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精选6篇)

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 篇1

邓丽君的撒手人寰,留存歌声供人们纪念;张雨生的逝世,留下好歌让人们回味;金门王的往生,仅剩六块钱令人叹息。荣华的生活,有黯淡的一天;青春的岁月,也有人老珠黄的时候。他们的故事,带给世人又是怎样的启示?又是如何的感叹?又是何种的惋惜呢?

岁月依旧,这些逐渐沉淀的故事,在谁的心中不断排演着?在谁的心中疑惑着?这样的开始,这样的结束,终究是璀璨,或是悲哀?有没有觉得,有好多的事总来得如此突然、急促,更走得令人措手不及!就好比“九二一”大地震、就好比“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来得如此突然、快速,而所带走的一切,更令人手足无措、来不及挽回。

当你清醒过来,迎接你的是一片残骸景象,是一串串泪水所交织成的凄凉、哀伤。你能挽回什么?你什么都唤不回来!

你只有继续收拾残局,鼓起勇气,大家团结一条心重建家园,也去安息、抚平逝世人们的灵魂。你知道吗?当人们在收拾那残破不堪的场面时,才能真正去体会到世事的无常;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

现今的人们常为了一张纸钞,而争得你死我活,不分青红皂白的失去理智,只是一方倒了,而另一方又能得到什么?到最后,却是一场空。有部电影里,一位正要断气的人,对着好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你一点点的友谊…。”

生命的脆弱,从来就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当双手一摊,什么都不带走,而所能带走的,也许只有那一点点的爱吧! 人们愈随着年龄的成长,开始与结束的故事,将愈看愈多。万物的生长总有始有终,但终却也是始的开头。

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 篇2

长期以来, 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 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 于是, 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 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 对于高考学生来讲, 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 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 是一个中性概念, 而人生是有限的, 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 价值决定位置”。因此, 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 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 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 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 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 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 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 领悟生命, 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 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 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 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 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 同时, 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 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 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 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 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 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 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 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 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 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 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 (1) 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 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从而进行创新发挥。 (2) 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 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 (3) 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4) 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 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 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 在体验过程中, 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 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 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 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 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 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 稳中求变, 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 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 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 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 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结束语

总之,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 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生命的灯塔高一作文 篇3

说起86年版的《西游记》很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吧!那是很多代人的回忆,甚至陪伴这老一辈人们走过了整个青春。就是这部经典的背后却藏着很多故事,让我们叹为观止。一台摄影机,一个摄影师,五毛钱的特效,拍了整整六年,却在各种卫视重播了四千多次,在极度困乏的年代是那些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而且剧组里没有区分主演和配角,主演的待遇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没有优待。拍摄结束后,主演一样要和剧组一起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缺少龙套演员的时候,他们和剧组其他成员一起化妆救场。当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菩提祖师、玉皇大帝、哪吒、精细鬼、真真、万圣公主、玉兔精、第一任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西游记》扮演者缓缓出现,我想,此情此景,真的只有那句话可以诠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山河破碎,国家前途渺茫,被金人俘虏的文天祥面对权力和金钱诱惑,刑讯的欺压,他从未改志,临死之前,向着自己的国家的方向下跪。但是他跪的不仅仅是他的国家,更是他的信仰和身后的人民。他一直都知道,他要的不是声名,更不是权贵,那是他心中的信仰,自己爱国的志向。就是这些成为了他生命的灯塔,他得以让自己在诱惑和欺压之下坚持自己的初心,才能写出《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平”的绝世佳句。正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

在我们学习之中,我最害怕的就是考试,这不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是多么不好,相反我是乐于学习的人,成绩也对不差,但是我还是害怕考试。考试就像是噩梦一般困扰着我很多年,我不是担心成绩好坏,而是特别紧张那些用进全力付出,而没有好的收获败兴而归,自责抱怨。在和自己内心的争斗之中我渐渐发现我太在意一时得失,可是不管学习还是生活都是长久战,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超越呀。

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 篇4

(一)

小时候,我不懂得什么是家,便问母亲:“妈妈,什么是家呀?”“哦,家,就是把你,爸爸,妈妈装在一个充满爱的大房子里。”听到这儿,我拍手笑了起来:“妈妈,你知道我爱这个家有多深吗?”“当然不知道,宝贝。”“我爱这个家,有大海那么深!”“哦,那确实很深.”我又接着说:“我爱这个家,有大山那么高!”而在我激动地喊出这几个字后,便沉浸在了想象中:高耸入云的山峰下,大海上倒映着点点星光,温暖的热流一丝丝,一缕缕地在我周身盘旋……而现实中,父母在不知何时已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放在天马行空的我面前,满脸微笑地望着我。

想不到有一天,真的能去这么壮观的地方。

(二)

那是在菲律宾的海边,波浪一个连一个涌向海滩,夕阳在海面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橙色倒影,显得那么迷人,那么美丽。我和父母在灯塔上借着烛光享受着一顿难得的晚餐。夜幕降临,高山化作一道巨大的黑影,如果不是那声声海涛,我便会将它忘却。我就枕着星光入眠,最后一眼见到灯塔将光掷向远方……半夜,我仿佛感到母亲起床,悄悄帮我把被子盖好,那一夜我睡得安好。

(三)

如今,依旧是灯塔,只不过海水变作黄色的而已,还少了什么……父母的嘘寒问暖……父母的陪伴……夜半,我难以入眠,被子掉了不知几次,又看到那星光……我知道,我虽不和父母在同一座塔里,在同一片星光下……但我知道,那一丝暖味,那一丝一缕家的暖味,早已烙入我的心中……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我的家,仿佛又一次在灯塔下分开了……

哗——哗——

生命的灯塔议论文 篇5

期待,生命的灯塔,引导着人们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有位这人说过:“生活永远只有99分,剩下来的1分就是缺憾。”然而正是有了这1分的缺憾,才让人们的心中有了期待。

期待,顾名思义,期望和等待。期望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期望才会有向上的动力。期望源于不满足,只有不安于现状的态度才能使人锐意进取。而等待,似乎有一种谈谈的苦涩的味道。要让期望成为现实,有时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期望才能成真。

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忘我精神。生活在他们眼里,虽然充满了苦难,却仍然有希望的曙光,这是他们生命的灯塔,支撑他们为自己所期待的去努力!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是最可怕的,当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了期待,世界在他眼里从此没有了色彩,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没有期待的人就像一潭死水,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当他的灯塔熄灭了,他的生命其实就结束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所以,我们不能对生活失去期待。学习上有了期待,才能有坚定的意志,才能为梦想吃得苦中苦;工作上有了期待,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激发出生命的潜能;生活上有了期待,才能勇于追求,享受生命的过程。

期待不是梦想,更不是空想。虽然陆游、杜甫、鲁迅到死都没有看到期待成真,但他们所期待的现在都已经成真了,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望而厌弃期待,不要因为一些丑陋的现象而愤恨世俗,心中有着期待,苦也会是甜的。

只有心中存着美好的人才会得到期待的结果,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只要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生命的灯塔话题作文 篇6

一、理性之塔与爱之塔

对于《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 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的争论:容新芳, 张士民在“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中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人的美德精神的象征。[1]杜娟认为“灯塔是拉姆齐夫妇的整体代表”, 即“理智与情感,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2]

笔者认为在《到灯塔去》中灯塔象征着一种理性精神。

第一, 《到灯塔去》是以现实中的父母:莱斯利·斯蒂芬与朱莉亚·斯蒂芬为原型的, 而与人们料想的恰好相反, 莱斯利·斯蒂芬虽然在性格上存在种种弱点与缺陷, 但伍尔夫对他的看法与评价却是很高的:“一个爱挑剔的精细的头脑, 训练有素而明晰透彻”, 在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 伍尔夫就在父亲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父女俩还会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说现实中的莱斯利·斯蒂芬是孩子眼中的引导者, 朝着某种肯定的道路上走去。第二, 一开始, 拉姆齐先生是一个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他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真实, 而忽视了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当时的他所代表的理性是一种狭隘与静止的理性, 他渴望达到R, 但同时他也明白“他将永远也达不到R”。 (伍尔夫, 238) 不过, 这种情况在拉姆齐夫人死后得到了改变, 他不再需要他人的同情与安慰, 因为此时他内在的理性精神已经达到了一种永恒的完善的境界, 是包容了博爱, 牺牲等属于感性内容的理性, 而只有这样的理性才能独立地长久地存在。

而在《守望灯塔》中的灯塔象征着宗教博爱精神。

《守望灯塔》中的主角银儿是一个缺少关怀与爱的孤儿, 其内心是不平衡的, “我一生下来就掉进了这个倾斜的世界里, 而从此以后我也就过上了这种带有倾斜角度的生活。” (温特森, 3) 更为严重的是, 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并没有把爱传达给这样一个需要爱的孩子, 相反, 在那个最孤独最没有人味的灯塔里, 银儿找到了爱。给她爱的人就是瞎眼的守塔人普尤,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故事——来传达自己的爱, 银儿也正是从他所讲的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中正常成长起来的。这种爱填充了银儿空虚的内心世界。

塔中的故事也都是一段段爱的历史, 作者借着普尤与银儿之口在漫长的历史范围内找寻她要讲述的故事:《圣经》中力士参孙, 有着《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和《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影子的牧师巴比·达克, 还有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中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爱情的悲剧, 但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为了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爱情而努力地去追求, 即使牺牲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詹妮特·温特森笔下的灯塔是一座浓缩了各种爱的聚合体, 它包容了一切人世间的爱, 这种爱就类似宗教里的博爱精神, 有如上帝之光一样, 在危险的大西洋上坚定地矗立着, 引导着迷失的水手们走向生的希望, 同时也照亮了每一个与它相关的人的心灵深处的阴暗。

二、独立发展之塔与寻找自己的声音之塔

《到灯塔去》是一本回忆性的小说, 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进行写作的, 在写作中她得以仔细地重新观察自己的父母, 深入到父母的内心世界去思考与关照, 但这种回忆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忆, “我把那个世界[斯蒂芬家庭的世界]包容进了由我自己的气质所造就的另一个世界之中。” (MB, P.84) 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双重的。

一方面她渴望摆脱母亲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 茱莉亚的死在一段时间内给伍尔夫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在母亲死后很长时间, 不管在思想里还是在幻觉中都充满了母亲的各种形象。于是在《到灯塔去》里伍尔夫就通过正面和直视自己的母亲, 同时创造出新的情境在塑造她内心中新的母亲形象, 以摆脱母亲的阴影, 这于她是一种自由和解放, 当她完成这部小说之时就是她获得自身独立发展的时候。

另一方面, 做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杰出代表, 早年伍尔夫就发表了她的女权主义宣言《一间自己的屋子》, 认为女性必须在经济和物质上不依赖他人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主角——拉姆齐夫人也承载了作者的相类似的期望。她如圣母般的用自己的博爱精神去安抚每个人的心灵, 然而, 就是这样一位完美的人物, 在她空闲下来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活的困境, 但是每到这种时刻, 她就会把目光聚集到那座灯塔上, “她注视着这灯塔的闪光, 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和某种东西, 特别是她所看到的东西, 联系在一起, 而这东西, 这稳定的, 长长的光柱, 就是她的光柱。” (伍尔夫, 268) 文中的“这个东西”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理性主义, 这种理性主义让拉姆齐夫人在虚无杂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牢固的支柱和确定的方向, 使她能够从缠绕在她身上的琐事与人们中突破出来, 找到片刻的安宁, 寻求到自我存在与发展。

在《守望灯塔》中银儿的成长则是作者温特森阐发自己思考的结果, 同样是作为英国女权主义的代表, 温特森更以身作则, 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女权主义思想, 在她16岁的时候, 她就不顾世人的眼光而与一位女孩相爱了, 而且她并不刻意隐瞒自己这种身份, 在她的一篇散文 (The Semioticsof Sex) 中曾这样说道:“我讨厌女同性恋这个词, 它除了可以用来张扬以外什么不能告诉你。我并不为任何团体写作——男性, 女性, 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 我写作只是想为意识和思想带来一种转变。”她的这些话语一方面是为女同性恋者的辩护, 另一方面也是以一位女作家的身份来向世人和社会昭示自己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文中的银儿, 在开始时是个内心倾斜, 迷失自我的弃儿, 然而在灯塔里, 在普尤的照顾下, 她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 而成长的标志就是学会自己讲故事:

“给我将个故事吧, 普尤。

哪个故事, 孩子?

一个重新开始的。

那是生活的故事。

可它是关于我的生活吗?

只有你讲它它才是。” (温特森, 98)

银儿刚起初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后来普尤极力鼓励她自己把故事讲出来, “自我是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 (Ricoeur, 1986, p.132) “叙事帮助我们发现自我, 了解自我, 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 极具感染力的心理世界。”[3]学会讲故事就是一种成长, 随着银儿由倾听者顺利地转变为讲述者, 她内心倾斜的世界也随即平衡了。

所以在《到灯塔去》和《守望灯塔》中两位作者都从“灯塔”这个意象中找到了自己想为女性说的话。但不同的是, 伍尔夫的“灯塔”主要是以男性所代表的理性为基点, 希望女性能从中汲取坚定地力量和毅力, 为自己的博爱找到真正的支点, 以求得独立自由的发展。而温特森的“灯塔”虽然是建立在基督的博爱精神之上的, 但同时又鼓励女性在其中要学会争取到自己的发言权, 找到属于自己独立的爱, “如果你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那你最好造出一个你自己的世界。” (温特森, 4) 由此看来, 两位作者相同的创作动机却创造出了不同的艺术形象, 她们都试图把目光聚集到女性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 希望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然而, 两者却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并通过不同形象——两个灯塔来阐明各自不同的思考。

三、温特森对伍尔夫的继承与超越

温特森对伍尔夫的继承主要集中在同一意象——灯塔的选择上。

伍尔夫在创作《到灯塔去》之前曾长期思考中心意象的创造:“一座雕像, 一座放置在高处的雕塑, 总是直视着黑暗的深处。”[5]而符合这一特点的意象毫无疑问就是灯塔, 在两位女性作家的眼里, 灯塔可以说就是一种坚定与永恒的存在, 当作者在探寻女性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感到迷失与彷徨时, 灯塔就如它在海上的指示功能为作者指明了一条明确可行的道路。因此, 两位作者同时选择了这一意象作为自己作品中思想的主要承担者则不足为奇了。

然而, 在这一意象上, 温特森更多的是对伍尔夫的超越。

第一, 灯塔的诗意功能。

如果说伍尔夫笔下的灯塔主要承担了一种叙述功能的话, 那么, 温特森的灯塔则更多表现了一种诗意功能。“在小说中间你总得有一条中心线把构思聚合起来。” (Letters, iii (27/5/1927) , p.385) 伍尔夫在给罗杰·弗莱的一封信上这样说道。因此, 这里的灯塔在除象征意义之外, 也是作为一种叙事手段而存在的, 作品的三个部分都写了灯塔, 每一部分中的灯塔都起到推动叙事以及核心的作用:第一部分, 在人物意识流动的繁杂与转瞬即逝的物象中, 灯塔成了唯一固定的反复出现的特殊意象, 它是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世界的对应物。第二部分“时光流逝”中在人物和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 唯有灯塔依然高高耸立, 似一种永恒俯视着世间的一切。第三部分中灯塔又转变成为人物追求与靠近的目标。《到灯塔去》通过灯塔把这三个部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发挥了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而在《守望灯塔》中, 灯塔被赋予了一种诗意。首先, 作者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灯塔世界, 银儿和普尤就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坐下来之前, 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是拨拉开。黑暗蹲在椅子上, 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楼梯上。” (温特森, 18) 其次, “灯塔”的光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的这种特点也预设了一种小说创作理论, 她在这个小说中透露了自己的叙事观点, 认为“从来就没有连续的叙述, 有的只是一个个被照亮的时刻, 其余则是黑暗。” (温特森, 117) 但这里所谓的黑暗并不是完全的荒芜, 里面所蕴藏着比“照亮的时刻”更深刻的内涵, 它需要读者的主动创造。温特森在《守望灯塔》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用极其简短而深刻的语言任意打断连续的叙事, 使故事留下大量的空白与跳跃, 呈现出一种块状结构, 在《卫报》的评论中曾这样评论温特森的小说:“她依然追求和捍卫自己的诗性语言, 她的小说的意义聚合了科学, 神话和寻求的隐喻。”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 伍尔夫就提出了一种“诗化小说”的理论, 。她在《狭窄的艺术之桥》里这样阐述她的文学期望:“它将用散文写成, 但那是一种具有许多诗歌特征的散文。它将具有诗歌的某种凝练, 但更多地接近于散文的平凡。”[5]她所盼望的小说是像诗一般能够展现现代人心理的一种文学载体, 即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绘出人类最深层的心理状态。从伍尔夫本人的创作来看她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文学展望,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如诗般的情景和片断, 以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然而, 另一方面她所擅长的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诗的凝练美。这于作者永远是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但温特森却从“灯塔”的特点里成功地探求到“诗化小说”的创作奥秘, 避免了意识流带来的拖沓与无序的毛病。

第二, 向内的灯塔与向外的灯塔

在《到灯塔去》中人物是从外部世界逐渐向内靠近灯塔的, 最后的“灯塔之行”则实现了人物与灯塔的结合, 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运动, 这里的灯塔可以看作是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向灯塔靠近则象征着作者向自己内心的挖掘。这是一部回忆性的作品, 在其中我们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她的生活环境留下来的种种印迹, 作品中的人物也往往可以在她的生活中找到大致的原型, 带有传记的性质。

但在《守望灯塔》中情况恰好相反, 人物是从灯塔向外部世界走去的, 银儿在外部世界里通过寻找会叫自己名字的鸟儿和在小屋里迎接自己那位神秘的情人的过程中成功地融入到了外部世界里, 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作者希望从自己看到的世界出发, 习惯以说教的形式来影响读者, “我甚至不准备去取阅读者, 我只是想要改变他们,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诱使和解放他们, 把他们带到一个它们不曾去过的地方。”《守望灯塔》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宗教基督式的“大爱”。如果说伍尔夫的创作倾向是向内的, 以自我述说为特色, 那么, 温特森则是向外的, 向着他人的精神世界, 向着无边的世界延伸, 而且这种向外的笔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两位作者都是从同一动机出发的, 即探寻女性的发展道路, 但由于主张的观点不同而导致其创造的意象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并且从这些差异出发, 我们还可以探寻到温特森对伍尔夫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超越之处, 即“诗化小说”与“向外”的创作倾向。

参考文献

[1]容新芳, 张士民: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外语教学, 2004年11月

[2]杜娟:塔与灯的真实———论《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3]马一波, 钟华著:《叙事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第20页

[4]林德尔·戈登著:《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上一篇:防控甲型h1n1流感措施下一篇:有关赞美春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