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篇1

一、简要说明

工程力学是一门面向工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本大纲主要是为土木建筑类专业编写的,其它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专业也可参照本大纲。本大纲的计划学时数为9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其它各门力学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直接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对物体及简单的物体系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受力构件变形及其变形过程中构件内部应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经济合理地设计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并为有关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通过学习工程力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1、基本要求

(1)静力学部分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基本概念,能够对物体及简单的物体系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是静力学的重点。

(2)材料力学部分

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具有将杆类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能分析杆件的内力,并绘出相应的内力图,能分析杆件的应力、位移,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并会处理简单的一次超静定问题,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初步的认识,并能进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能分析简单压杆的临界载荷,并进行稳定性校核等计算。

2、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含讨论课),并安排适当的课外作业,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学。

四、授课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授课教材:

1.重庆建筑大学.理论力学(建筑力学第1分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干光瑜,秦惠民.材料力学(建筑力学第2分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目:

1.王 铎.理论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苟文选.材料力学导教、导学、导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赵志岗.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提高.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4.范钦珊.工程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训方.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总学时数为9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篇

静力学(20学时)

绪论(1学时)1 目的要求

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并对其发展与展望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要点

(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

(3)国内外力学发展与展望简介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3学时)1 目的要求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并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2 要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力、刚体、力系、平衡 2.静力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静力学公理

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3.二力平衡公理 4.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5.推论(力的可传性、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第三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1.柔索约束

2.光滑接触表面约束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4.链杆约束 5.固定铰支座 6.可动铰支座 7.轴承 8.球铰链

第四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1.受力分析

2.画受力图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章

汇交力系(2学时)1 目的要求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解析法。2 要点

第一节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几何法 1.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法则 2.平衡的几何条件

第二节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1.力在轴上和平面上的投影 2.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3.投影与分力的比较

第三节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合成的解析法

2.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第三章

一般力系的简化(7学时)1 目的要求

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方法。2 要点

第一节

力对点之矩

1.平面力系中力对点之矩

2.平面汇交力系合力之矩定理 第二节

力对轴之矩 1.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2.力对直角坐标轴之矩的解析表达式

第三节

力偶及其性质

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1.力偶

2.力偶的性质 3.力偶系的合成 4.力偶系的平衡 第四节

力向一点平移 1.力的平移定理

第五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1.简化中心 2.主矢和主矩 3.简化结果分析 4.固定端约束

第六节

物体的重心、质心与形心 1.重心及重心坐标公式 2.质心及质心坐标公式 3.组合法求形心

第四章

一般力系的平衡(7学时)1 目的要求

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和滑动摩擦定律,并能用它们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2 要点

第一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1.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2.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第二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2.平衡方程的几种形式 3.特殊情形

第三节

一般力系平衡方程应用举例 1.求解单个物体平衡问题的要点 2.相关例题

第四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

1.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解题要点 2.相关例题 第五节

滑动摩擦 1.静滑动摩擦定律 2.动滑动摩擦定律 3.摩擦角与自锁现象

4.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第六节

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1.静定问题 2.静不定问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70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目的要求

明确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学习方法等。

2、要点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研究方法 1.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2.材料力学任务 3.材料力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基本变形形式 2.组合变形

第四节 内力 截面法 应力 应变 1.内力的概念 2.截面法

3.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第二章 轴向拉伸、压缩(8学时)

1、的要求

掌握求杆件轴力的截面法,熟练画出轴向拉压杆的轴力图;会应用强度条件对轴向拉压杆件进行强度计算;掌握胡克定律及其应用,会计算轴向各拉压杆件的轴向变形;了解超静定的概念,会解简单的一次拉压超静定问题;了解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压缩时的基本力学性质。

2、要点

第一节 轴向拉伸和压缩及工程实例 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工程实例: 机构连杆、螺栓、桁架、房屋立柱、桥墩 第二节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截面法 1.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 2.截面法求轴力 3.轴力图的绘制

第三节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1.应力的概念

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第四节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1.纵向变形,横向变形,线应变 2.胡克定律

3.弹性模量,抗拉(压)刚度,泊松比 第五节 材料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1.低碳钢的拉伸试验概述

2.应力应变曲线图及其特征点(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3.铸铁的拉伸试验概述

4.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试验概述及应力应变图 第六节 许用应力、拉压强度条件 1.许用应力的确定 2.拉压强度条件

第七节 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 1.静定问题与超静定问题概念 2.超静定问题的解题思路

3.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解法举例 第三章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2学时)

1、目的要求

会对铆钉等连接件进行受力分析和进行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了解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2、要点

第一节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1.剪切和挤压的工程实例 2.剪切和挤压的受力特点

3.名义切应力的计算,剪切强度条件 4.有效挤压面积,挤压强度条件

第二节 拉(压)杆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1.连接处破坏三种形式

2.拉(压)杆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第三节 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1.剪切胡克定律介绍 2.剪应力互等定理介绍 第四章 扭转(8学时)

1、目的要求

会用截面法求杆件横截面的扭矩,熟练画出杆件的扭矩图;会计算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和对杆进行强度计算;会计算圆杆扭转时横截面的扭转角和对杆进行刚度计算。

2、要点

第一节 扭转·扭矩和扭矩图 1.扭转的受力与变形特点

2.功率、转速与力偶矩之间的关系 3.扭矩的概念 4.扭矩图的绘制

第二节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1.圆轴扭转时的应力计算 2.剪切弹性模量 3.极惯性矩 4.扭转强度条件

第三节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1.相对扭转角的计算 2.抗扭截面模量 3.抗扭刚度条件

第四节 简单的扭转超静定问题 1.扭转超静定问题概述

2.简单的扭转超静定问题解法举例 第五章 梁的内力(6学时)

1、目的要求

会用直接计算法求梁任意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会列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掌握弯矩、剪力、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由此得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一些规律;掌握画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叠加法和简便法。

2、要点

第一节 工程中的弯曲问题 1.平面弯曲的概念 2.平面弯曲的工程实例 第二节 梁的内力 1.梁的内力求法 2.梁的内力符号约定 第三节 剪力图和弯矩图 1.剪力图的绘制 2.弯矩图的绘制

第四节 利用弯矩、剪力、荷载集度间的关系绘内力图 1.弯矩、剪力、荷载集度间的关系推导

2.利用弯矩、剪力、荷载集度间的关系作内力图的方法 3.简便方法绘内力图举例 第六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2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静矩、惯性矩、惯性积、主轴、形心主轴、主惯性矩和形心主惯性矩的定义;会计算矩形和圆形截面的形心主惯性矩;正确应用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会计算简单组合截面的形心主惯性矩。2 要点

第一节 静矩、惯性矩、惯性积 1.静矩的概念 2.惯性矩的概念 3.惯性积的概念

第二节 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1.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推导 第三节 简单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 1.简单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方法 2.简单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举例 第七章 梁的应力与强度计算(8学时)

1、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弯曲正应力公式,熟练计算梁上各点的弯曲应力,并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学会计算矩形截面、工字形截面和圆形截面上的弯曲正应力,并掌握切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了解提高梁的抗弯强度的措施及选择合理截面。

2、要点

第一节 梁的正应力 1.纯弯曲的正应力公式 2.抗弯截面模量 3.纯弯曲理论的推广

第二节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1.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应用举例 第三节 梁的剪应力 1.梁的剪应力公式 2.梁的剪应力计算举例

第四节 梁的合理截面形状及变截面梁 1.梁的合理截面形状 2.变截面梁

第八章 梁的变形(8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挠度与转角间的关系和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会用叠加法求梁的某些特定截面的转角和挠度;了解梁的刚度条件。

2、要点

第一节 挠度和转角 1.平面弯曲梁的挠度 2.平面弯曲梁的转角

第二节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1.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的建立 第三节 积分法计算梁的位移 1.计算梁的位移的积分法 2.积分法计算梁的位移举例 第四节 叠加法计算梁的位移 1.计算梁的位移叠加法 2.叠加法应用举例 第五节 梁的刚度条件 1.梁的刚度条件

2.梁的刚度条件应用举例 第六节 超静定梁 1.超静定梁的概念 2.超静定梁的解法举例

第九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8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体受力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及主应力;了解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和空间应力状态下三个主应力б

1、б

2、б3;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会计算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线应变或正应力;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会应用强度理论对杆件进行强度校核。

2、要点

第一节 应力状态的概念 1.主应力的概念 2.主平面的概念 3.主单元体的概念 4.应力状态的分类

第二节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1.解析法概述

2.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方位

3.剪应力的极值及其所在的平面的方位 第三节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1.应力圆方程 2.应力圆的作法 第四节 广义虎克定律 1.广义虎克定律介绍 第五节 强度理论

1.第一强度理论介绍 2.第二强度理论介绍 3.第三强度理论介绍 4.第四强度理论介绍

第十章 杆件在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8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会将组合变形问题分解为基本变形的组合;会分析斜弯曲、拉(压)弯、偏心拉伸(压缩)等组合变形杆件的内力、应力和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会应用强度理论对弯扭等组合变形杆件进行强度校核。

2、要点

第一节 组合变形的概念 1.组合变形的概念 2.常见的组合变形

3.组合变形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斜弯曲 1.斜弯曲的概念 2.斜弯曲问题解法 3.中性轴

第三节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1.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概念 2.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解法 第四节 偏心拉伸(压缩)1.偏心拉伸(压缩)2.偏心拉伸(压缩)解法 3.截面核心

第五节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1.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2.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的解法 3.相当应力

第十一章 压杆稳定(8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了解临界力和临界应力的概念;掌握欧拉公式,会计算压杆的临界力和临界应力;了解柔度的物理意义,掌握柔度在压杆稳定计算中的应用。会应用稳定条件对压杆进行稳定计算。

2、要点

第一节 压杆稳定的概念 1.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2.压杆稳定的概念

第二节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1.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力计算公式推导 2.细长压杆的临界力普遍公式——欧拉公式 3.长度系数

第三节 临界应力、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1.细长压杆的临界应力计算公式 2.压杆的柔度

3.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三类压杆、临界应力总图 1.三类压杆的概念 2.临界应力总图

第五节 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1.压杆的稳定条件 2.稳定安全系数 3.折减系数

4.压杆稳定条件的应用 5.试算法

第六节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减小压杆长度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篇2

在讲授该课程时注意深入浅出, 对有联系的内容重点加以强调, 如“约束与约束力”一节是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 它贯穿于整个《工程力学》之中, 我在讲授之前, 先进行实例 (实物) 演示, 让学生观看, 有意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约束 (比如柔性约束及光滑面约束等) 的实物形状, 并且向学生提及一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际例子, 这样为讲授“约束与约束力”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然后再充实教学手段 (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 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就容易领会授课内容,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使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直观性内容, 促进了对“约束与约束力”一节内容的理解。

2举一反三,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受力分析是《工程力学》课程的难点, 但它又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我认为: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都不会的话, 就谈不上对物体进行力的计算, 更谈不上对后续专业课 (如零件设计) 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有些高职学生, 由于对受力分析问题掌握不好, 在画受力图时漏洞百出, 严重影响了对《工程力学》其它内容和对机械工程专业其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掌握呢?我采用了举一反三的方法。

3巧设疑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巧设疑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就会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从而积极主动且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反之, 如果失去兴趣, 将会影响学习动机。《工程力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生产实际中的力学问题, 而且其中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单调和枯燥, 高职学生比较陌生,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墨守成规, 仅靠几只粉笔和一块黑板照本宣科, 学生必然会感觉到索然无味, 难于集中精力, 久而久之就极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我对有些课程内容巧妙地引入“提问”等方式教学,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比如讲到“力偶”一节时, 笔者就先提出问题:生产车间钳工攻螺纹时为什么要用双手, 单手操作为什么不行?学生回答不知道, 笔者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课。于是笔者结合课本内容, 首先播放多媒体动画, 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然后由浅入深, 解释攻螺纹要用双手, 主要因为双手分别握绞杠两端, 推力和拉力相等, 用力平衡, 这是力偶矩m=Fd作用的效果, 如图4所示。若单手握绞杠一端, 则形成力矩undefined作用的效果, 如图5所示。虽然能照常转动, 但相当于在0点作用了一个对等值 (p) 、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其中p和p'形成力偶矩undefined (与图4中的等效) , p''作用于0点, 丝锥受此横向力作用, 容易折断, 所以不能单手操作, 如图6所示。这样学生听课时便全神贯注, 且开动脑筋, 听完课后既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又对“力偶只能用力偶来平衡”、“力的平移定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4拓宽视野,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科学探索积极性较高。我在讲授《工程力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适当安排一些讲座, 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与力学有关的知识,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学习责任意识等。比如, 在课堂上向他们传授一些与力学有关的科学发展动态, 适当地给他们灌输一些工程CAE的知识, 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也为他们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又比如向学生讲述一些在力学学科发展中献身真理的优秀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可激发学生崇尚科学, 热爱所学专业, 造福人类的热情;同时将工程上一些重大事故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事故中感受到学好《工程力学》知识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意识。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多探索、多实践高效的教学方法, 要始终本着引导、激励的原则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工程力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 TB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5-1

工程力学是在高职很多工科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研究工程构件最普遍、最基本的受力、变形、破坏以及运动规律,为工科专业的后续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工程力学是以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基本内容的学科,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是一门理论教学课,而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教学基本原则,汲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开发适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工程力学的教学应围绕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应用为重心,以计算分析为中心的内容展开。工程力学内容多且繁,力学知识本身枯燥无味,这就增加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难度。而工程力学有着大量的工程背景,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枯燥的知识蕴于案例设计之中,学生可以获得形象、逼真的表象,从而更容易理解、接受所学知识。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把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这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效果要好得多。

“经久耐用、造价低廉”的要求和愿望发展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工程力学又指导人们对此种要求和愿望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有愿望到现实永无休止的循环,发展完善了力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在第一次课中就要抓住学生的心,以“经久耐用、造价低廉”的要求为基础,多举一些身边的实例,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生活中、工程中有大量的实例贯穿于其中,同样的实例随着学习的升华,开始通过理论力学知识去解答,慢慢的通过材料力学知识去解答,最终发展为通过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综合考虑去解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工程、生活实例的能力。

例如,如图某绳索悬挂在墙壁两端,绳索悬挂一重物,如果重物过重,悬挂在何处绳索最容易从墙壁脱落,当学生学习理论力学时,学生们可以从受力分析方向解答,当学生学了材料力学时可以从刚度、强度、疲劳方面解答。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综合考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去解答,由于这道题已知条件较少,随着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分别限定不同的条件去考虑,通过学生对外界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出很多种答案,通过学生们的作答可以发现学生对掌握知识应用情况,发散思维情况都可以得以考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当生活、工程中遇到问题,如何全面的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多采取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大量的公式推导、计算枯燥无味,部分力学知识在高中就讲授过,高职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主动学习性较差,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较差,这也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背道相驰。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去验证公式得出结论,要远远比在黑板上公式推导、大量的计算效果好的多,学生既掌握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个知识点不光在工程力学课中会讲到,在其它的课程中也会讲到,例如金属材料等课程。经过对多届学生的调查,虽然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讲授过,问到学生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拉伸性能时,能回答清楚的却渺渺无几。该内容比较抽象,单纯的板书教学效果很差,这就需要加强实验环节,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技能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是对这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实验需要反复多次、且实验过程较漫长,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的学习习惯。部分院校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实验条件较薄弱,大多实验无法实现,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都是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即可以弥补实验条件的制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课件种类灵活多样,可模拟实验、虚拟现实开展情景教学。如此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轻松愉悦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现在高职教育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基础学习领域教学设计思路,充分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把各个单项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统一的、反复出现的知识,构建成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精通或涉猎专业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于工程力学的教学中才是优秀的高職教师。把一些涉及到今后专业中的力学问题,有针对性的安排在该专业的力学授课中,使学生未进入到专业课的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此时他们学习就会更投入,更有兴趣。

在工程力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探索、多创新一些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本着引导、激励的原则,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规范》a 篇4

课程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全面落实并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各项教学任务,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特制订本规范。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既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又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而且是一门对计算速度与计算正确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在学习期间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工程力学是工科学生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也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基础.二、教学过程实施与管理细则

在教学中具体规范如下:

一、备课与准备

备好课是教好书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课程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备好课的重要性,要求:

1.学习和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认真选用相关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进行取舍并能根据需要增加新内容。

2.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学期情况,制定授课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实验教学进度计划表及课程设计要求。任课教师应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要求进行课程的讲授。

3.根据授课进度计划表及有关要求,认真准备每次讲课的内容,认真仔细写好教案和讲稿,特别是讲稿的完成,一定是突出要教问题的描述和大量实际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讲解和例题多总结和整理,最终整理出详细的讲稿。

4.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每个实验。

二、讲课与答疑

讲课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讲课质量体现在教师对内容的组织与准备、内容讲解的方式与方法、课堂气氛的调动与控制,以及学生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教育质量。要求:

1.每次课提前到堂,并做到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督促学生的到课率,为防止学生第二节课早退,必要时在中途进行点名(或点人数);结束前认真填写教室日志;严格按课表及作息时间授课。

2.每次课前适当回顾上次课内容,并提问,提高教学效果;且在讲课前要明确本次课的要点,在结束本次课内容后,一般适当留出几分钟时间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需注意的内容,同时明确下次课内容。

3.突出面向问题教学,按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突出重点。

4.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诚信、文明礼貌、社交礼仪、就业意识等。

5.在教学中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学院反映。

三、作业布置与实验安排

1.每次课后为加强学习效果,要设置一定的作业,课后的习题是一部分,另外还有习题集或另外布置。

2.作业按照教学计划必须认真落实布置,作业批改可采用全部批改或抽批的方法

进行批改,并记录每次作业的上交情况及成绩(每学生必须要有成绩登记至少5次)。必须了解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安排时间进行讲解重点突出的问题。

3.实验指导的内容具体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考试与成绩

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可以依据该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依据是到课率,作业上交情况,实验报告上交情况,期中测试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所占比例30%。

2.期末考核

理论考试,试卷总成绩60分,就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测试,以传统的试卷笔试形式,主要考察教学中的核心理论内容。所占比例60%。上机操作,成绩40分,所占比例40%。

五、课程总结与提交材料

在期末课程结束时,需对本课程进行总结,要求:

1.检查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有无变动计划和意外情况发生。

2.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质量,找出教学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不正常状况分析其原因。

3.总结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自己所做的教学改革及成果,并对下一轮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设想。

4.课程结束后,需上交的材料有:学生成绩登记表、考卷及分析表、学生平时成绩记载表等。

5.对课程建设负责人提交必要的材料:讲稿的整理,课程设计题目整理习题的整理。

6.配合课程负责人完成课程建设的相关资料。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每门课程都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2.教学大纲须严格按照教务处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格要求”编写。

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时安排计划、使用教材及参考教材等。

4.教学大纲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任课教师编写,经系(教研室)集体讨论审定,系(教研室)主任签字,二级教学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后,以磁盘和书面形式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负责将教学大纲上校园网,并负责校内印刷出版。

5.任课教师应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课程的讲授。

6.一般情况下,课程教学大纲每四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但鼓励大纲编写的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大纲的内容,但修订大纲应经系(教研室)主任同意,二级教学单位分管负责人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后方可实施。

7.学生在制订培养计划以及选课前应首先查阅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以确定其学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教学日历

1.所有课程的主讲教师都要在开课前,认真填写好教学日历,一式两份,于开课学期的第一周交教学秘书,第二周由系(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后,一份交二级教学单位保管,一份由任课教师自己保管。

2.教学日历应填写课程进度(一般应填写到节),同时应反映出习题课、课堂讨论、测验、实验以及现场教学等的具体安排,并作必要的说明。教学日历上必须较详尽地列出必读书籍和参考书目、杂志。教学日历所填内容必须真实,是课程教学检查或抽查对照的依据。不按教学日历的安排自行删减课内外内容者,二级教学单位应作相应的处理。

3.二级教学单位必须保管好三年内的所有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日历,不得缺漏。

三、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规定的学时数授课,不得擅自减少或增加。教师上课应具备讲稿和教案,具体编写时可以将两者合一,但必须包含两者规定的基本要求。

2.要保证课堂讲授质量,备课必须认真、充分,备课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发展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充实;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应在教研活动时集体讨论确定。

3.课堂讲授中,教师应重视教书育人,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4.新教师开课前必须有辅导实习期的助课,然后在系(教研室)内试讲,经评议通过后方可正式开课。

5.课堂讲授应贯彻循序渐进、少而精、信息量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2)讲课使用普通话,语言力求生动、简练。

3)板书工整、简洁,用字规范,作图认真。

4)开展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鼓励和倡导组织课堂讨论,结合讲授的内容进行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综合性习题的练习等。

5)严格要求学生,维护课堂秩序,及时制止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6)教师宜提早5—10分钟进教室,不要提前下课,不要拖堂,不得擅自调课。

教师在课堂上应仪表整洁,男性教师的基本着装是西装领带,女性教师着装体现庄重。

四、讲稿和教案

1.讲稿和教案的区别:(1)讲稿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信息,教案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即讲稿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案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2)讲稿的思路形成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而教案的思路形成则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3)在内容上,讲稿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教案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5)在表现形式上,讲稿篇幅较长,教案则是几百字或千余字即可。

2.讲稿和教案的内容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编写,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时增加和补充前沿内容,原则上要求所有开设课程每一节课都应备有讲稿和教案,讲稿和教案每年都应修订。

3.讲稿应与讲课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在讲稿的右边留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讲稿可采用书面形式和多媒体课件形式。书面形式要求字迹整洁,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采用活页方式,按章分别编制。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讲稿可打印在A4纸上,以讲义方式打印,页面上的空白处留作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重点标注、讲解提示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4.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章节课题

(2)教学目的要求

(3)授课内容提要

(4)重点与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5)教具及如何配合使用

(6)板书提纲

(7)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

(8)教学手段的运用

五、习题课和讨论课

1.习题课与讨论课是帮助学生掌握、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根据本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和组织。

2.习题课包括复习提问、典型例题分析、课堂练习、教师总结等环节,习题课不应用于讲解课程新内容,而应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

3.讨论课应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讨论的内容或讨论题要经过精心选择,讨论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造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对讨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结论。

4.如由辅导教师主持的习题课或讨论课,应先与主讲教师共同研讨每次活动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具体过程。

六、作业与批改

1.课外作业是反馈教学信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的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布置足够数量的课外作业,课外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一般在1:1到2:1之间。

2.课外作业应经过精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份量适中,既达到多练的目的,又要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形式不拘一格,可采用习题、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

3.任课教师(助教)必须及时、认真、严格地批改学生作业,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应退回学生补做或重做;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提出批评教育,必要时可扣除其平时成绩分;对作业中普遍的错误应及时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订正。

4.任课教师(助教)对学生所交作业要登记在教务处发放的“课程小结”上。缺交作业累计超过该门课程作业量的1/3者,应取消其参加考核资格。

七、答疑、质疑

1.答疑、质疑是了解、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的课外辅导环节,也是增加师生接触、教书育人的好机会,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2.任课教师(助教)要在开学的2周内安排好答疑、质疑时间和地点,并预先告知听课学生,答疑、质疑地点可以安排在学校专门的教学讨论室、教师办公室或教室。周学时较多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每周应安排一次答疑、质疑时间,周学时较少的课程应两周安排一次,配备助教的课程答疑、质疑次数根据《本科教学实施助教制办法(暂行)》执行。

3.加强质疑环节,各门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质疑,尽可能使较多的学生有被质疑的机会。

4.质疑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质疑内容或方式,注意提高质量。

5.任课教师(助教)应及时在“课程小结”上登记答疑、质疑情况,以备查。

6.任课教师(助教)给学生的答疑、质疑情况应在二级教学单位备案。

八、实验教学

1.无论是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或理论课程中安排的实验,都应有实验教学大纲和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指导书。

2.实验课教师应严格执行实验教学大纲,按实验教学进程表规定的时效和时间进行教学,不得擅自变动。

3.实验指导教师所负责指导的实验必须预做,对新开实验应写出详尽的实验报告。在实验课前必须检查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4.认真组织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检查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在实验室进行)。未经实

验预习的学生不得上实验课。

5.在实验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自始至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对每一细小环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6.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人人动脑、动手,自己调试操作仪器设备,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巡查指导,发现有不符要求应责成重做。

7.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成绩。

8.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中有综合性实验或者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九、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某些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设计观点,熟悉设计过程,初步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计任务书或指导书,准备好必要的参考资料。

3.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定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4.教师应对学生耐心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有关手册、资料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

5.教师应认真批阅学生的课程设计,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合理评分,必要时可对学生组织答辩。

十、考核

1.考核是检查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程度和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考查成绩评定采用二级制(通过和不通过)。课程考试一般安排在期末考试周进行。考试成绩评分以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适当参考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可根据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课程论文等形式确定,平时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比重原则上为20--30%。考查课程的考核时间必须在考试周前进行,考查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试卷、口试、课堂学习表现、平时作业、案例分析、小论文、读书报告等。

课程考核标准必须公正。

3.全部考试试题由试题库生成。每门考试课程应从试题库中生成两套不雷同的等质、等量试题,由教务处随机抽取其中一套印刷。

4.考试进行中,教师应按有关规定执行监考工作,具体规定见《考试考务工作管理规则(试行)》。

5.任课教师须在本门课程(包括辅修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三天内将学生成绩填入统一的学生成绩登记表,签字后交教师所在二级教学单位,并将成绩输入教务管理系统。同时,还应作好“课程小结”,包括考试成绩分析。

6.试卷、评分标准以及课程小结,是研究教学改革的重要资料,应作为教学档案妥善保存。二级教学单位必须保管好近三年所有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日历,不得缺漏。

7.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将学生平时成绩及考核记分册、试卷和课程教学小结(应包含平时作业和考核情况、答疑质疑情况),一并由系(教研室)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十一、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方法一般分三种:(1)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外文讲授;(2)使

用外文教材、中文板书、中外文讲授;(3)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中文讲授。

2.我院双语教学课程标准是:(1)采用外文讲义;(2)一半以上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外文讲授。

每个专业必须至少开设一门双语教学课程;学校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并对此予以政策倾斜,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结合上面三种形式,逐步增加课程教学中采用英语的比例。

十二、多媒体教学

1.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必须达到《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定(试行)》的要求。

2.多媒体课件可外购或自编,但都必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安排要与授课要求一致。

3.任课教师应发给学生与课件一致的讲义,发放形式不限,可用电子邮件、纸张形式或在校园网上公布。

十三、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

1.开展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是搞好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各二级教学单位应建立经常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如随班听课、查阅备课材料、学生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与解决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各二级教学单位应加强定期性的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方法和程序应按照学校质量体系文件,结合教务处的《课程评估表》进行。

3.各二级教学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包括精选内容、减少课内讲课时数、改革教学方法等。

4.学校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共同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

5.教师有责任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教务处以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应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研究的论文。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篇5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名词和术语。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熟练掌握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各种热力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内能、焓、熵、热量、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性质、状态方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气体常数、通用气体常数、比热等。掌握理想气体及理想气体的混合物的内能、焓、熵的计算。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基本过程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的计算及其在坐标图上的表示。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循环、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熟练掌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用能的损失及计算。

第六章. 实际气体的性质

掌握实际气体方程。熟练掌握范德瓦尔实际气体方程。掌握压缩因子、通用压缩因子。

第七章. 水蒸气

掌握实际气体方程。熟练掌握水蒸气图表的构成和应用。

第八章.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掌握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熟练掌握喷管的计算。掌握绝热滞止、绝热节流。熟练掌握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

第九章. 压缩机的热力过程

掌握压缩机的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的计算。掌握余隙容积对压缩过程的影响。掌握多级压缩中间冷却的压缩过程。

第十章.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

掌握各种内燃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一章.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

掌握各种燃气轮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二章. 蒸汽动力循环

熟练掌握郎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三章. 制冷循环

掌握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喷射式制冷循环。第十四章. 湿空气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篇6

浅谈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将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终于被提到应有的位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要积极地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多方位的协作和交流氛围,达到建构知识的最终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师本位”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仍存在着“重教师轻学生”、“重讲授轻学习”、“重统一轻多样”等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作 者:梁玉媚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刊 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

增强《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研究 篇7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又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初学者经常会感到比较复杂且与工程实际很难建立起联系, 因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与其他课程相比, 教学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因此,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 总结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提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教学是教和学两个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鉴于此, 经过研究, 笔者认为影响《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 教材质量

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去习得。而教材是学生接触和认识这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 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而又能够把理论讲出来。

(二) 教师素质

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何将所教的知识升华到更高的哲学层次, 达到不教而育人的效果。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本身最基本的就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二、增强教学效果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 要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编选适合学生教材

教材内容一定要为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不能一味只是追求《工程力学》课程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完备性, 而忽略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因此, 教材内容不一定要求系统, 面面俱到, 适合学生培养目标就可以了。只有这样的教材才会做到深浅适度, 便于学生学习和习得。

(二) 提升教师的素质

一名合格的教师, 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还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是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基础, 也是能够有效传播和升华知识的保障, 否则知识会越教越少, 越教越死。同时, 还能够构思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些都是有效传授知识的保障。先进教育理念的掌握是教书和育人的理论基础。掌握了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 其教学效果好, 学生成才率高。

一名合格的教师, 自然就具备了无穷的魅力, 这是非常宝贵的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无形力量。

因此, 大力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增强《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三) 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开发与运用

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原则, 即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方法要因教师而定, 因学生而定, 因授课内容而定, 因授课时间而定, 因授课环境而定。而这些因素都是变化的, 因此, 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是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方法一定不是先进的教学方法。

不变的是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掌握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的精髓, 就一定能灵活应用和构思出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四)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运用

随着科学技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开发成为可能。

同样的, 知识可以采用无数种方法和手段来传授,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 同时还可以提高效率。

(五) 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不同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体制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军校和地方院校的差别非常大, 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习得知识这一根本目标, 因此, 无论是军校还是地方院校, 都应该深刻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事实证明, 学生最喜欢的仍然是人性化的管理。

(六) 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经验证明, 只有主动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才最深, 记忆才最深刻, 应用率才最高。因此, 归根结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是教这一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 达到了, 效果好。

摘要:通过对《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研究, 结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特点, 总结归纳了影响《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从编选教材、教师素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 提出了增强《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思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刘思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转变“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8

关键词:工程力学 行为引导 教学思想

工程力学往往强调为后续课程提供的服务性,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性提得较少。长期以来工学的教学研究侧重于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时大多专注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它的应用性和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特性。学员在学习时易把它看作是一门抽象难懂的理论性课程。本文就工程力学教学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行为引导式”教学思想,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及淡化理论,强化与实践联系方面的探讨、体会和想法。

一、“行为引导式”教学思想

“行为引导式”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提出的。这种教育思想主要是重视实践性教学,轻视理论推导,力求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性教学方式。“行为引导式”教学思想提出了“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的观念”。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借鉴这一观念来转变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种“行为能力”培养,这种“行为能力”培养体现出3个能力要素,即:(l)具有工程力学基本知识和解决简单力学问题的技能,这种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后续课程的需要。(2)具有把工程中的力学现象转化为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经验,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3)具有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对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并在实际岗位上不断补充提高工程力学知识的能力。

二、将“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力学教学中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转变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学员“行为能力”的养成。根据以上设想,工程力学的教学实施过程可分为“归纳”和“演绎”二个阶段[1]:

(一)具体教学中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

第一知识归纳阶段:掌握静力学、运动力学和材料力学基本知识,其间通过实验,下坦克、装甲车车间采集与专业有关的工程力学范例(课题),并在将其转化为力学问题的练习过程中取得基本经验。完成从理论一实践一经验一验证理论的学习过程。教学中突出“必需”“够用”和注意知识应用的原则,此阶段教学过程需做到[2]:

(l)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员学习兴趣。通过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淡化它的系统性,减少内容上的纵向深入;教学过程着重学员运用工程力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准确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有效计算和验证。教学宜采取直观描述法,注重实验性和讨论方式。对工程力学中一些公式的引证过程(如轴向拉压、扭转、弯曲应力公式等的引出)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引导学员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获得直观性认识,教员在实验基础上引出结论。使严格、抽象的论证转变为教师引导学员去探索和获取,让学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2)加强应用性教学,把蕴含于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工程力学题材与教学联系起来,把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结合专业组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员熟悉生产流程、了解机械设计过程,让学员看到工程力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情况。通过认识活动采集专业典型机构,联系典型机构中工程力学问题组织教学。如我们在装甲车辆修理专业教学中,分别用螺紋副的几种故障模式作为典型机构应用在学员练习中,学员通过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工程力学模型、并在选择有效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明显地改变了学员中“学了无用”“学了不会用”的现象[3]。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课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性培训课题来培训应用知识技能并在培训中不断地补充理论知识。教学宜在课堂、实习基地(实验室)中进行。

此阶段教学内容结合学员容易存在问题的地方和关键知识来制定。教师在实施“课题引导式”教学时应先组织学员对培训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提示、通过引导控制元素把学员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中去,帮助学员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培训.培训可分6个实施阶段(见表1)。

(二)关于实践性培训课题选择

实践性培训课题是培训前要设计好的重要教学环节,课题也可采取学员到下厂采集获得。我们认为课题应具备以下要求:

适合引导式教学方式,便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适合任务的分配或布置,能分小组工作,确定工间表,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学员的知识水平经验,有利于在培训中进一步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员作出正确判断、改进和修正方案。便于学员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员在今后专业工作中与人交谈和发表意见的能力。

三、我们目前的效果和努力方向

目前,我们这种教学思想知识处于试验阶段,而且这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我们做出的教学转变也是巨大的,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更多同行的努力。

(作者单位:装甲兵技术学院基础部力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颖成军《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体会》力学与实践2002,22,33-35.

[2]宋少云《从理论力学谈过程式启发教育》力学与实践2005,52,68-69.

上一篇:孤独的种子作文500字下一篇:艺体组学期工作总结