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校企合作总结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校企合作总结(共8篇)

专业校企合作总结 篇1

近几年我国有些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我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借4家大型汽车企业入住的机会,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用所学理论要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汽修专业也企业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之间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从2013年起主动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等大型企业单位联系,完成了大量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项:完成了与一汽,比亚迪,长安科研项目“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室建设”,该项目为学校学生由传统学生转变为企业职工提供了模拟的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与红旗汽车两盒攻关“新型扶贫背景下,公认的工资发放问题”的项目,上海汽车是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但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科技局打算从奖励机制创新的角度,通过科技奖励机制的设计引导科技人才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制度创新与设计和管理机制研究正是经管类专业的理论强项,我们与科技局的合作是检验和丰富理论增加教师实践能力的好途径。

总之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使教师充分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需求,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掌握大量的实践素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授课程就能有的放矢。

2、组织教师、学生为企事业单位直接提供服务

除了高层次的横向研究合作之外,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接触企业为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这也是锻炼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持续性地开展这方面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长安,长城汽车是我系校外实习基地,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利用市场调查这一集中实践环节来做企业的调查工作。现在每年大约有100名学生参与到调查工作中,通过调研我们的学生接触了企业的实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调研效果很好。

从今年开始在不断转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急需对企业内部的一线工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技

术人才进行销售、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我们积极与汽车企业联系,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至今,我们已经做过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的一线营销人员业务培训;一汽公司的客户经理培训。通过这种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另外教师与企业员工接触后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校企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从我校的培养定位来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牵头的各种赛事,各种技能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今年开始,我们与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单位合作,积极组织大量学生参与了两届“中职学校模拟招聘”,取得优异的成绩,招聘就是参与真正的商务竞争活动,通过大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与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合作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专门设有“对接学院”,我们先后有四名教师赴“阿里学院”学习,获得了培训师资格,然后在一汽公司的授权下为学生展开培训,成为将来学生进入电汽车行业就业的重要砝码。

4、与多家中小汽车企业协会长期沟通机制

与企业保持联系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与陕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协会定期要请省内的企业家来校与学生座谈交流,通过交流和了解,为校企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有数位企业家成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也有部分优秀学生被企业家看重获得了工作机会。

5、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西安高新区校外实习基地、大唐电信校外实习基地、阎良电信校外实习基地、金堆城钼业公司进出口公司校外实习基地、交大合力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科特勒国际咨询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赴基地实习,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实践能力。

二、建立校企互动新机制的思路

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构建“校企互动”的新型机制,深入加强与企业联系与沟通,努力与合作企业建立高层次、稳定性联系。同时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切实将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研究并努力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有效形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专业校企合作总结 篇2

1会计专业就业的现状

全国会计人才一直有很大的缺口, 而各大院校都有会计专业, 每年输出的会计毕业生却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城市需要的会计人才是高端人才, 比如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等, 而刚毕业就学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即便达到也没有从业经验, 用人单位也不接受;二是, 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弱, 实践经验也只是在学校的模拟课程。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不愿意为从新培养人才而买单, 也不愿意去浪费时间培养新人。由于这两点的存在就形成了, 企业需求得不到弥补, 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定位, 供需出现矛盾。

2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

2.1首先,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攒了一些社会从业的经验。对学生来说, 更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的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会计从业人员。不仅提高了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也给用人单位提供方便, 使得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有机的结合。

2.2其次, 大力实行校企合作, 也就等于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大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 同样也缺少实践经验。虽然院校内部都在要求学校教师要增加实践和兼职,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既要教好自己课程, 还要定期搞科研, 还要去实践兼职, 这个的确是有难度。如果实行了校企合作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 工作, 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都同时提高, 即培养了“双师型”教学人才又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 是难得的一举两得的好事。

2.3最重要的是校企合作之后, 使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模式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我们国家的一些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水平普遍不高, 也就使得我们国家的一些改革制度每次执行的时候都需要统一大量时间的培训。如果大力实行校企合作, 在学校内已经提高了文化素质的学生, 又增长了从业的经验, 不仅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可以提高, 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有所提高。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 服务于社会, 对于国家会计制度的完善好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3会计专业如何面向社会, 深化教学改革, 大力实行校企合作

很多专业在校企合作上都取得了成效, 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特殊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所以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直在摸索完善过程中。那么校企合作该何去何从那。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支持, 因为企业的运营室利益为先, 那么怎么让企业接受不能给它马上带来利益的学生实践那?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比如:给予有实践教学合作的企业在税收或者政策上的优惠和补贴, 这样企业有动力, 学生的实践顺理成章。

其次, 可以让企业的高级会计工作者来学校讲授, 这种讲授是完全实践型的实训。这样既锻炼了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沟通能力, 也给学校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很高, 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 开阔眼界。

总之, 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会计专业一线教师, 有责任成为校企合作,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者, 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经济建设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海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代合作”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

[2]孙莹.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改革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08-01

1 案例背景

河北是中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省属冶金类高职院校,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石钢公司)是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主要成员之一。石钢公司迄今已发展成为资产总额78亿元,年产能260万吨的国内最主要的特殊钢专业棒材生产企业。

在以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2005年起开始和石钢开展校企合作,内容涉及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随着合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高层次、多方位、深融合、双受益的校企合作特色。

2 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石钢集团委派石钢公司培训科科长(同时兼任石钢公司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负责此项工作。因为石钢技校开设中职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以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设、实习实训等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来自企业一线,既是行业企业专家,也是教育教学专家的帮助指导,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重大的帮助。2006年起,石钢公司培训科科长被聘为机电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3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认识实习是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实践性教学课程,机电专业认识实习是了解冶金企业概貌,初步积累冶金生产感性知识的教学实习活动,对学生了解冶金行业,了解钢铁企业,了解钢铁生产过程,了解冶金生产设备,以及毕业后到企业参加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实习教学工作从2005年起,一直在石钢公司开展,得到了石钢公司各分厂的大力配合。

在长期的合作中,校企共同制定了以下实习目标:

(1)了解冶金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况,了解冶金生产主要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主要设备。

(2)在下厂实习过程中学习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了解冶金企业生产状况,感受钢铁生产的重要性,进一步认清专业方向,激发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劳动纪律观念、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

在校企合作开发认识实习课程中,遵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观点,校企双方提出了以下原则:

强调校企共建课程,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包括共建教学内容、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院、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目标的统一。学院积极组织,企业主动配合,学生热烈响应;强调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体现职业性。在真实现场,面对真实设备和生产过程,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习过程中,体现职业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习不是走马观花,要体现看的懂、学的会、用的上的原则。

在课程组织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校企双方制定了按照冶金生产工艺流程,分为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几个主要的生产环节,实习中以下厂参观增加感性认识为主,配合必要的讲课的主要指导原则。在实习指导工作中,体现出根据学生情况不同的灵活组织原则:机电两年制学生因没有开设冶金生产知识基础课程,采用了半天授课、半天参观的实习安排;三年制学生在实习之后,增加了学生小组汇报实习情况,校企双方人员进行答辩考评的教学环节。

校企双方开发的认识实习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下特色:

(1)认识实习管理创新。注重过程管理,形成企业主管、学院主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三方共管的态势,拓展认识实习课程目标,确保实习取得良好效果。

(2)实习与就业紧密对接。学生毕业时,机电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冶金企业工作。认识实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重要性突显。

(3)创新了双师队伍培养模式。企业为学生安排企业指导教师,校企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 学院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

2005年至今,学院为石钢公司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学院制定了三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石钢公司职工培训方案,系统性的为石钢集团职工提供了一个学历进修、知识增长的平台,先后有300多名职工通过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工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并有多人考取了技师、高级技师等职称。

近年来,学院和石钢公司创新了职工培训模式,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对液压工、点检工等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技能培训,得到了石钢公司的好评。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专业为服务产业提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了机电专业实践体系建设,而课程体系建设以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带动理论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石钢集团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之一,多年来,机电专业在石钢基地开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工作,同时,石钢人员也对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通过在石钢公司实训基地收集课程素材,在生产现场录制教学录像,机电专业“通用机械设备维护”课程获得了高职机电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的荣誉。

6 学生就业

多年来,石钢集团吸纳了学院和专业大批优秀毕业生。很多就业学生经过企业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所在岗位的操作能手和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贺星岳,郭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J].职教论坛,2004(24):24-25.

[2]毕结礼,王琳.校企合作发展框架研究(一)[J].中国培训,2010(5):16-18.

[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33-35.

[4]翟英.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18-19.

曲阜师范大学校企合作专业 篇4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曲阜师范大学共同合办“信息与计算科学(Java大数据方向)、经济学(主办会计方向)、物联网工程(移动互联)”校企合作专业

企业优势: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达内集团”)是中国IT教育的第一品牌,是目前中国最大IT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IT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第一股。根据IDC的数据,达内集团市场份额超过8.3%,排名行业第一。达内集团致力于培养面向电信和金融领域的Java、C++、C#/.Net、Android、IOS、PHP、嵌入式、软件测试、UID、网络营销、网络工程、会计等12大课程方向中高端软件人才,先后获得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集富亚洲JAFCO ASIA、美国高盛银行的三轮投资,是国内首家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教育机构。达内集团经过13年运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依托,在中国软件业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青岛、大连、南京、武汉、杭州、西安、苏州、成都、太原30多个大城市,建立110多个教学中心,年培训6万名软件人才。已累计为IBM、微软、摩托罗拉、华为、中软、用友、Yahoo、阿里巴巴、TOM、新浪、搜狐、百度、联想、神州数码、大唐电信、亚信等知名IT企业培养输送了23万多名中高级软件人才,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提供商。

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校企合作专业优势:

达内将先进的IT行业/金融经济行业技术、经验丰富的师资、项目经理引进合作院校,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成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高薪就业,并对符合推荐条件的学员进行后期实习及就业的推荐工作

专业简介:

一、JAVA大数据

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前沿的软件工程思想,又具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服务端与客 户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基于云平台开发、云平台搭建、大数据分析等岗位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满足IT公司、税务、证券、政府机关、电子商务、事业单位、银行、金融、中外企业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2、核心课程:《Java编程基础》《Java高级开发》《Java Web开发》《Java开源框架》《数据库开发技术》《云计算与云服务》《大数据应用与开发》

3、就业岗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项目实施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云计算应用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网页制作工程师

二、主办会计:

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本功,具有会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又符合上市公司财务用人标准、能够建立公司的财务体系、管理企业全盘账目和人员,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及经营管理的,具有熟练技能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结合中国各企业财务现状,将多样化的财务信息分维度、分层次加以体现,能反应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综合性,基于不同视角(战略视角、经营视角、财务视角)致力于实现公司财务战略目标,全面提升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的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实现公司价值可持续成长

2、核心课程:《会计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商业会计》《全行业会计》《会计电算化》《工业企业会计》《高级会计案例分析》《高级税务案例分析》

3、就业岗位:会计、出纳、审计、税务、统计、财务主管

三、移动互联:

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前沿的软件工程思想,又具备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如手机,PAD,可穿戴设备等)的开发、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能力,能胜任移动智能设备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能系统掌握智能移动终端与Java EE服务器端相结合的诸多领域商业的应用

2、核心课程:《软件工程》《Java开发基础》《数据库开发技术》《Linux操作系统》《Android核心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Android语言基础》《Java Web开发技术》

3、就业岗位:网页制作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Android终端开发工程师、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Android移植开发工程师、Android系统开发工程师

联系方式:

电话:400-990-3343

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协议书 篇5

方: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址:安溪县金谷镇中都村公路上70号

方: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

址:参内乡城区工业园参阳片区茶学院往永春方向1公里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安溪陈利职校(以下简称甲方)与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以下简称乙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同意建立合作关系,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合作办学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教学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安溪陈利职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见习实习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技术教学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教学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学历提升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乙方应对甲方学生开展岗前就业培训。

4.乙方向甲方提供4S店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实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学期1-2次)通过讲座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实训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师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乙方有对甲方的“大众汽车合作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5.乙方定期选派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6.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安溪陈利职校客座教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并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需另行明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1.确定合作办学的名称和牌匾的制作,并负责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乙方的社会知名度。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每次实习、见习的详细方案,并提前一个月与乙方协商,共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3.按照乙方提出的合作班培养方案,积极推荐并培养一方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为从乙方聘请的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和生活条件。5.根据乙方的用人需求,优先并择优推荐毕业生。

6.乙方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影响,根据自身需求为甲方提供实习。

7.按照甲方的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8.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各双方各持二份。

方:

方:

代表(或授权)人:

代表(或授权)人:

****年**月**日

校校企合作总结 篇6

近年来,学校为了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训室,走出学校,在职业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就业途径,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资源共享等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组织机构:学校于2010年3月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办),在“学校招生就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了学校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拟定学校校企合作规划和校企合作计划,对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实行定期考核,及时总结,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就业视野。

二、运行方式:

1.企业提供实训设施设备,参与招生宣传和教学计划制定。2.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学板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3.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提供适合学生实习的场所,毕业后双向选择就业。

4.学校每学期至少一次到企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三、具体模式:

(一)“订单培养”培养模式。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以“冠名班”的形式进行招生。企业的知名度和学生具有畅通的就业去向并能得到学校+企业的培养教育,增强了招生的引导力。

订单培养操作过程是:1.签订“订单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企业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进行生活补助;2.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新生进校后.企业派人来校共同面试考核后,组建“订单培养班”。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发中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融合到课程设置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企业按照协议录用毕业生。

学校先后与4家企业共同开设定向班,签订了三方自愿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已毕业安置“物业管理”××人,××××××有限公司已毕业安置“客户服务”×××人。

(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安排一次到企业进行6一12个月专业见习,使学生加深专业认识,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学校先后与“深圳××××××集团”、“广州××××××集团”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到以上三家集团安排学生进行6-12个月的实习见习,然后,学生回到学校再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加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先后有1000名左右××××××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到以上三家公司安排的企业进行实习见习。

(三)“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按教育部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感受就业的压力和动力,探索就业方向,明确职业追求目标。并将企业文化编入课程体系,企业专家来校开设专业技能和企业管理讲座,深化学生对岗位技能和企业管理的理性认识。

学校通过多年实践,与一大批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并为本地经济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中职毕业生。其中,与本市企业达成协议并输送了学生的企业有:××××××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心、××××××房地产开发公司、××××××车辆有限公司、××××××商品有限公司、××××××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输送了学校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3500余人。

(四)“校校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举办了“校校联合”办学,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

“同心温暖工程”项目的校校合作。毕节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合作省(市)职教社特别是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学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参与的部门与单位突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困难,扎实肯干,形成了统一计划、统一招生、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新模式,打造了“同心温暖工程”毕节品牌。我校自2010年起,便参与了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近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和管理方式,在坚持不懈地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推动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先后与“山东××××××学校”、“广州××××××学校”、“上海××××××学校”进行联合办学。五年来,已送达北京、山东、上海就读的学生××××××人,全部是农村及贫困家庭学生。

四、学校校企合作的未来设想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探讨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1]。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才能真正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使教育跟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员工素质,获得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有众多专业方向。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技能,如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绿化工程养护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互相渗透、资源互用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比较久,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尝试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目前,国内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高职类院校100余所[3],校企合作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企业按照自身的用人计划与学校签订协议(订单),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3]。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把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例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职示范校)的“麦趣尔班”,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四班”等均是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2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或专业师资优势,与地方政府横向协作展开技术服务,地方政府协调组织,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弥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落后的不足,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如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的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模式。

1.3“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在实际生产中,仅仅依靠订单模式培养人才,存在培养人才知识面窄、就业范围小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逐渐形成一校多企、多校多企的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也能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以后深造提供便利。例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闽台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校校教学资料交流、开展师生交流、开展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课题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培养园林技术人才。

1.4“准就业”顶岗实习

按照学校与企业的合同,推荐相关学生集体实习和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一般院校的园林专业都具有这种以顶岗实习为主的校企合作形式。

1.5 校办企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校内资源,将科研和理论成果进行转化,兴办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就近实训,节约成本,使学生在校即直接参与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提高专业能力。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形式的植物工厂化育苗中心、室内净化与装饰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既能够满足《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及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园林植物应用等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能直接引领“彩叶苗木”、“无土草毯”生产等地方龙头特色产业之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4]。

1.6“投资合作,共赢共进”形式

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兴建、自主经营,共建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也是学校实验课的课堂,产生的收益学校和企业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都有好处:一是促进了学校实习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及时淘汰落后和不用的知识及生产工艺,保证学生学习结束后走入社会,其知识与社会不脱节。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缩短了企业招聘人员的实习期,节省了实习费用,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校企双方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壮大。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教学试验农场约40 hm2土地,招商吸引企业投资1 800多万元,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生态观光项目建设。将农场建成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科技性、示范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社会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良好平台,促使企业在合作中加快发展,提高效益。

1.7 项目合作模式

以校园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与校外企业展开项目合作培养人才。如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在学院内成立设计所,由企业承接业务,学校则组织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协助设计院完成景观方案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绘制等业务。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模式,不但能够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够为公司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蓝天园林公司合作挂牌成立的蓝天园林景观设计所,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一方面满足了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一方面充实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到企业参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建立助学金等[5]。园林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已基本形成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局面。校企结合的实践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解决其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其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2 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与园林相关专业的一般为林业类、农业类、艺术设计类和建筑类的院校,涉及环境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技术、园艺技术、观赏园艺等多个领域[1]。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缺乏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如果没有利益,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致使校企合作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都停留在项目支持、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合作内容松散,甚至部分企业只让学生参观或提供义务劳动,不愿在学生的培养上下工夫。园林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安全保障

大部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招生情况良好,生源增加后参加实训的学生数量也增多,但单个园林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因此,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于统一组织教学与管理的问题,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不是正式职工,企业对其安全管理也较松散,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6]。

2.2 大多数企业仅对学生技能指导,很少进行监督与评价

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对学生仅仅进行培训,对培训的效果基本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效果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学生进入企业后,3~5年内都处于学习阶段,不但无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对其教育的培训进行投入,企业缺乏耐性,不愿意投入资金,导致其对学生的培训应付了事,缺乏监督。二是部分学生经过培训后,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却不与培训企业签订聘用合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影响了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导致企业很少对培训结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2.3 学校教学时间与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冲突

学校和企业沟通不畅,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和实习进度,导致学校教学时间和学生接受实训的时间出现了冲突,不利于实训工作的开展。

2.4 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

部分高职学生并不是自身想进入高职学习,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在进入企业培训后由于年级小、对实训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培训效果较差,未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打击了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2.5 师资队伍薄弱,开展校企合作的技术能力相对较差

要进行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师资,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园林专业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难以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达到高水平。

3 对策

3.1 政府发挥职能优势,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及相关优惠政策,制订校企合作管理、保障体制,正确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促成校企合作。如与当地林业局、园林局等政府职能机构对接,由政府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从而使学校跟园林企业能相互了解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任务、培训成绩显著的企业,政府要给与适当的奖励。

3.2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按照社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学校要以就业为目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组织行业专家、学校教师、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员组成团队,制订学习和实训计划,使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不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其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二是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学生入学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其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学校要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培养其团队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三是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用行业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岗位任务、职业工作标准,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紧密跟踪园林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体系结构。四是教学安排适应园林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园林行业具有其自身特点,季节性和生产过程交叠性及不可重复性突出。因此,学校教学安排要适应企业生产节奏。避免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五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聘请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院校学者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开展实践教学、举办专业讲座;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种途径和学习平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逐步建立一支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较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7]。

3.3 企业与学校互补互助,合作共赢,借势发展

企业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企业要转变观念,不能过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攻关,还能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订单培训。当企业生产旺季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时,学校不仅派出实习学生为企业分担压力,而且派出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壮大。

4 结语

市场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从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入手,促进校企进入深层次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师资力量。这就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定位,让行业企业多了解、多受益,要寻求“双赢”的基点,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深入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地深入和完善校企合作,实施联合培养,高职学院才能真正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参考文献

[1]吴卓珈.“紧密+松散”结合的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高职学院建筑类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254-256.

[2]陈乘.关于对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183-184.

[3]周秋萍,吴卓珈,徐哲民.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园林专业人才[J].科技信息,2011(19):I0034-I0035.

[4]张百川,张义勇,常月梅,等.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680-13681,13684.

[5]沈莹.设计与施工并进-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科技信息,2008(23):7,9.

[6]李霞,周霞,刘行.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108-109.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篇8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是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依然存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在这种局面下,推行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又称产学合作,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1]。校企合作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我国的一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如何依托旅游企业来培养专业人才是所有院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

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的培养方案里,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专业课程,但是供学生挑选的课程很少,而且很多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是学校自主进行,缺乏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联系,造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就业困难。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旅游教育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设置课程体系,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比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供人才需求,学校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对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较高。目前旅游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年轻的专业教师可以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操作技能,熟悉操作流程,了解接触前沿知识和旅游产品,从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课,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可以弥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差的不足,也可以打造一批旅游“双师”型人才,加快旅游师资队伍建设。

(三)校企合作有助于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就业

从“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以年均10.8%的速度递增,居民消费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游和出境游的比例迅速上升,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将势必带动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与这种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尤其是旅行社和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优秀的导游人员、旅游调度和旅游线路策划人才更是有严重的缺口。同时由于学生与旅游企业的接触不多,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跨专业就业。这些原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与市场需要的旅游人才相差甚远。

旅游实践性强的专业特色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广可以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实训可以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提前接触旅游企业文化,缩短了入职后的适应时间,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训挖掘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减少旅游人才的流失。

三、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的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表面,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学校虽然在了解企业人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只是偶尔请旅游企业的人员做几堂讲座,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把校企合作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实习,如旅行社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包括毕业实习等,根本达不到专业培养的要求。

从企业层面看,他们认为学生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仅限于学校在实习企业挂牌,给企业提高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一些旅游企业选择校企合作更多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以节约人力成本,这种现象在酒店行业尤为突出。这些做法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观念,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二)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还停留在浅层次合作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加强师资培养等基本模式,无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很难实现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合作目标。同时,校企双方在选择的时候往往都过于单一,局限在某一或某几个形式中,不能形成全方位的合作。这使得目前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或只做表面文章,很难有实质性的成果[3]。

(三)合作机制不健全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行业本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国家对企业利益保护也不够,致使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干预过多,高校办学要受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家没有出台明确校企合作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权威的校企合作准则,导致校企合作无章可依。

从学校和企业自身来看,目前都没有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事物的机构,很多事情由现在的人员承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教师和酒店人员的工作负担。另外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纠纷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加强合作深度

1.浅层次的实训合作

浅层次合作主要的模式是学校在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对方签订实训合作协议。旅行社实训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饭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训的时间跨度要比较长,学校可以与饭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或者挂牌建立实训基地,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

2.中层次的合作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学校与旅游企业可以资源共享,例如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申报一些科研课题,把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引入课堂等。另外还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挂职进修,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教学后进入企业实习,可以把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企业双向选择,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习结束后,企业可以优先留用优秀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深层次的订单式合作

为了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可以更多地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以及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力量以及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合作模式。例如旅游企业可以以设施、场地、技能等形式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指导办学过程,共享办学效益[4]。另外,旅游企业属于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沟通,采用“旺入浅出”的模式,即学校根据企业经营的淡旺季来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健全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环境,为了确保实训质量,双方应该建立实训指导、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制度。如校方可以指派专业教师作为企业实训的带队老师,酒店也要指定相关人员为专业实训负责人,双方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種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训。另外,在实训质量评价上,加大行业标准的权重,实现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和企业评价的有机结合[5]。

参考文献:

[1] 龚艳.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2):115-117.

[2] 谢颖,王江,吴玉初.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商业经济,2011,(7):121-122.

[3] 姜丽丽,崔玲,王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品牌,2011,(3):90-91.

[4] 周贵平.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08, (30):255-256.

[5] 余昕,黄晓菲.构建旅游实训基地,促进三效合一[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7-50.

作者简介:姜玲(1975-),女,山东荣成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管理系)

上一篇:咨询部周工作计划下一篇:空调安装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