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再现的诗词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昨日再现的诗词(共2篇)

昨日再现的诗词 篇1

昨日再现,往事浮沉,花韵流芳,暗香潺潺,

茫茫人海,落落红尘,西风瘦马,等在天涯,

年华如梦,人生再往,一路風景,一路幻想,

惹了青丝,乱了流年,别似离愁,一路高歌,

生命中,总有一段情,难舍,念念不忘,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难忘,默默心间,

留存在心底的记忆,模糊着双眸,

缠绵在心中的不舍,扰乱着心尖,

走过风雨,才懂的不舍的是深爱,

经过患难,才知道不变的是真心,

平淡中的相守,最是美丽,自然温馨,

风雨中的陪伴,最是温暖,相惜相依,

一份感情,无需海誓山盟的誓言,只要默默珍惜,

一份陪伴,无需天涯海角的遥望,只要彼此都懂,

在细水长流中,默默守候一份平淡的感情,

在风风雨雨中,静静相伴走过岁月的沧桑,

爱,在平淡中,温暖,相遇很美,美到心动,

情,在相守中,丰盈,缘分很暖,暖到落泪,

生命,总有一次相遇,让山水相依偎,

人生,总有一次心动,让天涯化咫尺,

一份情,在风的呢喃里,柔柔诉说,

一份念,在雨的柔情里,轻轻曼舞,

牵着彼此的手,走进对方心中,

念着彼此的暖,深知对方的意,

爱,在天涯,温暖相依,默默相守,

情,在山水,柔婉共舞,甜甜温馨,

一种懂得,无论天涯,亦能相知,

一种温暖,无论海角,亦能相牵,

心与心彼此靠近,爱就能结果,

魂与魂彼此相依,情系有结晶,

爱在心间,相守便是温暖,有爱就有家,

情在心中,懂得便是最美,有情就有缘,

不是所有的等待,都能守候美丽的风景,

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成为美丽的故事,

用心珍惜每一份爱,爱要好好呵护,

用心付出每一份情,情要心心相印,

爱,在珍惜里,感觉对方的温暖,

情,在守候里,理解对方才长久,

总有一个人,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总有一段情,旖旎在眉间,念了又念,

所有的欢喜,都是一个方向,两颗心相互依偎,

所有的落寞,都是一个位置,两双手相互搀扶,

为了牵念,可以低到尘埃,何必在乎,

为了期盼,可以忘却自己,哪里不理,

渴望着温馨相伴,懂得长久很难,

等待着真情相待,知道呵护未来,

思念无声,心在朝与暮,无需天天想念,

等待无语,情在晨与夕,只求叮咛挂牵,

有的人,见与不见,皆在心中,

有些情,念与不念,都是温暖,

情,不在拥有,用心珍惜,才能长久,

爱,不在嘴边,挂念在心,方能相依,

缘分,不论早晚,倾心,就能相知,

牵念,无论远近,倾情,才能唯一,

爱,无声,只能用心默默聆听,

情,无语,只能用心悄悄牵念 ,

一种爱,是心的`默契而永远,

一种情,是心的守望天涯外,

一份遥望,咫尺内相望无结果,

一份温暖,没有风确心里温暖,

只愿雨的洁净相伴,没有海的誓言,

只愿水的温柔以报,胜过千言万语,

默默的守候,一生陪伴,

深深的疼惜,一句就懂,

生命中有一种爱,远远的观望,无所无求,

生活中有一种情,完全的给予,无悔无怨,

爱很轻,不想说明,只愿心懂,

爱很静,不求回报,只愿爱在,

不惊扰彼此的世界,只在灵魂深处同行,

不妨碍彼此的生活,只在精神领域共鸣,

能够彼此相望的眼睛,便是最美的风景,

能够彼此相知的心灵,便是最暖的感应,

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如同破茧而出的蛹,

经过地狱般的苦海,才贏得重生的绝美,

一份缘不一定相逢,在生命里一样开花,

在生命里好好呵护,相距天涯也是温暖,

最是寂寥斜阳处,时光沉静无言中,往事如风,

昨日再现的诗词 篇2

1典故

典故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旧的制度或旧的例行,也可以指汉代官名中肩负着代为掌管礼、乐制度等的那些史实者。典故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所提及到的“亲屈至尊,降礼下臣……事过典故。”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典故延伸成了一种常见意义上的有关典章制度、历史人物以及类似名人传记的故事或传说。《辞海》、《辞源》中指出典故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典故包含典制和掌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定义的“典故即诗文中所引用或沿用的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经典并为世人所晓的优美词句或脍炙人口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本文探讨的典故主要包括毛泽东诗词中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历史名人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2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一般来说,典故使用得好,不仅可以增强诗词风格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可以增加诗词的气氛,耐人寻思,含蕴深厚。“举事以类义,授古以证今。”总揽《毛泽东诗词》,除去重复使用的典故,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典故多达80余处,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和高超的典故运用技巧。

2.1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为了大力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泽东诗词》 中大量地引用了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具体如下:《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为了提高诗词中所要呈现的讥讽意味作者借用了民间所流行的故事传说“一枕黄粱”。在 《七律·答友人》中作者通过借用典故“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神话传说中七仙女降临凡间、五彩斑斓的唯美画面。同时,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历史传说“湘妃滴泪成斑竹”也是典故的典型运用,典故中

不仅写出了传说中大家所想象的仙女,还勾勒出了青青的翠竹。字里行间,湘妃和斑竹的形象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从而更加映射出了诗歌中图画的清新意境、色彩的鲜明饱满和形象的生动逼真。除此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和“搅得周天寒彻”也都是毛泽东诗词中典故应用的典型体现。

2.2历史名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的“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中大量引用传说,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人物,如:吴刚,嫦娥,牛郎,华佗,魏武,舜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金猴,孙大圣,庄屩以及张辉瓒等等。

2.3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都来自于著名诗人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贺新郎·别友》中所借用的“挥手从兹去”就是直接采用了著名文学大师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中“横塘”也引用了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同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也仍然是对李白诗句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巧妙化用,借以创造出诗歌中所蕴含的一种全新的意境内涵。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出作者心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即当时国际反华走狗势力的末日即将来临,作者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灵活化用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菩萨蛮·黄鹤楼》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菩萨蛮·黄鹤楼》 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3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

一直以来,典故因其内涵的丰富饱满性、文字的简练性以及为世人所颂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或词句而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含蓄委婉是典故所包含的最大精妙和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每个典故都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诗人或作家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借用、化用等等使其文本言在典中,而意在典外。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典故的再现无可厚非地就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要采取什么用的方法或手段有效地向读者传递原诗词中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隐含意义,但在同时又能更好地保留原诗词中所蕴含的味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典故再现中的重中之重。

例1一枕黄粱来自《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Showering misery through the land,

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外文版)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r,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 (许译版)

“一枕黄粱”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朝一位著名的说书人沈既济: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叫卢生。有一次,他在一家小客栈毫不保留地向一个道士坦诚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然而,道士在得知这位书生的悲催经历后只是给他送了一个枕头,并安慰他, “你一觉醒来后,就会收获到你所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书生听了道士的话内心大喜,便枕着枕头进入睡眠。而当时,客栈的店主正好在煮着一锅香喷喷的黄米。自然而然这个书生在梦中梦见自己成了一个高官,并过上了自己所奢求的奢华生活。 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他面前除了火炉上的一锅黄米粥外, 其他什么都没有。自那以后,老百姓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个人心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最后就有了“黄粱美梦”这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毛泽东同志在这两句诗中借用典故“一枕黄粱”讽刺抨击军阀混战的凶险狡诈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出军阀们对争权夺利的自私以及贪婪,毫无保留地断言军阀们必将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宿命。外文版采用直译“Golden Millet Dream”导致了非英语为母语者的困惑,无法领会“一枕黄粱”的深刻内涵义。许渊冲英译版中的“The dream of the reign-ing but in vain.”与原典故“一枕黄粱”意义相呼应,译文通顺达意,读者也能轻易明白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2穷寇勿追霸王来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With power and to spare we must pursue the lottering foe,

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idle fame.(外文版)

With our courage unsepent pursue the foe 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 (许译版)

“穷寇勿追”是古人在战争中奉行的一条军事原则,意思是不要去追穷途末路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毛泽东这里的“穷寇”是“反其典而用之”,指败退的敌军战败且力量损失将尽(连能拼同归于尽都不行),但这批敌军不及时消灭以后会卷土重来——是强调不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机会。“霸王”是指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秦朝灭亡后称西楚霸王。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乌江边自刎身亡。外文版和许译版对“穷寇勿追”的翻译虽然措辞各异,但表达流畅无阻,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典故。对于“霸王”的翻译许译版却相对逊色。Herculean一词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里面的大力神Hercules,以西方文化的词汇阐释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做到文化和典故的“再现”。但是,外文版的“Xiang Yu the conqueror”则较好地保证了“项羽”这一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对外传播的可能性,有助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和丰满。

例3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Nature do not grow old as fast as man,

Each year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外文版)

Man ages too easily but heaven never gets old,

Double Ninth comes yearly in the same mould. (辜正坤版)

“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 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毛泽东通过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给予了原诗句完全崭新的意义。原诗句中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警醒世人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在其诗词中,作者借用 “难”和“易”来表达他对自然界和人生不同变化节奏的深刻感悟,并高度归纳了人生宇宙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光的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两译本在传递原诗句典故和意境的过程中,外文版相对更胜一筹,更好地再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怀。同时,“nature”一词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对立面―自然。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和现实人物,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吴刚和庄屩”的翻译采用音译的较多,“Wu Kang”和“Wu Gang”,出现错误的只有江苏版和中外版,因对汉字的误认,将其译为了“Zhuang Qiao”,实际上应为“Zhuang Jue”。也有不少采用意译的。如“金猴和孙大圣”。如湖南版将其意译为“Golden Monkey”和“Heaven’s Rival Monkey King”。但是,一般来说,为了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典故中所呈现的神话,历史和现实人物的深刻内涵,更为理想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

4结论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典故翻译的过程中药能较好地再现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意义,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欣赏和感悟到毛泽东诗词的恒久魅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不能因其难而止步不前。只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忠实性原则,体现源语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考虑读者接受性,诗歌中的典故再现以及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桥梁不是不可能的。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汉语语言特点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其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精髓。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博采众家,大量用典。通过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阐述了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

参考文献

[1]辜正坤.毛泽东诗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崇月.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

[3]李静.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123-124.

[4]外文出版社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1999.

[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6]曾青.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5):130-133.

[7]赵甄淘.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北大校长毕业寄语下一篇:难忘的新年小学作文45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