GDP的.贡献率较高;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南非的能源供给效率基本一致,但远低于俄罗斯的量。
(3)人均能源供应量
人均能源供应量以吨标准油/人为单位。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能源供应量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人均能源供应量较低,甚至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180。这体现出中国人均能源供应的不足,这应该与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的人均能源供给量低于俄罗斯和南非,但高于印度和巴西。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生产量还是很高的,能源供给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能源供应量明显不足。
3.5能源消耗特点
从上面对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能源消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供需失衡。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供需缺口的不断增加;(2)结构不合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3)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问题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地区间能耗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能耗较高。
四、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能源消耗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相关的改进:
(1)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已经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将发挥巨大效力。
(2)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管理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采取一些节能新措施(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中对中日能源发展战略有详实的论述)。我们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的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
煤炭消费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因此煤炭在能源问题中是占第一位的,因而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要考虑煤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方面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如果加大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避免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随着非洲能源资源的开发,我们国家可以在能源出口较为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地区、拉美地区、俄罗斯、非洲地区可以开展能源外交,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和这些地方共同开发与利用资源。(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2]BP.BP世界能源统计.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能源统计年鉴.2011.
[4]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金融》,2011(08):61―62.
1 能源消耗及统计现状分析
1.1 能源消耗分析
根据铁路运输相关统计资料, 2013年, 国家铁路运输业所消耗的能源折标煤量为2597.6万t, 与2010年相比, 增加了88.3万t, 其增长速度为3.4%。分析2010~2013年的数据可知, 国家铁路运输业所消耗的能源比例逐渐上升。由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其所承担的运输量幅度也大大增加。2013年, 国家铁路运输业所承担的运输周转量为37481.6亿t·km, 与2010年相比, 增加了3036.01亿t·km, 其增长速度为8.1%。由上述分析可得出, 国家铁路运输业所消耗的能源以及运输周转量均呈现出增长趋势, 而运输周转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幅度。
1.2 能源消耗计量仪器及统计方法
目前铁路机车所使用的能耗计量仪器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油表, 主要对内燃机车所使用的油进行计量;另一种是机械式电表, 主要对电力机车所消耗的电量进行计量。由于大部分计量仪器均存在读数精度较低, 且运行过程中无法对所消耗的能源数据进行实时自动采集。此外, 由于大部分的机械式电表仅仅对电力机车的总消耗电量进行了计量, 因此, 对能耗分类别计量较为困难, 从而使机车牵引所耗电量与直供耗电量无法区别, 最终导致无法了解各种节能技术对机车能耗的影响状态。
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所消耗的能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所差别, 对内燃机车所消耗的能源统计方法相对简单, 所涉及的部门也单一。各铁路局的每个机务段均能对外局机车在本局所加的油量进行准确的统计, 到规定的清算时间, 通过该数据进行相互之间的燃油费清算。然而, 由于电力机车所消耗的电是通过沿途每个供电段向电力部门所购买后传送至接触网上, 因此其电能消耗统计则相对复杂, 同时所负责能耗统计的部门既包括供电段, 又包括机务段。当机车跨过多个区段时, 其沿途消耗的电量也来自于不同的供电段。因此, 在现有电力机车所配置的电量计量仪器的制约下, 电力机车无法对沿途所消耗的电量进行分别统计, 再加上电网本身有损耗, 供电段要想对各个机务段的机车所消耗电量进行分类别统计是很难。因此, 两个部门对机车所消耗电量的统计数据有所差别, 此时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相继而产生了。目前, 解决此矛盾的方法是以机车上电量计量仪器数据为参考, 通过共同协商确定最后的电能消耗量。
1.3 能源消耗标准及考核制度
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标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制定的, 都是采用铁道部能耗标准为基础, 并结合自身的状态来确定其各个铁路局的能耗标准, 最后机务段的能耗标准也按此方法来确定。因此, 这种设定能耗标准的方法缺乏相应的依据, 大都靠人的主观经验而确定的。
机车乘务员能耗考核标准是以规定的一段时间为周期, 按路段算出机车乘务员的单耗, 然后把该单耗与该路段的能耗标准进行对比考核。该能耗考核方法没有对每位乘务员的操作能力以及其它因素 (如停站的时间以及次数等) 进行考虑, 因此, 此考核办法存在较大的不足, 从而很难调动机车中每位乘务员节能的积极性。
2 建议及措施
2.1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
铁路机车的类型直接影响能源消耗结构。我国铁路机车由过去的蒸汽机车向现在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转变, 这种牵引动力结构的改变直接决定了铁路机车的能耗结构的改变。由过去以煤为主的能源逐渐向现在以电和油为主的能源, 铁路机车类型与其比重的改变, 使能源消耗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现, 2005年至2010年期间, 由于铁路机车类型与其比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使其能源消耗结构随之发生改变, 原煤的比例慢慢下降至5%, 油的比例和电力的比例慢慢上升至25%和70%。因此, 铁路机车的能源消耗结构已转向以电力为主, 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2.2 推广节能型能源消耗计量仪器
在电力机车上大力推广节能型能源消耗计量仪器, 不仅能准确统计所消耗的电量, 同时也能防止乘务员偷电。由于只有安装统一接口节能型智能电表, 才能对相应的供电段所供电量分别进行计算, 因此, 在全铁路机车上推广安装统一接口节能型智能电表, 是实现机车电能消耗合理统计的基础。
2.3 制定合适的能源消耗标准及考核制度
合理的机车能源消耗考核方式是基于合理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 有利于每位乘务员的节能, 同时也能促进每位乘务员的节能意识。因此, 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标准能保证客观考核每位乘务员, 从而使现有的能源消耗考核标准得以改变, 同时采用多种考核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如总节油量或总节电量, 每万吨公里节油量或节电量等指标, 同时还结合考虑每位乘务员的操作水平以及其它方面的因素。
2.4 加快现代化铁路运输行业体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铁路运输行业体制的改革, 建立有效激励制度、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对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直接改为企业经营模式, 即企业国有占股4 9%以下, 民营占股5 1%以上。铁路主管部门职能由管控铁路运输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向行业管理改变, 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的运营能力, 减少其能源消耗,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3 结语
铁路运输能源消耗占整个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很大部分, 而铁路机车能源消耗又是铁路运输中所消耗能源的主要环节。因此, 控制好铁路机车能源消耗能有效地减少铁路运输中的能源消耗, 同时也能为节能减排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超云, 梁肖, 毛保华, 等.铁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分析[J].中国铁路, 2010 (11) :51-55.
[2]胡金东.交通节能潜力分[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3) :39-42.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能源消耗
一、引言
中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能源是有限的,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一直提倡的。能源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基础,能源短缺就会抑制社会发展,进而阻碍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虽然近些年能源短缺的局面有所好转,但是从长远来看,合理利用资源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做好未来能源预测,为能源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利于我国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得到31期全国能源消耗总量y的时间序列如下表一所示:
二、预测方法介绍
2.1灰色预测法
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一般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GM(1,1)模型进行预测。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步骤如下:
原始序列:
对原始序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得到新序列:
构造系统矩阵B和数据向量Yn
(4) 求待估计参数向量
GM(1,1)模型中参数向量,其中的a,u都是常数,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5) 确定GM(1,1)模型的形式
t=1,2,3……n-1
上式就是数列的预测公式。
(6)求原始数列的预测值
由于上式是对一次累加生成数列的预测值,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累减生成法求得原始数列的预测值。公式如下:
(7)利用历史数据对数据模型进行精度检验,若通不过检验,则利用残差对原模型进行修正。
2.2灰色模型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序列x(0),做一次累加得到生成序列
进行矩阵运算得到发展灰数a=-0.050814196,μ=258992.1173,得到预测模型为:
2.3残差检验
将得到的序列x(1)进行一次累减生成预测序列x(0),将预测值与真实值比较得到绝对误差序列et为:
△(0)={0,1338.651788,2273.716487,2385.661674,202.7264055,5911.485433,1809.201255,3684.633277}
相对误差序列为:
φ={-0.004772241,0.007801448,0.00777983,0.000623891,-0.016986929,-0.005001496,0.009825689}
计算相对误差后发现相对误差几乎都小于1%,模型的精确度较高。下面进行关联度检验,当ρ=0.5时,关联度大于0.6时就可以通过关联度检验了。由残差的绝对序列可知
。然后根据公式
计算每个序列值的关联系数,再求平均得到关联度r=0.653957543。本文取ρ=0.5,r>0.6,因此模型通过了关联度检验。模型既通过了残差检验,又通过了关联度检验。
三、G(1,1)模型用于宏观经济预测
由上面结论可以推到出中国能源消耗的预测模型为:
四、小结
由上文可知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2006-2013年的全国能源消耗总量数据做了出色的解释。因此,笔者运用灰色预测法大胆的对中国未来5年的能源消耗进行了预测,其预测值可信度较高,对政府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9.
[2]徐国祥编著.统计预测与决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勇,汪旭辉.ARIMA模型在我国能源消费预测中的应用.经济经纬,2007,
[4]潘志刚,韩颖.组合预测法在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6,(20).
作者简介
降低炼钢系统能源消耗的实践
分析了武钢炼钢系统的.能源消耗状况,介绍了武钢降低系统能源消耗的主要措施: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降低煤气、电力、氧气、蒸汽等能源介质消耗,加强转炉煤气回收,并不断强化节能管理工作.
作 者:魏建新 作者单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80 刊 名:能源研究与利用 英文刊名:ENERGY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F4073 关键词:节能 炼钢系统 转炉煤气回收 能源管理去年以来,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节能降耗的任务还很艰巨。现根据2011年的统计结果,对全镇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镇2011年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镇有公共机构数量16个,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比去年增长200平方米,增长5%;用能人数326人,比去年增加3人,增长1%;公务用车4辆、其中编制数4辆。2011年总能耗为43506.5千克标煤(不含水)。人均能耗为133.45千克标煤/人,比去年下降2.16千克标煤/人,下降1.6%;单位面积能耗为9.4579千克标煤/平方米,比去年下降0.394千克标煤/平方米,下降4.16%;全年用水量为15974立方米,比去年减少1460万立方米,下降9.13%。
二、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单车能耗同比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量=43506.5千克标煤/326人=133.45千克标煤/人
2010年年人均能源资源消耗量=44208.6千克标煤/326人=135.61千克标煤/人
2011年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量=43506.5千克标煤/4600平方米=9.4579千克标煤/平方米
2010年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量=45318.74千克标煤/4600平方米=9.8519千克标煤/万平方米
相比2010年资源能源消耗总体上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有:
一、干部职工节约能源的意识得到提高,各单位完善了节能减排制度;
二、用能人数增加,人均消耗量减少;
三、由于新投资建设,使得总建筑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消耗量减少。
三、总体来说,今年我镇各类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
一、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和机关用能节约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部署,有效的促进了节约型机关的深入开展。
二、节能宣传的逐步开展。
三、节能工作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四、下一步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轧钢厂把降低吨钢能源消耗作为降本增效的重点,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能源消耗稳中有降。
首先,通过采取日统计、旬分析、月总结的办法,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严格控制能源指标,深入细化职工操作;其次,严控电、水、高炉煤气、压缩空气等用量,修订完善各工序能源消耗指标;第三,将成本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形成人人降本、处处降本、事事降本的良好氛围。
坚持管理与技术创新,不断降低能源消耗
-武钢集团2006年节能工作总结
2006年武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技术改造,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消耗,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管理与技术创新,企业生产建设和能源节约协调发展,促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武钢集团公司(青山地区)共生产铁1100万吨,钢1100万吨,材999万吨,能源消耗总量为824.5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25%,低于钢、铁、材增长速度。集团公司吨钢综合能耗为749.5kg标煤,比上年降低19.42kg标煤,全年节能21.36万吨标准煤。公司十五个主体工序中焦化、烧结、炼铁、一炼钢、型线、轧板、二热轧、棒材、一冷轧、取向硅钢等10个工序能耗下降。其中炼铁、炼钢、焦化、大型等工序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炼铁、烧结、二热轧等工序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回顾2006年节能工作,武钢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能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1.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建立能源节约管理体系。武钢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节约型企业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从集团公司到子、分公司和生产厂、车间、班组的四级能源节约管理网络,分层次开展能源节约活动。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责任、奖惩体系。武钢制定和完善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管理制度。完善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指标体系,并严格进行目标分解,使资源节约成为各单位和各级领导班子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份,武钢在与省政府签定“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状后,将135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总量分解到14个主要耗能单位,由公司总经理与这些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定“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书,确保节能任务落实到实处。
3.倡导节约文化,营造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氛围。武钢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努力为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提供制度和文化支撑。以“创建节约型单位”为主题,组织开展“挖掘节约潜力”的合理化建议、节能攻关等主题活动。特别是上半年,针对钢材价格下跌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形势,武钢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布、一斤煤、一张纸的“六个一”竞赛活动,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宣传节约资源、加强管理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建设节约型企业,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节约文化体系。
4.加强能源动态管理。继续坚持公司能源例会制度,及时解决能源工作中呈现的各种难题。并加大能源检查监督力度,公司每月开展合理用能、安全用能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坚决执行考核。
二、优化生产工艺,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的更新对能源消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炼铁系统着力改善原燃料条件,烧结矿与焦碳质量稳步提高,原燃料条件的改善保证了高炉炉况顺行、稳定,炼铁工序贯彻精料方针,利用高风温、高富氧、高煤比等条件,强化冶炼,提高产量,降低焦比,2006年高炉入炉焦比达到325.2kg/t、综合焦比498.3kg/t,利用系数2.411,工序能耗下降了16.1kgce/t,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充分重视挖掘生产过程中节能潜力。公司和各二级单位在安排生产及检修计划时,尽量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待机能耗。
焦化公司在2#干熄焦投产后,2座干熄焦产蒸汽约为140吨/小时,两台干熄焦同时正常生产,可以满足焦化公司除鼓风以外的所有生产用蒸汽。为减少蒸汽外购,降低工序能耗,焦化公司把2台干熄焦的生产和检修与全厂蒸汽平衡结合起来考虑,达到了较好效果。全厂蒸汽除煤气鼓风机外,基本上做到了不外购。
烧结厂开展降低固体燃耗攻关,同时制定大型电机开、停管理制度,减少大型抽风机的空转时间,使烧结固体燃耗下降了2.56%、电耗下降了1.81%、工序能耗下降了1.43%。
一炼钢通过优化工艺路线,开展部分钢种不进LF炉实验,缩短优质钢在LF炉、VD炉的生产时间,降低电耗和蒸汽消耗,取得明显节能效益,2006年在品种钢比例大幅提高情况下,工序能耗还下降了1.08kgce/t。
二炼钢厂针对作为品种钢的生产基地,品种逐年增加,特别是作为公司的效益工程硅钢的产量逐年增加,降低工序能耗困难的情况,除积极配合能源动力公司搞好煤气回收外,还采取很多小改小革措施降低氧气、氮气和煤气消耗,如针对混铁炉炉口及护板周围的残铁原用煤氧枪烧,消耗大量的煤气、氧气,现改为拆炉机作业;改变大罐热换透气砖工艺路线;提高一次拉碳命中率,避免反复点吹,减少钢水过氧次数,降低氧耗等等。
三炼钢重点抓好转炉煤气回收,要求当班OG操作工实时与燃气厂联系,根据转炉煤气回收柜柜位情况,柜位低时尽量多回收转炉煤气,柜位高时回收热值高的转炉煤气,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吨钢煤气回收热值;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在“二吹二”、“三吹二”生产模式下,确保多炉转炉煤气能够同时回收。轧钢工序针对公司适应市场和整体经济效益的需要,品种钢、高附加值等高能耗钢种比例要达到甚至超过80%要求,节能降耗难度加大情况,重点开展降低加热炉燃料消耗技术攻关,各类炉窑做到经济运行,调整好空燃比,降低煤气消耗。
一热轧为了提高加热炉热风温度制定了逢修(炉)必清(灰)的原则保证1#~3#加热炉热风温度≥350℃,4#加热炉>400℃。为了缩短在炉时间,对所有钢种在炉时间下限进行清理。对除鳞泵的运行台数重新规范,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减少除鳞泵的运行台数。
轧板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集中生产相类似温度的钢种,避免加热温度的起伏频率频繁。在满足产品质量前提下,尽量减少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的再处理量。
另外不断提高余热、余能利用率,减少了能源放散损失。2006年,武钢新投产了焦化2#干熄焦、7#高炉TRT,利用富余高炉煤气发电的2×220t/h锅炉(热能电站)等节能项目,同时公司加大了对TRT发电、干熄焦发电和热力锅炉发电的考核力度,将公司主要余热、余能设备纳入在线设备进行管理,公司主要余热、余能项目作业率大幅提高,能源回收量上升,2006年,武钢利用余压、余热发电量达到10.411亿kwh,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4.58亿kwh,其中干熄焦发电增加了0.43亿kwh;TRT发电量增加了0.74亿kwh,利用富余煤气锅炉发电增加了3.4亿kwh。2006年上半年,针对热能电站未投产前煤气富余情况,公司加强了对以燃烧煤气发电的“0七”电站、焦耐电站和冶炼电站的管理,对三个电站日常运行、维护、检修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一般情况下汽轮发电机的检修必须与高炉检修同步,在220t/h锅炉没有投产前,不安排汽轮发电机的大、中修。能源动力公司每月将锅炉、汽轮机等发电设备大、中、小修计划报生产技术部审查备案。同时要求能源动力公司每天在能源调度报表上将电站发电情况如实汇报,没有完成发电指标,必须说明原因。能源动力公司加强了对电站设备维护和管理,据统计,三个电站年运行时间达到了8000小时以上,在全国同类发电设备中处于领先水平。下半年热能电站投产后,能源动力公司积极配合设计施工单位,在很短的时间里,电站就达到了设计发电负荷,消耗了大量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为完成公司自发电量10.4亿kwh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公司焦炉煤气放损下降了1.66%,高炉煤气放损下降了4.43%,氧气放损下降了0.65%,转炉煤气回收上升了6.25%,自发电量增加了78.55%,吨钢耗新水下降了29.23%,蒸汽配损下降了0.15%。2006年动力亏损比2005年下降了7.66kgce/t。
三、坚持开展节能技术创新,提升武钢节能水平。
1.积极建设节能项目,为武钢增添节能后劲。2006年投产的重大节能项目有:2#干熄焦、7#高炉TRT、两台220t锅炉及2*50MW发电机、鼓风站直排水改循环工程等,另外还有30余项节能“短、平、快”项目投入运行。这批项目能为武钢形成35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为优化武钢能源利用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编制了武钢“十一五”节能规划,并开展“十一五”武钢煤气、蒸汽平衡研究工作。依据能源规划指导技术改造方向。如提出三热轧加热炉煤气热值降低、重轨加热炉采用高炉煤气双蓄热技术、转炉煤气掺入三热轧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等建议得以采纳,转炉汽化汽过热用于真空项目即将实施。并按国家对千家企业要求,完成了公司能源审计工作。
3.走自主创新之路开发节能新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具有节能效果显著的特点,武钢计划“十一五”期间将10多座轧钢加热炉全部改为蓄热式。由于国内目前蓄热式技术还不十分成熟,武钢决定自主开发该项技术。耗资300万元的试验装置已建成,07年有望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有技术。另外公司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开展冷轧厂引进的氮氢罩式退火炉改造为全氢罩式炉技术开发工作也取得良好进展,第一批两台炉已投产。
虽然武钢集团2006年在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能耗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07年武钢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节约型企业的要求,要继续坚持技术进步,走自主创新之路,为武钢早日迈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际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打好基础。
轧钢厂以提高成材率指标为主线,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备件消耗为重点,不断优化轧钢工艺结构,挖掘设备潜能,以工序降本促进经济技术指标的有效提升。
第四节 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
1、各岗位工必须达到“三好”、“四会”。(三好:管好、用好、维护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小故障),否则考核20元/人。
2、维修人员应加强岗位练兵,必须做到四懂。(四懂:懂性能、懂原理、懂作用、懂构造),否则考核责任人20元/次。
3、各作业区操作台操作工和天车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对关键设备和特殊专用设备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否则考核责任单位100元/人次。
4、设备的维护要达到“四项要求”: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整齐:要求工具、工件、附件放置整齐,安全装置齐全、线路完整。否则考核责任单位100元/次。
清洁:设备内外清洁,各配合部位、传动件等无油垢,无碰伤、无划痕、各部位无漏油、水、气、电。否则考核责任单位50元/次。
润滑:按润滑制度要求润滑,润滑备件齐全,油路畅通,油品充足到位,未达到要求的考核责任单位100元/次。
5、各作业区的操作工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设备超温、压、超速、超负荷等违章作业,严禁拼设备。否则考核责任单位100元/次。如由此造成设备事故按设备事故管理制度处理。
6、各作业区对各自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要遵守“五项纪律”
7、各作业区不准随意取消设备安全设置:不准随意拆、卸、割、焊和改变设备结构,否则考核责任单位200元/次。
8、操作工人必须认真填写运行记录和交接班记录。检修工要认真填写巡检记录和检修记录,否则考核责任单位100元/次。
9、各作业区积极推行点检、定修制。点检人员要以日常点检为基础,逐渐实行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逐渐完善点检制度。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检人员对设备要进行岗位点检和巡检,及时修理、安全运行。否则考核责任单位200元/次。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能源对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能源供给压力变大。随着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差异阻碍中国经济、能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因此研究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 找出影响能源消费的各个因素, 可以为合理规划各地区能源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能源消费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罗栋、王琪延 (2009) 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总消费的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来探求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的关系。程宏伟、李想 (2008) 指出受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影响, 东、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在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刘畅、崔艳红 (2008) 通过建立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面板数据模型, 研究不同区域各种经济因素与能源消耗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 并借助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吴玉鸣等用2002~2005年中国30个省市的数据, 以人口、经济和能源价格为自变量对能源消费建立了面板数据建模, 解释了人口、经济和能源价格三者的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本文从人口、经济、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等多个角度出发, 对不同区域能源消费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探求以上因素对不同区域能源需求的影响。
二、能源消耗的地区差异因素分解
(一) 能源强度变化的地区差异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呈现飞速增长的态势。199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5, 38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50, 206万吨标准煤, 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量是1995年的1.54倍, 是1990年的2.39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也有所差异。2009年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73, 842万吨标准煤, 省均能源消费15, 804万吨标准煤;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95, 239万吨标准煤, 省均能源消费11, 905万吨标准煤;而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81, 125万吨标准煤, 省均电力消费仅为6, 760万吨标准煤。 (表1)
此外, 对比1990年、2000年和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00年东部能源消费量是1995年的1.71倍, 中部和西部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36倍和1.46倍, 呈现出东部快而中西部慢的不同增长速率。但在2009年东部能源消费量是2000年的2.40倍, 中部和西部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25倍和2.57倍, 呈现出西部快而中部和东部慢的格局。
(二) 地区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
为了分析地区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 利用迪氏因素分解法进行分析。在此用I、E、Y分别表示能源强度、能源消耗和增加值, 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I=YE, 将其分别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 则有:
其中:Et表示第t年能源消耗量;Ei, t表示第t年第i产业的能源消耗量;Yt表示第t年的增加值;Yi, t表示第t年第i产业的增加值;Si, t表示第t年第i产业的份额;Ii, t表示第t年第i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对式 (1) 两边同时除以Yt得到:
采用迪氏分解法将第t年综合能源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 即:
式中, △Istr表示产业结构因素, △Iint表示技术进步因素, r表示除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因素外的其他因素对综合能源强度的影响, 用0和t分别表示基年和报告年, 可以进一步近似地把上式写成:
其中0≤βi, αi≤1, αi+βi=1。为简化起见, 在此取αi=βi=0.5, 则有:
(三)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期, 其中能源消耗方面的数据是通过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平衡表整理得到, 综合能源消耗的数据用剔除掉了生活消费后的能源消耗数据, 即净能源消耗量;增加值方面的数据均按照2000年可比价,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因素分解结果。 (表2) 可以看出, 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大部分都可以由结构调整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来共同解释, 并且除少数几个时间段外, 显然技术进步使能源强度下降的幅度要高于结构调整, 这个结果和用全国的综合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说明技术进步的提高是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地区的对比来看, 东部和中部的情况比较接近, 技术进步除2000~2002 (中部还有2002~2004) 年间外均使能源强度下降, 结构调整因素除2008~2010年间外均使能源强度下降。但技术进步解释的能源强度下降幅度, 中部较东部大些, 而结构调整因素上两者相差不大。这说明中部通过学习或模仿东部的发展模式或吸收东部的产业转移等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后发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有增无减。与西部相比, 东、中部有较大的区别, 突出表现在, 从2006年开始后, 其结构调整因素开始转向使能源强度上升。这一点值得注意, 虽然西部在能源资源方面较东部和中部有优势, 但这绝不能成为西部依靠高消耗来推动高发展的理由, 西部应该走一条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 除2002~2004年、2004~2006年两个时间段外, 其他时段上技术进步使能源强度下降的幅度西部较东中部明显要大, 这也同样要归结于学习或模仿东中部以及吸收东中部的产业转移。
三、中国能源消耗地区差异面板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引起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 在此利用面板模型对各地区能源消耗和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变量进行回归, 从而比较各地区能源消耗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一) 面板数据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面板数据又称平行数据, 是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 或把截面数据沿时间方向扩展而构成的具有三维 (即截面成员、时期、变量) 信息的数据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解决样本容量不足的问题、有助于正确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根据模型中参数的假设不同, 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不变系数模型 (或联合回归模型) 、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 它们的单方程回归形式分别如下:
式中, yit为被解释变量;xit= (x1it, x2it…, xkit) 为1×k维变量向量;βit= (β1it, β2it…, βkit) T为k×1维参数向量;i表示不同的个体;t表示不同的时间;μit为随机扰动项, 满足经典基本假设μit~IIND (0, σμ2) 。
以综合能源消耗量为被解释变量, 以能源价格、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GDP为解释变量。其中, 能源价格水平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我国能源价格一直受到政府管制, 不能真实反映能源价格的市场供需情况, 但又考虑到能源价格是决定能源消耗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在本文中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替代变量来反映价格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以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作为解释变量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的影响;GDP是影响能源消耗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和能源消耗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模型形式采用对数模型, 其原因:一是由于个体数量相对较大, 容易产生异方差, 从而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的可靠性, 而对数模型可以减少异方差;二是采用双对数模型有利于经济意义解释。
(二) 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
在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之前, 一般都要明确两个问题, 一个是模型的类型, 另一个是模型的估计形式。检验模型的类型选择最常用的协方差分析检验法来进行, 其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在得出各地区适用的模型类型之后, 还判断模型的估计形式是采用随机影响模型还是固定影响模型。一般的做法是:当数据中所包含的个体成员是所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时, 固定影响模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面板数据模型;当个体成员单位是随机地抽自一个总体时, 固定影响模型仅适用于所抽到的个体成员单位, 而不适用于样本之外的其他单位。如果想以样本结果对总体进行分析, 则应该选用随机影响模型。由于数据可得性方面的原因没有选取全部的省市而只选择部分省市来对各地区的随机影响模型进行估计。由于中部的个体数小于待估的参数个数, 使用随机模型不能进行估计, 因而采用固定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注:中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比重变量不显著, 所以估计结果中少估计值
从估计值的结果来看, 价格变量估计值, 东、中、西部分别为0.78、-2.01和-2.49, 即当价格上升1%时, 东部地区能源消耗上升0.78%, 中部下降2.01%, 西部下降2.49%。显然东部在能源价格上发生了扭曲, 说明东部能源供需矛盾在2000~2009年间非常突出。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的价格富有弹性, 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西部地区过分地吸收东部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造成东部地区能源价格弹性为负数 (这里的负数是表示需求和价格同向变化) 的原因可能还有:一是东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中、西部;二是东部地区的房价高于中部, 这样劳动力成本和地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高于中、西部, 而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低于中、西部, 导致东部地区在考虑节约成本时更多看重的是劳动力成本和地租成本, 相比之下能源成本显得次要些。
第二产业比重的估计值, 由于中部第二产业比重变量不显著, 所以中部少了这一项的参数估计值, 在此仅比较东部和西部。东部和西部能源消耗的第二产业比重弹性分别为2.60和1.399, 即第二产业比重每提高1%, 东、西部能源消耗分别提高2.6%和1.399%, 虽然都富有弹性, 但显然东部比西部的弹性系数大, 这说明2000~2009年东部的高产出相对西部来说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
第三产业比重的估计值, 东、中、西部分别为1.51、-0.27和-2.186, 也即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1%, 东部能源消耗提高1.51%, 中部降低0.27%, 西部降低2.186%, 这进一步说明东部的高产出是靠高能耗来实现的, 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发展第三产业更有利于其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GDP的估计值, 东、中、西部分别为0.445、0.95和0.678, 即GDP每提高1%, 东部能耗提高0.445%, 中部提高0.95%, 西部提高0.678%, 也就是东、中、西部能耗的GDP弹性分别为0.445、0.95、0.678, 从中可以看出, 中部地区能耗的GDP弹性系数较东部地区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部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 产业结构因素使得能耗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如下:第一, 中部的经济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转轨型经济, 尤其是受到东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较深, 这使得中部正走着一条东部走过的老路, 值得重视;第二, 东部地区能源消耗的价格弹性为负数 (这里的负数是表示需求和价格同向变化) , 说明东部的能源价格被严重扭曲了, 应该及时扭转这种局面;第三, 东部地区二三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耗弹性较中、西部都要大, 表明东部的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为代价的。
注: (1) 表格中的N、K、T分别表示个体数、变量数、年份数; (2)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对此, 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针对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要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2) 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战略,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在制定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计划时, 必须从国情出发, 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以国家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 优化产业结构, 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西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但不能光靠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 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煤炭价格改革, 全面实现市场化;加快推进电价改革, 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定价机制, 及时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5) 采取区别对待的节能措施和政策。在制定宏观政策时, 要注意采取区别对待的节能措施和政策, 进一步提高低能耗区域的能源效率, 降低低能耗区域对外部能源需求的依赖。帮助和扶持高能耗区域改善能源效率, 对高能耗区域实行对口技术援助, 促进低能耗区域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办法向高能耗区域的输出。
参考文献
[1]罗栋, 王琪延.中国能源消费依赖及省域分异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9.6.
[2]程宏伟, 李想.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08.2.
[3]刘畅, 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 (市)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关键词】能耗;评价体系;三层四面
一、前言
2016年国际原油价格在低位徘徊,石油行业应当做好长期应对寒冬期的准备,冷静面对低油价带来的行业调整,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实现稳健发展。
为了降低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油田井下作业系统积极探索和创新能源消耗管理,建立了一套适合作业施工特点的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及效益的最大化。
二、能源消耗现状
能耗成本在作业系统总成本中约占10%,压缩能耗成本,对降低作业总成本,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作业处消耗柴油7800吨,汽油700吨,年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2000吨,万元产值能耗约249千克标煤。由于井下作业工程施工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竞争一直较为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必须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在压缩能耗成本上下功夫。
三、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提出
能源消耗评价体系是以井下作业工作特点和能耗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精细化能源消耗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推进节约型企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消耗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制定能源消耗标准和能源消耗单元的分层次评价考核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三层四面”。三层:第一层对各个工程部的能源评价考核;第二层对各个基层作业队的能源评价考核;第三层对能耗设备的能源评价考核。四面:一是对于作业工期短的小修作业队采用标准井次单耗的评价方式。小修作业队伍在工作量核算的时候采用的是标准井次,该标准井次的核算在石油石化行业已有一套标准的核算体系,这使得核算能源单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对于工期长、技术含量高的作业队伍以及辅助工作队采用万元产值单耗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大修队、试油队、压裂酸化队等。这些工程队伍由于其工作性质,工期长,工艺复杂等,用万元产值单耗能相对科学的评价能耗的真实情况;三是对于工程运输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的评价方式。主要的耗能设备就是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将能科学的反映能耗的实际情况;四是对于工程车台上设备及作业配套设备采用工时单耗评价方式。工程车辆台上部分设备及作业配套设备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消耗能源,因此工作工时单耗能有效的反映该设备的能耗情况。
四、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本质以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工作性质对工程队伍和能耗设备进行分类,同一类型的队伍和车辆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此来科学的评价能耗情况,实现能耗的精细化管理。
1.分析能源构成情况
为准确摸清能耗状况及构成,确定节能工作重点,我们重点分析能源消耗构成及明细:油料消耗占综合能源消耗的94.2%,电、水、天然气占5.8%。油料主要用于车辆和设备消耗;水电天然气主要用于办公、生活消耗。将油料能耗作为重点全面控制,其他能耗列为正常控制。分析油料消耗构成可以看出:配套设备、运输车辆和特种设备的油料消耗占到了整个油料消耗的98%。因此评价管理的重点是针对这3个方面的能源消耗。
2.建立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执行考核体系
(1)小修队伍采用标准井次能耗(升/标准井次)
每个作业队建立一套完整的能耗指标记录资料。每日的加油量由成本员记录加油记录表。每月月底各队成本员将该队的油料用量和核算的作业标准报能源管理部,统一折算标准井次单耗。
(2)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等采用万元产值能耗(升/万元产值)
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等队伍采用了万元产值能耗的评价方法。修井工序加油记录表可以清楚的记录油料的发生情况,每个队伍每日的加油量都会由各队的成本员收集统计。每月20日成本员将该队的油料用量和核算的作业标准报节能管理部门,统一折算成万元产值单耗。对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这几类队伍进行了分别评价排序。
(3)运输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升/百公里)
制定合理的车辆评价考核标准,按照车型的不同,季节的不同进行分别的能耗考核评价。对每台车的消耗数据进行实际测定,实施精细化单车计量能耗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管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车和人。
(4)特种车辆台上及能耗设备采用工时单耗(升/工时)
特种车辆台上及能耗设备部分在工作时才消耗能源。台上设备耗油与季节和设备年限有很大关系,因此,把设备根据型号、年限、季节不同进行细化分类进行评价。
五、实施效果
1.全员节能意识得到了强化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由于宣传到位,制度不断完善,在管理中严格执行了节能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全员节能降耗氛围。
2.完善配套制度和管理网络
为了配合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完善了处-工程部-工程队-个人四级管理体系,并专门制定了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井下作业系统能耗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井下作业系统能源消耗评价管理细则》等;同时,定期召开能源消耗分析会,确保了节能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和持续改进。
面对当前寒冬期的严峻形势,系统上下必须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转变思想、革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应对“寒冬期”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能源消耗评价体系,使油田井下作业系统的降耗工作更上一个新水平。
作者简介: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论文】推荐阅读:
交通运输论文范文11-04
铁道交通运输毕业论文10-12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10-21
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论文07-23
交通运输06-03
交通运输就业07-24
交通运输的建设12-17
交通运输规划简介12-18
交通运输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